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涯规划发展理论下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生涯规划发展理论下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
摘要:对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引入生涯发展规划理论,即将个性化就业指导建立在生涯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融入到个体整个生涯和未来的自我发展中。生涯发展理念下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以大学生个体的生涯发展为着眼点,以促进个体的生涯成熟为目标,以个体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自我潜能的开发为内容。
关键词:生涯发展理论个性化就业指导自我发展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以生涯发展为理论指导,在生涯发展理论下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对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的一次重大突破,使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但具有理论依据,而且更有可行的实践基础。有利于高校加强针对个体差异和尊重主体发展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扩展就业指导的创新思路,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和年龄阶段划分
生涯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词,包含个人一生全部的教育活动,外延极广,广义上的生涯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的范围,是终身教育;狭义上讲,生涯教育又被看成是学校内实施以达成个人生涯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生涯发展理论是一个纵向研究的理论体系,站在自我发展、角色发展和整个终身发展的高度研究问题,完成了职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动态转变,实现了由一次指导到多次反复指导以及个体生涯发展
历程为重心到组织生涯、个人生涯相互作用的发展。1957年,萨伯出版了《职业生涯心理学》一书,在此之前他仍然使用“职业发展”(occupational development)一词,这是首次使用“职业生涯”概念,萨伯通过大量的、全面的研究,提出十二项基本命题和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发展阶段,构成生涯发展理论的基本主张和框架基础。1980年,萨伯随后又研究提出了包含原来发展阶段理论之外的角色理论——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并绘制了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命名为“一生生涯的彩虹图”,构成了综合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自我心理学以及有关职业行为发展方向的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
萨伯根据个体不同年龄对职业需求和态度研究划分提出职业生
涯发展五阶段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
(1)成长阶段(growth stage),0—14岁。成长阶段属于认知阶段,这个阶段中需要和幻想占统治地位,随着社会参与和现实了解的增加,兴趣和能力会更加重要,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逐步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进一步理解工作和工作的意义。(2)探索阶段(exploration),15—24岁。探索段属于学习打基础的阶段,该阶段中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鉴定、职业作一番探索,职业选择时有较大弹性。该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实现职业偏向,发展现实的自我认知。
(3)创业阶段(establish stage)25—64岁。创业阶段属于选择、安置阶段,经过上一阶段的不断尝试,不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找到一个合适的领域,在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职位,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现从事自己所希望的工作的机会,统整、稳固并求上进。
(4)维持阶段(maintenance stage)45—65岁。维持阶段属于升迁和专精阶段,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自己的工作职位,由于在本工作领域已经取得一定地位,同时会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主要考虑维持目前地位,较少的寻求新的领域,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并努力加以增进。
(5)衰退阶段(decline)65岁以上。衰退阶段属于退休阶段,个体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工作活动的变动也将停止,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该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和特征
(一)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
个性化就业指导指在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需求,挖掘与开发大学生就业的个体潜能,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发展。其内涵一方面包括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指导,另一方面还包括对每一类别的学生定期进行集体指导,核心在于以点带面,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实现从学生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的目标。
个性化就业指导以发展学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其就业为宗旨,以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以满足学生就业需要为出发点,围绕学生的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素质准备、应聘求职等就业全过程所开展的教育和服务活动。
1、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学生观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就业作为高校培养人才、实施全人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尊重学生个体,突出个体的主体地位,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从学生个体需要出发分析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基础上,使学生主动接受就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激发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就业指导工作围绕学生而进行,学生是就业指导的主体,指导工作中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应引导学生微观方面自我指导的教育,通过组织活动、机构咨询等积极为学生个性化指导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倾向测试等全方位的服务。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从学生个体出发考虑辅导,对其开展个性化心理性格测试、就业咨询等,平等沟通、协商交流等方式共同探讨时候大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方案方法。
(2)发展的学生观
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人,完整的人,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非一蹴而就的,个性化就业指导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实施,不同的年级在不同阶段安排相应的就业课程和活动
指导,使整个指导工作呈现连贯性和周期性。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自我职业目标,职业规划启蒙;三年级时逐步提升职业修养和素质能力,职业规划准备;毕业四年级时完成学生到职业的角色转换,职业规划确定,分为不同阶段和时期。学生的不断变化发展,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建立记录学生性格特征、职业能力倾向、家庭背景以及参加培训项目等的个人档案资料制度。
(3)因材施教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对职业的不同期待,针对个体的职业和性格测试的结果,运用个性化方法帮助指导学生就业,坚持“因材施教”,是克服传统就业指导因忽视学生的特点而致针对性不足的必然选择。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是一种典型的“灌输式”的工作模式:就业指导只关注过程的实施,对于所有工作对象采取同一内容、同一进度、同种方法,个体的特征和职业要求、背景等被忽略。因材施教要求对学生个性化分析指导,帮助学生发展真正的自我,明确自我职业定位,发展职业兴趣,实现人职匹配。
2、个性化就业辅导的市场就业观——超前意识
市场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不断的变化和变动的不规律性,市场需求的变动不居,职业的轮番更替,高等教育担负社会服务职能,但教育不是一味满足市场需求,跟风市场,而是要关注市场变化的根本原因,把握市场、引导市场为己任,要有宏观超前意识,走在市场的前列,满足市场需求之上。市场以当下的交易为特征,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