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与对策
教育孩子自私心得体会
教育孩子自私心得体会教育孩子自私心得体会自私是指一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教育孩子摆脱自私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自私会阻碍孩子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影响他们的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教育孩子摆脱自私,我认为下面几点是很重要的。
首先,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孩子是很容易受父母影响的,他们会观察父母的行为并学习。
因此,如果父母从小就展示出大度和慷慨的态度,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出关心他人的行为,比如帮助别人,乐于分享和合作,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家庭环境应该注重合作和分享的价值观。
合作和分享是培养孩子摆脱自私的良好方式。
当孩子参与家庭活动时,父母可以鼓励他们与兄弟姐妹或其他家庭成员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的意识。
此外,父母还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或参与公益事业,让孩子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
再次,父母可以通过启发孩子的同理心来培养他们摆脱自私。
同理心是指能够理解他人感受和需要的能力。
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讨论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来激发他们的同理心。
比如,当孩子与兄弟姐妹发生矛盾时,父母可以引导他们互相理解对方的立场,体谅对方的感受,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给予孩子责任和奖励来培养他们的自我关注。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任的意识,而奖励是一种激励机制,能够激发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努力。
当父母给予孩子一些小的责任时,比如照顾眼下事物、整理房间等,可以培养他们关注他人的态度。
同时,父母也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和认可,以鼓励他们努力做出更多的贡献。
最后,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养的机会。
教育是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培养他们摆脱自私的态度。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一些义务活动或社交活动,让他们了解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
此外,还应该给孩子传授一些关于道德和价值观的知识,让他们明白自私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幼儿期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正在形成,并且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幼儿经常会表现出自私的行为,比如不愿意分享玩具,不愿意和其他孩子交往等。
这些自私行为在家长和教师眼中常常被看作是不好的行为,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自私行为其实是正常的,并且对于他们的成长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幼儿自私行为背后的原因。
幼儿的自私行为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绪发展尚未成熟。
在幼儿期,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正在逐渐形成,他们还不具备成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没有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
当他们遇到需要和其他人分享资源或者与他人合作的情况时,往往会表现出自私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具备足够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幼儿的自私行为也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密切相关。
在幼儿期,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自己的安全和需求有着强烈的意识,因此往往会表现出自我保护和自我满足的行为。
在孩子眼中,他们认为自己的需求比他人的需求更为重要,因此在一些情况下会表现出自私的行为。
幼儿的自私行为也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关。
研究表明,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往往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
如果孩子在家庭环境中长期受到溺爱或者过分保护,很可能会导致他们表现出更为自私和自我中心的行为。
在教育幼儿时,家长需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念和价值观。
针对幼儿的自私行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呢?家长和教师需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幼儿的自私行为,不要过分批评和指责孩子。
应该充分了解孩子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和亲身指导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和合作。
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向孩子传递合作和分享的意义和重要性,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交习惯和价值观。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自私是所有人的本能,包括幼儿在内。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自私行为是很常见的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自私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帮助他们逐渐克服自私的心态,培养出更积极的行为和心理素质。
需要认识到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之一在于自我中心的发展。
婴幼儿时期,幼儿的行为和思维主要围绕着自我和满足自身需求展开。
这种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是正常的,但也导致了幼儿在行为上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幼儿还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和同理心,这也是导致自私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幼儿通常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他们在面对自己的欲望时,往往无法顾及他人的感受;同时也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同情心,难以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的感受。
对于幼儿的自私行为,父母和老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逐渐克服自私心态。
需要通过情感沟通与交流,让幼儿懂得和他人分享并尊重他人的感受。
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方式,比如与幼儿交流分享玩具,让他们了解分享的好处,同时也要及时赞扬他们的善良行为,并加以引导和肯定。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和同理心。
在幼儿行为出现自私现象时,父母和老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引导,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需要父母和老师耐心、细致的引导,使得幼儿逐渐养成善良、友善的行为习惯。
除了教育引导,孩子的自私行为也需要在心理上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和支持。
父母和老师要了解幼儿的自私行为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尚未成熟,所以,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幼儿的发展特点,不要过于苛责和批评他们的自私行为,避免对幼儿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需要正确理解其背后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教育引导措施。
通过情感沟通和交流,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感受;也要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和同理心,引导他们逐渐克服自私心态。
孩子太小气,不愿分享怎么办
孩子太小气,不愿分享怎么办孩子太小气,不愿分享怎么办(一)有家长给我留言,说他的孩子太过吝啬,跟小朋友玩耍时从来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
平时在家就连爸爸妈妈找他要吃的,他都不愿意给,如果硬要他分享,他就会哭闹不止,十分令人头疼。
其实这样的事情妙妈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孩子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不懂得分享,所以难免会有一些自私的行为。
不过家长们不必太过担心,因为孩子年纪还小,可以慢慢纠正他的这个坏习惯。
下面就跟妙妈一起来看看面对小气的孩子该怎么做。
1弄清楚孩子不愿分享的原因要想解决孩子自私的问题,就得先找问题的源头,搞清楚孩子不愿分享的原因。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分享,是因为对方不曾给他分享过,所以他才会做出自私的举动;有的孩子因为自我保护意识太强,不喜欢别人接触他的东西;有的呢,就是单纯地不想分享。
当然,家长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2家长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如果家长自身比较自私,那么孩子所学习到的就是自私的举动,这也是导致他自私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家长们更要注意引导孩子,让他学会分享,当家里来了客人时,让孩子主动分享家中的美食。
遇到同龄的小朋友来家里作客,家长要引导孩子与对方分享自己的玩具。
平时,家长们也应该做出表率,大方待人,给孩子树立榜样。
3教孩子正确的分享观所谓的分享并不是说要无条件地付出,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与他人共享,去帮助他人。
分享也不是盲目地去满足别人的诉求而忽略掉自己的意愿,更不是任他人予取予求。
家长告诉孩子,不管做什么都得守住自己的底线。
作者:妙妈。
90后辣妈,每天为您分享原创育儿知识。
年轻妈妈的育儿不二之选。
▼—— END ——孩子太小气,不愿分享怎么办(二)清清老师您好:孩子越大越显得很小气,有其它小伙伴到家里玩,他总是很警惕地看着对方,不让人家动自己的玩具和童车。
他动别人的玩具倒是毫不客气。
孩子怎么了,怎么越大越抠门啊?不仅抠儿,还霸道。
好担心,这样的性格继续下去,应该怎么去纠正呢?让他能学会分享呢?清清老师:一、孩子为什么会抠门?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造成。
幼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幼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幼儿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改进措施。
一、常见问题及原因1.智力上的问题很多幼儿在语言表达和认知能力方面存在着差距,主要原因可能是家庭背景、沟通方式缺乏或者老师教育水平等。
2.行为问题幼儿时期存在着很多不理智、自私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影响幼儿的学习习惯、情感能力、社交技巧等。
而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缺乏父母和老师的引导。
3.注意力不集中现代社会信息过载,幼儿与成人一样都很难集中注意力的长时间专注,这会导致幼儿的学习难度和效率下降,同时也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二、改进措施1.教育环境的营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学习时感到舒适和安全。
增加有趣的活动、适宜的游戏、激励的竞争,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效果。
2.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通过父母的引导和关注,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成长。
家庭教育不仅包括基本的礼貌、道德素质的教育,也包括读物、文化知识的传授。
3.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为了多角度、全方位地锻炼幼儿的各项才能,教育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比如说,幼儿教育中可以加入音乐、舞蹈、体育、手工等,让幼儿在多元化的环境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4.团队教育团队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还可以从互动中获得成就感。
在团队中,幼儿不仅能够学到团队协作、集体感、公正性等,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的关系。
5.掌握教育科技教育科技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育界被广泛应用。
幼儿时期正是接受知识和信息的黄金时期,因此利用教育科技为幼儿提供科学、全面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辅助工具非常有必要。
综上所述,幼儿时期需要我们充分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育者、父母等应该密切关注幼儿的成长,通过多方面的引导和协助,帮助幼儿克服种种困难和问题,在成长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他们自我意识和自我中心思维发展的一种表现。
在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在这个阶段的认知和社会发展中,尚难以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情感,并且缺乏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的能力。
理解幼儿的自私行为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处理和引导孩子们的行为,促进他们的社会和情感发展。
幼儿的自私行为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部分。
在幼儿期,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并开始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他们将自己放在第一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满足感。
这种自我中心思维在认知发展中是正常的,但需要家长和教师引导幼儿学会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幼儿的自私行为与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能力的不足有关。
幼儿期是孩子们学习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的关键时期。
他们往往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追求即时满足。
这导致他们在一些情境下表现出自私、占有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家长和教师需要帮助幼儿学会控制冲动,耐心等待和分享资源。
幼儿的社交经验和情感认知也与自私行为有关。
幼儿在和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历一定的冲突、碰撞和调整。
在与其他幼儿的争抢资源、合作和分享的活动中,幼儿会逐渐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情感反应。
这些经历和反馈对幼儿的情感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家长和教师在引导幼儿的自私行为时需要采取适当的策略。
要提供积极的榜样。
家长和教师应该展示出分享和关心他人的行为,以激发幼儿的同理心和合作意愿。
要给予正面的激励和鼓励。
当幼儿表现出与他人分享和关心的行为时,应积极肯定和赞扬,以强化这种积极行为。
要提供适当的引导和规范。
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和故事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并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社交技能。
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教学人员:群(17号)王德忠(18号)教学名称:幼儿自私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教学目标:通过对幼儿自私行为案例的分析找出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并做出一系列对策以改正和预防幼儿的自私行为。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对待幼儿的自私行为并积极自动地帮助他改正,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幼儿自私的原因,找出对策。
教学进程:了解“自私”与“幼儿自我表现”的区别不少家长和老师都把孩子的“自私”看作为一种不良的行为。
但最近,有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不能一味地把某些行为归于“自私”,对于1岁半左右的低幼儿而言,许多所谓的“自私”行为只是一种正常的认识“自我”的表现。
一位妈妈对记者抱怨道:“我的宝宝有三块巧克力,我逗他说:‘给妈妈一块吧!’。
孩子分了一块给我;父亲如法炮制也得到一块。
但当奶奶再去要时,孩子便说:‘这块是我的!’”妈妈失望地抱怨自己的宝宝怎么这么“自私”。
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师大学心理学系子芳教授指出,婴幼儿时期,像最后一块巧克力不给别人这样的所谓“自私”行为,其实只是说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并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自私”、“心胸狭窄”。
专家还举了个有趣的例子:孩子婴幼儿时都喜欢啃自己的脚趾头玩,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自我”这一概念,并不知道脚趾头是他自己的;而当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这是他自己的脚后,就不会再咬着玩了。
因此,大人们大可不必为孩子低幼时期的这类“自私”行为感到烦恼。
当然,孩子大了以后,就不能对孩子的这类行为放任自流,让它成长为真正的“自私”,家长更加要适当地加以引导,给孩子做好榜样,让他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
自私是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
自私的幼儿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或学习用品不愿借给别人用,,的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自私自利,占有欲强,不仅极力保护自己的物品,还常抢夺、拿走不属于自己的爱物;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心胸狭窄,奉献精神较差,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不善交际,不太合群,孤僻、多疑等。
七岁宝宝自私教育方法
七岁宝宝自私教育方法自私是一个人内心的本能表现,特别是在儿童时期,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社交规则和分享的概念。
然而,作为父母或者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他们学会懂得分享和关心他人。
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适用于七岁宝宝的自私教育方法。
1. 段落一: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重要基础。
通过故事、游戏和亲身示范等方式,让孩子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例如,你可以与孩子一起观看关于友善和分享的动画片,引导他们思考他人可能的感受,并进行讨论。
同时,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行为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2. 段落二:树立共享的观念与孩子分享物品和玩具并不是简单的要求,更应该从根本上培养孩子分享的理念。
你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如与孩子一起做饭、整理房间等,强调家庭成员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此外,带孩子参加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服务他人的快乐,并认识到分享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和满足感。
3. 段落三:倡导团队合作通过组织孩子进行一些小组活动,如解决谜题、搭建积木等,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协调和共同努力的重要性。
同时,及时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不因个人意愿而破坏整个团队的目标。
4. 段落四:制定规则和奖惩机制制定家庭规则和奖惩机制对于培养孩子有助于正面价值观的养成。
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属于自私,并设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规定。
然而,记得保持一定的弹性,考虑到孩子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差异,由浅入深地逐渐引导他们适应规则的制约。
5. 段落五:身教重于言教作为父母或者教育者,我们自身的行为举止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
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让他们看到我们如何与他人分享、关心和帮助。
此外,当孩子展现自私行为时,要冷静理智地与他们沟通,解释他们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并引导他们思考正确的行为方式。
6. 段落六:尊重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些可能在自私方面表现更多。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1. 引言1.1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可以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幼儿中,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说脾气暴躁、自私自利、抢夺欺凌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给幼儿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阻碍,也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阶段,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也可能会延续下去,给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带来了诸多困扰。
造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长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希望能给广大家长和教育者一些启示和帮助。
1.2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幼儿自身和周围环境方面。
在幼儿自身方面,不良行为习惯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眼睛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暴饮暴食导致消化系统不健康等。
不良行为习惯还会影响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使其在与他人交往和解决问题时表现欠佳。
在周围环境方面,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也会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家庭中,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可能给父母带来困扰和压力,影响家庭和谐。
在学校中,不良行为习惯可能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影响班级秩序和教师教学积极性。
在社会中,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可能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影响整个社会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及早认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积极寻找改进措施,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培养和引导,才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成长。
2. 正文2.1 成因分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孩子个体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孩子自私冷漠不知道感恩怎么办
孩子自私冷漠不知道感恩怎么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是不考虑他人,只顾自己,别人对他们的好,他们也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不懂得感恩他人,回报他人,以至于经常被他人贴上“白眼狼”“自私”等不良标签。
孩子自私冷漠不知道感恩怎么办1、培养孩子集体荣誉感。
自私是指那些做事说话只考虑自己利益,不顾及社会和集体利益的行为。
有这种心理的孩子,通常没什么集体观念,只为个人的前途和利益着想。
家长们要培养孩子要有集体荣誉感,从自己自私行为中看到不良的后果跟危害,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2、取消在家中的“特殊”地位。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给孩子一些特殊待遇,对于他们的需求只是适当给予满足,不能无条件接受,让他们知道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时间长了就消除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心理。
3、乐于助人。
感恩的前提是帮助,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的引导孩子帮助自己,并且向孩子解释原因,或者说是不吝啬于对孩子的感谢。
当孩子的玩具众多,父母可以尝试向孩子提出建议,让孩子将多余的玩具捐给有需要的家庭;父母也可以建议孩子可以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尽可能的给予孩子最好的赞美。
4、从小处着手。
让孩子心怀感恩要善于从细微处着手,在日常相处中,父母可以有意的引导孩子发现小伙伴的善良,引导孩子乐于分享。
当孩子发生了争执的时候,父母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学会体谅他人。
5、父母以身作则。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想要孩子懂得感恩,那么,自己就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人对事都充满感恩,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感恩的环境里。
孩子耳濡目染,慢慢地就会把感恩的这种礼仪变成一种习惯,内化于他的人格当中了。
引导孩子感恩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1、家长不要过于心急,要有耐心。
在孩子的感恩教育中,很多家长会表现的很急于求成,在与孩子沟通几次后发现效果不明显,就觉得很着急,在语气上也会显得有些急躁,对于孩子的行为改变也没有耐心等待,甚至会出现打骂孩子的行为,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
孩子自私任性怎么教育
孩子自私任性怎么教育?
1、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对孩子做到言传身教,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平时做人大方乐于助人,对孩子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父母在家里不以孩子为中心,不给孩子特殊地位,不溺爱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2、从小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比如吃饭时,让老人先上桌子,让孩子在家里动手做家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鼓励孩子学会分享,让孩子知道分享会带来快乐,分享不是失去,你分享给别人,下次别人有好东西也会分享给你。
4、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了解集体的力量,需要别人帮助的前提是帮助别人。
5、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过分的一切包办。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尊重孩子的成长。
6、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一旦孩子有要求的时候,不要马上满足,否则孩子就会不珍惜他得到的东西,反而认为自己是应得的,应该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懂得任何事情都要经过付出才能得到。
7、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以或者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社工活动,做社工,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会到付出,帮助他人的快乐。
8、父母要自我检验,看孩子的成长环境如何。
孩子的脾气,跟父母息息相关。
一个爱发脾气的家长,最后往往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会变成爱发脾气的人。
孩子总是喜欢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家长脾气暴躁,孩子个性也不会太温善。
被情绪化、常常发脾气的父母带大的孩子,情绪问题更多。
幼儿自私行为教案
幼儿自私行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心理发展教材第四章《社会行为的培养》第三节“自私行为的认识与引导”。
详细内容包括:自私行为的定义与表现,如何引导幼儿认识和改正自私行为,培养幼儿的分享与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自私行为的含义,认识到自私行为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2. 培养幼儿学会分享、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幼儿深入理解自私行为的含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改正自私行为。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分享与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故事书、图片、卡片等。
2.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关于自私行为的小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角色的行为,让幼儿初步感知自私行为。
2. 自私行为的定义与表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自私行为的定义和表现,让幼儿了解自私行为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改正自私行为,培养幼儿的分享与合作意识。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分享与合作的游戏,培养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
5. 小组讨论(5分钟)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关于自私行为的作业,引导幼儿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自私行为的定义与表现2. 如何改正自私行为3. 分享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遇到的自私行为。
(2)你是如何改正自己的自私行为的?(3)与家人、朋友分享你今天学到的关于自私行为的知识。
2. 答案:(1)示例:小明和小红一起玩玩具,小明总是抢走小红喜欢的玩具。
(2)示例:当我想抢走别人的玩具时,我会先问自己:“我这样做对吗?”然后尝试与对方分享玩具,共同玩耍。
(3)见幼儿课后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幼儿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
幼儿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幼儿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1. 引言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与人相处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然而,由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有限,所以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种种问题。
本文将探讨幼儿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2. 自私幼儿通常具有一定的自我中心,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这种自私的行为会导致他们与他人产生冲突,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攻击性在与他人交往中,幼儿可能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例如打架、斗殴。
这种行为不仅会造成伤害,还会给人际关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4. 不懂得分享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难以理解分享的重要性,他们可能会出现不愿意分享玩具、食物等的情况。
这样的行为将会影响他们与他人的友谊和合作意识。
5. 解决方法针对这些问题,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向幼儿灌输分享、包容、尊重他人等价值观念。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给予幼儿正面的榜样,教导他们如何换位思考,关心他人的感受。
6.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幼儿与人相处问题的根本在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
只有在家长和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下,幼儿才能够逐渐克服这些问题,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7. 总结通过本文对幼儿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问题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幼儿才能够顺利地克服这些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逐渐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幼儿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个关乎孩子成长和教育的重要话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人相处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但是由于幼儿内心世界的认知有限,因此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除了上文提到的自私、攻击性以及不懂得分享等问题外,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的问题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解决。
幼儿可能会出现对他人的歧视和排斥,他们可能会因为外貌、性别、宗教或其他原因而对某些人产生偏见。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幼儿的自私行为是指他们在满足自己需求的时候,不考虑他人感受,不愿意分享和配合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阶段是很常见的,因为他们还在成长阶段,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自私行为有着深刻的内在动机和心理原因。
本文将从自私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心理发展阶段、以及教育幼儿的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幼儿自私行为的内在原因和解决途径。
自私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幼儿的自私行为是在个体发展的特定阶段表现出来的。
在心理学中,幼儿时期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社会认知和道德观念。
幼儿的自私行为也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发展不成熟,还无法全面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因此无法进行适当的社交行为。
幼儿的自私行为还与其自我认知和情绪发展有关。
在幼儿时期,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自我意识,无法意识到自己和他人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在行为上表现出自我中心和自私的特点。
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到内心欲望的驱使,从而表现出自私的行为。
心理发展阶段和自私行为教育幼儿的方法针对幼儿的自私行为,家长和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
需要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让幼儿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温暖和关爱,从而培养他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要利用适当的奖惩机制,对幼儿进行行为引导和规范,让他们逐渐形成积极的社交行为和合作精神。
要通过适当的游戏和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让他们从小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合作。
要给予幼儿理解和尊重,充分关注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建立积极的情感联接,减少自私行为的表现。
幼儿的自私行为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其内在原因和心理动机需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帮助幼儿逐渐克服自私行为,培养他们积极的社交行为和合作精神,为其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1. 引言1.1 幼儿自私行为的定义幼儿的自私行为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表现出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忽视他人感受和需求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幼儿只想到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愿意分享或合作,表现出一种自私自利的态度。
幼儿的自私行为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但如果过度或持续表现,可能会对其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幼儿的自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意识和自主性,但过度的自私行为会影响到幼儿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合作能力。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关注幼儿的自私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来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模式。
1.2 幼儿自私行为的特点1. 自我中心:幼儿的自私行为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他们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往往会以自己为中心,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或分享资源。
2. 缺乏共情能力:幼儿的自私行为还表现为缺乏共情能力,即缺乏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
他们往往无法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3. 喜欢独占资源:幼儿在自私行为中表现出对资源的独占欲望,他们常常不愿意分享玩具、食物等资源,而是希望将这些资源全部占为己有。
4. 不懂得合作:幼儿的自私行为还表现为不懂得合作,他们在和他人进行互动时往往会以竞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合作和分享来实现共赢。
5. 没有责任感:幼儿的自私行为还表现为缺乏责任感,他们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权益,而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也不愿意为他人负责。
幼儿的自私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我中心、缺乏共情能力、喜欢独占资源、不懂得合作和没有责任感等特点的影响,这些特点使得幼儿在与他人互动时更倾向于以自己为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针对幼儿的自私行为,需要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
2. 正文2.1 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在幼儿阶段,自私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成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可以归结为其认知发展不完善。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自私行为【摘要】幼儿自私行为是幼儿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的心理特征和缺乏分享合作的行为。
在正常发展中,幼儿经历着自私行为的发展阶段,并逐渐建立起合作意识。
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幼儿自私行为有重要影响,可以通过引导和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良好行为习惯。
了解幼儿自私行为的认知发展和正常性,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幼儿成长。
教育引导幼儿自私行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帮助幼儿建立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幼儿、自私行为、心理学、自我中心主义、认知发展、环境影响、家庭教育、干预、正常性、教育引导、合作意识1. 引言1.1 幼儿自私行为的定义幼儿自私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为满足自身需求而忽视他人感受和权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幼儿不愿意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排斥与他人合作、互助,以及在冲突中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立场。
幼儿的自私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特征。
幼儿自私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言语上的体现如拒绝和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物质上的表现如不愿与他人共享物品和玩具等。
幼儿处于自我认知阶段,对自我需求的满足更加敏感,因此较容易表现出自私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阶段是正常的发展现象,但如果出现过于频繁和严重的情况,就需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并进行及时干预和教育。
通过对幼儿自私行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合作意识和价值观,促进其整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1.2 幼儿自私行为的表现特点幼儿自私行为的表现特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幼儿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愿望,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关注和理解。
这种自我中心的表现可能表现在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幼儿的自私行为还表现为缺乏分享和合作的意愿。
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教学人员:群(17号)王德忠(18号)教学名称:幼儿自私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教学目标:通过对幼儿自私行为案例的分析找出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并做出一系列对策以改正和预防幼儿的自私行为。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对待幼儿的自私行为并积极自动地帮助他改正,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幼儿自私的原因,找出对策。
教学进程:了解“自私”与“幼儿自我表现”的区别不少家长和老师都把孩子的“自私”看作为一种不良的行为。
但最近,有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不能一味地把某些行为归于“自私”,对于1岁半左右的低幼儿而言,许多所谓的“自私”行为只是一种正常的认识“自我”的表现。
一位妈妈对记者抱怨道:“我的宝宝有三块巧克力,我逗他说:‘给妈妈一块吧!’。
孩子分了一块给我;父亲如法炮制也得到一块。
但当奶奶再去要时,孩子便说:‘这块是我的!’”妈妈失望地抱怨自己的宝宝怎么这么“自私”。
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师大学心理学系子芳教授指出,婴幼儿时期,像最后一块巧克力不给别人这样的所谓“自私”行为,其实只是说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并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自私”、“心胸狭窄”。
专家还举了个有趣的例子:孩子婴幼儿时都喜欢啃自己的脚趾头玩,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自我”这一概念,并不知道脚趾头是他自己的;而当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这是他自己的脚后,就不会再咬着玩了。
因此,大人们大可不必为孩子低幼时期的这类“自私”行为感到烦恼。
当然,孩子大了以后,就不能对孩子的这类行为放任自流,让它成长为真正的“自私”,家长更加要适当地加以引导,给孩子做好榜样,让他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
自私是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
自私的幼儿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或学习用品不愿借给别人用,,的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自私自利,占有欲强,不仅极力保护自己的物品,还常抢夺、拿走不属于自己的爱物;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心胸狭窄,奉献精神较差,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不善交际,不太合群,孤僻、多疑等。
关于幼儿自私的教案
关于幼儿自私的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幼儿分享意识——打破自私行为的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和认识自私行为的负面影响;2. 培养幼儿分享和合作的意识;3. 提供实践机会,让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分享和合作。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 利用图片、故事或问题启发幼儿思考:你有没有遇到过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分享玩具或食物的情况?你觉得这样做好吗?探究与讨论(10分钟):1. 与幼儿一起讨论自私行为的含义,例如不愿意分享、独占资源等;2. 引导幼儿思考自私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例如可能导致其他小朋友感到伤心、不开心等;3.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经历,让他们认识到自私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
角色扮演与游戏(15分钟):1. 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玩具或食物;2. 要求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物,其他小组成员则观察和表扬分享行为;3. 角色扮演:让幼儿分别扮演自私和慷慨的角色,通过模拟情境让幼儿体验不同行为带来的感受。
讲故事与讨论(10分钟):1. 给幼儿讲述一个关于分享和合作的故事,例如《小熊和好朋友》;2. 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通过分享和合作解决问题的;3. 提问幼儿:你觉得故事中的人物做得对吗?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艺术创作(15分钟):1. 给幼儿提供画纸、颜料和画笔;2. 让幼儿画出自己分享和合作的场景,例如和朋友一起玩耍、分享食物等;3.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艺术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赞美。
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今天的活动,引导幼儿总结学到的内容;2. 提问幼儿:你觉得分享和合作是好的行为吗?为什么?3. 鼓励幼儿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分享和合作。
延伸活动建议:1.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经常提醒幼儿分享和合作的重要性,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2. 家长可以与教师合作,通过家庭活动鼓励幼儿分享和合作,例如一起制作食物、玩具交换等;3. 定期组织幼儿参与公益活动,如捐助物品、参观社区老人院等,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意识。
幼儿园任性自私的教案
幼儿园任性自私的教案标题:培养幼儿园任性自私行为的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包括倾听、尊重他人和合作。
3. 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资源:1. 图书:《分享是快乐的》、《朋友一起玩》等。
2. 角色扮演道具:玩具、家具、衣服等。
教学准备:1. 将幼儿园环境布置成一个合作共享的场所,如共享角落、共享玩具等。
2. 准备游戏和角色扮演的道具。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读故事书,引导幼儿讨论和分享他们喜欢的事物和玩具。
2. 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分享和合作的意义,以及任性自私行为可能导致的问题。
主体活动:1. 游戏:组织一个小组游戏,鼓励幼儿合作完成任务。
例如,要求幼儿一起建造一个城堡或完成一个拼图。
2. 角色扮演:使用角色扮演道具,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朋友、弟弟或姐姐。
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分享和合作的乐趣。
3. 讨论:与幼儿一起回顾游戏和角色扮演的经历,引导幼儿讨论分享和合作的感受和价值。
巩固活动:1. 图书阅读:选择一本关于分享和合作的图书,与幼儿一起朗读,并讨论书中的故事和角色。
2. 分组游戏: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如收拾玩具或绘画。
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和分享资源。
结束活动:1. 总结讨论: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活动,强调分享和合作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2. 鼓励行动:提醒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寻找分享和合作的机会,并鼓励他们主动帮助他人。
评估方式:观察幼儿在游戏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是否主动分享资源、是否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需求等。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变化来评估教学效果。
注意事项:1. 教师要给予幼儿积极的鼓励和赞扬,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2. 教师要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社交技能。
3. 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个性化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教学人员:群(17号)王德忠(18号)教学名称:幼儿自私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教学目标:通过对幼儿自私行为案例的分析找出幼儿自私行为的原因,并做出一系列对策以改正和预防幼儿的自私行为。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对待幼儿的自私行为并积极自动地帮助他改正,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幼儿自私的原因,找出对策。
教学进程:了解“自私”与“幼儿自我表现”的区别不少家长和老师都把孩子的“自私”看作为一种不良的行为。
但最近,有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不能一味地把某些行为归于“自私”,对于1岁半左右的低幼儿而言,许多所谓的“自私”行为只是一种正常的认识“自我”的表现。
一位妈妈对记者抱怨道:“我的宝宝有三块巧克力,我逗他说:‘给妈妈一块吧!’。
孩子分了一块给我;父亲如法炮制也得到一块。
但当奶奶再去要时,孩子便说:‘这块是我的!’”妈妈失望地抱怨自己的宝宝怎么这么“自私”。
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师大学心理学系子芳教授指出,婴幼儿时期,像最后一块巧克力不给别人这样的所谓“自私”行为,其实只是说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并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自私”、“心胸狭窄”。
专家还举了个有趣的例子:孩子婴幼儿时都喜欢啃自己的脚趾头玩,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自我”这一概念,并不知道脚趾头是他自己的;而当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这是他自己的脚后,就不会再咬着玩了。
因此,大人们大可不必为孩子低幼时期的这类“自私”行为感到烦恼。
当然,孩子大了以后,就不能对孩子的这类行为放任自流,让它成长为真正的“自私”,家长更加要适当地加以引导,给孩子做好榜样,让他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
自私是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
自私的幼儿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或学习用品不愿借给别人用,,的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自私自利,占有欲强,不仅极力保护自己的物品,还常抢夺、拿走不属于自己的爱物;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心胸狭窄,奉献精神较差,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不善交际,不太合群,孤僻、多疑等。
儿童的自私心理及由自私心理支配下的自私行为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的产生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自私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前提。
儿童自私行为的产生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进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案例:案例一:有位妈妈咳嗽得厉害,躺在沙发上想喝水,就对正在玩的儿子说:“儿子,帮妈妈到杯水。
”儿子头也不回的说:“你没看我正忙吗?”接着又补充说:“自己的事自己做!”妈妈听后,心都凉了,想想每次孩子生病,自己总是忙前忙后,百般照顾,可自己生病,想叫他倒杯水都这么困难。
案例二:一位母亲买了孩子最爱吃的烤鸡翅,高兴地说:“香喷喷的鸡翅是我宝贝女儿最爱吃的,快来吃呀!”“太好吃了,你真是我的好妈妈!”6岁的女儿一边吃一边说道,当盘子里还剩下最后一个时,妈妈说:“这么好吃,妈也来尝尝!”女儿立刻用双手护住盘子,大声叫到:“不行,这是我的,不许你吃。
”妈妈没吃着鸡翅,却吃了一肚子气。
案例三:曾宁带了一辆玩具车,并告诉老师,他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
自由活动时,曾宁很高兴地拿出自己的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车。
老师说:“曾宁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曾宁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车,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
接下来,想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案例四:小羽手上拿着两个果冻,老师逗她说:“小羽,把果冻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老师,然后一直注意老师接下来怎么做。
过一会儿,她见老师仍没把果冻还给她,就说:“给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小羽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小羽的妈妈告诉老师,类似的事情往常小羽就以哭闹来解决问题。
一、导致幼儿自私的原因是什么呢?1、幼儿的年龄特征。
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幼儿最初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都是从自我出发的,即是以自己为中心去认识他所接触的外界事物的。
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发的,不知道考虑别人对此有什么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
大约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幼儿社会活动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
因此,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问题行为。
2、独生子女的特殊性。
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问题。
由于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他集母爱于一身,甚至垄断了父母的整个身心。
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尽他一个人享用,他有什么要求家长就尽量满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养成了自私的毛病。
加之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谦让、奉献等集体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3、物质生活的优越助长了幼儿的自私行为。
社会愈进步,物质生活愈丰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人在不断满足幼儿需要中,助长了幼儿的霸道、自私。
例如,当幼儿看到别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时,成人会说:“别哭,咱们也买!”从而,滋长了幼儿对物质的索取,幼儿不断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的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
4、周围的不良影响。
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与其周围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有很大关系。
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自私自利,爱贪图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过于“小气”;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常常叮嘱孩子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吃,玩具不许别人玩等;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自私行为不以为然,反以为乐事,认为孩子“从小护东西,长大不吃亏”。
这些,都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
二、怎么纠正孩子的自私行为?1、转移注意幼儿的注意很容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对坚持的事物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
2、激将法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
如:孩子在每次玩完玩具时总是不愿意收拾,还任性得说“我就不收拾,怎么样。
”老师就可以用孩子比较喜欢的东西或感兴趣的事情来刺激他们,这样孩子就在每次不想做的时候,想起说的那些话,他就会去做,久而久之,就养成好的习惯了。
3、以身作则模仿是幼儿自发意志的行为,是经由意志,展现他对世界讯息的反应。
若能好好开发,模仿的意志力可以成为儿童未来自我创造的活动基石。
所以,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如何善用模仿意志的力量,知道如何在幼儿意识较浅、较梦幻的时候,运用活动,模仿与示,规律与反复的引导,影响、纠正幼儿的行为,以使儿童身心灵发展健康。
4、学分享平行游戏和联合游戏是4岁以下孩子的主要游戏形式。
孩子需要有机会摆弄物体和玩各种各样的主题游戏,而不必被要求去与同伴分享。
不是现在的孩子“自私”,而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这样的心理特点、行为特点。
父母和老师要尊重孩子,不能认为这是道德问题,总是用“自私、小气”这样的字眼来教训孩子。
随着孩子的成长和与外界交流的增强,他会变得“大方”起来。
教孩子“大方”起来,父母和老师需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尽可能地学会合作和分享,以适应4岁以后的幼儿园集体生活。
您需要帮助孩子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游戏环境,让孩子在互相帮助中获得满足感。
(2)教会他们以礼貌的方式来得到他们的想要的东西。
(3)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是群体社会中的一份子,并可以对集体活动发挥作用。
5、改说教为讲故事如果老师或父母对幼儿的问题行为不说教而改以说故事,例如兄弟姊妹的争吵,大人加些幻想,加些幽默,甚至加些动作,举出象征性角色,并呈现出偏差行为特质,再加上孩子听得懂的说明,编成矫正行为的创意故事,对行为偏差的幼儿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一个故事讲完后不出几天,孩子就决定要纠正自己的行为了,因为他不经意的发现事情的荒诞无稽,发现自己的问题,他也从故事中学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了!二、克服自私心理的若干策略1、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有人认为,3至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及一个人基本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儿童的教育是否得当,会影响到幼儿今后的发展。
幼儿的自私行为提醒我们,在把希望和爱倾注于孩子身上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他们滋长自私心理。
欲望是滋生自私的根由。
对儿童,家长切莫把他置于只享受,满足欲望,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要让他们懂得欲望的满足和履行义务是同等重要,如有好吃的,不是独自一个享用,而是主动与他人分享,在家务上,则常常想到自己应该帮父母干点什么。
这样,孩子才会养成尊重长者,关心别人的习惯,而不会事事只想到自己。
此外,父母自身也应以身作则,俗话说: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儿。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举不胜举,因此为幼儿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比反复的说教重要的多,也有效的多。
2、更新家长观念,爱儿不溺儿在家庭里,孩子应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衣食住行玩都应该由家长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切不可迁就他。
要纠正孩子的自私观念,家长就不能不合理要求给予满足,甚至是合理的要求亦不可百分之百给予满足。
3、家园合作,在群体生活中培养关爱心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情感是一座桥梁,爱心是一种情感体验,幼儿的爱心全靠周围人的哺育。
有认为,在幼儿期幼儿所感受和汲取的爱的数量的多少与他以后给予别人的爱的多少成正比。
因此,在集体环境中,我们要为孩子营造爱的氛围。
以此感染幼儿,影响幼儿,帮助幼儿消除自私心理,从小学会关爱周围的人,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做一个心态健康,对社会有用的新时代人。
案例:孩子自私行为的改变一、案例背景庄某,男,5岁,中班幼儿。
父母没有正式工作。
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庄某从小由母亲带大。
周围的邻居也没有庄某的同龄人,母亲经常让他在家自己写字、画画、玩积木、看电视、看书等,没有时间陪他,也没有时间带他到别人家玩,母亲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
二、案例描述自己的学习用品或带来的玩具、图书都是自己一个人用、玩、看,从来舍不得借给别人,而且还不让任何小朋友碰他的东西,有时自己的水彩笔不用,反而向别人借。
他自己每天都固定坐一把椅子,不让别的小朋友坐,在椅子上自己画了一个记号。
但是他接受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也强,是个很有创造性的孩子。
三、案例分析1、因为是独生子女,母亲事事都迁就孩子,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都尽可能满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