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 专题五必做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作业

1.谈谈你对中小学生发展时代特点的认识。

答:一、生理成熟期提前,青春期教育任务繁重,性教育话题敏感而又急迫。

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神经系统和性发育较之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

1、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

2、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

二、思维活跃,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主动交流、发展的关注度不高,并且传统教育多以预设的外在目的,成人世界的要求来代替儿童的主动发展,这就造成了儿童主动发展意识薄弱、主动发展能力不强。

1、具体内容如下:

①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②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愿意学习;

③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毅力;

④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畏难情绪陡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

2、学习动力不足表现。

3、学习动力不足成因分析

在消费社会、读图时代、重视享受的时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①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信息社会的所面临的“知识爆炸”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刺激因素和时空条件。

②信息技术的革命,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知识、信息呈现“喷涌”状态,学生成为多种文化资源的占有者和享用者。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知识的过程中多呈现实用主义的色彩。

③学生对学校中的课程态度多为不欢迎

三、价值观念多元,自我意识增强。

1、背景

传统社会中,社会的道德信念和标准相对单一,人们能通过基本相同的标准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在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人们的道德推理基本相同。但是在多元社会中,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同的逻辑推理。

2、现状

①价值取向方面:

理想的价值取向与日常生活层次的价值取向并存。

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并存。

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极端个人主义取向并存。

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与拜金主义价值取向并存。

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西方强调自我意识、民主责权的价值观并存。

②当代中小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责任教育迫在眉睫;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但要积极有效引导。

③学生政治价值观呈稳定上升趋势,人生价值取向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注重实际,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利己与利他兼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重视自我发展。

④当代中小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利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义、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但多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不足。

①传统道德价值的迷失。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追求一种美好的伦理道德生活,追求构建丰裕自足的人文精神,注重个人修养、人生体悟和反思内省,致力于构建一种整体主义的伦理道德生活。但是,由于西方生活和文化观念的渗透,人们对传统文化持有否定、消极的观点。文化的多元消解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共识。

②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影响乏力。

价值相对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对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消解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对西方主体精神、多元、差异等的强调,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道义观、公平观、生活观等。

二是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并存导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矛盾冲突。

③校主流的价值观教育从内容、手段、方法上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生活。

④学校价值观教育过分诉诸灌输方法而缺乏情感性,学校价值观教育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相对僵化。(1)学习方面: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学习挫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学习压力;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

(2)人际关系困扰,同学、交友、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导致: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等消极念头的产生。

(3)青春期心理困扰。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存有误解。

(4)人生发展中的困扰。理想与现实,人生困惑等问题。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①认知降碍:主要包括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等。

②行为障碍:主要包括不良习惯、退缩行为、依赖行为、品行障碍、自伤行为、儿童多动症等。

③情绪情感障碍主要包括厌学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学校恐怖症、儿童瘫症、儿童抑郁症。

④儿童期特种障碍:主要包括口吃、选择性缄默、睡眠障碍、抽动症、遗尿症、异食癖、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等。

中学生心理问题:

认知失衡——由认知上产生矛盾而引起的心理失衡,

情意失衡——由于内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内部的情感意志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出现低落、消沉、激怒、绝望等反常情绪表现,并在行为上出现某些相应的反常举动。

欲求失衡——由于学生欲望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在心灵上产生一种强烈要求补偿不足而现实又不予满足而引起的心理失衡的表现。

2.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答:(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生命个体是一个灵肉交融复杂构成,学生的生命具有生动性和无限可能的发展性。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就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个体差异的生命个体,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的特性,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内在力量,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完成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现代社会的教育不再单纯是一种规训、惩罚和宰执学生生命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维系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的主动性,教师教育活动的进行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发学生的内在共鸣,必须创设平等、民主的教育情境,来推动学生的发展。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建构师生主体间性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实践策略,师生主体间性是师生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的主体间关系及在其中形成、表现、发挥的主体性。形成师生主体间关系是提高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

①强调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确认。教师和学生都既把自己又把对方当作主体,师生关系才能真正确立、,形成、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②强调主体间指导学习。主体间指导学习是教育者根据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和需要、目的,系统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体力,形成技能和良好思想品德的活动,是受教育者与自然、社会、学校等环境相互作用的自我建构: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由发展的实践,也是师生平等交往、相互理解、融合、促进和共同提高的过程。

③强调学生的独立共在、全面发展。形成富有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又有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能力,德才兼备的主体。

④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建构。在师生主体间的平等交流、主动对话和相互理解基础上形成对学习内容的把握。

3.试述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作为学校生活中的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必须科学审视学生的本质特征和不同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教师要适时更新自己的学生观点和认识,以积极的姿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主动引导学生的发展,担当起更新和重建新的学校生活重任,引领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再认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主动性

①学生成长的可能性是一切教育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②作为生命体的学生,能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③再认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和主动性是构建新型教育实践形态的基本前提。

2、再认学生发展的具体性

①学生是有着自主生命追求与生命尊严的价值主体。学生拥有人的全部的尊严、价值需要及其内在丰富性。

②“和而不同”,差异性是学生个体自主成长、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③学生存在于学生群体之中,群体构成学生成长的新生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