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一、文言字形(一)古今字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有几个义项,等到后来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改变。
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做“古字”,把较后的字叫做“今字”。
常见的古今字列举:①女—汝②反—返③孰—熟④奉—捧⑤见—现⑥受—授⑦暴—曝⑧知—智⑨内—纳⑩直—值。
(二)异体字异体字是音同义通而写法不同的字。
列举:①泪—涙②崖—崕(三)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原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替代。
这种文字使用的替代现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亡”通“无”②“谬”通“穆”③“责”通“债”。
(2)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不”通“否”②“干”通“岸”③“还”通“旋”④“景”通“影”。
(3)同音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案”通“按”②“有”通“又”③“蚤”通“早”④“得”通“德”。
(4)形近通假借字和本字由于形近而通假。
列举:①“堕”通“隳”②“被”通“披”③“盖”通“盍”。
二、文言词语(一)实词1.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主要是双音词),所以不要把文言实词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另外,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和偏义复词现象。
2.古今异义①词义扩大:原有意义狭小,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为江流通用词。
②词义缩小:原有意义范围较大,现在使用范围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代汉语中“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由原有表示的对象,转为另一对象。
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④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古义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一类的人。
古代汉语常识
文字答疑第一章汉字的产生1.什么是文字?文字是记录有声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
2.什么是结绳?什么是契刻?什么是八卦?它们和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关系?结绳和契刻是原始人类为了帮助记忆采用的两种实物辅助手段,八卦是一套符号系统,这些符号是巫人用来占卜吉凶的算筹的各种排列方式,用来象征世上的各种事物。
它们跟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
3.什么是文字画?文字画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字画还不是文字?文字画是通过画面表达画者的思想意图的图画,具有是辅助记事和交际的作用。
4.什么是图画文字?图画文和文字画的区别是什么?图画文字是在文字画基础发展出来的,图画文字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因此说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
这是一次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
图画文字和文字画的区别:前者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后者没有这个特点。
5.为什么说大汶口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文字了?因为大汶口期的陶器刻划符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它具有与甲骨金文一样的象形意味;二是它已经出现合体会意字,三是不同的地方有共同的形体。
6.文字的产生和逐步成熟与社会历史的进程是什么关系?文字的产生和逐步成熟,是与社会历史的进程相一致的。
原始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社会关系非常简单,有声语言已经满足他们交际的需要。
原始社会是漫长的,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有声语言逐渐成熟。
到原始社会后期,有声语言已经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生产力也逐渐提高,人们有了克服有声语言时空局限的愿望,产生了对文字的需求,因此出现了简单的记号和一个一个地产生了文字。
随着物质财富有了剩余,社会对财富的占有也出现了差距,于是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
奴隶主阶级强烈需要使用文字来管理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文字快速发展起来,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
7.为什么说殷商后期的甲骨文是很成熟的汉字体系?甲骨文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汉字体系。
甲指龟甲,骨指兽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的历法1、年和岁2、月3、晦、朔、望、胐、弦4、日、时、刻、分、秒5、四时、节、候6、盈缩、定朔定气、闰月、岁差干支纪历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以六十为一周期。
干支纪历分纪年和纪日。
古代的官职1、官吏的选拔制度夏、商到西周: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养士、对策或献策、军功入仕(“任人惟贤,因功受禄”)察举又叫荐举,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做法。
任子制度是指勋臣子弟依靠父兄的官秩和功劳而被保任为官。
东汉后期:察举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隋代到清末:科举制2、中央官制秦代: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廷尉、典客、治粟内史;中尉将做少府,大夫,郎。
汉代: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九卿:太常、光禄勋、中大夫令、太仆、宗正、少府;大理、大行令(大鸿胪)、大农令(大司农);执金吾,大匠,大夫,郎;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常侍、给事中。
3、地方官制秦代:郡(郡守、尉、监御史)县(县令或县长)制汉代:郡(太守、督邮)、国(相);州或部(刺史/牧、司隶校尉)隋代:废郡,只存州县两级唐代:州(刺史)/郡(太守)、县;道(黜陟使)、镇(节度使)宋代:州(知州)县(知县);路(转运使)元代:行中书省;县(县尹)明: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县(知县);巡抚、总督清:省、道、府(知府)、州(知州)、县(知县)4、品阶勋爵品:古代把职事官分为若干等级,称为“品”阶:古代给只有虚职的官员分的等级勋:古代酬赏军攻的称号,亦分等级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十八)古书的注解一、古注概述古代人对书中的字词句段和篇章的解释,叫古书的注释。
主要可以分为传、笺、章句、集解、疏五类。
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高中语文一、常见的此类活用现象(一)名词的词类活用现象1. 名词活用做动词(1)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使……长肉)骨也。
(《中山狼传》)(2)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把……当做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泳、游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2. 名词做状语。
(1)表时间。
如: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省乎已。
(荀子《劝学》)(2)表方位。
如:骊山北(向北)构而西(向西)折。
(杜牧《阿房宫赋》)(3)表地点。
如:相如廷(在朝廷上)叱之,辱其群臣。
(《廉颇蔺相如传》)(4)表示工具。
如: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用椎)杀晋鄙。
(《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情态。
如:一狼犬(像狗一样)坐于前。
(蒲松龄《狼》)(二)形容词的词类活用1. 形容词做动词(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欲攻赵而广(使……面积广大)河间。
(《史记》)(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妻之美(认为……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3)形容词做一般动词。
如:是以君子之远(远离)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2. 形容词用作名词如:乃弃其步兵,与其轻锐(轻装精锐的部队)倍日并行逐之。
(《史记》)(三)动词的词类活用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使……逃跑)也。
(《赤壁之战》)2. 动词的为动用法。
如:而世又不与能死(为……死)节者比。
(司马迁《报任安书》)3. 动词用作名词。
如:盖其又深,其至(到的人)又加少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代汉语的汉二、特殊句式(一)倒装句1. 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即“操何”)?(《鸿门宴》)(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如: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也。
(《齐桓晋文之事》)(3)以“之”或“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
3.以
⑴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译为“用”、
“拿”、“凭”、“按照”。如: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②起提前宾语的作用,译为“把”。如:秦亦不以 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 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自京城乘风雪……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译为 “和”、“跟”。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⑵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
诘、期望、婉商等语气,译为“大概”、 “难道”、“希望”、“还有”。如:其皆 出于此乎?(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⑶作连词,表示假设、选择等关系,译为 “如果”、“还是”。如: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⑷作语气助词,起舒缓作用,不译。如: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⑶词义转移 ① “币”古指礼物,现转指“钱”;
②“涕”古指眼泪,现转指“鼻涕”;
③“走”古指跑、逃跑,现转指“步行”; ④ “去”古指离开某地,现指到某地去。
⑷色彩变化
①“爪牙”古指勇士、武将,为褒义,现指
帮凶、走狗之类坏人,为贬义; ②“锻炼”古指玩弄法律、陷人入罪的意思, 为贬义,现为褒义。
⑹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
主语对宾语的认识和估计。格式为“主语认 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以+宾语+为+怎 么”。只有形、名有意动用法: ①成以其小,劣之。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吾从而师之。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第一章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工具书:把所选定的领域里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们查检使用。
工具书能够解答疑难问题,指引治学门径,能够告诉我们研究一个问题需要看那些书,并给我们提供一些研究线索。
提供研究资料。
但工具书中存在错误和时代局限性。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一)编排方式:1.部首法:按部首进行编排,部首以笔画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在同一部首中,字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确定,笔画少的排在前面,笔画多的排在后面。
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部首不容易确定,而且查检的速度比较慢。
另外,要注意两点:(1)部首与汉字的偏旁不能相混:部首是统率汉字的一部之首,而偏旁是汉字结构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汉语中,左为偏,右为旁,上下左右合称为偏旁。
所以,部首和偏旁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2)各个字典的部首并不一样。
《说文解字》的部首有540个,而《汉语大字典》的部首是200个,《康熙字典》的部首是214个。
2.笔画法:按照汉字的笔画的多少进行编排。
汉字笔画相同的,又根据横、竖、撇、折、点的顺序进行排列。
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不熟悉汉字笔画、笔顺规则的容易出错,另外,查检的速度也不快。
3.音序法: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或者是注音符号、平水韵等)的顺序进行编排。
这种检字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
只要您懂得汉语拼音,掌握起来是非常容易的,查检速度也比较快。
在古代汉语的工具书中,也有使用平水韵排列汉字的先后顺序的,也有按照平、上、去、入古代的四声进行编排的。
这种检字法的缺点是如果不知道汉字的拼音,就会无法查检,而且,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给查检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查检汉字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查检的速度。
4.号码法:按照四角号码(或者三角号码等其他号码)的顺序进行编排。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古代汉语》(全部知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是通论部分;第二部分是文选部分。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汉语的常识
骚赋:指的是模拟《楚词》而写的一种赋。汉初的骚赋是楚词转变成赋的开端。
古赋:指的是骚赋以外的汉赋,一般采用问答体的形式。
骈赋:主要指六朝赋,他是有古赋发展而来的。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赋的铺陈夸张的特色。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方面,也摆脱骈偶平仄的桎梏,在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体例: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笺云后面的注是郑笺。圆圈之后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一书所收汉魏以来各家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的体例是先举出所疏经文或注文开头和结尾的两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再疏解。疏的内容一般很长。
注解术语:
曰,为,谓之: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作用:1、释义2、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差别。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名称,只带直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骈体文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一、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二、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三、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第一章文字第一节繁简字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一个字的笔画较简的形体,如果其合法地位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承认,这就是规范的简体字;那个笔画较繁的形体是繁体字。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关系:-少量简化字是现代新造的,在用繁体字印刷的古书中根本不会出现。
1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之间的部分形体而来:肮一肮(替换形符)补一补(替换声符)汉一汉(用符号替换繁体字的部份形体)2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省减部分形体而来:奋一奋飞一飞儿一儿3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的草书楷化而来:乐一乐为一篇头一头4没有形体关系,从不同角度或用新的偏旁重新构形:体一体丛一丛惊一惊二大量简体字古已有之,跟繁体字有一定关系。
1原本是异体字:礼一礼(〃礼〃字见《玉篇》)粮一粮(〃粮〃见《墨子・非攻中》)2原本是古今字:舍一舍卷一卷3古书上曾借用过:夸一夸(在〃自大”的意思上借用过)三在古书上原本是意义不相干的两个字,现在把笔画较简的字拉来充当笔画较繁的字的简化字,以简代繁,混舄一个。
1同音代用:丑一丑姜一姜谷一毂2音近代用:斗一斗3并无音同、音近的关系:适ku6—适shi腊xi—腊Ia第二节通假字通假字某个词有了自己的书写符号,却偏不用它,而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用以代替它的字就是通假字,被替代的字就是本字。
如:常一尝,而一能。
通假字的条件I语音条件即在那个时代两字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即其声母、韵部必须相同或相近。
2文献条件,即在那个时代的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的用例,而不是孤例,〃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O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1对应关系:一个通假字可以和一个或多个被通假字相通。
如:与可和誉、旗、举、舆、欤、异七字相通。
a许多通假字,甲可通乙,乙亦可通甲。
如:饰一饬功一攻缪一穆辨一辩以一已焉一谓b有的祇能甲通乙,而乙不能通甲。
如:蚤一早罢一疲3形体结构上的关系:a有的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是包容关系。
如:几一机、饥卜一赴义一仪、议千一阡女一如、汝b被通假字篇通假字所包容。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古代汉语一、基本概念六书——“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结构类型,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指事——《说文》解释:“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象形——《说文》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这类字,画成那个事物的样子,随着那个事物形体的弯曲而弯曲,“日”、“月”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形声——《说文》解释:“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这类字,根据事物的类别特点选一个字作为该字的形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该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而形成一个新字,“江”、“河”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会意——《说文》解释:“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会意这类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成一个字,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组合在一起,来共同体现一个新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一类字。
古今字——指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使用在先的是古字,使用在后的是今字。
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
异体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但意义完全相同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字。
如“泪”和“氵戾”、“凭”和“凴”等。
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近音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如“说”通“悦”、“昏”通“婚”、“女”通“汝”等。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简体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现代说的“繁简字”有特定含义,“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如“后”与“後”、“余”与“餘”。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1、汉代的注释传笺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3、宋代的注释朱熹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二、旧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2)“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三国志注,南朝宋,裴松之。
古代汉语文学常识
古代汉语文学常识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知道哪些常识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知道哪些常识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包括词义)和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古代汉语的语音和现代也有明显的差别。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知道的常识,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你应该知道的29个古代汉语常识:1. 怎样查字典辞书2.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3. 古今词义的异同4.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5. 词类的活用6. 古代汉语的词序7.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8.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9. 副词10. 代词11. 介词、连词12.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13.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14. 古代的职官15. 古代的地理16. 古代的历法17.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18. 古书的注解19. 古书的标点问题20. 古汉语今译问题21. 古代的文体22. 骈体文的构成23. 辞赋的构成24.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25. 古今语音的异同26. 上古音简说(附:古韵三十部常见谐声表)27. 古书的读音问题28. 诗律29. 词律古今词义的异同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3.还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
所以,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完全相异,而在同中有异。
下面着重将这种同中有异的词分为两类,分别举例说明。
一、词义范围的差异(一)有些词的词义范围古今是有差异的。
例如:1.菜:古代的“菜”是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等在内。
所谓“辛菜”,就是葱蒜之类的。
古书上常见的“菜羹”、“菜色”,这些“菜”都是指的蔬菜。
2.睡: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
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就是耷拉着脑袋打盹儿,也是“坐寐”。
现在的“打瞌睡”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以上是词义范围扩大的例子。
也有些词,今义范围缩小了。
3.宫:上古泛指房屋。
秦汉以后,一般民房就不能称之为“宫”了,只有帝王的殿堂、住房才能叫做“宫”,如“阿房宫”、“未央宫”,有的寺庙也可以叫做“宫”,如“雍和宫”。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围的变化所谓词义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围转到了另外一个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一、文言字形(一)古今字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有几个义项,等到后来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改变。
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做“古字”,把较后的字叫做“今字”。
常用的古今字列出:①女―汝②反―抵③孰―甜④遣―追捧⑤见到―现⑥受到―授⑦暴―曝⑧言―智⑨内―纳⑩直―值。
(二)异体字异体字是音同义通而写法不同的字。
列举:①泪―②崖―(三)通假字古人采用文字,有时不必原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替代。
这种文字采用的替代现象叫做“通假”,其中被替代的那个字叫做本字,用以替代的字叫做筹钱字,也就是通假字。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出:①“亡”通在“并无”②“谬”通在“穆”③“责”通在“债”。
(2)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出:①“不”通在“否”②“干活”通在“岸”③“还”通在“旋”④“景”通在“影”。
(3)同音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
列出:①“案”通在“按”②“存有”通在“又”③“蚤”通在“晚”④“得”通在“德”。
(4)形近通假借字和本字由于通假而通假。
列出:①“坠”通在“隳”②“被”通在“披新”③“砌”通在“盍”。
二、文言词语(一)实词1.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主要是双音词),所以不要把文言实词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古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属格和偏义复词现象。
2.古今异义①词义扩大:原有意义狭小,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为江流通用词。
②词义增大:旧有意义范围很大,现在采用范围增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例如“丈夫”,古义就是男子的俗称,现代汉语中“丈夫”专指“妻”的子女。
③词义转移:由原有表示的对象,转为另一对象。
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工具书:把所选定的领域里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们查检使用。
工具书能够解答疑难问题,指引治学门径,能够告诉我们研究一个问题需要看那些书,并给我们提供一些研究线索。
提供研究资料。
但工具书中存在错误和时代局限性。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一)编排方式:1.部首法:按部首进行编排,部首以笔画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在同一部首中,字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确定,笔画少的排在前面,笔画多的排在后面。
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部首不容易确定,而且查检的速度比较慢。
另外,要注意两点:(1)部首与汉字的偏旁不能相混:部首是统率汉字的一部之首,而偏旁是汉字结构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汉语中,左为偏,右为旁,上下左右合称为偏旁。
所以,部首和偏旁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2)各个字典的部首并不一样。
《说文解字》的部首有540个,而《汉语大字典》的部首是200个,《康熙字典》的部首是214个。
2.笔画法:按照汉字的笔画的多少进行编排。
汉字笔画相同的,又根据横、竖、撇、折、点的顺序进行排列。
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不熟悉汉字笔画、笔顺规则的容易出错,另外,查检的速度也不快。
3.音序法: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或者是注音符号、平水韵等)的顺序进行编排。
这种检字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
只要您懂得汉语拼音,掌握起来是非常容易的,查检速度也比较快。
在古代汉语的工具书中,也有使用平水韵排列汉字的先后顺序的,也有按照平、上、去、入古代的四声进行编排的。
这种检字法的缺点是如果不知道汉字的拼音,就会无法查检,而且,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给查检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查检汉字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查检的速度。
4.法:按照四角(或者三角等其他)的顺序进行编排。
角的形式分为十种,分别用0到9来表示,每个汉字按照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取四个角的代表,组成这个汉字的总的,例如端字是0212,小是9000等,然后从字典上找到对应的,就可以查检到要查检的汉字,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速度比较快,缺点是不容易确定汉字的,而且,还要受到汉字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的影响。
该检字法将汉字的笔划分成十种类型,每种类型取一个数字作代号。
0 1 2 3 4 5 6 7 8 9名称头横垂点叉串方角八小笔形广一丨丿丶十扌囗八小例字言天山之草打国见分尖上述笔形与的对应关系可以用口诀表示:“横1垂23点捺,叉4串5方框6,7角8八9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依照这个口诀,取汉字四角的笔形,按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构成一个字的代表,再以代表数字的多少排列先后。
取角的规则:〈1〉能取复笔时尽量取复笔。
如“言”左上角取“亠”,不取“丶”。
〈2〉一笔取过一次,第二次作“0”,如“十”作4000。
〈3〉平行之笔取左右不取上下。
如“非”作1111。
〈4〉交叉之笔取上下不取左右。
如“中”作5000。
〈5〉“问”、“因”等字上面两角取外,下面两角取里。
如“问”作7760,“因”作6043。
〈6〉上盖下托之体取最高和最低之笔,如“宗”作3090,“石”作1060。
〈7〉同号的字太多时,取右下角上方最近之笔作第五角,即附角,如“唐”作00267。
四角检字法查字很方便,可以不管读音和部首,而且按照可以直接在正文中查检,但是这种检字法规则复杂,变形笔画多,掌握这种检字法本身就很不容易。
(二)注音方式:1.直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格式是“甲音乙”。
例如《汉书•高帝纪》:“秦将章邯距破之。
”苏林注:“邯音酒酣之酣。
”这里使用的注音方法就是直音。
2.读若:读若是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
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格式是“甲读若乙”。
例如《说文》:“哙,或读若快”。
3.譬况: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
如字是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格式是“甲读近乙”,再加以发音描写。
例如《吕氏春秋•慎行》:“相与私哄。
”高诱注:“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高注用的注音方法就是譬况。
4.反切:反切是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练,郎甸切”就是取“郎”字的声母“l”与“甸”字是韵母和声调“iàn”合成“练”字的读音“liàn”。
在相切的两个字中,取声母的字叫做反切上字,取韵母和声调的叫做反切下字。
但是由于古今汉语语音的变化,大部分古注中的反切拼出来的音和今天的不同,还有的用现在的读音无法拼切。
5.注音字母注音:按照汉字的26个注音字母的顺序进行注音。
这种注音法是解放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
这种注音法的缺点是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使用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注音的效果。
这种注音方式的书写也比较繁难,但是已经比以前的平水韵或者反切注音要好多了。
6.拼音字母注音: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的顺序进行注音。
这种注音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注音法。
方言区的人在使用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注音的效果。
(三)释义方式:1.直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
例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1)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
例如《释名•释地》:“高平曰陆。
”《方言》:“崽者,子也。
”《说文》:“诰,告也。
”;“诏,告也。
”。
(2)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
例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说文》:“入,内也。
”;“内,入也。
”。
(3)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
《尔雅》:“速,征也。
”;“征,召也。
”。
2.描写: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
例如《说文•水部》:“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节。
”这种直陈词义的训诂方法就是描述比况。
又例如《尔雅》:“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也是描述比况。
3.义界:又称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
例如《说文•口部》:“口,人之所以言食也。
”《毛传》:“规,正圆之器也。
”从训诂的表达方式来看,它们就是属于义训中的标明义界。
4.比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
5.举例:举其一。
以见其他。
6.由反知正: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
《说文》:“暂,不久也。
”7.增字足意:解者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的意思。
例如《说文》:“宽,屋宽大也”。
又例如《毛传》:“收,拘收也。
”8.比较:通过对比来释明意义相近或者相关的词。
二、常用工具书简介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遇到的困难,大致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字的形音义问题;二是词语典故、名物制度、人名地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古代汉语虚词的用法。
(一)《说文解字》:1.作者:东汉许慎,被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
成书于公元100年。
2.体例:全书共15篇,按字形结构把文字分为540部,收小篆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116 3个。
540部首的排列是“始一终亥”,部首的前后次序,是“据形系联”。
《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中对会意字的解释常用的公式有从某,从某或者从某某。
《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中对形声字的解释常用的公式有从某,某声。
《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中对象形字的解释常用的公式有象某某之形。
《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内容包括释义、推源、析形。
3.《说文》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对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也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
1)奠定了“六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
2)首创了汉字的部首分类法。
3)确立了分析汉字的本义的原则。
4.有关《说文》的研究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韵楼集》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二)《康熙字典》:成书于公元1716年,收字47035个。
清代康熙时X玉书、陈廷敬等人编撰。
全书按照部首排列,共分为214部。
部首以笔画为顺序分归于以“地支”标分的1 2集之中,每集分为上中下卷,解释字时,先解释字音,再解释字义,各个意义之下引古书为证明。
《康熙字典》第一次使用“字典”这个词。
一般不容易查到的字,可以从这本字典中查到。
资料丰富。
就字音说罗列了当时所能搜集到的各种反切材料;就字形而言列出了所有的异体字,例如“农”字列了九个异体字。
又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讲到孔乙己考问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在该字典中就可以查到。
(三)《经籍纂诂》:成书于公元1800年,作者是清代阮元。
《经籍籑诂》收录唐以前各种古籍对汉字的各种注释。
体例:按106韵编排汉字,同韵字集录在一起,共分106卷。
每字之下收录故训解释字义,不注音切。
各义项之间用“o”隔开,每义项先说字义再列出处,被释字用“|”代替。
(四)《新华字典》:成书于公元1953年,魏建功主编。
收字8500个,字音上用普通话注音,同时还照顾了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读音,对古代汉语的注音,往往以“二音”等形式来处理。
字义上,比较注意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部字典毕竟是一本现代汉语的字典,它所收的古字、古义是非常有限的,学习时还必须借助其他字典或者词典。
从字音上讲,它根据普通话注音,能给我们提供每个字的正确读音,而且在注音上还照顾了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读音。
对于古汉语中的字音,《新华字典》往往以二音等形式来处理。
《新华字典》共收11000多字,我们阅读古书时常见的字,如果不知道读音,查这本字典可以基本上满足要求。
从字形上讲,它注意标出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对我们阅读古书很有帮助。
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有些是属于减少繁体字的笔画成为简体字,有些则属于把不同意义的同音字合并成为一个字形比较简单的字。
《新华字典》对这两种情况都兼顾到了。
从字义上讲,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有发展继承的关系,我们可以拿《新华字典》的释义作为参照来学习古代汉语。
《新华字典》还比较注意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
(五)《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书于公元1979年,1993年修订,收字3700个。
附难字2 600个。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常用字、常用义,部头不大,但具有实用性和精确性。
特别注意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问题。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词义,该字典一般先列本义,然后依次列出近引申义、远引申义和假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