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针灸推拿学专业用 72学时)针灸治疗学是研究运用针灸方法治疗疾病的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及剌法灸法等基本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是针灸专业的临床学科,学好本课对于步入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是针灸人才所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知识,课程内容包括针灸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临床辩证论治纲要,针灸配穴处方特定穴的临床运用及常见病症的治疗和针灸临床研究进展、针灸临床研究规范、针灸临床病历书写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针灸治疗学》这门专业临床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针灸方法防治临床常见疾病。
学生通过学习针灸临床治疗知识,指导临床正确运用针灸方法防治疾病。
同时,针灸治疗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理论和技能并重,学生通过针灸治疗学的学习,加深掌握针灸治疗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并通过实验技能培训学习和临床见习培养学生临床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针灸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学的理、法、穴、方、术(即辩证论治),对一般常见病、部分急症、重症及疑难病症能熟练地进行恰当处理。
在教学中还应考虑近年来国家对中医执业医师针灸部分的考试要求,讲授内容要注意涵盖考试内容。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理论课时为50学时、实践课时为22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临床见习、病例讨论为辅、并适当应用图表、模型、多媒体、实验等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目的要求】掌握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机理,为学习治疗学各论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主要讲解针灸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治疗作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第一节疏通经络【目的要求】掌握疾病与经络的关系,明确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治疗作用。
【教学内容】概述人体的内外上下皆有经络系统网络;许多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可导致经络不通、气血不调;应用针灸可以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疏通经络的作用与近代观察研究所总结的镇痛作用相近似。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目录第一编内景篇 (1)第一章精 (1)第一节梦遗泄精 (1)第二节无梦泄精 (1)第三节精溢失精 (1)第四节精浊自流 (1)第五节虚劳失精 (1)第二章气 (1)第一节一切气疾 (1)第二节气逆 (1)第三节噫气上逆 (1)第四节短气 (1)第五节少气 (2)第六节上气 (2)第七节欠气 (2)第八节气急食不消 (2)第九节冷气脐下痛 (2)第三章神 (2)第一节精神萎靡 (2)第二节善恐心惕惕 (2)第三节心澹澹大动 (2)第五节妄言妄笑 (2)第四章血 (3)第一节衄血吐血下血 (3)第二节衄血不止 (3)第三节吐血 (3)第四节呕血 (3)第五节大便血 (3)第六节咳血 (3)第七节虚劳吐血 (3)第八节口鼻出血不止 (3)第九节下血不止 (3)第五章梦 (3)第一节惊悸不眠 (4)第二节烦不得卧 (4)第三节沉困睡多 (4)第四节胆寒不得睡 (4)第五节多梦善惊 (4)第六章声音 (4)第一节卒然无音 (4)第二节厥气走喉不能言 (4)第三节喉痹卒喑 (4)第七章言语 (4)第一节喑不能言 (4)第二节舌强难言 (5)第三节舌缓不能言 (5)第四节舌下肿难言 (5)第八章津液 (5)第一节多汗 (5)第二节少汗 (5)第三节盗汗 (5)第四节盗汗不止 (5)第五节虚损盗汗 (5)第六节伤寒汗不出 (5)第九章痰饮 (5)第一节痰饮 (5)第二节胸中痰饮不食 (6)第三节溢饮 (6)第四节痰饮久患不愈 (6)第十章胞宫 (6)第一节月经不调 (6)第二节月经断绝 (6)第三节崩漏不止 (6)第五节白带 (6)第六节白带 (6)第十一章虫 (6)第一节劳瘵 (6)第十二章小便 (7)第一节癃闭 (7)第二节小便淋闭 (7)第三节石淋 (7)第四节气淋 (7)第五节血淋 (7)第六节小便滑数 (7)第七节遗尿不禁 (7)第八节茎中痛 (7)第九节白浊 (7)第十节妇人阴中痛 (7)第十一节妇人转脬不得尿 (8)第十三章大便 (8)第一节渴饮欲泻 (8)第二节泄泻久年不愈 (8)第三节久泄痢 (8)第四节泄痢不止 (8)第六节飧泄 (8)第七节泄泻如水,肢冷脉绝,腹痛短气 (8)第八节下痢血脓腹痛 (8)第九节冷痢 (8)第十节里急后重 (9)第十一节痢不止 (9)第十二节一切下痢 (9)第十三节大便闭塞 (9)第十四节大便不通 (9)第十五节妇人产后二便不通 (9)第二编外景篇 (9)第一章头 (9)第一节眩晕 (9)第二节眩晕怕寒 (9)第三节偏正头痛 (9)第四节正头痛 (10)第五节肾厥头痛 (10)第六节厥逆头痛、齿亦痛 (10)第七节痰厥头痛 (10)第八节头风头痛 (10)第九节头风 (10)第十一节头风面目赤 (10)第十二节头风眩晕 (10)第十三节头项强直 (10)第十四节头项俱痛 (10)第十五节眉棱骨痛 (11)第十六节脑痛脑冷脑旋 (11)第二章面 (11)第一节面肿 (11)第二节面痒肿 (11)第三节颊肿 (11)第四节面目臃肿 (11)第三章目 (11)第一节眼睛痛 (11)第二节目赤肿翳羞明隐涩 (11)第三节目暴赤肿痛 (11)第四节诸障翳 (12)第五节胬肉攀睛 (12)第六节烂铉风 (12)第七节迎风流泪 (12)第八节青盲 (12)第九节目昏暗 (12)第十一节睛明出血 (12)第十二节暴盲不见物 (12)第十三节睛肿痛睛欲出 (12)第十四节眼戴上 (13)第十五节眼痒疼 (13)第十六节眼毛倒睫 (13)第十七节白翳 (13)第十八节目赤肤翳 (13)第十九节赤翳 (13)第二十节目眦急痛 (13)第二十一节目眶上下黑 (13)第四章耳 (13)第一节耳鸣 (13)第二节耳聋 (14)第三节聤耳流脓水 (14)第四节暴聋 (14)第五节重听 (14)第五章鼻 (14)第一节鼻流清涕 (14)第二节鼻塞不闻香臭 (14)第三节鼻流臭秽 (14)第五节鼻中瘜肉 (14)第六节久病流涕不禁 (15)第七节鼻衄 (15)第六章口 (15)第一节口干 (15)第二节消渴 (15)第三节唇干有涎 (15)第四节唇动如虫行 (15)第五节唇肿 (15)第六节口噤不开 (15)第七章舌 (15)第一节舌肿难言 (15)第二节舌卷 (16)第三节舌纵涎下 (16)第四节舌急 (16)第五节舌缓 (16)第六节舌肿如猪胞 (16)第八章齿 (16)第一节齿痛 (16)第二节上齿痛 (16)第三节下齿痛 (16)第九章咽喉 (16)第一节喉闭 (16)第二节咽痹 (17)第三节缠喉疯 (17)第四节喉痹 (17)第五节喉咽闭塞 (17)第六节乳蛾 (17)第七节喉痛 (17)第八节累年喉痹 (17)第九节咽食不下 (17)第十节咽外肿 (17)第十一节喉中如梗 (17)第十二节咽肿 (18)第十章颈项 (18)第一节项强 (18)第二节颈项强痛 (18)第三节颈项痛 (18)第四节颈肿 (18)第五节项强反折 (18)第十章背 (18)第一节脊膂强痛 (18)第二节肩背疼 (18)第四节脊强浑身痛 (19)第五节背疼 (19)第六节背肩酸疼 (19)第七节背强直 (19)第八节背拘急 (19)第九节背肩相引 (19)第十节胁与脊引痛 (19)第十二章胸 (19)第一节九种心痛 (19)第二节卒心痛 (19)第三节胃脘痛 (19)第四节膺酸痛 (19)第五节心中痛 (20)第六节心痛引背 (20)第七节心痹痛 (20)第八节厥心痛 (20)第九节虫心痛 (20)第十节血心痛 (20)第十一节伤寒结胸 (20)第十二节胸痞满 (20)第十三节缺盆痛 (20)第十五节胸痹 (21)第十六节胸胁满 (21)第十七节胸中澹澹 (21)第十八节胸满支肿 (21)第十九节肿胁满引腹 (21)第二十节胸中寒 (21)第二十一节心胸痛 (21)第十三章胁 (21)第一节胁痛 (21)第二节胁引胸痛不可忍 (22)第三节胁胸胀痛 (22)第四节腰胁痛 (22)第五节胁肋痛 (22)第六节两胁痛 (22)第七节胁满 (22)第八节胁与脊引 (22)第十四章乳 (22)第一节妒乳 (22)第二节乳痈 (22)第三节乳痈痛 (22)第四节无乳 (23)第十五章腹 (23)第一节腹痛 (23)第二节脐腹痛 (23)第三节腹中切痛 (23)第四节腹中痛溏泄 (23)第五节积痛 (23)第六节肠鸣泄泻 (23)第七节小腹痛 (23)第八节小腹急痛不可忍 (23)第一编内景篇第一章精第一节梦遗泄精心俞、白环俞、膏肓俞、肾俞、中极、关元、三阴交,或针或灸。
针灸处方
灸
治 疗
因时制宜
学
概 论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
•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 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 用灸法。
•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 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 用灸法。
•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 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2
学
概 论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
之腘。”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前后配穴
学
概 论
前后配穴: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 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针
灸 治 疗
二、穴位的选择
学
概 论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邻近取穴
循经远取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按经配穴
针 灸 治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疗
学
概
论 局部近取:围绕病痛所在肢体、脏腑、组
织、器官,就近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头痛,多种原因所致
(二)急则治标:
肝病基础上形成臌胀
阴水患者复感外邪出现感冒
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危机重症
( 三)缓则治本:急性病的恢复期、慢性病
针灸治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一节晕厥 第二节虚脱 第三节高热 第四节抽搐 第五节内脏绞痛 第六节出血证
第一节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二节戒断综合征 第三节肥胖症 第四节肿瘤 第五节衰老 第六节损容性皮肤病
第十三章子午 流注针法与灵
龟八法
第十四章针灸 临床研究进展
第一节子午流注针法 第二节灵龟八法
一神经系统及精神心理疾病 二痛证 三呼吸系统疾病 四心血管系统疾病 五消化系统疾病 六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七五官科疾病 八其他病证
目录分析
1
第一章针灸治 疗原则
2
第二章针灸治 疗作用
3
第三章针灸临 床诊治特点
4
第四章针灸处 方
5
第五章特定穴 的临床应用
一治神守气 二补虚泻实 三清热温寒 四治标治本 五三因制宜
一疏通经络 二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三调和阴阳
一辨病诊治 二辨证诊治 三辨经诊治
一穴位的选择 二刺灸法的选择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三背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六郄穴的临床应用 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第七章内科病证
第六章头面躯体痛 证
第八章妇儿科病证
第九章皮外伤科病证 第十章五官科病证
第十一章急症 第十二章其他病证
第一节头痛 第二节面痛 第三节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第四节落枕 第五节漏肩风 第六节臂丛神经痛 第七节肘劳 第八节腰痛 第九节坐骨神经痛
第一节中风 第二节眩晕 第三节贫血 第四节高血压病 第五节面瘫 第六节面肌痉挛 第七节痹证 第八节痿证 第九节外伤性截瘫
针灸治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 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第四章、针灸配穴处方
功能 调理诸阳之气
调理肺气 降肺气、开气机
调理胃气 开肺气、降逆气
调理肺气 降逆气
升阳益气 调心气、降浊气
行血中之气 运行腑气
运脾气和胃气 疏通三焦、膀胱之气 行气导滞、降肝胆逆气 通脉气、利肺气、降逆气
开胸气降冲气
分门
穴名
功能
曲池
舒理பைடு நூலகம்经之气
曲泽
清肺胃,止呕血
三阴交
通经行血,养阴补血
血门
以理血、调 血、活血、 活血为主, 功能为治疗 血病。
胃肠疾患:三脘、气海、 天枢、内关、足三里
视物昏花:风池、翳明; 舌强不语:风府或哑门; 胃脘疼痛:至阳或胃俞; 前阴有疾:次髎或肾俞; 肩背疼痛:中府; 脊柱强痛:人中; 肛门脱出:气海; 腰骶损伤:膻中等。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针灸治疗学 Acupuncture therapy
2、远部取穴
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
八风
以搜风祛风
为主。
囟会
大敦
祛风邪,治腿、脚风 祛风寒,治鼻塞头风
舒筋祛风
足三里 三阴交
阳辅
搜周身四肢之风邪,熄内风 祛血中风邪及全身四肢之风
第四章 针灸处方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针灸治疗学 Acupuncture therapy
根据经脉的循行 分布、交叉交会 和腧穴的分布、 功能及特异性, 结合疾病涉及的 脏腑、病情的标 本缓急
分析病因病机 明确辨证立法
适当的腧穴和刺灸、 补泻方法
针灸配穴处方
有法有方、配 穴精炼、酌情 加减、灵活多 变
功能 清肺热 清肺热、利气 清肺热 清实热 清气热,清头目、鼻中热 清头目热 清三焦、膀胱、肾热 清热散表 清五脏及身热 清血热 清泻肝热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中风中经络:(症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语言不利,口眼歪斜,脉弦滑)治法:调和气血,通经活络。
处方:上肢:肩髃、外关、手三里、合谷、曲池;下肢:环跳、昆仑、足三里、阳陵泉、凤市、解溪中脏腑:(闭症:主症:突然昏扑,神志不清,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治法:启闭开窍处方:人中、十二井、太冲、百会、劳宫、丰隆(脱证:主症:昏迷不醒,目合口开,手撒尿遗,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治法:回阳固脱处方:关元【灸】,神阙【灸】眩晕肝阳上亢:侠溪,行间,肝俞,肾俞,风池痰湿中阻:丰隆,中脘,头维,内关,阴陵泉肾经亏损:百会,悬钟,肾俞,太溪血气虚弱:百会,足三里,脾俞,肾俞,气海,神阙头痛外感头痛:百会,风池,合谷,太阳内伤头痛:心俞,脾俞,气海,足三里,合谷,百会,印堂,中脘,丰隆肝阳头痛:侠溪,行间,肝俞,肾俞,风池,太冲,太溪淤血头痛:三阴交,百会,风池,合谷,太阳,阿是穴肋痛期门,支沟,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日月,肝俞,肾俞,行间,三阴交,血海腰痛肾俞,委中,阿是穴感冒风寒型:风池,合谷,风门,列缺风热型:大椎,鱼际,外关,合谷,风池咳嗽风寒型:外关,合谷,肺俞,列缺风热型:大椎,曲池,肺俞,尺泽内伤型:肺俞,脾俞,太白,丰隆,合谷,太渊,太冲,尺泽,肝俞,经渠哮喘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呕吐内关,足三里,胃俞腹痛关元【灸】,神阙【灸】,公孙,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章门泄泻阴陵泉,中脘,天枢,上巨阙月经不调月经先期:血海,关元月经后期:气海,三阴交痛经:实症:次髎,中极,地机虚证:关元,气海,足三里,肾俞,大赫经闭:脾俞,肾俞,气海,足三里,关元,大赫,归来,三阴交,肝俞,太冲,合谷,地机崩漏:三阴交,隐白,关元带下:带脉,三阴交,气海,白环俞滞产:关元,气海,合谷,三阴交,独阴,至阴缺乳:膻中,少泽,乳根阴挺:太冲,百会,维道,气海,三阴交,肾俞风疹:曲池,合谷,委中,三阴交,血海,天井,膈俞痤疮:阳白,太白,四白,曲池,合谷,内庭痔疮:白黄俞,承山,二白,会阴,长强鼻炎:合谷,迎香,列缺,印堂,尺泽,风池,肺俞咽炎:合谷,少商,扶突口疮:合谷,劳宫,地仓,廉泉,通里牙龈炎:下关,合谷,頬车,内庭高热:十宣,曲池,合谷,大椎,鱼际,外关抽搐:人中,百会,印堂,太冲,合谷,丰隆,足三里,大椎,内关心绞痛:内关,血海,膻中,厥阴俞,心俞,膈俞,巨阙鼻衄:迎香,合谷,大椎,少商,上星。
针灸学:针灸处方
针灸学:针灸处方针灸处方针灸处方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等指导下,依据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选取腧穴并进行配伍,确立刺灸法而形成的治疗方案。
针灸处方包括:穴位、刺灸法。
一、穴位的选择1.选穴原则指临证选取穴位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
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定腧穴的选穴原则,辨证对证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表6-1)。
表6-1 选穴原则概念举例近部选穴在病变局部或矩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远部选穴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辨证对症选穴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大冲、行间2.配穴方法就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或对于治疗疾病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的方法(表6-2)。
表6-2 配穴方法配穴法概念举例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可近取胆经的率谷、风池,远取本经的荥穴侠溪表里经配穴法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同名经配穴法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经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前后配穴法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俞、募配穴法)膀胱疾患,前取水道或中极,后取膀胱俞或秩边左右配穴法将人体左冀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粱丘二、刺灸法的选择1.疗法的选择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手段。
总论4—针灸处方
举例
发热可取大椎、曲池、合谷;失眠多梦可取神门、三阴交、心俞; 盗汗可取后溪,阴郄;多汗可取合谷、复溜; 皮肤瘙痒可取曲池、血海、三阴交;昏迷可取水沟、井穴; 虚脱可取足三里、关元等都属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经外奇穴:四缝穴、腰痛穴、落枕穴、安眠穴…… 此外,气病取膻中,血病取膈俞,筋病取阳陵泉等都属于此范畴。
举例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天柱,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等 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也属于本法。
前后配穴法
概念
前后配穴法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 相互配伍的方法。
举例
迎风流泪:前取睛明、承泣,后配风池、医明; 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配胃俞、筋缩 咳嗽、气喘:前取天突、膻中,后配肺俞、定喘 中风失语:前取廉泉、承浆,后配风府、哑门 脊柱强痛:前取水沟、龈交,后配脊中、身柱 遗精、阳痿:前取气海、关元,后配命门、肾俞 《灵枢·官针》所指“偶刺法”以及特定穴中的“募俞配穴法”等均属于
举例
临床上有许多病症,如发热、昏厥、虚脱、癫狂、失眠、 健忘、嗜睡、多梦、贫血、月经不调等均属于全身性病症, 因无法辨位,不能应用上述按部位选穴的方法。
此时,就必须根据病症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症归 属于某一脏腑或经脉,然后按经选穴。
四、对症选穴
J.MO
概念
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 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应用,也 称经验选穴。
引言
故针灸配穴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 下,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交叉交会和腧穴的分布、功能及特 异性,结合疾病涉及的脏腑、病情的标本缓急进行严密组合。 做到有法有方、配穴精练、酌情加减、灵活多变。从临床实际 情况需要出发,择优选用一种或多种配穴方法组成处方。
针灸治疗学笔记-总论针灸治疗作用和原则精编版
第一部分总论一、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1.疏通经络—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扶正祛邪—根本法则和手段调和阴阳—最终目的2.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补泻手法、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①补泻手法:a.针刺补法、艾灸—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久病、虚寒证b.针刺泻法、刺血—抑制作用>兴奋作用,偏于祛邪,适用于新病、急症、实热证面瘫初期—泻合谷、太冲(祛邪)面瘫后期—补足三里、三阴交(扶正)②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a.扶正——气海、关元、命门、肾俞、足三里、背俞穴b.祛邪——曲泽、委中、水沟、十宣、郄穴、募穴、下合穴3.调和阴阳:阳盛高热: 大椎放血、针外关①泻其有余阴盛寒凝: 关元、肾俞(针或灸)阴虚阳亢之虚热证: 太溪、照海(壮水之主,以制阳光)②补其不足阳虚阴盛之阴寒证: 关元、命门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③阴中求阳:阳不足,补阳时兼以滋阴。
阳中求阴:阴不足,滋阴时兼以补阳。
④滋阴潜阳:阴虚阳亢之头目昏眩—补太溪,泻太冲。
⑤补阳消阴:脾阳虚乏,湿浊困脾之嗜睡—补脾俞,泻阴陵泉。
⑥从阴引阳:六腑病(腑为阳)取募穴(阴位)——阳经病取相表里的阴经穴从阳引阴:五脏病(脏为阴)取背俞(阳位)——阴经病取相表里的阳经穴⑦补阴泻阳:阳盛阴虚之失眠、狂证—补照海,泻申脉。
补阳泻阴:阴盛阳虚之嗜睡、癫证—补申脉,泻照海二、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清热温寒、补虚泻实1.治神守气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①热则疾之:诸热证宜行清泻法,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②寒则留之:诸寒证宜用灸法施治,针刺则应深刺久留针,以侯阳气。
3.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①虚则补之: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法,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弱型病症②陷下则灸之:③实则泻之: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出血④宛陈则除之:血实证要用刺血法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⑤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当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所在,在针灸疗法中具有特殊的运用形式,即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证治为纲领。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
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一、填空1.针灸治疗作用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三个方面。
2.(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6.经络闭阻不通,因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由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
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8.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作用,可以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9.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
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偏补偏泄性能有关。
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二、选择题(一)A型题(在题下五个备用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全书同。
)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B)A《灵枢·九针十二原》B《灵枢·官针》C《素问·异法方宜论》D《难经·二十九难》E《备急千金要方》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D)A消炎B行气C镇静D调和阴阳E都不是(二)B型题(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用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全书同。
)A止痛B升压C降压D安眠E增乳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A)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D)A咳喘取肺俞B亡阳灸关元C失眠补照海、泻申脉D嗜睡泻照海、补申脉 E都不对3.阴病治阳:(A)4.阳病治阴:( B )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 D )(三)D型题(在题下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相互间有联系的正确答案,全书同。
) 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A)( B)A青龙摆尾B白虎摇头C龙虎交战D阴中隐阳E阳中隐阴2.下列治失眠用穴体现调和阴阳治疗作用的是:(C)(D)A补心俞B泻行间C补照海D泻申脉E补胆俞三、改错(在下列各题下划线部分内,找出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改正,全书同。
《针灸治疗学 》 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身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学时:99(81/18学时)学分:5.5一、课程性质与目的《针灸治疗学》是针灸专业的重点课程,是研究如何将已学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知识,综合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学好笨课程对于使用针灸防治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学的理、法、穴、方、术(即辨证论治),对一般常见病、部分急症重症及疑难症能熟练地进行恰当处理。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总论(14学时)重点掌握针灸治疗原则、针灸配穴处方、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了解针灸的治疗作用、辩证论治纲领。
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2学时)了解针灸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治疗作用。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2 学时)掌握清热温寒、补虚泻实,熟悉治神守气。
第三章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2学时)熟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八纲辨证等,了解辩证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针灸配穴处方(4学时)掌握针灸的选穴原则、配穴方法、处方的组成。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4学时)掌握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难点:特定穴在临床应用中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中篇各论(65学时)第一章内科病症(重点) 2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痹症、腰痛、坐骨神经痛、痿症、中风、面瘫、三叉神经痛、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癫病、狂病、痫病、郁病、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便秘、胁痛、癃闭、淋证、遗精、阳痿、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症等病证的定义、治疗方法。
熟悉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2)了解末梢神经炎、面肌痉挛、痴呆震颤麻痹、疟疾、胃下垂、尿失禁、水肿、阳强、早泄、男性不育、瘿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学笔记-总论
第一部分总论一、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1.疏通经络—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扶正祛邪—根本法则和手段调和阴阳—最终目的2.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补泻手法、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①补泻手法:a.针刺补法、艾灸—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久病、虚寒证b.针刺泻法、刺血—抑制作用>兴奋作用,偏于祛邪,适用于新病、急症、实热证面瘫初期—泻合谷、太冲(祛邪)面瘫后期—补足三里、三阴交(扶正)②腧穴偏补偏泻的性能:a.扶正——气海、关元、命门、肾俞、足三里、背俞穴b.祛邪——曲泽、委中、水沟、十宣、郄穴、募穴、下合穴3.调和阴阳:阳盛高热: 大椎放血、针外关①泻其有余阴盛寒凝: 关元、肾俞(针或灸)阴虚阳亢之虚热证: 太溪、照海(壮水之主,以制阳光)②补其不足阳虚阴盛之阴寒证: 关元、命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③阴中求阳:阳不足,补阳时兼以滋阴。
阳中求阴:阴不足,滋阴时兼以补阳。
④滋阴潜阳:阴虚阳亢之头目昏眩—补太溪,泻太冲。
⑤补阳消阴:脾阳虚乏,湿浊困脾之嗜睡—补脾俞,泻阴陵泉。
⑥从阴引阳:六腑病(腑为阳)取募穴(阴位)——阳经病取相表里的阴经穴从阳引阴:五脏病(脏为阴)取背俞(阳位)——阴经病取相表里的阳经穴⑦补阴泻阳:阳盛阴虚之失眠、狂证—补照海,泻申脉。
补阳泻阴:阴盛阳虚之嗜睡、癫证—补申脉,泻照海二、针灸治疗原则:治神守气、清热温寒、补虚泻实1.治神守气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温清并用①热则疾之:诸热证宜行清泻法,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②寒则留之:诸寒证宜用灸法施治,针刺则应深刺久留针,以侯阳气。
3.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①虚则补之: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法,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弱型病症②陷下则灸之:③实则泻之:实证的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点刺出血④宛陈则除之:血实证要用刺血法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⑤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当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所在,在针灸疗法中具有特殊的运用形式,即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证治为纲领。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讲述
针灸治疗学上篇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针灸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法组合而成。
做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处方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
因此,针灸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各种刺灸法的特点和腧穴的特异性,严密组合,做到配穴精练,方法得当,以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
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
—、穴位的选择腧穴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
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的先决条件,人体每个穴位都有相对的特异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
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
穴位的选择应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选穴原则是临证选取穴位应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
近部、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选穴原则,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
例如,眼病取晴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皆属于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适用于所有病证,尤以经筋病和筋骨病最为常用,如《灵枢·经筋》指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是“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素问·调经论》也说“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都说明经筋病和筋骨病皆应以局部选穴为主,如面瘫属阳明经筋病,宜首取面部穴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网球肘、踝关节扭伤等筋骨病也都应取局部穴位为主。
2、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
这—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
针灸治疗学精华教学文案
针灸治疗学精华第一章内科病症第一节痹症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环跳居髎秩边股部:伏免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加减:行痹:膈俞、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附股外侧皮神经炎处方: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加减:腰椎病变或腰大肌压迫引起者:腰夹脊、大肠俞。
第二节腰痛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加减:寒湿腰痛:灸大椎;瘀血腰痛:隔俞;肾虚腰痛:灸命门第三节坐骨神经痛⑴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⑵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加减:有腰骶部疼痛者:肾俞、大肠俞、腰阳关、腰夹脊、阿是穴;与天气变化有关者:灸大椎、阿是穴;气滞血瘀者:膈俞、合谷、太冲第四节痿证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加减:肺热津伤:鱼际、尺泽、肺俞;湿热浸淫:阴陵泉、中极;脾胃虚弱: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肝肾亏虚:肝俞、肾俞、太冲、太溪附神经末梢炎上肢: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八邪下肢:伏兔足三里丰隆环跳风市阳陵泉八风加减:早期:太冲、膈俞;后期:血海、三阴交、太溪第五节中风⑴中经络: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加减:肝阳暴亢:太冲、太溪风痰阻络:丰隆、合谷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绝骨、纠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中封、太溪、纠外翻足下垂:解溪、胫上便秘: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⑵中脏腑:水沟素髎百会内关加减:闭证:十宣、合谷、太冲脱证:关元、气海、神阙呼吸衰竭:气舍第六节面瘫处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加减:风寒证:风池;风热证:曲池抬眉困难:攒竹鼻唇沟变浅:迎香人中沟歪斜:水沟;颏唇沟歪斜:承浆恢复期:足三里附面肌痉挛处方:翳风攒竹太阳颧髎合谷加减:风寒阻络:风池风热袭络:曲池、内庭虚风内动:太溪、三阴交第七节三叉神经痛处方: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内庭太冲加减:眼支痛:丝竹空、阳白上颌支痛:颧髎、迎香;下颌支痛:承浆、颊车、翳风风寒:列缺风热曲池、外关气血瘀滞:内关、三阴交第八节头痛⑴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⑵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⑶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风池⑷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⑸偏正头痛: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庭外关足临泣⑹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加减:外感风邪:风池、风门,风寒:灸大椎、风热:针泻曲池风湿:针泻三阴交痰浊上扰:丰隆、足三里气滞血瘀:合谷、太冲、膈俞气血不足:气海、血海、足三里肝阳上亢治同厥阴头痛;各部头痛:均可加阿是穴。
针灸治疗学总论经典实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井穴—主治五脏六腑的急症、重症、以 及精神魂魄异常诸症。有泻热、开窍、 醒神等作用。
荥穴—主治脏腑、经脉的热症。有泻热 止痛作用。
输穴—主治发作性疾病及关节炎。有疏 通经气、通络止痛作用。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经穴—主治喘咳寒热、失音等内 脏病。有调整脏腑功能作用。
本经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取该经穴位 配合使用.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如: 耳鸣耳聋—翳风、耳门、中渚 肺病咳嗽—中府、尺泽、列缺
•针灸治疗学总论
按经脉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 取本经配合 相表里经穴位。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如: 胃痛—梁门、足三里、公孙
心绞痛—内关透外关
•针灸治疗学总论
俞穴 定义:脏腑之气输注之处,均位于背腰部。 内容:
应用:1、用于诊断: 2、治疗相应脏腑病证(神经节段理
论), 多治虚证。
3、治疗五脏所主器官、组织病变: 目疾、筋病——肝俞; 骨病、耳疾,前后二阴病——肾俞
•针灸治疗学总论
募穴
定义:脏腑之气汇聚之处,位于胸腹。 内容: 应用:1、用于诊断: 肺结核——中府穴压痛 膀胱结石——中极有结节或条索物 2、 治疗相应脏腑急证、痛证、实证 胆石病、胆绞痛——日月 心绞痛——巨阙 3、俞募相配法(前后配穴法): “阳病引阴,阴病引阳。”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
制定治疗方法。 春夏病邪浅表—浅刺 秋冬病邪深在—深刺 择时选穴 (子午流注、灵龟八法、 飞腾八法)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因制宜
因人制宜: 根据性别、年龄、体质制定 治疗方法。
39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
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法、补泻方法组合 而成,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步骤。
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
腧穴 + 刺灸法
穴位的选择
腧穴的选择是针灸处方的第一要素。 合理的选取适当的穴位,是正确拟定针灸处方的基础。
选穴原则 配穴方法
穴位的选择
一、选穴原则:临证选取穴位应遵循的基本法则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辨证选穴 对症选穴
刺灸法的选择
治疗方法的选择:
《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各不同型,各以任其所宜。” 《灵枢•官能篇》则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刺灸法的选择
操作方法的选择:
针刺深浅 针刺补泻
《灵枢•官针》指出“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 疾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
《灵枢•终始》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 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肝病以足厥阴肝经期门、太冲配足少阳胆经阳陵泉; 腰痛以足太阳膀胱经肾俞、委中配肾经大钟; 胃痛以梁门、足三里配公孙。
穴位的选择
二、配穴方法
按经配穴
同名经配穴:“同气相通”
牙痛、前额痛,取手阳明经合谷配足阳明经内庭; 落枕、急性腰扭伤、后头痛,取手太阳经后溪配足太阳经昆仑; 失眠多梦,取手少阴心经神门配足少阴肾经太溪。
穴位的选择
一、选穴原则 辨证选穴
对于某些全身性病症,因无法辨位归经选穴,不能应用按部位选穴的方法。 此时,就必须根据病症的性质,结合八纲辨证,将病症归属于某一脏腑或 经脉,然后按经选穴。 如发热、昏厥、癫痫、失眠、水肿等病证就宜采用辨证选穴。
穴位的选择
一、选穴原则:
辨证选穴
以失眠为例: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最终导致心神不宁、不得安卧。 其病位在心,与肾、肝、脾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
针灸治疗学上篇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针灸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法组合而成。
做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处方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
因此,针灸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各种刺灸法的特点和腧穴的特异性,严密组合,做到配穴精练,方法得当,以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
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
—、穴位的选择腧穴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
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的先决条件,人体每个穴位都有相对的特异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
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
穴位的选择应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选穴原则是临证选取穴位应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
近部、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选穴原则,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
例如,眼病取晴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皆属于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适用于所有病证,尤以经筋病和筋骨病最为常用,如《灵枢·经筋》指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是“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素问·调经论》也说“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都说明经筋病和筋骨病皆应以局部选穴为主,如面瘫属阳明经筋病,宜首取面部穴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网球肘、踝关节扭伤等筋骨病也都应取局部穴位为主。
2、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
这—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学上篇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针灸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法组合而成。
做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处方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
因此,针灸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各种刺灸法的特点和腧穴的特异性,严密组合,做到配穴精练,方法得当,以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
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
—、穴位的选择腧穴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
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的先决条件,人体每个穴位都有相对的特异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
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
穴位的选择应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选穴原则是临证选取穴位应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
近部、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选穴原则,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
例如,眼病取晴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皆属于近部选穴。
近部选穴适用于所有病证,尤以经筋病和筋骨病最为常用,如《灵枢·经筋》指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是“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素问·调经论》也说“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都说明经筋病和筋骨病皆应以局部选穴为主,如面瘫属阳明经筋病,宜首取面部穴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网球肘、踝关节扭伤等筋骨病也都应取局部穴位为主。
2、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
这—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
例如,耳鸣取中渚,胃痛取足三里,巅顶头痛取太冲,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痛取水沟等,均为远部选穴的具体应用。
远部选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尤以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选穴,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躯干、脏腑病证最为常用。
《灵枢·终始》所说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都属于远部选穴。
“四总穴歌”之“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更是远部选穴的典范。
3、辨证选穴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临床上有些病证,如发热、昏厥、虚脱、癫狂、失眠、健忘、嗜睡、多梦、贫血、月经不调等均属于全身性病证,因无法辨位,不能应用上述按部位选穴的方法。
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脏腑或经脉,然后再按经选穴。
例如,失眠,若心肾不交者,归心、肾两经,应在心、肾两经选穴,可取神门、太溪;属心胆气虚者,归心、胆两经,应在心、胆两经选穴,可取神门、丘墟;属心脾两虚者,归心、脾两经,应在心、脾两经选穴,可取神门、三阴交。
也可根据辨证所属的脏腑,取相应的背俞穴,如心脾两虚者也可取心俞、脾俞等。
4、对症选穴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应用,也称经验选穴。
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小儿疳积取四缝,面瘫取牵正,痔疮取二白,目赤取耳尖,发热取大椎,痰多取丰隆等。
(二)配穴方法配穴方法就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其目的在于加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高治疗效果。
具体的配穴方法,主要有按部配穴和按经配穴两大类。
1、按部配穴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上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1)上下配穴法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如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取内庭;脱肛,上取百会,下取长强。
另外,传统的八脉交会穴配伍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取公孙;咽喉疼痛,上取列缺,下取照海;颈椎病,上取后溪,下取申脉等。
临床上还有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取穴,古称“天、人、地三才”配穴法。
如眼病,可以取局部的睛明、邻近的风池和远端的光明相配伍。
(2)前后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前部或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在《内经》中称“偶刺”。
此法多用于治疗脏腑和躯干病证,俞募配穴法亦属于此法。
如胃病,前取中脘,后取胃俞;便秘,前取天枢,后取大肠俞;咳嗽、气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中风失语,前取廉泉,后取哑门;脊柱强痛,前取水沟,后取脊中等。
(3)左右配穴法左右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本方法是基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和部分经脉左右交叉的特点总结而成的。
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以加强协同作用。
如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内关、公孙等。
当然左右配穴法并不局限于选双侧同一腧穴,如左侧面瘫可选同侧的太阳、颊车、地仓和对侧的合谷。
2、按经配穴按经配穴就是按经脉的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进行配穴。
临床上常用的有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1)本经配穴法本经配穴法是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
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胃火循经上扰导致的牙痛,可在足阳明胃经上近取颊车,远取该经的荥穴内庭。
运用某条经的起止穴配穴治疗本经病证,称首尾配穴法,也属于本经配穴法的范畴,如睛明、至阴治疗坐骨神经痛。
(2)表里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
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
例如,肝病以足厥阴肝经期门、太冲配足少阳胆经阳陵泉;腰痛以足太阳膀胱经肾俞、委中配足少阴肾经大钟等。
另外,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中的特殊实例,在特定穴的临床应用中将详细论述。
(3)同名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是在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
如牙痛、面瘫、阳明头痛,取手阳明合谷配足阳明内庭;落枕、急性腰扭伤、太阳头痛,取手太阳后溪配足太阳昆仑;失眠、多梦,取手少阴神门配足少阴太溪。
临床上治疗关节肌肉的扭伤或疼痛,多用关节对应取穴法,即肩关节与髋关节对应,肘关节与膝关节对应,腕关节与踝关节对应,也属同名经配穴法。
如右外踝扭伤,肿痛在足太阳膀胱经申脉穴处者,可在左侧腕关节手太阳小肠经养老穴处找压痛点针刺,常有针入痛缓之效。
此外,按经选穴还有子母经配穴法和交会经配穴法等。
以上介绍的选穴原则和常见的选穴方法,在临床应用时要灵活掌握,因为一个针灸处方常是几种选穴原则和多种配穴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左侧周围性面瘫有味觉减退、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障碍者,可选同侧的阳白、四白、太阳、颊车、地仓、翳风、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和对侧的合谷,既包含了左右配穴法,又包含了上下配穴法。
因此,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从理论上提供了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思路。
二、刺灸法的选择刺灸法是针灸处方的第二组成要素,包括治疗法的选择、具体操作方法和治疗时机的选择。
(一)疗法的选择即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而确定的治疗手段。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九针“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
”《灵枢·官能》则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说明不同的针灸用具各有其适应病证。
在针灸处方中,使用何种针灸方法应予说明,如是用毫针刺法、灸法,还是火针、三棱针、皮肤针、耳针、头针、拔罐等,均应注明。
在针灸临床上,可以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如虚寒性病证,可在毫针刺的基础上,配合灸法,或用温针灸;局部肌肉疼痛,部位局限而固定者可选用刺络拔罐疗法。
(二)操作方法的选择当确立了疗法后,要对疗法的具体操作进行说明,如毫针疗法用补法还是泻法,针刺是否留针,留针时间长短;艾灸用艾条灸还是艾炷灸,艾灸的壮数和时间等。
尤其是对于处方中的部分穴位,当针刺的深度、方向等不同于常规的方法时,要特别强调。
此外,针刺治疗疾病一般可每日1次,急性病痛可每日2次,慢性疾病病势较缓者可隔日1次,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定。
需要注意的是,本教材下篇各科疾病基本治疗中的操作,所言“毫针常规刺”是指: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者补泻兼施,气机逆乱或虚实不明显者用平补平泻法。
为避免重复,在各病的操作中不再赘述。
(三)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时机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针灸治疗疾病没有特殊严格的时间要求。
但是在临床上,针灸治疗部分疾病在时间上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般地讲,如果疾病的发作和加重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性,应在发作前进行针灸治疗。
如痛经可在月经来潮前3-7天开始针灸,直到月经过去为止;女性不孕症,在排卵期前后几天连续针灸治疗等等,这样可明显提高疗效。
应用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对治疗时机有特殊要求,可参见附篇。
因此,治疗时机也应在处方中说明。
同时,亦可将针灸临床上针灸处方符号也一并写上。
常用的符号类见表1-1。
表1-1 针灸处方中常用的符号第五节特定穴的临床应用特定穴的概念和分类在《经络腧穴学》中已有详细论述,本节主要讨论特定穴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在全身腧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是远部选穴的重要穴位。
五输穴除了有经脉的归属外,还有其自身的五行属性,并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属。
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穴位的五行属性见表1-2、表1-3。
表1-2 阴经五输穴表经脉名称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表1-3 阳经五输穴表经脉名称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根据古代文献和临床实际,五输穴的应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
”《灵枢·寿夭刚柔》又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
”指出了阳经的荥穴、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外经病证,阴经的荥穴、输穴可以治疗五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