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悬浮列车发展史

合集下载

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

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

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交通工具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体验。

在许多交通工具中,磁悬浮列车可以让人们享受到更为快速、舒适的出行体验。

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在本文中被探究。

一、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威尔斯和阳学者荷态,分别提出了磁悬浮列车的概念。

之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相继开始磁悬浮列车技术的研究和实验。

特别是在日本,由于承办2020年东京奥运会,项目加快推进,富士急行的210km/h实验磁悬浮列车被视为世界级的新技术成果,引起了全世界对磁悬浮车的广泛关注。

在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中,器械方面是决定其运行安全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磁悬浮车的主要构造包括永磁悬浮装置、磁悬浮导向装置、整车控制系统、牵引供电系统及非协调组件等,这些构造的进步实现了现代化的磁悬浮列车运行模式的彻底改变。

二、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应用1.城市间的高速运输由于磁悬浮列车具有路上的物理障碍较小、更高的速度和更流畅的运行,所以它可以成为城市间的高速运输工具。

一些国家,例如中国,已经在城市间建设了磁悬浮列车运输系统,现在已经十分发达。

2.机场交通机场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拥挤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

磁悬浮列车可以为机场交通系统提供快速、便利、安全和舒适的交通服务。

在上海,这种设备已经成为了浦东国际机场专业运输机场距离市中心的指定工具,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这项技术引入到他们的机场设施中。

3.观光运输在观光业中,磁悬浮列车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吸引人们关注的新型设备。

例如在德国,磁悬浮列车逐渐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三、磁悬浮列车技术的未来发展1. 全球范围的运输目前,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在500km/h以上,可以极大地缩短距离。

对于全球运输,磁悬浮列车可以使长距离的运输更快更有效率。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是一个高速列车网络,直接连接世界主要城市,使其更加容易的超越时区和跨越国家。

2. 环保和节能与传统煤炭运输和交通方式相比,磁悬浮列车的高效性和低能耗显然吸引了许多环保支持者。

磁悬浮列车原理及未来发展.

磁悬浮列车原理及未来发展.

3.2磁悬浮列车的缺点
• ①昂贵 一公里高速铁路投资需要2亿人民币; 一公里磁悬浮铁路投资翻两番不止!
(上海到杭州建造一条170公里的轨道系统, 需要40亿美元,上海到北京,超过1200公 里,需要220亿美元,平均每公里1800万美 元不止)
3.2磁悬浮列车的缺点
• ②不能变轨 车厢不能变轨,不想轨道列车可以从一条 铁轨借助岔道进入另一条铁路。一条轨道 只能容纳一列列车往返运行,造成浪费。 磁悬浮轨道越长,使用率越低
• 时速达到220km左右时,普通列车与磁悬 浮列车的功耗基本一致。再提高时速,磁 悬浮列车的优越性就更加明显了。
3.1磁悬浮列车的优点
• ⑤安全可靠 • EMS型列车悬浮高度大约1cm左右,万一 悬浮系统失灵,应急车轮能支撑列车继续 行进。另外,车体两侧像钳子一样抱住路 轨,不会出轨。 • EDS型列车由于采用大气隙悬浮,及时车 体稍微不平衡,或车体与轨道少许对不准, 或轨道上有冰雪之类的杂物,都不会影响 列车运行的安全性
1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史
• 1975年 开发、研制和试验第一台长定 子电磁行车技术功能的设备。 • 1976年 生产第一台用长定子电磁行车 技术的载人试验车HMB2,在卡塞尔由 蒂森· 亨舍尔在厂区内进行。采用电磁式支 承和导向系统,有10毫米空气间隙,车 重为2.5吨,4个座位,最大速度为3 6公里/小时。
2磁悬浮列车的原理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采用无接触电磁悬浮、 导向和驱动系统的高速列车系统,时速可 以达到450~550千米。主要分为两种:一种 是电磁型(EMS),也称为吸力型、常导型; 另一种是电动型(EDS),也称为斥力型、 常导型。
2.1电磁型列车
• 在车体内装有电磁铁,路轨为一导磁体。 电磁铁绕组中电流的大小根据间隙传感器 的信号进行调节,使车体与路轨间保持一 定距离。悬浮力大小与车速无关,任何车 速时都能保持稳定的悬浮力。悬浮气隙较 小,约1厘米。车前进的动力又直线感应电 机或直线同步电机提供。

中国磁悬浮列车发展史

中国磁悬浮列车发展史

中国磁悬浮列车发展史
中国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在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磁悬浮列车的相关研究,出于实际情况考虑,主要研究常导型磁浮技术。

1989年3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磁悬浮试验样车。

进入90年代,中国政府持续扶持磁浮列车系统研究,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系统掌握高速磁悬浮技术,优化完善中低速磁悬浮技术”的目标。

1995年,中国第一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在西南交通大学建成,并成功进行了时速为30.0公里的稳定悬浮、导向、驱动控制和载人运行等试验,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制造磁悬浮列车的技术。

2001年,德国的Transrapid公司在中国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至地铁龙阳路站兴建磁悬浮列车系统,2003年1月4日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正式开始商业运营,它是世界第一条商业运营的磁悬浮专线,为中国发展磁悬浮列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6年5月6日,中国国内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施工、自主管理的中低速磁悬浮——长沙磁浮快线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磁浮技术实现了从研发到应用的全覆盖,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中国在磁悬浮列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也为中国在全球磁悬浮列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磁悬浮列车科普简介汇总

磁悬浮列车科普简介汇总
• 2006年第一辆中低速磁悬 浮列车成功通过室外实地 运行试验
现状
• 目前有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试验线路 • 日本东部丘陵线、上海浦东运营线 • 美国佐治亚州、加洲圣巴巴拉以及北京地铁门头沟线等建
设中线路 • 澳大利亚、印度、英国等国计划中的线路
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优点
• 高速 • 低噪音 • 环保 • 舒适
磁悬浮列车
`
目录
一 磁悬浮列车概述
二 发展历程及现状
三 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磁悬浮列车概述
•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 磁悬浮力(即磁的吸 力和排斥力)来推动 的列车。由于其轨道 的磁力使之悬浮在空 中,行走时不需接触 地面,因此只受来自 空气的阻力。
原理
• 利用“同极相斥,异 极相吸”的原理,让 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 力的能力,使车体完 全脱离轨道,悬浮在 距离轨道约1厘米处。
缺点
• 断电后安全无保障 • 成本太高 • 强磁场对人体的影响尚不明确
应用前景
• 缩短旅客旅行时间 • 磁悬浮列车能耗低,节约能源
• 谢谢观赏
种类
• 以日本为代表的超导电磁 悬浮。
• 以德国为代表的常导电磁 悬浮。
发展历程及现状
日本
• 1962年开始研究常导 磁浮铁路
• 1972年首次成功地进 行了2.2吨重的超导磁 浮列车实验
• 1979年12月试验速度 达到517公里
• 1982年11月,磁浮列 车的载人试验获得成 功

德国
• 1968年开始研究磁浮铁路 • 1977年研制出常导电磁铁
吸引式和超导电磁铁相斥 式试验车辆 • 1982年开始进行不载人试 验 • 1984年速度增至400公里 每小时
中国

高速列车磁悬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高速列车磁悬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高速列车磁悬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高速列车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们追求快速出行的必备工具。

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磁悬浮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并成为了发展重点。

下面,本文从历史背景、技术原理以及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对高速列车磁悬浮技术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高速列车磁悬浮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磁悬浮技术已经成熟,并开始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

但由于技术难度大、投入巨大等问题影响,磁悬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60年代至90年代几乎停滞不前。

1997年,上海开始投资建设磁悬浮列车,中国磁悬浮技术得以重新崛起。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改善,2002年,上海成功研制出了时速430公里的世界上最快的商业化磁悬浮列车——磁浮列车。

此后,中国开始加快高速铁路的发展速度,磁悬浮技术也逐渐得到完善和推广,至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磁悬浮列车的技术和资产的拥有国家。

二、技术原理磁悬浮列车是一种磁悬浮式铁路交通方式,是利用高强度电磁场驱动列车行驶的交通工具。

其技术原理是利用列车和轨道间的磁力排斥和吸引,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行驶。

具体来说,磁悬浮列车的轨道上铺设有一系列电磁铁,同时在列车底部也装有电磁铁。

通过对轨道上的电磁铁和列车底部的电磁铁电流的控制,可使车体既悬浮在轨道上,又向前滑行。

磁悬浮列车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00公里以上,能够替代飞机在500公里以内的航程,运营成本低,环保减排,占用土地面积小等优势,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

三、发展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改善和全球高铁的发展趋势,磁悬浮列车将有望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中国已在上海、长沙、青岛等城市建设了磁悬浮列车,而自主研发的长兴岛磁浮列车不仅速度快,同时在环保降噪方面也具备卓越的表现。

在未来,磁悬浮列车将成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到高速铁路建设中来,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势头将会越来越强劲,未来必将成为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趋势,为乘客提供更加高效、快捷、安全、舒适的出行方式。

磁浮列车

磁浮列车
磁浮列车
常导磁吸式(EMS)利用装在车辆两侧转向架上的常导电磁铁(悬浮电磁铁)和铺设在线路导轨上的磁铁,在磁 场作用下产生的吸引力使车辆浮起,见图二中的图2所示。车辆和轨面之间的间隙与吸引力的大小成反比。为了保 证这种悬浮的可靠性和列车运行的平稳,使直线电机有较高的功率,必须精确地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使磁场保 持稳定的强度和悬浮力,使车体与导轨之间保持大约10 mm的间隙。
超导磁斥式的导向系统可以采用以下 3种方式构成: ①在车辆上安装机械导向装置实现列车导向。这种装置 通常采用车辆上的侧向导向辅助轮,使之与导向轨侧面相互作用(滚动摩擦)以产生复原力,这个力与列车沿曲线 运行时产生的侧向力相平衡,从而使列车沿着导向轨中心线运行。②在车辆上安装专用的导向超导磁铁,使之与 导向轨侧向的地面线圈和金属带产生磁斥力,该力与列车的侧向作用力相平衡,使列车保持正确的运行方向。这 种导向方式避免了机械摩擦,只要控制侧向地面导向线圈中的电流,就可以使列车保持一定的侧向间隙。 ③利用 磁力进行导引的“零磁通量”导向系铺设“8”字形的封闭线圈。当列车上设置的超导磁体位于该线圈的对称中心 线上时,线圈内的磁场为零;而当列车产生侧向位移时,“8”字形的线圈内磁场为零,并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以平 衡列车的侧向力,使列车回到线路中心线的位置。
磁悬浮列车日本从1962年开始研究常导型磁悬浮列车,后来由于超导技术的发展,日本从70年代开始转向研究 超导型磁悬浮列车。1972年12月在宫崎磁悬浮铁路试验线上,时速达到了204 km/ h。1979年12月又进一步提高 到517 km/ h。1982年 11月,磁悬浮列车的载人试验获得成功。1995年载人磁悬浮列车试验时的时速高达 411km/h。1997年12月在山梨县的试验线上创造出时速为550km/h的世界最高记录。最高时速与试验线的长度有 关,德国的试验线两端是环形的,直线部分只有约7km,日本的试验线是直线且很长,故能达到较高的时速。

真空管道磁悬浮发展史

真空管道磁悬浮发展史

真空管道磁悬浮发展史
真空管道磁悬浮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培尔提出了磁浮列车概念,并同时提出了“真空管道”的设想,认为采用管道抽真空的办法可以实现磁浮列车速度每小时1000公里的目标值。

1974年,瑞士的鲁道夫·里斯博士,提出了地下真空隧道磁悬浮列车的概念,也就是“瑞士地铁”。

他在1985年获得瑞士政府的支持,资助了一项最初研究。

里斯和他的团队在1999年向瑞士联邦议会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提出具体技术方案。

但“瑞士地铁”在1999年后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瑞士联邦议会更在2005年决定不再推进这个项目。

1999年,美国佛罗里达洲的机械工程师戴勒·奥斯特取得了新型运输方式—真空管道运输系统的发明专利,英文名为Evacuated Tube Transportation,缩写为ETT。

其原理可简单描述为:将超导磁悬浮列车置于真空管道内,利用线性电机加速至预定速率。

由于电动机和真空管已融为一体,所以真空管中的传输舱不需要发动机或者电力激活的部件。

2002年底,戴勒·奥斯特来到中国,并在西南交通大学工作了三个月,就建设高温超导磁浮模式的真空管道运输试验,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在戴勒·奥斯特离开后,西南交通大学启动了我国在真空管道运输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

综上所述,真空管道磁悬浮的发展史是漫长而又艰难的,经历了多次的实验和失败,才有了如今的成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真空管道磁悬浮将会在未来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磁悬浮列车技术研究

磁悬浮列车技术研究

磁悬浮列车技术研究磁悬浮列车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高速交通工具技术,以磁力为驱动力,运用磁悬浮原理使列车“悬浮”于轨道上,从而达到较高的运行速度和较好的载重能力。

磁悬浮列车与传统轮轨列车相比,具有速度更快、噪音更小、能耗更低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一、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磁悬浮列车技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德国的伦茨(Transrapid)公司开始着手研究这项技术。

1961年,伦茨公司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辆磁悬浮列车试验车,此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磁悬浮列车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原理磁悬浮列车是通过磁力来实现列车“悬浮”于轨道上。

具体来说,磁悬浮列车一般采用超导磁悬浮技术,即在车体底部装有超导体,通过电磁感应将车体与轨道间的磁场保持一定距离,从而实现列车的悬浮。

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磁悬浮列车采用磁力来驱动车体,并且采用线圈、超导体等技术来实现对列车的控制。

三、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应用磁悬浮列车技术目前已经开始在一些国家进行应用。

比如中国,在上海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磁悬浮列车线路,行车速度可达到每小时431公里,在交通拥堵的城市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除了城市交通,磁悬浮列车技术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比如,磁悬浮列车可用于高铁路线的建设,能够实现更高的运行速度和更大的载重量。

另外,磁悬浮列车还可用于地铁的建设等领域。

四、磁悬浮列车技术的优点相比传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在运行速度、噪音、能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具体来说,磁悬浮列车能够实现更高的运行速度,因为其与轨道没有接触面,减少了摩擦力和阻力,能够达到更快的运行速度;此外,磁悬浮列车的噪音较小,因为其运行时避免了车轮与轨道之间的磨擦导致的噪音;此外,磁悬浮列车的能耗也较低,因为其不需要使用轮轨列车中的传动装置。

由于这些优点,磁悬浮列车技术被广泛认为是未来城市交通和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技术。

总之,磁悬浮列车技术是未来城市交通和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技术。

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一、磁悬浮技术的起源与初期发展- 磁悬浮技术的起源磁悬浮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瑞士物理学家弗里茨·朗得利在实验中发现了磁悬浮的可能性。

他利用永磁体和磁场消除重力对物体的作用,使得物体可以悬浮在空中,并且保持稳定。

这一发现奠定了磁悬浮技术的基础。

- 磁悬浮技术的初期发展在磁悬浮技术的初期发展阶段,科学家们主要关注如何将磁悬浮技术应用于交通工具上。

20世纪60年代,德国工程师海因茨·因西纳研发出了第一台磁悬浮列车原型。

这台原型列车成功地实现了磁悬浮运行,并且在瑞士的测试线上取得了成功。

二、磁悬浮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应用拓展- 磁悬浮技术的进一步完善随着科技的进步,磁悬浮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磁力控制技术、永磁体材料的改进等成果使得磁悬浮技术具备了更强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此外,磁悬浮技术还得到了力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支持,使得技术的发展更加综合、全面。

- 磁悬浮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拓展作为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交通技术,磁悬浮技术在近年来逐渐得到了应用的拓展。

在中国,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成为首个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线路。

此外,德国、日本等国家也在磁悬浮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磁悬浮技术的应用还涵盖了城市短距离交通、机场连接线等领域。

三、磁悬浮技术的未来发展与前景展望- 磁悬浮技术在高速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磁悬浮技术在高速交通领域具备许多优势,如安全性高、速度快、对环境污染小等。

因此,磁悬浮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方面具有较好的前景。

未来,随着更多国家对磁悬浮技术的认可和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磁悬浮技术在高速交通领域的应用将得到更多的发展。

- 磁悬浮技术在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除了交通领域,磁悬浮技术还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科研领域,磁悬浮技术可以用于实现精密测量、减小外界干扰等。

在医疗领域,磁悬浮技术可以用于实现更精确的手术、更安全的药物输送等。

磁悬浮列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磁悬浮列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磁悬浮列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磁悬浮列车技术,是一项利用磁悬浮原理驱动列车前进的现代高速交通工具。

与传统的轮轨交通不同,它不仅能够提供更加快速的出行服务,同时也能够保证更低的能耗、更少的环境影响以及更强的安全性能。

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中,磁悬浮列车技术也成为了继高速铁路后,另一大创新性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磁悬浮列车技术的优势磁悬浮列车技术的优点表现在以下方面:1.快速运行:磁悬浮列车在运行时,不会受到轮轨摩擦的限制,可以以更高的速度行驶。

事实上,早在2007年,CRRC研制的SMT之家场站测试列车,就以431公里/小时的速度创下了磁浮交通领域的最高时速记录。

2.能量效率高:磁悬浮列车的磁浮系统可以将列车悬浮在轨道上,减少了地面摩擦对列车的消耗,并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磁悬浮列车只是在车身布置大量的发电机和电动机,通过车辆的动能和制动能回馈到电网,不用耗费大量的燃料。

3.空气净化作用强:磁悬浮列车的运行方式使得轨道表面与车体之间的距离非常小,从而可以减少车载CAT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磁悬浮列车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比传统交通更为环保的出行方式。

4.安全性能好:磁悬浮列车通过磁悬浮原理实现行驶,避免了传统轨道交通中因为轮轨磨损导致的隐患和设备故障。

同时,在列车运行过程中,紧急制动或者发生其他突发状况,对人员生命财产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二、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发展历史要说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就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上个世纪的德国。

20世纪60年代,德国北莱茵铁路公司(VEB)引入了轮胎公路车技术,并于1969年推出了载人磁悬浮列车——TR-01。

虽然这款列车的时速只有75公里,但它开创了人类磁悬浮列车研制的先河。

此后,磁悬浮列车的研究与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1984年,日本JR集团在长野县上田市试行一款被称为L0的磁悬浮列车原型车。

随后,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都相继开展了磁悬浮列车的研究项目,并且在技术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

磁悬浮列车基本资料

磁悬浮列车基本资料

磁悬浮列车基本资料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磁悬浮力(即磁的吸力和排斥力)来推动的列车。

由于其轨道的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不需接触地面,因此其阻力只有空气的阻力。

磁悬浮列车的最高速度可以达每小时500公里以上,比轮轨高速列车的300多公里还要快手。

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源于德国,早在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就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并于1934年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

19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以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筹划进行磁悬浮运输系统的开发。

“常导型”世界第一条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上海磁悬浮列车,建成后,从浦东龙阳路站到浦东国际机场,三十多公里只需8分钟。

上海磁悬浮列车是“常导磁吸型”(简称“常导型”)磁悬浮列车。

是利用“异性相吸”原理设计,是一种吸力悬浮系统,利用安装在列车两侧转向架上的悬浮电磁铁,和铺设在轨道上的磁铁,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的排斥力使车辆浮起来(利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列车底部及两侧转向架的顶部安装电磁铁,在“工”字轨的上方和上臂部分的下方分别设磁悬浮列车反作用板和感应钢板,控制电磁铁的电流使电磁铁和轨道间保持1厘米的间隙,让转向架和列车间的排斥力与列车重力相互平衡,利用磁铁排斥力将列车浮起1厘米左右,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运行。

这必须精确控制电磁铁的电流。

悬浮列车的驱动和同步直线电动机原理一模一样。

通俗说,在位于轨道两侧的介绍线圈里流动的交流电,能将线圈变成电磁体,由于它与列车上的电磁体的相互作用,使列车开动。

磁悬浮列车列车头部的电磁体N极被安装在靠前一点的轨道上的电磁体S极所吸引,同时又被安装在轨道上稍后一点的电磁体N极所排斥。

列车前进时,线圈里流动的电流方向就反过来,即原来的S极变成N极,N极变成S极。

循环交替,列车就向前奔驰。

稳定性由导向系统来控制。

“常导型磁吸式”导向系统,是在列车侧面安装一组专门用于导向的电磁铁。

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

悬浮系统
目前悬浮系统的设计, 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分别是德国所采用 的常导型和日本所 采用的超导型。从 悬浮技术上讲就是 电磁悬浮系统 (EMS)和电力悬 浮系统(EDS)。 图4给出了两种系 统的结构差别。
导向系统
导向系统是一种测向力 来保证悬浮的机车能 够沿着导轨的方向运 动。必要的推力与悬 浮力相类似,也可以 分为引力和斥力。在 机车底板上的同一块 电磁铁可以同时为导 向系统和悬浮系统提 供动力,也可以采用 独立的导向系统电磁 铁。
速度列表
1971年 — 西德 — Prinzipfahrzeug — 90 km/h 1971年 — 西德 — TR—02(TSST)— 164 km/h 1972年 — 日本 — ML100 — 60 km/h — (载人) 1973年 — 西德 — TR04 — 250 km/h (载人) 1974年 — 西德 — EET—01 — 230 km/h (无人) 1975年 — 西德 — Komet — 401.3 km/h (由蒸汽火箭推进,无人) 1978年 — 日本 — HSST—01 — 307.8 km/h (支援由火箭推进,由日产汽车制造导无人) 1978年 — 日本 — HSST—02 — 110 km/h (载人) 1979年12月12日 — 日本 — ML—500R — 504 km/h (无人) 第一次突破500 km/h 1979年12月21日 — 日本 — ML—500R — 517 km/h (无人) 1987年 — 西德 — TR—06 — 406 km/h (载人) 1987年 — 日本 — MLU001 — 400. km/h (载人) 1988年 — 西德 — TR—06 — 412.6 km/h (载人) 1989年 — 西德 — TR—07 — 436 km/h (载人) 1993年 — 德国 — TR—07 — 450 km/h (载人) 1994年 — 日本 — MLU002N — 431 km/h (无人) 1997年 — 日本 — MLX01 — 531 km/h (载人) 1997年 — 日本 — MLX01 — 550 km/h (无人) 1999年 — 日本 — MLX01 — 548 km/h (无人)

磁浮高铁简史

磁浮高铁简史

磁浮高铁简史磁浮高铁简史磁浮高铁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高速铁路交通系统,采用磁浮技术驱动列车,在真空吸附管道中运行,可以以极高的速度行驶,具有安全、环保、省能源、快捷等优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磁浮高铁的简史。

1. 1968年磁浮技术的诞生磁浮技术最早是在1968年被日本物理学家辻本裕康教授发明。

他设计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磁浮列车试验车,这一技术被称为磁悬浮技术。

这台列车虽然只有18人乘坐,但它的诞生标志着磁浮技术的开端。

2. 1984年迈向商业化1984年磁浮轨道试验线成立,这一技术首次向商业方向迈进。

这条轨道是磁浮技术的实验性轨道,用于验证磁浮技术可行性。

这条线路长18.4公里,从日本长岛到南港区,共花费约170亿日元。

3. 2002年中国磁浮高铁诞生在经历长达15年的试验和实验之后,中国磁浮高铁在2002年获得成功。

它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永磁式磁浮高速列车运营线路,这一路线由上海市闵行区往返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全长30.5公里。

这条高铁线路速度可以达到431公里每小时,使其成为全球最快的运营的磁浮列车路线。

4. 2015年美国磁浮列车再次闻名世界2015年,美国达拉斯市(Dallas)宣布修建一条全新的磁浮列车线路,这一消息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虽然这条线路只有几公里长,但它标志着美国磁浮列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5. 未来可期的磁浮高铁磁浮高铁技术非常先进,可以承载大量乘客,又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和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磁浮高铁路线,这也会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和创新。

总结:磁浮高铁是一种现代化的高速铁路交通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很成功地开发出实用型的磁浮技术,并且彻底展开了货运和客运的运营。

随着技术的发展,磁浮高铁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相信会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磁悬浮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磁悬浮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磁悬浮系统的发展和应用磁悬浮系统(Magnetic Levitation,简称MagLev)的发展和应用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主题。

它利用电磁力来克服重力,使物体悬浮在轨道或其他支撑结构上,从而消除了机械接触与摩擦,实现高速、无磨损运行。

发展历史:-磁悬浮技术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实际的磁悬浮列车研究始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

德国和日本是最早开发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国家,分别研发了Transrapid系统(TR系列)和超导磁浮(SCMAGLEV)系统。

-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中叶的研究也对磁悬浮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应用于离心机等高速旋转设备的轴向磁悬浮设计。

- 1980年代以来,随着材料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磁悬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主要应用领域:1. 交通运输:-磁悬浮列车:最著名的应用是在高速轨道交通中,如上海磁悬浮列车,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线路,最高时速可达431公里。

此外,日本也有正在运行测试中的磁悬浮列车,设计速度超过500公里/小时,计划用于东京至名古屋的中央新干线。

2. 工业制造:-磁悬浮轴承:在精密加工、高速旋转机械等领域广泛应用,例如高速电机、风扇、泵以及机床主轴等,减少了机械损耗,提高了效率和精度。

-物料输送:在无尘车间、半导体生产等场合,磁悬浮技术用于实现无接触物料搬运,减少污染和提高洁净度。

3. 能源领域:-磁悬浮发电机:利用磁悬浮技术可以设计出高效的发电机,减少能量损失,尤其在风能发电、涡轮机等方面有潜在应用。

-低温制冷设备:磁悬浮技术被用于高性能低温制冷机,实现零摩擦运行,提高制冷效率。

4. 航空航天:-虽然尚未大规模商用化,但磁悬浮概念也被探讨用于未来航天器推进系统和空间站内部的无摩擦移动装置。

5. 生活消费品:-部分高科技家电产品中,如音响设备或台灯,也开始采用磁悬浮技术,作为新颖且科技感十足的设计元素。

随着“十四五”规划对低碳经济和智能化产业转型的推动,磁悬浮技术在节能、环保、高效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不仅能够促进交通行业的绿色发展,还在众多工业制造领域为提高能效、降低排放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历程磁悬浮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领域,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历经了几十年。

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到如今的产业化应用,我国磁悬浮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特点与趋势,以期为我国磁悬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磁悬浮技术概述磁悬浮技术是指利用磁力使物体悬浮,并通过控制磁场来实现对悬浮物的定位、运动和控制的一种技术。

磁悬浮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医疗等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是磁悬浮列车和磁悬浮轴承。

二、中国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历程1.探索阶段(1950年代至1980年代)早在195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磁悬浮技术。

这一阶段的磁悬浮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实验验证,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研究与发展阶段(1980年代至2000年代初)1980年代以来,我国磁悬浮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磁悬浮列车和磁悬浮轴承等方面。

例如,1984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磁悬浮轴承试验样机;1994年,国家磁悬浮列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我国磁悬浮列车研究进入新阶段。

3.产业化应用阶段(2000年代初至今)2000年代初,我国磁悬浮技术开始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有:2002年,上海磁浮列车开通运营,成为我国首条商业运营的磁悬浮线路;2016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磁悬浮轴承系统成功应用于工业领域。

三、我国磁悬浮技术的发展特点与趋势1.发展特点(1)政府高度重视:在国家层面,我国政府对磁悬浮技术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磁悬浮技术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科研实力不断提升:我国磁悬浮技术研究团队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3)产业化应用逐步拓展:磁悬浮技术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从交通、工业向医疗、家电等领域扩展。

2.发展趋势(1)高速磁悬浮列车: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迅猛发展,高速磁悬浮列车将成为未来交通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应用发展

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应用发展

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应用发展超导磁悬浮列车,是一种创新的高速列车技术,它采用超导磁浮技术,通过磁力悬浮的原理来实现列车的运行。

该技术具有速度快、运行平稳、环保节能等优势,因而在交通运输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会探讨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应用前景。

一、背景和发展历程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当时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资克菲尔(Hermann Kemper)首次提出了磁悬浮列车的概念。

磁悬浮列车最初的设计理念是利用永磁体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磁悬浮,但是由于永磁体的制造难度大,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迎来了第一次技术瓶颈。

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全力研发磁悬浮列车,并最终成功实现了原型车的制造。

之后,在德国和法国等国家也相继研发和试验磁悬浮列车技术。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才出现了具有独特技术特点的第三代磁悬浮列车。

1984年,德国的联邦铁路局和波恩大学首次合作研制出了超导磁悬浮技术,这标志着超导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开端。

在此基础上,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家相继推出了超导磁悬浮列车项目,同时也出现了多项相关技术的突破。

二、技术原理超导磁悬浮列车采用超导体覆盖的轨道和车体的方式来实现磁悬浮。

其原理是利用超导体对磁场的特殊反应,从而实现对车体的悬浮。

在列车运行时,超导体的温度低于其临界温度,使超导体处于超导状态,这就使得超导体对磁场实现“完全反转”,并排斥磁场。

列车底部的导向磁铁和轨道上的线圈产生的磁场就会被超导体排斥,使列车实现悬浮运行。

此外,超导体反转磁场时还会产生电流,从而形成了稳定的“补偿电流”,也就是超导磁悬浮列车的“传热性SCP”(Superconducting Compensation Principle)。

三、市场应用和前景1. 技术瓶颈和挑战在过去几十年里,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难题。

磁悬浮技术的来源

磁悬浮技术的来源

磁悬浮技术的来源在1842年,英国物理学家Earnshaw 就提出了磁悬浮的概念,利用磁力使物体处于无接触悬浮状态,单靠永久磁铁是不能将一个铁磁体在所有六个自由度上都保持在自由稳定的悬浮状态,应当采用可控电磁铁。

这一思想成为了之后开展的磁悬浮列车和电磁轴承研究的主导思想。

磁悬浮技术的发展磁悬浮技术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的研究源自于德国,但是早期由于现代控制理论,电磁学,电子技术发展的缓慢,导致对其研究的进展相当缓慢,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固体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开始大规模研究磁悬浮技术,发展最成熟的是磁悬浮列车和磁悬浮轴承。

磁悬浮列车根据悬浮原理的不同分为常导型和超导型两大类前者以德国高速常导磁浮列车Transrapid为代表,后者以日本磁悬浮列车为代表磁悬浮轴承大体分为传统的磁悬浮轴承( 需要位置传感器) 和无传感器的磁悬浮轴承。

1969年,德国牵引机车公司的马法伊研制出小型磁悬浮列车系统模型在1km轨道上时速达165km。

1994年,日本研制的电动磁悬浮列车在74km长的轨道上时速达431km。

1999年,日本的超导磁悬浮列车时速达到552km。

德国经过20年的努力,技术上已趋成熟,已具有建造运营线路的水平。

原计划在汉堡和柏林之间修建的第一条时速为400km的磁悬浮铁路,总长度为248km,预计2003年正式投入营运。

但由于资金计划问题,2002年宣布停止了这一计划。

我国磁悬浮列车研究工作起步较迟,1989年3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磁悬浮试验样车。

1995年,我国第一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在西南交通大学成立,并且成功实施了稳定悬浮、导向、驱动控制、载人运行等时速为300km的试验。

西南交通大学这条实验线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营经掌握了制造磁悬浮列车的技术,上海铺设的磁悬浮铁路,使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磁悬浮运营铁路的国家。

磁悬浮平台随着现代信息产业高速发展,高精密加工的需求越来越多,例如半导体产业,微电子技术,生物细胞等都需要高精密定位平台,它们的研究需要超精密运动控制性能和超洁净生产环境等,因此,传统的工作平台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工作台部件间的运动副摩擦会导致定位精度低,响应速度缓慢,从而不能顾及工作台运动性能的高精度与运行速度,如果利用气浮支撑定位平台,如荷兰开发的气浮结构定位平台,釆用气压伺服系统与压电驱动器相结合的伺服定位系统,虽然消除了摩擦,但是由于其结构庞大复杂,支撑刚度小,以致平台承载能力和抗冲击能力较低,使得承载能力和抗冲击能力降低,并限制了定位精度的提高,所以这些定位平台都难以满足下一代超精密加工的要求,此外,摩擦非线性也是限制精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磁悬浮平台的研究在国内外掀起了高潮,它是一种无接触支撑的技术,在电机绕组产生的励磁磁场与永磁体产生的永磁磁场相互作用下,关键部件既可产生悬浮力又可提供电磁驱动力,其中悬浮力使运动部件相对支承部件始终保持处于无接触悬浮状态,电磁驱动力用以驱动运动部件精确定位的超精密定位系统,这样系统的机械结构变得简单,有精度要求的部件大为减少,因此,磁悬浮定位平台可实现多自由度,大范围的超精密运动且相对运动表面间没有接触,彻底消除了爬行现象,也没有因磨损和接触疲劳所产生的精度下降和寿命问题,完美的解决了摩擦非线性的问题,具有无需润滑,无声,易控,高效,结构简单等特点,尤其适用于真空工作环境。

悬浮磁列车知识点总结

悬浮磁列车知识点总结

悬浮磁列车知识点总结一、悬浮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史悬浮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利用电磁力将列车悬浮在轨道上,并通过电磁力推进列车运行。

1971年,德国工程师Hermann Kemper首次提出磁悬浮列车的概念,从而开启了磁悬浮列车的研发之路。

随后,日本、中国、法国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悬浮磁悬浮列车的研究工作,推动了磁悬浮列车的发展。

二、悬浮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悬浮磁悬浮列车采用磁力悬浮和线性感应推进技术,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磁悬浮技术:悬浮磁悬浮列车利用强磁场将列车悬浮在轨道上,实现对列车的悬浮支撑。

通常采用超导磁体或电磁悬浮系统产生磁场,通过磁场与轨道上的导向磁铁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稳定的悬浮力,使列车浮在轨道上。

2. 线性感应推进技术:悬浮磁悬浮列车利用线圈在磁场中运动时所产生的感应电流,通过电磁力推动列车运行。

一般情况下,轨道上安装有线圈,列车上则装有永磁体或电磁体,当列车在轨道上运行时,通过与轨道上的线圈相互作用,产生感应电流,并产生电磁力,推动列车运行。

三、悬浮磁悬浮列车的分类根据悬浮方式和推进方式的不同,悬浮磁悬浮列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永磁悬浮列车:永磁悬浮列车采用永磁体和轨道上的导向磁铁相互作用,实现悬浮和推进。

由于永磁体具有常态磁化特性,因此可以在不接通电源的情况下产生磁场,从而实现悬浮和推进。

2. 电磁悬浮列车:电磁悬浮列车采用电磁体产生磁场,与轨道上的导向磁铁相互作用,实现悬浮和推进。

相比永磁悬浮列车,电磁悬浮列车可以通过控制电流来调节磁场强度,实现悬浮高度的调节。

3. 线圈推进式磁悬浮列车:线圈推进式磁悬浮列车采用列车上的线圈在轨道上的线圈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产生电磁力,推动列车运行。

这种类型的磁悬浮列车推进效率高,运行速度快。

四、悬浮磁悬浮列车的优点悬浮磁悬浮列车相对于传统的轮轨列车具有许多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运行速度高:悬浮磁悬浮列车采用磁力悬浮和线性感应推进技术,可以实现高速运行,其运行速度可达到每小时500公里以上。

磁悬浮列车发展史

磁悬浮列车发展史

磁悬浮列车发展史2013.8.7磁悬浮列车是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方式,至今仍未投入大规模的应用,但它的理论准备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

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并于1934年申请专利。

70年代以后德日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筹划进行磁悬浮运输系统的研究开发。

1962年日本开始研究常导磁浮铁路,从70年代初转向超导领域,并进行了3次无载人试验,最高时速由1972年的50km/h到1977年的204km/h,到1979年12月又进一步提高到517km/h。

1982年11月载人试验取得成功,最高时速为411km/h。

1996年建成首期18.4km长的山梨试验线。

1968年德国开始研究常导和超导磁浮铁路,到1977年先后分别研制出常导电磁铁吸引式和超导电磁铁相斥式试验车辆,试验时的最高时速达到400km/h。

随后考虑到超导技术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转而集中力量发展常导磁浮铁路。

1980年修建试验线,1982年开始不载人试验。

最高试验速度在1983年底达到300km/h,1984年增至400km/h。

目前德国的相关技术已趋成熟。

相比之下英国起步较晚,从1973年才开始。

然而1984年4月,伯明翰机场至英特纳雄纳尔车站之间一条600米长的磁浮铁路正式通车营业,单程仅需90秒。

由此英国成为最早将磁浮铁路投入商业运营的国家之一。

1995年,这趟拥有传奇色彩的列车在运行了11年后被宣布停止营业,结束了它的荣光。

而作为世界两极的美国与前苏联则分别在七八十年代放弃了这项研究计划。

目前只有德国、日本的研究仍在继续,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2000年与德国政府正式签订上海磁悬浮列车项目研究协议。

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西起龙阳路站,东至浦东国际机场,专线全长29.863公里,2001年3月1日在浦东挖下第一铲,2002年12月31日全线试运行,2003年1月4日正式开始商业运营,全程只需8分钟,是世界第一条商业运营的磁悬浮专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悬浮列车发展史
磁悬浮列车2003-12-31
磁悬浮列车是自大约200年前斯蒂芬森的“火箭”号蒸气机车问世以来铁路技术最根本的突破。

磁悬浮列车在今天看似乎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其实它的理论准备已有很长的历史。

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源于德国,早在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就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并于1934年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

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以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筹划进行磁悬浮运输系统的开发。

而美国和前苏联则分别在七八十年代放弃了这项研究计划,目前只有德国和日本仍在继续进行磁悬浮系统的研究,并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展。

下面把各主要国家对磁浮铁路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日本于1962年开始研究常导磁浮铁路。

此后由于超导技术的迅速发展,从70年代初开始转而研究超导磁浮铁路。

1972年首次成功地进行了2.2吨重的超导磁浮列车实验,其速度达到每小时50公里。

1977年12月在宫崎磁浮铁路试验线上,最高速度达到了每小时204公里,到1979年12月又进一步提高到517公里。

1982年11月,磁浮列车的载人试验获得成功。

1995年,载人磁浮列车试验时的最高时速达到411公里。

为了进行东京至大阪间修建磁浮铁路的可行性研究,于1990年又着手建设山梨磁悬浮铁路试验线,首期18.4公里长的试验线已于1996年全部建设完成。

德国对磁浮铁路的研究始于1968年(当时的联邦德国)。

研究初期,常导和超导并重,到1977年,先后分别研制出常导电磁铁吸引式和超导电磁铁相斥式试验车辆,试验时的最高时速达到400公里。

后来经过分析比较认为,超导磁浮铁路所需的技术水平太高,短期内难以取得较大进展,遂决定以后只集中力量发展常导磁浮铁路。

1978年,决定在埃姆斯兰德修建全长31.5公里的试验线,并于1980年开工兴建,1982年开始进行不载人试验。

列车的最高试验速度在1983年底达到每小时300公里,1984年又进一步增至400公里。

目前,德国在常导磁浮铁路研究方面的技术已趋成熟。

与日本和德国相比,英国对磁浮铁路的研究起步较晚,从1973年才开始。

但是,英国则是最早将磁浮铁路投入商业运营的国家之一。

1984年4月,伯明翰机场至英特纳雄纳尔车站之间一条600米长的磁浮铁路正式通车营业。

旅客乘坐磁浮列车从伯明翰机场到英特纳雄纳尔火车站仅需90秒钟。

令人遗憾的是,在1995年,这趟一度是世界上唯一从事商业运营的磁浮列车在运行了
11年之后被宣布停止营业,其运送旅客的任务由机场班车所取代。

磁悬浮铁路大事记
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首次考虑电磁悬浮铁路(电磁对车道的吸引原则)。

1934年赫尔曼·肯佩尔获得制造磁悬浮铁路的基本专利(1934年8月14日德国国家专利643316)。

1935年赫尔曼·肯佩尔运用试验模型证实了磁悬浮。

1939年-1943年赫尔曼·肯佩尔在格丁根空气动力学研究所进行电磁悬浮铁路的
基本研究工作。

1953年赫尔曼·肯佩尔写成科学报告《电子悬浮导向的电力驱动铁路机车车辆》。

1969年大通过能力高速铁路研究会开始基础性研究。

克劳斯-马菲公司制造出电磁悬浮模型TR-01。

支承和导向系统按赫尔曼·肯佩尔原则设计,由一台短定子直线电动机驱动。

1971年-1974年先后制造了TR02、TR03、TR04号试验车。

1975年开发、研制和试验第一台长定子电磁行车技术功能的设备。

由蒂森·亨舍尔在卡塞尔厂区内用试验平台MB1进行。

1976年生产第一台用长定子电磁行车技术的载人试验车HMB2,在卡塞尔由蒂森·亨舍尔在厂区内进行。

采用电磁式支承和导向系统,有10毫米空气间隙,车重为2.5吨,4个座位,最大速度为36公里/小时。

1977年联邦德国研究技术部作出有利于发展电磁悬浮驱动系统的决定。

筹建埃姆斯兰磁悬浮列车试验设施。

赫尔曼·肯佩尔工程师逝世(1892年4月5日-1977年7月13日)。

1979年在汉堡的国际交通展览会上展出5月17日投产的TR05号并引起轰动。

1980年开始建造TR06号。

1984年埃姆斯兰磁悬浮列车试验设施投产,用TR06号开始作行车试验。

8月17日达到302公里/小时的速度。

1986年在蒂森工业公司(亨舍尔)开发TR07号样车。

1987年埃姆斯兰磁悬浮列车试验设施第二期施工最终完成并投入使用。

TR07号开始组装。

11月11日TR06号达到406公里/小时的速度。

1988年TR06号的速度于1月22日达到412.6公里/小时。

在慕尼黑国际交通展览会上展出TR07号。

1989年在埃姆斯兰磁悬浮列车试验设施上开始检验TR07号。

磁悬浮铁路快速列车技术已趋成熟。

2000年6月30日,中德两国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开展上海磁悬浮快速列车运营线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协议。

8月,国家计委批准项目建议书;同月,上海申通集团等6家公司联合出资20亿元注册成立上海磁悬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后扩股为8家公司,注册资金30亿元),上海市委、市府批准成立上海市磁悬浮快速列车工程指挥部。

2001年1月23日,上海磁悬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与由德国西门子公司、蒂森快速列车系统公司和磁悬浮国际公司组成的联合体签署《上海磁悬浮列车项目供货和服务合同》,合同总金额12.93亿德国马克;1月26日,又与德国线路及轨道梁技术联合体(TGC)签署《磁悬浮快速列车混凝土复合轨道梁系统技术转让合同》,合同使用德国政府赠款共1亿德国马克。

3月1日工程正式开始。

5月专用道路全线贯通。

7月轨道梁生产基地投产。

2002年2月28日线路主体下部结构全线贯通并开始架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