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基础语法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基础语法梳理

高中文言文基础语法梳理

高中文言文基础语法梳理词类活用】一般活用:1、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

3、动词可以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

特殊活用:6、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7、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例如:1、现代汉语例句:“军队”①人民的军队爱人民。

(作为主语)②___在该地区驻有军队。

(作为宾语)③士兵们要绝对服从军队的安排。

(作为定语)2、古文例句:(必修一)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驻军,驻扎)②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穿白衣、戴白帽)③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登记)例如:1、现代汉语例句:“友善”(可以用副词修饰)①她很友善。

(作为谓语,不带宾语)2、古文例句: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变得雄厚,变得薄弱)(表达发展变化)例如:①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看见的景物)在汉语中,形容词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活用后,形容词从意义上不再表示某种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古文例句: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远地)五)普通名词作状语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

例句:①既东封___。

(《烛之武》)(在东面)2)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3)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

例句:①箕踞以骂曰。

(《荆轲刺秦王》)(像箕一样)4)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例句:①函封之。

(《荆轲刺秦王》)(用匣子)六)使动用法例句:①___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使秦师撤退)②(燕王)使使以闻大王。

(《荆轲刺秦王》)(使大王听到)1)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高中文言文常用语法知识复习重点

高中文言文常用语法知识复习重点

高中文言文常用语法知识复习重点文言文语法知识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二、疑问句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壮士,能复饮乎?(司马迁《鸿门宴》)三、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句式: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二、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语文高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高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高三文言文知识点高三语文备考重点——文言文知识点导语:学好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备考的关键,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考察了学生对古代文化、古代思维方式以及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句法的掌握程度。

下面将分别介绍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句法结构以及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语法:名词的数、格、性、连用方式等。

其中,名词的连用方式有用典、汉字重叠、用陈述句动词兼做名词等。

2. 代词语法: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

代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相对灵活,需要注意代词的指代关系和修辞的手法。

3. 动词语法:动词的时制、语气、语态、体式等。

不同的时态、语气、语态和体式对应不同的表达方式,需要灵活运用。

4. 形容词和形容词性语法: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的用法以及修饰词的顺序。

形容词修饰名词需要注意属性和关联。

5. 副词和副词性语法:副词的用法和修饰范围。

6. 介词语法:介词的用法和修饰范围。

7. 连词语法:连接词、并列词、从属词等。

尤其需要注意连接词的选择和使用。

8. 量词语法:数量词和量词短语的表达方式。

9. 句子语法: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补结构、主谓双宾结构、并列结构、比较结构、状语结构等。

需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合理性和修辞手法。

二、文言文的句法结构1. 主谓结构:文言文主语、谓语的搭配及其表达方式。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语的搭配及其表达方式。

3. 主谓补结构:补语的选择和使用。

4. 并列结构:并列词的选择和使用。

5. 比较结构:比较词的选择和使用。

6. 状语结构:状语的种类和修饰范围。

7. 修饰结构:修饰词的顺序和修辞手法。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和重要性来增强修辞效果。

2. 对偶:通过使用相对、矛盾、对立的词语和句子结构来达到修辞效果。

3. 排比: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增加修辞效果。

4. 倍数修辞:通过使用倍数词语来增加修辞效果。

5.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点来达到修辞效果。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型分类整理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型分类整理

高中文言文语法句型分类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困难。

为了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下面对文言文的语法句型进行分类整理,并给出例句和解释。

一、主谓结构1. 主词+是+宾语:用于说明主词的属性或状态。

例句:吾之父,是也。

2. 主词+有+宾语:表示主词具有某种能力或特征。

例句:吾有一良友。

3. 主词+见/闻/问/答+宾语:表示主词的行为或动作。

例句:孔子见子路曰。

二、动宾结构1. 动词+宾语:表示主语对宾语的动作。

例句:君子学以聚才。

2. 表示想法、感受的动词+宾语:表示主语的想法、感受。

例句:余心忧之。

三、宾补结构1. 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表示使役或使动。

例句:君子使民之上。

2. 容、让、劝、令、使、叫等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表示命令、要求、劝诫等。

例句:使臣前曰。

四、状中结构1. 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目的等的状中词+谓语(常用“之”作状中词)。

例句:有意者食之。

五、独立结构1. 主、谓、宾省略:表示主谓宾皆可以省略。

例句:然而其实若此。

2. 俨然+主、谓、宾:表示主谓宾非常明确、清晰。

例句:俨然上天。

六、复句结构1. 独立主句+独立主句:两个独立主句通过逗号隔开。

例句:墨子云,父爱子。

2. 主句+连词+从句:主句和从句之间通过连词连接。

例句:有识者之言焉。

以上是对文言文常见的语法句型进行分类整理的一些例子。

通过掌握这些句型,希望能够帮助高中生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精髓。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语法知识点1.主谓宾定状补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分别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组成。

其中,定语可以放在谓语之前或之后,状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

例如:“太宗即位,乃以文景之治开基,广大王畿,去官租,巨惠安危,陵亿万之众。

”2.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简单句组成的复句。

并列句的连接词有“而”、“则”、“乃”等。

例如:“君子能容之,则小人不怨;小人不能容之,则君子有怨。

”3.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句子中颠倒主谓语序的句子,其中谓语动词通常放在主语之前。

倒装句包括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否定倒装等。

例如:“不听君子言,无论如何行,必受其殃。

”二、词汇知识点1.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同音异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含义进行理解。

例如:“乘”有“乘坐”、“乘势”等不同的意思。

2.常用词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有很多,例如“而已”、“之”、“与”、“乃”等。

掌握这些常用词汇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三、修辞知识点1.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种事物间类比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人之相识,贵在相知而不在相见。

”2.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将议论穿插在叙述中,使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用相似或对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意义。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上仅是文言文知识点的部分梳理,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不断深入和扩展。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精髓,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古代汉语文学语体,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主要书面语言。

学习文言文需要对其语法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为你介绍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1. 语序规律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有所不同。

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排列顺序。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文言文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语序的调整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2. 词类特点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和虚词等。

其中,名词主要用于表示实物,动词用于表示动作和变化,形容词用于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连词用于连接句子和词语,助词主要用于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则常常没有实义,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并增强表达的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和拟人等。

比喻是通过类比的手法来进行形象的描绘,夸张则是对事物进行夸大的修饰,反问则是通过提问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排比和对偶都是通过一定的句法结构来进行呼应和对比,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和属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较为严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用“而”连接两个或以上的并列句时,前后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要一致。

(2) 用“者”、“乎”、“矣”等助词,可以省略主语或宾语,但要保持句子的完整性。

(3) 用“之”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抽象的东西或把它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

(4) 用“所”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把整个动作或过程作为宾语。

(5) 充分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使用。

5. 阅读技巧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基础知识之后,合理的阅读技巧也非常重要。

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1) 多读古文名篇,积累阅读经验,熟悉古代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了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常见的文言词语1. 常见的谦词和敬词:谦词:臣,下官,草民,弱冠,微躯,寒门,愚兄,拙士,敝人,不才等。

敬词:皇上,圣人,御驾亲征,旨意垂询,诏曰,恩典等。

2. 常见的动词:行、止、去、来、见、言、问、答、与、共、多、少、示、闻、读、思、怒、笑、哭等。

3. 常见的名词:天、地、人、日、月、星、风、雨、云、山、水、花、草、木、禽、兽、鱼、虫等。

4. 常见的形容词:明、暗、高、低、长、短、厚、薄、重、轻、新、旧、近、远、急、缓、好、恶等。

5. 常见的副词:已、曾、往、来、今、昔、犹、尚、亦、亦已、必、方、徐、忽、全、皆、尽、常、久、终、始等。

二、文言语法基本知识1. 代词的使用在文言文中,代词的使用非常频繁,代词的种类和用法也非常多。

文言代词的种类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反身代词等。

代词的用法则包括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例如:余自江南来,特来谒明主。

余母方患疾,不忍远离。

(《岳阳楼记》)在这个句子中,余就是人称代词,代表作者自己;母则是物主代词,代表作者的母亲。

2. 动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动词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系动词则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

在用动词时,一定要注意时态、语气和措辞。

例如:曾几何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赠张维屏》)在这个句子中,“曾几何时”中的“曾”是助动词,“存”是实义动词,表示“记忆”之意,而“知己”则是系动词,表示主语和宾语的关系。

3. 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非常丰富,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也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需要注意在句中的位置和修饰的对象。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整理方法: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字,如果根据上下文解释不通,就要考虑是否为通假字。

通假字的读音一般按照所通字的读音来读。

2. 古今异义
- 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指得力的助手,是褒义词,现在指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

3. 一词多义
- 以“绝”为例:
二、虚词
1. 之
- 助词:
- 代词:
2. 而
3. 其
- 代词:
- 语气词: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被动句
3. 宾语前置句
4. 定语后置句
5.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名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这个名词的意义不能按照正常的名词意义来理解时,就要考虑是否为名词作动词。

2. 名词作状语
- 类型:
3. 形容词作名词
- 识别方法: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性质的意义时,往往活用为名词。

4. 形容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或者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动作行为时,就要考虑形容词作动词。

5. 使动用法
6. 意动用法。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法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的基础概念。

一、句法成分1. 主语:句子中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师教我学文言。

2. 谓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核心部分。

例如:学习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 宾语: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者。

例如:我读懂了这篇古文。

4. 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例如:他努力地学习文言文。

5.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身份、特点等。

例如:这本文言文辞典很有用。

二、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

例如:汝已废学。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吾买汝一本古文书。

3. 主谓宾定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吾买了一本古文辞典。

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的方法传达意义。

例如:他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2. 借代:用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代指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例如:我生我有命,我死亦有命。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以突出特点。

例如: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4.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含义。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四、语法现象1. 重叠:相同或类似词语在一句话中重复出现。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 并列:将同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在一起。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包括句法成分、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知识。

一、文言文的基础语法1. 词类:文言文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和动词是最基本的两类词。

2. 句法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构成。

句法还涉及到状语、补语、同位语等成分的使用。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等,这些手法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句子: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可以通过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来辅助理解。

2. 理解词语: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和短语,有些是与现代汉语相通的,有些则需要通过语境来推测含义。

积累词汇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3. 理解篇章:文言文作品通常由多个段落构成,要理解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结构安排。

可以通过识别段落主题、关键词语等来帮助理解。

三、文言文的经典作品1. 《论语》: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2. 《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主要由民间诗歌组成的305篇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3. 《史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四、文言文的应用能力培养1. 题目分析:在解答文言文题目时,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确定所给文言文的体裁、作者以及内容要点。

2. 语言运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用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魅力。

3. 仿写练习:通过模仿文言文的风格,进行文言文的仿写练习,可以提高对文言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高二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高二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高二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严谨、精细的语法体系。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对于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提高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高二语文学习中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一、句子成分的顺序文言文的句子成分顺序常常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主谓宾的顺序上。

文言文中,“主谓宾”的基本顺序为“主宾谓”,即主语出现在第一位,宾语出现在第二位,谓语动词出现在最后一位。

例如:“吾王病重”、“民从官”等。

二、主谓一致文言文中,主谓一致常常体现在动词形态上。

动词的形态与主语的人称、数和性别要保持一致。

例如:“君子多忧”中,“多”是与“君子”这个名词做主语的形容词,保持着主语的性别和数。

三、偏正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偏正结构来修饰名词或动词,使句子更加凝练。

在偏正结构中,通常由一个名词或动词作为主体,后跟一个状语或修饰性的词语。

例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金玉”是主体,而“其外”和“其中”则是状语。

四、重叠结构重叠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同一词语来增加语气的强调效果。

例如:“嗟我亲人,爱我亲人”中,“亲人”这个词被重复使用,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五、倒装句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来增加句子的语言的变化和修辞效果。

倒装句常常出现在否定的句子中,一般将动词放在主语之前。

例如:“不敢不忘”、“杀身以明天意”等。

六、虚词的使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常见,比如“之”、“乎”、“则”等。

这些虚词不具有具体的词义,但却对句子的语法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高二语文学习中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通过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同时,对于理解和翻译现代汉语中的古汉语成分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够重视语法的学习,努力提升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掌握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一环,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多加强练习,不断提高。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包括古代诗、词、曲、赋、文等文学体裁。

2.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具有古朴、简练、含蓄、意境丰富等特点,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3.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古汉字的读音、词义、句法结构等知识,通过注释和翻译理解古文的意思。

4.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学习文言文需要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包括理解作品的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手法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并列句:指以“而、乃、即、是”等连词连接的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对独立、结构相对简单的句子。

2.独立主格句:以“宾语+谓语”结构独立于主句而存在的句子。

3.“以……为”结构:表示以某种方式或条件作为前提。

4.“不仅……而且”结构:用于列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情况。

5.“虽……却”结构: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对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夸张:夸大表达的程度,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感情的强烈程度。

3.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语气的独特效果。

4.排比:用并列的句子或短语来列举事物,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5.对偶:通过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型,形成平衡和对比的效果。

四、文言文的常见修辞用语1.借景抒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2.借史喻今: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或情况。

3.借代言人:通过虚构的人物或事物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立场。

4.借比兴义:通过比喻和类比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或意义。

5.借双关语:通过双关语的使用来达到一种含蓄和巧妙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了解上下文:通过阅读文言文的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和篇章的结构。

2.注意关键词:关注文言文中的关键词,理解其词义和在句子中的作用。

3.掌握常用词汇: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和成语,便于理解和翻译古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一、基本语法1. 主谓宾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用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谓语表示动作的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2. 定状补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即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主谓宾结构。

定语用于修饰名词,状语用于修饰动词,补语用于补充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丹心报国”,意为“以红色的心报答国家”。

3. 并列与从属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并列和从属的句子结构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并列结构表示同等重要的概念或动作关系,从属结构表示主次、因果或条件关系。

4. 结构短小精炼古代文言文注重言简意赅,追求结构短小精炼的表达方式。

句子中通常删除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重点突出动作和事件。

二、常用词汇1. 人称代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人称代词包括“吾”、“尔”、“之”等。

其中,“吾”用于表示第一人称,“尔”用于表示第二人称,“之”用于表示第三人称。

2. 动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动词包括“行”、“作”、“爱”等。

其中,“行”表示行为的执行,“作”表示动作的进行,“爱”表示情感的表达。

3. 名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包括“人”、“国”、“心”等。

其中,“人”用于表示人的概念,“国”用于表示国家的概念,“心”用于表示内心的情感。

4. 形容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形容词包括“红”、“白”、“青”等。

其中,“红”表示颜色的概念,“白”表示颜色的概念,“青”用于表示颜色的概念。

5. 副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词包括“甚”、“必”、“宜”等。

其中,“甚”表示程度的概念,“必”表示必然的概念,“宜”表示适合的概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大全高中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⑶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且相如素贱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陶渊明《桃花源记》)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⑺无标志判断句。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概念讲解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概念讲解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概念讲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而文言文的语法基础概念对于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概念进行讲解。

一、文言文的词类文言文的词类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

名词可以指人、物、地点等,动词可以表示行为、状态等,形容词可以用来描绘人或事物的特征,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介词可以用来表示位置、方向等,连词可以连接词语或短语,助词可以用来表示语气、时态等。

二、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

主语一般位于句首,谓语动词位于句中,宾语位于句尾。

此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颂词句和比拟句等,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言文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修辞手法可以让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比、排比和反问等。

比喻可以用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或联系,夸张可以用来增强语气,对比可以用来突出事物的差异,排比可以用来增强语境的节奏感,反问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

四、文言文的句读文言文的句读指的是文言文的语音语调,包括平仄、声调和停顿等。

平仄是指文言文的音节在音高上的升降,有平声和仄声之分。

声调是指文言文的音素的高低变化,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等。

停顿是指文言文句子中的停顿位置和长度,通过停顿可以区分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可以通过字词注解、句子分析和篇章结构等来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表达。

字词注解可以帮助理解生僻字和复杂词语的含义,句子分析可以帮助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关系,篇章结构可以帮助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和脉络。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概念是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基础。

通过对文言文的词类、句法结构、修辞手法、句读和阅读技巧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同学你好,以下是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包括使动、状语后置和重要的句式结构。

首先,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例如:___,阳城人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四人者,___,___回深父……等。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然在墓者也;夫六国与___诸侯等。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等。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城非不高也,___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等。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___天下条雄;___王室之胃等。

二、疑问句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例如:谁为哀者?独五人之激檄,___?蹈死不顾,亦曷故哉?___:“___与___有故?”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谁能没有疑惑呢?(摘自___的《师说》)更何况是土石呢?(摘自《列子·愚公移山》)壮士,你还能再喝一杯吗?(摘自___的《鸿门宴》)研究并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摘自《论语·学而》)在这广阔的四海之中,有几个人呢?(摘自___的《五人墓碑记》)六国互相残杀,是因为向秦国贿赂吗?(摘自___的《六国论》)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在文言中,常常使用一些介词来表示被动。

高中文言文语法

高中文言文语法

高中文言文语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虽然我们用现代汉语交流,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还要学习和了解文言文,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在古代,文言文被用于政府、学术、文学等领域,它是一种精练、规范、古朴的语言,一直被视为高雅之语。

本文将介绍一些文言文的语法知识。

一、句子结构文言文中,句子结构较为规范,通常由主语、谓语、宾语及其它成分构成。

在文言文中,主语一般位于句首,宾语一般位于句末。

例如:“朕以君命出猎,意在休闲。

”(《红楼梦》)“故百喻不如一铄,一铄不若一见,一见不若相思。

”(唐·白居易)在句子中,谓语句放在主语后面,表示主语的状态、动作、情感等。

谓语既可以是单个的动词,也可以是一组形容词、名词、动词构成的短语。

例如:“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唐·王之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宋·郑板桥)文言文中的宾语为动作的承受者,通常位于动词之后。

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构成,也可由动词的动作承受者变形成的动词短语或句子充当。

例如:“请问阁下可是那黄山谷中的张生?”(明·关汉卿)“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风雨啼鸟。

”(唐·杜甫)二、虚词1. 介词介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它是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它句子成分关系的一种词类。

介词放在宾语之前,介词与宾语连用构成介词短语。

例如:“愿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明·李清照)“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杜甫)2. 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句子的虚词。

文言文中的连词品种比较多,包括“而、于、乃、却、故、然、因、虽、是、则等”。

连词可以连接主谓、宾语等,也可用在句子之间。

例如:“和气生财,忿忿不合,自讨苦吃。

”(元·郑光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南朝·刘义庆)3. 助词助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表示语气、人称、时态等的词。

助词的使用比较灵活,它可以放在动词、句末、后缀、介词等的后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语法梳理【词类活用】一般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动词活用为名词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名词活用作状语特殊活用: 6、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7、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8、为动(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而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限制。

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1、现代汉语例句: “军队”①人民的军队爱人民。

(主语)《②联合国在该地区驻有军队。

(宾语)③士兵们要绝对服从军队的安排。

(定语)前面不能用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限制。

如:很军队/可以军队。

(不成立)2、古文例句: (必修一)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驻军,驻扎)②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穿白衣、戴白帽)③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登记)!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游泳)其中①②③句带宾语,④受能愿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现代汉语例句:“友善”(可用副词修饰)①她很友善。

(谓语,不带宾语)②她是一个友善的老师。

(定语)2、古文例句:,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变雄厚,变薄弱)(表发展变化)②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与…友善、与…交好)(与之相关的行为)(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的特点,而像名词那样来使用。

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

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该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看见的景物)②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后继者)(四)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

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再表示某种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古文例句: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远地)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交情)(五)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

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表示方位或处所(2)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

例句: ①既东封郑。

(《烛之武》)(在东面)②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向上)(2) 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

(《三国志》)(把…当作父亲来对待)(3)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

例句: ①箕踞以骂曰。

(《荆轲刺秦王》)(像箕一样)②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像翅膀一样)(4) 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例句:①函封之。

(《荆轲刺秦王》)(用匣子)②失期,法当斩。

(《陈涉世家》)(依法)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

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等。

(六) 使动用法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

如“晋侯、秦伯围郑”。

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其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即动作行为的实行者是宾语)例句: ①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使……撤退→使秦师撤退),②(燕王)使使以闻大王。

(《荆轲刺秦王》)(使……听到→使大王听到)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使……跟从→使百余骑跟从)(1) 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例句: ①既东封郑。

(《烛之武》)(使……成为边境→使郑国成为边境)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韩非子》)(使……成为国相)→使他成为国相)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使……复生,使……长肉→使死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 (2)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例句: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使……活命→使他活命)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使……返回→使/让他返回)③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使……逃跑→使他们逃跑)(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①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使……破→使玉斗破)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使……弱→使秦国弱)(七)意动用法。

¥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因为是主观上认为,所以称为“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包括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把…当做边邑→把远地当做边邑)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把…当做伴侣,把…当做朋友→把鱼虾当做伴侣,把麋鹿当做朋友)(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指主语主观上认为或感觉宾语具有这个用作意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①太子迟之。

(《荆轲刺秦王》)(认为……迟缓→认为荆轲迟缓)②群臣怪之。

(《荆轲刺秦王》)(感到……奇怪→感到秦武阳的神情变化很奇怪)③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认为……小→认为天下小)【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四)省略句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例句: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一)用“者”、“也”表判断。

]1、“……者,……也”式。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者”和“也”不必译出。

)例句:(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荆轲》)(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2、“……者,……”式。

(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例句: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荆轲》)3、“……,……也”式。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例句:(1)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2)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4、“……者也”式。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二)用副词“乃”“则”“即”“皆”“本”“诚”“亦”“素”“耳”等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句:(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4)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5)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三)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在文言文中常常作为指示代词,作为判断词比较少见。

)例句:(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四)无标志判断句,主谓直接表判断。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句:(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2)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为”或“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句: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介词“被”表被动。

(文言中特别少见)例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京口北固亭》)(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例句: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蔺列传》)(4)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句: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又叫意念被动句。

(动词本身表被动)例句:①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②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三、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 谓─ (定)“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一般格式: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例句: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②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例句: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例句: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格式:宾十之(是)十动例句: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③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才是举、唯贤是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