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教案

合集下载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了解质子、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3. 让学生理解电子层的概念,掌握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原子核的组成,电子层的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电子层的排布规律,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结构的相关问题。

2. 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模型、图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原子概念,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电子层的排布规律。

3. 课堂讲解:讲解原子核的组成,电子层的排布规律,并通过模型、图示等进行直观演示。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疑问,收集学生反馈。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布置有关原子结构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后探究:鼓励学生课后查找有关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的资料,开展小组讨论。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本节课所教授的原子结构知识是否全面、准确。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采用的问题驱动法、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3. 反思学生反馈:关注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探究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2. 掌握原子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相互关系;
3. 探索原子的能级和电子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2.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电子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 原子的转化和电子的能级和轨道;
2. 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示波器、X射线仪;
2. 实验材料:钨丝、钠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实验,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内容。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原子的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
2. 质子、中子的作用和数量;
3. 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结构。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使用X射线仪等实验仪器,观察原子内部结构的特点,了解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内部结构的规律和特点,探讨电子的分布规律和轨道结构。

五、解析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区分质子、中子、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和数量关系。

但在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结构理解上,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实验操作。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3. 让学生了解电子在原子内的排布规律,知道能级和轨道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的核式结构、电子的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能级和轨道的概念、电子的排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原子的结构。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原子结构的模型。

3. 结合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化学现象背后的原子结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原子结构模型图。

3. 化学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结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2. 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解释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3. 核式结构:讲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 电子排布:介绍电子的排布规律,讲解能级和轨道的概念,展示电子排布图。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如原子的化学反应、元素的性质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和电子排布的掌握情况。

3. 实验观察:观察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操作和现象分析,评估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核反应: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反应的原理,拓展其对原子结构的应用认识。

2. 探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研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之间的关系,提高其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化学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一一.教材分析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eq o(sup 6( A),sdo 2(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原子结构教案》word版

《原子结构教案》word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分布。

3.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概念的引入2. 原子核和电子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4.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5.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式结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分布,原子轨道的能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2. 采用模型演示法,展示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4.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原子结构的相关图片和模型。

2. 原子结构模型教具。

3. 相关案例资料。

4. 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讲解原子核式结构:介绍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解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原理。

3.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讲解电子云的概念,介绍原子轨道的分布和能级。

4.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分析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举例说明。

5. 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画出氢原子的电子分布图。

2. 分析氧原子的化学性质,并与钠原子进行比较。

八、课后作业:1. 总结原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的发现和发展历程。

九、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通过模型演示和案例分析,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知得到了加深。

但在讲解电子云和原子轨道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困惑。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构成的。

2. 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情况。

3. 让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4.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排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和性质。

2. 利用模型演示,直观展示原子结构的组成。

3.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原子结构的相关图片和模型。

2. 教具:模型原子核、电子。

3. 实例:分子和化合物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分子和化合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构成的。

3. 知识讲解: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展示模型原子核和电子,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情况。

4. 实例分析: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原子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研究历史,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探索原子结构的。

2. 介绍原子的内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理。

3. 探讨原子结构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原子弹、核反应堆等。

七、课堂小结2. 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课后作业1. 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标注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情况。

2. 结合实例,分析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 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结构的研究历史和原子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解释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

讨论原子结构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原子结构的概念。

通过示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第二章:原子核2.1 教学目标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理解质子和中子的概念及其在原子核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核的基本组成。

解释质子和中子的概念及其在原子核中的存在。

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通过示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质子和中子的概念。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子核的理解。

第三章:电子云3.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云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作用。

理解电子云的形状和概率分布。

3.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云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存在。

解释不同电子云形状和概率分布的原理。

讨论电子云的能级。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电子云的概念和形状。

通过示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率分布。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电子云的理解。

第四章:能级和电子排布4.1 教学目标了解能级和电子排布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重要性。

理解不同能级的电子排布规律。

4.2 教学内容介绍能级和电子排布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存在。

解释不同能级的电子排布规律和规则。

讨论原子的化学性质与电子排布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能级和电子排布的概念。

通过示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电子排布的规律。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能级和电子排布的理解。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总结原子结构的主要概念和原理。

展望原子结构在化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5.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原子结构的主要概念和原理。

探讨原子结构在化学中的应用领域。

展望原子结构在未来的发展和研究。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

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50mL酒精倒进100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mL?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篇一: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3〕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比照、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主题一】复习:上一课题的主要内容【主题二】引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那么利用其它方法原子是否可以再分?【主题三】原子的构成【主题四】核外电子的排布【主题五】原子结构示意图【主题六】练习【主题七】小结【主题八】布置作业:金牌学案 p28 页第一大题六、板书设计课题 2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中子:原子核 1、原子核外电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正电荷原子呈电中性一个电子带一个负电荷2、原子中:质子数等=电子数=核电荷数二、核外电子的排布三、原子结构示意图【篇二: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欢送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

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认识人们研究原子结构的发展过程。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3.让学生感受到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

2.难点:核外电子排布式。

三、教学方法1.视频和图片观察:播放地球起源宇宙大爆炸的视频,展示宇宙大爆炸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宇宙的形成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

2.讲解:详细讲解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和规律。

3.归纳:总结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归纳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4.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加深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球起源宇宙大爆炸的视频和展示宇宙大爆炸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中的元素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

2.新课教学:a. 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背景。

b. 讲解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包括早期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波尔原子模型等,让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逐步深入地认识原子结构的。

c. 详细讲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和规律,包括电子云的概念、能级划分、电子排布式等。

d.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结构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等。

3.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标注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加深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

同时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提出疑问或分享学习心得,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4.归纳小结:总结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强调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5.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搜索,了解更多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方面的知识,拓宽视野。

同时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资料】

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资料】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3.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分布和能级,知道电子云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分布和能级。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概念,原子核的稳定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原子的结构模型。

2. 利用动画和实例,解释原子核的组成和稳定性。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电子的分布和能级。

4.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节: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讲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 第二节:原子核的组成讲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介绍原子核的稳定性以及决定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

3. 第三节:电子的分布和能级讲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布,电子云的概念。

介绍原子的能级以及电子在不同能级的分布情况。

4. 第四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讲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如何根据原子结构分析元素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5. 第五节: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解原子结构的应用时,要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进行检查。

2. 评估学生对原子核组成和稳定性的掌握,通过习题和解答来进行。

3. 检查学生对电子分布和能级的理解,通过观看学生完成的练习和实验报告来进行。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设计原子结构(也可称为原子模型)是指原子的组成以及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5.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教师举起两张外表一样的生日贺卡][师]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生日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教师打开贺卡][生]一个会响,一个不会响.[师]如果你想要知道这张音乐贺卡为什么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你首先想要做的是什么?[生]拆开看看![师]对!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它的结构.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师]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新物质呢?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如H2与F2在冷暗处就能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迅速反应生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火炼;再如稀有气体等等……][师]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往来”呢?要知其究竟,必须揭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认识原子的结构.[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师]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悉.请大家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怎样构成原子的?[生]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师]很好,下面我们用如下形式把它表示出来.[板书]一、原子结构[师]下面,我们通过下表来认识一下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不显电性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① 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 1.007 1.008 注①是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师]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我这儿有一把铁锁,(举起铁锁)接触它是否会有触电的感觉?[生]不会.[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生]可能是正负电荷互相抵消的缘故吧![师]对,因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核内质子数,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便有如下关系:[板书]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师]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问]谁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生]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乙回答:如果假设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师]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投影展示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满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当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需要3000辆载重4 t的卡车来运载.[师]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师]这样,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的任意两个,就可推算出另一个数值来.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问题探究]“ O”与“O”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生] O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而O除表示一个氧原子外,还可表示氧元素.[师]为了熟记X所表示意义及A、Z、N之间的关系,请同学填写下表:[投影练习]粒子符号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用 X表示为①O 8 ? 18 ?②Al ? 14 27 ? ③Ar 18 22 ? ? ④Cl ? ? ? Cl ⑤H ? ? ? H [答案]①10 O ②13 Al ③40 Ar ④1718 35 ⑤10 1 [师]由以上计算我们可得出,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板书] 原子 X[问题探究]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生]不是,如上述练习中 H原子,核内无中子,仅有一个质子.[问题探究]假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它还会显电中性吗?[生]不会,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成为带电的原子——离子,不显电中性;形成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问题探究]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之间有什么联系?[生]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相等,失去几个电子,阳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得到几个电子,阴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师]回答得很好.即:[讲解并板书]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师]这样,我们就可根据粒子的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来判断出一些粒子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请大家口答下列问题:[投影]1.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________离子,带________电荷.2.当质子数(核电荷数)________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________电荷.[答案]1.阳正 2.< 负[师]根据以上结论,请大家做如下练习.[投影练习]填写表中空白.粒子符号质子数电子数①S2- ? ? ②Xn+ x ? ③Ym- ? y ④NH ? ?⑤OH- ? ?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正错误][答案]①1618 ②x-n ③y-m ④1110 ⑤910[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讲了原子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它是几代科学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才得出来的结论.[作业]1.用 X符号的形式表示出10种原子.2.课本第94页,二、1、2.●参考练习1.某粒子用 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B.所含中子数=A-ZC.所含电子数=Z+nD.所带电荷数=n2.某元素Mn+核外有a个电子,该元素的某种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A.A-a+nB.A-a-nC.A+a-nD.A+a+n参考答案:1.BC(D选项所带电荷数应标明正负)2.B●板书设计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一、原子结构原子 X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教学说明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中学习过的《原子》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无演示实验,理论性较强,学生对此处的内容容易产生枯燥感.为此,采用了旧中引新、设问激疑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精心的引导,并结合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最后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练习,使本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另外,本节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用原子结构或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相互关系做标题更为合适.此处,采取了前者.第二课时[引言]从上一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原子核相对于原子很小,即在原子内部,原子核外,有一个偌大的空间供电子运动,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与宏观物体是否相同?我们又怎样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课时)二、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师]请大家观察以下物体运动的特点,并注意它们的运行轨迹是否确定.[电脑演示以下运动]1.物质的自由落体运动;2.火车的运动;3.炮弹的抛物线运动;4.天体的运行;5.氢原子的一个电子在核外闪烁运动.[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跟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有什么不同?[生]1.宏观物体的运动有固定的方向,电子没有.2.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确定的路线,电子没有.[讲述]正如大家所述,宏观物体的运动,如天体的运行、导弹的发射、车辆的行驶等,它们都有确定的轨道,我们可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准确地测出它们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速度,可以描画出它们的运动轨迹.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其运动规律跟普通物体不同.它们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我们不能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速度,也不能描画出它的运动轨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让我们先来研究氢原子核外唯一的一个电子的运动特点.[电脑显示]氢原子核外一个电子的运动示意图(由慢到快)[师]我们看到,当电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时,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团云雾,我们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电子形成的云雾之意.[问]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它怎么能形成一团云雾呢?[启发]这是由于电子在核外的运动速度太快(2.2×106 m·s-1),使我们眼花缭乱的结果.[问]大家有没有在什么地方见过类似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生]1.快速进退录像带时,与此情景有点相似.2.武打影片里,形容剑舞得快时,舞剑人的周围常是一团剑影.3.科幻动画片里,飞牒的运行及争斗场面.4.风车快速旋转时的现象.。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了解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3. 掌握原子序数、质量数、原子核符号等基本概念。

4. 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形成。

5.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化学反应、元素性质和物质组成等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原子的稳定性和元素周期表的形成。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展示原子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讲解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的正电荷质子和电子的负电荷,中子对原子性质的影响,以及原子中电子的分布情况。

3.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序数、质量数、原子核符号等基本概念,并通过例题加以巩固。

4. 带领学生探究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形成。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子通过电子层的重新排布来实现稳定,进而形成化学元素周期表。

5. 设计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环节,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模型,询问学生对原子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探究原子结构:学生观察实物模型或图片,描述原子的基本构造,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存在和性质。

3. 讲解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通过PPT或板书等形式,将相关知识点展示给学生,并解释其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4. 学习原子序数、质量数、原子核符号等基本概念。

通过讲解和例题演练,巩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探究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形成。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认识到原子通过电子层重新排布来实现稳定,并形成化学元素周期表。

6. 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环节。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解答,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教案标题:原子结构教学内容:1. 原子的发现历程2. 原子结构的组成3. 原子核的组成4.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5. 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2. 掌握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3. 理解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4. 熟练计算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组成2. 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3.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2. 原子质量数和电荷数的计算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实验器材、教学素材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课本等学习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二、讲解原子结构的组成(10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2. 讲解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3. 探讨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三、实验操作(15分钟)让学生进行原子结构实验,观察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实际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10分钟)1. 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的定义2. 讲解如何计算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五、课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练习,检测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掌握程度。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整节课的设计和实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概念和术语
3. 掌握原子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基本结构
2. 电子分布和能级
3. 原子光谱和原子结构的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
1. 原子结构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2. 原子的电子分布和能级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 教学课件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原子结构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二、讲解原子结构(15分钟)
1. 原子的基本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
2. 电子轨道和能级:原子中的电子分布规律
3. 原子的尺寸和质量: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差异
三、讲解原子光谱和实验方法(15分钟)
1. 原子发射和吸收光谱:原子内部的电子跃迁现象
2. 原子结构的实验方法:光谱仪和原子吸收光谱仪
四、实验操作(3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原子光谱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仪器,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五、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和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六、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的
相关知识和技术。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验案例和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能力。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材分析承上: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钠、氯元素的性质,而原子结构可以从本质上去解释元素的性质,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启下:对原子结构的探究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以及分析必修二硫、氮元素的性质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提供有力保障。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原子结构已经有所了解,本节内容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原子结构知识。

重点在原子构成微粒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上。

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让学生自主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质量数和符号A、X、Z的含义,并明确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规律和数量规律,并会书写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3.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探究,辨别明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正确画法,培养总结归纳、处理问题的能力。

【评价目标】1.通过对某些原子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的计算,诊断学生对各符号的认识以及对各符号间关系的认识。

2.通过书写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诊断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构成微粒及相互关系、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2.学生讨论3.归纳法六、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学重点放在符号表征,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上。

以问题做引导:原子由什么构成?→原子质量如何测量?→如何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规律?→核外电子排布的数量规律?→K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正确画法?学生能够从已知经验解决相关问题,此外,书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七、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目标1分析结构,符号表征辨别明晰,总结归纳设计意图从化学史话引入,从已知经验出发,根据原子结构计算原子质量数。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第一章:原子结构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构成及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

1.2 教学内容原子概念的引入:物质的组成原子核与电子:带电粒子的性质原子结构模型:核式结构模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模型。

互动法:提问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1.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组成,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

讲解:详细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核和电子的性质,以及核式结构模型。

互动: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回答有关原子结构的问题。

第二章:原子核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让学生理解核力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核力的作用:核力的性质和作用范围核结构:核壳层模型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互动法:提问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原子核的理解。

2.4 教学步骤引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讲解:详细介绍原子核的组成、核力的作用和核壳层模型。

互动: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回答有关原子核的问题。

第三章:电子云和原子轨道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云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原子轨道的性质和分布。

让学生理解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电子云的定义:电子的分布和概率原子轨道的性质:s、p、d、f轨道的特点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关系:电子分布与轨道形状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互动法:提问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理解。

3.4 教学步骤引入: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电子的分布和轨道的性质。

讲解:详细介绍电子云的定义、原子轨道的性质和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的关系。

互动: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回答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问题。

第四章:原子的能级和光谱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能级概念。

高一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9篇

高一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9篇

高一化学教案原子结构9篇原子结构 1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2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3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41.3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及其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定义及意义。

2. 原子的基本组成:电子、质子、中子。

3. 原子的性质:电中性、不可分割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

2. 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结构的定义及意义。

3. 讲解原子的基本组成:介绍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和作用。

4. 讲解原子的性质:介绍电中性、不可分割性等性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原子结构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原子核模型的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核模型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不同科学家提出的原子核模型。

教学内容:1. 原子核模型的起源: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面包模型”。

2. 核式原子模型: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

3. 量子力学原子模型:波尔、薛定谔等科学家提出的量子力学模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同原子核模型的提出及其特点。

2. 图片展示法:展示相关原子核模型的图片,增强直观性。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出原子核模型的发展。

2. 讲解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面包模型”:介绍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不足。

3. 讲解卢瑟福提出的核式原子模型:介绍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4. 讲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介绍波尔、薛定谔等科学家提出的量子力学模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不同原子核模型的优缺点。

第三章: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教学目标:1. 了解电子云的概念。

2. 掌握原子轨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内容:1. 电子云: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分布状态。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布,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3.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布,原子的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的相关问题。

2. 利用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结构。

3. 结合实例,让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

四、教学准备1. 教案、PPT、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实验器材:电子显微镜、原子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复习相关知识:元素、核素等概念。

1.2 提问: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结构。

2. 讲解原子结构2.1 讲解原子核:质子、中子的组成,原子核的结构。

2.2 讲解核外电子:电子的分布,电子层、电子云的概念。

2.3 讲解原子轨道:s、p、d、f轨道的形状和特点。

3.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3.1 讲解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2 讲解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 实例分析4.1 分析氢、氧、铁等元素的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

5. 课堂小结5.2 提醒学生关注原子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6.1 完成课后练习题。

6.2 制作原子结构模型,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7. 课后反思7.2 搜集更多实例,提高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的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2. 讲解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以及同位素的应用,如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和地质学中的探测。

七、原子与分子的区别1. 讲解原子和分子的定义: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C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

参考网址1. 2. (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点评】开头简洁,直截了当,由初中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过渡到原子结构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学生思考、回答】【媒体显示】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1.实验示意图2.现象:【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3)极少数的α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

并由代表发言。

【归纳、小结】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点评】通过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介绍,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使学生实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会一种方法:通过粒子撞击实验,研究微观世界的规律,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

认识一个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一.原子核核素1.原子核的构成,【媒体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阅读】微粒电子质子中子质量(kg)×10-31×10-27×10-27相对质量电量(C)×10-19×10-190电荷-1+10【思考、讨论并提问】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电性关系: 原子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归纳小结】如果用 AZ X 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原子 AZ X【迁移与应用】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Cl 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

3.元素R 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 a ,其阴离子R n-有b 个电子,求中子数。

【回顾】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 【媒体显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比较】三种氢原子结构的异同。

【质疑】它们是不是同一种元素 【板书】2.核素原子核核外电子 中子 (A-Z )个Z 个质子 Z 个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迁移与应用】1.请你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与元素、核素间的关系。

2.请你描述元素、核素、同位素间的关系【媒体显示】元素、核素、同位素三者之间的关系:1(A)O2、、O3 、O4(B)H2、D2、T2(C)H2O、D2O、 T2O (D)Ca 和Ca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种元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B)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必定不同(C)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凡是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必定属于同一元素【交流与研讨】生物体在生命存续期间保留的一种碳原子----碳-14 (C)会在其死亡后衰变,测量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遗物里碳-14的数量,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年代。

根据课本内容与网上资料:阐述C在考古上的应用;列举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点评】通过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简介】1.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诊断2.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治疗3.未来的能添一一一核聚变能【点评】本节教材采用问题推进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看书、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探讨问题的结果。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复习提问】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

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点评】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过渡到新课的引入;由新的问题的提出,给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一种探究学习的氛围。

【板书】二、核外电子排布【讲述】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量很小×10-31kg);(2)带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 ;(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

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质疑】我们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交流与研讨】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讨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简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4.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点评】通过原子模型的历史回顾,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在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尝试运用假说、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本第六页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哪些规律并派代表回答。

【归纳并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讨论】电子与原子核距离远近、能量高低有何关系【板书】电子层 1 2 3 4 n电子层符号 K L M N ……离核距离近远电子的能量低高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n2【媒体显示并讲述】尝试运用上述规律,排出钠原子核外的电子,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表示。

电子层原子核电子层上的核电荷数【试一试】完成下表,看看谁较快。

核电荷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各层电子数K L M1氢H12氦He23锂Li214铍Be225硼B236碳C7氮N8氧O9氟F2710氖Ne11钠Na28112镁Mg13铝Al14硅Si15磷P16硫S28617氯Cl18氩Ar288【媒体显示】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H HeLi Be B C N O F NeNa Mg Al Si p S Cl Ar【迁移与应用】1.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2.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点评】通过上述应用,使学生加深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的认识,对容易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我发现,以加深印象。

【阅读、思考、交流】学生阅读教材第七页,思考、交流下列三个问题: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金属钠、金属镁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还原性,而氧气、氯气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氧化性,你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对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吗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3.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点评】通过上述交流与讨论,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初步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