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觉生理心理学机制讲义资料

合集下载

生理心理学 痛觉

生理心理学 痛觉


躯痛 体
慢痛
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 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痛 痛 深部痛 这种痛与慢痛相类似
觉 内 牵涉痛 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体腔痛
内脏疾患类及临近的体腔壁所致 这种痛与躯体痛相类似
⑵皮肤痛内脏痛的比较: ⑶牵涉痛:
⑵皮 肤 痛 与 内 脏 痛 的 比 较
指脑干网状结构向 丘脑的上传的系统。
如果该系统功能↓(如 应用催眠药、麻醉药)→ 皮层由兴奋状态→抑制 状态。如:
非洲睡眠病:蚊咬后慢慢睡死(解剖见病变在非特异性
投射系统);
白天各种刺激↑→上传↑→觉醒
晚上各种刺激↓→上传↓→睡眠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
感觉皮层结构特点:
前外侧束传导;痛、温和本体
觉由脊-丘系传导。
②∵痛、温和部分触压觉在
脊髓是先交叉后上行;本体觉
和部分触压觉则先上行后交叉。

∴当脊髓半横断时:痛、

温和部分触压觉障碍发生在横

断的对侧;本体觉和部分触压
觉障碍发生在横断的同侧。
2.痛 觉
⑴痛觉分类:
皮 快痛
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 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
N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
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
能单位-感觉柱:①对同
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
刺激起反应;②是一个
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
外侧面
理单位;③细胞柱N元 兴奋时,其相临的细胞 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 和抑制镶嵌模式。
体表感觉区 = 3-1-2区(第一感觉区) + 岛叶(第二感觉区)

痛觉的生理心理特点

痛觉的生理心理特点

• 4.痛觉包括两个成分:痛感觉与痛反应。痛觉达到一定程 度,通常伴随某种生理变化与情绪反应。生理变化如血压 上升、呼吸加快、瞳孔放大、大量出汗、局部肌肉收缩、 主动躲避的复杂动作。情绪反应是痛苦、焦虑、恐怖等。 一般说来,痛觉伴随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痛感觉与痛反应 有一定联系,但二者又不平行。
• 5.痛觉与其它感觉不同,受人的心理因素影响很大。同样 的痛觉刺激强度,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往往痛觉较小, 痛反应轻微。而在消极的心理状态下,则痛感觉较大,痛 反应强烈。
痛觉的生理心理特点
• 痛觉同视觉、听觉等感觉一样,是人脑的 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这 是痛觉与其它感觉的共性。
• 但是,痛觉的产生是由伤害性刺激作用于 人体的结果,因此痛觉又有区别其它感觉 的独特特点。痛觉的生理心理特点表现 Nhomakorabea下列几点:
• 1.痛觉可由许多刺激,例如机械、电、热、化学物质所引 起,并且是伤害性刺激。
• 2.痛觉往往与其它肤觉型式如触、压、冷、热等结合,并 且常常是在其它肤觉刺激的基础上,由于刺激强度的增加, 感觉性质发生变化,由其它肤觉型式转化为痛觉。换句话 说,痛觉和其它肤觉揉和在一起,构成一种复合感觉。
• 3.痛觉种类繁多,不象其它感觉那样比较单纯。痛觉可分 为皮肤痛、深部痛与内脏痛。它们的特点又有很大的区别。 皮肤痛的特点是定位明确,疼痛尖锐。深部痛来自肌肉、 肌键和关节,它的特点是定位不明确,痛的性质是迟钝的、 酸痛。

疼痛的产生机制课件

疼痛的产生机制课件

学习交流PPT
11
• 第6级:不注意饮食引起的肠胃炎,肚子痛 • 第7级:用棍棒打,留下黑紫色印记 • 第8级:各种方式引起的大面积流血性外伤 • 第9级:皮肉之苦,老虎凳、扎竹签、红烙铁
等满清十大酷刑 • 第10级:造成肢体残疾,如打仗中受伤被炸掉
手指 • 第11级:内脏痛,据说苏联特工发明了一种逼
供法,把毛巾拧成螺旋状,让人吞下去,毛巾 到胃部与胃壁缴在一起 • 第12级:母亲分娩时的感觉
学习交流PPT
12
引起疼痛

性 转换成神

感 经冲动
号受

(快反应)直径较粗的传入神经纤维所 先一步
传导的触、压等非痛信息 到达
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脑区,并与细纤维传导的痛信 息发生相互作用
学习交流PPT
5
• 疼痛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脊髓后角胶状质中 的某些神经细胞对痛信息的传递具有闸门作用, 控制着痛信息的向中传递,本身并受周围神经 粗、细传入纤维活动和高级中枢下行控制作用 的影响。
学习交流PPT
2
• 疼痛常伴有躯体运动反应和内脏自主神经反应。 躯体运动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可使机体躲 避伤害性刺激,先天性无痛者往往发生严重损 伤甚至危及生命。内脏自主神经反应表现为心 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改变、面色苍白、四 肢发凉、恶心、呕吐等,实际上是机体的应急 反应,但如原有循环、呼吸系统疾病者,有可 能使病情加重。
学习交流PPT
3
阿司匹林 制抑
组织细胞发 炎或损伤
前列腺素
增强
钾离子、5-羟色胺、乙酰胆碱、 缓激肽、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
(释放到细胞外液中)
疼痛或痛觉过敏
学习交流PPT
4

07痛觉生理心理学机制

07痛觉生理心理学机制

伤害性传入纤维 有髓鞘的Aδ纤维,传导速度较快,锐痛
无髓鞘的C纤维,传导速度较慢,钝痛
神经递质:P物质、谷氨酸
微痛时,仅释放谷氨酸 强烈时,谷氨酸+P物质
传导途径:
脊髓后角
脊髓前联合 交换神经元
对侧脊髓丘脑束 上 行
大脑皮层顶叶的第一及第二体感区
丘脑
整 合
疼痛刺激时,扣带回合体感区皮层的活动增加
调节痛觉的闸门控制学说
化学物质 P物质
谷氨酸
器伤 阈害 值性 下感 降受
脊髓后角伤害性感 受神经元敏感性增
一 痛觉的意义 痛觉是人体组织损伤的一种信号
信息交往的意义
二 痛感觉和痛反应
痛感觉
痛感觉产生的部位:大脑皮层;属意识活动 疼痛的测定:痛阈-耐痛阈 痛的特殊性: 非单一感觉
具有经验的属性 伴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痛反应
痛反应的三个方面: 躯体-运动性反应 植物-内脏性反应 神经-精神性反应
三 痛觉的分类
急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生理性疼痛 警戒信号,保护机体
慢性疼痛/病理性疼痛 伴有明显的组织损伤、炎症或神经系统的病变 对机体没有任何的保护作用
四 痛觉的神经机制
致痛物质:K+、5-HT、缓激肽、组胺
伤害性感受器
机械伤害性感受器 机械温度伤害性感受器 游离经传导和神经递质
有髓鞘的A纤维:激活时闸门闭 脊髓后角有四类神经元 无髓鞘的C纤维:激活时闸门开
投射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有髓鞘纤维的兴奋能抑制无髓鞘纤维的活动
闸门控制学说示意图:p116
内源性镇痛系统
吗啡镇痛作用的部位: 第三脑室周围灰质和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
刺激镇痛与吗啡镇痛作用部位一致,且可产生交叉耐受
五 痛觉过敏

疼痛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图片

疼痛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图片
理论-临床: 刺痛(快痛)、 灼痛(慢痛)和 酸痛临床表现差 异?
(三)背根神经节:
一级神经元胞体
脊髓背角:
二级神经元胞体
从前至后观
(四)丘脑:各种感觉通路的最后中转

(五)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脑干下行性抑制系统主要起点
三、疼痛的周围机制
• 外周伤害性刺激致敏初级传入神经 • 初级传入神经纤维的离子通道异常表达 • 神经损伤后长芽
• 疼痛中枢机制: 1. 背角神经元敏化:; 2.背角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减弱。 3.下行调制通路功能失调 4.背角结构重组
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
●外周敏感化:指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对 传入的刺激敏感性增加。
●中枢敏感化:脊髓背角伤害性感觉神 经元兴奋性增强。
●临床表现: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 痛觉超敏
(一)感受器
感受器:
●游离神经末梢 ●换能装置 刺激能量→神经冲动
伤害性感受器 也称痛觉感受器
侧重于应答伤害性刺激
伤害性感受器外周端
H+ 热 热 捏 冷 ATP
Nav: Na+通道
1、分类 按传导纤维分: Aδ纤维伤害性感受器和 C 纤维伤害性感受器 按功能的特征分:
高阈值机械伤害性感受器、有髓的机械-热伤害性感受 器、C类机械-热伤害性感受器、温热伤害外周神经纤维
高值阈C纤维
假突触
交感纤维或低阈值Aβ纤维能激活高值阈C纤维→机械的异 常疼痛
外周敏感化结果
外周敏感化—指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对 传入的刺激敏感性增加。
外周敏感化出现
痛觉过敏(hyperalgesia) 痛觉超敏 (allodynia)
痛觉过敏 和痛觉超敏
损伤前

疼痛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图片)

疼痛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图片)

(三)、脑干下行性调制功能失调 扩大的易化(加强)
脑干下行抑制调制系统和易化调制系统
主要递质: • 阿片肽 • 5-羟色胺 • 去甲肾上腺素
(阿片类镇痛药) (抗抑郁药)
(可乐定)
脑干




下行抑制结构的强度与身体状态、应激状态等有关。 阿片肽下行调控中最重要的激活和调节因子。
(四)、脊髓背角结构重建
高阈值机械伤害性感受器、有髓的机械-热伤害性感受器、C类机械-热伤害性感受器、温热伤害性感受 器、C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
2、伤害性感受器的特征: 反复刺激→感受器敏感性↑
3、伤害性感受器分布密度 内脏比皮肤低
4、 感受野:1根纤维末端分支所占的区域,即该纤维对外周刺激发生反应的部位。
理论-临床:指尖痛觉 比其他部位敏感,为什 么?内脏痛定位不准确 而躯体痛则相反?
阿片受体激动剂与传入纤维突触前膜阿片受体结 合
阻断钙离子通道
钙通道阻滞剂与传入纤维突触前膜钙离子通道结 合
(普瑞巴林/加巴喷丁)
钙离子内流↓
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二级神经元的兴奋性↓ 阻滞疼痛信号的传递
⑥神经免疫细胞
③脑干下 行抑制系统
⑤胶质神经
①初级传入神经元中枢端末梢
阿片受体激动剂
钙通道阻滞剂 PG
疼痛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图片)
一、痛觉传递的基本路径 二、疼痛相关解剖 三、疼痛的周围机制 四、疼痛的中枢机制
主要内容
目的 通过掌握疼痛的外周和中枢机制,达到理解病理性疼痛产生和部分常用镇痛药的作用机理。
有害刺激 游离神经末梢 (感受器) 外周神经 脊髓背角 脊髓丘脑束 大脑皮质→疼痛
一、痛觉传递的基本路径

第十一章痛觉ppt课件

第十一章痛觉ppt课件
传导的串线,导致内脏 痛觉感受器的活动被感知为皮肤痛。 如: 心绞痛:胸壁上方和左臂的疼痛 阑尾炎早期:脐周腹壁
11
12
The convergence of nociceptor input from the viscera and skin 13
四、痛阈(Pain threshold) ①痛感觉阈(Pain sensation threshold) 是受试者用语言报告有痛觉时所受到的最小刺 激量。 ②痛反应阈(Pain reaction threshold) 指引起躯体反射(屈肌反射、甩头、甩尾、嘶 叫等)和内脏反应(血压、脉搏、瞳孔、血管容 积、皮肤电反射、皮肤温度、呼吸等变化)所 需的最小伤害性刺激量。
6
来源
自主神经 节前纤维
自主神经 节后纤维
纤维直径(μm) 传导速度(m/s) 锋电位持续时间(ms) 负 后 电 位 正 后 电 位
1~3 3~15 1.2 无 1.5~4.0 100~300
0.3~1.3 0.7~2.3
0.4~0.5 3~5 12~20 0.2 40~60
% 锋电位 高度
持续时间 (ms) % 锋电位 高度 持续时间 (ms)
15
Peripheral chemical mediators of pain and hyperalgesia 16
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
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中感受和传递伤害性冲 动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外周部分,是没有特化的游离 神经末梢,广泛分布在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 ◇高阈机械痛感受器(HTM, high threshold
First and second pain
7
Spinal connections of nociceptive axons

最新第五章 感知觉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 视觉 第二节 听觉 第三节 痛觉讲学课件

最新第五章 感知觉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 视觉 第二节 听觉 第三节 痛觉讲学课件

三、 视 感 觉 缺 陷
四、颜色觉
(一)颜色的三个维度(特性) (二)机制
●感受细胞:视锥细胞 ●色细胞:谱色对抗细胞
五、知觉的神经机制
(一)视野与感受野
1、视野 2、感受野
视网膜中/外侧膝状体中/皮层中
(二)功能柱(皮层中)
◎特征侦察器模型(特征提取功能柱) ◎空间频率过滤器模型(空间频率柱)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联系资料及导学案中苏轼生平,思考本句 中的“凄凉”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其凄凉包括词人与亡妻两个方面。 “凄凉”,不只是思念亡妻,同时政治 仕途不顺,生活困苦,都是凄凉之因。表 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 人诉说的情感。从侧面反映出亡妻生前是 作者的知音,夫妻二人无话不谈。
自主学习
有感情朗读本词,并借助资料及导学案, 疏通全词大意。
合作探究(一)
快速通读本词,讨论一下本词按照大意可 以分为几部分(几层)?
全词脉络
全词按照作者的描写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
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上 片
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
合作探究(二)
尝试总结本词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1.白描的手法 “尘满面,鬓如霜” “小轩窗,正梳妆” “明月夜,短松冈” 2.虚实结合——以虚映实,虚中见实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虚写
尘满面,鬓如霜。
实写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 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 景。

痛觉课件

痛觉课件
概念1:疼痛是一种由于伤害性刺激引 起的不愉快感受,它带有强烈的情 绪成分,并伴有植物性神经反应, 如出汗、痉挛、休克等 概念2:与现实的或可能的组织损伤有 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性和情绪性 体验。 共同点是?
Health Psychology 3
二、痛觉的意义和特点
(一)意义:人体组织损伤的一种信 号 (二)特点: 1.伴随着其他一种或多种感觉 2.痛觉往往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Health Psychology 25
四、疼痛的控制技术
(一)目的-提高痛阈或耐受性 1.对损伤组织不再感到疼痛 2.有所感觉但不疼 3.感到疼痛但不再注意火能忍受
Health Psychology
26
四、疼痛的控制技术
(二)方法 1. 药物控制(麻醉剂、镇痛剂); 2. 手术控制: 3. 放松技术:深呼吸、冥想、瑜伽 4. 分心:治疗牙病时音乐的使用 5. 生物反馈:放松、暗示、自我控制↑、安慰剂 6. 催眠:放松、分心、暗示、认知重建、药物 7. 针灸:麻醉、放松、分心、暗示
护作用) 病理性疼痛,伴有明显的组织损伤、炎 症或神经系统的病变
Health Psychology
6
急性疼痛
慢性疼痛
病期 主观 反应 疼痛 控制 技术 基础
小于6个月 小于 个月 焦虑, 焦虑,害怕 ,对治愈有 信心 疗效好
多余12个月 多余 个月 1.痛成为核心世界, 痛成为核心世界, 痛成为核心世界 2.持续心理冲突和烦恼 持续心理冲突和烦恼 3.认知、应对和人格的改变 认知、 认知 疗效差
Health Psychology 21
第三节 疼痛与心理
一、疼痛的学习模型
• 某次疾病和损伤后,由于对疼痛者有利的 结果和反应而使得最初的疾病和损伤的行 为得以强化。 • 获益→疼痛行为固着→疼痛习惯 • 疼痛的主诉与客观的生理疾病一一对应?

第十一章痛觉ppt课件

第十一章痛觉ppt课件

mechano-receptor); ◇多觉型痛感受器(PMN, polymodal nociceptor) 痛觉过敏(hyperalgesia): 反复的伤害性刺激→皮肤感受器的阈值↓
17
皮肤伤害性感受器的特征
特 征 HTM PMN
神经纤维类别 伤害性机械性刺激 热伤害性刺激 化学性刺激 感受野 兴奋阈值
24
广动力型神经元(wide-dynamic-range neuron): 主要存在于脊髓的第Ⅴ层,对非伤害性刺激 (nonnoxious stimulation)如触压觉、温度觉和伤 害性刺激(noxious stimulation)均发生反应,且对 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具有高频持续放电的特殊形式。 伤害性传入神经纤维的神经递质: 谷氨酸(glutamate) P-物质(substance P)
15
Peripheral chemical mediators of pain and hyperalgesia 16
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
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中感受和传递伤害性冲 动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外周部分,是没有特化的游离 神经末梢,广泛分布在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 ◇高阈机械痛感受器(HTM, high threshold
38
⑵T cells ─ (Ⅴ 或Ⅰ层)脊髓后角中传递痛觉信 息的第一级细胞; SG cells (substantia gelatinosa) ─ (Ⅱ层)是T cell的突触前抑制神经元(闸门开关); L ─ 大直径神经纤维,即nonnociceptive Aβ fiber; S ─ 小直径神经纤维,即nociceptive Aδ and C fiber;
30
疼痛在脊髓中的传递

痛觉生理心理学机制

痛觉生理心理学机制
闸门控制学说示意图:p116
内源性镇痛系统
吗啡镇痛作用的部位: 第三脑室周围灰质和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
刺激镇痛与吗啡镇痛作用部位一致,且可产生交叉耐受
五 痛觉过敏
化学物质 P物质
谷氨酸
器伤 阈害 值性 下感 降受
脊髓后角伤害性感 受神经元敏感性增
痛觉生理心理学机制
四 痛觉的神经机制
致痛物质:K+、5-HT、缓激肽、组胺
伤害性感受器
机械伤害性感受器 机械温度伤害性感受器 游离神经末梢
多型伤害性感受器
痛觉神经传导和神经递质
伤害性传入纤维 有髓鞘的Aδ纤维,传导速度较快,锐痛
无髓鞘的C纤维,传导速度较慢,钝痛
神经递质:P物质、谷氨酸
微痛时,仅释放谷氨酸 强烈时,谷氨酸+P物质
传导途径:
脊髓后角
脊髓前联合 交换神经元
对侧脊髓丘脑束 上 行
大脑皮层顶叶的第一及第二体感区
丘脑
整 合
疼痛刺激时,扣带回合体髓鞘的A纤维:激活时闸门闭 脊髓后角有四类神经元 无髓鞘的C纤维:激活时闸门开
投射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有髓鞘纤维的兴奋能抑制无髓鞘纤维的活动

疼痛的机理和学说

疼痛的机理和学说

精心整理疼痛的机理和学说一)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纤维痛觉的感受器为游离神经末梢,它广泛分布在皮肤各层、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腹膜脏层和壁层、粘膜下层等处,任何外界的或体内的伤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学的),均可导致局部组织破坏,释放K+、H+、组胺、缓激肽、5-HT、Ach和P物质等内源性致痛因子。

这类游离神经末梢对缓激肽等化学刺激特别敏感,称之为化学性感受器(chemoceptor)。

1.1)新脊2)旧脊3)脊-4)后索52.3.突可在同侧或对侧脊髓前外侧索上升,伴行于脊髓丘脑束上行达丘脑VPM(三)疼痛在脊髓水平的整合脊髓是痛觉信号处理的初级中枢。

伤害性刺激的信号由细纤维传入脊髓后角,在那里加工后,一部分作用于前角运动细胞,引起局部的防御性反射如屈肌反射等,而另一部分则再继续向上传递。

(四)疼痛在脊髓以上水平的整合1.脑干脑干网状结构是多种感觉传入冲动汇集处,非伤害性信号和伤害性信号可相互影响,或是加强或是抑制,以进行各种传入信号的综合处理。

中脑中央灰质和延髓头端腹内侧网状结构(rostralventromedialmedulla,RVM)都是脑干的重要痛觉调制结构,它们是旁中央上行系统的组成部分,接受来自脊髓前外侧索的部分痛觉传入。

2.丘脑丘脑是各种感觉信息(除嗅觉外)进入大脑皮质形成主观感觉以前的最重要的整合中枢。

丘脑接受来自脊髓、脑干的纤维投射,经过丘脑的中继投射到大脑皮质。

主要包括腹侧核群、髓板内核3.41.概述70)的概灰质(2.PAG是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中一个上行与下行通路中的重要结构。

它在痛觉调制中的重要性在于凡是由激活更高级中枢所产生的镇痛效应,都被证明是通过它才起作用的。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吗啡镇痛、针刺镇痛、电刺激间脑和边缘系统中一些与镇痛有关的核团(尾核、下丘脑、隔区、伏隔核等)产生的镇痛效应,都可被注入微量阿片受体拮抗纳洛酮于PAG而部分阻断。

电刺激PAG或注射吗啡于PAG之所以镇痛,是由于激活了下行抑制系统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心理学
痛觉的生理心理
痛觉是人体组织损伤的一种信号 信息交往的意义
二 痛感觉和痛反应
痛感觉
痛感觉产生的部位:大脑皮层;属意识活动 疼痛的测定:痛阈-耐痛阈 痛的特殊性: 非单一感觉
具有经验的属性 伴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痛反应
痛反应的三个方面: 躯体-运动性反应 植物-内脏性反应 神经-精神性反应
三 痛觉的分类
化学物质 P物质
谷氨酸
器伤 阈害 值性 下感 降受
脊髓后角伤害性感 受神经元敏感性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急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生理性疼痛 警戒信号,保护机体
慢性疼痛/病理性疼痛 伴有明显的组织损伤、炎症或神经系统的病变 对机体没有任何的保护作用
四 痛觉的神经机制
致痛物质:K+、5-HT、缓激肽、组胺
伤害性感受器
机械伤害性感受器 机械温度伤害性感受器 游离神经末梢
多型伤害性感受器
调节痛觉的闸门控制学说
有髓鞘的A纤维:激活时闸门闭 脊髓后角有四类神经元 无髓鞘的C纤维:激活时闸门开
投射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有髓鞘纤维的兴奋能抑制无髓鞘纤维的活动
闸门控制学说示意图:p116
内源性镇痛系统
吗啡镇痛作用的部位: 第三脑室周围灰质和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
刺激镇痛与吗啡镇痛作用部位一致,且可产生交叉耐受
五 痛觉过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