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云南的自然环境》教案

合集下载

云南地方教材五年级上册

云南地方教材五年级上册

云南地方教材五年级下册
《云南的自然环境》教学计划
中和小学
2013年3月
云南地方教材五年级下册
《云南的自然环境》教学计划
一、教材编排分析
为了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改方案,开展好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与适应工作,云南省小学生了解云南、认识云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而编写了“云南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

该教材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及要求为指导,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通过选取各方面最具典型的素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彰显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材之乡”的特点,突出云南拥有的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宜人的气候,诗画般的自然风光和独具魅力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以及古滇国的青铜技术和云南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注重基础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全面提高云南省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
1、在本学期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以学生合作为主。

2、教师引导为主,独立学习为主。

三、本学期采取的措施
在本学期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

尽量让学生每节课学有所获,达到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及教学进度安排
本册教材共分六个单元:从海底升起的高原1课时;山川交织的红土地4课时;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1课时;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通道1课时;生态环境形势严峻2课时;保护自然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1课时。

2020年春季学期云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五年级下册《云南的自然环境》教案教学设计

2020年春季学期云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五年级下册《云南的自然环境》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五年级下册云南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学校: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2020年3月1日五年级下册《云南的自然环境》教学计划五年级下册《云南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从海底升起的高原【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2.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他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云岭大地是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过程】一、想一想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吗?你能想象今天的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二、讲授新课1.默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述了哪些地方?2.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发现地——帽天山(1)帽天山位于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帽天山?(2)教师:1984年7月以来,我国科学家先后在这里发掘了许多多细胞海生生物化石,人们把它们称做“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3)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形成于什么时候?(4)澄江古生物群门类非常丰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哪些?(5)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浅海地区,海水富含矿物质,且这里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各类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2.昆明市晋宁县梅树村化石(1)小壳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2)小壳化石形成于什么时候?(3)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云南中、东部地区是什么样子?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云南中、东部地区是一个三面环岛的海盆,海水最深不超过20米,海底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海水中含有大量由火山灰带来的营养物质——磷、钙等。

梅树村周围海水清澈,波光粼粼,水底漫游着许许多多个体不大、身体表面长有钙质骨刺或骨片的生物。

这些小生灵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在理想的栖息地中生活、繁衍。

它们死亡后留下尸体、骨骼碎片,最后演化成为化石。

3.裸蕨植物群化石(1)裸蕨植物群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2)裸蕨植物群化石距今多少年就已形成?(3)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曲靖市是什么样子?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曲靖市附近气候炎热,海生蕨类、藻类植物繁盛。

云南版五年级下册绿色环境教育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云南版五年级下册绿色环境教育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备课手册五年级下册学科:绿色环境教育班级:教师: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章人与森林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和行为。

2、体会人类与森林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类与森林与不可分割教学设计(一)导入(1)观看视频和文字介绍,了解人类与森林的共存。

(2)通过图片,认识人类对森林造成的影响等。

(二)人与环境的关系怎样?我们家乡目前环境的状况怎样?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两个问题。

(1)思考:人与森林的关系怎样?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2)归纳总结:(3)人离不开森林,环境的好坏对人的生活质量、人的寿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有哪些具体的例子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1、为什么建立自然保护区?2、云南建立了那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你还知道那些自然保护区(四)活动1、写一写:大量砍伐森林,可能会使人类受到大自然的哪些惩罚?2、交换阅读活动,谈谈你有什么收获?3、讨论:对比完全砍伐和选择性砍伐,它们有什么不同?4、自读阅读材料,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做哪些保护寒假活动随手可做的小事?(五)总结:人离不开环境,环境的好坏对人的生活质量、人的寿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保护环境污染,注重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才能日益好起来。

让大家一起努力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第二章森林资源教学目标:1、大致了解世界森林的分布。

2、认识我国主要的森林类型与分布【教学重点】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世界森林的减少与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教学手段】录像:森林资源的作用或VCD《维也纳森林》计算机课件: 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过程】放映《维也纳森林》的VCD。

(引入)在人类生存中有一种必需的物质,如果缺少了它,可能几分钟就会死亡它是什么?(氧气)。

地球上的氧气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

大面积的植物即森林被称作"地球之肺"。

五年级《云南的自然环境》教(学)案

五年级《云南的自然环境》教(学)案

右所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自然环境》备课教案一、从海底升起的高原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容,知道云岭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2、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他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重难点:读懂课文容,知道云岭是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过程:一、想一想。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吗?你能想象今天的云岭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二、讲授新课1、默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述了哪些地方?2、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发现地——帽天山(1)帽天山位于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帽天山?(2)教师:1984年7月以来,我国科学家先后在这里发掘了许多多细胞海生生物化石,人们把它们称做“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3)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形成于什么时候?(4)澄江古生物群门类非常丰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哪些?(5)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浅海地区,海水富含矿物质,且这里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各类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2、市晋宁县梅树村化石(1)小壳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2)小壳化石形成于什么时候?(3)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中、东部地区是什么样子?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中、东部地区是一个三面环岛的海盆,海水最深不超过20米,海底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海水中含有大量由火山灰带来的营养物质——磷、钙等。

梅树村周围海水清澈,波光粼粼,水底漫游着许许多多个体不大、身体表面长有钙质骨刺或骨片的生物。

这些小生灵享受着温暖的,在理想的栖息地中生活、繁衍。

它们死亡后留下尸体、骨骼碎片,最后演化成为化石。

3、裸蕨植物群化石(1)裸蕨植物群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2)裸蕨植物群化石距今多少年就已形成?(3)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市是什么样子?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市附近气候炎热,海生蕨类、藻类植物繁盛。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特点和景观。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云南冬天的树林的魅力,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特点和景观。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树林中不同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

2. 学生对云南冬天的树林的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云南冬天的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树林的特点和景观。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云南冬天的树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树林的环境和生态。

3. 观察和描述: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树林的景色和氛围。

4. 分析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树林中不同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探讨树林的生态平衡和保护意义。

5. 体验和感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观看纪录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云南冬天的树林的魅力。

6. 总结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态度。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 教学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六、教学延伸: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生态环境。

2. 邀请专家或当地居民进行讲座,分享云南冬天的树林的保护经验和故事。

3.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描述,每组选择一张云南冬天的树林的图片,用文字或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察结果。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树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生活习性和对环境的适应。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云南冬天的树林和自然环境,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行动计划。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云南冬天的树林特点和景观。

2. 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云南冬天的树林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云南冬天的树林景观介绍。

2. 树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云南冬天的树林动植物特点。

4. 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云南冬天的树林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和描述树林的特点。

2. 讲授法:教师讲解树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云南冬天的树林动植物特点。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分享自己的观点。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云南冬天的树林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相关书籍、资料,以便学生查阅和学习。

3.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云南冬天的树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树林的特点和景观。

2. 讲解树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云南冬天的树林动植物特点。

3. 分组讨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分享自己的观点。

4. 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了解他们对云南冬天的树林的认识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观察他们是否能够提出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 收集学生的讨论观点,分析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创意思维。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和挑战。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美丽和脆弱。

3. 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八、教学资源:1.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书籍、资料、网站等。

3. 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手套、垃圾袋等。

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云南冬天的树林的自然环境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云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重点介绍云南冬天树林的自然景观。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云南冬天的树林美景。

1.4 教学步骤(1) 展示云南冬天的树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树林的外观特点。

(2) 播放云南冬天树林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树林的氛围。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看法和感受。

第二章:云南冬天的树林景观2.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云南冬天的树林景观,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云南冬天的树林景观,包括树林的层次感、色彩搭配和动植物资源。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云南冬天的树林景观。

2.4 教学步骤(1) 展示云南冬天的树林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树林的层次感和色彩搭配。

(2) 播放云南冬天树林景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树林的美景。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云南冬天的树林景观。

第三章:云南冬天的树林生态3.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云南冬天的树林生态特点,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云南冬天的树林生态特点,包括树林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云南冬天的树林生态特点。

3.4 教学步骤(1) 展示云南冬天的树林生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树林的生物多样性。

(2) 播放云南冬天树林生态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树林的生态系统平衡。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类活动对云南冬天的树林生态的影响。

第四章:云南冬天的树林文化4.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云南冬天的树林文化,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4.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云南冬天的树林文化,包括与树林相关的民族风俗、民间传说和艺术形式。

昆明自然教育课程设计

昆明自然教育课程设计

昆明 自然教育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自然教育的基本概念,了解昆明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 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昆明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 学生能够掌握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对昆明地区的自然现象进行科学研究。

2. 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户外活动和实地考察,提高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设计并展示自然保护宣传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通过参与自然教育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和参与意识。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结合昆明地区的自然资源,通过实践性、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关注自然环境。

考虑到学生年级的特点,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昆明地区自然环境概述- 教材章节:第一章《我们生活的环境》- 内容:地理特点、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2. 昆明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 教材章节: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内容:水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3. 实地考察与观察实践- 教材章节:第三章《科学探究的方法》- 内容:观察方法、记录与分析、问题提出与解决4. 自然保护宣传活动设计与展示- 教材章节:第四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环保宣传的重要性、创意设计方法、展示与交流5. 团队合作与户外活动- 教材章节:第五章《团队协作与沟通》- 内容:团队合作的意义、户外活动组织与实施、沟通与协作技巧教学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昆明地区自然环境概述第二周:昆明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第三周:实地考察与观察实践第四周:自然保护宣传活动设计与展示第五周:团队合作与户外活动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深入了解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云南省自然环境分析

云南省自然环境分析

4.2.2云南省自然环境分析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

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

总人口4513万(2008年),占全国人口3.36%,人口排名为第13名。

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

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一、气候特点1、类型: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

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

2、特点: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这一现象与云南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沙江河谷和红河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气温相差达19?左右,表明了“立体气候”的特点。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薄,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

夏季,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左右;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8?以上。

年温差一般为10~15?,但阴雨天气温较低。

一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

降水量最多是6~9月份四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

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20%,甚至更少。

不仅如此,在小范围内,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降水的分布也不均匀。

地方课程五年级下册-腰站

地方课程五年级下册-腰站

禄丰县腰站小学地方课程《云南的自然环境》教案(五年级下册)学校年级教师2013年3月1日一、从海底升起的高原【教学目标】1、了解古生物化石在云南的分布情况。

2、知道人们为什么把把帽天山称作“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3、想象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的样子,感受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4、培养学生能根据看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的样子,感受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吗?讲授成语故事。

2、揭示课题。

想一想:为什么说高原是从海底升起的?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1~5页。

思考:(1)通过学习你对帽天山有哪些了解?你对古生物化石在云南的分布情况有哪些了解?(2)你能想象今天的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3)你知道为什么说高原是从海底升起的吗?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拓展练习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它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二、山川交织的红土地1、纵横起伏的山地、高原【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地势特点。

2、知道云南为什么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各种不同的地势。

【教学难点】全面地认识云南的地势特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各种各样的山?2、揭示课题:纵横起伏的山地、高原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6~10页。

思考:(1)云南省各地区的地貌情况是怎样的?(2)云南省的地势有哪些特点?(3)为什么把云南称为“红土高原”、“红土地”?2、小组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实践操作阅读云南地形图,了解云南的地形特点。

2、星罗棋布的坝子【教学目标】1、知道云南的五种地形。

2、知道坝子这种地形的特点和分类。

3、了解云南省境内一部分坝子的情况。

【教学重点】知道坝子这种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云南省境内一部分坝子的情况。

《家乡风光美彩云之南》教案

《家乡风光美彩云之南》教案

《家乡风光美——彩云之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云南省的基本地理特征、气候类型、民族文化和风景名胜。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感受云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多元文化。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云南的气候类型和特点3. 云南的主要民族和文化特色4. 云南的风景名胜和旅游资源5.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云南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2. 利用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掌握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云南相关信息,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云南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云南在我国的位置和地形地貌。

3. 讲解云南的气候类型和特点,使学生认识云南的气候多样性。

4. 介绍云南的主要民族和文化特色,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5. 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云南的风景名胜和旅游资源,让学生感受云南的自然美和人文景观。

6.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云南的资料,了解云南的其他特色和优势。

3. 制作一份云南特色的手工作品,如云南风景画、民族服饰等。

六、教学内容:1. 云南的地理特征:高原、山脉、河流、湖泊等。

2. 云南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

3. 云南的农业特色:烟草、茶叶、热带水果等。

七、教学方法:1. 利用地图和图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云南的地形地貌。

2. 通过实例和案例,使学生了解云南的生态旅游和农业特色。

3. 设置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云南地理特征对当地农业和旅游业的影响。

八、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云南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讲解云南的地形地貌,让学生了解高原、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五年级《云南的自然环境》教案资料

五年级《云南的自然环境》教案资料

右所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云南的自然环境》备课教案一、从海底升起的高原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2、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他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云岭大地是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过程:一、想一想。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吗?你能想象今天的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二、讲授新课1、默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述了哪些地方?2、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发现地——帽天山(1)帽天山位于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帽天山?(2)教师:1984年7月以来,我国科学家先后在这里发掘了许多多细胞海生生物化石,人们把它们称做“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3)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形成于什么时候?(4)澄江古生物群门类非常丰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哪些?(5)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浅海地区,海水富含矿物质,且这里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各类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2、昆明市晋宁县梅树村化石(1)小壳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2)小壳化石形成于什么时候?(3)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云南中、东部地区是什么样子?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云南中、东部地区是一个三面环岛的海盆,海水最深不超过20米,海底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海水中含有大量由火山灰带来的营养物质——磷、钙等。

梅树村周围海水清澈,波光粼粼,水底漫游着许许多多个体不大、身体表面长有钙质骨刺或骨片的生物。

这些小生灵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在理想的栖息地中生活、繁衍。

它们死亡后留下尸体、骨骼碎片,最后演化成为化石。

3、裸蕨植物群化石(1)裸蕨植物群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2)裸蕨植物群化石距今多少年就已形成?(3)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曲靖市是什么样子?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曲靖市附近气候炎热,海生蕨类、藻类植物繁盛。

乡土地理-云南

乡土地理-云南

个人备课—-课时教案
环境。

[教师讲解] 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云南境内独有的少数民族有15个。

(给学生展示图片,看各民族主要分布的地方)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等.
[学生活动] 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云南各少数民族节日。

[随堂练习4]
[过渡] 云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自然资源在全国也是占有很大的优势。

[师生活动] 动植物资源:云南省是中国动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素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之称.矿产资源大省,特别是有色金属和稀有矿物享有盛名,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其中铅锌矿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水能资源主要蕴藏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旅游资源:云南的旅游资源以多样性、独特性和民族性著称。

(强调旅游业已成为云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

)
[图片展示] 展示云南省著名景点。

[课堂测评]
(2013·昭通)读图1“云南及周边省区国家简图”和图2“中国铁路网局部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云南境内有北回归线穿过,云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于 气候. 图1 B
图2 贵 阳。

《家乡风光美彩云之南》教案

《家乡风光美彩云之南》教案

《家乡风光美——彩云之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云南省的基本地理特征、民族文化和风景名胜。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云南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的独特性。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云南的基本地理特征、民族文化、风景名胜。

2. 教学难点:云南风景名胜的独特性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云南的独特之处。

2. 运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3. 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云南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为什么云南会有如此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2. 讲授新课1. 云南的基本地理特征:地势、气候、水资源等。

2. 云南的民族文化:彝族、傣族、白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

3. 云南的风景名胜:丽江古城、玉龙雪山、大理三塔、西双版纳等。

3. 案例分析通过播放云南风景名胜的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云南的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云南风景名胜的独特性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云南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的独特性。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5. 布置作业六、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掌握了云南的基本地理特征、民族文化和风景名胜的知识?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描述云南风景名胜的独特性?3. 学生是否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和环境保护的意识?4.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和讨论?5. 是否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七、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关于“家乡的美”的作文的质量,包括内容的相关性、创意和表达清晰度。

《家乡风光美彩云之南》教案

《家乡风光美彩云之南》教案

《家乡风光美——彩云之南》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云南省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光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云南省的风光美景和文化特色。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云南省的风景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的美。

视频播放:播放介绍云南省的宣传片,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家乡的风光美景。

第二章:丽江古城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丽江古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传统建筑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2.2 教学内容:丽江古城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丽江古城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2.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丽江古城的建筑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独特魅力。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丽江古城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大理洱海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理洱海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保护意义。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大理洱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

大理洱海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

3.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大理洱海的风景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自然美景。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大理洱海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西双版纳热带雨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意义。

4.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生态环境。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云南民族文化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意识。

5.2 教学内容: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

云南省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探究云南山水之美的地理教案2

探究云南山水之美的地理教案2

探究云南山水之美的地理教案2。

一、云南的地理位置云南是中国的一省份,位于中国西南部,与四川、贵州、广西、西藏、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

云南地处亚热带和热带交界处,受海拔、纬度的影响,气候变化多样。

在云南十分显著的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北麓。

云南的地理位置为其美丽山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云南的地形地貌云南地形复杂多样,其山脉、高原、低地相互穿插,地貌丰富多彩,造就了云南独特的自然风貌。

云南境内的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等高山区在同一地带呈现出多样的景象,形成了著名的云岭山地。

云南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盆地,其中以昆明盆地、大理盆地、香格里拉盆地最为有名,山口水文、独特的土壤和气候使盆地成为云南发展农业和旅游的重要基地。

云南境内的瀑布、峡谷、湖泊、河流、森林和草原等自然景观让人目不暇接,使云南成为一个自然美景的宝库。

三、云南的气候云南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日照充足。

在夏季,高温多雨,是建筑、农田等工程的好季节;而冬季的冷空气对于云南东部和南部的农业和旅游业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不过,云南境内各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很大,同时也拥有着独特的气候现象,如滇池的客家雾,昆明的春城气候,石林的蒸发散热等,被称为世界上十大气候奇观之一。

四、云南的土壤云南的土层丰富多样,土壤质地自干燥沙漠到湿润沼泽都具有高度的多样性,由于气候差异,不同类型的植物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生长。

云南的土地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有机物,这些养分为云南的独特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五、云南山水之美的优劣云南山水之美的优劣性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优势: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山脉、高原、盆地、瀑布、峡谷、湖泊、河流、森林和草原等自然景观俯拍无间。

同时,云南境内气候温和,植被丰富,使云南拥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

因此云南的山水之美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热捧。

2.劣势:云南的山水之美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如森林砍伐、采矿、大规模开发等,都对云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加上气候的变化等因素,云南的山水之美在保护上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利用《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利用《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特点和景色。

2. 通过观察和描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自然环境特点。

2. 云南冬天的树林中的动植物种类。

3.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景色。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景色。

2. 如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云南冬天的树林的图片,描述树林的景色。

2.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云南冬天的树林的特点和景色,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 写作法:让学生根据观察和讨论的结果,写一篇关于云南冬天的树林的作文。

六、教学准备:1. 收集云南冬天的树林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云南冬天的树林的自然环境、动植物种类和人文景观。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云南冬天的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树林的景色和特点。

2. 新课内容:介绍云南冬天的树林的自然环境特点、动植物种类和人文景观。

3. 观察和描述:让学生观察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树林的景色,注意观察细节。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树林的特点和景色,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5.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和讨论的结果,进行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6.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观察和讨论的结果,写一篇关于云南冬天的树林的作文。

7. 展示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观察和描述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景色,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家乡风光美彩云之南》教案

《家乡风光美彩云之南》教案

《家乡风光美——彩云之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云南省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等。

2. 通过图片和文字,使学生感受云南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云南简介:介绍云南省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气候等特点。

2. 自然风光:展示云南的山水美景、动植物资源等。

3. 名胜古迹:介绍云南的著名景点,如丽江古城、大理三塔、石林等。

4. 民俗风情:展示云南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

5. 环境保护:强调保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性,倡导绿色出行、节约资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云南省的基本概况和特色文化。

2.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云南与其他省份的差异。

3.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云南省的基本概况,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

2. 展示图片: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云南特色,增进彼此的了解。

4. 视频播放:播放有关云南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家乡的风光。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活动,如制作环保标语、签订环保承诺等。

6. 总结:强调保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性,倡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为家乡的美好明天努力。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云南的著名景点背后的故事和传说,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 通过介绍云南的特色美食,让学生感受家乡的饮食文化。

七、教学内容:1. 著名景点背后的故事:讲解丽江古城、大理三塔、石林等景点的历史渊源和传说故事。

2. 特色美食:介绍云南的著名美食,如过桥米线、鲍汁烧豆腐、云南菜肴等。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云南著名景点背后的故事和特色美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所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云南的自然环境》备课教案一、从海底升起的高原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2、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他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云岭大地是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过程:一、想一想。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吗?你能想象今天的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二、讲授新课1、默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述了哪些地方?2、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发现地——帽天山(1)帽天山位于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帽天山?(2)教师:1984年7月以来,我国科学家先后在这里发掘了许多多细胞海生生物化石,人们把它们称做“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3)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形成于什么时候?(4)澄江古生物群门类非常丰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哪些?(5)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浅海地区,海水富含矿物质,且这里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各类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2、昆明市晋宁县梅树村化石(1)小壳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2)小壳化石形成于什么时候?(3)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云南中、东部地区是什么样子?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云南中、东部地区是一个三面环岛的海盆,海水最深不超过20米,海底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海水中含有大量由火山灰带来的营养物质——磷、钙等。

梅树村周围海水清澈,波光粼粼,水底漫游着许许多多个体不大、身体表面长有钙质骨刺或骨片的生物。

这些小生灵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在理想的栖息地中生活、繁衍。

它们死亡后留下尸体、骨骼碎片,最后演化成为化石。

3、裸蕨植物群化石(1)裸蕨植物群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2)裸蕨植物群化石距今多少年就已形成?(3)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曲靖市是什么样子?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曲靖市附近气候炎热,海生蕨类、藻类植物繁盛。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这里的海底逐渐上升成为陆地,海水大面积退却,原来的滨海、浅海中各种海生蕨类、藻类植物慢慢露出水面,其中的一部分适应了变化的环境,逐渐进化到能在陆地上生活,成为陆生植物。

三、小结从云南省的这些化石可以推断出今天的云岭大地是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四、动手做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它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课后反思:二、山川交织的红土地1、纵横起伏的山地、高原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云南的地形特点。

2、知道云南省的地势特点。

重难点:知道云南省的地势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的云岭大地,处处“开门见山”。

什么是云南省地形的主体?二、讲授新课1、默读课文,说一说云南的地形特点是什么?今天的云岭大地,处处“开门见山”。

山地和高原是云南省地形的主体,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4%,在群山间,镶嵌着许多山间盆地,加上众多的河流,构成了云南险峻多姿的地貌。

2、说一说云南的地势特点是什么?云南省的地势特点是西北部高,南部、东南部低。

全省最高峰是什么地方?位于什么地方?海拔多少?滇西北有全省最高峰——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

卡格博峰位于德钦县境内,海拔6740米,山顶终年积雪。

3、全省最低点位于什么地方?海拔多少?而全省的最低点位于河口瑶族自治区境内的元江与南溪河交汇处,海拔只有76.4米。

4、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是多少?两地高度相差多少?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仅有840千米,而两地高度相差竟达6663.6米,即平均每千米高度相差7米多。

这在其他地区是少见的。

5、滇西北地形特点是什么?全省的高大山脉主要集中在滇西北。

滇西北的山脉大都呈南北走向,紧密排列,高山间夹着许多大江大河,形成山川并列、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

这里的澜沧江峡谷、金沙江峡谷、怒江峡谷尤其气势磅礴、雄峻肃立。

6、滇西南地形特点是什么?在滇西南地区,山脉呈扫帚状分散开来,地面平坦,河流蜿蜒曲折,水流缓慢。

在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一幅宁静秀美的傣家风光画。

7、云岭东部和哀牢山以东地形特点是什么?云岭东部和哀牢山以东是一片广袤的高原,人们习惯上称为滇东高原或云南高原。

滇东高原属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云贵高原为我国四大高原之一。

在地形上,滇东高原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的丘陵。

在滇东高原,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地层,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闻名中外的石林、阿庐古洞是典型的喀斯特景观。

8、云南的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以什么为主?云南的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以红壤系列为主,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6、4%,故云南又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

三、动手做课外仔细阅读云南地形图,了解云南的地形特点。

课后反思:2、星罗棋布的坝子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云南的五种地形。

2、按海拔高度分,全省的坝子分为哪三类?3、全省的主要坝子有什么特点?重难点:全省的主要坝子有什么特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知道云南人说的坝子是什么地形吗?二、讲授新课1、在云岭大地上,分布有哪五种地形?在云岭大地上,分布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云南俗称坝子)、平原五种地形。

2、云南的坝子有什么特点?云南的坝子,大多四周被山地、丘陵所包围,坝内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江河穿流其间。

全省的城市、村落大部分分布在坝子内。

坝子也是云南的主要农业耕作区。

3、按海拔高度分,全省的坝子分为哪三类?按海拔高度分,全省的坝子分为高坝、中坝、低坝三类4、全省的主要坝子有什么特点?昆明坝,又称滇池坝,是云南最大的坝子。

它以滇池为中心,包括昆明市四城区及呈贡、晋宁、富民、安宁等县(市)的大部分。

坝内的昆明市是云南省的省会。

大理坝的气候温和多雨,具有四季如春的特点,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有点苍山、洱海、蝴蝶泉、三塔等风景名胜。

大理市位于坝内。

蒙自坝是滇南最大的坝子,这里气温高,降水少,是云南省有名的旱坝子之一。

这里已成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保山坝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资源丰富,是滇西的粮仓和重要的工农业基地。

从上海至瑞丽的320国道穿过坝区。

昭鲁坝为滇东北最大的坝子,是云南省重要的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滇东北的门户与交通要道。

坝内沉积有大面积的褐煤层,为全省重要的煤炭基地。

三、动手做画(或拍摄)一幅你居住过的或最喜欢的坝子风光画(或照片)。

课后反思:3、蜿蜒如带的河流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有哪六条主要河流。

2、知道六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最终流向。

重难点:知道六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最终流向。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知道在云南境内,分布着多少条大大小小的河流?二、讲授新课1、在云南境内,分布着多少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在云南境内,分布着600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它们有的源远流长,流经许多省乃至许多国家,如怒江、澜沧江等;有的流程则较短,仅在省内便汇入干流,如大盈江、罗梭江等。

2、你知道云南有哪六条主要河流吗?在云南众多的河流中,有六条比较长,分别是金沙江、南盘江、元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

3、你知道六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最终流向吗?它们经过长途跋涉后,分别注入太平洋的东海、南海以及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独龙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元江和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境内。

独龙江、怒江、澜沧江、元江最后都流入其他国家,成为国际性河流。

4、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南盘江和元江这两条河流。

南盘江发源于云南东部的曲靖市,是珠江的正源,它流经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区,从高原流向平原、丘陵地区,水能资源丰富。

滇东高原的一些河谷下切强烈,地形相对高差较大,有的超过500米,造成河流的干流、支流间形成落差大的瀑布。

元江出国境后在越南的一段叫红河。

澜沧江出国境后改称湄公河,它是亚洲唯一的流经六国的国际河流,成为东南亚重要的水上通道。

三、动手做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调查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你家乡河流的发源地和最终流向。

课后反思:4、瑰丽晶莹的湖泊教学目标:1、知道全省的湖泊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哪些?2、云南的大中型湖泊主要是怎样形成的?3、云南省面积超过3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哪些?重难点:云南省面积超过3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哪些?教学过程:一、想一想你知道云南有哪些湖泊?二、讲授新课1、你知道云南有多少个湖泊?云南为中国五大湖区之一。

100多个面积大小不等的湖泊,如串串珍珠镶嵌在全省的崇山峻岭之中,给锦绣云南增添了无限的秀美。

2、你知道全省的湖泊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哪些?全省的湖泊按地理位置可分为滇东湖群、滇中湖群、滇西湖群。

3、说一说云南的大中型湖泊主要是怎样形成的?云南的大中型湖泊主要由断陷盆地构成,一般具有形状狭长、岸陡、底部较平等特点,水深多在20米以下。

全省小型湖泊的形成比较复杂,有溶蚀湖、冰渍湖、冰蚀湖、火山湖等类型。

其中,溶蚀湖多分布在滇东喀斯特地区,大部分以湖泊群出现,湖水面积和蓄水量因降雨的多少而有所增减。

而冰渍湖、冰蚀湖多分布在滇西北地区。

4、云南省面积超过3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哪些?云南省面积超过3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九个,分别是: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阳宗海和异龙湖。

5、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湖泊的主要特点。

滇池为全省第一大湖泊,也是我国三大重点保护湖泊之一。

抚仙湖是我国内陆水深居第二的淡水湖泊,最深处达151米,其位于玉溪市境内。

全省海拔最高的湖泊是位于德钦县的那措海。

就湖水的透明度来说,泸沽湖在云南省位居前列,透明度可达12米左右。

清澈见底的湖水,沿岸优美的自然风光,加上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使得这里成为全省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

三、动手做收集云南天然湖泊的图片,并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收获和快乐。

课后反思: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气候特点表现为什么?2、了解近几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

重难点:了解云南的气候特点表现为什么?教学过程:一、想一想你知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遇雨成冬”、“一雨成秋”这些话的意思吗?二、讲授新课1、你知道云南的气候特点表现为什么?云南的气候特点表现为:一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二是干湿季分明;三是类型多样,水平分布复杂。

就地区来说,滇西北高海拔地区长冬无夏,春秋较短。

滇中的广大地区四季如春,“遇雨成冬”。

在滇南、滇西南的河谷地带,长夏无冬,春秋较短。

滇中的广大地区四季如春,“遇雨成冬”。

在滇南、滇西南的河谷地带,长夏无冬,“一雨成秋”,这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能种双季稻甚至三季稻,形成“东边栽秧,西边割稻”的现象。

3、为什么说“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云南立体气候的生动写照。

在云南省的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递降约0、6℃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