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练习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高中语文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文言特殊句式巩固练习.ppt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23
①过去弥子瑕被卫君宠爱。(被动句)
② 所以,弥子的行为和当初相比没有变化, 以前被称赞而以后却(因此)获罪的原因, 是人的爱憎感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被 动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5
倒装句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
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宾语前置;
二、定语后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置。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6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 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13
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14
5.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
师旷琴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日:“莫 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 前,援琴撞之。公披衣而避,琴坏于壁。公 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 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日:“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 请除之。公日:“释之,以为寡人戒。”
优秀课件,精彩无限!
8
(三)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 构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 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 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文言文特殊句式巩固练习(附答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巩固练习(附答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巩固练一、选择题。
1.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XXX言于XXXB.何厌之有C.若亡XXX而有益XXX.以其无礼于晋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XXX是女郎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彼且恶乎待哉?A.田园将XXX不归B.都督XXX之雅望C.背负青天,而XXX夭阏者D.今臣亡国贱俘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XXX,何厌之有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悟已往之不谏D.XXX夭阏者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XXX放逐,乃赋《离骚》XXX《报任安书》A.请辞于军XXX《段太尉逸事状》B.XXX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C.大王来何操司XXX《鸿门宴》D.则通知不许XXX《陈情表》6.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1)高余冠之岌岌兮(2)背负青天而XXX夭阏者(3)之二虫又何知(4)句读之不知(5)莫之能御也(6)宜乎庶民之谓我爱也(7)蚓无虎伥之利(8)但是一羽之不举(9)庶民之不见保(10)构怨于诸侯⑾奚以知其然也⑿何厌之有A.(1)(6)(7)/(2)(3)(4)(5)(8)/(9)(10)/(11)(12)B.(1)(7)/(2)(3)(4)(5)(8)(11)(12)/(6)/(9)/(10)C.(1)(12)/(2)(5)/(3)(11)/(4)(7)(8)/(6)/(9)/(10)D.(1)(7)/(2)(3)(5)(11)/(4)(6)(8)(12)/(9)/(10)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微斯人,吾谁与归?A.背负青天,而XXX夭阏者XXX以知其然也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8.下列选项中句式分歧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A.乐夫天命复奚疑!B.背负青天,而XXX瘀者,尔后乃今将图南。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以下四种: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一:判断句(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形式。
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悉”、“皆”、“为”、“本”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5)环滁皆.山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7)臣本.布衣【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这”,作为判断句的主语。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避险苦其心志。
3.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二:倒装句四种类型:(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1)宾语前置A:(疑问代词+宾语+动词),疑问代词有“何、谁、胡、恶、安、奚”等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宋何罪之有何以战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如:忌不.自信C: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心词+数量词)如:为人五..……为手卷、为念珠各一......,窗八尝遗余核舟一...(中心词+定语+者)如: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吴儿善泅者.数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状语后置(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和状语,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如:(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3)徐喷以.烟(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5)屠惧,投以.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见的固定用法。
这是翻译文言文的重点,凡被翻译的文句中有这些句式和用法,根本上都是要作为得分点考查的,必须牢牢掌握。
不但要记住一定量的常见句式、用法,而且要死死记住它们的对照翻译。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认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那么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那么〞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方:1.用“……,……者也〞表判断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省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讲解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一)用“…….者,……也”来表示。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乃信所以去也。
高一文言特殊句式专讲
C.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答案说明: C.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项非被动句,而其他三句是被动句。 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即: ◇答案说明: A.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A项不是被动句,其余三句都是被动,C句虽无表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被动的词,但在意念上仍是被动句。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答案说明: B句不是定语后置句。
8、下列各句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11、下列各句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A、甚矣,汝之不惠 B、甚矣哉为欺也。------为欺也甚矣哉(干这种骗人的勾当) B、谁为哀者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答案说明 -----忌不信自,而复问其妾 (宾语前置) ◇ D句非主谓倒置句,其他的都是主谓倒置。 2
◇省略宾语:
⑴ 动词宾语的省略。
⑵介词宾语的省略。
•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 尉剑挺,广起,夺( 剑 )而杀尉。(《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印 )令( 印 )坚。(沈括《活板》)
“以相如功大,拜( 相如\之)为上卿。”《廉颇蔺相 如列
传》
• 介词宾语的省略。 之 例:“竖子不足与(
)谋!”(《鸿门宴》)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
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谓语+于……”式。用介词“于”引进行行为 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见+谓语”式和 “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文言文特殊句式
2、 “… …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3、 “… …者, … …”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4、 “… …, … …也”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②夫战,勇气也。
这一类可以小结为: (1) ……者 ……也 (2) …… , ……也 (3) ……者,…… 。 (4) ……者也
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 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 “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
2.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例如: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翻译下面的句子: 3.府吏见丁宁。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4.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译文:您既然记着我,希望你不久就回来。
规律四:代词“自”“相”“见”
作宾语,常常前置。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定 1、用 “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式结 语构 后 2、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置 小 3、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结 4、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古代汉语里有些状语则置后作补语,像这样的句 式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句。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3、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5、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巩固练习(附答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巩固练习一、选择题。
1.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彼且恶乎待哉?A.田园将芜胡不归B.都督阎公之雅望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D.今臣亡国贱俘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悟已往之不谏D.莫之夭阏者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A.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B.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C.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D.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6.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1)高余冠之岌岌兮(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3)之二虫又何知(4)句读之不知(5)莫之能御也(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7)蚓无爪牙之利(8)然则一羽之不举(9)百姓之不见保(10)构怨于诸侯⑾奚以知其然也⑿何厌之有A.(1)(6)(7)/(2)(3)(4)(5)(8)/(9)(10)/(11)(12)B.(1)(7)/(2)(3)(4)(5)(8)(11)(12)/(6)/(9)/(10)C.(1)(12)/(2)(5)/(3)(11)/(4)(7)(8)/(6)/(9)/(10)D.(1)(7)/(2)(3)(5)(11)/(4)(6)(8)(12)/(9)/(10)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微斯人,吾谁与归?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奚以知其然也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8.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乐夫天命复奚疑!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奚以知其然也?D.去以六月息者也。
9.下列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问征夫以前路多于九土之城郭去以六月息者也倚叠如山B.其自视也而莫之夭阏者杨意不逢歌台暖响C.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彼且奚适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宾主尽东南之美D.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则告诉不许宇文新州之懿范剽掠其人10.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微斯人,吾谁与归?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奚以知其然也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11.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戍卒叫,函谷举B.然今卒困于此C.其间一日阻风不行D.汉军至,无以渡12.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B.我心伤悲,莫知我哀C.汝是大家子 D.匪来贸丝,来即我谋13.对下面句子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秦王购之金千斤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④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⑤沛公安在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⑦大王来何操⑧欲呼张良与俱去⑨珍宝尽有之⑩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中考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文言文文言句式专项训练及答案
高三文言句式专项训练(2012年9月)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省略句。
文言句式练习(一)判断句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战,勇气也。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环滁皆山也。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非我也,兵也。
二、阅读下文,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是何种句式。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1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2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zì)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3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
”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
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愚也。
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4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
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与。
”(《说苑•政理》)1、是为何谷?2、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3、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4、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文言句式练习(二)被动句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1、不拘于时,学于余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二、翻译:1、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阅读下文,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是何种句式。
1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
小编准备了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 此帝王之资也。
(也)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六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1 .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⑴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产......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B:"......,......也。
〃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c:"……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如: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文言句式巩固练习
❖ 5.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C )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B.毋宁毙于虞人 ❖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
❖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6.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B ()
❖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谢谢观看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未之有也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 7.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B) ❖ A.人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8.下列句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组是 (A )
❖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 B.沛公欲王关中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C.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 D.遂与秦王会渑池 ❖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文言句式巩 固练习
一、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注意: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 “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 介词结构后置。
巩固练习 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状语后置句
1.佚之狐言于郑伯
状语后置句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什么是状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作状语的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 宾词组等常用在谓语后面,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就 是状语后置。
因此,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把谓语后面的 状语移到谓语前面。
〈补〉得
﹙定﹚的 主语﹝状﹞地 +谓语 ﹙定﹚的 +宾语
(状语后置)
思考:状语后置句有 怎么样的结构特点?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被动句
4.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定语后置
什么是定语? 句子成分
(定语)主语 状语
+补谓语语
+宾语
(定语)
补语
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
特征的。主要有形容词, 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
动词不定式(短语)、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
被动句的类型
例句
“于”字句:谓语+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于
“见”字句:见+谓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
“受”字句:受+谓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
语+于
之战》)
“为”字句:为+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词
“为……所”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023届中职语文春季高考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考点文言特殊句式考纲对接: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考点聚焦: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进行判断的句子。
这种句式表示的是判断的语气,句末一般为句号,大多以“者”“也”作为标志,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文言文中有时还用副词“本”“素”“固”“皆”“非”等词辅助表示判断。
有时用“为”“是”表判断。
基本篇目中涉及的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者,……也。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也。
例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用“为”“是”表判断。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同时天涯沦落人。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句子虽然也带有语气助词“也”,但“也”可能表示的是陈述语气,因此,这样的句子是陈述句而不是判断句。
判断句与陈述句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断定什么是什么,后者重在告诉人们某件事情。
例如: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陈述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判断句)二、被动句被动句中,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动者,而不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见”“于”“为”“被”等词以及“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表示被动(被动句中的“见”只是表被动,没有“看见、见到”之意)。
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见”“于”“为”“被”等词表示被动。
例如:不拘于时。
吾属今为之虏矣!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2.“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表示被动。
例如:若属皆且为所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无标志被动句翻译的时候需要把被动的意思翻译出来。
例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三、省略句文言文中,有些句子往往会省略某个或几个成分,以求句子在表达上更为简洁凝练,这样的句子便是省略句。
省略的情况有两种:1.省略某种基本成分(1)省略主语。
例如:鼓瑟希,铿尔,(曾皙)舍瑟而作。
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2)省略谓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
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
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
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筐,骥奏止之。
寻坐.事免。
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
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
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
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
明旦,狼死于其所。
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
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
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
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
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
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
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
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
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
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
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
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
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
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
莅郡六年卒,年七十。
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举:中举B.寻坐.事免坐:因为C.奉敕以行.行:施行D.道不拾遗.遗:遗失,丢失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②骥上章自辨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
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铛去宣传。
C.李骥不畏权贵。
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
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
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
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
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译文:(2)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译文: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
日日长,易数器。
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
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
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
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
”乃易其敝.衣。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鱼即出首,因斫杀之。
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
”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
”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
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
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
得叶限,令履之而信。
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
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
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
王乃葬鱼骨于海岸。
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
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注释:①赪:红色。
②郁栖:粪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乃易其敝.衣敝:破旧B.女觉遽.反遽:急忙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陈述事实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6.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因.泣下霑矜,与武诀去B. 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斧斤以.时入山林D. 一夕,为.海潮所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7.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A.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
”母亦疑之B.膳其肉,味倍常鱼常令樵险汲深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D.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8.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B. 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 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 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9. 把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参考答案一1. A【解析】B项,因犯……罪(错误);C项,出行;D项,遗失的东西。
2. B【解析】A句②表明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C句②是宣宗的行为;D句①是李骥对盗贼采取的防范措施。
3. B【解析】此事应为李骥担任河南知府职务时所作。
4.(1)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
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
【解析】译出大意,注意“交荐”、“擢”、“见”三处;“见”在此表被动。
(2)等到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
【解析】译出大意,注意“后期”、“执”、“桎梏”三处;另外,此句是一个意念上的被动句。
【参考译文】李骥,字尚德,山东郯城人,洪武二十六年通过了乡试,进入国学,学习了三年后,担任户科给事中。
当时集市盘查行商,把行李箱都翻倒一空,李骥上奏阻止了这个做法。
不久,李骥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建文年间,李骥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知县。
他招来流亡的百姓,给他们农具,由此回归农业的人有数千人。
李骥因为母丧而离职,许多百姓一个接一个多次奏请挽留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
永乐初年,(李骥)守母丧期满,改任东安知县。
对民众不利的事情,他就向朝廷禀明免去。
有一个寡妇因儿子被咬死而向李骥告状。
李骥向城隍神祷告,深深自责。
第二天早上,咬死孩子的狼死在它的狼窝里。
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
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
后来因事被牵累,被贬到保安做劳役。
洪熙年间,朝廷颁布诏书寻求贤才,李骥被推荐做了御史。
他上奏有关治国利民的十件事情,仁宗赞许并予以采纳。
宣德五年,李骥巡视仓场。
军士高祥盗取仓里的粟米,李骥拘捕了他,并加以审问。
高祥父亲的小妾说,高祥与张贵等人一起偷盗,李骥接受张贵等人的贿赂,所以只把高祥问罪。
刑部侍郎施礼于是判处李骥死刑。
李骥给宣宗上奏章自我辩解。
宣宗说:“御史既然擒获了盗贼,怎么肯接受贿赂呢?”命令施礼和都察院重新审讯,李骥果然是冤枉的。
宣宗于是严厉地斥责了施礼,并恢复了李骥的官职。
这年十一月,朝廷选择大臣二十五人担任郡守,捧着皇帝的敕书上路,李骥做了河南知府。
河南境内盗贼多,李骥特地设立火甲制度,一户被盗,一甲给予赔偿。
在犯盗窃罪的人的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
李骥又编篡了《劝教文》,摇着铃铛巡行各地去传达。
自此之后人们都改变了行为,东西掉在路上都没有谁去捡走。
河南有伊王府,伊王多次请托李骥,李骥并不听从。
伊王府里的宦官和侍卫残害百姓,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
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
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
李骥向朝廷汇报,宣宗发怒,写信责备伊王,将府中承奉、长史、典仪都逮起来交给法官处置。
李骥行为端正严谨,平日家居即使是长桌竹席也要摆放端正。
他到河南六年后去世,寿七十岁。
百姓们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二5. 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发,在文中是“打开、拿出”的意思。
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多义词,关键在于用“语境定意”法的运用。
另一个难点是“具事”,方法是语境推断法,选项与文中语句互相参验。
6. A【解析】A项两个“因”都是副词,“就”的意思。
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是连词,但表示承接(顺承)关系。
C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后一个“以”是介词,“按、在”的意思。
D项前一个“为”是介词,“被”;后一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
7. 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
A项后一句不能表现“虐待”;B项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C项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
8. 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洞人们哀怜母女,并没有表示“以示追悔”。
9.(1)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解析】(1)衣,名词作动词,穿;袖,名词作动词,在袖子里藏着;行向池,状语后置。
(2)但,只;不之虑,宾语前置,不虑之。
(3)意,猜测;以,介词,通过;拷掠,拷打;竟,最终。
【参考译文】南方人祖上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
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一个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擅长淘金,吴洞非常宠爱她。
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虐待,经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当时曾经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叶限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
鱼天天生长,换了好几件器物,很快长大后盆里就容不下了,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