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第一章教案

合集下载

高职高等数学教案

高职高等数学教案

高职高等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职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使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性质,极限的定义及性质,无穷小比较,函数的极限,无穷小求极限。

教学难点:极限的运算,无穷小比较,函数的极限。

2.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教学重点:导数的定义,基本导数公式,导数的应用,微分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导数的运算,高阶导数,隐函数求导,参数方程求导。

3. 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教学重点: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导数在函数性质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微分中值定理的证明,洛必达法则的运用,函数的单调性、凹凸性及拐点。

4. 第四章:不定积分教学重点:不定积分的概念,基本积分公式,换元积分,分部积分。

教学难点:换元积分的计算,分部积分的运用,有理函数的积分。

5. 第五章:定积分教学重点:定积分的定义,基本定积分公式,定积分的计算,定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定积分的运算,反常积分的计算,定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通过实例分析、讨论、练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教材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能力、合作精神等。

2.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单元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课时安排1. 第一章:10课时2. 第二章:12课时3. 第三章:10课时4. 第四章:12课时5. 第五章:10课时六、第六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学重点:向量的概念、运算,空间直角坐标系,向量投影,空间向量的运算,线性方程组,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大专版)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大专版)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讲 函数与极限1.函数的定义 设有两个变量x ,y 。

对任意的x ∈D ,存在一定规律f ,使得y 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则y 叫x 的函数。

记作y=f(x),x ∈D 。

其中x 叫自变量,y 叫因变量。

函数两要素:对应法则、定义域,而函数的值域一般称为派生要素。

例1:设f(x+1)=2x 2+3x-1,求f(x).解:设x+1=t 得x=t-1,则f(t)=2(t-1)2+3(t-1)-1=2t 2-t-2∴f(x)=2x 2 – x – 2定义域: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集合。

因此,求函数定义域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分母不等于0 ②偶次根式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 ③对数的真数大于0例2 求函数y=6—2x -x +arcsin712x -的定义域. 解:要使函数有定义,即有:1|712|062≤-≥--x x x ⇔ 4323≤≤--≤≥x x x 或⇔4323≤≤-≤≤-x x 或 于是,所求函数的定义域是:[-3,-2] [3,4].例3 判断以下函数是否是同一函数,为什么? (1)y=lnx 2与y=2lnx (2)ω=u 与y=x解 (1)中两函数的 定义域不同,因此不是相同的函数. (2)中两函数的 对应法则和定义域均相同,因此是同一函数. 2. 初等函数(1)基本初等函数常数函数:y=c(c 为常数) 幂函数: y=μx (μ为常数) 指数函数:y=xa (a>0,a ≠1,a 为常数) 对数函数:y=x a log (a>0,a ≠1,a 为常数)三角函数:y=sinx y=cosx y=tanx y=cotx y=secx y=cscx 反三角函数:y=arcsinx y=arccosx y=arctanx y=arccotx(2)复合函数 设),(u f y =其)(x u ϕ=中,且)(x ϕ的值全部或部分落在)(u f 的定义域内,则称)]([x f y ϕ=为x 的复合函数,而u 称为中间变量.例4:若y=u ,u = sinx ,则其复合而成的函数为y=x sin ,要求u 必须≥0,∴sinx ≥0,x ∈[2k π,π+2k π]例5:分析下列复合函数的结构(1)y=2cotx (2)y=1sin 2+x e解:(1)y=u ,u=cosv ,v=2x(2)y=ue ,u=sinv ,v=t ,t=x 2+1例6:设f(x)=2x g(x)=x 2 求f[g(x)] g[f(x)]解:f[g(x)]=f(x 2)=(x 2)2=4x g[f(x)]=g(2x )=22x3. 极限(1)定义 函数y=f(x),当自变量x 无限接近于某个目标时(一个数x 0,或+∞或—∞),因变量y 无限接近于一个确定的常数A ,则称函数f(x)以A 为极限。

教案高职高专高等数学

教案高职高专高等数学

教案-高职高专高等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本章主要介绍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则。

2. 能力点:培养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实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域等。

2. 性质:实数的四则运算、相反数、平方根、立方根等。

3. 运算规则: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等运算规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实数的运算规则,特别是乘方和除法的运算规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则。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

3. 练习法: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兴趣,引出实数的概念。

2. 讲解实数的基本概念:介绍实数的概念,解释实数的分类,如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等。

3. 讲解实数的性质:讲解实数的相反数、平方根、立方根等性质。

4. 讲解实数的运算规则:讲解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等运算规则。

5.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

6. 练习巩固: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案-高职高专高等数学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对实数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则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实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高等数学教材,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和实例分析。

2.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图形、动画等形式,生动展示实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高等数学教程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教学设计

高等数学教程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教学设计

高等数学教程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教学设计背景简述高等数学是大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学科之一。

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需求与本科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一份专门为高职高专学生打造的高等数学教程。

目标学生本教程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特别注重实用性。

学生主要从事实用型专业,因此本教程将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等数学知识,提高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本教程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分别介绍高等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内容设置如下:第一章函数与极限本章介绍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 - 函数与极限,包含以下内容:•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极限的概念与性质•极限存在准则•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第二章导数与微分本章介绍导数与微分,具体包含以下内容:•导数的概念、性质与计算方法•导数与函数的图像、单调性•微分的概念与应用第三章数列与级数本章介绍数列与级数的基本概念,内容如下:•数列的概念与性质•数列极限的概念与性质•级数的概念与性质•收敛级数的判别法第四章一元函数的微积分学本章介绍一元函数的微积分学,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高阶导数、微分中值定理•泰勒公式、泰勒多项式•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第五章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学本章介绍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学,内容如下:•多元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偏导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最值与最优化问题•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第六章常微分方程本章介绍常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内容如下:•常微分方程的概念、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高阶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的应用教学方法本教程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法,重点突出实际应用问题,强化实践操作。

同时,在讲解重点概念时,也注重解释其数学本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结本教程是为高职高专学生打造的高等数学教程,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实用性。

希望教师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本教程,让学生学有所成。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
老师通过对引例的讲解,使学生们对函数的极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最后给出极限的定义。
1、当 时,函数 的极限(课件展示)
(1)函数 当 趋向于无穷(记为 )时的极限,记为
或 当 时, 。(熟记)
(2)函数 当 趋向于正无穷(记为 )时的极限,记为
或 当 时, 。(熟记)
(3)函数 当 趋向于负无穷(记为 )时的极限,记为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
思考题:
1、确定一个函数需要考虑哪几个基本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
2、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有那些Fra bibliotek[定义域、对应法则都相同时两函数相同]
2、思考函数的几种特性的几何意义?[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有界性]
2、理解函数左右极限的的概念,会利用函数左右极限判断函数的极限是否存在。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板书、课件展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的极限及函数极限的求法;
难点:左极限与右极限。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
一、复习基本知识——数列极限
1、数列的概念;
2、数列极限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
引例:函数 的图形。
(3)极限的可除性。
老师根据例题对上面极限的运算一一进行了讲解,通过对极限运算法则的讲解给出如下折推论。
推论1常数可以提到极限号前,即 。
推论2若 为正整数,则 。
注意:在不能直接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时,可先考虑将函数适当变形,再考虑能否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常用的变形方法有:通分,约去非零因子,用非零因子同乘或同除分子分母,分子或分母有理化。

教案高职高专高等数学

教案高职高专高等数学

教案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学会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1.2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理解极限的定义掌握极限的性质,如保号性、传递性等学会运用极限的性质解决问题1.3 函数的极限理解函数的极限定义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如保号性、存在性等学会运用函数极限的性质解决问题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概念与性质理解导数的定义掌握导数的性质,如保号性、单调性等学会运用导数的性质解决问题2.2 微分的概念与性质理解微分的定义掌握微分的性质,如微分与导数的关系等学会运用微分解决问题2.3 求导法则掌握常见函数的求导法则,如幂函数、指数函数等学会运用求导法则求解函数的导数第三章:积分与微分方程3.1 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理解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定义掌握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性质,如保号性、可加性等学会运用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性质解决问题3.2 常见积分公式掌握常见积分公式,如幂函数、指数函数等学会运用积分公式求解不定积分与定积分3.3 微分方程的概念与解法理解微分方程的定义掌握微分方程的解法,如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等学会运用微分方程的解法解决问题第四章:级数4.1 数列的概念与性质理解数列的定义掌握数列的性质,如收敛性、发散性等学会运用数列的性质解决问题4.2 级数的概念与性质理解级数的定义掌握级数的性质,如收敛性、发散性等学会运用级数的性质判断级数的收敛性4.3 常见级数求和法掌握常见级数求和法,如等比级数、等差级数等学会运用求和法求解级数的和第五章:向量与线性方程组5.1 向量的概念与运算理解向量的定义掌握向量的运算,如加法、减法、数乘等学会运用向量的运算解决问题5.2 线性方程组的概念与解法理解线性方程组的定义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如高斯消元法等学会运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解决问题5.3 矩阵的概念与运算理解矩阵的定义掌握矩阵的运算,如加法、减法、数乘等学会运用矩阵的运算解决问题第六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6.1 随机事件与概率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如古典概率、条件概率等学会运用概率论解决问题6.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掌握随机变量的分布,如均匀分布、正态分布等学会运用随机变量的分布解决问题6.3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理解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如样本、总体等掌握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学会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七章:线性代数7.1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理解线性空间的概念掌握线性变换的定义与性质学会运用线性变换解决问题7.2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理解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掌握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方法学会运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解决问题7.3 矩阵的特殊类型理解对称矩阵、正交矩阵等特殊矩阵的概念掌握特殊矩阵的性质与运算学会运用特殊矩阵解决问题第八章:微分几何8.1 微分几何的基本概念理解微分几何的基本概念,如曲线、曲面等掌握微分几何的基本方法,如切线、法线等学会运用微分几何的方法解决问题8.2 微分几何的方程理解微分几何方程的概念掌握微分几何方程的求解方法学会运用微分几何方程解决问题8.3 微分几何的应用理解微分几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曲面拟合等学会运用微分几何解决实际问题第九章:常微分方程9.1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理解常微分方程的定义掌握常微分方程的解法,如分离变量法、积分因子法等学会运用常微分方程的解法解决问题9.2 常微分方程的应用理解常微分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人口增长模型等学会运用常微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9.3 常微分方程组的解法理解常微分方程组的概念掌握常微分方程组的解法,如消元法、矩阵法等学会运用常微分方程组的解法解决问题第十章: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10.1 复变函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复变函数的定义掌握复变函数的性质,如解析性、奇偶性等学会运用复变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10.2 积分变换的概念与方法理解积分变换的定义掌握常见积分变换的方法,如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学会运用积分变换解决问题10.3 复变函数的应用理解复变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信号处理等学会运用复变函数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函数的极限性质需要重点关注函数极限的保号性和传递性。

《高等数学》第一章课程教案

《高等数学》第一章课程教案

《高等数学》第一章课程教案《高等数学》第一章课程教案《高等数学》第一章课程教案一.课程名称:高等数学 \Calculus 二.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三.适用专业:教育技术,计算机,人体,康复四.课程教材:《高等数学》,第四版.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五.上课教师:刘蓉老师六.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高等数学是工科大学生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之一,它作为工程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数学素质。

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微积分中极限、导数、积分等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运算技巧;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领域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训练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修养和对实际问题具有抽象、归纳、推广的能力,能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各种概念和现象,能理解其它学科中所用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学数学教材和其它数学知识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教学方式(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新课的方式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函数的定义域、表达式及函数值。

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并会作出简单的分段函数图像,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6、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在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7、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8、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9、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10、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1、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和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教学内容:介绍函数的定义,讨论函数的性质,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1.2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的性质,如保号性、夹逼性等。

教学内容:介绍极限的定义,讨论极限的性质,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极限的概念和性质。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定义与计算教学目标:理解导数的定义,掌握基本函数的导数计算。

教学内容:介绍导数的定义,讲解基本函数的导数计算法则。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导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2 微分的概念与计算教学目标:理解微分的概念,掌握微分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微分的定义,讲解微分的计算法则。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微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三章:积分与微分方程3.1 定积分的定义与计算教学目标:理解定积分的概念,掌握定积分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定积分的定义,讲解定积分的计算法则。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定积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2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解法教学目标:理解微分方程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微分方程解法。

教学内容:介绍微分方程的定义,讲解常见的微分方程解法。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微分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第四章:级数与常微分方程4.1 数项级数的概念与收敛性教学目标:理解数项级数的概念,掌握级数的收敛性判断。

教学内容:介绍数项级数的定义,讲解级数的收敛性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收敛性判断。

4.2 常微分方程的解法与应用教学目标:理解常微分方程的概念,掌握常见的解法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介绍常微分方程的定义,讲解常见的解法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常微分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及其应用。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一、教学内容1.函数:常量与变量、函数的定义;2.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图示法、表格法;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和周期性;3.初等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反函数、复合函数、初等函数、分段表示的函数,并会建立函数关系;4.极限: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左右极限、极限四则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量、无穷大量、无穷小量的性质;5.连续:连续、间断、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熟练掌握求函数定义域和函数值的方法;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定义域、主要性质和图形;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理解复合函数、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会建立函数关系;4.了解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描述性定义);会求左右极限;5.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掌握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能熟练进行极限运算;6.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7.理解函数连续概念;掌握由初等函数的连续性求极限的方法;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2.极限的运算。

3.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4.函数连续概念、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1.极限的概念;2.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函数连续概念。

第一节 函数一、集合 1、集合概念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叫做集合。

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表示方法:用A ,B ,C ,D 表示集合;用a ,b ,c ,d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1)},,,{321 a a a A = 2)}{P x x A 的性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 A a ∈一个集合,若它只含有有限个元素,则称为有限集;不是有限集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常见的数集:N ,Z ,Q ,R ,N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集合A 的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B A ⊂。

第一章高数教案

第一章高数教案

第一章高数教案第一章高等数学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高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函数、极限、导数等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法则。

2. 掌握极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理解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极限的计算方法。

3. 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函数、极限和导数。

具体学时安排如下:第一节:函数(2学时)1.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常见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 函数的运算法则。

第二节:极限(4学时)1. 极限的定义和性质。

2. 极限的计算方法。

3. 极限存在的条件和判定方法。

第三节:导数(6学时)1. 导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导数的计算方法。

3. 导数的应用:切线、切线方程和极值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函数、极限和导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2. 实例演练法:通过解析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资源和学具准备:1. 教材:高等数学教材(教师版和学生版)。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六、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评定:布置作业并批改,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过程安排:1. 第一节:函数- 引入函数的概念,讲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 通过示例介绍常见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讲解函数的运算法则,并进行相关例题演练。

2. 第二节:极限- 引入极限的概念,讲解极限的定义和性质。

教案高职高专高等数学

教案高职高专高等数学

教案高职高专高等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本章主要介绍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2. 能力点: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重点: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函数的连续性和导数的应用。

2. 第二节:极限与无穷小教学重点:极限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无穷小的概念及其比较。

3. 第三节:导数与微分教学重点:导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高阶导数和隐函数的导数。

4. 第四节:积分与面积教学重点:积分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计算。

5. 第五节:级数与方程教学重点:级数的概念、收敛性和应用。

教学难点:级数求和的方法和级数解方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函数图像、极限和积分计算等,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3. 提供适量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习题练习:布置课堂习题,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单元测试:进行定期的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习题库:提供丰富的习题库,供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续)六、第六节:多元函数与微分教学重点:多元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

七、第七节:重积分与向量分析教学重点: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向量场的概念、散度和平移旋度。

中专高等数学教案

中专高等数学教案

第一章导数与微分教学目的: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与微分的关系和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的关系。

2、熟练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

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

5、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教学重点:1、导数和微分的概念与微分的关系;2、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3、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4、高阶导数;6、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教学难点:1、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2、分段函数的导数;3、反函数的导数4、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导数。

§2. 1 导数概念一、引例1.直线运动的速度设一质点在坐标轴上作非匀速运动, 时刻t质点的坐标为s, s是t的函数:求动点在时刻t0的速度.考虑比值这个比值可认为是动点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如果时间间隔选较短, 这个比值在实践中也可用来说明动点在时刻t0的速度. 但这样做是不精确的, 更确地应当这样: 令取比值的极限, 如果这个极限存在, 设为v , 即,这时就把这个极限值v称为动点在时刻t 0的速度.2.切线问题设有曲线C及C上的一点M, 在点M外另取C上一点N, 作割线MN. 当点N沿曲线C 趋于点M时, 如果割线MN绕点M旋转而趋于极限位置MT, 直线MT就称为曲线C有点M处的切线.设曲线C就是函数的图形. 现在要确定曲线在点处的切线, 只要定出切线的斜率就行了. 为此, 在点M外另取C上一点N(x, y), 于是割线MN的斜率为,其中为割线MN的倾角. 当点N沿曲线C趋于点M时, x®x0. 如果当x® 0时, 上式的极限存在, 设为k , 即存在, 则此极限k 是割线斜率的极限, 也就是切线的斜率. 这里其中是切线MT的倾角. 于是, 通过点M(x0, f(x0))且以k 为斜率的直线MT便是曲线C在点M处的切线.二、导数的定义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与导函数从上面所讨论的两个问题看出, 非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切线的斜率都归结为如下的极限:.令则相当于于是成为或.定义设函数在点x0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 当自变量x在x0处取得增量点仍在该邻域内)时, 相应地函数y取得增量如果与之比当时的极限存在, 则称函数在点x0处可导, 并称这个极限为函数在点x0处的导数, 记为, 即,也可记为, 或.函数f(x)在点x0处可导有时也说成f(x)在点x0具有导数或导数存在.导数的定义式也可取不同的形式, 常见的有.在实际中, 需要讨论各种具有不同意义的变量的变化“快慢”问题, 在数学上就是所谓函数的变化率问题. 导数概念就是函数变化率这一概念的精确描述.如果极限不存在, 就说函数在点x0处不可导.如果不可导的原因是由于,也往往说函数在点x0处的导数为无穷大.如果函数在开区间I内的每点处都可导, 就称函数f(x)在开区间I内可导, 这时, 对于任一x ÎI, 都对应着f(x)的一个确定的导数值.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新的函数, 这个函数叫做原来函数的导函数, 记作, , , 或.导函数的定义式:f ¢(x0)与f ¢(x)之间的关系:函数f(x)在点x0处的导数f ¢(x)就是导函数f ¢(x)在点处的函数值, 即.导函数f ¢(x)简称导数, 而f ¢(x0)是f(x)在x0处的导数或导数f ¢(x)在x0处的值.左右导数: 所列极限存在, 则定义f(x)在的左导数: ;f(x)在的右导数: .如果极限存在则称此极限值为函数在x0的左导数.如果极限存在则称此极限值为函数在x0的右导数.导数与左右导数的关系2.求导数举例例1.求函数(C为常数)的导数.解: .即例求的导数解例求的导数解例2.求函数为正整数)在处的导数.解把以上结果中的a 换成x 得即(C)¢=0, , , .更一般地, 有其中为常数.例3.求函数的导数.解: f ¢(x)即用类似的方法, 可求得例4.求函数的导数.解: f ¢(x).特别地有例5.求函数>0, a ¹1) 的导数.解:.解:.即特殊地.3.单侧导数:极限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及都存在且相等f(x)在处的左导数: ,f(x)在处的右导数: .导数与左右导数的关系:函数f(x)在点x0处可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左导数左导数和右导数都存在且相等.如果函数f(x)在开区间(a, b)内可导, 且右导数和左导数都存在, 就说f(x)有闭区间[a, b]上可导.例6.求函数在处的导数.解: ,因为所以函数在处不可导.四、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y在点x0处的导数f ¢(x0)在几何上表示曲线在点M(x0, f(x0))处的切线的斜率, 即其中是切线的倾角.如果在点x0处的导数为无穷大, 这时曲线的割线以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为极限位置, 即曲线在点M(x0, f(x0))处具有垂直于x轴的切线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可知曲线在点M(x0, y0)处的切线方程为过切点M(x0, y0)且与切线垂直的直线叫做曲线在点M处的法线如果f ¢(x0)¹0, 法线的斜率为, 从而法线方程为.例8. 求等边双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 并写出在该点处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解: , 所求切线及法线的斜率分别为, .所求切线方程为, 即所求法线方程为, 即例9 求曲线的通过点(0, -4)的切线方程.解设切点的横坐标为则切线的斜率为.于是所求切线的方程可设为.根据题目要求, 点(0, -4)在切线上, 因此,解之得x0=4. 于是所求切线的方程为即四、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设函数在点x0 处可导, 即存在. 则.这就是说, 函数在点x0 处是连续的. 所以, 如果函数在点x处可导, 则函数在该点必连续.另一方面, 一个函数在某点连续却不一定在该点处可导.例7.函数在区间内连续, 但在点处不可导. 这是因为函数在点处导数为无穷大.函数的求导法则一、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定理1 如果函数u=u(x)及v=v(x)在点x具有导数, 那么它们的和、差、积、商(除分母为零的点外)都在点x具有导数并且证明(1)法则(1)可简单地表示为(2)=u¢(x)v(x)+u(x)v¢(x),其中v(x+h)=v(x)是由于v¢(x)存在, 故v(x)在点x连续.法则(2)可简单地表示为(uv)¢=u¢v+uv¢.(3)法则(3)可简单地表示为.(u±v)¢=u¢±v¢, (uv)¢=u¢v+uv¢, .定理1中的法则(1)、(2)可推广到任意有限个可导函数的情形例如设u、、均可导则有(uvw)¢=[(uv)w]¢=(uv)¢w+(uv)w¢即在法则(2)中如果v=C(C为常数), 则有(Cu)¢=Cu¢.例1.y=2x 3-5x 2+3x-7, 求y¢解: y¢=(2x 3-5x 2+3x-7)¢= (2x 3)¢---=2×3x 2-5×2x+3=6x 2-10x+3.例2. , 求f ¢(x)及.解: ,.例3.y=e x (sin x+cos x), 求y¢.解 e x (sin x+cos x)¢= e x (sin x+cos x)+ e x (cos x -sin x)=2e x cos x.例4.y=tan x , 求y¢.解:即(tan x)¢=sec2x .例5.y=sec x, 求y¢.解: =sec x tan x .即(sec x)¢=sec x tan x .用类似方法, 还可求得余切函数及余割函数的导数公式:(cot x)¢=-csc2x ,(csc x)¢=-csc x cot x .二、反函数的求导法则定理2 如果函数x=f(y)在某区间Iy 内单调、可导且f ¢(y)¹0, 那么它的反函数在对应区间内也可导, 并且或简要证明: 由于在I y内单调、可导(从而连续所以的反函数存在且在I x内也单调、连续任取给x以增量由的单调性可知于是因为连续故从而.上述结论可简单地说成反函数的导数等于直接函数导数的倒数例6.设为直接函数则y是它的反函数函数在开区间内单调、可导且因此由反函数的求导法则在对应区间内有类似地有: .例7.设为直接函数则是它的反函数函数在区间内单调、可导且因此由反函数的求导法则在对应区间内有.类似地有: .例8设为直接函数则是它的反函数函数在区间I 内单调、可导且因此由反函数的求导法则在对应区间内有到目前为止, 所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我们都求出来了, 那么由基本初等函数构成的较复杂的初等函数的导数如可求呢?如函数lntan x 、 、的导数怎样求? 三、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定理3 如果u=g(x)在点x 可导, 函数y=f(u)在点u=g(x)可导, 则复合函数y=f[g(x)]在点x 可导, 且其导数为 或 .证明: 当u=g(x)在x 的某邻域内为常数时也是常数, 此时导数为零, 结论自然成立.当u=g(x)在x 的某邻域内不等于常数时此时有,= f ¢(u)×g ¢(x ). 简要证明例9 , 求 .解 函数 可看作是由复合而成的因此例求 .解 函数 是由复合而成的 因此对复合函数的导数比较熟练后, 就不必再写出中间变量,例11.lnsin x, 求 . 解: .例12. , 求 . 解: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可以推广到多个中间变量的情形例如设则例13.y=lncos(e x), 求 .解: .例14. , 求 . 解: .例15设证明幂函数的导数公式解 因为所以四、基本求导法则与导数公式 1.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11) ,(12) ,(13) ,(15) ,(16) .2.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设都可导, 则(4) .3.反函数的求导法则设x=f(y)在区间Iy 内单调、可导且f ¢(y)¹0, 则它的反函数在内也可导, 并且或4.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设而且f(u)及g(x)都可导, 则复合函数的导数为或例16. 求双曲正弦sh x的导数.解因为, 所以,即(sh x)¢=ch x.类似地, 有(ch x)¢=sh x.例17. 求双曲正切th x的导数解因为, 所以.例18. 求反双曲正弦arsh x的导数解因为, 所以.由, 可得.由, 可得.类似地可得例19.为常数), 求解---§2. 3 高阶导数一般地, 函数的导数仍然是x 的函数. 我们把的导数叫做函数的二阶导数, 记作、或,即相应地, 把的导数叫做函数的一阶导数.类似地, 二阶导数的导数, 叫做三阶导数, 三阶导数的导数叫做四阶导数一般地, 阶导数的导数叫做n 阶导数, 分别记作或函数f(x)具有n 阶导数, 也常说成函数f(x)为n 阶可导. 如果函数f(x)在点x 处具有n 阶导数, 那么函数f(x)在点x 的某一邻域内必定具有一切低于n 阶的导数. 二阶及二阶以上的导数统称高阶导数.称为一阶导数都称为高阶导数例1.求解例2.求解例3.证明: 函数满足关系式证明: 因为,所以例4.求函数的n 阶导数.解一般地, 可得即例5.求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n 阶导数.解,,,,一般地, 可得, 即.用类似方法, 可得.例6.求对函数的n 阶导数解一般地, 可得即.例6.求幂函数是任意常数)的n 阶导数公式.解一般地, 可得即当时, 得到而如果函数及v都在点x 处具有n 阶导数, 那么显然函数也在点x 处具有n 阶导数, 且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这一公式称为莱布尼茨公式.例8.求y(20).解: 设则代入莱布尼茨公式, 得§2. 4 隐函数的导数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一、隐函数的导数显函数: 形如的函数称为显函数. 例如隐函数: 由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称为隐函数.例如, 方程确定的隐函数为y .如果在方程中, 当x取某区间内的任一值时, 相应地总有满足这方程的唯一的y 值存在, 那么就说方程在该区间内确定了一个隐函数.把一个隐函数化成显函数, 叫做隐函数的显化. 隐函数的显化有时是有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但在实际问题中, 有时需要计算隐函数的导数, 因此, 我们希望有一种方法, 不管隐函数能否显化, 都能直接由方程算出它所确定的隐函数的导数来.例1.求由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y的导数.解: 把方程两边的每一项对x 求导数得即从而例2.求由方程y5+2y-x-3x7=0 所确定的隐函数在x=0处的导数解: 把方程两边分别对x求导数得由此得.因为当x=0时, 从原方程得y=0, 所以.例3. 求椭圆在处的切线方程.解: 把椭圆方程的两边分别对x求导, 得.从而.当时, , 代入上式得所求切线的斜率.所求的切线方程为, 即.解: 把椭圆方程的两边分别对x求导, 得.将代入上式得,于是所求的切线方程为, 即.例4.求由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y的二阶导数.解: 方程两边对x求导, 得,于是.上式两边再对x求导, 得.对数求导法: 这种方法是先在的两边取对数, 然后再求出y的导数.设两边取对数, 得两边对x 求导, 得,对数求导法适用于求幂指函数的导数及多因子之积和商的导数.例5.求的导数.解法一: 两边取对数, 得上式两边对x 求导, 得,于是.解法二这种幂指函数的导数也可按下面的方法求:.例6. 求函数的导数.解: 先在两边取对数(假定x>4), 得上式两边对x求导, 得,于是.当x<1时, ; 当2<x<3时, ;用同样方法可得与上面相同的结果.注严格来说, 本题应分三种情况讨论, 但结果都是一样的.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设y与x的函数关系是由参数方程确定的. 则称此函数关系所表达的函数为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在实际问题中, 需要计算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但从参数方程中消去参数t 有时会有困难. 因此, 我们希望有一种方法能直接由参数方程算出它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设具有单调连续反函数且此反函数能与函数构成复合函数若和都可导, 则,即或.若和都可导, 则.例7. 求椭圆在相应于点处的切线方程.解: .所求切线的斜率为.切点的坐标为, .切线方程为,即例8.抛射体运动轨迹的参数方程为,求抛射体在时刻t的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解: 先求速度的大小.速度的水平分量与铅直分量分别为所以抛射体在时刻t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为.再求速度的方向,设是切线的倾角, 则轨道的切线方向为.已知如何求二阶导数由.例9.计算由摆线的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二阶导数.解:为整数).为整数).三、相关变化率设及都是可导函数而变量x与y间存在某种关系从而变化率与间也存在一定关系这两个相互依赖的变化率称为相关变化率相关变化率问题就是研究这两个变化率之间的关系以便从其中一个变化率求出另一个变化率例10一气球从离开观察员500f处离地面铅直上升其速度为140m/min(分当气球高度为500m时观察员视线的仰角增加率是多少?解设气球上升t(秒)后其高度为观察员视线的仰角为则其中及h都是时间t的函数上式两边对t求导得已知(米/秒又当米)时代入上式得所以(弧度/秒即观察员视线的仰角增加率是每秒弧度§2. 5 函数的微分一、微分的定义引例函数增量的计算及增量的构成.一块正方形金属薄片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其边长由x0变到问此薄片的面积改变了多少?设此正方形的边长为x, 面积为A, 则A是x的函数金属薄片的面积改变量为几何意义:表示两个长为x0宽为的长方形面积表示边长为的正方形的面积.数学意义: 当时是比高阶的无穷小, 即是的线性函数, 是的主要部分, 可以近似地代替定义设函数在某区间内有定义, x0及在这区间内, 如果函数的增量可表示为其中A是不依赖于的常数, 那么称函数在点x0是可微的, 而叫做函数在点x0相应于自变量增量的微分, 记作即函数可微的条件: 函数f(x)在点x0可微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函数f(x)在点x0可导, 且当函数f(x)在点x0可微时, 其微分一定是证明: 设函数f(x)在点x0可微, 则按定义有上式两边除以得.于是, 当时, 由上式就得到.因此, 如果函数f(x)在点x0可微, 则f(x)在点x0也一定可导, 且反之, 如果f(x)在点x0可导, 即存在, 根据极限与无穷小的关系, 上式可写成,其中当且是常数由此又有因且不依赖于故上式相当于所以f(x)在点x0 也是可导的.简要证明一方面别一方面以微分dy近似代替函数增量的合理性:当时, 有.结论: 在的条件下, 以微分近似代替增量时, 其误差为因此在很小时有近似等式函数在任意点x的微分, 称为函数的微分, 记作dy或 d f(x), 即例如例1 求函数在和处的微分.解函数在处的微分为函数在处的微分为例2.求函数当时的微分.解: 先求函数在任意点x 的微分再求函数当时的微分自变量的微分:因为当时所以通常把自变量x的增量称为自变量的微分, 记作dx, 即于是函数x)的微分又可记作从而有.这就是说, 函数的微分dy与自变量的微分dx之商等于该函数的导数. 因此, 导数也叫做“微商”.二、微分的几何意义当是曲线上的点的纵坐标的增量时, dy 就是曲线的切线上点纵坐标的相应增量. 当很小时比小得多. 因此在点M的邻近, 我们可以用切线段来近似代替曲线段.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从函数的微分的表达式可以看出, 要计算函数的微分, 只要计算函数的导数, 再乘以自变量的微分. 因此, 可得如果下的微分公式和微分运算法则.1. 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导数公式: 微分公式:d x2. 函数和、差、积、商的微分法则求导法则: 微分法则:(u±v)¢=u¢± v¢ d(u±v)=du±dv(Cu)¢=Cu ¢ d(Cu)=Cdu(u×v)¢= u¢v+uv¢ d(u×v)=vdu+udv证明乘积的微分法则:根据函数微分的表达式, 有d(uv)=(uv)¢dx.再根据乘积的求导法则, 有(uv)¢=u¢v+uv¢.于是d(uv)=(u¢v+uv¢)dx=u¢vdx+uv¢dx.由于u¢dx=du, v¢dx=dv,所以d(uv)=vdu+udv.3. 复合函数的微分法则设y=f(u)及都可导, 则复合函数的微分为于由所以, 复合函数的微分公式也可以写成dy=f ¢(u)du 或dy=y¢u du.由此可见, 无论u是自变量还是另一个变量的可微函数, 微分形式dy=f ¢(u)du保持不变. 这一性质称为微分形式不变性. 这性质表示, 当变换自变量时, 微分形式dy=f ¢(u)du并不改变.例3.y=sin(2x+1), 求dy.解: 把2x+1看成中间变量u, 则dy=d(sin u)=cos udu=cos(2x+1)d(2x+1)在求复合函数的导数时, 可以不写出中间变量.例4. , 求dy.解:.例5.求dy.解: 应用积的微分法则, 得例6.在括号中填入适当的函数, 使等式成立.解: (1)因为所以, 即.一般地, 有(C为任意常数).(2)因为所以.因此(C为任意常数).四、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1.函数的近似计算在工程问题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计算公式. 如果直接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 那是很费力的. 利用微分往往可以把一些复杂的计算公式改用简单的近似公式来代替.如果函数y=f(x)在点x 0处的导数f ¢(x)¹0, 且很小时, 我们有-若令即-x0, 那么又有-x0).特别当x0=0时, 有f(x)» f(0)+f ¢(0)x.这些都是近似计算公式.例1.有一批半径为1cm的球, 为了提高球面的光洁度, 要镀上一层铜, 厚度定为0. 01cm. 估计一了每只球需用铜多少g(铜的密度是8. 9g/cm 3)?解: 已知球体体积为镀层的体积为-. 01=0. 13(cm3).于是镀每只球需用的铜约为例2.利用微分计算sin 30°30¢的近似值.解: 已知30°30¢ , , ..即sin 30°30¢»0. 5076.常用的近似公式(假定|x|是较小的数值):(1) ;(2)sin x»x ( x用弧度作单位来表达);(3)tan x»x ( x用弧度作单位来表达);(4)e x»1+x;(5)ln(1+x)»x.证明(1)取那么代入便得证明(2)取那么代入便得例3.计算的近似值.解: 已知 , 故 .直接开方的结果是 . 2.误差估计在生产实践中, 经常要测量各种数据. 但是有的数据不易直接测量, 这时我们就通过测量其它有关数据后, 根据某种公式算出所要的数据. 由于测量仪器的精度、测量的条件和测量的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测得的数据往往带有误差, 而根据带有误差的数据计算所得的结果也会有误差, 我们把它叫做间接测量误差. 下面就讨论怎样用微分来估计间接测量误差.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如果某个量的精确值为A, 它的近似值为a, 那么叫做a 的绝对误差, 而 绝对误差与|a|的比值 叫做a 的相对误差.在实际工作中某个量的精确值往往是无法知道的于是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也就无法求得但是根据测量仪器的精度等因素有时能够确定误差在某一个范围内如果某个量的精确值是测得它的近似值是又知道它的误差不超过则叫做测量A 的绝对误差限,叫做测量A 的相对误差限(简称绝对误差). 例4.设测得圆钢截面的直径测量D 的 绝对误差限 利用公式 计算圆钢的截面 积时, 试估计面积的误差. 解: ,已知所以(mm 2); .若已知A 由函数y=f(x)确定: A=y, 测量x 的绝对误差是那么测量y 的由有所以测量y 的绝对误差测量y 的相对误差为 .第二章 导数的应用五、导数的应用1、函数的增减性设函数)(x f 在区间),(b a 内可导,那么①如果在),(b a 内0)(>'x f ,则)(x f 在该区间内单调增加(上升) ②如果在),(b a 内0)(<'x f ,则)(x f 在该区间内单调减少(下降) 确定函数)(x f y =的单调区间的步骤:①求出0)(='x f 的点(驻点)及)(0x f '不存在的点;②确定)(x f y =的定义域,由①中的点将)(x f 的定义域分成若干个部分区间;③在每个部分区间上讨论)(x f '的符号,根据)(x f '在每个部分区间上的符号,决定函数的单调区间。

高等数学高职高专完整全套教学课件(1)

高等数学高职高专完整全套教学课件(1)

高等数学高职高专完整全套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函数的概念、性质与图像极限的定义、性质及运算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及其关系2.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定义、运算法则及求导公式微分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高阶导数的概念及其求法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函数、极限、导数与微分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2. 能够运用求导公式和法则进行导数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函数与极限的概念,导数的求法,微分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导数的计算,微分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讲解函数的定义、性质与图像,配合实例进行分析。

介绍极限的概念、性质及运算,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阐述导数与微分的定义、运算法则,配合求导公式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公式及例题。

2. 黑板右侧: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方便学生对照学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求下列函数的极限:lim(x→0) sin(x)/x,lim(x→∞)(1+1/x)^x。

求函数f(x) = x^3 3x^2 + 2x 1的导数。

求函数f(x) = e^x在x=1处的微分。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极限、导数与微分在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

推荐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高等数学的知识体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信息布局6. 作业设计的题目选取与答案提供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需求。

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1

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1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4课时)Ⅰ授课题目(章节)1.1 映射与函数Ⅱ教学目的与要求:1. 理解集合、区间、邻域等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及构造法2. 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函数定义有两个要素;依赖关系、定义域;掌握函数表达式的运用3. 了解函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判定诸性质的思路4. 掌握将复合函数由外及里分解为简单函数的方法Ⅲ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集合、邻域的概念难点:函数的性质Ⅳ讲授内容一.集合1.集合概念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简称:元)注:本课程中所有说的集合必须具有明确的界定,即对任何一个对象都可以按标准判断其是否属于所说的“总体”介绍子集、真子集、空集、集合的相等,等概念2. 集合的运算集合的基本运算有以下几种:并、交、差、直积介绍全集(基本集)与余集(补集)的概念3.区间和邻域设δ>0,点X0的δ领域是指满足X-X0 δ的一切实数X的集合。

X0称为改邻域的中心,δ成为该邻域的半径二.映射1. 定义:设X,Y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存在一个法则f,使得对X中每个元素x,按法则f,在Y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则称f为从X到Y的映射,记作f:X→Y、其中y称为元素x(在映射f下)的像,并记作f(x),即y=f(x),而元素x称为元素y(在映射f下)的一个原像注:映射是指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判断两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构成一个映射,关键是抓住两个要点:第一,对于第一个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按照规则能否在另一个集合中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元素;第二,对于第一个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第二个集合与之对应的元素是不是唯一的2. 逆映射定义:设fX到Y的单射,则由定义,对每个y∈Rf,有唯一的x∈X,适合f(x)=y。

于是,我们可定义一个从Rf到X的新映射g,即g:Rf→X,对每个y∈Rf,规定g(y)=x,这x满足f(x)=y。

这个映射g称为f的逆映射,记作f2.复合映射: -1,其定义域Df-1=Rf,值域Rf-1=X定义:设有两个映射g:X→Y1,f:Y2→Z,其中Y1⊂Y2,则由映射g和f可以定出一个从X到Z的对应法则,它将每个x∈X映成f[g(x)]∈Z。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函数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函数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函数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函数的基本概念、常见函数及其性质、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图形与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了解各种常见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掌握函数的运算法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的自变量、函数值、定域和值域的概念。

2.掌握函数的画图方法,了解各种常见函数的图像特点。

3.掌握函数的运算法则,包括函数的四则运算、复合函数及其性质。

4.了解初等函数的性质,包括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

教学重点:1.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常见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函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1.函数的复合与反函数的判断。

2.函数的图像的基本特点与应用。

教学过程:一、函数的定义及基本概念(20分钟)1.引入函数的概念,从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解释函数的自变量、函数值、定域和值域等概念。

2.补充函数的符号表示及常用函数的例子。

二、常见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0分钟)1.多项式函数:直线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的图像与性质。

2.指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正指数函数与负指数函数的比较。

3.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指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

4.三角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三、函数的运算法则(40分钟)1.函数的四则运算: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

2.函数的复合与反函数:复合函数的定义和判断,反函数的定义和判断,举例说明。

四、初等函数的图形与性质(30分钟)1.函数的绘图:使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工具,绘制常见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形特点。

2.性质的分析:利用函数的性质,分析函数图像在定域上的增减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五、例题解析与练习(40分钟)1.结合所学的函数的性质,通过一些典型例题解析,让学生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2.练习题:布置一些相关的函数练习题,巩固函数的知识。

六、小结与作业(10分钟)1.对本章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强调需要注意的要点。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

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4课时)Ⅰ 授课题目(章节)1.1 映射与函数Ⅱ 教学目的与要求:1. 理解集合、区间、邻域等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及构造法2. 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函数定义有两个要素;依赖关系、定义域;掌握函数表达式的运用3. 了解函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判定诸性质的思路4. 掌握将复合函数由外及里分解为简单函数的方法Ⅲ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集合、邻域的概念难点:函数的性质Ⅳ 讲授内容一.集合1. 集合概念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简称:元)注:本课程中所有说的集合必须具有明确的界定,即对任何一个对象都可以按标准判断其是否属于所说的“总体”介绍子集、真子集、空集、集合的相等,等概念2. 集合的运算集合的基本运算有以下几种:并、交、差、直积介绍全集(基本集)与余集(补集)的概念3.区间和邻域设δ>0,点0X 的δ领域是指满足δ 0X X -的一切实数X 的集合。

0X 称为改邻域的中心,δ成为该邻域的半径二.映射1. 定义:设X ,Y 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存在一个法则f ,使得对X 中每个元素x ,按法则f ,在Y 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 与之对应,则称f 为从X 到Y 的映射,记作Y X f →:、其中y 称为元素x (在映射f 下)的像,并记作)(即x f y x f =),(,而元素x 称为元素y (在映射f 下)的一个原像注:映射是指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判断两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构成一个映射,关键是抓住两个要点:第一,对于第一个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按照规则能否在另一个集合中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元素;第二,对于第一个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第二个集合与之对应的元素是不是唯一的2. 逆映射定义:设f X 到Y 的单射,则由定义,对每个f R y ∈,有唯一的y x f X x =∈)(适合,。

于是,我们可定义一个从f R 到X 的新映射g ,即X R g f →:,对每个f R y ∈,规定y x f x x y g ==)(满足,这)(。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教案标题: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教案目标:1. 确保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1. 函数与极限2. 导数与微分3. 积分与不定积分4. 微分方程5. 无穷级数与级数应用教学步骤:第一课:函数与极限1. 引入函数的概念,讲解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 介绍极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 给出一些典型的函数极限计算例题,引导学生掌握极限的计算方法。

第二课:导数与微分1. 介绍导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讲解导数的计算方法和常见函数的导数。

3.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第三课:积分与不定积分1. 介绍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讲解不定积分的计算方法和常见函数的积分。

3. 给出一些典型的积分计算例题,引导学生掌握积分的计算方法。

第四课:微分方程1. 引入微分方程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2. 讲解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3. 给出一些典型的微分方程求解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第五课:无穷级数与级数应用1. 介绍无穷级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讲解级数收敛的判定方法。

3.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掌握级数求和的方法。

教学方法:1. 结合理论讲解和例题演练,注重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2.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估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解题演练,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指出错误并给予指导。

3.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考核,检验他们对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高等数学教材和参考书籍。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针对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在线教学资源。

教学反思:1. 及时总结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函数的概念,利用图形演示函数的性质。

1.2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理解极限的基本概念,掌握极限的性质。

教学内容:极限的定义,极限的性质,无穷小,无穷大。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极限的概念,利用数学推理证明极限的性质。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概念与计算教学目标:理解导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函数的导数计算。

教学内容:导数的定义,导数的计算规则,基本函数的导数。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导数的概念,利用公式计算基本函数的导数。

2.2 微分的概念与计算教学目标:理解微分的概念,掌握微分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微分的定义,微分的计算规则,微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微分的概念,利用公式计算微分。

第三章:积分与面积3.1 积分的概念与计算教学目标:理解积分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函数的积分计算。

教学内容:积分的定义,积分的计算方法,基本函数的积分。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积分的概念,利用公式计算基本函数的积分。

3.2 面积的概念与计算教学目标: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面积的定义,面积的计算方法,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面积的概念,利用公式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

第四章:级数与级数求和4.1 级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理解级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级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级数的定义,级数的性质,收敛级数,发散级数。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级数的概念,利用数学推理证明级数的性质。

4.2 级数求和的方法教学目标:掌握级数求和的方法。

教学内容:等差级数的求和,等比级数的求和,交错级数的求和。

教学方法:利用数学推理和实例讲解级数求和的方法。

第五章:常微分方程5.1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理解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函数、极限、连续教学要求1.了解分段函数、复合函数、初等函数等概念。

2.理解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定义。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4.了解无穷大、无穷小及其比较的概念,了解函数及其极限与无穷小的关系。

理解无穷小的性质。

5.了解夹逼准则和单调有界数列极限存在准则。

熟练掌握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6.理解函数连续与间断概念,会判断间断点类型,了解初等函数连续性及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复合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形和性质;极限概念,极限四则运算法则;函数的连续性。

教学难点函数与复合函数的概念;极限定义,两个重要极限;连续与间断的判断。

教学内容第一节 函数 一、函数的定义与性质1.集合;2.邻域;3.常量与变量;4.函数的定义;5.函数的特性。

二、初等函数1.反函数;2.复合函数;3.初等函数。

三、分段函数 一、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1集合定义 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元素a 属于集 合A ,记作a A ∈, 元素a 不属于集合A, ,a A ∉ 2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12{,,,}n A a a a =描述法 {}M x x =所具有的特征 3集合间的关系:若,x A ∈则必,x B ∈就说A 是B 的子集,记做A B ⊂;若A B ⊂且A B,≠A B 则称是的真子集;若A B ⊂且B A ⊂,则A B =。

4常见的数集N----自然数集;Z----整数集;Q----有理数集;R----实数集 它们间关系: ,,.N Z Z Q Q R ⊂⊂⊂ 5例{1,2}A =,2{320}C x x x =-+=,则A C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例如, 2{,10}x x R x ∈+==∅规定 空集为任何集合的子集. 6运算 设A 、B 是两集合, 则 1) 并 A ⋃B ⇔ {x ∣x ∈A 或x ∈B}; 2) 交 A ⋂B ⇔{x ∣x ∈A 且x ∈B} 3) 差“A \B” ⇔{x ∣x ∈A 且x ∉B} 4) 补(余)⇔S/A ,其中S 为全集 5) 其运算律(1) A ⋂B= B ⋂A , A ⋃B =B ⋃A(2)(A ⋃B )⋃C =A ⋃(B ⋃C) , (A ⋂B)= A ⋂(B ⋂C) (3)(A ⋃B ) ⋂ C =(A ⋂ C )⋃(B ⋂ C) (A ⋂ B ) ⋃ C =(A ⋃ C ) ⋂ (B ⋃ C) (4) (),()c C C c c c A B A B A B A B ⋃=⋂⋂=⋃ 注意A 与B 的直积A ⨯B ⇔{(x,y)∣x ∈A 且y ∈B} 例如:R ⨯R={(x,y)∣x ∈R 且y ∈R}表示xoy 面上全体点的集合, R R ⨯常记为2R7邻域: 设a 与δ是两个实数且0δ>,称集合{}x a x a δδ-<<+为点a 的δ邻域。

点a 叫做这邻域的中心,δ叫做这邻域的半径。

记作(){}U a x a x a δδδ=-<<+点a 的去心δ邻域记做0()U a δ ,0(){0}U a x x a δδ=<-<。

注意:邻域总是开集。

8常量与变量:在某个过程中变化着的量称为变量,保持不变状态的量称为常量, 注意:常量与变量是相对于“自变量变化过程”而言的.xδδ1) 常量与变量的表示方法:用字母x, y, t 等表示变量,通常用字母a, b, c 等表示常量。

9函数的定义:设x 和y 是两个变量,D 是一个给定的非空数集。

如果对于每个给定的数x D ∈,变量y 按照一定法则总有确定的数值和它对应,则称y 是x 的函数,记作y=f(x). x 叫做自变量,y 叫做因变量。

数集D 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数集f R (){|(),}f D y y f x x D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1)当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都相等时,两者才是同一个函数。

如2()lg f x x =和()2lg f x x =就不是同一个函数。

2)求定义域的方法:应用题由实际意义确定;形式题就是自变量所能取的使算式有意义的一切实数值。

如()[1,1];()(1,1)f x D f x D ==-==-如果在D 中任取一个x 对应的函数值都只有一个,这种函数称单值函数,否则称多值函数。

例如,2y x =为单值函数.y = 凡未作特别说明,本教材提到的“函数”都是指单值函数 10 函数的特性 1)有界性:若()f x 在I 上有定义,0M ∃>,x I ∀∈有()f x M ≤成立则称函数()f x 在I 上有界, 否则称无界。

2)单调性设函数()f x 在区间I 上有定义,如果对于区间I 上任意两点12x x <,恒有12()()f x f x < 则称函数()f x 在区间I 上是单调增加的;恒有12()()f x f x >则称函数()f x 在区间I 上 是单调减少的x3)奇偶性设D 关于原点对称,对于x D ∀∈,有()()f x f x -=,称()f x 为偶函数。

设D 关于原点对称,对于x D ∀∈,有()()f x f x -=-,称()f x 为奇函数。

4)周期性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D ()f x ,如果存在一个不为0的常数T ,对任意的x D ∈均有()()F x T f x +=则称()f x 为周期函数,T 为()f x 的周期。

(通常说周期函数的周期是指其最小正周期) 二、初等函数通常把常值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六种函数称为基本初等函数.I偶函数由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的加、减、乘、除、复合运算所构成并可用一个式子表示的函数,称为初等函数.初等函数以外的函数,称为非初等函数,最常见的是分段函数.(1) 初等函数的几个特例 设)(x f 和)(x g 都是初等函数,则① 绝对值函数 |()|y f x =:是初等函数,因为2[()]y u f x ==.② 最大值函数 ()max{(),()}M x f x g x =:是初等函数.因为1()m a x {(),()}[()()|()()|]2M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 ③ 最小值函数 ()min{(),()}m x f x g x =:是初等函数.因为 (1) 1()min{(), ()}[()()|()()|]2m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 ④ 幂指函数 ()[()] (()0, ()1)g x y f x f x f x =>?:是初等函数,因为()()l n ([()]g x g x fxf x e =.(2)非初等函数的几个特例① 符号函数 1, 0sgn : sgn 0,01,x y x x x x ì>ïïï===íïï-<ïïî .显然 ||sgn x x x =. ② 取整函数 []y x =:表示“小于或等于x 的最大整数”,即[3.1]3,[3.8]3,[3]3,[ 3.2] 4.y y y y =======-=-取小数函数 ()[]y x x x ==-:表示“x 的非负小数部分”,即 (3.1)0.1,(3.8)0.8,(3)0,( 3.2)0.8y y y y =======-=.显然,对于任意x R Î,有[]11x x x<+?.③ 狄利克雷(Dirichlet )函数:1, ()0, x D x x ìïï=íïïî为有理数为无理数. ④ 黎曼(Riemann )函数(定义在]10[,):1, (, , )()0, 0,1, p p x p q q q q R x x ìïï=ï=íïï=ïïî当为正整数为既约分数当无理数.高等数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初等函数.1.初等函数、复合函数的关系与分解(1)初等函数与复合函数的关系复合函数与初等函数是并列的概念.是复合函数,可以是初等函数,也可以不是初等函数;是初等函数,可以是复合函数,也可以不是复合函数.一个函数,可属于多种函数分类.(2)函数的分解函数的分解形式依分解要求不同而不同.一般地,高等数学中要求掌握两类函数的分解.①复合函数的分解:把一个复合函数(一层或多层)分拆成几个函数,称为复合函数的分解.②初等函数的分解:把一个初等函数分拆成几个函数,称为初等函数的分解.或y=sin u,u=tv,t=x3,v=sin w,w=ls,l=x2,s=sin x.(许康P61)【注意问题】①对于由两个函数构成的函数,可以讨论它是否为复合函数.对一个复杂函数笼统地问是否复合函数是没有意义的,应具体地问这个复杂函数的哪一层是否复合关系.复合关系只是针对所论层的内函数与外函数两个函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涉及该层以外的函数是否复合函数.如函数y=y=f(u)=u=g(x)=x+按复合函数的定义,f(u)和u=g(x)可以复合成复合函数;但u=x+中既有四则运算,又有复合运算,是初等函数,而无法说它是不是复合函数.②又如问y=2x是否复合函数,因为复合函数是两个函数间的复合,如果不指明问是否某两个函数的复合函数,如何回答呢?要是指明问y=2x是否由y=u和u=2x复合而成的复合函数,则可以回答是两者的复合函数(当然这种复合无实际意义.对于简单函数不再讨论其复合性).2.三角函数(1)基本三角函数关系①对角线两端二函数的乘积为1(倒数关系).②周界上任一函数等于它相邻两函数的乘积.③阴影三角形中两上顶角函数的平方和等于下角函数的平方.(2)任意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可记为:奇变偶不变,正负看象限.)sin(90˚+α)=cosα,sin(180˚+α)=-sinα,sin(270˚+α)=-cosαsin(90˚-α)=cosα,sin(180˚-α)=sinα,sin(270˚-α)=-cosα(3)两角和的三角函数sin(x ±y )=sin x cos y ±cos x sin y , cos(x ±y )=cos x cos y ∓sin x sin y tan(x ±y )=tan tan 1tan tan x y x y ±, cot(x ±y )=cot cot 1cot cot x y y x±(4) 倍角的三角函数sin2x =2sin x cos x,cos2x =cos 2x -sin 2x =1-2sin 2x =2cos 2x -1tan2x =22tan 1tan xx-, cot2x =2cot 12cot x x -(5)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sin x +sin y =2sin ()2x y +cos ()2x y -, sin x -sin y =2cos ()2x y +sin ()2x y- cos x +cos y =2cos ()2x y +cos ()2x y-, cos x -cosy =-2sin ()2x y +sin ()2x y-tan x ±tan y =sin()cos cos x y x y ±, cot x ±cot y =±sin()sin sin x y x y±sin x ±cos x=x ±4π)=±x ∓4π) (6)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2sin x ·cos y =sin(x +y )+sin(x -y ), 2cos x ·sin y =sin(x +y )-sin(x -y ) 2cos x ·cos y =cos(x +y )+cos(x -y ), -2sin x ·sin y =cos(x +y )-cos(x -y ) (7) 反三角函数的运算公式arcsin()arcsin ,arccos()arccos ,[1,1];arctan()arctan ,arccot()arccot ,(,);sin(arcsin ),cos(arccos ),[1,1];tan(arctan ),cot(arccot ),(,);arcsin(sin ),[,2x x x πx x x x x πx x x x x x x x x x x x πx x x -=--=-?-=--=-?ゥ==?==?ゥ=?];arctan(tan ),(,);222arccos(cos ),[0,];arccot(cot ),(0,).πππx x x x x x πx x x 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