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总结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第二标段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编译:审计:日期:1.项目概述马新成区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群众服务中心主干道。
该项目的建设将促进和拓展经开区和凯马新城的城市发展空间,对后续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凯西新城州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起于凯斯大道,与凯斯大道左侧90°相交。
路线全长3163.394,主干道标准建设,设计速度60 km/h。
为及时控制路基开挖的沉降和位移,指导路基施工过程,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的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2.3工程测量规范2.4路基横断面图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3.1控制和保证路基工序质量,确保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一般面积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保证路基路面完工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4.1观察内容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地基沉降、水平位移和路基沉降观测;涵洞与路堤过渡段的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的设置4.2.1基础沉降观测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沿公路方向每隔100~2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面中心线上埋设沉降板,进行第一次观测。
4.2.2路堤水平位移观测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沿公路每隔100~200m 在路堤两侧坡脚外2m和10m处设置水平位移观测桩,在路基填筑前埋设,进行首次观测。
4.2.3路基本体沉降观测填至设计标高后,在基底沉降板埋深段里程对应的基床面顶面,左右设计线外3.2m处设置观测桩,与其他观测桩同步观测。
路堑开挖前,在路堑顶部外5m处设置位移观测桩;平台建成后,在平台中心设置位移观测桩进行位移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1.背景介绍路基沉降是指路基土层由于自身重量和外界荷载的作用下,发生的垂直沉降变形。
观测路基沉降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路基变形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确保路基的安全。
2.观测目的通过观测路基沉降,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了解路基的沉降速率和变形趋势,为维修和加固提供依据;(2)判断路基土层的稳定性,评估路基工程的安全性;(3)记录和监测路基沉降的历史数据,为后续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3.观测方法(1)传统方法:使用水准仪、水平仪等测量仪器,在已建立的基准点上进行直接测量,获取沉降点的高程变化。
(2)全站仪法:使用全站仪测量仪器,通过摄像测量和数据处理,获得沉降点的三维坐标变化。
4.观测点选择选择观测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重要的交通干线和重大工程,观测点应覆盖整个路段,均匀分布,反映整体情况;(2)对于特殊地质条件或已知存在沉降问题的路段,观测点应密集设置,以便更加准确地监测变形情况;(3)观测点应尽可能选择在路基上的固定建筑物或地物,以确保稳定的基准。
5.现场观测要点(1)观测前应进行周边环境的调查,了解可能影响沉降观测的因素;(2)观测时应照明良好,保证观测点的能见度;(3)观测时应避免触碰设备,以防影响观测结果的准确性;(4)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记录和标注观测时间、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以便后期数据处理和分析;(5)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观测数据,计算分析沉降变形情况,制作观测报告。
6.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计算路基的平均沉降速率和变形趋势;(2)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观测点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3)根据观测数据,生成沉降曲线和变形云图,直观地展示路基的变形情况;(4)将观测数据与设计参数进行比较,评估路基工程的稳定性。
7.观测报告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写观测报告(1)观测目的和方法的介绍;(2)观测点选择和布置方案的说明;(3)观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4)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5)对路基的沉降情况进行评价和建议;(6)如果需要,还可以提出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建议。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前言。
路基沉降观测是公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及时发现路基沉降情况,为工程安全和运营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案对于保障公路工程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观测目的。
1. 了解路基沉降情况,及时发现路基沉降问题,为工程安全提供数据支持。
2. 为路基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及时调整设计方案,保障工程质量。
3. 为路基维护提供依据,及时采取维护措施,延长路基使用寿命。
三、观测内容。
1. 路基沉降观测点的选择,根据路基工程的特点和重要性,选择代表性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
2. 观测参数的确定,确定观测参数,包括沉降量、变形速率等,以及观测频次和观测时段。
3. 观测方法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包括传统测量方法和现代化监测技术的应用。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形成观测报告。
四、观测方案。
1. 观测点的选择,根据路基工程的特点和重要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覆盖整个路基工程的主要部位。
2. 观测参数的确定,确定沉降量、变形速率等观测参数,并确定观测频次和观测时段,一般情况下,应每季度进行一次沉降观测。
3. 观测方法的选择,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和现代化的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沉降观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形成观测报告,及时发现路基沉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五、实施步骤。
1. 观测点的布设,根据路基工程的特点和重要性,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并进行布设。
2. 观测参数的测量,按照确定的观测参数和观测频次进行沉降观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形成观测报告,及时发现路基沉降问题。
4. 处理建议的提出,根据观测报告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及时采取维护措施,保障路基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沉降观测问题总结及要求(2010.11.23)

沉降观测通病及对应现场问题照片2010-11-23一、施工单位沉降观测数据存在的问题1. 沉降观测工作滞后,进展缓慢:从工程量的统计情况来看,有较多施工单位没有对工程构筑物(承台,墩身等)进行及时的观测,沉降观测工作延误较严重,从而导致较多沉降数据无法提交。
数据量不足,有效持续观测时间不够。
2. 观测数据达不到《细则》要求:对沉降观测工作不沟重视,认识不到沉降观测的重要性,现场沉降观测标的制作、加工、埋设等工作随意性很大,导致观测频次、观测数据量及精度等严重不符合要求。
3. 已有数据不完整,不规范,组织混乱(该数据指的是:前期有部分施工单位所提交的和此次实地检查所看到的数据):由于施工单位没有重视培训后的再学习和相关文件的学习,在内业数据处理与文件的整理上仍存在很大盲目性,从而导致提交的数据存在诸多问题。
4. 观测方法不符合要求:仍有部分施工单位采用单个工作基点进闭合路线观测。
二、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存在的问题1.有部分施工单位的沉降观测人员不足,仪器配备不到位,且对沉降观测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2.墩身观测标埋设不及时:墩身浇铸完成拆模后没有及时埋设观测标进行观测,从而导致墩身的沉降观测数据不够。
3.墩身观测标埋设不规范:有个别标段的个别工区的墩身观测标没有焊死或采取相应措施固定。
墩身观测标加工合格,但埋设出露过长4.涵洞观测标埋设不规范:1)埋设位置不统一:对《细则》及相关文件学习不细致,施工单位的技术交底不深入,导致各工区在对观测标的埋设位置上理解不一致。
有施工单位埋设在涵洞外侧的边墙上,有施工单位埋设在内侧边墙上。
2)埋设数量不符合要求:《细则》中要求埋设共6个,而有个别工区在埋设涵洞观测标时共埋设4个,两侧帽石分别1个,涵洞中心2个。
3)埋涵洞观测标埋设没有采取固定等措施。
5.梁体观测标埋设不规范:梁体观测标埋设位置错误,有个别梁场观测标埋设位置在防护墙外侧,实际埋设位置应在防护墙内侧,并且在材质,埋设露出长度没有符合要求。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沉降、位移观测的重要性。
进行沉降、位移观测不仅能够操纵填土速度(《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标准》(JTJ033-95)规定:垂直沉降不大于日夜,水平位移不大于日夜),仍是确信何时施工路面的重要依据,应引发足够重视。
二.沉降、位移观测的要求。
点位布设、观测频率及方式按《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JTJ017-96)中“沉降与稳固观测”的要求及《工程测量标准》(GB 50026-93)的要求执行。
考虑到匝道路基宽度不大,取消路肩及坡趾处的观测点,改在相应中线周围加密观测点的布点方案。
外业每次进行沉降、位移观测时,应尽可能作到:1.采纳相同的图形(观测线路)和观测方式。
2.利用同一仪器和设置,要有DS1或DS3型水准仪一台,英瓦尺两把。
3.固定观测人员,由王精灵负责。
4.在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5.水准测量时,视距不得超过40米。
外业观测完后,要及时整理内业,内业计算取值精度的要求:资料要求:要长期保留沉降和位移观测记录,记录必需真实靠得住。
要绘制沉降和加荷曲线,预压期终止后,报业主和设计单位。
三.沉降、位移观测的实施步骤。
1.依照设计单位、业主、监理单位及JTJ017-96的要求,结合本标段的实际情形,综合考虑了填土高度、软基处置方法、桥头增设观测点、桥梁长度及施工工艺五方面的因素,选定沉降、位移观测点的位置,具体位置见附图一、附图二、附图三及路基段沉降、位移一览表、桥梁段沉降、位移一览表。
2.依照观测点的位置,实地布置好沉降观测网和水平位移观测网(见附图四)。
沉降观测网按四等水准的要求布设,水平位移观测网按四等导线的要求布设。
水准基点采纳无缝钢管,埋置时打入深度大于10m,周边顶部50cm采纳现浇砼加以固定,并在地面上浇筑××的观测平台,桩顶露出平台15cm,在顶部固定好基点测头,若是周围有高压塔架,尽可能把基点布置在塔架的基础上。
3.实地布置沉降及位移观测点。
路基、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和路基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沉降观测网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二等水准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沉降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二等水准点作为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1、工作基点应设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观测点。
2、沉降观测点应设在能反映沉降特征的变形体上。
二、沉降观测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三、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公路路基填筑中的沉降观测

公路路基填筑中的沉降观测发表时间:2018-09-19T14:03:56.51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4期作者:丛吉日[导读] 公路路基特别是特殊路基,例如软土路基的沉降量的控制及稳定对公路质量至关重要。
绵阳市川交公路规划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绵阳至吴家一级公路,路基填筑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总结了沉降与稳定观测点的布设及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等一般规律。
关键词:公路;路基;沉降观测;一、引言公路路基特别是特殊路基,例如软土路基的沉降量的控制及稳定对公路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对特殊路基的沉降和位移观测的研究和把握,可以更好的控制公路路基的施工速度、准确的估计施工过程中需要的土方量。
设计中沉降计算只能是一种估算,其精度难以要求。
必须根据施工期间的实测沉降数据,采用数学方法对最终沉降量、沉降速率、工后沉降量进行推算,用观测结果指导施工顺利的进行。
二、沉降观测一般要求及精度路基沉降观测主要是以路基面的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这两种观测方法主要是根据路基或是地基断面的不同,以及这些结构所位于的不同部位等一些具体的情况而定的,往往这些测定位点的设置足以满足高级公路的设计要求,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实地的情况及时的对相应的数据进行有效的调整,来满足公路建设的需要。
为了对路基的沉降进行详细的跟踪,我们可以将观测点放在同一个路基的横断面上,这样不但可以方便对各个观测项目所得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而且对观测位可以进行有效的看护,同时方便我们进行集中的观测,对观测的频率也可进行统一的处理和规划。
在实践经验中,有三条主要的标准分析沉降观测的精度:沉降量大小;在沉降观测的过程中,分析其产生的偏差与工程结构在合理情况下允许的变形值的比例;运用相关规定估算允许偏差。
实际中没必要对所有沉降均采用三条标准,时间证明,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性使用。
三、沉降观测的程序方法对公路软土路基的沉降观测,连续的观测非常重要,高等级软土路基甚至应该作为指导文件的强制性要求。
路基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路基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的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一、简介
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是在桥涵施工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测量技术,以评
估桥涵支撑结构的基础稳定性和降低施工过程中可能的变形,并确定桥涵
工程土体变形状况,以判断施工安全性、质量可靠性与桥涵长期安全使用
的可行性,以供施工管理和施工监测决策参考。
二、观测原理
桥涵沉降观测是对桥涵施工工程中桩基、支墩、桥底及其变形的监测,以抽查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土体及支撑结构的变形情况,及早发现、排
查及预防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变形、局部沉降等问题,并在施工过程中及时
作出治理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性、质量可靠性和桥涵长期安全使用的可
行性。
三、观测要素
1、观测的要素:桥涵沉降观测要素包括桥基侧壁纵向沉降、横向沉降,桩基竖向沉降及其他毗连部件(如桥底板、桩顶、横向纤维板等)的
沉降变形情况。
2、观测方法:通过观测沉降及变形处理方法,包括水准观测、测量杆、水平模拟、沉降环状观测等多种方法,可满足桥涵沉降观测要求。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我的笔记本上,又是一个忙碌的日子。
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一份详细的“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想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回忆,那些年,我在工程一线奋斗的日子。
一、项目背景本项目位于我国某重要的高速公路上,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成为了一个关键环节。
为了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减少路基沉降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我们决定采用激光位移测量法进行观测。
二、观测目的1.实时掌握路基沉降位移变化情况,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2.确保路基沉降在可控范围内,保障道路安全。
三、观测方法1.激光位移测量法:利用激光测距仪,对路基表面进行非接触式测量,实时获取路基沉降位移数据。
2.观测点布置:在路基表面布设一定数量的观测点,形成观测网。
观测点应均匀分布,且避开障碍物。
3.观测周期:根据路基沉降发展趋势,确定观测周期。
初期可加密观测,待沉降稳定后,逐渐延长观测周期。
四、观测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激光测距仪、三脚架等设备,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2.设立观测点:在路基表面布设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立一根标尺,用于测量沉降位移。
3.测量沉降位移:将激光测距仪对准观测点,测量距离,记录数据。
4.数据处理:将测量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绘制沉降位移曲线。
5.分析沉降趋势:根据沉降位移曲线,分析路基沉降发展趋势,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五、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过程中,要确保设备稳定,避免因设备晃动导致数据不准确。
2.观测时要避开阳光直射,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3.观测数据要及时记录,避免因遗漏导致观测结果失真。
4.观测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六、项目成果1.完成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分析等。
2.根据观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路基沉降在可控范围内。
3.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质量。
道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道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二、路基沉降观测断面设置原则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根据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并结合施工工期确定,同时还需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2)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三、路基沉降观测点设置原则1、各部位观测点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2、正线路堤地段,一般每100m设一个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中间50m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
过渡地段监测断面需加密。
一般桥路过渡段,在距台尾5m处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1m、20m、30m等处各设一个一般的沉降观测断面;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除按过渡段及距离确定外,还应选择路基较高,或加固较深的断面。
四、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按设计图进行,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1、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 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打入设计深度,将预制边桩放入孔内,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位移观测桩在一般路基填筑前埋设。
公路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公路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公路使用量的增加,公路工程的沉降问题也日益凸显。
沉降会导致路面变形、路基变形、交通安全风险、边坡稳定性降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
因此,对于公路工程的沉降进行观测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本观测方案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公路工程的沉降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沉降变化情况,为公路工程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获取公路工程沉降的数据,评估其影响程度;2. 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3. 为公路工程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观测内容本次公路工程沉降观测的内容包括:1. 路面沉降观测:主要通过GPS观测路面的沉降情况,包括不同位置、不同时间的沉降变化;2. 路基变形观测:通过地面测量仪等设备对路基的变形进行监测;3. 边坡变形观测:使用倾斜仪等设备对边坡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4. 环境监测:监测周边环境因素对公路工程沉降的影响,如降雨、气温等。
四、观测方法1. GPS观测方法:选择合适时段进行GPS观测,每个观测点至少进行三次观测,取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沉降值;2. 地面测量仪观测方法:选择合适时段进行地面测量,选择合适的观测线路和观测点,利用测距仪等设备进行测量;3. 倾斜仪观测方法:选择合适时段进行倾斜仪的观测,每个观测点至少进行三次观测,取平均值作为该点的倾斜值;4. 环境监测方法:监测站点周边设置环境监测设备,定期观测环境因素,并记录相关数据。
五、观测频率1. 路面沉降观测: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共四次;2. 路基变形观测:每月进行一次观测,共十二次;3. 边坡变形观测: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共四次;4. 环境监测:每月进行一次观测,共十二次。
六、数据分析1. 对于GPS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得到每个观测点的沉降速率;2. 对于地面测量仪和倾斜仪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分析得到路基和边坡的变形情况;3. 对于环境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分析环境因素对公路工程沉降的影响,如降雨对路基的影响等。
路基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摘要:在道路的施工过程中,道路路基沉降的观测对于工程设计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极大地影响道路的施工质量。
该文从沉降观测的方案入手,通过对某工程实例的分析,引出路基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过程。
关键词:路基沉降观测对于路基变形监测的方法而言,沉降观测是其主要的观测手段之一。
而在沉降观测中,对于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是沉降观测的主要工作。
下面我们从沉降观测的方案入手进行分析。
1 路基沉降观测的方案1.1 划分沉降观测阶段在进行路基观测时,首先要做的是将路基的观测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其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路堤的填筑时期,结构层的施工时期。
对于路堤的填筑时期而言,其一般都是指在对原地面以及软土基进行处理之后的整个填筑过程。
而对于结构层的施工阶段而言,其主要是指完成对路槽以下的路基的处理工作,并使其达到相应的设计方案标准,使其能够进行路面施工工作以及路面底基层的施工工作。
1.2 对路基填筑进行观测(1)沉降标的组成沉降标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管节、保护管箍、底座。
(2)加工沉降标在对沉降标的加工过程中,要选用若干600×600×9?mm规格的沉降钢板以及一根直径20的自来水管或者钢管为原材料,将三块沉降钢板焊接在沉降板地中心位置,而对于其中钢管或自来水管道而言,则要求其根据填土的高度不同而进行改变。
一般来说,该管的长度与填土的高度呈正相关的关系。
(3)埋设沉降标在进行沉降标的埋设过程中,如果该地段内存在砂垫层,就需要通过在砂垫层上铺设一层土,将其压实后进行埋设。
在水泥搅拌桩地段的沉降标埋设时,要注意是先在钢板下面铺设5cm左右的黄沙层,在安设沉降板时,要注意将底板安放水平,并且要对砂垫层进行适度地松散处理,从而使得地板能够与砂垫层完全接触,然后在地板与砂垫层的接触位置进行回填土处理,并将其夯实,以防止局部空虚的现象出现。
对于一般地段的沉降标埋设则只需要在原来地面上铺设两层土,并将其压实,然后就可以进行沉降标的埋设工作。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是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过程中路基沉降、变形等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为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针对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沉降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要覆盖整个路基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观测点要均匀分布,覆盖各种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如地脚螺栓等,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沉降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水管、水准仪、全站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率要高,随着工程的进行,观测频率可以逐渐降低,但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1.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变形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观测点要能够反映工程变形的情况,覆盖整个工程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变形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距仪、全站仪、测角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1、软土分布及特性本合同段软土分布于K9+000—K11+500,主要由低液限淤泥质粘土和松散砂土组成,砂土极松散,软土厚1~2米。
据土工试验资料,淤泥质低液限粘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含水量W=25.4%,天然密度ρ=1.95g/cm3,孔隙比e=0.915,I L=1.21,压缩系数a0.1-0.2=0.5MPa-1,压缩模量E s=3.49MPa,固结快剪内聚力C g=12KPa,固结快剪内摩擦角Фg=2.8o,各级压力下垂直固结系数C v50=0.93×10-3cm2/s,标准贯入击数N63.5=2击。
2、设计要求2.1在软土地基上修筑公路路堤,最突出的问题是稳定和沉降。
为掌握路堤在施工期间的变形动态,必须进行动态观测。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沉降和稳定观测,一方面保证路堤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
2.2观测点最好设在同一个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的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2.3 每200米设置一个监测断面,桥头段每50米设置一个监测断面,且第一个监测断面设置在桥头搭板末端。
按照路基横断面图测放出路肩沉降板、路中沉降板、位移边桩的具体位置。
2.4沉降观测板采用500 mm×500 mm×10mm的方形钢板为底盘,用内径40mm的镀锌铁管作测杆,将测杆焊于底盘中心,测杆与底盘连接处,用对角布置的4条Φ12钢筋(L行,边长100mm×100mm)帮焊。
测杆第一节长1m,以后每节长度约1-1.2 m用水管接头(标准件)连接。
位移边桩位采用1500mm ×100 mm×100 mm的砼预制桩。
位移边桩埋设地下部分不小于1.2米,外露部分不小于0.1米。
2.5路堤沉降:在路基施工前,用DSZ3型水准仪以二级中等精度要求的几何水准测量测出沉降板的原始高程。
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施工沉降及稳定性监测

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施工沉降及稳定性监测软土路基施工的沉降问题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在施工前一定要确定好设计方案,提早发现软土路基的沉降,及时进行监测,从而做到早知道早预防,以减少路基沉降现象的发生,为高速公路的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本文就是根据软土路基施工沉降及稳定性监控的重要性,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软土路基沉降的观测方法,具体步骤,观测精度确定,监测设备,监测频率及控制标准。
1软土路基施工沉降及稳定性监测的重要性在软土路基施工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填土施工完成后,怎样使软土路基不产生沉降或沉降较小,怎样使其产生的沉降达到所设计的标准,怎样使路基的预留高度达到设计标准,怎样控制沉降问题,以保证不同位置的接头处保持平整稳固,使其减少跳车现象。
同时由于软土硬度低,稳固性差,固结慢,所以在施工中容易造成地基不稳,引起路基滑坡,因此在施工中要控制好填土的速度,来确保路基的稳固,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在此过程中,就体现了路基施工沉降的观测目的,其中包括根据实测数据来观测填土的速率以保证施工中的安全稳固,根据实测曲线预测施工后的沉降以确保施工后的沉降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实测路基沉降为路基计算提供了依据。
2软土路基的观测方法及其步骤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开始的是工作基点桩的制作和埋设,在此过程中要根据观测对象的分布情况来确定利用施工控制点作为监测控制点,监测控制点的设立在本工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定期的进行观测,在这个过程中地表沉降观测仪器的设置和埋设方法是很关键的,而各种路基设备的埋设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地表水位移量及隆起量观测仪器的埋设方法,地下土体水平位移观测仪器的埋设方法,地基内部土体观测仪器的埋设方法,孔隙水压力计埋设方法等,施工路段的地表沉降观测是在原来的地面上埋设沉降板来进行高程观测,沉降板由沉降地板,沉降杆,管箍,保护套管和套管冒组成的,观测人员要按照设计的桩号断面将沉降板埋在土层中,在施工路段的地表水平位移是通过埋设边桩进行测量的边桩,埋设在路堤的两侧以及外沟的边缘,同时结合稳定性分析在预测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方进行设置,地下土体水平位移观测器具的埋设和观测方法是将先将有四个相互垂直导槽的测斜管埋到土中,测量时,把活动式测头放入测斜管,让侧头上的导向滚轮卡在测斜管内壁的槽中,顺着槽活动,这种形式的侧头可以连续的测定沿测斜管整个深度的水平位移变化。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介绍公路路基的沉降观测是为了了解路基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及时掌握路基的稳定性,以便采取必要的维护和修复措施,确保公路的安全通行。
本文将介绍一种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二、观测目标本观测方案的目标是测量公路路基的沉降情况,包括实际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通过观测,可以了解路基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公路的安全通行。
三、观测方法1.观测点的选取为了全面了解公路路基的沉降情况,应该在路基不同位置选取观测点进行观测。
观测点的选取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路基不同部位的使用情况,如高速公路的匝道、桥梁附近等,这些地方的沉降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路基的地质条件,如土质、岩性等,地质条件不同会对路基的变形产生影响。
2.观测仪器的选择为了测量公路路基的沉降情况,应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全站仪、水准仪或GPS仪等仪器。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仪器,并确保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
3.观测方法的确定公路路基的沉降观测可以采用静态观测法或动态观测法。
静态观测法是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观测,通过测量地面标志点的位置变化来计算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动态观测法则是通过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振动信号来计算路基的变形情况。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四、观测程序1.建立基准点在观测前,应先建立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择在不会发生沉降的位置,如周围的岩石或土质较硬的地方。
建立基准点可以使用GPS仪器或全站仪等设备测量,确保基准点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定期观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观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为一年或半年进行一次观测。
在观测过程中,要确保选取的观测点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施工活动、地质灾害等。
3.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应及时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或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路基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等信息,并将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判断路基的稳定性。
路基沉降观测技术总结

路基沉降观测技术总结为满足对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线下构筑物沉降观测的要求现将我单位沉降观测的一些技术做以下总结。
工程概况;一、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分配⑴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徕卡NA2,配苏光测微器,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3米铟刚水准尺。
⑵在作业过程中,应使圆水准器安置保持准确。
每次作业开始后第一周内应每日检校i角一次,连续使用时当i角较稳定,可延续检校时间,但不应大于15d。
⑶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4)人员分配;镜;1人记录;1人二;沉降变形观测的一些具体要求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线路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固定;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结合武广客专特点,为确保最终沉降和工后沉降受控,合理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我单位按照以下原则实施沉降变形观测:重点路基、兼顾桥隧、立体监控、信息施工、数据真实、成果可控。
通过对路基、桥涵、隧道沉降观测点的精密测量,沉降观测数据全面收集,系统、综合分析沉降变形规律,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三;监测点的设置原则对于基底压缩层较薄及填筑不高路堤及路堑地段,以路基沉降面监测为主,主要在路基面布设沉降监测桩进行路基沉降监测;路堤填筑较高时加强路堤填筑层沉降监测,在填筑层增设单点沉降计监测填筑层沉降;对于地基压缩层厚的较高路堤地段进行路基基底,路堤填筑层及路基面沉降监测,在基底设单点沉降计,沉降板,剖面沉降管,在填土层布设单点沉降计,在路基面布设沉降监测桩进行各部位沉降监测,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视便于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分析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分析路基沉降是公路工程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河南正在建设的焦(作)郑(州)高速公路有大面积的可液化地段,为保证工作质量,作者通过对高填方路基施工过程中和完成后的沉降观察分析,力求从中找出路基的沉降规律,为减少或消除路基沉降引起的质量病害和指导路基、路面施工提供依据。
路基沉降是公路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多年来,由于对路基沉降的原因和机理没有足够的了解和深刻的研究,致使路基沉降在公路建设中普遍存在并引起桥头跳车、路基沉陷、路面早期破损等多种质量病害,直接影响到公路的使用质量和社会效益。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路基沉降的原因、搞清路基填筑材料、填筑高度与路基沉降的关系,焦郑高速公路指挥部根据工程需要,在焦郑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选取了1#点(K0+100)、2#点(K10+135)、3#点(K31+000)三个有代表性的位置分别对路堤填筑材料本身和原地基进行沉降观察研究。
沉降观测设置的方式高填土沉降试验包括两个方面内容:1、观察高填土路基的自身沉降(含不同的填土高度(约3m)和不同的压实区域路基自身的沉降)。
2、观察高填土路基基底在路基填土重力等作用下的沉降。
其设置方式为:在不同的观察位置竖直埋置一根导管(用ф6cm钢管制作),导管下端设置砼底座(30#普通砼,几何尺寸为0.5×0.5×0.2m,在导管内竖直放一根自由导杆(外径2 cm钢管),导杆下端和另一砼底座(30#普通砼,几何尺寸为1.0×1.0×0.2m)相连,并与所要观察的位置平齐,结合填土高及便于观察和操作等实际情况,导管和导杆采用逐节连接方式进行加长,每节长度一般按3m或2m进行选择。
2m导管和导杆主要用在最上一节。
导管和导杆上端伸出路面顶适当高度以便于工程竣工后跟踪观察。
根据各观察点的路基填筑高度和地质情况,分别按照上述设置原则进行观察点设置。
1#观测点(路基高8.0m)分别在原地基、路基高3.4m处、6.5m处(93% 压实区顶面)、7.2m处(95%压实区顶面)、8.0m处(97%压实区顶面)及路面顶设置共计六个不同高度和不同压实区观察点,分别编号为:1#--A、1#-B、1#-C、1#-D、1#-E、1#-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起点位于**市外环路北端附近的国道321上,里程为K0+000~K6+624.054。
K0+000~K1+400为市政道路,一般路基宽度为60m,跨***高速路的分离式立交桥宽为50米。
在K0+700~K0+786.5处设置变宽段,此处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带,渐变为50米宽,与桥梁宽度一致,车行道保持不变。
K1+000 ~K1+200处设置渐变段,该路段内路幅宽度逐渐变化,路基宽度从50m渐变为24.5m。
由于该路段正好处于圆曲线上,因此在K1+200~K1+400段设置过渡段,该路段范围内路幅宽度为24.5m,设计时速为60Km/h,过渡段后路段按一级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80Km/h。
线路通过区域有鱼塘、水田、菜地,地基沉载力较差,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路堑高边坡地段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框架及方格浆砌片石防护处理。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公路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 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挖方段的水平位移观测;路隧、桥涵、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
4.2.1基底沉降观测
根据设计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
次观测。
4.2.2路堤水平位移观测
根据设计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50m,在路堤两侧坡脚外2m、10m 处各设置水平位移观测桩,路基填筑前埋桩并进行首次观测。
4.2.3路基本体沉降观测
填筑到设计标高后,在基底沉降板埋设断面里程对应的基床表层顶面,左右设计线外3.2m处设置观测桩,与其他观测桩同步观测。
4.2.4路堑水平位移观测
路堑开挖前,在堑顶外5m位置设置位移观测桩;边坡平台施工后,在平台中心位置设置位移观测桩,分别进行位移观测。
4.2.5过渡段沉降观测
在路桥、路涵过渡段的结构物起点,距结构物起点5m、25m和50m处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条件受限时,至少在距桥(涵)台1m 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路堑分界处设置观测断面。
每个观测断面分别在路基中心和左右设计线外3.2m处设置3个观测桩。
4.3选用观测元件类型及埋设
4.3.1基底沉降、过渡段沉降观测
基底沉降和过渡段观测桩采用沉降板,沉降板→底座、测杆和保
护套管组成,底座为宽500mm、厚10mm的正方形钢板,测杆采用Ф100mmPVC塑料管。
测杆与底座钢板采用双面焊焊接牢固,为保证测杆竖直,埋设钢板前先将埋设位置整平。
测杆保护套每节100cm,随着填筑增高,测杆与套管也相应增高,接高后的套管应高出填土不少于0.5m,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在填土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测沉设施。
4.3.2路堤两侧位移观测桩
路堤两侧位移观测桩采用长100cm(含桩尖20cm)、直径10cm的圆木,在圆木中间打入小铁钉。
埋设时先在布桩位置打一个100cm深、直径15cm的孔,然后将圆木放入孔内,桩顶露出地面10cm,孔的空隙用C15混凝土填充,确保观测桩稳固。
4.3.3路基本体位移观测桩
路基本体观测桩采用长35cm、直径20mm的钢筋制作,埋设时在机床表层级配碎石中挖30cm深、15cm直径的坑,将观测钢筋放入坑内,周围用水泥砂浆灌注。
钢筋顶端做成半球形,并高出埋设表面5mm。
4.3.4高边坡位移观测桩
高边坡位移观测桩分为两种,第一种:堑顶外5cm处设置的观测桩采用长50cm(含桩尖20cm)、直径10cm的圆木,在圆木中
间打入小铁钉,埋设方法同路堤两侧的位移观测桩;第二种:边坡平台中心设置观测桩采用长35cm、直径16mm的钢筋制作,在平台施工时进行预埋。
堑顶和平台的观测桩至少露出埋设面5cm。
4.4沉降观测组织机构
4.4.1组织机构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工作实行项目总工程师总负责制,工程部长主抓,测量主管负责具体观测工作的安排、观测数据的汇总上报。
项目部为保证具体的观测工作相对稳定,固定两名有责任心的技术人员专门进行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4.4.2职责划分
4.4.2.1项目部总工程师职责
(1)负责贯彻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指南、标准等要求和指示,负责内外协调;
(2)负责审定、批准沉降观测方案;
(3)审核上报资料,随时掌握量测情况,重大异常情况向指挥部主要领导汇报,负责技术方面的分析签定工作。
4.4.2.2工程部长职责
(1)组织编制、优化沉降观测实施方案,审查通过后负责督促落实工程部按已批复的专项方案实施;
(2)解决观测中的人员、资源配置以满足量测工作的需要,保证现场人员协调配合;
(3)督促、检查沉降观测工作,研究、解决观测中存在的问题;(4)对上报资料、分析报告复核把关,对现场沉降观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及时处理,重大异常情况向项目部总工程师汇报;
(5)定期对路基稳定性提出书面报告。
4.4.2.3工区技术主管职责
(1)负责按批准的方案准备各种所需用品,提前布设点位;(2)组织技术人员按规定的观测频率进行观测;
(3)负责对观测资料原始数据进行收集、归纳和统计分析,对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观测原始数据保存完好,不得涂改;
(4)一般情况下每周向工程部长上报路基施工及稳定情况,如有突变立即汇报。
4.5 控制标准及观测频率
4.5.1控制标准
沉降观测控制标准:路基中心沉降板沉降量小于10mm/天,或竖
向位移小于10mm/天;位移观测控制标准:水平位移小于5mm/天。
观测数据如果超出以上控制值时,及时查找原因,认真分析,必要时停止施工。
4.5.2观测频率
沉降观测频率,在路堤填筑期间,每天观测1次,在沉降速率较大或突变的情况下,每天观测2~3次,当两次填筑间隔时间大于3天时,每3天观测一次,因各种原因暂停施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3天观测一次,施工完成后,前15天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周观测一次,第30天~90天每15天观测一次,以后每个月观测一次。
观测周期不少于6个月。
位移观测频率为,施工期间,每天观测1次,因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每周观测2次,施工完成后的1~3个月,每周观测2次,3个月以上,没有观测2次,观测周期不少于1年。
4.6沉降的分析报告
路基施工过程中,每天的观测数据都要及时整理、分析、汇总,并绘制“填土高度~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并将沉降观测数据及时提供给相关单位作为工后沉降评估的依据。
路基施工至设计标高后,先持续观测不少于6个月的检测数据,根据这6个月的检测数据,绘制“填土高度~时间~沉降量”曲线,
按实测沉降推算法或沉降的反演分析法,分析并推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及后期沉降速率,结合工期要求,验证、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当评估结果表明沉降还不能满足路基要求时,则研究确定是延长路基放置时间继续监控,还是采取(或调整)地基加固措施,即进行“检测-评估-调整:循环,直至工期要求的时间止,并满足路面铺设要求。
竣工验收时,沉降观测实施和观测资料应同时移交给工程接收单位。
采用信息化动态施工,观测路基沉降和位移变形,并整理绘制“填土高度~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验证路基设计、施工方案是否满足要求,对不满足要求的进行优化设计。
此过程贯穿整个路基施工期。
路基信息化施工流程图
表一路堤基底沉降观测断面里程表
表二边坡位移观测表
表三路堤位移观测断面里程表
沉降观测记录
施工单位及标段:里程范围:编号:
测量:计算:复核:
水准测量(沉降观测)记录表
施工单位及标段:里程范围:编号:
观测:扶尺:记录:见证:日期:
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
施工单位:工程名称:
施工里程:工点类型:
测量:计算:复核:见证: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