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变迁
社会科学概念
![社会科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3ec231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c.png)
社会科学概念
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组织和发展的学科。
它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地理学、社会人类学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科学概念:
1. 社会结构:指社会中各种组织和制度的组成和关系,如家庭、学校、政府等。
2. 集体行为:指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决策对社会整体的影响,如群体行为、集体决策等。
3. 社会交往: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包括非言语交流、社交网络等。
4. 社会化:指个体通过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逐渐成为社会成员并接受社会角色和责任。
5. 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经济制度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和变化。
6. 社会不平等: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资源、权力和机会的分配不均。
7. 文化:指社会成员共同创造和传承的艺术、信仰、道德规范、习俗等符号系统。
8. 社会认同:指个体对自身所属的社会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9. 社会正义:指社会中对公平和公正的理念和价值观。
10. 社会问题:指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和挑战,如贫困、犯罪、人口老龄化等。
以上只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些概念,实际上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众多子领域和专题。
社会学重点知识解析
![社会学重点知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5ba63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2.png)
社会学重点知识解析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它涉及广泛的主题,旨在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
以下是社会学中的一些重点知识解析:1.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和层次结构。
它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和社会机构等方面。
社会结构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角色起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一些重要的社会结构包括家庭、教育系统、政治和经济机构等。
2.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研究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帮助个体成为社会上的有意义的成员。
社会化的方式包括家庭社会化、学校社会化以及同伴和媒体对个体的影响。
3.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限制。
社会控制通过规范、价值观和法律等手段来引导个体的行为。
社会控制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它可以来自于个体内在的道德约束、社会群体的期望、社会制度的规定以及社会监督。
4. 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社会不平等可以体现在财富、权力、地位和机会等方面。
它对社会稳定和和谐产生挑战,并影响个体的生活和机会。
社会学关注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影响和解决办法。
5.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持续变化和演变过程。
社会变迁可以由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驱动。
它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社会学致力于理解社会变迁的模式和影响。
以上是社会学中的一些重点知识解析。
通过研究这些重点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分析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学基本概念
![社会学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7e8444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8.png)
社会学基本概念社会学是一门关注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学科,探讨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等问题。
在社会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对于深入理解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1. 社会社会是指人类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并进行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社会可以包括小到家庭、团队,大到国家、全球范围的人群。
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学科,它探讨着社会结构、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等问题。
社会学家通过观察、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3.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组织、机构和角色的总体组织形式。
它包括家庭、学校、政府和经济机构等。
社会结构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秩序和稳定性。
4.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社会中规定人应该如何行为的准则。
它们可以是正式的法律和制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习俗和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非常重要。
5.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动和演化。
它可以是缓慢的演进,也可以是快速的革命。
社会变迁可以涉及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
6.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并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开始于个体的早期生活,通过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逐渐习得社会角色、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7.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
人们通过社会互动来建立社会关系、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
社会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面对面交流、网络社交等。
8. 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资源、权力和机会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公平分配。
社会不平等可以体现在经济收入差距、社会地位等方面,也可以涉及种族、性别和阶级等因素。
9. 群体和社会组织群体是指具有某种相同特性、共同目标或共同兴趣的人们的集合。
群体可以是以家庭、朋友团体、兴趣爱好等形式存在。
社会组织是由一群人组成的、为实现某种共同目标而有意组织起来的集体。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80ed75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1.png)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中国是一个经历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变革的国家,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以及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阶层结构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阶层结构主要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
士人作为统治阶层,享有特权和权力。
农民居于社会底层,他们负责粮食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支柱。
工人则是城市中的劳动者,他们的地位相对较低。
商人阶层的地位在封建时代长期被忽视,商人被视为有损社会稳定的存在。
二、近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工人阶级逐渐壮大,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
此外,知识分子也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快速推进了农村集体化,农民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培养和管理,使他们得到了较高的地位。
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新产生了一批富裕阶层,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农民工群体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他们在城市中从事低技术劳动,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并且一些高新技术人才也成为社会精英。
此外,中产阶级也逐渐成长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社会不平等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原因复杂多样。
一方面,历史的原因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脱节和差距。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不平等、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等也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社会学基本概念
![社会学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baae59a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9.png)
社会学基本概念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交互方式,并试图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社会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帮助读者对这一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社会社会是指由人类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群体,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交流、互动和合作。
这种群体有共同的价值观、规范和行为准则,并通过各种制度进行组织和管理。
社会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提供了资源、机会和挑战,也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认知。
二、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组织和关系的总体安排和组织方式。
它包括了家庭、教育系统、政府机构、经济机构等各种社会组织以及人们在这些组织中的地位和角色。
社会结构决定了人们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机会分配。
三、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学习和内化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通过社会化,个体逐渐适应了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并形成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社会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家庭、学校和职业等社会机构中,个体通过观察、模仿和反馈来学习和适应社会。
四、社会行动和社会交往社会行动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有目的地进行的行为。
社会交往是指个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意见表达和互动的过程。
社会行动和社会交往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建立和维持个体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五、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持续演变和转变。
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旧的社会结构逐渐被新的结构所取代。
社会变迁主要受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政治变革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提供了人们理解社会演变的视角和框架。
六、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指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资源、权力和地位分配上的差异。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结构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学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并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行为和机会差异,探讨了不平等产生的原因,以及减少和解决不平等的途径和策略。
现在中国的社会演变趋势
![现在中国的社会演变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755cbe5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8.png)
现在中国的社会演变趋势
中国社会的演变趋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1.经济转型:中国正从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以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的经济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2.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不断加速。
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市找工作,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包括城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和住房问题等。
3.社会结构变迁: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中国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中产阶级的崛起使得社会层次更加多元化,但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4.环境保护: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中国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
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但仍面临很大的挑战。
5.社会价值观变化: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他们更为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并且更关注个人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总体而言,中国的社会演变趋势是从经济转型、城市化、社会结构变迁、环境保护和社会价值观变化等多个维度的综合结果。
这些变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增加了
挑战,中国社会将在不断演变中持续发展。
社会学概论00034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00034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a5e8f0477232f60ddcca189.png)
名词解释1、实证主义方法论:指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
2、人文主义方法论:又称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3、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4、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5、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6、统计报表: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7、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8、社会结构: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9、社会风险: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和影响。
具体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12、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13、社会团结: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14、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15、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16、xx的社会控制: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17、xx的社会不平: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社会百态人生感悟
![社会百态人生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485e1e1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a.png)
社会百态人生感悟人生是一场旅行,在这个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见证和经历社会的百态。
这些百态让我们感悟到人生的种种,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复杂和多样。
一、社会的竞争与压力在这个现代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
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生活,我们都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和压力。
有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事业,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有人则因为竞争而感到迷茫和无助。
人们在这种竞争中,往往会失去自我,迷失方向,追求着所谓的成功和幸福,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感受。
二、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社会不公与不平等是社会百态中的一种现象。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生活在富裕与幸福中,而有人却生活在贫穷与困苦中。
贫富差距的扩大,让人们对社会的公平感到质疑和不满。
不公正的待遇让一些人感到无力和绝望,而另一些人则为自己的优越感而骄傲。
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让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三、社会的善良与温暖尽管社会存在着竞争与不公,但也有许多善良与温暖的力量存在。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总会有人伸出援手,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
这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也让我们更加相信善良的力量。
善良的人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人性的美好,他们的存在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四、社会的变迁与进步社会是不断变迁和进步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地改变。
过去的物质匮乏和困苦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享受到了前人所无法想象的便利与舒适。
然而,社会的变迁和进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如何在社会的变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成为了我们思考和追求的课题。
五、社会的多元与包容社会的多元与包容是社会百态中的一种表现。
我们身处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的文化、宗教、习俗交织在一起。
这种多元的存在让社会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理解和接纳不同的人群。
社会不平等的演变与影响因素
![社会不平等的演变与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c37d643c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5.png)
社会不平等的演变与影响因素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而演变。
不平等并非始于某一特定时期,而是扎根于社会制度和种种影响因素之中。
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社会不平等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在早期的社会中,财富分配极度不均,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然而,在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的兴起使得社会不平等进一步加剧。
富人变得更富有,而穷人则越来越贫穷。
这是由于财富的累积效应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作方式所导致的。
二、教育因素教育是改善社会不平等的一种重要方式。
然而,在某些社会中,教育机会不均等,这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贫困的家庭无力供子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使得他们无法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因此,教育的不平等成为了他们无法跳出贫困陷阱的主要障碍。
三、性别因素性别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另一个方面。
女性在某些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她们在家庭和职场中受到歧视和限制,这导致了女性收入水平的下降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通过争取性别平等的运动,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些地区和国家中,女性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权益。
四、种族因素种族不平等是在由多样性构成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历史上,种族歧视导致了少数族裔群体在教育、就业和住房等方面面临巨大的不平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种族观念的改变和反种族歧视法律的实施为改善种族不平等的努力提供了基础。
五、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很大。
有一些国家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来减少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并提供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服务给予弱势群体。
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缩小收入差距,改善社会不平等。
尽管社会不平等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改革、教育推广和意识形态改变来消除不平等。
全社会的努力都是重要的,只有每一个人都为减少社会不平等做出贡献,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变迁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变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4493a4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e.png)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变迁研究社会变迁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域和方面发生的变化和转变。
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的学科,通过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变迁的本质、原因和影响。
一、社会变迁的类型和特征社会变迁可以分为经济变迁、政治变迁、文化变迁等多个方面。
经济变迁是指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等过程。
政治变迁涉及国家政权、制度和政治力量的变化,包括政治革命、民主化和全球化等现象。
文化变迁则关注社会价值观念、文化传承和认同意识的变化,如信仰转变、媒介技术革命等。
社会变迁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变迁是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件。
其次,社会变迁是普遍的现象,几乎发生在所有的社会和文化中。
再者,社会变迁往往会引起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调整和变革。
最后,社会变迁具有不可逆转性,一旦发生变迁,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二、社会变迁的原因和驱动力社会变迁的原因和驱动力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层面和因素。
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和冲突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经济因素在社会变迁中起着重要作用。
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常常引发社会结构、职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引起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政治力量的角逐和制度的变革往往带来社会结构的重塑和力量的重新分配。
再者,文化因素对社会变迁也有着显著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文化认同在社会变迁中不断演变和调整。
除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也是社会变迁的推动力。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革新,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变革。
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和挑战社会变迁对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挑战。
首先,社会变迁引发了社会结构和制度的重塑和调整。
新兴产业和新的职业类型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就业和生活方式。
其次,社会变迁导致了社会分层和社会差距的加剧。
社会学的视角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
![社会学的视角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0cf45b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f.png)
社会学的视角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社会学的视角: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以及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探讨社会学在理解和解决社会现象中的重要性。
一、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和社会角色等。
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结构,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的组成和运作方式,以及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1.1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等。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这些组织的组成、目标和功能,揭示出不同组织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例如,家庭是社会组织中最基本的单位,研究家庭结构可以认识到家庭在社会化、性别平等等方面的作用。
1.2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建立的规范和机构。
例如,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运作,揭示不同制度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例如,教育制度的性别歧视问题,政治制度的权力分配问题等。
1.3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各种身份和角色。
社会学研究发现,个体在不同角色中的行为和期望都不同,而这些角色又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角色的形成和变化,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二、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动和演变。
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2.1 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指的是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化和进步。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历史事件,揭示社会变迁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例如,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产生的深远影响,让我们了解到社会变迁是如何塑造社会的。
2.2 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指的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角色等发生重大改变的过程。
社会学研究社会转型的原因和影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社会在转型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了解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
![了解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d239a7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2.png)
了解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的学科,社会变迁理论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变迁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释了社会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社会变迁理论,包括现代化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和冲突理论,并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是社会学中最重要的社会变迁理论之一,主要关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发展。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代化过程中,社会通过工业化、城市化、教育等手段逐渐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
现代化理论强调技术和科学的进步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及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二、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中不同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和相互依存的结果。
社会结构中的每个组织和机构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通过相互配合和互相依赖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和功能适应新环境的过程,通过调整和改变来满足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
三、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由社会内部阶级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引起的。
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和权力分配不均的问题,这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社会变迁。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变迁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结果,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来实现社会变迁和社会正义。
冲突理论对于分析社会中的不平等和社会变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社会变迁理论的简要介绍。
这些理论各有其特点和侧重点,对于解释社会变迁和理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理论可以相互补充和对比,共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迁过程。
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迁的原因,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做出有益的贡献。
综上所述,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包括现代化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和冲突理论等多种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社会矛盾与社会变迁
![社会矛盾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6f80f99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9.png)
社会矛盾与社会变迁当我们审视当代社会时,不难发现充斥着各种矛盾。
这些矛盾既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然而,这些矛盾并非是社会崩溃的预兆,反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本文将探讨社会矛盾如何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
首先,社会矛盾是当代社会不可忽视的存在。
不同群体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了贫富之间的鸿沟,种族和性别的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教育、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公也引起了社会的不满。
这些矛盾更加凸显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然而,社会矛盾也是社会变迁的推动力。
当人们对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现象产生不满时,他们会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努力既可以是个体的努力,也可以是群体的努力。
通过社会运动、抗议活动和民主改革等方式,社会矛盾逐渐被纠正和解决,社会变迁也随之发生。
与此同时,社会变迁也导致了新的矛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旧有的职业和行业逐渐被新兴的行业所取代,这导致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再分配。
这些变化不仅对个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惑,也引发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例如,在过去,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一直是社会的主要冲突之一,但是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量的线下工作被机器人取代,而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却拥有高额利润。
这引发了新的矛盾,即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矛盾。
然而,这些矛盾也推动着社会的变迁进程。
社会的矛盾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它可以迫使各界去思考和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当社会矛盾得到合理而公正的解决时,社会变迁也就实现了。
例如,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隐私,对于数据泄露和监控问题产生了担忧。
这种矛盾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制定了更严格的隐私保护法律和政策。
除了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推动了社会的变迁。
随着全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与传统文化存在冲突,产生了一系列文化矛盾。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家庭观念和孝道,但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人们开始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与社会问题
![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与社会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1b6742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8.png)
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与社会问题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群体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领域。
在这个学科中,有一些核心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解释各种社会问题。
本文将介绍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探讨这些概念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
1. 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是指由各种社会关系所组成的整体,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等。
社会关系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赖关系。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揭示了社会的运作方式,理解了个人和群体如何相互影响,并能够分析社会问题的根源。
2. 社会化与个人行为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和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学家关注社会化如何塑造个体的行为,以及个体对社会化过程的反应。
了解社会化对个体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为什么人们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和态度,并且能够研究社会问题背后的根源。
3.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变迁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资源的不均分配。
社会学家研究不平等如何形成,以及它如何影响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另外,社会学也关注社会变迁,即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持续变化。
社会变迁常常伴随着社会不平等的改变,而社会不平等又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
4. 社会群体与社会网络社会群体是由共同兴趣、价值观或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组成的集合体。
社会网络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通过关系网中的联系,信息、资源和支持可以在群体中流动。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社会群体和社会网络,揭示了个体如何通过社会媒体和互联网建立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影响社会问题的发展。
5. 文化与社会认同文化是指社会共享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
社会学家研究文化如何塑造个体和群体的认同感,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冲突如何影响社会问题。
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社会问题,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平等的发展。
总结起来,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解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中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变迁
![社会中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8488d7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f5.png)
社会中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变迁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不平等现象,它既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动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变迁经济社会问题主要涉及到就业、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衰退和淘汰,而新兴产业则在快速兴起。
这导致了大量的就业压力和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同时,财富的不平等现象也愈发明显,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这些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社会的平衡发展。
然而,正是这些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变迁。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人们需要适应新的行业要求和就业方式。
这也催生了创业热潮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社会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在经济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迁在初期可能会带来不公平和不稳定,但最终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政治领域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变迁政治社会问题主要涉及到权力分配、民主制度、公平竞争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权力的不均衡和缺乏透明度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少数特权阶层通过政治势力控制资源和利益的分配,导致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进一步加剧。
同时,民主制度的不完善也使得公民的参与度较低,政府对于社会问题的回应往往滞后。
然而,正是政治领域的这些社会问题催生了社会的变迁。
人们对于权力分配和政治制度的不满促使他们追求更加公平和透明的社会。
这推动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民主制度的改革。
历史上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正是在这种不满和追求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的。
三、文化领域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变迁文化社会问题主要涉及到价值观念、教育体系、文化认同等方面。
现代社会中,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相互冲突,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和文化认同的困惑。
教育体系的不公平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使得社会的产生了阶层分化和社会流动性的下降。
社会学对社会变迁的解释
![社会学对社会变迁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a3b534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6.png)
社会学对社会变迁的解释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它探讨了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价值观念发生较大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社会学如何解释社会变迁,并探讨其中的几个主要理论。
一、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范式,它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根据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的一种适应方式。
社会机构和社会规范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存在的,当这些机构和规范不再满足人们的需要时,社会就会发生变迁。
变迁可以通过重新分配资源、重构社会制度来完成。
二、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由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引起的。
社会中的不平等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冲突,最终促使了社会的变迁。
冲突理论也强调社会变迁是阶级之间的斗争结果,社会变迁常常是不平等的。
三、符号交互主义理论符号交互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意义构建。
根据这一理论,社会变迁是由于人们对行为和符号的重新解释而发生的。
人们根据他们与他人的互动经验来赋予符号新的含义,从而改变了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
社会变迁是由于人们对社会现象的重新定义和解读所引起的。
四、结构功能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框架,结合了功能主义理论和冲突理论的观点。
它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的一种调整过程。
社会变迁既包括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的改变,也包括社会机制的调整和重构。
社会机制的调整通常是由社会冲突和社会需求的改变推动的。
综上所述,社会学提供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社会变迁。
不同的理论强调不同的因素和机制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冲突理论强调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斗争,符号交互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意义构建,结构功能理论则综合了功能主义理论和冲突理论的观点。
这些理论都为我们理解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对于社会学研究者和社会变迁的参与者来说,理解这些理论对于把握社会变迁的动态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
![社会学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efb101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1.png)
社会学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组织、关系和发展。
在社会学中,有许多重要理论被提出来解释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原因。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理论,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一、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社会学领域最古老且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部分组成的系统,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功能,通过协作来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结构的重要性,认为它提供了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础。
例如,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通过提供教育、照顾和社会化等功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和权力的群体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构成的。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并关注社会变迁的动力。
社会变迁通常是通过社会群体之间的斗争和冲突来推动的,例如阶级斗争、性别差异和种族冲突等。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权力分配的问题,促使人们反思和争取社会变革。
三、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个体对符号和意义的理解,并分析这些理解如何影响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符号的使用来构建自己的社会现实。
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人们对社会行为赋予的意义以及社会互动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例如,在社会结构中,通过符号的使用和解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交往来理解社会角色和期望。
四、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功能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它强调社会结构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是为了满足社会系统的需求和目标。
例如,在家庭结构中,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结构功能主义进一步解释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
以上介绍的理论只是社会学中的一部分,它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帮助人们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研究
![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eaefb9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c.png)
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研究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主题,它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变革的机制。
本文将探讨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及其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首先,社会冲突是社会变迁的驱动力之一。
社会冲突是指由于资源、权利、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当社会中存在着不公平的分配和不平等的现象时,冲突就会产生。
这些冲突迫使社会各个群体为了自身利益而积极行动,推动社会变革的发生。
例如,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冲突促进了工人权益的保护和劳动法的制定,从而推动了劳工运动和工业化进程。
其次,社会变迁是冲突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社会变迁指的是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制度等方面的改变。
在社会冲突的推动下,社会不断产生新的平衡状态,这些新的状态反映了社会内部力量的博弈及其最终的妥协。
通过冲突和变迁,社会得以摆脱旧有的束缚,实现自身的进步。
例如,法国大革命中的冲突导致了封建制度的终结,为自由、平等、博爱等新的价值观念的确立提供了机遇,这一变革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社会变迁又会引发新的冲突,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的关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为社会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和社会问题,并探讨解决的途径。
冲突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在于冲突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消极的一面则是冲突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和社会不稳定,对社会造成伤害。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冲突的本质和形成机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社会冲突的解决需要依靠各方的妥协和合作,以达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调节和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
![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1e2096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b.png)
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社会变迁,则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结构、组织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社会变迁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是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现象及其影响。
一、社会变迁的类型社会变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技术变迁、经济变迁、政治变迁、文化变迁和制度变迁等。
技术变迁是指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工业革命的发生。
经济变迁是指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变,如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进。
政治变迁是指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的改变,如国家建立或政权更迭。
文化变迁是指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转变,如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的改变。
制度变迁是指社会组织形式和规范的变化,如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的调整。
二、社会变迁的因素社会变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
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基础,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变。
政治体制与权力结构的变革会引发社会结构的调整,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化也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既受教育和媒体的影响,也受到科技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影响。
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塑造了社会变迁的形貌。
三、社会变迁的影响社会变迁对个体和群体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层面,社会变迁会带来产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调整,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和经济收入的分配。
在政治层面,社会变迁会引起权力分配的重新调整,影响政治参与和政治权利的保障。
在文化层面,社会变迁会导致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改变,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此外,社会变迁还会引起社会冲突和社会不平等的增加,对社会稳定和和谐产生影响。
社会学中对社会变迁的研究旨在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为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依据。
通过深入了解社会变迁的类型、因素和影响,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变化带来的挑战,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变迁——国际社会学会(ISA)“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委员会”(RC28)2009年春季中国年会2009年5月14日-16日,国际社会学会(ISA)“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委员会”(RC28)春季年会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本次年会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承办,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协办。
这是RC28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学术年会。
194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国际社会学会(ISA)成立。
其目的在于将世界各地、各个学术流派的社会学家集合在一起,共同促进社会学学科的发展。
1960年,国际社会学会在Zurich举办第一次世界大会,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委员会,收集跨国数据并对各国社会分层以及流动结构进行研究,它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委员会(RC28)委员会的前身。
当时流行的研究范式认为,覆盖多个社会的大规模调查数据能够帮助社会学家对不同社会结构进行比较,并对社会分层与流动产生的深远社会和政治影响进行探讨。
因此,RC28建立之初就致力于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社会分层和流动研究。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RC28形成了一个十分活跃的跨国学术共同体,吸引着该领域一流的学者在此交流合作,并负责着该领域的权威刊物《社会分层和流动研究》(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的编辑出版。
为了促进该领域的学术交流,RC28每年春季和夏季各举行一次年会。
社会分层与流动也是中国大陆社会学以恢复重建以来最为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这不仅是因为社会分层与流动是社会学中最为重要的传统主题之一,更是因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带来了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巨大变迁。
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将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本次RC28年会也吸引了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
共有约110多名国外学者和约60多名国内学者参加了本次年会。
为了使没有参加会议的国内学者更多地了解本次年会的情况,特别是该领域研究的的一些新趋势,本文将以本次年会为基础,对RC28近年来比较活跃的学术领域和问题进行介绍。
本次年会的主题为“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变迁”,会议包括30个主题讨论和1个综合主题的海报展示讨论,内容涉及教育、收入、职业地位获得、社会流动等社会分层的经典领域,还包括社会网络、生命历程、健康等近十多年来迅速发展的新研究领域。
不同主题之间在内容上的相互交叉,为我们总结本次RC28增加了很多困难。
联系历年的会议主题和相关学者的总结(Hout and DiPrete,20061),本文将本次RC28会议众多的主题归结为以下6个方面,尝试对RC28此次会议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由于一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被广泛验证,同时许多正在兴起的研究主题并不为我们所熟知,本文的总结难免会挂一漏万,以偏盖全。
但正如Hout和DiPrete教授在他们2006年所写的有关RC28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只有当我们弄明白“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才能确定未来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一、教育作为在本次会议上论文数量最多的一个主题,“教育”涵盖了高等教育、教育获得和儿童教育等多个分主题。
在这次年会上,各国学者将焦点集中在教育不平等的变化上,即:当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或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教育体制做出了新的调整,社会背景/家庭出身在不同的教育层级上其影响力是否依然如故?当越来越多的社会政策致力于减小社会不平等,旧的教育不平等是否真的有所减小?新的不平等是否产生?哪些因素决定了新的不平等?(一)家庭背景、阶级地位等与教育不平等1 参见:Michael Hout, Thomas DiPrete,“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RC28对社会分层研究的贡献”,卢文峰译,李煜编校,《社会学》,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09年第2期。
Mare (1980)发现,家庭出身和最终地位间联系的建立要经过一个多步骤的过程。
从刚开始上小学一直到离开学校的任何一个升学阶段上,阶级或社会地位都能介入,以决定是否继续升学,而在理论预期上,这个决定应该是由学生自己或学校来做出的。
在每个升学决定中,家庭出身等先赋性因素的累积,最终构成了家庭出身和教育获得间的相关关系(非线性的)。
在本届年会有关教育不平等的论文中,大部分都是基于Mare的“教育过程”概念所展开的,“教育获得”被分解为多个过程和步骤。
在因变量的选择上,多数研究都锁定“教育决定”而非“教育年限”作为模型的因变量。
例如,很多论文就是从不同维度对中等教育升入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即高等教育的获得)问题进行的分析。
但是,学者们的分析结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Kloosterman 和 Graaf集中探讨了荷兰社会近20年来,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作用变化。
虽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荷兰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增长迅速,但是社会背景对于个人选择怎样的大学教育、以及能否成功完成学业仍然有着深远影响作用。
另外一个关于荷兰的研究则表明,中等教育的扩张对于减小阶级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该论文的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教育程度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呈现下降趋势(Tieben&Woblers)。
而对美国的高等教育获得过程的研究初步发现,学生的申请行为往往受到社会背景和种族的影响。
但意大利的研究则发现,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家庭出身与高等教育选择和教育获得的关系。
上述研究发现因为资料、数据不同,所以导致了不同的结论。
但是,纵观更多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的一个趋势是:在一些国家,高等教育的不平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
家庭背景的影响虽然持续存在,但其影响力在下降。
在对中国的研究中,家庭背景的影响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李春玲基于200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尝试验证MMI假设(最大化维持不平等假设)和EMI假设(有效维持不平等假设)在中国社会背景下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CII假设(持续增加不平等假设)。
她的分析结果表明,尽管1999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扩张,但是不同阶级、民族和性别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并没有减弱。
特别值得注意地是,基于户口的城乡不平等反而增强了。
同样是基于MMI的理论框架,杨菊华所提交的论文着重探析了家庭背景与孩子“教育福利”的关系(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并升入高中)。
她的问题是:在社会经济转型、大众教育扩张的背景下,家庭出身与儿童的教育获得及教育机会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孩子的教育福利是否得到了改善,既阶级差距是否缩小?阶级差异是否在不同的受教育教育群体中存在?基于千分之0.95的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作者得出阶级竞争仍然存在、优势阶级子女仍然在竞争过程中占据上风的结论。
因此,即使是在人人都应该享有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基于家庭出身的教育不平等仍然持久存在。
上面两个关于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研究,显现出在大众教育和高等教育迅速扩张的中国,教育不平等仍然存在。
而家庭的阶级地位、父母的教育以及户籍这些社会背景变量,对于各个阶段的教育机会与教育获得都存在显著影响。
Meng Chen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中所存在的教育不平等。
他认为,教育本身难以支撑个体完成一个长距离的向上流动,也就是达到一定的社会阶级位置。
个人在获取阶级地位的过程中,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教育,父母的阶级地位,以及户口)会对教育获得产生影响,而户口和教育获得同时对个人最终的阶级地位产生作用。
家庭背景对教育选择和教育获得具有影响是不争的事实,除了前述教育过程的分析视角外,Boudon(1974)提出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类型,特别强调家庭背景会通过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从而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选择与教育获得。
他曾将这两种影响称为“初级影响”和“次级影响”。
在本次年会中,就有两篇文章专门尝试借助Boudon的影响类型分解家庭背景对教育选择和教育获得的影响。
Büchner,Velden和Wolbers利用跟踪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四个荷兰同期群的教育选择和教育获得。
Dietrich也尝试揭示出家庭阶级背景对德国中学毕业班学生的教育抉择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虽然在本次会议中类似的研究甚少,但也许是推进相关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
在历次RC28的年会上,都有使用跨国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这也是RC28成立时的一个初衷,本次年会也不例外。
Haim和Shavit运用了一项大规模的跨国比较数据,集中探讨了教育扩张和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关系。
他们发现,教育体系(中等和高等教育体系)的扩张并不是一个促使教育机会平等化的有效政策,事实上这个政策反而增加了不平等。
在他们看来,尽管教育体系扩展的速度很快,但教育不平等现象还将会持续存在。
这一研究成果与之前或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出入。
因此,对于教育扩张到底是在增加教育机会不平等还是减小不平等这个问题,还有待更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二)儿童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值得注意地是,在社会学学科有关教育不平等的研究领域中,儿童教育研究在国外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体系的研究领域,而对于我国的社会学研究者来说,这一领域也许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领域。
在本次会议中,共有12篇关于儿童教育的文章。
这些文章所涉及的研究问题非常广泛,对于国内学界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这次会议对儿童教育的不平等研究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本次会议收到的论文多从微观层面探析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如何影响子女的成长,以及学校的组织形式、教学法如何对孩子的学业表现产生影响,主题比较广泛。
例如,父母的教育与子女态度/认知结果的关系,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认知结果的影响,天主教学校中认知技能的发展,补课对数学表现的影响,家庭解体后父母/继父母是否在场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家庭内外活动如何影响移民子女的语言发展,家庭背景与孩子计算机素养的关系,教师行为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等等。
会议论文的研究结果也非常有趣。
例如,有研究揭示,家庭破裂之后,不在场的亲生父/母并不会减少对孩子的资源传递,事实上不在场的亲生父/母的作用甚至要大于在场的继父/母,这是我们以往的研究没有进行过细致分析的。
再如“补课”,作为一种风行于东亚地区的课外教育投资,有学者在台湾地区进行了有趣的分析。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补课对8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提高有显著作用,而对于7年级和9年级的学生却不那么奏效,但是,该论文没有对此给出很好的解释。
除了上述研究外,还有学者分析了单一性别的教育环境与孩子学业成绩表现的关系,一个国家的金融政策在形塑社会经济平等上所扮演的角色,Lingxin Hao &Robert Nathenson从教育获得的水平和垂直维度来探讨美国大学人口的收入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