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儿科学】

合集下载

新生儿黄疸教(学)案

新生儿黄疸教(学)案

医科大学儿科学教案授课教师王琳课程名称儿科护理学授课容新生儿黄疸选用教材《儿科护理学》第5版,人民卫生参考教材《儿科护理学》〔双语教材〕,人民卫生《儿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人民卫生《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84-187儿科护理学教案目的与要求掌握1、掌握新生儿胆红素代特点2、掌握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与护理熟悉3、熟悉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要点了解4、了解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新进展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PBL、抛锚式〔建构式〕教学。

2、课堂讲授、自学与互动式讨论。

3、临床病例教学视频联系临床和进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媒体课件、黑板板书和视频资料相结合,以图、文、声等多角度介绍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本次容教学时间约40分钟。

具体容时间分配如下1.引入新课展示教学图片提出问题请2个学生回忆胆红素代相关知识,进入本次课,介绍本次课教学容、教学目标、学习方法 2分钟2.详细讲解介绍新生儿黄疸的概述、分类与治疗护理要点,共计40分钟,其中:●教学展示临床病例、提出问题3分钟●教师讲授+图片展示+启发讨论疾病概要20分钟●师生共同讨论病案中病史要点、质疑释疑、共同建构 5分钟3.小结复述新生儿胆红素代特点、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与护理要点 5分钟重点、难点与临床应用重点1.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2.黄疸患儿的护理措施难点新生儿胆红素代特点临床应用光疗方法的临床护理应用。

主要外语词汇neonatal jaundice 新生儿黄疸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肠肝循环physiological jaundice 生理性黄疸pathologic jaundice 病理性黄疸phototherapy 光照疗法复习与总结1.新生儿胆红素代特点2.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与护理要点课后思考题见临床病例分析。

备注1.突出重点容的教学方法,讲稿中采用“☆〞标示。

2.突破难点容的教学方法,讲稿中采用“△〞标示。

教案(新生儿黄疸)

教案(新生儿黄疸)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专业:14临床
课程:新生儿黄疸
教案编号:
1、新生儿黄疸概述2分钟
2、新生儿黄疸代谢特点5分钟
3、新生儿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及鉴别要点15分钟
4、新生儿黄疸实验室检查5分钟
5、新生儿黄疸诊断5分钟
6、新生儿黄疸治疗及随防13分钟
课后思考题: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人民卫生出版社,孙锟,沈颖主编《儿科学》,第五版,2014 年。

教学过程:
一.联系学习委员,检查人数,观察教学秩序。

二.讲授教学内容
1、新生儿黄疸概述2分钟
2、新生儿黄疸代谢特点5分钟
3、新生儿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及鉴别要点15分钟
4、新生儿黄疸实验室检查5分钟
5、新生儿黄疸诊断5分钟
6、新生儿黄疸治疗及随防13分钟
教学小结与检测: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教学后记:
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仪器介绍)、实验重要步骤、实验中应注意事项。

见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等的教案内容可参照理论课教案内容编写。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
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儿科学指导:新生儿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儿科学指导:新生儿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约50%~60%的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可于生后出现生理性黄疸。

①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②一般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后逐渐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7~9天后逐渐消退,最长可延迟至3~4周消退。

③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μmol/L(12mg/dl);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

但需注意有些胎龄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μmol/L (10mg/dl)时也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

④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

——总结:一般情况好;2-5日出现;出现晚,消退快(1-2周);胆红素指标涉及两个数据,小于205或12.
2.病理性黄疸特点
(1)一般情况不好,毕竟是病理性的。

(2)黄疸出现过早:黄疸可出现在生后24小时以内。

黄疸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3)血清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205μmol/L(12mg/dl),早产儿>257μmol/L (15mg/dl);或每日升高>85μmol/L(5mg/dl);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或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Omg/dl)。

(4)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

(5)此外,还可伴有引起病理性黄疸的疾病表现。

——总结:一般情况差;一般于24小时内出现;出现早,消退慢(>2周);胆红素大于205或12.
出现(2)(3)(4)(5)中任何一项者均可诊断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科普文章

新生儿黄疸科普文章

新生儿黄疸科普文章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和巩膜黄疸。

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排泄障碍或消化吸收不良引起的。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新生儿的健康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黄疸的发生机制是这样的:在新生儿出生后,体内大量的胆红素会通过进入肝脏、结合葡萄糖醛酸鼓糖苷转化为无毒、有溶水性的胆红素,然后通过胆汁排出体外。

但是,在新生儿身上,由于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造成胆红素代谢速度较慢,从而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的积聚,这就是黄疸的发生原因。

黄疸的症状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发黄。

在日光照射下,可见到黄疸范围的皮肤呈现出草绿色。

黄疸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生理性黄疸:大约在出生后2-3天内出现,由于新生儿肝功能未能完全发育,加之分娩时婴儿与母亲分离,新生儿的胆固醇和非胆固醇类胆红素在输送和代谢过程中受到了一些抑制,从而导致黄疸的发生。

大约在出生后一周内,黄疸就会逐渐减退,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2.产科黄疸:这种黄疸大约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发生,这是由于母亲与胎儿的血液产生了免疫反应,引起胆红素的释放,进而导致胆红素在胎儿体内积聚,引发黄疸。

3.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这种情况下,母亲的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使红细胞溶解释放出大量胆红素,从而导致黄疸的发生。

黄疸的诊断主要通过仔细观察新生儿的肤色和精细的检查。

如果黄疸超过了一周还未消退,或者出现其他症状,就需要及时就诊医院。

黄疸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光疗来加快胆红素的转化和代谢。

光疗可以通过特殊的灯管照射,以提高胆红素的转化效率。

在治疗过程中,婴儿的眼睛和生殖器要被保护起来以免受到伤害。

治疗期间,孩子需要穿着特殊的眼睛保护器,以防止光线对眼球造成损伤。

除此之外,对于母亲来说,合理的哺乳也是非常重要的。

母乳喂养能促进婴儿排便,从而排除体内的过剩胆红素,有助于缓解黄疸。

总之,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虽然多数情况下属于生理性黄疸,但仍然需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重视。

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

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

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的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通常在出生后的2-4天内开始出现,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和眼睛变黄。

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不良导致的,而胆红素是由红细胞分解而来的一种黄色色素。

在新生儿体内,由于肝脏功能尚未成熟,无法有效地排除体内的胆红素,因此容易出现黄疸的现象。

针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儿科学会都提出了相应的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主要依据于新生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是否出现黄疸,以及黄疸的程度。

对于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的新生儿,需要根据其出生后的小时数和黄疸的程度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而美国儿科学会则根据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黄疸的程度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血清胆红素检测,以及是否需要进行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黄疸的治疗。

除了血清胆红素检测外,医生还会对新生儿的肝功能、血红蛋白水平等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治疗。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新生儿,例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患有糖尿病或者新生儿出生后出现其他并发症的情况,医生会更加谨慎地对待黄疸的诊断和治疗。

除了临床诊断标准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关注新生儿黄疸的情况。

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的症状,家长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同时,家长也需要了解一些预防黄疸的知识,例如母乳喂养对预防黄疸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观察新生儿的黄疸程度等。

总的来说,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于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黄疸的程度。

临床医生会根据这些标准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黄疸的治疗。

家长也需要关注新生儿的黄疸情况,及时就医并了解预防黄疸的知识,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儿科学新生儿黄疸PPT课件

儿科学新生儿黄疸PPT课件
根据病情需要,可进行肝功能、 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以排除
其他疾病引起的黄疸。
治疗方法
光照疗法
通过蓝光照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轻黄疸症 状。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或 白蛋白等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可采取换血疗法、纠正酸中毒等 措施。
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确保孕期健康,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等 引起黄疸的疾病。
儿科学新生儿黄疸ppt课 件
• 新生儿黄疸概述 •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与预防 • 新生儿黄疸的案例分析
01
新生儿黄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 和黏膜黄染的现象。
分类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 峰,7-10天消退;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可能伴随其他症状。
够的液体和营养。
保持大便通畅
适当按摩腹部,促进肠 道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
避免感染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 燥,避免脐部感染,注
意室内空气流通。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早期开奶
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开奶,刺激 肠道蠕动,促进胎便排出。
合理饮食
孕妇在孕期和哺乳期应合理饮 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量
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同时注 意保暖和卫生。
健康宣教
向家长宣传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提高家长对黄疸的认知和警惕性, 及时发现并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一、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新生儿黄疸是指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并导致皮肤和眼结膜呈现黄色。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肝功能未完全成熟,胆红素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所引起。

以下是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常见原因:1. 生理性黄疸:这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约有60%左右的新生儿会在出生后数天内出现轻度至中度的黄疸。

这种情况通常在出生后第2至3天开始,之后逐渐消退,而不需要特殊治疗。

2. 产房窒息: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窒息时,身体氧供不足会导致肝功能受损,使得胆红素代谢能力下降。

3. 胎红细胞溶解:有些情况下,在母亲血液中存在与胎儿红细胞血型不配合的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红细胞溶解并释放出大量的胆红素。

4. 母婴血型不兼容:当母亲是Rh阴性,而父亲是Rh阳性时,胎儿可能会继承到Rh阳性基因。

如果母体在第一次怀孕或分娩过程中接触到Rh阳性胎儿的血液,她的免疫系统将会产生抗抗体。

这些抗体会穿过胎盘进入胎儿的循环系统,导致红细胞溶解并引起黄疸。

5. 母乳喂养黄疸:新生儿从母乳中摄取的不同种类的物质可能干扰肝脏对胆红素代谢和排泄的正常功能。

某些情况下,这种影响会导致新生儿发生黄疸。

二、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1. 光照治疗:对于轻度至中度的新生儿黄疸,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通过特殊波长的蓝光光源进行光照。

这样可以将皮肤中的胆红素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并排出体外。

一般情况下,光照治疗需要持续数天至一周左右。

2. 血浆交换:对于严重黄疸的新生儿,或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重度溶血性疾病导致的黄疸等特殊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血浆交换治疗。

这种方法通过将患儿的血液与健康供者的血浆进行置换,以清除过多的胆红素和抗体。

3. 药物治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选择使用药物来帮助促进胆红素代谢和排泄。

典型的例子是使用苯巴比妥钠(Phenobarbital)来刺激肝脏酶系统。

4. 解决母婴血型不兼容:如果母婴之间存在血型不兼容问题导致黄疸,医生通常会给接受Rh阴性母亲产后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来预防潜在问题。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美国儿科学会破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黄粗玷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约60%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但由于胆红素的毒性,少数强儿可出现产虫高胆红素血在达至引起胆红素脑病,炉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找疾,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危杏,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Bi,避免胆红素腑病发’1.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是国内外医学年来努力的方向.美国儿科学会(AAP)于1994年制定了首个新生儿黄通干预指南[I],我国在2000年广州召开的新生儿黄1«与感染学术研讨会上,也制订了我国的黄报干预推荐方案(2)。

尽管从理论上讲,胆红素脑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但从人的So年代开始认识到该病以来.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经过了许多努力,胆红素脑病尽管已很少见.但仍在发生[3J.美国儿科学会在复习大年文献的基础上,以循证医学为依业;.对1994年指向进行了更新审机和修订,2004年制定了新的35周及以上胎龄新生儿黄也够床诊疗指南[4、51,该指两演濯了成功母乳喂养、黄妇出现时间、黄疟高危因泰评估、严密随访和适时干预的重要性,制定了黄疸干货的流程图和不同时段光疗及换血治疗的胆红索水平曲线,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值得我的借鉴.一、指南的关键部分指南认为,只要按照推荐意见执行,大部分的胆红素脑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指南强调了对发生严重跖胆红素肌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评估、进行紧密的前访和在有指征时及时有效的处理的期要性,对临床医生提出了以下建议:I)促进和支持成功的母乳喂祭:2)建立格定和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方案:3)生后24小时内测法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或经皮胆红於(饮B)水平;4)应该认识到目测黄痘程度容垮出现误差.特别是在深肤色新生儿:5)应该按照出生后不同时间认识旭红来水平:6)应该意识到早产儿,特别是母乳嘤养的H产儿,容易发生严很高胆红素血症,应该予以更严密的监测:7)在出院前,应该时发生产虫高胆红素血流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8)应该对新生儿父母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新生儿黄疸知识宣教:9)依据出院时间和风险评估结果对患儿提供合适的随访:10)对有指征患儿.立即进行光疗或换血治疗:二、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20(耳年指南中制定了个非常口.观的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见图1,该流程图中,对TSB和TcB 的监测和对高服红素血症高危因素的评估贯穿始终,并强调严密的随访和适时的干预.二、关于胆红素脑病与核黄疸概念的区别核黄疸坳初是一个病理学名词,用来形容脑干神羟核和小脑被胆红素浸锹的情形,在给床上核黄疗和急、慢性胆红素脑病常常混为一谈。

儿科学:新生儿黄疸

儿科学:新生儿黄疸
红细胞寿命↓
血红蛋白分解速度↑
旁路胆红素生成↑
胆红素的运输(成人vs 新生儿)
未结合胆红素UCB
血循环中
+白蛋白
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UCB-白蛋 白)或称联结胆红素
肝血窦
新生儿白蛋白联结胆红 素的能力不足
刚出生新生儿常有 酸中毒,可减少 胆红素与白蛋白 联结
早产儿胎龄越小→ 白蛋白含量越低 →联结胆红素的 量越少
母-胎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先天性青 紫型心脏病等
其它
红细胞增 多
血红蛋白 病
红细胞形 态异常
胆红素生 成过多
红细胞酶 缺陷
母乳喂养
体内出血
同族免疫 性溶血
感染
肠肝循环 增加
胆红素生成过多
血管外溶血
较大的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肺出 血和其他部位出血

红细胞形 态异常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成人vs 新生儿)

CB
新生儿肠肝循环特点
门静脉
肠 肝


胆汁
UCB
β-葡萄糖 醛酸苷酶
肠道 细菌还原
粪胆素原
粪便排出
出生时肠腔内具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 将CB转变成UCB
肠道内缺乏细菌→ UCB产生和吸收↑
如胎粪排泄延迟,胆 红素吸收↑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 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 内出血时,更易出现黄疸或使原有黄疸加重
胆红素的肠肝循 环
胆红素的来源(成人vs 新生儿)
成人生成胆红素 每日3.8mg/kg
衰老红细胞
骨髓中红
血红蛋白(80%) 细胞前体
网状内皮细胞 肝、脾、骨髓
肝脏和其他 组织中的含 血红素蛋白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

教案系〔部〕:学科:儿科学授课题目:新生儿黄疸〔PBL课程〕授课对象:临床医学授课时间:年月日时至年月日时止授课教师:三、课前准备PBL课前准备包括理论知识准备、病例准备、课上纸质材料准备、组建PBL课程微信群。

1、理论准备:教师在课前复习新生儿黄疸相关理论知识,做好知识储备。

正常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在新生儿期,多数胆红素来源于衰老红细胞。

红细胞经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后所产生的血红素约占75%,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胆绿素,后者在胆绿素复原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胆红素。

1g血红蛋白可产生35mg〔600umol〕未结合胆红素。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多数与白蛋白结合,以复合物形式转运至肝脏。

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后一般是“无毒的”,即不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未与白蛋白结合的、游离状态的未结合胆红素呈脂溶性,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

某些情况,如低血白蛋白血症、窒息、酸中毒、感染、早产和低血糖等,可显著降低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率;游离脂肪酸、静脉用脂肪乳剂和某些药物,如磺胺、头孢类抗生素、利尿剂等也可竞争性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

胆红素进入肝脏后被肝细胞的受体蛋白〔Y和Z蛋白,一种细胞内的转运蛋白〕结合后转运至光面内质网,通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催化,每一分子胆红素结合二分子的葡萄糖醛酸,形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胆汁排泄至肠道。

3、课堂纸质材料准备将病例打印成纸质版,供大家传阅,可配上比照彩图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4、组建PBL课程微信群可于第一次课前组建微信群,向学生讲解PBL课程的模式及要求,课前的准备。

四、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1、自我介绍〔包括老师和学生〕 5-10min2、如果人多可以分成两组,保证一组在10人以内,可安排组长 5min3、解释PBL课程模式和要求 5min4、介绍病例1 〔第一幕〕 5min5、病情分析及讨论、问题汇总 20min6、介绍病例2 〔第二幕〕 5min7、病情分析及讨论、问题汇总 20min8、总结及反馈,安排下一次课的课前准备内容 20min9、负面反馈可与课后通过微信进行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教学难点:①新生儿黄疸发生机制,②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儿童黄疸数值标准

儿童黄疸数值标准

儿童黄疸数值标准
儿童黄疸正常值一般是小于15mg/dL。

宝宝出生以后要监测黄疸的情况,宝宝的黄疸和出生的日龄、胎龄以及高危因素有关系。

如果宝宝是足月、正常产的,没有高危因素,黄疸的正常值如下:
1、宝宝在出生的第一天没有肉眼可见的黄疸,黄疸的标准值是在4.5mg/dL。

如果在出生第一天有肉眼可见的黄疸,说明可能是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的给予治疗。

2、宝宝在出生的24-48小时,就是出生的第二天,黄疸的标准值是7.2mg/dL,如果超过11mg/dL就要给予干预。

3、宝宝出生第三天,就是出生以后48-72小时,胆红素的平均值是9.4mg/dL,如果超过15mg/dL就可能是病理性黄疸,需要给予治疗。

4、在宝宝出生的第四天,也就是72-96小时,宝宝的标准胆红素数是10.7mg/dL,第五天达到高峰,可以达到11.4mg/dL,然后逐渐下降,在一周开始下降。

所以,宝宝出生以后要结合孩子的出生日龄、胎龄以及高危因素,综合孩子的情况,必要的时候给予早期干预治疗。

在儿童出生后的第1天,胆红素值通常在1.2-1.5mg/dL之间,之后每天升高0.5-1 mg/dL,直到第5-7天时达到峰值,一般在5-15mg/dL之间,7-10天就会消失。

一般不超过15mg/dL,属于正常范围,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实际情况可能会因年龄、性别、肤色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如果儿童出现高热、寒颤、剧烈腹痛等黄疸的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小儿内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并治疗。

新生儿黄疸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

新生儿黄疸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

新生儿黄疸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
新生儿黄疸,也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黄疸的出现。

黄疸是一种皮肤和眼部黄色染色的症状,由于胆红素沉积在皮肤和眼白部分,通常在出生后2至4天出现,最长可持续2周。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约6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周内出现轻度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生儿肝脏未能快速清除体内的胆红素。

胆红素是由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一种物质,正常情况下,它经过肝脏的代谢和排泄,排出体外。

但由于新生儿肝脏的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导致胆红素不能正常代谢,而在体内积累,致使黄疸出现。

另外,早产儿和母体血型不兼容的新生儿出现黄疸的风险更高。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处理,最重要的是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

如果黄疸不严重,通常只需要保持良好的喂养和积极观察。

但是,如果黄疸过严重,则需要采取治疗措施,例如光疗和输注葡萄糖酸钙等。

在护理新生儿黄疸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新生儿足够的液体摄入和充足的营养,保持体温适宜,并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和血液检查,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新生儿黄疸的名词解释

新生儿黄疸的名词解释

新生儿黄疸的名词解释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皮肤和巩膜呈现黄绿色的病症。

下面将对新生儿黄疸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1. 胆红素(Bilirubin):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肝脏代谢后被排出体外。

高水平的胆红素积聚在体内会导致黄疸。

2. 黄疸(Jaundice):黄疸是一种病症,皮肤和巩膜等部位的黄绿色变,是胆红素血中浓度升高的表现。

3. 新生儿(Newborn):指出生后30天内的婴儿。

4. 乳胆石(Breast Milk Jaundice):乳胆石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新生儿黄疸,可能由母乳中的一些成分引起。

在支持母乳喂养的情况下,症状通常会在几周至几个月内逐渐消退。

5. 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浓度过高的状态。

这种病症可能是由胆红素生成、肝功能、肠道吸收或胆红素排泄的异常引起。

6. 肝功能(Liver Function):肝脏是体内最重要的解毒器官之一,负责代谢、储存和排泄的功能。

在新生儿黄疸中,肝脏功能的不全可能会导致胆红素的积聚。

7. 生物发光法(Bilirubin Phototherapy):生物发光法是通过照射新生儿的皮肤来降低体内胆红素浓度的一种治疗方法。

特定波长的蓝光可以转化胆红素的结构,使其更容易排出体外。

8. 胆道梗阻(Bile Duct Obstruction):胆道梗阻是一种阻碍胆汁流动的情况,可能是由先天性异常、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

胆道梗阻可能导致胆红素积聚和黄疸。

9. 胆汁(Bile):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含有大量胆红素和其他胆固醇代谢产物的液体。

胆汁的正常排出是保持体内胆红素平衡的关键。

10. 光化学分解(Photochemical Decomposition):光化学分解是一种利用光线能量来改变分子结构的过程。

在新生儿黄疸中,生物发光法通过光线作用于胆红素,将其分解为更易排出的代谢产物。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考试儿科学辅导:新生儿黄疸分类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考试儿科学辅导:新生儿黄疸分类

疾病分类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即出生后胆红素的生成过多而代谢和排泄能力低下,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暂时性的、轻度的黄疸过程,称为生理性黄疸。

其特点为: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黄疸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限于面颈部,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一般无不适症状,也可有轻度嗜睡或纳差,黄疸持续7~10天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

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脏代谢功能更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慢,可延长到2~4周。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µmol/L(12.9mg/dl),早产儿>256.5μmol/L(15mg/d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26µmol/L(1.5mg/dl);④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µmol/L(5mg/d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生理性黄疸存在个体差异,也因种族、地区、遗传、和喂养方式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

如东方人比西方人高,母乳喂养儿较人工喂养儿高。

临床在鉴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时,除血清胆红素为重要诊断依据外,必需结合病因和临床表现。

早产儿在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喂养过迟等情况下血清胆红素虽在正常范围内,已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应视为病理性黄疸。

另有部分新生儿血胆红素已达高胆红素血症,却找不出任何病因,有可能仍属生理性黄疸。

因此对血胆红素>6~10mg/dl的婴儿,均应仔细认真分析查明原因,以免贻误诊断和治疗。

儿科测试题-新生儿黄疸(含答案)

儿科测试题-新生儿黄疸(含答案)

儿科测试题-新生儿黄疸(含答案)
问题 1
新生儿黄疸是由什么引起的?
A. 肝功能障碍
B. 胆道堵塞
C. 血红蛋白溶解
D. 胆红素代谢异常
答案:
C. 血红蛋白溶解
问题 2
以下哪项是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A. 头痛和发热
B. 皮肤黄疸
C. 咳嗽和呼吸困难
D. 关节疼痛和肌肉痉挛
答案:
B. 皮肤黄疸
问题 3
新生儿黄疸通常在出生后多久出现?
A. 几小时
B. 几天
C. 几周
D. 几个月
答案:
B. 几天
问题 4
以下哪种因素可能增加新生儿黄疸的风险?
A. 高出生体重
B. 父母患有肝疾病
C. 母乳喂养
D. 天生代谢异常
答案:
D. 天生代谢异常
问题 5
医生通常如何确定新生儿黄疸的严重程度?
A. 血液测试
B. 尿液测试
C. 体温测量
D. X光检查
答案:
A. 血液测试
问题 6
以下哪个是处理新生儿黄疸的常见方法?
A. 避免阳光照射
B. 增加胆红素摄取
C. 大量饮水
D. 多食用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
答案:
A. 避免阳光照射
问题 7
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就医?
A. 黄疸持续多个月
B. 出现呼吸困难
C. 出现轻微的皮肤黄疸
D. 体重增长缓慢
答案:
B. 出现呼吸困难。

儿科学(第四版)课件 第5章第十二节 新生儿黄疸

儿科学(第四版)课件 第5章第十二节 新生儿黄疸


羊水检查

影像学检查
❖ 生后检查

母子血型鉴定

特异性抗体检查

血常规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及未结合胆红素
诊断
❖ 1.产前诊断 凡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流产、新生儿重 度黄疸史的孕妇及其丈夫均应进行ABO 、Rh 血型检查,不 合者进行孕妇血清中抗体检测。
❖ 2.产后诊断 新生儿娩出后黄疸出现早且进行性加重,有 母子血型不合、改良Coombs 试验或抗体释放试验。直接 Coombs 试验或抗体释放试验任一项阳性者即可确诊。
周; ❖ 5.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34μmol/L(2mg/dl)
病理性黄疸常见原因
❖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 围产因素 ❖ 先天性非溶血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 家族性暂时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 溶血所致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 母乳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常见原因
❖ 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 肝细胞排泄障碍(肝细胞性) ❖ 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功能障碍 ❖ 胆道排泄障碍
发病机制
❖ 自然界(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及疫苗等)中广泛存在 A、B血型物质,“O”型孕妇在受孕前就早已被致敏,故ABO 血型不合性溶血病可发生在第一胎。
❖ 自然界无Rh血型物质,Rh免疫抗体只能由人类红细胞膜上的 Rh抗原刺激产生,因此,Rh血型不合溶血病第一胎罕见,主 要发生在第二胎。
临床表现
❖ 因此,当新生儿出现黄疸,首先应鉴别是生理性或病 理性。
❖ 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l)可 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 1.胆红素生成过多 ❖ 2.血浆白蛋白联结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 3.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 ❖ 4.肝肠循环增加

新生儿黄疸名词解释儿科

新生儿黄疸名词解释儿科

新生儿黄疸1. 儿科的定义儿科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

儿科医生是专门接受儿科培训的医生,负责儿童的整体健康管理,包括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

2.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和巩膜黄染的症状,通常在出生后的头几天内出现。

它是由于胆红素在婴儿体内积累过多导致的。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产生的一种黄色化合物,正常情况下会通过肝脏排出体外。

然而,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无法有效排除胆红素,导致其在体内积累。

3.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黄疸通常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向下扩展至全身。

其他可能的症状包括婴儿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尿液颜色深黄或橙色,以及大便颜色变浅。

4.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

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胎儿红细胞寿命短,导致大量胆红素生成;•胎儿肝脏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胎儿肝脏酶系统不成熟,无法有效将胆红素转化为可溶性形式;•母婴血型不相容,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增加;•母体糖尿病,影响胎儿胆红素代谢。

5.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根据发生时间和黄疸部位,新生儿黄疸可以分为生后黄疸和先天性黄疸。

•生后黄疸:出生后的头几天内出现的黄疸,是最常见的类型。

大多数生后黄疸是生理性的,通常在1-2周内自行消退。

然而,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或黄疸严重,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先天性黄疸:出生时就有黄疸的情况。

先天性黄疸可能是由先天性肝胆道异常、遗传性疾病或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这种类型的黄疸通常需要更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6.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新生儿黄疸的诊断通常基于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婴儿的黄疸程度、黄疸范围和其他可能的症状。

还会询问母亲的孕期和分娩情况,以及家族中是否有黄疸或肝病的历史。

•血液检查:通过检查婴儿的血液中胆红素水平来确定黄疸的严重程度和原因。

常用的检查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测量。

儿科学指导:小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

儿科学指导:小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儿科学指导:小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如下几点: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医|学教育网整理。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6)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7)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h
本节内容结束
肠肝循环
肠道重吸收
葡萄糖 醛酸
间胆 细菌
粪、尿胆原
肝脏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间胆
葡萄糖 醛酸
直接胆红素
间胆(脂溶性,无法从胆汁、尿
液中排出)
直胆(水溶性,可从胆汁、尿液
中排出)
至少记住
总胆红素界值 (mg/dl)
20
15
足月>2500g 1000~1500g
10
5
0 脐血
~24h
~48h
~72h
不同胎龄、日龄和出生体重的患儿黄疸光疗推荐标准
新生儿可见黄疸
成人可见黄疸
成人隐性黄疸
成人正常值
0
2
4
6
8
10
12 14 胆红素mg/dl
新生儿 胆红素代谢
间接胆红素(游离)
白蛋白
胎儿乏氧
转运
红细胞多且大 生后
过多破坏 易被破坏
红细胞的血红蛋白
肝细胞Y、Z蛋白摄取
肝脏 直接胆红素
β葡萄糖醛酸酶 肠道
生成多, 转运相对少。 肝脏发育未完善, 肠酶活力特别高。 循环能不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