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惯量实验报告(2)

合集下载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学会用落体法转动实验仪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2) 研究刚体的转动惯量与形状、大小及转轴位置的关系。

三.实验仪器描述本实验所用NNZ-2型刚体转动实验仪由主机和测量仪表与拉线牵引台辅机及待测刚体球、环、盘、棒等组成。

主机包括基础转盘和测量传感器;辅机由转数表和计时表、拉线、悬臂及砝码。

四.实验内容1.测量基础转盘的转动惯量2.测量圆环(或圆盘)的转动惯量3.测双球的转动惯量并用球体验证平行移轴定理。

五.测量及实验步骤1.测量基础转盘的转动惯量:将主机上的霍尔传感器输出端插头和电磁铁及电插头,插入辅机的对应插口。

将砝码托盘上的挂线穿过悬臂上的滑轮并使其一端固定在转轴上。

(1)调节好主机和辅机的高度,使拉线与悬臂轴线平行,为此,悬臂上设有两个定位钉,使拉线通过两个定位钉即可。

(2)打开辅机上的电源开关,这时电磁铁会自动将基础转盘锁住。

我们已将转数设为16个脉冲,即测量转2周的转动时间。

(3)绕线与测试准备--测试键-完成测试:主机因电磁铁失电而解锁,砝码从静止开始下落,刚体转动2周后,电磁铁自动吸合,重新锁紧转动的刚体,并显示刚体转动2周的下落时间。

绕线键-主机解锁,重新绕线,绕线合适位置后完毕按下准备键,仪表全部数据归零,做好测量准备,主机(转动刚体)通过电磁铁被锁紧;按下测试键,再次测试转动2周的时间。

这里要特别强调,绕线到合适位置的含义。

因为我们要测出刚体完整转动2周的时间,霍尔传感器给出开始和结束讯号的位置就必须是同一位置,这是减少误差的重要环节。

(4)测试在砝码托盘上放200g砝码,然后点按一下测试键,电磁铁失电,砝码带动刚体作匀加速转动,计时仪表开始计时,当刚体转动2周结束时,电磁铁将自动重新转盘锁住并停止计时。

把这一时间记录在表格上。

按表格要求,重复测量5次。

(5)在砝码托盘上放300g砝码,重复上述步骤。

2、测量圆环的转动惯量:(1)将圆环对准基本盘的定位钉将其放好。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刚体转动惯量的概念和定义;2.学习利用旋转法测量刚体转动惯量;3.掌握利用平衡法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方法。

实验仪器:1.旋转法实验装置:圆盘、转轴、杠杆、螺旋测微器、质量砝码等;2.平衡法实验装置:平衡木、质量砝码、支撑点等。

实验原理:1.旋转法实验原理:设刚体的转动惯量为I,当刚体在转轴上匀加速转动时,在力矩M作用下,刚体产生角加速度α。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角动量定理可得到:M=Iα(1)在角加速度恒定的情况下,转动惯量I与力矩M成正比。

2.平衡法实验原理:刚体转动惯量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转轴位置的移动来改变刚体的转动惯量,使得转动惯量I和重力力矩Mg达到平衡,即:Mg=Iα(2)在刚体转动平衡的状态下,转动惯量I与重力力矩Mg成正比。

实验步骤:1.旋转法实验步骤:(1)将圆盘固定在转轴上,并将转轴竖直插入转台中央的孔中。

(2)将杠杆固定在圆盘上,使得杠杆能够自由转动。

(3)在杠杆上加上一定的质量砝码,使得圆盘开始匀加速转动。

(4)测量转轴上的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记录下圆盘旋转一定角度时的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5)记录下圆盘质量与加速度的数值,计算出实验测得的转动惯量。

2.平衡法实验步骤:(1)将平衡木放置在支撑点上,使得平衡木可以自由转动。

(2)在平衡木上加上一定的质量砝码,使得平衡木保持平衡。

(3)移动转轴的位置,直到平衡木重新平衡。

(4)记录下转轴位置与加在平衡木上的质量的数值,计算出实验测得的转动惯量。

实验数据处理:1.旋转法实验数据处理:(1)根据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计算出圆盘旋转的角度。

(2)根据实验测得的圆盘质量和加速度的数值,计算出实验测得的转动惯量。

2.平衡法实验数据处理:(1)根据转轴位置的变化,计算出实验测得的转动惯量。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通过旋转法和平衡法两种方法测得的刚体转动惯量进行比较和分析。

分析实验数据的偏差和不确定度,讨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共7篇)

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共7篇)

篇一:实验报告-用扭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扭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原理:1.扭摆运动——角简谐振动(1)此角谐振动的周期为(2)式中,2.弹簧的扭转系数实验中用一个几何形状规则的物体,它的转动惯量可以根据它的质量和几何尺寸用理论公式直接计算得到,再由实验数据算出本仪器弹簧的(1)测载物盘摆动周期值。

方法如下:的测定:为弹簧的扭转常数式中,为物体绕转轴的转动惯量。

,由(2)式其转动惯量为(2)塑料圆柱体放在载物盘上,测出摆动周期,由(2)式其总转动惯量为(3)塑料圆柱体的转动惯量理论值为则由,得(周期我们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计算)3.测任意物体的转动惯量:若要测定其它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只需将待测物体安放在本仪器顶部的各种夹具上,测定其摆动周期,即可算出该物体绕转动轴的转动惯量。

根据2内容,载物盘的转动惯量为待测物体的转动惯量为4.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实验内容与要求:必做内容:1.熟悉扭摆的构造及使用方法,以及转动惯量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调整扭摆基座底脚螺丝,使水平仪的气泡位于中心。

(认真阅读仪器使用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2.测定扭摆的弹簧的扭转常数3.测定塑料圆柱(金属圆筒)的转动惯量4.测定金属细杆+夹具的过质心轴的转动惯量。

并与理论值比较,求相对误差。

,写出。

5.滑块对称放置在细杆两边的凹槽内,改变滑块在金属细杆上的位置,验证转动惯量平行轴定理。

数据记录:一、测定弹簧的扭转系数及各种物体的转动惯量:;;0.01s表格一:二、验证平行轴定理:表格二:;;;;。

滑块的总转动惯量为:数据处理:(要求同学们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1.计算弹簧的扭转系数;;;;;;;2.计算物体的转动惯量(公式见表格)3.验证平行轴定理(公式见表格);;拓展与设计内容:(实验方法步骤、数据表格自行设计)。

1.滑块不对称时平行轴定理的验证,并与滑块对称放置的结果进行对比。

2.测量某种不规则物体的转动惯量。

注意事项:1.由于弹簧的扭转系数不是固定常数,与摆角有关,所以在实验中测周期时摆角应相同(例如均取2.给扭摆初始摆角是应逆时针旋转磁柱,避免弹簧振动,且放手时尽量避免对磁柱施力。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2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2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测定扭摆的仪器常量(弹簧的扭转常量)k.2.测定几种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3.验证转动惯量平行轴定理.二、实验原理:根据胡克定律,弹簧受扭转而产生的恢复力矩M与所转过的角度θ成正比,即:M=-kθ①,k为弹簧扭转常量根据转动定律:M=Iβ②(I为物体绕转轴的转动惯量,β为角加速度),得β=d^2θ/dt^2=-kθ/I=-ω^2θ,得ω^2=k/I③.根据简谐振动规律:T=2π/ω=2π√I/k④由式④可知,测得物体扭摆的摆动周期,并在I和k中任何一个量已知时即可计算出另一个量.(1)先测载物盘转动的周期T0,有T=2π√I0/k(2)再测加了塑料圆柱的载物盘的周期T1,有T1=2π√I0+I1/k,I1为塑料圆柱转动惯量理论计算值I1=mr²/2由(1)(2)得k=4π²*I1/T1²-T0².理论分析证明,若质量为m的物体绕通过质心轴的转动惯量为I0,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x时,则此物体对新轴线的转动惯量变为I0+mx²,称为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三、实验仪器:扭摆、空心金属圆柱体、实心塑料圆柱体、塑料球、验证转动惯量平行轴定理用的细金属杆及杆上可滑动的两块金属滑块、电子天平、游标卡尺、转动惯量测试仪.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熟悉扭摆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以及转动惯量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2)测量金属载物盘和塑料高圆柱扭摆周期,并计算弹簧的扭转常数K。

1,将金属载物盘固定在扭摆支架上,调节扭摆底座的三个螺丝,使其达到水平状态。

2调节光电传感器在固定支架上的高度,使载物盘上的挡光杆能自由通过光电门3.开启主机电源,状态指示为“摆动”,本机默认扭摆的周期数为10次,可参照仪器使用说明更改次数。

更改后的周期数不具有记忆功能,一旦切断电源或按“复位”键,便恢复为10次。

4先将载物盘转至90。

附近,让它自由摆动,按下“执行”键,当载物盘上的挡光杆第一次通过光电门时,主机开始计时,同时自动存储周期数,带周期数达到预设值时,自动停止计时。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篇一:转动惯量的实验分析报告转动惯量的测量实验分析报告一、数据处理(1)用游标卡尺、米尺、天平分别测出待测物体的质量和必要的几何尺寸。

如塑料圆柱的直径,金属圆筒的内、外径,木球的直径以及金属细杆的长度等。

(2)计算扭摆弹簧的扭转常数k,计算公式为:i1k?4?2?0.0411*******n?m 2t1?t22(3)测定塑料圆柱、金属圆筒、木球与金属细杆的转动周期,计算转动惯量的实验值,并与理论值相比较,求出百分比误差。

百分比误差=理论值-实验值?100理论值以上各测量值均记录在表3-2-1中,具体计算公式也包含在表格中。

表3-2-1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4)验证平行轴定理。

改变滑块在金属细杆上的位置,测定转动周期,测量数据记录在表3-2-2中。

计算滑块在不同位置出系统的转动惯量,并与理论值比较,计算百分比误差。

其中测得m滑块=0.2397kg。

表3-2-2 平行轴定理的验证从以上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百分比误差在百分之十以内,理论值与实验值的拟合较为合理,可有效地验证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并验证平行轴定理。

其中,误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点:(1)圆盘转动的角度大于90度,致使弹簧的形变系数发生改变。

(2)没有对仪器进行水平调节。

(3)圆盘的固定螺丝没有拧紧。

(4)摆上圆台的物体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三、思考题(一)预习思考题1、如何测量扭摆弹簧的扭转系数k?答:先测出小塑料圆柱的几何尺寸及质量,得到小塑料圆柱的转动惯量理21论值为i1?m1d1,再测量出金属载物盘的转动周期t0及小塑料圆柱的转动周8i1期为t1,利用计算公式k?4?2代入数据即可求出k。

2t1?t222.如何测定任意形状的物体绕特定轴转动的转动惯量?答:利用题1中测得的i1、t1和t0得到金属载物盘的转动惯量为i1t1i0?2,将待测物体放在金属载物盘上,测出其转动惯量周期为t2,再利2t1?t02kt2用计算公式i2=?i0即可得到该物体的转动惯量。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转动惯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通过实验测量确定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3.探究转动惯量和物体几何形状、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转动惯量:物体对绕过其质心轴心旋转的惯性特征的度量。

对于刚体,它由物体质量和物体构型决定。

2.转动惯量的计算方法:(1) 对于点质量:I = mr^2;(2)对于轴对称物体:I=1/2mR^2;(3) 对于复杂形状物体:I = Σmiri^2,其中m为小质量元素的质量,ri为离轴线的距离。

3.转动惯量的实验测量方法:利用转动定理,即T=Iα,其中T为转矩,α为角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1.转动惯量测量装置:由转动马达、转动平衡台、挠度计和电源等组成;2.一组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3.一个尺子和一个卷尺。

四、实验步骤1.将转动平衡台固定在桌面上,并将待测物体放在平衡台上;2.将挠度计的感应头与测量物体相切,并调整挠度计的灵敏度;3.通过转动马达,给待测物体加上一定的角加速度,并记录挠度计的示数;4.重复以上步骤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五、实验数据处理1.根据转动定理T=Iα,其中T为转矩,通过测量挠度计的示数可获得转矩大小;2.计算转动惯量:I=T/α;3.对于不同形状的物体,根据其几何形状和质量,计算并比较转动惯量的大小。

六、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计算出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2.比较不同物体之间转动惯量的大小差异;3.分析转动惯量与物体的几何形状、质量之间的关系;七、实验结论1.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对转动运动的惯性特征的物理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几何形状有关;2.转动惯量的计算可以通过测量转矩和角加速度来实现;3.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转动惯量,且转动惯量与物体的几何形状和质量有关;4.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包括挠度计示数误差、驱动电压稳定性等,可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和提高测量精度来减小误差。

八、实验心得通过完成这个转动惯量实验,我深刻理解了转动惯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转动惯量测量实验报告(共7篇)

转动惯量测量实验报告(共7篇)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目的:1.用实验方法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并求其转动惯量;2.观察刚体的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的关系3.学习作图的曲线改直法,并由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1.刚体的转动定律具有确定转轴的刚体,在外力矩的作用下,将获得角加速度β,其值与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即有刚体的转动定律:m = iβ (1)利用转动定律,通过实验的方法,可求得难以用计算方法得到的转动惯量。

2.应用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如图所示,待测刚体由塔轮,伸杆及杆上的配重物组成。

刚体将在砝码的拖动下绕竖直轴转动。

设细线不可伸长,砝码受到重力和细线的张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下落,其运动方程为mg – t=ma,在t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为h=at/2。

刚体受到张力的力矩为tr和轴摩擦力力矩mf。

由转动定律可得到刚体的转动运动方程:tr - mf = iβ。

绳与塔轮间无相对滑动时有a = rβ,上述四个方程得到:22m(g - a)r - mf = 2hi/rt (2)mf与张力矩相比可以忽略,砝码质量m比刚体的质量小的多时有a<<g,所以可得到近似表达式:2mgr = 2hi/ rt (3)式中r、h、t可直接测量到,m是试验中任意选定的。

因此可根据(3)用实验的方法求得转动惯量i。

3.验证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从(3)出发,考虑用以下两种方法:2a.作m – 1/t图法:伸杆上配重物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固定力臂r和砝码下落高度h,(3)式变为:2m = k1/ t (4)2式中k1 = 2hi/ gr为常量。

上式表明:所用砝码的质量与下落时间t的平方成反比。

实验中选用一系列的砝码质量,可测得一组m与1/t的数据,将其在直角坐标系上作图,应是直线。

即若所作的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222从m – 1/t图中测得斜率k1,并用已知的h、r、g值,由k1 = 2hi/ gr求得刚体的i。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目录1. 实验目的1.1 认识转动惯量的概念1.2 学习如何测量转动惯量2. 实验原理2.1 转动惯量的定义2.2 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3. 实验器材和方法3.1 实验器材清单3.2 实验步骤4. 实验数据和处理4.1 实验数据记录4.2 数据的处理方法5. 实验结果分析5.1 转动惯量的计算结果5.2 结果的可靠性讨论6. 实验结论7. 参考文献1. 实验目的1.1 认识转动惯量的概念在本实验中,我们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转动惯量是什么,以及它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1.2 学习如何测量转动惯量另一个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掌握测量方法和技巧。

2. 实验原理2.1 转动惯量的定义转动惯量是物体对转动的惯性,它描述了物体在围绕某一轴旋转时所表现出的惯性特征,通常用符号 I 表示。

2.2 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是I = Σmr^2,其中 m 为物体的质量,r 为质心到旋转轴的距离。

3. 实验器材和方法3.1 实验器材清单- 转动台- 测力计- 不同形状的物体3.2 实验步骤1. 将物体固定在转动台上2. 施加力使物体旋转3. 测量施加的力和物体的角加速度4. 重复实验并记录数据4. 实验数据和处理4.1 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中记录了不同物体的质量、旋转半径、施加的力和角加速度等数据。

4.2 数据的处理方法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应用转动惯量计算公式,得出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数值。

5. 实验结果分析5.1 转动惯量的计算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和处理结果,计算得出了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数值,并进行比较分析。

5.2 结果的可靠性讨论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讨论,分析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方法。

6.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验证了转动惯量计算公式的可靠性。

7. 参考文献列出本实验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物理学原理、实验方法和参考资料。

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2篇

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2篇

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探究刚体转动惯量与其质量、形状以及旋转轴位置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 旋转台:用于支撑和固定刚体实验样品。

2. 金属直尺:用于测量刚体实验样品的几何尺寸。

3. 各种形状的刚体实验样品:如圆柱体、矩形板等。

三、实验原理1. 刚体转动惯量的定义:刚体围绕某个轴的转动惯量,定义为刚体各质点离该旋转轴的距离平方与质量乘积的积分。

2. 转动惯量与质量和质点到旋转轴距离的关系:转动惯量正比于刚体质量和质点到旋转轴距离的平方。

3. 转动惯量与形状的关系:相同质量的刚体,各种形状的转动惯量不同。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各种形状的刚体实验样品,并记录它们的质量和几何尺寸。

2. 将金属直尺水平放置在旋转台上,作为旋转轴。

3. 将刚体实验样品放置在旋转台上,保持其平衡。

4. 轻轻转动旋转台,使刚体实验样品绕旋转轴转动。

5. 观察并记录刚体实验样品转动时的现象,如转动角速度、转动时间等。

6.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刚体的转动惯量,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刚体实验样品掉落或发生意外。

2. 在测量刚体实验样品的质量和尺寸时,应尽量准确,避免粗糙测量导致的数据误差。

3. 在转动刚体实验样品时,要平稳均匀地转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摩擦或空气阻力。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刚体转动惯量与实验样品的质量、几何形状以及旋转轴的位置有关。

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出转动惯量与质量和质点到旋转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结论,并验证转动惯量与形状的关系。

七、结论通过本实验测量和计算得到的刚体转动惯量数据,验证了转动惯量与质量、质点到旋转轴距离和形状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基本一致,说明实验设计和操作的可靠性。

本实验对于理解刚体转动惯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八、思考题1. 为什么刚体的转动惯量与旋转轴的位置有关?2. 除了质量和形状,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刚体的转动惯量?3. 如何提高实验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精确度?以上为第一篇《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内容,接下来将进行第二篇内容的连续写作。

测量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测量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测量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正文: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测量一个转动惯量,以观测它如何变化,影响及改变转动性能。

二、实验原理
惯量是物体转动运动的一项重要物理量,它反映了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转动速度和转动角速度之间的变化,即它反映了物体转动惯性的大小。

它与质量和它的形状、尺寸及分布有关,惯量的大小越大,对外力的反应就越慢。

三、实验原理
1. 设备准备:
(1)实验台;
(2)转子;
(3)拉力传感器;
(4)电磁传动装置;
(5)陀螺仪;
(6)数据采集卡;
(7)PC机;
2.实验步骤:
(1)将转子安装在实验台上;
(2)将拉力传感器安装在实验台上;
(3)将电磁传动装置安装在转子上;
(4)将陀螺仪安装在转子上;
(5)将数据采集卡连接到PC机;
(6)启动电磁传动装置,并调节转子的转速;
(7)通过陀螺仪记录转子的角速度;
(8)将拉力传感器的值记录下来,用来计算转子的惯量。

四、实验结果
拉力传感器的数值:
1. 角速度:20°/S
拉力:2N
2. 角速度:50°/S
拉力:7N
3. 角速度:100°/S
拉力:14N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求出转子的惯量为:0.12 kg·m2。

五、结论
本实验测量的转动惯量为0.12 kg·m2。

实验结果表明,转动惯量受物理实体的质量及其形状尺寸分布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设计或制造转动物体时,应注意转动惯量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改善物体的转动性能。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三线摆法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

2、加深对转动惯量概念的理解。

3、掌握使用秒表、游标卡尺、米尺等测量工具。

二、实验原理三线摆是通过三条等长的摆线将一匀质圆盘悬挂在一个水平固定的圆盘上。

当摆盘绕中心轴作微小扭转摆动时,其运动可近似看作简谐振动。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刚体转动定律,可推导出刚体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J_0 =\frac{m_0gRr^2T_0^2}{4\pi^2H}\其中,\(J_0\)为下盘(刚体)的转动惯量,\(m_0\)为下盘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R\)和\(r\)分别为上下圆盘悬点到中心的距离,\(T_0\)为下盘的摆动周期,\(H\)为上下圆盘间的垂直距离。

三、实验仪器三线摆实验仪、游标卡尺、米尺、秒表、待测圆环。

四、实验步骤1、调节三线摆底座水平,使上、下圆盘处于水平状态。

2、用米尺测量上下圆盘之间的距离\(H\),测量多次取平均值。

3、用游标卡尺测量上下圆盘悬点到中心的距离\(R\)和\(r\),各测量多次取平均值。

4、测量下盘质量\(m_0\)。

5、轻轻转动下盘,使其作微小扭转摆动,用秒表测量下盘摆动\(50\)次的时间,重复测量多次,计算平均摆动周期\(T_0\)。

6、将待测圆环置于下盘上,使两者中心重合,再次测量摆动周期\(T_1\)。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实验数据记录|测量物理量|测量值|平均值||||||上圆盘悬点到中心的距离\(R\)(mm)|_____|_____||下圆盘悬点到中心的距离\(r\)(mm)|_____|_____||上下圆盘之间的距离\(H\)(mm)|_____|_____||下盘质量\(m_0\)(g)|_____|_____||下盘摆动\(50\)次的时间\(t_0\)(s)|_____|_____||放上圆环后下盘摆动\(50\)次的时间\(t_1\)(s)|_____|_____|2、数据处理(1)计算下盘的摆动周期:下盘摆动周期\(T_0 =\frac{t_0}{50}\)(2)计算下盘的转动惯量:\J_0 =\frac{m_0gRr^2T_0^2}{4\pi^2H}\(3)计算圆环与下盘共同的转动惯量:\J_1 =\frac{(m_0 + m)gRr^2T_1^2}{4\pi^2H}\其中,\(m\)为圆环的质量。

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2、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二、实验原理三线摆是将一个匀质圆盘,以三条等长的摆线对称地悬挂在一个水平的圆盘上。

当圆盘绕垂直于盘面的中心轴作微小扭转摆动时,圆盘的运动可以看作是一种简谐振动。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刚体转动定律,可以推导出三线摆测量转动惯量的公式:\(J_0 =\frac{m_0gRr^2}{4\pi^2H}T_0^2\)其中,\(J_0\)为下圆盘的转动惯量,\(m_0\)为下圆盘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R\)和\(r\)分别为下圆盘和上圆盘的悬点到各自圆心的距离,\(H\)为上下圆盘之间的距离,\(T_0\)为下圆盘的摆动周期。

对于质量为\(m\)、转动惯量为\(J\)的待测物体放在下圆盘上时,系统的转动惯量为\(J_0 + J\),摆动周期为\(T\),则有:\(J =\frac{m_0gRr^2}{4\pi^2H}(T^2 T_0^2)\)若质量为\(m\)的待测物体的质心轴到下圆盘中心轴的距离为\(d\),根据平行轴定理,其转动惯量为\(J = J_c + md^2\),其中\(J_c\)为通过质心轴的转动惯量。

三、实验仪器三线摆实验仪、游标卡尺、米尺、电子秒表、待测圆环、圆柱体等。

四、实验步骤1、调节三线摆底座水平,使上圆盘和下圆盘处于平行状态。

2、用米尺测量上下圆盘之间的距离\(H\),测量六次取平均值。

3、用游标卡尺测量上下圆盘的悬点到各自圆心的距离\(R\)和\(r\),各测量六次取平均值。

4、测量下圆盘的质量\(m_0\)和半径\(R_0\)。

5、轻轻转动下圆盘,使其做小角度摆动,用电子秒表测量下圆盘摆动\(50\)次的时间,重复测量六次,计算平均周期\(T_0\)。

6、将待测圆环放在下圆盘上,使圆环的中心与下圆盘的中心重合,测量系统的摆动周期\(T\),重复测量六次。

7、用游标卡尺测量圆环的内、外直径,计算圆环的质量和转动惯量。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旋转动惯量的计算过程;
2、测定实体体系不同部分之间的旋转动惯量;
3、进一步验证旋转惯量的定义。

二、实验原理
旋转动惯量也称为转动惯量或惯性矩,是定义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转动情况的量子。

旋转动惯量定义如下:当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以半径OA为轴转动一周,其转动惯量为2πI,其中I为实际转动惯量,2π表示物体转动一周所需的角动量。

旋转动惯量也可由旋转动量的定理来计算,定理如下:设M为物体的质量,β表示其角动量,则物体的转动惯量是:I=Mβ。

三、实验离散
1、准备实验器材:电动机、转子、转子轴、叶轮、叶片、测功机、转速计、示波器、磁滞环等。

2、设置实验仪器:将叶轮安装在电动机轴上,接上电源,接上示波器观察叶轮的转速,接上测功机观察叶轮的电流和转矩,接上转速计记录叶轮的转速,接上磁滞环记录叶轮的转矩等。

3、计算旋转动惯量:根据实验仪器的读数,计算电机的质量、电机的转矩、电机的转速,从而求得电机的旋转动惯量。

4、进行重复测量:执行相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多次测量,求得平均值,以减小测量误差。

四、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仪器读数。

物理实验报告2_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

物理实验报告2_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

物理实验报告2_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名称: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的:a.掌握使⽤转动惯量仪检验刚体的转动定律;b.学会测定圆盘的转动惯量和摩擦⼒矩;c.学习⼀种处理实验数据的⽅法——作图法(曲线改直法)实验仪器:刚体转动惯量仪、通⽤电脑毫秒计、⽔准仪、砝码、游标卡尺实验原理和⽅法:1.刚体转动惯量仪刚体转动惯量仪结构如图所⽰。

1.承物台;2.遮光细棒;3.光电门;4.塔轮;5.⽀架;6.底座调节螺钉;7.滑轮;8.砝码及砝码钩使⽤⽅法:如图所⽰,取⾛⼀个遮光细棒,只留⼀个遮光细棒并固定在承物台直径的另⼀端,并只需接通转动惯量仪的1个光电门,随着转动体系的转动,遮光细棒将通过光电门不断遮光,光电门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送到毫秒计时器的输⼊端,进⾏计时,到达预置的⾓度时,停⽌计时。

2.通⽤电脑毫秒计通⽤电脑毫秒计结构如图所⽰。

A.6位计时数码块;B.2位脉冲个数数码块;C.复位钮;D.信号输⼊端;E.按键数码盘通⽤电脑毫秒计使⽤⽅法:○1时间输⼊⽅法 a .接通电源,⾯板A ,B 显⽰88-888888。

b .按“*”或“#”⾯板显⽰P -0164,此时表明输⼊1个脉冲为计时⼀次,可输⼊64个脉冲。

c .再按⼀次“*”或“#”键,⾯板显⽰88-888888,此时仪器处于等待计时状态。

d .依次输⼊脉冲,达到64个脉冲后停⽌记时,并把各个时间储存在机内。

○2取出时间⽅法按“*”或“#”键,每按依次跳出⼀个时间,它的次数是1~64或64~1所测的时间。

如不需要全部取出这些时间,⽽只需取出其中的⼀部分,则可按数码01显⽰000.000,表⽰第⼀脉冲输⼊,记时开始时间为零。

按数码09两键显⽰***.***,表⽰第1脉冲到第9脉冲之间的时间。

按数码15两键,则表⽰第1个到第15个脉冲之间的时间。

依此类推,可以把所需要的所有时间取出,并可以反复取出,为下次记时做好准备。

按9两键两次仪器⼜处于准备记时状态,并把前次记时清除。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2篇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2篇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2篇实验一:采用悬挂法测定刚体转动惯量一、实验目的1. 学习测量刚体的质心位置和转轴的位置。

2. 学习借助实验数据推导直线密集分布的质点转动惯量公式。

3. 通过实验学习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1. 刚体的转动惯量物体围绕旋转轴转动时,物体的惯性越大,物体的转动越难。

当物体惯性越大时,转动惯量也越大。

物体围绕旋转轴转动时,物体转动惯量的定义为:I = Σmiri²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r表示物体的质心离旋转轴的距离。

2. 直线密集分布的质点转动惯量公式一个质量为m,长为L的物体中,满足密集分布的质点,它们的质心离旋转轴的距离为r,那么此物体的转动惯量公式为:I = Σmiri² = mΣri² = m(Σr²)Σr²表示每个质点到旋转轴的距离平方和。

3. 采用悬挂法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使用悬挂法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测定步骤如下:(1) 利用细线将物体悬挂在平衡杆上。

(2) 利用相应的杠杆称来测量物体的重量,此时物体的质心在杆的下方。

(3) 将物体沿竖直方向旋转,并用底部的指示器(如图)记录物体的振动周期。

(4) 将物体沿竖直方向旋转,记录下物体在两个位置的转动周期,用于计算旋转轴的位置。

(5) 用距离表测量出物体质心到旋转轴的距离。

(6) 计算物体的转动惯量。

三、实验器材1. 刚体(统一物体):统一吊杆、金属球、转轴、细线、竖直级尺等。

2. 实验仪器和设备:相应的计时器、杠杆称、距离表、指示器等。

3. 实验环境:采用教学实验室。

四、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处理1. 准备工作(1) 将距离表和指针从竖直级尺上挂起,调整它们的位置和高度,以便将它们分别与转动轴和统一吊杆的下端对准。

(2) 将一根平衡杆垂直地悬挂在旋转轴的上方,小球挂在平衡杆下方的细线上。

2. 测量物体质心位置(3) 抬起小球,使其与距离表的指针、旋转轴及统一吊杆的下端对齐。

测转动惯量的实验报告

测转动惯量的实验报告

测转动惯量的实验报告测转动惯量的实验报告引言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抵抗转动运动的性质的物理量,它在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上有所不同。

为了研究物体的转动惯量,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探究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对转动惯量的影响,并验证转动惯量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实验一:转动惯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在第一组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三个不同形状的物体:圆盘、长方体和圆柱体。

首先,我们测量了这些物体的质量和尺寸。

然后,我们通过将这些物体放置在转轴上并施加一个旋转力矩,测量了它们的角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角动量定理,我们可以计算出它们的转动惯量。

实验结果表明,转动惯量与物体的形状密切相关。

对于相同质量的物体,圆盘的转动惯量最小,长方体次之,而圆柱体的转动惯量最大。

这是因为圆盘的质量分布在其半径方向上更为均匀,而圆柱体的质量集中在中心轴附近,导致了转动惯量的增加。

这一实验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

实验二: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的关系在第二组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两个相同形状但质量分布不同的物体:一个均匀分布质量的圆柱体和一个质量集中在中心轴附近的圆柱体。

同样地,我们测量了它们的质量和尺寸,并通过施加旋转力矩来测量它们的角加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质量分布的改变会显著影响转动惯量。

相同质量的物体中,质量集中在中心轴附近的圆柱体的转动惯量要大于质量均匀分布的圆柱体。

这是因为质量集中在中心轴附近的物体,其质量距离转轴的距离较小,从而增加了转动惯量。

这一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的关系。

结论通过这一系列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转动惯量与物体的形状密切相关,形状不同会导致转动惯量的差异。

2. 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密切相关,质量集中在中心轴附近的物体转动惯量较大。

3. 转动惯量可以通过测量角加速度和施加力矩来计算,符合牛顿第二定律和角动量定理。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深入理解物体的转动性质和应用于工程设计中的转动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三线摆法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

2、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二、实验原理三线摆是由三根等长的悬线将一个匀质圆盘悬挂在一个水平的圆盘支架上构成的。

当匀质圆盘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绕垂直于圆盘平面的中心轴 OO'作扭转摆动时,通过测量圆盘的扭转周期和相关几何参数,可以计算出圆盘的转动惯量。

设下圆盘质量为 m₀,半径为 R₀,上圆盘质量为 m,半径为 r,上下圆盘之间的距离为 h。

当下圆盘扭转一个小角度θ 后,在重力矩的作用下,圆盘将做周期性的扭转摆动。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圆盘的转动动能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可得:\\begin{align}mgh\theta&=\frac{1}{2}I\omega^2\\\end{align}\其中,I 为圆盘的转动惯量,ω 为圆盘的角速度。

由于圆盘的摆动角度很小,sinθ ≈ θ ,则重力矩为mghθ 。

又因为圆盘做简谐运动,其周期 T 与角速度ω 的关系为:\(\omega =\frac{2\pi}{T}\)。

将上述关系代入可得:\\begin{align}mgh\theta&=\frac{1}{2}I(\frac{2\pi}{T})^2\\I&=\frac{mghT^2}{4\pi^2\theta}\end{align}\对于三线摆,通过几何关系可以得到:\(h =\sqrt{(R_0^2r^2)}\)。

当质量为 m 的待测物体放在下圆盘上,且其质心与下圆盘中心轴重合时,测出此时的摆动周期 T',则系统的转动惯量为:\\begin{align}I'&=(m_0 + m)\frac{g\sqrt{(R_0^2 r^2)}T'^2}{4\pi^2\theta}\end{align}\则待测物体的转动惯量为:\(I_{x} = I' I_0\)。

平行轴定理:如果一个刚体对通过质心的轴的转动惯量为 Ic,那么对与该轴平行、相距为 d 的任意轴的转动惯量为:\(I = I_c +md^2\)。

转动惯量测量实验报告(共7篇)

转动惯量测量实验报告(共7篇)

转动惯量测量实验报告(共7篇)篇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目的:1.用实验方法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并求其转动惯量;2.观察刚体的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的关系3.学习作图的曲线改直法,并由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1.刚体的转动定律具有确定转轴的刚体,在外力矩的作用下,将获得角加速度β,其值与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即有刚体的转动定律:m = iβ (1)利用转动定律,通过实验的方法,可求得难以用计算方法得到的转动惯量。

2.应用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如图所示,待测刚体由塔轮,伸杆及杆上的配重物组成。

刚体将在砝码的拖动下绕竖直轴转动。

设细线不可伸长,砝码受到重力和细线的张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下落,其运动方程为mg –t=ma,在t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为h=at/2。

刚体受到张力的力矩为tr和轴摩擦力力矩mf。

由转动定律可得到刚体的转动运动方程:tr - mf = iβ。

绳与塔轮间无相对滑动时有a = rβ,上述四个方程得到:22m(g - a)r - mf = 2hi/rt (2)mf与张力矩相比可以忽略,砝码质量m比刚体的质量小的多时有a<<g,所以可得到近似表达式:2mgr = 2hi/ rt (3)式中r、h、t可直接测量到,m是试验中任意选定的。

因此可根据(3)用实验的方法求得转动惯量i。

3.验证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从(3)出发,考虑用以下两种方法:2a.作m –1/t图法:伸杆上配重物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固定力臂r和砝码下落高度h,(3)式变为:2m = k1/ t (4)2式中k1 = 2hi/ gr为常量。

上式表明:所用砝码的质量与下落时间t 的平方成反比。

实验中选用一系列的砝码质量,可测得一组m与1/t的数据,将其在直角坐标系上作图,应是直线。

即若所作的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转动惯量的实验分析报告

转动惯量的实验分析报告

转动惯量的实验分析报告转动惯量的测量实验分析报告一、数据处理(1)用游标卡尺、米尺、天平分别测出待测物体的质量和必要的几何尺寸。

如塑料圆柱的直径,金属圆筒的内、外径,木球的直径以及金属细杆的长度等。

(2)计算扭摆弹簧的扭转常数,计算公式为:(3)测定塑料圆柱、金属圆筒、木球与金属细杆的转动周期,计算转动惯量的实验值,并与理论值相比较,求出百分比误差。

以上各测量值均记录在表3-2-1中,具体计算公式也包含在表格中。

表3-2-1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4)验证平行轴定理。

改变滑块在金属细杆上的位置,测定转动周期,测量数据记录在表3-2-2中。

计算滑块在不同位置出系统的转动惯量,并与理论值比较,计算百分比误差。

其中测得。

表3-2-2 平行轴定理的验证从以上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百分比误差在百分之十以内,理论值与实验值的拟合较为合理,可有效地验证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并验证平行轴定理。

其中,误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点:(1)圆盘转动的角度大于90度,致使弹簧的形变系数发生改变。

(2)没有对仪器进行水平调节。

(3)圆盘的固定螺丝没有拧紧。

(4)摆上圆台的物体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三、思考题(一)预习思考题1、如何测量扭摆弹簧的扭转系数?答:先测出小塑料圆柱的几何尺寸及质量,得到小塑料圆柱的转动惯量理论值为,再测量出金属载物盘的转动周期及小塑料圆柱的转动周期为,利用计算公式代入数据即可求出。

2.如何测定任意形状的物体绕特定轴转动的转动惯量?答:利用题1中测得的得到金属载物盘的转动惯量为,将待测物体放在金属载物盘上,测出其转动惯量周期为,再利用计算公式即可得到该物体的转动惯量。

3.数字计时仪的仪器误差为0.01s,试验中为什么要测量10个周期?答:实验中除了仪器误差外,还有其他误差,如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等。

不一定要测量10个周期,只是10个周期来计算的话可大大减少误差,也可以多测几个周期,但限于人力和资源的使用,一般测量10个周期就可以达到精度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
实验名称: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152班
学生姓名:夏正彬学号:5801215044
实验地点:基础实验大楼座位号:13
实验时间:第四周星期二(下午)一点开始
一、实验目的:
1.测定弹簧的扭转常数 k,
2.测定形状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并与理论值比较,
3.验证转动惯量平行轴定理。

二、实验原理:
将物体在水平面内转过一角度ɵ后,在弹簧的恢复力矩作用下物体就开始绕垂
直轴做往返扭转运动。

根据胡可定律,弹簧受扭转而产生的恢复力矩 M 与所转过的
角度ɵ成正比,即
M=-kɵ
式中 k 为弹簧的扭转常量,根据转动惯量
M=Iβ即β=
式中 I 为物体绕转轴的转动惯量,β为角角速度,由上式得
β==-=-ω²θ
上式ω²=,忽略轴承的摩擦阻力钜。

上述方程表示扭摆运动具有角简谐振动的特性,角加速度与角位移成正
比,且方向相反,此方程的解为
θ=Acos(ωt+φ)
式中,A 为谐振动的角振幅,φ为初相位,ω为角速度,此谐振动的周期为
T==2π(4-4)
由式(4-4)可知,只要试验测得物体扭摆的摆动周期,并在 I 和 k 中任
何一个量已知时即可算出另一个量。

转动惯量组合定理:若一个物体由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相对转轴的转动惯量分别为 I ₁,I ₂,I ₃…,
那么整个物体对转动轴的转动惯量为 I ₁ +I ₂+I ₃+…本实验用一个几何
形状规则的物体,它的转动惯量可以根据它的质量和几何尺寸用理论共式直接计算
得到,再算出本仪器弹簧的 k 值。

如先测载物盘转动的周期 T₀,有
T=2π(4-5)再测载物盘加塑料圆柱转动的周期 T₁,有
T₁=2π(4-6)I₁´为塑料圆柱转动惯量理论计算值
I ₁´= (4-7)
由式(4-5)和式(4-6)可得 k=4π² (4-8)
若要测定其他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只需将待测物体安放在本仪器顶部的各种夹具上,测定其摆动周期,由公式(4-4)即可算出该物体绕转动轴的转动惯量:
I=-I₀(4-9)
理论分析证明,若质量为 m 的物体绕通过质心轴的转动惯量为 I₀时,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 x 时,则此物体对新轴线的转动惯量变为 I₀+mx ²。

成为转动惯量的
平行轴定理。

三、实验仪器:
1、扭摆构造
垂直轴装螺旋弹簧,以产生恢复力矩。

水准仪调整系统水平。

2、数字毫秒计
按“功能”选扭摆,按“执行”开始记时,为 10 个周期时间,按“查询”可知各次测量的周
期值 Ci 及平均值 CA。

按“返回”,回最初状态。

按“复位”,清除全部数据。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熟悉扭摆的构造,使用方法及转动测试的方法
2、测定扭摆的 K 值
3、测定载物盘、塑料圆柱、金属圆筒、塑料球和金属细杆的 I 值并与理论值比较
4、改变滑块在金属杆上的位置验证平行轴定理,与理论值比较。

5、测出塑料圆柱体的外径、金属圆筒的内、外径、塑料球直径、金属细长杆长度及各物体质量(各测量 3 次).
6、调整扭摆基座底脚螺丝,使水平仪的气泡位于中心.
7、装上金属载物盘,并调整光电探头的位置使载物盘上的挡光杆处于
其中口中能遮住发射、接收红外线的小孔.测定摆动周期 T。

8、将塑料圆柱体垂直放在载物盘上,测定摆动周期 T1
9、用金属圆筒代替塑料圆柱体,测定摆动周期 T2,将数据填人表 4-1 中.
10、取下载物金属盘、装上塑料球,测定摆动周期 T3,将数据填人表 4-1 中
料球的转动惯量时,应扣除支架的转动惯量). 7.取下塑料球,装上金属细杆(金属
细杆中心必须与转轴重合).测定摆动周期 T4(在计算金属细杆的转动惯量时,应扣
除支架的转动惯量)
11、将滑块对称放置在细杆两边的凹槽内(图 4-2)此时滑块质心离转轴的距离为5.00cm ,10.00 cm ,15.00 cm , 20.00 cm , 25.00 cm,测定摆动周期 T 并验证
转惯量平行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
R 柱=5cm m 球=1000g
R 球=6.7cm m 杆=134g
金属杆长度60cm m 滑块=238g
m 柱1=356g m 金属筒=650g
m 柱2=712g 金属筒D外=10cm
球支座:I=0.0187*10∧-4kg.m2 D 内=9.4cm
细杆夹具:I=0.0321*10∧-4kg.m2 I5=0.772*10∧-4kg.m2 物体名称周期/s 转动惯量理论值/() 转动惯量实验值/()
金属载物盘0.7021
0.7018 4.99
0.7016
平均值0.7018
塑料圆柱(小)0.9672
0.9673 4.450 4.828
0.9666
平均值0.9670
塑料圆柱(大) 1.173
1.174 8.900 8.615
1.175
平均值 1.174
金属圆筒 1.444
1.443 15.304 14.479
1.4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