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李斯谏逐客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是秦代公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公文说理透辟,论事周详,富有文采。在他的公文写作中,《谏逐客书》是最优秀的一篇,堪称中国古代公文之最。

••••他的公文,散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和《古文苑》。

••••《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当时由于秦国势力强大,外来客卿增多,影响秦国公室贵族的权势,他们就借韩国人郑国为秦修筑渠道、消耗财力,使秦无暇东征的事例,提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的建议。于是秦王下令逐客,李斯劝谏。他针对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愿,以高远的立意,论述了逐客与统一天下的矛盾,并以此之利害关系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一语中的,打动了秦王,最后使秦王收回成命。

••••《谏逐客书》,就文种而言,属于“上书”。上书,或称“书”,是用来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或主张的一种陈述性文书。大量应用于战国时期。

••••《文心雕龙·章表》上讲:“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这里的“言事于主”,即包括上行文书,也包括一般游说文书。

••••《颜氏家训·省事篇》讲:“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原其体度,攻人主之长短,谏诤之徒也;讦群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陈国家之利害,对策之任也;带私情之与夺,游说之俦也。”

••••上书,是在游说辞令的基础上形成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的《论说篇》中说:“一人之辞,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的话,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在《平原君列传》中,司马迁记述了当时赵国游说之士毛遂的非凡事迹:“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骄傲地说,在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知识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到了顶峰。不少游说之士在国君面前,纵横陈词,无所顾忌,颇有一种“侠义之风”。这种“侠义之风”至秦汉以后,由于皇权的高压而逐渐消失了。

••••上书游说人主,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智慧和技巧。韩非的《说难》对此专门进行了理论的阐述。文章分析了进说中会遭到的种种危害,指出要达到进说的成功,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迎合君主的心理和要求,获得君主的信任。法家进说的目的是“听用而振世”,但为获得事业的成功,又不惜鼓吹使用诡诈的手段。••••如何使自己的主张能迎合君主的心理和要求呢?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说,关键是你的游说之辞要“顺情人机,动言中务。”也就是要顺着君主的感情思想,把事情引到关键问题上;所用的言辞,要符合主要任务的推行和解决。也就是说,要符合君主的根本利益。••••下面,就《谏逐客书》这篇上书作一简要分析。

••••首先说一下文体。从公文角度看,这是一篇上书,在战国时期,属于上行文。如果从写作角度上看,它又是一篇论说文。

••••本篇有一个全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用白话说,就是:我听说官吏们议论驱逐客卿这件事,我认为驱逐客卿是错的。实际上是说,秦王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也就是公文写作中篇头撮要的写法。这里用了“臣闻吏议”和“窃”,是属于古代公文中常用的“避讳语”和“敬语”。

••••为了证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正确性,下面用了历史的、现实的、对比的方法,从不同侧面加以论述,最后,又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总结全文,并与开头相照应,从而结束全文。

••••“昔缪公求士,……”一段,举出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为论据,

说明客卿的功劳:“客何负于秦哉?”这是讲历史。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一段,举出现实中的事例作论据,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却排斥别国的客卿。这是“重物轻人”的做法,是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相悖的。这是讲现实。

••••“臣闻地广者粟多,……”一段,进一步从理论上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这是对比。

••••“夫物不产于秦,……”一段,是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必将招致秦国危亡。••••从通篇来看,本文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论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有力。第二,语言生动,句式多变,错落有致。第三,善于铺陈,气势磅礴。这种磅礴的气势,反映出战国时期士的一种“侠气”,从而构成了当时一种特有的文风。

••••总之,这篇上书的成功,在于它立意高远,就是说,它的立脚点是站在秦王与秦国的根本利益上来谈问题的,而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而秦王与秦国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征服六国、统一天下。而这一点,也正是秦王所关心的。因此,此言一出,即正中秦王之心。因此在最后,能使秦王改弦更张,收回成命,就不难理解了。对此,刘勰曾有几句中肯的评论,他说:“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人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文心雕龙·论说》)的确,《谏逐客书》可称得上是“善说”,是上书中的典范,是抓住对方心理做文章的典范,是有的放矢的典范,是中国古代公文上行文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