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_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孙权劝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积累文言字词,准确译文。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教法: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同学们,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确实在三国时期涌现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大家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这位英雄是关羽,他曾经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最终大意失荆州,夜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大屏幕展示)吕蒙,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如此足智多谋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孙权劝学》,一探究竟。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明确学习目标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

师明确: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练朗读,正确断句和停顿3、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习并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12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

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

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乃始就学——不情愿2、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读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体会揣摩人物的语气和情感,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领悟要重视后天学习和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体会揣摩人物的语气和情感,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领悟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和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归纳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国演义》中有一员大将,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在赤壁大破曹军,后来又设计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吕蒙是的,他就是吕蒙!但其实吕蒙年青的时候并不爱读书,可以说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那他后来怎么会文武双全并且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说起来,吕蒙的成长离不开一个人的劝导,谁呢?对,孙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孙权劝学》,看孙权是如何相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听劝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片)。

二、预习检测,了解文学常识(幻灯片)《资治通鉴》是 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_,因宋神宗“ ”的评价而得名,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作者,字_______ , 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

三、诵读课文(采用多层次朗读方法)了解本文的作家和作品后,我们正式进入课文。

(一)听读课文,读准字音大家先静心地听课文朗读录音,听的过程要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同时用笔圈画出疑难字词和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先展示幻灯片上的字词,然后抽学生来读。

卿(qīng)孰(shú)治经为博士邪(yé)即更(gēng)刮目相待老师正音后再让全班同学将每个字齐读两遍。

(二)初读课文,读好停顿幻灯片展示文中的停顿。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抽学生朗读课文。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情境导入,认定目标:同学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一起来笑谈发生在三国英雄身上的一个小故事——《孙权劝学》。

选自《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介绍一下司马光。

二、方法指导,自主学习:1、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齐读。

了解目标之后我们就来逐一完成目标。

2、第一步,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纠正字音,重点点拨。

指名读,另一生纠正。

小组内互读。

通过评议选出朗读最好的学生,再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检测结果:齐读屏幕上没有标点的课文,注意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大家的朗读都没有问题了,意思懂了么?初读课文之后,结合注释,翻译文章。

(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与句子,向本组同学提出,讨论解决.4、由小组长指定一位同学译出全文,其余同学作补充纠正.)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6、根据几个问题来梳理一下文章结构。

三、合作交流,探求规律1.表演课本剧课文中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表演?小组内先试试。

小组讨论孙权的这几句话应该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达到规劝目的.讨论完后试读.“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孙权劝学篇一课型:讲读主备:洪正生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七()班姓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⑴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⑴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能力目标:⑴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⑴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2、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等。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2、文言文五步阅读法。

初读课文,正音正字;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文章背诵思路;品读课文,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悟读课文,体验反思。

3、比较阅读法。

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2、多音字辨析更:更新(gēng)为:治经为博士(wéi)邪:邪恶(xié)更加(gèng)为了(wèi)琅邪郡(yá)遂:遂拜蒙母(suì)为博士邪(yé)半身不遂(suí)3、形近字辨析谓(谓语)博(博士)猎(涉猎)孤(孤独)卿(爱卿)刮(刮目)渭(渭河)搏(搏斗)腊(腊梅)狐(狐狸)鲫(鲫鱼)括(包括)4、词语解释①权谓吕蒙曰(告诉)②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事务)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④孰若孤谁(比得上)⑤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⑥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⑦当涂掌事(当道,当权)⑧蒙乃始就学(才)(开始从事)⑨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到)⑩见事之晚(认清事物)5、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6、解释下面成语的意思【刮目相待、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初中语文_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孙权劝学》传授课人: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常用文言字词。

2.揣摩人物对话语气,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1、字词。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司马光砸缸”的图片故事导入,进而介绍司马光,导出其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史书的故事。

二、诵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停顿;3、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个人展示读、小组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各种形式的读,力争成诵。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1、根据课文注释圈点勾画,标注重难点字词,然后互讲互听,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再有难着全组讨论解决,全班讨论解决。

2、个人展示,随机提问部分重难点字词。

四、复述故事,认识人物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

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

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2、通过讲解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琢磨人物对话及神态,体味人物性格特点。

⑴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⑵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⑶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⑷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3、借此回顾人物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音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五、情景再现,品味人物请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进行表演。

注意人物语气、神态、动作……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

六、畅谈收获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收获了……提示:可从学习方法、人物形象、文章的启示等方面谈。

七、牛刀小试(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到共年间的史事。

(2)解释画线的词①当涂掌事( )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但当涉猎( ) ④见往事耳( )(3)翻译句子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蒙辞以军中多务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三位历史人物,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向谁学习?交友我们应该向谁学习?我们长大成人了能为国家做贡献了,又该向谁学习?学情分析《孙权劝学》传授课人: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七年级的同学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认识,积累了部分简单的文言词汇,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积累文言文的能力。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本书——《资治通鉴》宋神宗对其评价: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宋末元初的胡三省也这样评价: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就连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读了十七遍,说道: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评价如此高的一本书,你想不想也来了解学习一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要想学好一篇文言文,首先我们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遍。

(一学生读)请一位同学点评一下。

我们需要注意的字音有邪(yé)更(gēng)遂(suì)。

2 除了注意字音,还要把握节奏。

古文的美就美在节奏上,现在请一位同学再读一遍课文,试着读出节奏。

自然一些,像说话一样就可以。

(一学生读)注意有两个较难断的句子: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好,我们一块读一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三读懂文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咱们刚才的几遍朗读,相信你已对文意有了大致的了解。

现在,请大家再读文章,四人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有不懂的提出组内互相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提出一块解决。

初中语文_第四课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第四课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文言常识,掌握文言字词。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1.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诵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你们知道老师讲的什么故事吗?(生答《司马光砸缸》)小时候的司马光聪颖过人,长大后的他更是成就斐然,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写的《孙权劝学》,看看他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二、预习展示1.字词注音展示卿(qīng )涉猎(shè)孰(shú)遂(suì)2.作家作品展示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资治通鉴》:中国古代史学巨著,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3.课文内容展示《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一一《资治通鉴》。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三、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初中语文_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十五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十五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了7篇文言文,14篇古诗,在下册已学习了2篇文言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翻译方法有了初步了解甚至是掌握,对于一些浅显的古文也有尝试翻译的强烈愿望,而且本文人物对话较多,若老师加以正确引导,适时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本来本文“揣摩句子的语气和语意”是最难的,我们可以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分角色朗读甚至分角色表演来攻克这一难关。

这样就能让学生把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本堂课所能激起的学习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收效应该很大。

现在的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很不感兴趣,先是通过上面的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激起他们的兴趣,然后,老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品味和感悟读书和学习的好处,进而起到能激发学习动力,提升情感品味的目的。

《孙权劝学》效果分析一堂课下来,感觉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了朗读,二是学生活动比较充分有效。

在导入新课之后,立刻进入了“读三国(故事)”的环节,而且设计了“朗读小贴士”,提示学生要读准字音;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自由朗读;读出感情。

当然“读出感情”只是在一开始给学生提出的一个朗读目标,因为这一步要在充分朗读并有所理解领悟之后才能做到。

紧接着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兴趣高涨,并很顺利地进行了分角色表演。

一直到课堂最后,学生在始终不断地通过朗读来加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点是非常有效的。

关于学生活动,我认为从一开始的学生自学,到后来的小组内互助朗读、互助研讨以及组间的竞争,学生的参与度都很高,参与面也很大,从当堂检测的效果来看也不错。

在这两点之中,我认为最有效,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要数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这一环节。

孙权劝学教材分析一、本文语言简练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

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5 孙权劝学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关键词句,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比较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掌握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2.朗读背诵法;3.学生合作研讨与教师点拨相结合;4.比较阅读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三国演义》这本我国的古典名著有多少同学读过?请举手,【1,举手的少。

2举手很多】,看来不是很多,希望同学们课后有机会阅读以下。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人,他带兵打仗,英勇善战,武艺高强,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得孙权的信任,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吕蒙。

】对,他就是吕蒙!其实吕蒙也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就是他小的时候,逃学、厌学,不爱读书。

斗大的字不识几个,那他后来怎么会驰骋疆场,立下了赫赫战功呢?原来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劝导,今天我们就学习《孙权劝学》。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孙权劝学》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进入新课1、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齐读或者指名学生朗读)2、介绍作者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多媒体展示说道司马光我们知道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叫什么?(司马光砸缸),说明他小的时候就聪慧过人。

(三)、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语速。

1.播放朗读示范,请同学们认真看书,仔细听读,要求注意文中字音、语速等,并及时圈点标注...........。

2、文中有几个生僻字词,请同学们注意读音。

多媒体展示字音。

3、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教师指名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从字音、语速方面进行评价。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过程和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载体,通过学读、品读、演读、背读几个环节引导学生研讨赏析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揣摩文中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教学方法:讨论法、表演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二、简介作者: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治通鉴》、司马光有关知识。

(可用多媒体显示)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正文公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所以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之美称。

三、一读课文,正音正字。

1、教师有感情示范朗诵全文,学生听清读音,明确停顿。

2、全班齐读。

3、抽学生朗读,读后师生共同评价。

生字正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更(gèng)要求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要对学生朗读重音、停顿等进行指导。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姓名:单位: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孙权劝学》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练生动,字里行间蕴含着很多值得探究的深意。

一、故事情节有波澜。

初,孙权直截了当劝说吕蒙要学习,作为一国之君劝说自己的臣子,按常规,臣子应该会接受建议,但结果却被吕蒙推说自己军务太繁忙,没有时间,拒绝了。

面对这种情况,孙权没有急躁,耐下心来继续劝说,并把吕蒙和自己作比较,告诉他即使再忙都要抽时间学习,因为读书是件非常有益的事。

诚恳的态度最终打动了吕蒙,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这里吕蒙才开始学习,究竟学的怎么样,课文并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通过鲁肃“与蒙论议”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鲁肃更是想要与之深交才去拜见蒙母的,一件普通的小事能写得这样一波三折,起伏有致,确实耐人寻味。

二、人物语气有变化。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的两次说话语气是有变化的,作为一国之君,说话是要讲究身份的,第一次对吕蒙说话语气是比较坚决的,用了“不可不”双重否定,强调学习的必要性,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

可是吕蒙却以“军中多务”来推托,一方面可以看出吕蒙对学习没有兴趣,崇尚“武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孙权和吕蒙的君臣关系是相当和谐的,吕蒙没有迫于君王的命令而屈从,而是随口说出自己的真实心理,可见在他心里孙权更像是他的朋友,而不像是高高在上的君主。

孙权的君王风范正表现在他的大度、宽容上,他不与吕蒙计较,不觉被臣子拒绝是辱,而是从整个国家大局考虑,联系自己的实际进一步规劝吕蒙。

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第二次说话的语气较第一次有了改善,用“孤岂欲卿”反问的形式来劝学,变得委婉和善,更有说服力。

语调上一升一降,起伏有致,既不显单调,又能让听者易于接受,充分体现出孙权的智慧和豁达。

初中语文_15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15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课文品读】《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及与课文相关的人物。

2、朗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会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重点: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品析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三国演义》里有位身挎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骁勇善战的将军,大家知道是谁吗?(齐答)关羽。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十分神勇,可最后竟被一个年轻将领俘虏,你们知道是谁吗?他叫吕蒙,看来吕蒙更有本事。

但吕蒙年少的时候很不喜欢学习,后来在孙权的劝说下才学习的。

下面我们就学习《孙权劝学》(板书)。

二、黑板手写教学目标:三、作者作品简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

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群书,广泛学习的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学习简单的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如何学习还没有比较清晰地认识,文言基础比较差.效果分析:本节课内容稍为复杂,但独有的文学性和历史性,使学生在学习时兴趣较大,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学习效果较好!尤其在情景剧中他们参与热情高涨,课本剧改编得有板有眼,角色表演像得模像样,他们增加不少的合理情节,进行大胆的想象,大大充实了文章的内容,表达了他们对课文的个性理解。

系列活动下来,加深了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揣摩了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

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学好了这篇他们平时根本不感兴趣的文言文。

教材分析《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评测练习:一、读准字音卿岂为邪孰更遂二、文言词语积累卿今当涂掌事蒙辞以军中多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即更刮目相待肃遂拜蒙母三、正确断句卿今当涂掌事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四、古今异义博士往事五、一词多义当涂掌事以军中多务见往事耳当以见但当涉猎自以为大有所益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课后反思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

“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

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

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

“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孙权劝学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设想:讨论法、小组合作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用《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导入新课,并找同学介绍一下自己了解到的英雄人物。

二、出示目标:三、教学过程:1、简介作品、作家。

2、听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注音。

蒙卿当涂即涉邪岂孰更3、合作探究1、参考注释,疏通课文,用批注法,划出读不懂的句子。

2、质疑,小组讨论。

4、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孰若孤?5、检查学习效果(解释划线词并译全句)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6、请归纳本文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也作“刮目相看”。

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7、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答: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问题探究1、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孙权: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好学。

吕蒙: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鲁肃: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2.文中的中心人物是孙权、吕蒙、还是鲁肃?为什么?答:中心人物是吕蒙。

因为写孙权是为了写孙权劝学,是吕蒙发奋学习的动因;写鲁肃是为了证明吕蒙发奋学习的效果,即才学突飞猛进。

9、学习本文的启示。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_孙权劝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孙权劝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5课孙权劝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再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习《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了解作品1.作者作品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涞水先生。

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终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959),按年记载了共1362年的历史事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

它体例谨严,结构完整,取材广泛,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

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

司马光自称“颇慕古文”而“不能刻意致力”(《答陈充秘校书》),他的文章正因不甚刻意致力而能得自然之致。

《资治通鉴》的文字质朴简洁,叙事清晰,文笔流畅,生动形象,有文学色彩,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战争场面的描写,历来为人们所推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本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四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

前三篇分别为《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

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多方面积累,夯实知识学方法。

2多层次诵读,感知文意品语言。

3多角度阅读,赏析人物说启示。

二.分析学情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智子疑邻》、《杞人忧天》等几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三.教学模式多层次朗读法,这是我教学古文首先采用的教学方法。

可以自读、听读、互读齐读,抑扬顿挫的读、情感再现读、分角色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就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四.教学设计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本课的流程做了以下设计:1.课前准备:让学生结合同步学习做好预习并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从《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入手,感受三国时代感,引出文中人物,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5分钟)(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读出节奏(5分钟)(1)出示无标点无节奏课文,让学生自读.(2)让学生个别读,读准字音与节奏,其他生听评。

第三步:读懂意思,疏通课文:(10分钟)(1)初识文言翻译五字法。

(2)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文中个别字词,屏幕逐渐出示。

(3)出示重点句子。

(4)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5)学生翻译。

(6)屏幕出示译文。

(7)点出古今异义词。

(8)出示特殊句式。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第四步:注意人物身份、目的及对话的语气,分角色朗读。

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

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

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乃始就学——不情愿2、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颇为自得,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朋友之情)设计意图: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精彩之处。

所以这些对话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读,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

在反复的朗读中,有所体验和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中蕴涵着非常多的感情因素。

“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通过读,通过联系生活体验去感悟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举行分角色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第五步:悟读,知人名义(3分钟)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

为了巩固所学,加深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课堂上交流,共同提高。

将本文与《师旷劝学》一文做比较阅读,看两文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感悟。

目的还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4.小结:齐背课文看《为学》,师做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同学们积累的这些名句格言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我们民族文化沉淀下来的精髓,愿我们谨记之,奉行之!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艺术性。

我的板书设计是:孙权劝学孙权劝学重才善劝吕蒙治学虚心听劝鲁肃叹学真诚敬才六.课堂评价1朗读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重点是读出愚公、其妻、智叟的不同语气。

评价有感情的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

2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

课中:与《师旷劝学》一文的比较阅读。

课后: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结合我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让学生自读《乐羊子妻》、《孟母断织教子》等劝学的文章,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

《孙权劝学》学情分析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智子疑邻》、《杞人忧天》等几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孙权劝学》效果分析《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

本着积累学生文言知识、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原则,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懂意思──研读人物思想──背诵,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孙权劝学》教材分析一、谋篇立意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

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

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