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现代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2.最小可觉差:又叫差别阈限,即刚刚能引起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3.平均误差法: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4.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 5.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作次数法。 简述 1.史蒂文斯的神经量子理论(浙大2000) 答:20世纪50年代美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等人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研究发现,心理量并不是随刺激量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以及刺激强度与感受性的关系是什么?(浙大2004) 答:(1)论述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指出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 (2)论述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指出E=1/R (3)论述差别感受性与绝对阈限的定义,说明韦伯公式。 3、什么是费希纳定律?它与斯蒂文斯定律有何不同?(中科院2004) 答:(1)P=KlgI,即费希纳定律,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它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歌,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它与韦伯一样,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2)斯蒂文斯定律指知觉的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它同样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它说明对刺激大小的主观尺度可以根据刺激的物理强度的乘方来标定。在实践上,它可以为某些工程计算提供依据。 4、如何根据ROC曲线来分析被试的分辨力和判断标准?(中科院2004,北大2004) 答:(1)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表示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 (2)特征:阈值的选择影响敏感性和特异性;显示敏感性和特异性之间相互关系。是检测诊断的量度。在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上阈值的影响。 (3)这种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模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曲线上各点反映。曲线由给定的信号和概率密度函数决定。 论述 1.用信号检测论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报准率、虚报率、判断标准对结果的影响。 (1)研究问题:采用信号检测论检验刺激数目对汉字再认准确性的影响。

(完整版)心理学十大流派综述

一、内容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org(R/R0),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 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冯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待续...... 二、意动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可以

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意动心理学派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诺。 1874年布伦塔诺发表了著名专著《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在书中,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待续......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并在铁钦纳去世后衰退。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 时代精神: 科学界百家争鸣。德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当时世界心理学研究的中心。 待续...... 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中只有铁钦纳始终坚持明显的传统,他是一个性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第五章-知觉

第五章-知觉 一、单选题 1.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文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D.颜色恒常性 2.下列所列举的心理特点中,哪一个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 ) A.知觉的意义性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持久性D.知觉的完整性 3.在知觉物体的大小时,( )。 A.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正比 B.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正比 C.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D.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反比 4.在时间精确性的判断上,( )表现最好。 A.视觉B.听觉C.触觉D.嗅觉 5.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上,( )。 A.前者优于后者B.前者劣于后者 C.两者没有差别D.两者相辅相成 6.当客观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申也能看到轮廓,这是 ( )。 A.创造想象B.幻觉C.知觉的理解性D.错觉轮廓7.正常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用的主要线索是 ( )。 A.调节B.双眼辐合C.单眼线索D.双眼视差8.在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时,如果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那么( )。 A.看到深度和距离B.看到单一的物体 C.双像D.无法判断距离 9.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 )。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 10.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 ( )。 A,主要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加工 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 C.主要对头脑中己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 D.当非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工方式 11.当人们期待某种图形时,这种知觉期待将易化对图形的识别。这种现象叫做:A.后像B.后效 C.启动D.定势 12、知觉的主要特征是 A、编码和识别 B、信息登记 C、高级加工 D、记忆加工 13、感知觉的心理物理学的理论认为感受能力是 A、与生理功能无关的 B、与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 C、与刺激密切相关的 D、与环境密切相关的 14、在一个屏幕上看到两个相临的光点连续移动的现象叫做 A、似动 B、动景运动 C、自主运动 D、心灵致动 15、把一串点知觉为一条虚线的现象叫做 A、整体知觉 B、良好图形 C、空间频率整合 D、主观轮廓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基础知识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比率数据 2、变量、随机变量、观测值 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总体、个体和样本 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测得值=真值+误差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统计图表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次数分布多边形图(frequency polygon )是一种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线形图,属于次数分布图。凡是等距分组的可以用直方图表示的数据,都可用次数多边图来表示。 绘制方法:以各分组区间的组中值为横坐标,以各组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将各点以直线连接即构成多边图形。 (三)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 (四)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曲线 四、其他统计图表 条形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统计项目数值大小的图形,主要是用来比较性质相似的间断型资料。 圆形图:是用于表示间断型资料比例的图形。圆形的面积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圆中扇形的面积表示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各部分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线形图用来表示连续型资料。它能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一种事物随另一种事物变化的情况;某种事物随时间推移的发展趋势等。基于线形图,既可对有关统计变量进行数量比较,又可分析发展的趋势。 散点图是用相同大小圆点的多少或梳密表示统计资料量大小以及变化趋势的图。 第三章 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用来表现数据资料的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central tendency )。 常用的集中量包括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等。 一、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arithmetic average )一般简称为平均数(average )或均数、均值(mean )。 一般用M,或者用 表示。 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集中量 (一)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100?N f X i n i n X n n X X X X ∑ =∑=+++=1211 X n X ∑=1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4-8章)

第四章 传统心理物理学 、概念 阈限、绝对阈限、差别阈限、操作定义、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期望误 差、习惯 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空间误差、时间误差、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差别阈限法、 数量估计法、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斯蒂文斯幂定律 、选择 1.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阈限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 显著时, 可以断定被试存在( )。 A. 练习误差 B. 习惯误差 C. 期望误差 D. 疲劳误差 2. 与阈限的操作定义不符的阈限测量方法是( )。 A 极限法 B 平均差误法 C 恒定刺激法 D 以上都不是 3. 在平均差误法中,测量分布的标准差大,说明被试的辨别能力( A. 好 B. 中等 C.差 D.等于零 4. 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应用三类反应会导致 A 期望误差 B 习惯误差 5. 智力量表与温度量表一样, A 名称量表 B 顺序量表 6. 数量估计法是制作( A 名称量表 B 顺序量表 7. 宋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 A. 对偶比较法 B. 数量估计法 三、填空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其代表作为 ( )。 )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 4. 极限法实验后半部分测得的阈限值小于前半部分且差别显著,表明存在( )误差 5. 恒定刺激法测定感觉阈限时,用于估计阈限值的常用简便方法是( 6. 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应用两类反应测得的阈限称为( 7. 相对而言,比较能够引起被试兴趣,减少枯燥感的阈限测定法是( 的方法是 ( )。 8. 恒定刺激法实验中,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 ),刺激的最小强度要 小到它被感觉概率的有( )。 9. 量表的属性包括差别、( )、( )和( )。 制作等比量表的方法有分段法和( )。 C 猜测误差 D 时间误 属于( )。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 表 )的方法之一。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 表 )。 )误差。 1. 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 2. 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是 ( )。 )差别阈限。 );而实验效率 10. 制作顺序量表的方法有( )和( );制作等距量表的方法有感觉等距法和( ); C. 差别阈限法 D. 等级排列

第五章 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第五章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第一节科学心理学产生的前提 一、文艺复兴以来的政治、宗教、科学、经济革命 1、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 2、宗教:1517宗教改革 3、科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哥白尼、培根、牛顿、达尔文、伽利略、哈维尔等人的理论 4、经济:工业革命 二、十九世纪初的心理生理学 1、缪勒 2、赫尔姆霍茨 3、布罗卡 4、海林 1、缪勒 生平(1801-1858) 生理心理学创始人,实验心理学之父 1)脊髓反射理论 贝尔-马戎第定律: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缪勒脊髓反射理论:以实验研究证实贝尔理论,进而发现反射过程有三段神经活动。 2)神经特殊能量论 基本要义:由刺激引起的感觉经验,乃是决定于刺激所引起的神经活动,而非决定于刺激本身的特征。换言之,感觉经验主要是脑的作用,而非单纯刺激作用。 神经特殊能量具有三种特征: ·每一感官均有其相对应的刺激(某种刺激引起某种感官的感觉经验); ·同一刺激作用于不同感官时,将引起不同的感觉经验;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时,可引起同一感觉经验。 其理论为德国理性主义者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心是主动的,而心的主动性并非得自学习经验,而是得自先天本性。 其生理学研究,之所以被认为具有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是因为在解释生理作用时经常涉及心的作用。而且,他的研究对以后的生理心理学影响甚大,后大赫尔姆霍茨和海林的色觉理论,都是受了缪勒的影响。 2、赫尔姆霍茨 生平(1821-1894) 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被后人誉为达尔文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1)反映时与神经传导速度 以青蛙和人做实验,用反应时法对神经传导速度进行了研究。 2)听觉共鸣论 听觉器官为内耳基底膜上的毛细胞,毛细胞的排列呈一端窄一端宽的形式。窄端纤维短,与高音共鸣;宽端纤维长,与低音共鸣。由不同共鸣激起不同的神

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 Psychophysics 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一种通过实验手段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体系。1860年,T.费希纳出版了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这本书的刊行,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费希纳在书中指出:“我所说的心理物理学是指一种研究身心关系的新理论。其实,这方面的问题由来已久,之所以说新是因为在问题的提法和处理方面与过去不同”。费希纳试图找到一种测量感觉的方式,并以此作为精确地、数量化地测量心灵的途径。强的刺激能够产生强烈的感觉,弱的刺激只能产生微弱的感觉,这种观点在费希纳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了,费希纳的任务是想确立刺激与感官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确定一个特定刺激所产生的相应的感觉有多强。现在看来,这种对身心关系的量化的努力与追求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巴古(公元前160一前120),他发明了一种测量星体亮度的量表,把肉眼可以着见的星星按亮度分成六个等级,亮度最强的为一级,亮度最弱的为六级。人们后来又发现这个量表的数量关系接近于对数函数,英国天文学家N.R.波格森于是把它重新定义成一个对数量表。“星星的最小可见亮度”这句话说明宇宙中可能还存在许多更暗的、人眼看不见的星星。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想象其他各种刺激的各个维度也可以分成可知觉和不可知觉两部分。这种区分的观念被J.F.赫尔巴特吸收到了心理学中,称为“进人意识的阈限”,阈限的思想给了费希纳很大启发。 外界的刺激强度必须超出阈限值才能使人产生感觉经验,但是刺激最终产生的感觉强度有多强呢,这是心理物理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费希纳提出了一种答案 R=Klog(I,I)。这个以费希纳名字命名的定律说明,感觉大小(R)与刺激强度(I)和阈限(I)的比值的对数成正比。不久,物理学家J.A.普拉蒂尔提出了一个替换公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与现代定量心理学的测量方法论评述

收稿日期:2003-09-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2XBZ015)。 作者简介:刘 武(1951-),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大学教授。 第6卷第3期2004年5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 16,No.3M a y 2004 文章编号:1008-3758(2004)03-0168-04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与现代定量心理学的测量方法论评述 刘 武,裴登峰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摘 要:回顾了自费希纳以来定量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发现早期定量心理学的方法论错误,即用量化研究的工具性任务来取代科学性任务。早期的定量心理学家创立了心理物理学和定量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和方法成为后来定量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但他们的诸多努力也只是致力于量化研究的工具性任务。最终由于联合测量理论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决定心理属性是否具有量的结构的方法,解决了对心理学进行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关 键 词:心理物理学;定量心理学;测量;联合测量理论中图分类号:B 841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学中的量化研究包括两方面的任务:科学性任务和工具性任务。所谓科学性任务就是确定心理属性是否具有量的属性,是从理论上解决测量问题;所谓工具性任务就是对于某一特定的心理属性,具体地如何进行测量,是从实践上解决测量问题。一般而言,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优先于工具性任务。科学性任务解决后就进入工具性问题的研究阶段,工具性任务的解决有赖于科学性任务的解决。 对于量化研究的科学性任务,即心理属性是否可测量的问题,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反对的观点,其观点有两个方面。第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物理世界的现象是定量的,是可以测量的;而心理世界的现象则是定性的,是不可测量的。第二,洛克在近代哲学史上提出的心物两分法认为:物理现象的基本属性是广延的,是可以量化的;而心理现象的基本属性是内涵的,是不可量化的。两者相互独立,遵循各自的规律。这些反对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从概念上说心理现象可量化是无意义的;第二,实践上,由于心理现象不具有量的结构,因而也是无法定量研究的。 但是这种反对量化研究的观点本身与人们追求统一的世界图景的愿望是矛盾的。人类只有一个统一的世界,那么心和物应该是统一的,既然物 理世界是定量的,人们应该设法找到测量心理现象的办法。 后来的心理学家们不去争论心理现象能否测量,而只是着手测量整个心理过程的一部分,他们所测量的各种现象起初都很简单,但重要的是说明心理现象是能够测量的。费希纳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一、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 G #T #费希纳(1801)1887),德国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物理学的奠基人。1860年,他的5心理物理学纲要6问世,建立了其定量心理学理论。 费希纳对于反对量化研究的观点不屑一顾,他认为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同一领域,如果物理世界是可量化的,那么心理世界也是可量化的。正是在此观点的影响下和韦伯定律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对数定律和研究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 韦伯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的概念及其定律:一个刺激的最小可觉差的增值与原刺激大小成比例。费希纳由此推导出其对数定律:当刺激大小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数学表达式为:X =logr Y ,即Y =r X 。这里X 为感觉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

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方法 1 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心理物理学在整个科学史上,尤其是在心理学史上占有很显著的地位。早期的科学家,不去争论心理活动能否测量,而只是着手去测量整个心理过程的某一部分,即属于感觉或知觉方面的心理活动。 费希纳(G. T. Fechner)是德国心理学家,为公认的心理物理学的奠基人。他在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研究的基础上,假设最小可觉差是感觉单位,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得出感觉与刺激的对数成比例的公式:S=Klog R(S代表感觉,R代表刺激,K系常数)。他发表了著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费希纳的公式引起种种怀疑和争论。经过多年研究,他又于1882年发表《心理物理学要义》一书,竭力为他的心理物理学辨护。2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细》一书中提到了心理物理学有三种基本的方法。这些方法称之为心理物理学方法,又称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法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修改和补充,出现了许多变式。自本世纪五十年代,泰纳和斯维茨把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来,又为心理物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后人为了有所区别,将费希纳最早提出的三种基本的心理物理法称之为古典心理物理法,而信号检

测论称之为现代心理物理法。 2.1 古典心理物理学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主要阐述了五个问题:①对数定律;②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③内部心理物理学;④意识阈;⑤负感觉。其中,最主要的是前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分别叙述。 2.1.1对数定律 费希纳在韦伯等人研究得到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应用微积分公理,提出感受的强度与刺激的强度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费希纳对数定律。这个定律确定了心物之间的定量关系,因而成为心理物理学确定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函数关系的基本定律。就是说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的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这个对数定律曾为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的等距量表所支持。 但是,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曾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由于费希纳再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应用了微积分,同时提出丁两个假设,也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书记争论。这些批评和争沦,概括起来主要有: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每个感觉是完整的,是不能分解成部分的,刺激可直按测量,而感觉则否,感觉须根据刺激及感受性,作间接的测量;韦伯定律并不是到处都适用的,当刺激强度很低时就偏离了⊿R和R之间的简单的比例。费希纳是以韦伯定律为出发点的,韦伯定律的局限性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7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

第7章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SDT)实验 7.1 本章要点 1.信号检测论的由来、电子侦察系统中的信号检测问题与人类感知过程的信号检测问题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统计学原理;最优决策原则 3.辨别力指数d′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 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有无法;评价法;迫选法 7.2 复习笔记 一、信号检测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信号检测论的产生与发展 信号检测论是最早在电子通信领域提出来的信号识别理论,最初应用在雷达和通信技术中,用来解决信号接受的正确概率问题。在军事领域,信号检测论在情报传输和接收以及雷达系统搜索目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心理学研究中,信号检测论主要是用于对不确定的情况做出决定的决策理论。 1.信号检测在电子通讯领域的应用 (1)理论依据 信号检测论是无线通讯技术中信号甄别的主要理论依据,该理论综合了概率论和无线电通讯的理论,在整个信号的信息处理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接收设备对信号的辨别力和避免错误的概率。

(2)实际应用 ①1954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W.P.Tanner和J.A.Swets等人将信号检测论应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并采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对感受性进行测量。 ②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信号检测论不仅应用于感受性的测量上,而且在记忆、意识和无意识知觉(阈下知觉)等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信号检测论与人类感知觉的测量 人类的感知系统在处理刺激信息时与无线电通讯系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一个刺激所引起的个体的判断有四种情况: (1)将信号判断为信号(击中); (2)将信号判断为噪音(漏报); (3)将噪音判断为信号(虚报); (4)将噪音判断为噪音(正确否定)。 根据个体对上述四种情况判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个体对物理刺激的感受性或辨别能力及其反应的倾向性。 (二)信号检测论与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差异 1.采用信号检测论不仅可以测量个体的感受性或辨别能力,而且还可以测量出个体的反应倾向或者在做出决策时的判断标准; 2.采用信号检测论测量个体的感受性,可以充分地考虑到个体在接受测量时的态度、偏好、反应倾向和所采用的判断标准等因素对测量感受性的影响。而且同时可以获得衡量个体感受能力的辨别力指标和反应倾向或判断标准的指标。 3.采用信号检测论能够更为客观地测量到个体在处理刺激信息时的感受能力、态度和反应倾向性,克服被试的主观因素和噪音干扰对感受性的影响。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1)极限法 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 基本概念: 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 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 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 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降低;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 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法,交替进行; 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 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 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 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1.为什么对感觉及其刺激必须加以区分? 答:感觉和感觉刺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感觉是人的主观感受,而刺激属于物理因素。感觉总是由刺激引起,刺激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但是,感觉与其刺激并不总是一致,因此要加以区分。具体原因主要包括: (1)在人们生活的内外环境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刺激,有些刺激对人们的感官是不适宜的。它们超出个体感受的限度,因而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2)对于适宜的刺激,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引起感觉。人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到远处手表的滴答声,这是因为它的刺激强度不够大。要想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3)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将感觉与刺激的关系表述为:△I/I = K,其中,I是原先的强度(或称标准强度),△I是刚能够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强度增量,K 为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积分运算得出:S=Klgi+C,其中S为感觉,i为刺激强度,K、C为常数,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2.怎样理解感觉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概念?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什么是Weber定律? 答:(1)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K=△I/I来表示,其中I为原刺激量,△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又称为韦伯比率。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韦伯比率不同。 (2)韦伯定律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要比较不同个体某一感觉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准刺激又不相同时,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绝对值进行比较,而要用韦伯比例来比较。另一方面,由于韦伯比例的倒数1/K可以用来作为感受性的指标,所以通过韦伯比例还能对不同感觉道的感受性进行比较。 (3)韦伯定律虽然揭示了引起差别感觉的一些定律,但是,它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就不再适用,其K值就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感觉中,韦伯分数的差别是很大的。因此,韦伯分数成为不同感觉通道的辨别能力的指标。韦伯分数越小,辨别就越灵敏。 4.测量感觉阈限与差别阈限的3种方法的实验程序是怎样的?实验结果如何处理?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5.什么叫做75%的差别阈限?它有什么优点? 答:(1)75%的差别阈限 75%的差别阈限是指当要求被试只作两类回答时,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就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中点;同理,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

第五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

第五章现代心理物理法 第一节阈限概念和理论发展 一、阈限概念及其发展 (一)传统的阈限概念 费-伽马传统觉察理论假设的三个连续量 ?刺激(S) ?内部反应(R) ?判断(J) (二)对传统阈限概念的异议 1、两类非感觉变量 ?刺激出现的概率 ?反应代价 2、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四个基本问题 ?检测问题 ?认知问题 ?辨别差异问题 ?量表问题 二、神经量子理论 1、两种连续 ?刺激连续 ?神经单元阶梯式的感觉连续 2、理想条件 ?必须仔细控制刺激,避免噪音干扰 ?被试保持恒定的判断标准 ?神经量子的大小保持恒定 ?从标准刺激向比较刺激的转换迅速 三、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一)韦伯定律 ?韦伯分数和韦伯定律:⊿I / I=K ?韦伯定律的修正:⊿I / (I+a)=K (二)费希纳定律 ?每一个最小可觉差(jnd)可看作感觉上的一个最小变化,其主观值是相等的,是感觉的单位。 ?任何阈上感觉的大小都可用感觉随刺激变化而发生的总和表示。 ?S=K lg R (三)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1、幂函数 ?S=bI a ?量的连续体 ?质的连续体 ?数量估计法 2、修正的幂函数 ?S=b(I-I0)a 3、等感觉匹配法 四、物理相关论 ?瓦伦(1959)年提出 ?被试作出感觉量的判断时,实际是通过过去的经验对与刺激相联系的某种物理属性作出判断。 ?由不同的感觉通道得到的各种变化的幂函数的指数并不反映不同的生物转换器的操作特点,相反是由被试对于不同刺激的特定物理属性的反应所决定。 第二节信号检测论的原理 一、信号检测论引入的缘由

1、信号检测论由来 ?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 SDT)是信息论的分支,研究信息传输过程中信号的接受问题,即用数学的形式描述“接受者”在某一观察时间如何从噪音中分辨出信号。 ?信号检测论是人们在同噪音干扰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实质上是有意识地利用信号和噪音的统计特性来尽可能地抑制噪音,从而提取信号的。 ?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广泛应用现代数学工具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信号检测论。在雷达、通讯、自动控制、地震学、天文学、生物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人类的感知系统好比是一个信号觉察器,各感官都可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把各种刺激看作是信号,把刺激的随机物理变化和感官信息处理中的随机变化看作是噪音。 ?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所测定的阈限,实际上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 ?①对刺激的感受性或者叫做辨别刺激的能力。 ?②被试判定刺激是否出现的标准。 ?尽管在使用这些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时,曾考虑到被试的态度、偏好、倾向和所采用的标准对测量阈限所产生的影响,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消除这些影响。但这一系列的措施,只能是使影响阈限的估计因素保持恒定,并不能测出被试的反应标准,也不能把反应标准和辨别力分开。对于有些实验,尽管采用了一些措施,使影响阈限的估计因素在一个当中前后保持恒定,但对于各个不同被试各自所掌握的标准,究竟是否一样,很难检验,因此,对有些实验结果的解释就非常困难。因此,把感受性和判断标准加以区分,是心理物理实验中早待解决的问题。 2、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的原因 ?信号检测论本身的发展 ?心理学的发展需要有新兴理论的加入 ?许多心理物理学研究对传统阈限概念的质疑 ?人的感官和中枢分析综合过程可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 3、信号检测论作用 ?坦纳和斯韦茨(1954)等人最早将信号检测论用于人的感知过程。 ?彻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阈限的理解,将个体客观的感受性和主观的动机与反应偏好等区分开来。 二、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 (1)统计学原理 ①统计决断理论是信号检测理论的数学基础。统计学的主要工具是概率论。心理学信号检测实验一般是在信号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的。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背景叫噪音。 ②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者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定,可以有四种结果:击中、虚惊、漏报和正确排斥。从统计学的观点,信号检测就是要检验两个统计假设H0(无信号)和H1(有信号)的真伪。 当实际是H0而选择的是H1的概率,即所谓第一类错误 当实际是H1而选择的是H0的概率时,即第二类错误 ?信号检测论的最主要贡献是在反应偏向与反应敏感性之间能作出区分。 ?击中概率P(N)可以因为检测者持严格的反应标准(高β)而减低;另一方面,即使观测者持宽松的反应标准(低β),P(N)也可能因为敏感性的降低而降低。 (2)最优决策原则 最优决策原则是指人类在做出一个判断标准时,一般是按照最优原则进行的。在确定判断信号的标准时,常常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信号和噪音之先验概率(根据以往经验和分析得到的概率)的大小;判断结果的奖惩(价值)多少;被试所要达到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有关因素等。 1、信号和噪音 ?信号即是刺激

心理学相关 第六章 心理物理学

第六章心理物理学 一、测量感觉 心理物理学:描述的是那些因为物理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反应。 1.操作定义(范例:阈限) (1)操作定义:据此其他研究者可以重复使用它。 (2)阈限:可以被比喻为你进入房间的“大门”,测量结果总是变化的。 确定最佳阈限值的统计方法: i.费希纳极限法 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 不肯定间距:310-290=20

主观相等点:300 标准刺激为300时,差别阈限为10.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的相对恒定——△I/I=K I:标准刺激的物理量 △I:差别阈限 K:常数 对于很微弱的刺激不适宜。 ii.阶梯法 阶梯法的阈限被操作定义为从第二个序列开始所有刺激的平均值 阈限:(140+120+100+120+140)/5=124 (3)无阈限:信号检测论 i.感觉印象分布图 中间重叠部分表明有一些感觉印象值是模糊的。可能是噪音的结果,也可能是 信号的结果。 保守者,标准β线偏右;大胆者,标准β线偏左。 保守者虚惊率与击中率都比较低,大胆者都比较高。 虚惊

击中 ii.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标准β从右到左,从保守到大胆 d’表示信号强度大或表示观察者更敏感。(两峰之距离差)√ iii.在某种意义上,由特定刺激强度所确定的绝对阈限已经被信号检测论否定了,余下的是一个反应或决策阈限。只有当刺激产生的感觉超出决策阈限时,我们 才能正确地检测信号。 击中率为0.875,虚惊率为0.21. iv.信息检测法的优点:既能测感受性,又能测反应偏见。

应用:阿司匹林。没有降低d’值,而是改变了报告感知疼痛的决策阈限。 二、变量介绍 1.测量量表(范例:费希纳定律和史蒂文斯定律) (1)心理量表的属性 i.差别 ii.数量 iii.等距 iv.绝对零点 (2)量表的类型 i.名称量表 ii.顺序量表 iii.等距量表 iv.比例量表 (3)费希纳定律 跟据韦伯定律而得:Ψ=K*log(S),K是韦伯分数,S是刺激值。 (4)史蒂文斯的幂定律:Ψ=K*S n, n是指数 2.小样本设计(范例:心理物理法) 由于控制严格和参与行为复杂程度的降低,心理物理学经常使用小样本设计,在这样的实验中被试数量较小。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4-8章)

第四章传统心理物理学 一、概念 阈限、绝对阈限、差别阈限、操作定义、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期望误差、习惯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空间误差、时间误差、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差别阈限法、数量估计法、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斯蒂文斯幂定律 二、选择 1.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阈限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可以断定被试存在()。 A.练习误差 B.习惯误差 C.期望误差 D.疲劳误差 2. 与阈限的操作定义不符的阈限测量方法是()。 A 极限法 B 平均差误法 C 恒定刺激法 D 以上都不是 3. 在平均差误法中,测量分布的标准差大,说明被试的辨别能力() A.好 B.中等 C.差 D.等于零 4. 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应用三类反应会导致()误差。 A 期望误差 B 习惯误差 C 猜测误差 D 时间误差 5. 智力量表与温度量表一样,属于()。 A 名称量表 B 顺序量表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表 6. 数量估计法是制作()的方法之一。 A 名称量表 B 顺序量表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表 7. 宋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三、填空 1. 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与()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2. 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是(),其代表作为()。 3. 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为有()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 4. 极限法实验后半部分测得的阈限值小于前半部分且差别显著,表明存在()误差。 5. 恒定刺激法测定感觉阈限时,用于估计阈限值的常用简便方法是()。 6. 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应用两类反应测得的阈限称为()差别阈限。 7. 相对而言,比较能够引起被试兴趣,减少枯燥感的阈限测定法是();而实验效率较高的方法是()。 8. 恒定刺激法实验中,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概率的有()。 9. 量表的属性包括差别、()、()和()。 10. 制作顺序量表的方法有()和();制作等距量表的方法有感觉等距法和();制作等比量表的方法有分段法和()。 11. 幂定律的数学表示式:S=_______。 12.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作()。 13. 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的程序符合()定律,而数量估计法制作等比量表的程序符合()定律。 14. 对数定律认为心理量呈()级数变化的同时,相应物理量呈()级数变化。

[心理学词条]心理物理法

[心理学词条]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法(PsychophyslcalMethods)对刺激和感觉(或感觉反应〕之间关系的数量化研究。它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1)刺激量的值在达到多大才能引起感觉或感觉反应;(2)一个阈上刺激呈现以后,它的强度要改变多少才能被人觉察到;(3)如何才能使一个刺激产生的感觉和另一个刺激相等;(4)随着刺激大小的改变,感觉或感觉反应会有什么变化。心理物理法就是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包括经典方法、心理量表法和信号检测法三种研究手段。其中,经典方法是用来测定感觉阈限的方法,心理量表法主要用于阈上感觉的测量,信号检测法是本世纪50年代新引入心理学的研究工具,它能排除实验时被试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对感受性测量的影响。心理物理学的方法主要用于人类被试(传统上也称为观察者)的实验,但有些方法现在也用来研究动物的感觉。 一、经典方法 经典方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极限法、调整法和恒定法三种,它们是1860年费希纳粹在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上最早提出来的,费希纳用

它们来测定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从操作的角度来说,绝对阈限(RL)是指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的强度;差别阈限(DL)是指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异。 1、极限法。也叫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系列探查法、最小可觉察2刺激法。它的特点是刺激按大小顺序呈现,各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而且间距相等;刺激旦现的顺序有两种,一种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呈现,叫作渐增法(↑);另一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呈现,叫作渐减法(↓)。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是否觉察到有刺激出现,感觉到刺激就报告“有”,感觉不到就报告“没有”。用渐增法呈现刺激系列时,要从比阈限值小得多的刺激开始呈现,逐渐以较小的梯度增加刺激强度,直到被试的报告从“没有”的刺激强度和第一次报告“有”的刺激强度的算术平均数就是这个系列测得的绝对阈限。用渐减法呈现刺激系列时,要从比阈限值大得多的刺激开始,逐渐以较小的梯度降低刺激强度,直到被试的报告从“有”变成“没有”。渐减系列的绝对阈限等于被试最后一次报告“有”的刺激强度和第一次报告“没有”的刺激强度的算术平均数。实验过程中,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交替呈现,经过大约100个系列的探查,最终测得的绝对阈限等

走进心理学

走进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起源 心理学有两大源头,一个是自古流传的哲学,特别是西方近代哲学,另一个是兴起于十九世纪的实验生理学。 1科学心理学的哲学源头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指"灵魂的学说"。像其它学科一样,早期的心理学泛化于哲学之中。 在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笛卡儿(Ren's Descarts)以及十七世纪英国的洛克(John Loke)等三位思想家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实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灵魂的种类和功能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他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笛卡儿提出先天观念论,认为人类生而具备足以产生感官经验的心理功能,且这种与生俱来的理性控制身体的一切活动。他的心支配身的理念,后经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发展成哲学思想主流之一的理性主义。笛卡儿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对动物和人体作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他对理性和天赋观念的重视,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洛克反对笛卡儿的先天观念论,提倡经验主义。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均来自后天经验。经验主义演变到18-19世纪,形成了联想主义思潮。联想主义把联想的原则看成全部心理活动的解释原则,认为人的一切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而形成的。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斗争一直持续到现代,并表现在现代心理学各种理论派别的斗争中,而联想主义的兴起,对现代学习、记忆和思维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实验心理学 如果说近代哲学为现代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现代心理学的某些内容,尤其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 19世纪中叶,生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在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研究上,有了新发现。例如,1811年,英国人柏尔(C.Bell)和法国人马戎第(Maaendie)首先发现了脊髓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差别。1840年,德国人雷蒙德(Du Bois-Reymond)发现了神经冲动的电现象。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P.Broca)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具体位置。1869年英国神经学家杰克逊(H.Jackson)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机能界限:中央沟前负责运动,中央沟后负责感觉。……。与此同时,生理学所采用的许多科学方法也相继被运用到对个体行为的研究中。例如,德国学者赫母霍兹用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传导速度,为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应用反应时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德国学者费希纳(G.Fechner)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建立了心物之间计量的关系以及心理物理方法。德国学者韦伯 (E.Weber)通过有系统地变化刺激的强度来观察个体的反应,在感觉阈限的测量等方面为心理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这些研究工作和实验手段,对心理学摆脱哲学的附庸地位,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宣告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界把开始系统的实验研究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因为科学特征中所强调的客观性、验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