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

合集下载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5):太阳病传少阳阳明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5):太阳病传少阳阳明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5):太阳病传少阳阳明本订阅号是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办。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推出重温胡希恕先生讲条文系列文章,删繁就简,欢迎大家积极转发推荐,让更多人热爱上经方。

每次2分钟学习经方,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你一起进步。

6:30am更新(节假日除外)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4条说的是开始,一日。

这个说过了两三天的时间。

如果这个病传,一定是有征兆的,传哪去呀?它由表往里传,或者传阳明,或者传少阳,而阳明少阳证一点都不见,肯定它不传。

这两段我们看的虽然是太阳表证,那么你对这个病的轻重缓急、传与不传,当大夫的也要心里有数。

怎么来观察呢?不外乎在脉证。

开始二三天不传,那它肯定是不会传。

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看到的,二三天这个病就传少阳的多,人也无力了,发烧不退,脉浮细这类情况。

你看胸胁满闷,柴胡证就来了,这个病较重。

二三天还不传,肯定这个病还是不要紧的,就是一般的伤风感冒了。

上篇:胡希恕先生:怎么判断太阳病传变?推荐:【冯老答疑】太阳病先传哪?少阳?阳明?近期推出的文章,读过的朋友可以温故知新,没读过的,可以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

元宵节前,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团队召开工作会,2019年的全国经方论坛已经开始筹备了,冯老不辞辛苦的在传承,我们作为年轻人,怎么呢不努力呢,传承传承,我们自己学不好,又怎么能去传承呢?一天一条《伤寒论》,深度学习,想象一下398天后的自己。

赶快邀请身边的小伙伴加入学习吧,点击“好看”每天打卡。

伤寒大家胡希恕解读少阳病:“伤寒论之治剂亦以少阳为繁多也”

伤寒大家胡希恕解读少阳病:“伤寒论之治剂亦以少阳为繁多也”

伤寒大家胡希恕解读少阳病:“伤寒论之治剂亦以少阳为繁多也”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胡希恕注:少阳病,即是半表半里的阳证,阳热之邪,郁集于胸腹腔间,外不得出于表,内不得入于里,热循孔道以上炎,则口苦、咽干、目眩三者,乃其必然的反应,以之为少阳病的有热特征。

胡希恕按:半表半里为胸腹二大腔间,乃诸脏器所在之地。

若病邪集中于此体部,常诱使诸不同的脏器发病,为病相当复杂多变,不过若只是多热的阳证,其热必循孔道以上犯,则口苦、咽干、目眩即成为一般的证候反应,故为少阳病的概括特征。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胡希恕注:少阳中风,即指太阳中风转属少阳而言者。

两耳无所闻、目赤者,亦同口苦、咽干、目眩一样,亦皆热邪充斥于胸腹腔间,上犯头脑为证。

胸中满而烦者,即胸胁苦满而且心烦也。

此本柴胡证,故不可吐下,若误行吐下,徒虚其胃气,亡津液,其结果更不止于心烦,还使其人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胡希恕注:太阳伤寒脉浮紧,弦细为少阳脉,伤寒脉变浮紧为弦细,虽头痛发热则已转属少阳病了。

少阳病不可发汗,若误为伤寒而发其汗,亡失津液,胃中燥必谵语,故谓此属胃,此可与调胃承气汤和其胃即愈。

若不使胃和,则必进而烦躁且心悸也。

胡希恕按:上条述少阳不可吐下,此又说少阳不可发汗,可见少阳病的治疗只有和之一法。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胡希恕注:凡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病者,则一般常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证候表现,若还未经过吐、下等误治,而脉沉紧者,则宜与小柴胡汤。

胡希恕按:前二条分就中风伤寒转属少阳病,而提出不可吐、下、发汗的禁忌,而本条又概括中风和伤寒,凡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对此提出一般的证和治,详见太阳病篇小柴胡汤证,可参考。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43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43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43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这一条的“如结胸状”,跟前面142条的“时如结胸”是一个含义,都是说病家胸胁部胀满,病症跟结胸类似,其实可以直接用“胸胁苦满”来描述,但为了跟典型的结胸病相鉴别,所以仲师才反复说“如结胸”——像是结胸证,但实际不是。

本条是说女性遭受风寒之邪了,表现出了发热、怕冷的病证,恰巧月经来了,这时感受风寒是七八天的时间,此时病家的病证变成了发热消失、脉有不足之象、胸部以及胁下胀满、胡言乱语,这是火热进入下焦血室,治疗上可以针刺期门,根据症候表现出来的实性部位而选取。

一开始遭受风寒邪气,导致了发热、怕冷等,这实际就是太阳病。

月经来的时间刚好是得太阳病七八天的时间,七八天正是向里传变、成为里证的时候,再加上经期气血丢失正气不足,所以表证的太阳病消失了,也就是原文说的“热除而脉迟身凉”,而出现了胸胁满的少阳病,同时趋于体表的正气陷于里,与原本就存在的瘀血相合,而出现了“热入血室”,所以会有谵语。

月经到来,有可能是正常的月经周期,有可能是生病而影响的,这个具体原因是不重要的。

这种情况下太阳病的消失不是因为身体痊愈,而是病情加重,由体表而进入半表半里以及内里层次。

“热入血室”一证,是由于病家原本就有瘀血,但之前正气充足,可以抑制瘀血为患,所以没有病证表现出来,现在则因为有了太阳病,又因为月经而丢失气血,所以才有了病证。

原本治疗体表疾病的正气陷在体内,再加上原本的瘀血,所以就称为“热入血室”。

血室就是下腹部,这里血管丰富,储存有大量血液。

热再加上瘀血,浊气上冲,影响脑窍,所以谵语。

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可以考虑用和解少阳再加上活血化瘀的方剂,也就是大小柴胡汤配合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等。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先生伤寒讲座录文字整理稿---------------------------------------------------------------------------------------------------网上搜索资料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

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

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

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

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

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

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

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

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

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2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2条

【每⽇⼀诵】伤寒论第142条第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下痞硬者,当刺⼤椎第⼀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脉弦,五⽇谵语不⽌,当刺期门。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太阳之脉,络头下项。

头项强痛者,太阳表病也。

少阳之脉,循胸络胁,如结胸⼼下痞硬者,少阳⾥病也。

太阳少阳相并为病,不纯在表,故头项不但强痛⽽或眩冒,亦未全⼊⾥,故时如结胸,⼼下痞硬,此邪在半表半⾥之间也。

刺⼤椎第⼀间,肺俞,以泻太阳之邪;刺肝俞,以泻少阳之邪。

邪在表,则可发汗;邪在半表半⾥,则不可发汗。

发汗则亡津液,损动胃⽓。

少阳之邪,因⼲于胃,⼟为⽊刑,必发谵语。

脉弦,⾄五六⽇传经尽,邪热去⽽谵语当⽌;若复不⽌,为少阳邪热甚也,刺期门,以泻肝胆之⽓。

清·吴谦《医宗⾦鉴》太阳与少阳并病,故见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下痞之证。

⽽⽈、或⽈时如者,谓两阳归并未定之病状也。

病状未定,不可以药,当刺肺俞,以泻太阳,以太阳与肺通也;当刺肝俞,以泻少阳,以肝与胆合也。

故刺⽽俟之,以待其机也。

苟不知此,⽽以头项强痛为太阳之邪,⽬眩胸满为少阳之邪,发其汗,两阳之邪乘燥⼊胃,则发谵语。

设脉长⼤,则犹为顺,可以下之,今脉不⼤⽽弦,五、六⽇谵语不⽌,是⼟病⽽见⽊脉也,名⽈负。

负者,贼也。

慎不可下,当刺期门,以直泻其肝可也。

⽅有执⽈:并,犹合也。

彼此相兼合,⽽有轻重多寡之不同,谓之并。

盖少阳间隔阳明,去太阳⽅有执远,故但兼并也。

喻昌⽈:少阳之脉,络肋间,并⼊太阳之邪,则与结胸证似是⽽实⾮也。

肝与胆合,刺肝俞所以泻喻昌胆也。

膀胱不与肺合,然肺主⽓,刺肺俞以通其⽓,斯膀胱之⽓化⾏,⽽邪⾃不能留矣。

发汗则谵语,与合病⽊盛克⼟之意同。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而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以前的书也谈到火攻的危害,以下这些段落呀都讲的这个火攻对治疗的危害。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而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这句话是个倒插句,接着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

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这一段呢主要内容是火逼取大汗,伤津液。

太阳病,二日反躁这头前咱们讲过,发病一日,太阳受之嘛,脉若静者为不传也,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一般说太阳病在一二天的时候并不传,那么这个在二日反躁,这个躁,就是胃不和者躁,烦躁,那么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表多热,所以传里迅速,在第二天的时候就有传里的这么一个预兆,人就是烦躁,那么这说明里头有热了,里头有热更不能用火攻,而反熨其背,所以搁个烦躁,他不经常,经常这个太阳病呀在一二天里不这样,他不传里,也有特殊,这一段就是说这个胃伤多热的人,所以说二日就有这种情形了,既里头有热更不能用火攻,而已凡熨其背,古人有这么一个用砖和瓦,把他烧热,那布把他包了,也有搁醋的也有不搁醋的,在人身上熨,用热的力量使人出汗,这是古人的一个……就是说胃中干啊,胃中干而不和,一定要躁烦,而发谵语,所以躁烦,必发谵语。

原来就躁,那么由于这个火热入胃,胃中干,那么这个躁更加重,以至于说胡话,谵语就是说胡话。

底下这句话,他说这个病的预后,那么到十余天的时候,这个病主要由于胃中干,丧失津液太多了,大汗出;那么津液恢复了,那么这个病自然就能够好。

等到十余天之后,如果这个津液恢复,可是仍要这个发生冥眩状态,振慄,就是打寒颤,战栗。

胡希恕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胡希恕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胡希恕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汤加葛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这个“项背强几几”啊,“几几”这两个字是象形字。

这个本来是成无己注呀,就是伸脖子的这么一种形状,伸颈状,他也解释明白这个意思了。

实质这个字你查字典没有,是说小鸟学飞的时候,它这个羽毛不丰啊,飞不起来,脑袋往前伸伸的样子,叫做“几几”。

那么由于这个项背特别强,强就是拘紧呐。

这个脖子啊萎软不自如,就叫做“几几”。

伸着脖子,左右的运转不自如。

那么这个太阳病,限于这个“项背强几几”的这种情况,“反汗出恶风者”,这搁个“反”字,它后头有这么一段,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它冲这一段来的。

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全是由于无汗而恶风,用葛根汤。

那么现在呢,搁个反汗出,与那个就不一样了,那个无汗,而这个是反汗出。

这个字用的用的用意呀,特意搁个“反”,干什么呢,让你对这两个方剂作个鉴别。

全是“项背强几几”,无汗者是葛根汤,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汤。

这搁个反字啊,就把这个内容给揭示开了,搁个反字让你比较,就是让你比较那一段,那么后头就快讲到了,这是两个方剂应用的主要鉴别点,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

那么这个项背强,就是项背这个地方肌肉发痉挛,它痉挛的厉害,就是痉病了,就要背弓反张了。

轻者就是“几几”然,就是脑袋别扭,脖子伸着运转不自然。

这是肌肉的关系,肌肉发痉挛。

这个葛根汤,葛根这个药,在本草上说是,主消渴,身大热,是个清凉性的解肌药,而有作用这个“项背强几几”,就是项背肌肉拘急呀,葛根汤有这个作用,有这个医疗上的作用。

那么其他都是桂枝汤证,别看他没写,这个太阳病就贯穿了,然后太阳病汗出恶风,就概括头前那两段了,太阳病,头项强痛,怕冷啊,同时再有汗出恶风呢,这就是桂枝汤证。

夜读伤寒-142

夜读伤寒-142

夜读伤寒-142
《伤寒杂病论》
――第一百四十二条
原文:太陽与少陽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注:①大椎第一间:在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②肺俞:当第三第四胸椎横突之间,在脊外方一寸五分。

③肝俞:当第九第十胸椎横突之间,在脊外方一寸五分。

释义:(本条讲太陽少陽并病,治宜针刺法,禁用汤剂发汗。


太陽与少陽两经皆病,出现头痛项强,或者眩晕昏冒,时而心下痞塞硬结、如结胸状的,应当针刺大椎、肺腧、肝腧,千万不能发汗。

误用发汗就会出现谵语、脉弦,若经过五天,谵语仍然不止者,应当针刺期门,以泄其邪。

太陽病未罢,又出现少陽病,谓之太陽少陽并病。

头项强痛是病在太陽,头目眩冒为少陽病见证。

少陽之气疏泄不利,故心下痞塞硬满,有时郁结较甚者,还可发生疼痛,犹如结胸之状。

证属太少并病,不能仅用治太陽病之汗法,此时刺大推、肺俞以解肌表之邪,刺肝俞以解少陽之热。

三穴同刺,可治太陽少陽之并病。

若误汗,则徒伤津液,少陽之邪热更重,热盛神昏而发生谵语。

这种谵语与陽明谵语不同,脉弦为鉴别要点,所以谵语与脉弦并提。

五日,谵语不止者,说明少陽邪热炽盛,故刺期门穴以治之。

期门是肝之募穴,刺之则木火得泄,木火除则谵语自止。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42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42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42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并病”是指先有一种病,这种病还没有痊愈,又出现了其他的病,这两种病同时存在。

“太阳与少阳并病”,就是指一开始有太阳病,慢慢又出现了少阳病,太阳病、少阳病都有了。

太阳病的表现就是“头项强痛”,少阳病刚刚出现,还不典型,所以有些症状表现才会是“或”、“时”,“眩冒”就是“目眩”,“如结胸”就是“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就是胃脘部有堵塞感。

这时可以通过针刺那几个穴位来疏通气机,不能单纯使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因为少阳是在半表半里的位置,应该和解才可以,单纯发汗会使瘀滞的气机攻表,单纯攻下又会伤及内里。

但是,太阳少阳同时有病时,可以和解跟发汗同用,太阳阳明同时有病时,可以和解跟攻下同用。

这位接诊的医家仅仅是使用了汗法,所以就使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加重,瘀滞化热从而出现了谵语,并且有了少阳病典型的弦脉,这时需要针刺期门来泄少阳才可以。

如果是采用药物治疗的话,一开始的太阳少阳并病,可以考虑用后面146条的柴胡桂枝汤,误用汗法导致谵语后,可以考虑用前面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少阳篇总结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少阳篇总结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少阳篇总结仲景在每一篇都有提纲,所谓提纲,就是概括这一篇说的。

半表半里证的提纲都不好作,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半表半里)阳性证就是少阳病,少阳病的提纲只是说口苦,咽干,目眩,但是那还能够说出来半表半里的体部,有热盛于体部,循着腔间往上攻,所以人的孔窍之间感觉有热候,(这种少阳病的概括)还差不多(说得过去)。

但这句话也太概括了,有些内热的病,如白虎汤证,何尝不口苦咽干呢,那是少阳病吗?不是的!白虎汤证为热结于里,为阳明病的外证。

所以少阳病的提纲也不够好,不兼着研究柴胡证,对少阳病提纲也不好(全面归纳)。

为什么呢?就由于半表半里的部位,半表半里指胸腔腹腔,这个空间相当大,为一切脏腑所在之地,心肺、肝脾、胃肠、肾等,都在这个部位,如果病邪在此部位充斥,很容易诱发很多脏器失去正常而反映一种症候,所以此部位的病复杂多变,我们看看小柴胡汤的主症就知道了,虽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那么底下有这些的或然见证,就是或者波及到这个脏腑,发生这么种情形;或者波及到那个脏腑,发生那么种情形。

所以没有固定症候,很难对这种病(少阳病)概括出简明的特征。

表证(和里证)单纯,像“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凡是太阳病,都以这(类提纲证)作个基础的,不超出它(提纲证的范围)。

而且,凡是有这个情形,就是太阳病。

唯独半表半里是不行的(不单纯),它病候复杂,不象那个表和里。

“里”像那阳明病,里的阳性病就是“胃家实”,这说的是腑证;那么外证呢?就是“但恶热,不恶寒,身汗,自汗出”,这些好说,单纯。

那么里的阴性病呢?就是虚寒,就是咱们说“腹满而呕,食不下,不能吃东西,时腹自痛”。

唯独半表半里,无论在阳,无论在阴,都不好有个概括的东西。

那么(后面讲到厥阴病)这一个提纲,厥阴病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但是不是说凡是厥阴病就能有这个情形。

所以(厥阴病)这个提纲很不好。

那么我们辩证的时候,(伤寒论六经)它是六个类型,咱们只能够掌握四个类型,那两个类型,一个少阳病,一个厥阴病,只能够(指出大致的)意思,而不能够有什么具体的(指征)。

胡希恕讲伤寒论(148~178)

胡希恕讲伤寒论(148~178)

胡希恕讲伤寒论(148~178)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三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不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的时候,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这么一种证侯,头汗出,微恶寒,即表不解,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是柴胡证,是半表半里的一种情况,大便硬是里头有所结,脉细者此病既有表不解,但表很轻,半表半里也有,这个证侯也不很明了,没有胸胁满只是心下满,偏于里,口不欲食,象柴胡证,大便硬是不里实了,但脉不大,脉细,故叫阳微结,即阳明的微结证,这与上面那条有关系,即与“胸胁满微结”有关系。

解释阳证的微结与寒湿结胸。

根据此证侯手足冷,又微恶,这种大便硬有寒湿结的情况,故要分析,阴证的那种寒湿结,希恕讲伤寒论第三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8条整个邪郁于里它没有表证。

那么微结,太阳证还没罢,它一定有表而又有里,那么就分析上边了,这个微恶寒就是表不解,那么底下这个呢大多都属于里边的病,尤其由于汗出,这是阳微证的一种明确的反映,这个汗出,尤其是头出汗,都是热往上冲的表现,假令是纯阴结,那种阴寒的证侯它不得负有汗出的这种外证,悉入在里,外边不会先有热象的,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那么就上边的证侯说,俨然半有表证,半有里证的这么一种情况,随脉沉细,这个微紧不对吗,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那么这个是微结于里,脉沉,虽脉沉细,这也不是少阴病传里而为太阴病的那种情况。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阴证没有外边有汗这种情况。

阳明病发汗出,虽然是头汗出它也是热象。

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少阴没有头汗出这种情况。

那么上边的这些就是既有表又有里,就是我刚才说的*口不欲食,有些是柴胡证,所以可与小柴胡汤,它也说的是“可与”,还要你斟酌,这个小柴胡汤这个药啊,大概后面也有,它也可以通大便。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265条伤寒,...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265条伤寒,...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265条伤寒,...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头痛发热,是太阳病的征候,但太阳伤寒,脉不应弦细,应浮紧,再加上头痛发热,肯定是太阳伤寒。

病在外脉浮,病在里则脉沉,此脉弦细,不浮不沉。

每部有三候,浮以候表,沉以候里,弦则中以取之,不浮不沉,指力一般,不轻不重时感觉脉比较直,浮取则感觉不出来。

这个弦就是少阳脉。

但是脉弦有多种多样的,不是脉弦就是少阳脉,浮弦与浮紧差不多,为表实的一种证候,沉弦,为里,肚子痛也沉弦,弦也应拘急的现象,如少阴急痛,脉沉弦。

中间的,不浮不沉的弦,中取的半表半里的,此处比较实为少阳脉。

而细,前面讲过,“太阳病十日已去,脉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细就是气虚血少的脉,就是津液虚。

少阳病,前面讲的,柴胡证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

即表证的时候,脉浮紧为伤寒脉,血液充斥,津液充斥,所以脉非常紧。

在少阳病,血气都往里面退,退到里面去,所以在表的脉就细了,不充血了,体液不在外边了,所以脉又弦又细肯定是少阳脉,头一段没提出少阳脉,在这里提出少阳脉,本来是头痛发热,太阳伤寒有此证,但脉浮紧,现头痛发热,脉不浮紧,而弦细,所以说属少阳,这一段很有用意,一个是要辨别少阳病与太阳病就相似点进行鉴别。

所以头痛有热,一看就是感冒,这个感冒是在表还是在半表半里,在表可发汗,在半表半里不可,所以辨证也是这样,如果病疑似之间证是可疑的,但是要取之于脉,看一看。

这段就是这个样的。

所以这段不是太阳伤寒,而属于少阳。

它搁个“伤寒”,当然开始可以是太阳伤寒转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既转属少阳,不可发汗,所以一样的症状头痛发热,有可发汗,有不可发汗。

这个就是中医辨证的精神,这里你发汗就坏了。

少阳病不在表,攻表不行,白让它丧失津液,这样就传里了,胃中干,就说胡话了。

此属胃,就是属于阳明胃了。

那么此时得治胃,胃和则愈,我们用药使胃和,如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看证候,这个地方不是治疗的问题,使之胃气和,这个谵语可以好的,前面已讲了。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先生伤寒讲座录文字整理稿---------------------------------------------------------------------------------------------------网上搜索资料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

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

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

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

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

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

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

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

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

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

胡希恕讲伤寒论最完整版

胡希恕讲伤寒论最完整版

胡希恕讲伤寒论最完整版第25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弦细为少阳脉,太阳伤寒脉当浮紧,今脉弦细而头痛发热,则已转属少阳柴胡证了。

少阳病不可发汗,若发汗则胃中燥,必谵语,此宜调胃承气汤以和其胃即,若不使胃和不但谵语不已,且必更使烦而悸。

再说阴性的半表半里证。

如第326条:“厥明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消渴为热证,阴不应有热,可能有错简,以下大意是说,厥阴病上虚下寒,寒乘虚以上迫,因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自觉证,蛔虫迫于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利益甚者不同,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而下利不止。

第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阴证一般多不渴,但虚则引水自救,故厥明病亦有渴者,若渴欲饮水者,可少少与之即愈。

按:这里少少与水即愈的渴,当然不是消渴。

以是可见,上述提纲证必无消渴甚明。

历代各家对厥阴病提纲虽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但至今仍存在不少的疑问。

现结合篇中的具体证治,对此加一探讨,略述如下。

纵观《伤寒论》厥阴病篇只有四条(除上述两条外还有两条,因无关重要,故从略),均有“厥阴病”三字提首,但未出证治。

以下虽出证治,但无一条题以“厥阴病”的字样。

《金匮玉函经》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按其内容,表里阴阳俱备,亦确是泛论上述四病的证和治,而非专论厥阴甚明。

可知叔和当日以六经病后,出此杂病一篇甚属不类,而厥阴病篇只了了四条,且无证治,以为即是厥阴续文,乃合为一篇。

不过,叔和未尝无疑,故于《金匮玉函经》仍按原文命题,以供后人参考。

惜《金匮玉函经》在元代已少流传,故后世一些人便认为厥阴篇后都是论述的厥阴病,此又非叔和初意所料及。

其实仲景此篇另有深义,约言之可有三点:1.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胃气和则治,胃气衰则死,凡病之治,必须重视胃气,因取此与胃气有关的四种常见病,辨其生死缓急,和寒热虚实之治,为三阳、三阴诸篇做一总结。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这段可不好讲了,一般注家都搞错了,他这个病呀,开始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这说的什么呢?这说的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

翻到32条葛根汤都知道了。

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若呕者,加半夏汤主之。

他怎么搁个太阳中风呢?这就是古人以方药立证,就给证归一个立字而已,你看葛根汤这个药,他是桂枝汤为基础,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这么一个药,桂枝汤治中风啊,所以古人也叫中风,他和大青龙汤一样,大青龙汤也有桂枝的关系,那个都包括桂枝去芍药汤,他也叫太阳中风,可是他没有中风证候,脉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葛根汤也是,你看葛根汤恶风两个字,古人的意思中风就怕风啦?其实这是存在问题的,但我们这一点要知道,在临床上,葛根汤这个药啊,他恶寒甚都恶风,大青龙汤也是,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表证啊,恶寒特别厉害,同时发烧,这个不是葛根汤证就是大青龙汤证,这两个方剂也好辨别了,葛根汤证是项背强几几厉害,大青龙汤证是烦躁的厉害,他得有热,热较里突出,这得思考,大量的思考,那么古人说中风也有道理,他是有这个桂枝证气上冲的厉害,葛根汤就是由于气上冲啊,体液不向下走,处于上边所以项背特别强,这个项背强达到高度就要抽了,就因为气上冲的关系,所以就用桂枝,由于这个征候里包含着桂枝证,所以古人管葛根汤叫太阳中风,那么这个病应该是这样的,你们看下葛根汤,应该是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恶寒这个病,同时呢有下利或呕逆,这是说表证这一方面,同时还有下边这些东西,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啊,在《金匮要略》里头是指悬饮了,这个饮积与胁谓之悬,胁的一侧,我们现在严重的心膜炎哪等等,类似这类的病,他还两种病,这个悬饮须攻,但是他有葛根加半夏汤证,这个头痛发热恶寒,脉浮又呕吐又下利,同时有这个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这个悬饮内痛的征候,这个应该先解表,所以他说表解者乃可攻之,乃可攻之指的下边说的,并不是指下利呕逆呦,下利呕逆用十枣汤那可不行你看这文章,错语的厉害,很不好懂,他本来是十枣汤证,同时又有葛根加半夏汤证。

《伤寒论》试解No.142

《伤寒论》试解No.142

《伤寒论》试解No.142142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本条说的是由太阳病传入少阳病甚至阳明范畴的太阳少阳并病或少阳阳明并病的针灸治法[注]和部分禁忌:太阳与少阳并病(太阳与少阳并病),即太阳病传入少阳病范畴且太阳表证仍存者,此时有头项部僵硬疼痛(头项强痛),是太阳病(太阳伤寒证多见)的表现;同时,或有少阳病的昏冒而目眩(或眩冒),同时还时常有类结胸证的症状(即心下硬满疼痛拒按)(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指的是少阳病之胃痞(泻心汤证),治疗上可以用针刺大椎、肺俞、肝俞的方法(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协同机体把邪气从半表半里的层面引出,大椎穴一则可泻热、二则可通阳;肺俞、肝俞为背俞穴,刺其可对应性调肺、肝两脏,肺主皮毛对应太阳,肝主疏泄对应少阳,因此可以针刺这三个穴位来针对太阳少阳证。

切记不可发汗(慎不可发汗),如前叙,少阳病治法为和解,汗之伤津液血液更容易内传为误治;阳明病治法为泻热/下法,病在里汗之更伤津液血液也为误治,因此无论太阳少阳并病还是太阳阳明并病甚至是三阳并病都不以汗法解,而以治少阳和解为治法。

若误用汗法,伤津液血液,邪气进一步内传,太阳少阳并病变为少阳阳明并病或三阳并病,出现阳明病邪热炽盛之谵语和少阳病典型脉弦,甚至谵语持续了五天仍不停,说明传入阳明病程度已深,这种少阳阳明并病或三阳并病,建议针刺期门穴[注1]。

结合《伤寒论》试解No.108、《伤寒论》试解No.109中肝郁/火乘脾和肝火犯肺太阳阳明证治疗也建议用期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期门穴为泻阳明之热的要穴,无论是太阳阳明病、少阳阳明并病甚至是三阳并病,都可以取期门穴治疗。

故,总结:太阳少阳并病——建议针刺大椎、肺俞、肝俞太阳阳明并病、少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阳明并病(三阳并病)——建议针刺期门[注]【本例子同《伤寒论》试解No.108[注2]部分】上上个月有一个单侧甲状腺癌切除术后的患者前来就诊,诉复查发现甲状腺、乳腺、肺均有新结节增生,尚未做病理活检,但担心为肿瘤复查因此来寻求中医治疗,其症状为一派少阳证,脉弦、口苦咽干目眩、恶寒、项部疼痛、容易生闷气、食欲不振、乳房胀痛(生气后更痛)等,除了方药上用柴胡剂加减,针刺以开四关、期门为取穴,治疗一个月后,症状全消,脉回柔和。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这条关乎生死的问题。

太阳中风,太阳病有两种,一种是伤寒,无汗的;一种是中风,有汗的。

太阳中风这种证候啊,他是津虚多热,所以桂枝汤所主证侯没有不发热的。

假若以火劫发汗,不得了,用麻黄汤肉桂心以火劫发汗迫使大汗出。

邪风,就是风邪了。

风邪这句话,有语病,等讲完了在谈,外邪使人发热,他本身也是热,再被火热,又加以被火,用火开始迫使发汗了,其势如焚,本来就热,续之以火,邪热因火而盛,加重火热,所以血气流溢,血气流溢这四个字也挺复杂,它是血流散,而气溢出。

血流散于脉内,血在血管里头,古人认为血管里头就是血,血流散于脉内,气呢,血管外头的这种液体就是气,而气逸失于脉外,逸失于脉外就是汗了,所以血气流溢,溢者,溢出也。

失其常度,人的气血在一定的时候是有常度的,这种物质,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灼,两阳,外邪为热,用火攻,火也是热,热者为阳,所以两阳相熏灼。

本来有风邪,又被以火攻,这就是两阳。

两阳熏灼人的什么地方呢?就是肌肉啊,筋骨肌肉。

其身发黄,这个发黄不是黄疸,火熏的呀,我们通常讲温病,用火攻之,其身如薰黄,像火熏的发黄。

阳盛则欲衄,热往上亢,阳热亢于上,人一定要出血。

阴虚小便难,水竭于下,那么小便就艰难了,欲小便而不得。

和上面的一样。

阴阳俱虚竭,这个阴阳,它指气血来说的,那么气血就是血管外血管内液体全虚而且少。

俱虚竭,身体则枯燥。

我们讲竹叶石膏汤,身体羸瘦,丧失体液太多,人马上就瘦下来了,就像衄家不可发汗,发汗额上陷。

都一个。

津液丧失,丧失血液,人很快就消瘦,所以身体就枯萎而燥,燥就是热。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热当中,热气往上攻尤其津液虚,他身上不出汗,只是脑袋出汗,就是脖子以下没汗,以上有汗。

倪海厦《伤寒论》一五七:太阳与少阳并病,张仲景只有这一条不能用小柴胡汤

倪海厦《伤寒论》一五七:太阳与少阳并病,张仲景只有这一条不能用小柴胡汤

倪海厦《伤寒论》一五七:太阳与少阳并病,张仲景只有这一条不能用小柴胡汤倪海厦经方学堂今天一五七:「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与少阳并病,张仲景只有这一条不能用小柴胡汤。

照理说太阳与少阳并病,小柴胡汤就好了。

如果病人头项强痛,太阳病证有了,或眩冒,头昏,时如结胸,并不是真正的结胸,看起来好像结胸。

胃里面很难过,心下痞鞕者,胃里面硬硬的,看起来是,这里为什么是小柴胡汤的禁忌?这病人在没有得病的时候,本来他胃的津液就是虚的,胃肠津液虚掉的人,平常喝水喝的很多,喝多了又不能止渴,一直在喝的人,就是胃肠津液本来就不够的人。

前面讲的就是胃的津液虚,所以如果开小柴胡汤和解的方子,小柴胡汤大剂下去,病人也会流汗的,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先刺大椎第一间,泄太阳的热,大椎穴放血,三阳会在大椎,所以大椎穴放血的时候,太阳的热会退掉。

为什么扎肺腧?头项强痛,因为肺气无法出,表热不能散,这时候胸阳的热往上冲,造成头痛,扎肺俞让他能解表。

为什么扎肝俞?因肝肿起来。

平常为什么胃的津液不足要去补足它?因为津液如果不足,血里面会太热,血里面的水不够,这时候肝会肿起来,因为肝是最后的血脏,血藏在肝里面,心生血、肝藏血,其实是肝肿起来了,不是小柴胡汤证,肝肿起来顶到胃了,所以胃的地方会硬。

这时候扎肝俞,让血里面的热出来,肝里面的血会出来,所以他不是真正的少阳证。

病人津液伤到的时候,可以看的到,所以给病人发汗剂的时候,要先看病人的嘴唇,嘴唇干,就不可以给发汗,发汗则谵语。

为什么一发汗会谵语?一般来说,病人壮热的时候,脑神经就不是很正常,会胡言乱语。

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就是肝肿起来了。

例:有个病人,整个嘴都干裂掉了,脸上冒青春痘,开炮附子三钱,生附一个,干姜三钱,三帖。

这个病人平常喝水都不能止渴,因为是虚热,这么热的药下去后就不渴了,这个病人的舌苔是白滑,所以是脏结药下去后,会大下,湿从大便排出来了。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第116~135条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第116~135条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第116~135条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伤寒论121-125条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122.病患脉数。

数为热,当消谷引食。

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

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调胃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水蛭(熬) 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
语不止,当刺期门。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少并病,古人解释是太阳病传入少阳而发生少阳病,太阳病还没解,叫并病,头项强痛是太阳证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这是少阳证,可是少阳证不明显,搁个“或”,有的时候眩冒,“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有时眩冒,有时结胸,心下满,如结胸,心下痞硬,小柴胡汤也心下痞硬,有人参,太阳少阳并病,太阳证还存在,少阳证不太明显,时有时无,这个也正说明柴胡证若有若无的时候,可以用针刺,这段的意思在此。

当刺大椎第一间,这个大椎就是第一胸脊那个线中就是大椎第一间(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刺突
之间)。

那么这个穴的是泻胸中热气,这个表证也属于上焦的,少阳病也是。

肺俞在第三胸椎下面两旁各取一寸五,肺俞是两个穴,肝俞在第九胸椎下面也是两旁各取一寸五,这两个穴…………(30:56—31:13没录上)。

慎不可发汗,少阳病是不可发汗的,发汗则谵语,脉真正弦了,真正变成少阳
病了。

不但少阳病,而且他有胃不和,有谵语。

那么谵语,五日的时候谵语还不止,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变成少阳阳明并病了,那么也可以是实证。

这个期门,就是乳头直下六、七肋骨之间。

期门穴它祛胸中的邪热,常常少阳病柴胡证不明显也有刺期门的,那么这个虽然这么说,用柴胡证行不行呢?我认为行的,这个可以吃小柴胡汤。

太阳和少阳并病,如果少阳证不明显,但时有时无的时候也可以用针刺的法治疗。

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说明这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