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_桂枝汤_和_麻黄汤_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_王键旋
研读桂枝汤心得
研读桂枝汤心得□ 王业龙《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中风证。
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
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
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
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
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2小时)。
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
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
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
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
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
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
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
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
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
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
和脾胃《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
”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
仲景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
滋补气血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
麻黄汤桂枝汤辨析
麻黄汤桂枝汤辨析学完麻黄汤和桂枝汤,比较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一、相同点1、受病部位都在表:不局限于西医病名,二汤都是表证,所谓表证就是邪在皮肤之下,肌肉之间或肌肉之上。
足太阳膀胱经受邪,而非手太阳小肠经。
2、证状都为【伤寒论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的原因都是在表。
头项强痛,是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受邪,足太阳膀胱经过头项。
恶寒,是因为邪在肌表皮肤,寒邪束表,如同冬季房屋窗户里热气腾腾,窗户外寒气凛凛,在窗户处结冰淌水一样,皮肤里外有温差,所以汗孔耸立恶寒。
3、药物都有桂枝、甘草:寒邪束表,不能自发排邪出体外,需要一个向外的力量,帮助把邪气从肌表排出,《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辛味桂枝,甘味甘草,这两味凑在一起,才可以提供这个向外的力量。
4、禁忌均为无内热或久病阴虚阳虚:因邪在肌表,属于皮肤腠理最外层,不涉及里层。
无内热症状:喜冷、喜饮、口干咽燥、舌赤、苔黄干燥、小便黄赤。
非久病阴虚阳虚的状况,阴虚无汗可发,阳虚发则汗出不止。
也就是是阴阳平和之正常人,感受外邪,无论时间长短,无里证无内脏阴阳虚之情况,才可以用。
二、不同点1、脉证不同:桂枝汤:脉浮缓、汗出;麻黄汤:脉浮紧、无汗。
至于恶风恶寒之说,古代名医议论纷纷,我的观点是恶风恶寒区分度不大,病人有的也难以说清楚。
所以不是关键性的症状。
因为汗毛孔关闭,无汗所以脉管里的血液多充盈,所以脉紧。
因为汗出,所以脉管里的血液不那么充盈所以脉缓,不紧。
2、人体质强弱不同:人体质强,腠理致密,多无汗,为麻黄证。
人体质弱,腠理疏,多有汗,为桂枝证。
无汗麻黄证:邪在皮肤,是由于皮肤汗毛孔不开,里热无法散出,让邪气积聚,故表实。
有汗桂枝证:皮肤汗毛孔开,故汗出。
邪在皮肤的深一层,即肌肉。
人体质弱无力将肌肉的邪气外达,故表虚。
3、药物差异:桂枝汤:芍药、生姜、大枣。
麻黄汤:麻黄、杏仁。
桂枝汤:由于体质弱,邪气入侵汗毛孔后不被感知,入侵到肌肉层后,身体才感知,想通过出汗气排邪外出,但哪怕出汗,仍无法将肌肉的邪气向外发散,但身体一直自动排邪出汗,造成自汗不止,而体内津液缺少。
《伤寒论》解说(听课笔记):桂枝汤兼证和麻黄汤葛根汤证
《伤寒论》解说(听课笔记):桂枝汤兼证和麻黄汤葛根汤证主讲人:湖南中医药大学郁保生老师桂枝汤证兼证张仲景根据患者不同兼证以桂枝汤治疗中风证而随证加减。
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却汗出恶风(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张仲景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治疗中风,葛根解肌,葛根是中药中治疗项背拘谨疗效最好的,现代人的颈椎病都可以用葛根,可见张仲景用药精选之特点。
如果病人无汗则加麻黄就是葛根汤)如果太阳中风兼有喘咳,则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厚朴杏仁。
杏仁,杏仁是中医降肺气止咳平喘,临床效果最好的药物厚朴:芳香化湿、行气消满(行脾气治疗腹胀)降气化痰,前两大功效是最主要的如因为发汗过度导致病人自汗仍然恶风,且汗出不止,小便难屈伸不利。
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炮附子(以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炮附子温阳固表。
因为桂枝汤中有芍药甘草可以酸甘化阴,且表固津液自回,所以不再另外用药补津液,可见张仲景用药之精纯。
此方也被用来治疗体液不足不固之证如鼻衄、崩漏)炮附子生附子之别炮附子:阳虚自汗(固表止汗),寒性疼痛温经止痛(附子汤类似于西医麻醉止痛),温补肾阳(真武汤)生附子:回阳救逆(四逆汤)张仲景用生附子必配搭干姜,附子无姜不热中医对疼痛的论述很精辟,认为凡是疼痛可分实痛和虚痛,实痛为不通则痛,虚痛为不营则痛。
例如桂枝新加汤证,治疗身疼痛却脉沉迟,脉象可以看出非实痛,用生姜,重用芍药人参补养津液濡养四肢,人参补气,营气得补太阳伤寒主证:麻黄汤证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由于受到寒邪入侵,人体汗孔闭塞肺气抑郁不发营气不畅,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喘,四肢疼痛恶寒。
需要解表驱寒宣肺止咳,麻黄杏仁正有此效张仲景煎煮麻黄汤时提倡先煎麻黄去上沫(《名医别录》认为“沫令人烦”实际煎煮麻黄汤却没有遵照仲景嘱,各药同煎,因为一般认为发汗解表药不宜久煎。
关于张仲景为何要先煎麻黄去上沫疗效有何不同,至今没有做过药理学研究)中医治疗水肿两大法宝“开鬼门洁净府”(黄帝内经)腰以上的水肿用发汗,腰以下的用利小便,全身水肿则两法并用,麻黄就是既可发汗也可利小便葛根汤证:在桂枝汤基础上加葛根麻黄,只是重用葛根为方中君药葛根汤既可治疗太阳伤寒引起的项背强几几,又可治疗阳明下利,这是典型的异病同治中医特色。
论桂枝汤方后注的科学内涵
论桂枝汤方后注的科学内涵摘要: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这一句歌诀所讲的便是桂枝汤方,而桂枝汤方是仲景所有的药方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药方,被历代的医学家所称赞,但是桂枝汤方究竟是有关于补益的药方呢,还是发汗的药方,对于这一个问题,历代的医学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关键词:桂枝汤;方后注;科学内涵我国中医学界历来讲究药食同源,而桂枝汤方的存在更是能够深层次的凸显出药食同源的说法,而所谓的要药食同源,其主要讲的便是在众多的食物或者药物之中,它们各自的特性并不能将它们完全的区分开来,对于一些药物来讲,其就是食物,而对于一些食物来讲,它们也能应用到药物之中,而桂枝汤方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1.桂枝汤方概况桂枝汤方最早来源于《伤寒论》的第十二条,其中对于桂枝汤方的见解如下,所谓桂枝汤方是专门针对于太阳中风的相关病症而研究出来的,其在伤寒论中认为桂枝汤方是一种将息调护的方式。
而后来经过张仲景将其推向了群方之首,因此其声名大噪,而之后的葛根汤、桂枝价葛根汤方等一些方子在进行注意事项的填写时都采用了桂枝汤的禁忌,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桂枝汤的功效终于在有了确定,那就是将息调护。
2.桂枝汤方后注的科学内涵2.1桂枝汤方的煎煮方法中的科学内涵:上五味,哎咀三,其中加入水700毫升,之后用微火煮到300毫升左右,再将药液倒入器皿中,去掉其中的杂质,病人服用100毫升,从煎煮所剩药量上分析,桂枝汤的煎煮时间当属文火慢煎,临床实验证实,煎煮的大概时间是武火至药液煮沸约10-15分钟左右,改为文火慢煎约35-45分钟即可达到所剩药量的要求,因此对于水量的控制和火候的控制都是需要较为注意。
2.2利用米粥的米气出汗:桂枝汤药方中明确了在服药之时要保证药的温度,必须在温热状态趁热喝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温养经络,并且趁热服用的话还可以舒缓身体绷紧的肌肉,促进汗液的排出,而在药方中明确标注了在用药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要将药物留在胃中待一会,也就是过一会儿(患者实验大约10-20分钟左右为佳),再将100ml热米粥喝下,一方面能在借助米粥温热之性很大程度上激发出药物的温散之性,以促汗出;另一方面米粥的米气和药物中姜枣相合,健运中州,滋养汗源;第三方面,米粥之米气之性又能佐制温药过汗伤阴。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 今后可别再弄错了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今后可别再弄错了关于《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今后可别再弄错了》,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能够治疗疾病的两种汤,这两种他有些相似,所以经常被人们搞混淆,实际上,因为两种中药材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汤的营养不同,治疗疾病的功能也不一样。
一、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比较主要体现在,病机特点、临床证候特点,功用特点、用药特点几个方面。
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
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二、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
所以用药方面来说,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能力很强。
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
两个基本结构不同,用药特点不同。
同时由于阴阳兼顾,桂枝汤反映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这种基础的结构。
三、麻黄汤(《伤寒论》)和桂枝汤(《伤寒论》)都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方剂。
但二方由于药昧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各不相同。
麻黄汤的功效是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其特点是发汗力量较强,为辛温解表重剂。
应用本方时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其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汤,而善于解肌表、和营卫。
应用率方时以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另外,因外感而服用本方以后,尚须进少量热稀粥以助药力。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同: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桑菊饮与银翘散的比较同: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均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均可治外感风热表证异:辛凉轻剂,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
辛凉平剂,清热解毒力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人参败毒散与参苏饮的比较同:人参、桔梗、前胡、枳壳、茯苓配伍解表散寒组方,均有益气解表,宣肺化痰之功。
主治气虚外感之证。
异:败毒散配伍羌活、独活、柴胡、川芎等,偏重于解表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气虚感冒风寒湿邪,表证较重者。
参苏饮配苏叶、葛根解表散寒,兼理气宽;半夏燥湿化痰。
发汗解表力较弱,侧重于理肺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饮阻肺而表证较轻者。
《伤寒论》三承气汤的鉴别同:均用大黄邪泻热通便异: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大黄附子汤与温脾汤的比较同:均用大黄、附子温阳祛寒,泻下攻积主治寒积便秘腹痛异:大黄附子汤:配细辛散寒止痛,纯属温下。
主治寒积里实,证实无虚,或阳虚较轻者。
温脾汤:配干姜、人参、甘草温补脾阳,攻中有补。
主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以致冷积内停,证属虚中兼实。
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的比较同:犀牛角、生地为主组成,主治热入营血证异:清营汤配以清气透热之品,使入营之热从气分而解,主治邪热初入营分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活血散血主治热毒深陷血分,耗血动血证麻杏石甘汤与泻白散的比较同:均治肺热咳嗽异:麻杏甘石汤:石膏清热,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而平喘。
《伤寒论》桂枝汤三禁和麻黄汤九禁之应用研究
从 桂 枝 汤方 药 组 溢 而 为衄 , 或郁 热 内扰 而 为 心烦 懊 其 二 , 伤 寒 论 》第 1 《 7条 云 :
于温 散 开 泄 , 于 耗 伤 人 体 正 气 , 成 分 析 , 方 药 性 偏 于 温 热 , 于 懔 , 以不 可用桂 枝 汤 。 易 此 偏 所 容 易 出现 凶险 变 证 ; 三 , 汉 末 行 散 , 中桂 枝 辛 温 走 窜 , 烈 不 其 东 其 性
术论艾
1 基 本 相 似 , 指 素 来 胃 中 多 7条 亦
山西省 远城 医医魔 f D之 人 , 湿火 内 积 者 , 不 喜 多
Tad t n l C ne e M e ii n n 1 9 r ii a hi s d cne ur a o
出应 用禁 忌专 门论 述 的 只有 两 首 , ( ) 成 。 擘 组
即桂枝 汤 、 黄 汤 二方 。张 仲景 为 12 适 应证 麻 .
象 。桂枝 汤 属于温 热 之 剂 , 有 和 具
综合《 伤寒 论 》 中论 营卫 以止 汗 出之力 , 气 不 开汗 不 表
本 什么要 单 单 对 这 两 首 方 剂应 用 提 述 桂枝 汤 的条文 , 方 的适应 证 主 出 , 为寒邪 束 于外 , 阳热 郁 于 内 , 此 出这 种 要 求 呢? 笔 者 认 为 其 动 机 要 为风 伤 于表 、 营卫 不 和 而致 的发 时治 法 应 当 开 表 泄 汗 , 郁 热 外 使 恶风 恶 寒 , 痛 项 强 , 自 出 , 泄 , 用 桂 枝 汤 反 致 汗 愈 不 出 , 头 汗 无非 是 下 列 几 点 : 一 , 于 始 而 热 , 其 慎 若 表 敬 于 终 , 生 命 要 高 度 重 视 和 负 脉 浮缓 或 浮弱等 。 对 闭愈甚 而 阳热郁 之 更 甚 , 热迫 血 或 责 ; 二 , 枝 汤 和 麻 黄 汤 药 性 偏 1 3 应 用禁 忌 其 桂 .
关于_桂枝汤_和_麻黄汤_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_王键旋
【经典温课】关于“桂枝汤”和“麻黄汤”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王键旋摘要:太阳表证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
二者同为汗法,但其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桂枝汤服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而麻黄汤则不需要啜粥,这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个病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体质、治法方药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桂枝汤;麻黄汤;辨证;啜粥;中医调护学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1.01.009文章编号:1003-8914(2011)-01-0018-02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伤寒论》载方112首,被誉为“方书之祖”,书中辨证论治精当,理法方药齐备,煎服方法独特,非常重视方剂的煎法与服法,往往在每首方后不惜篇幅进行详细的论述。
太阳病篇中就以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两首方剂为代表。
《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明确指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麻黄汤煎服法的论述:“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和桂枝汤相比,其服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异同,相同方面:①温覆取汗。
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发汗时均采用了此方法,此为汗法的最重要技巧。
②发汗程度的要求。
二者皆要求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不同方面主要在于辅助发汗方法:麻黄汤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而桂枝汤则需要啜粥。
桂枝汤和麻黄汤同为汗法,施护要求却有一些不同,太阳病证是机体在感受外邪后所表现的各种功能状态,该状态受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和部位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倾向性;而体质差异、感邪轻重等因素的诸多变化,又使这种总体变化形成种种差异。
因此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为此,笔者试作探析如下。
1从病因病机分析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太阳表证的两个主要证型,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症状,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
《伤寒论》研习班|桂枝汤一半麻黄汤一半治身痒,这类方剂应该怎么样理解?
《伤寒论》研习班|桂枝汤一半麻黄汤一半治身痒,这类方剂应该怎么样理解?为家人建起第一道健康屏障学习了桂枝汤和麻黄汤后,我们再看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一汤时,感受就不同了,这不是药物的加减组合,而是方剂的加减组合。
理解上也可以从方剂本身入手,而不是纠结药物如何组成。
就像当你只有一杯凉水时,想得到一杯温水,只有加热。
只有一杯热水时,只能等它放凉。
而当你有一杯热水,一杯凉水时,你就可以兑出任何温度的温水,只是冷热的比例不同而已。
我们知道桂枝汤的本质是津液虚,麻黄汤的本质是表不解,一虚一实,就是两个方剂的根本区别。
那么桂枝麻黄各半汤,就可以理解为津液虚但不严重,表不解也不严重的证。
需要补充一些向上向表的力量,也需要身体的毛孔再打开一些。
我们如果看原文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太阳病后期快好病程: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段话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太阳病的后期,病人如疟状,疟状的定义就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疟疾是定时发作的,好一阵坏一阵,不是一直发病,这里说“如疟状”首先否定了是疟疾,只是借用了这个病的症状而已。
发烧怕冷,有可能还是高热,这依然表明这是表证,不是里证,不是半表半里证。
后半句“其人不呕”排除了少阳证的“喜呕”,“清便欲自可”排除了阳明证的“胃家实”,也是进一步说明这个病依然是太阳病没有变化。
一日二三度发,一天要出现两、三次“发热恶寒”,但如果脉逐渐缓和的话,就说明病快好了。
这里说明平人脉,即正常没有疾病人的脉是缓和的。
这里的微就不是跳动无力的意思了,而是说明脉缓的趋势,是逐渐地缓和下来的。
所以第一种情况就是病人会自己好起来,不用吃药,等待他自己康复就行。
第二种情况,“脉微”则是说明脉搏跳动无力,说明病人陷入阴脉了,怕冷,“阴阳俱虚”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阳气都不足了,说明病人津液气血能量都不足。
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
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仲景太阳病篇出了三个代表方,第一是桂枝汤,第二是葛根汤,第三是麻黄汤,为什么会有葛根汤证,所谓的中风、中寒,平常中风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的,中了风或许都不知道摸脉才知道的,因为风吹的很舒服的,中寒的时候有感觉有警戒心的时候就是麻黄汤证了。
当中风的时候恰逢汗流很多,津液都伤掉了,就变成葛根汤证了,所以葛根汤可以说是温病的方子,因为只有南方比较热才会大量流汗,津液才会伤到,这时候感冒的话项背强几几,人背后是太阳经,几几像鸟羽毛竖起来,背后太阳经整个冰冷的,可以刮痧,或葛根汤就可以了, 葛根汤的症状就是无汗,恶风,因为是中风,所以风吹的很难过。
或是用桂枝汤,桂枝汤加一些麻黄再加葛根,称之为葛根汤,这时候重用葛根。
葛根是桂枝的两倍,处方的时候葛根用四钱麻黄用三钱桂枝用二钱,芍药用二钱。
为什么用葛根汤?因为桂枝汤的时候,本身没有失掉很多津液,体能很好葛根汤的时候,表就很虚了,尤其是小孩子,常常跑来跑去,汗流很多,风一吹,就得了葛根汤证,因为他在运动的时候,毛孔开着的,汗就流出去了,流汗的同时,滤过性病毒进来,一进来就很深了,刚开始从背后进来,造成部份的水已离开汗腺但又不出毛孔,所以项强,水渗在肌肉里面,会很痛,所以背部强硬。
原本津液就不够了,如果光靠桂枝汤把肠的津液发表发出来,困为津液不够,力量会不够,这时候重用葛根,葛根原本就是提升津液的,把水份发散到皮肤表面上来,为什么加麻黄?麻黄用的比葛根少,不能太多,皮肤表面没有汗,代表有中寒的现象,如果有汗,光是桂枝加葛根就可以了,没有汗,就是被表寒束到了,要发表发出来但是光靠桂枝没力量,这时候加麻黄在桂枝上面。
张仲景在写处方的时候,先写葛根,后写麻黄、桂枝,麻黄走表,很轻。
张仲景在用麻黄的时候,一定先把麻黄煮一下,白沫拿掉再用,如果不先煮一下,麻黄的性轻而且性往上升,它一下子就进入脑部就是安非他命,所以先煮一下,把它的「轻」去掉,让它不要走太快,光吃麻黄不会走到皮肤表面,所以单味吃麻黄,不会流汗的,要靠桂枝把它推到肌肉,然后麻黄再到皮肤表面,把病毒排出体外,葛根是升水的,感冒喉咙痛,咽干,就是葛根汤证,葛根是生津止渴的,所以重用葛根,葛根可以用到四钱,不需要喝粥,光靠葛根的力量就够了。
《伤寒悬解》阳明经病——桂枝汤,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
《伤寒悬解》阳明经病——桂枝汤,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一章阳明十二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发汗宜桂枝汤。
太阳表证未解,而生烦热,汗出则烦热解矣。
乃汗后又如疟状,每日日晡时发热者,此属阳明也。
(日晡,申戌之交,阳明旺盛之时也。
《汉书·天文志》:正月旦决八风,旦至食为麦,食至昳为稷,昳至晡为黍,晡至下晡为菽,下晡至日入为麻。
各以其时,用云色占种所宜。
按:日晡在日昳之后,下晡在日入之前,正申酉戌,燥金得令之时也)。
阳明有经证,有腑证,经证表热外发,其脉浮虚,腑证里热内结,其脉实。
脉实者,宜下之,以泻其里热,脉浮虚者,宜发汗,以泻其表热。
下之与大承气汤,大黄、芒硝破结而泻热,厚朴、枳实降浊而消满也,发汗宜桂枝汤,姜、甘、大枣补脾精而和中气,桂枝、芍药通经络而泻营郁也。
1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寒热往来之义,是太阳未退之表寒与阳明内郁之腑热,往来寒热之义,此属阳明也。
脉实者,脉大缓实,重按有力,潮热外蒸,表寒自罢,此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脉浮虚而属阳明者,是在阳明之经,不在阳明之腑也,经证表热外发,故其脉浮虚。
在阳明经则统于太阳一经,仍是表郁不解,故桂枝汤,通经解肌,泻其表热,和其营卫也。
注意;本条是阳明经与阳明腑汗下总纲,也是阳明之经与阳明之腑,汗下之分纲。
脉浮者在表,宜发汗,仍有表郁,解于阳明之经,则不至内传阳明腑实。
脉实者在腑,宜下之,里证已成,潮热外蒸,表证自罢。
只是先教经腑之别,汗下分纲,后面的提纲条文中,经证汗解与腑证下解,都会有。
阳明经病七章,腑病连经阳明自太阳传来,未入于腑,全是经病。
经病宜汗,其未离大阳之经,则用麻、桂,其将入阳明之腑,则加葛根。
阳明一见吐利,虽未是里实可下之证,然而经迫腑郁,已是胃热将成之根,故用葛根双解经腑之郁。
此证得法,自无离经入腑之患矣。
从桂枝汤条文解读兼及学习和阅读《伤寒论》的方法王晓军文
从桂枝汤条文解读兼及学习和阅读《伤寒论》的方法王晓军文二: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从读《伤寒论》的初级阶段来读本条,很容易让读者认为这只不过是仲景为我们举出的一条运用桂枝汤时的注意事项而已,但当我们细细品读及经过临床实战之后再回过头来阅读这条条文时,你会发现事实上本条可以告诉我们的并非仅为一般性的常识和注意事项那么简单。
那么事实如何呢?现试分析如下:文中所说的“脉浮紧,发热,汗不出”,凡是读过《伤寒论》者都知道应该是麻黄汤证,而在麻黄汤证时如果医者却使用桂枝汤来进行治疗,我们知道,桂枝汤所适用的体质是偏弱的,换言之,即体弱(或素体脾胃虚弱)的患者罹患了外感等疾患时,是可以用桂枝汤来予以强壮性发汗的,因为此类体质的患者的腠理或也可以理解为汗腺是比较疏松的,所以用桂枝汤来予以治疗实为十分恰当的针锋之选,而现在处于我们面前的却是一位麻黄汤证的患者,这种人腠理致密而不易汗出,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使用桂枝汤显然是不正确的更是不合适的,再者我们根据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来验证这种用方思路也显然是不正确和错误的,所以仲景接着就为我们下了警语:“不可与之也。
”但是不可忽视而偏偏会令我们在读书不够深入时容易忽视的是本条中所说的“脉浮紧”、“发热”、“汗不出”是紧密相连的(----这也正是我要和大家说的“方证链”,即方证证据链,今天限于篇幅及主题不再分支另述,以免离题太远导致各位无法掌握和领会,容待以后我将会设专题讲解这个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以上三个症状是同时出现的,我们切不可人为的将之割裂开来,可以这么理解:即当患者发热汗不出而脉又表现为浮紧时才不可以用桂枝汤,其无字之处就是:如果发热而汗不出脉不是浮紧而是浮弱就依然可以选择桂枝汤进行治疗,正如上面我们刚才讲过的42条的意义一样,仲景把“脉浮弱”设定为桂枝类方与麻黄类方的“脉浮紧”的鉴别要素!这也正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张仲景在临床实际工作当中是如何来鉴别方证并以此来指导其方药应用的!也更加为我们说明和证实了他为什么在每一病篇之首都要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的原因所在了,读到这里我们方才明白,仲景的用意原来却在于此啊!(即在临床关头,方证疑似,如何取舍?这是一个亟待解决并用必须正确的实际问题,其诀窍就在于脉!因其证同而脉却不同之故也,为什么?因为体质是完全不同的或可说态势也是完全不同的!可笑的是,后世就有不少的注家就把出现在“太阴病篇”第276条的:“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这条条文也认为此条条文中应当有“自汗出”一症,这其实是犯了印象主义和断章取义的固定僵化思维的错误,如果用这种化整为零近乎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式来理解甚至来注解《伤寒论》,那实在是对仲景的侮辱,因为仲景写《伤寒杂病论》时,他把这本书的读者们个个都当作智者和细心的读者来看待,但是我们后学在读这本书时是否做到了细心的阅读了吗?我们能够成为仲景眼中的智者的标准的后学吗?我扪心自问,也请各位学友自省一下。
胡希恕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
胡希恕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这个头一节啊,“脉洪大”是错的,这个讲到后头就知道了,他这应该是脉浮,洪大呀改个浮就对了,后头有。
桂枝汤发汗后外不解,脉浮者还用桂枝汤。
这个洪大是错的。
这个洪大是个实热之像,白虎汤证下边有啊,恐怕抄写的时侯他把下面那个脉写到这里了,这是错的。
脉浮,脉浮他病在表嘛。
那么已经服过桂枝汤了,服的不合法。
我们头前讲桂枝汤啊,就是微服漐漐汗出,要是似汗出者更益佳,大汗流离病必不除嘛,这个就是犯这个(弊)病了。
那么吃了桂枝汤,大捂大盖啊,人出了一身大汗,这个表是不会解的,如果脉浮者可以吃桂枝汤如前方,还像以前服用桂枝汤的方法。
那么这一段,这里头也说明一个定法啊,如果是表证我们发汗后,就是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还用桂枝汤,那么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呢可不能用麻黄汤了,也是用桂枝汤,这也是一种定法,所以桂枝汤看起来是一个平稳的药啊,它这个伤津液不重的。
那么下之后也是,太阳病不可下之,要是下之后表不解呢,也可以用桂枝汤。
那么下也伤津液啊,津液有伤而表不解,那只能用桂枝汤,这桂枝汤我们以前讲了既是一个解表去热,同时呢它也是安中养液,所以那个大汗出之后而表不解脉浮,而仍然可以“服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他如果定时发寒热,就是疟疾了,一阵冷一阵热的,一天啊再发,两次,那么这个是需要桂枝二麻黄一汤。
为什么呢?他这个地方啊,说如果吃完桂枝汤之后大汗出之后,他不出汗了,而是变成疟疾似的,一天两次发寒热,这个定时发热这是桂枝汤证,咱们没讲到这个地方,头前也有了,桂枝麻黄各半汤咱们也说了,可是他没有汗,这就是麻黄汤证。
但是他这一段啊桂枝汤证多,与上面那个是身必痒,那个汗啊吃药出不来那个样子,而且面有热色,那个麻黄汤证啊就要比这个汤证多一点,所以古人这个用药严的很呐。
那么这个形似疟,他也没有汗,可是麻黄汤证呢上面那个对着一看就知道了,他比那个少,没有“身必痒不得小汗出”,那个没有,其它要出汗的情形没有,所以这样子麻黄更少了,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呐,要拿着这个书看呐严的很,所以这样才能好病,他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黄煌经方漫谈桂枝汤与麻黄汤
黄煌经方漫谈桂枝汤与麻黄汤前言:《经方杂谈》整理版,十分实用。
分出章回,突出重点,改正错漏,方歌校正,请大家享用、学习。
1、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服之轻。
桂枝汤是古代的补益剂,凡是经过寒冷、饥饿、极度疲劳、精神紧张以后,患者出现自汗、心悸、腹痛、脉弱等情况下,均可使用。
张仲景的时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疲于奔命的难民,就是桂枝汤的最佳适应者。
经过大量的出汗,已经多日无法正常进食和休息,成天处在极度惊恐之中,可谓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这样的人必定形容憔悴,消瘦。
强烈的惊恐导致心动悸、烘热,饥饿导致干呕、腹部阵阵的隐痛,反复的出汗使得全身肌肉酸痛,寒冷的刺激又使鼻流清涕、关节痛、恶风。
这就是桂枝汤证。
桂枝汤中药物都是食物中药。
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芍药,就像今天的酸辣汤。
先喝一碗,然后喝上热气腾腾的糜粥,盖上被子,好好睡一觉……。
病人自然会微微出汗,一觉醒后,许多症状必然减轻。
这就是桂枝汤的魅力。
桂枝汤不是发汗剂,病人服药以后的汗出,是机体各种调节机能恢复的标志,中医的话说,是那热粥的“谷气”加上患者的“胃气”交融的结果,是“营卫之气和谐”的结果,是体内阴阳平衡的结果。
2、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麻黄汤是发汗剂,但是是比较安全的发汗剂。
温服以后,伴随着心跳的加剧,周身开始发热,皮肤开始湿润,最后,可能是大汗淋漓。
随着大汗的到来,原先“体若燔炭”变成“脉静身凉”,原先的“无汗而喘”变为心平气和,原先的“骨节疼痛”变为浑身舒坦。
麻黄,是麻黄汤中的主要药物,它有强烈的发汗作用,同时,会导致心跳加剧,甚至出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情况,或者如“气从少腹上冲心”症状。
对此,张仲景自有办法,那就是服用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甘草二两,这两味药物具有定悸的作用。
也就是说,麻黄汤中的桂枝甘草具有对麻黄发汗动悸作用的预防作用。
浅议仲景桂枝汤、麻黄汤
浅议仲景桂枝汤、麻黄汤
彭明江;叶品良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6(0)4
【摘要】中医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被披上神秘的面纱,都认为中医高深莫测,理
应难学,一定要经过多年的临床,才能有所得。
于是“伪中医”遍地都是,“老中医”更成为中医的主力军。
究其根源,黄元御云:“悲先圣之不作,后学之多悖”,感慨医学真传难寻。
怒斥后世医家“其书多,其传久,其流远,其派众,其人已死,其祸不绝”。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面对众多研究《内经》《伤寒杂病论》的专著,我们连中医的临床基础都学不会了。
作为中医的继承人,我们有必要明伤寒理,大开仲景之门。
故今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理,为麻、桂释义,希望能抛砖引玉。
【总页数】2页(P479-480)
【关键词】桂枝汤;麻黄汤;《伤寒杂病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作者】彭明江;叶品良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浅析仲景方之桂枝汤 [J], 李苗;
2.浅析仲景方之桂枝汤 [J], 李苗;
3.浅析仲景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J], 邓艳蓉
4.仲景《伤寒论》中桂枝汤应用探析 [J], 罗伟康
5.仲景射干麻黄汤和桑菊饮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 [J], 张维山;刘成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方读书学习随笔摘录(三):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
经方读书学习随笔摘录(三):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1.桂枝汤是古代益补剂,凡是在寒冷、饥饿、极度劳累、精神紧张后,患者出现自汗、心悸、腹痛、脉弱等情况,均可使用2.麻黄汤是发汗剂,但是是比较安全的发汗剂。
若发汗太过,可用桂枝甘草汤解3.小青龙汤是气管与支气管炎症的专方,是剧烈咳嗽和大量稀痰的镇咳剂与化痰剂,具有明显的近期疗效。
本方不能作为老慢支的根治药而久服,一旦病情缓解,即当改为苓甘类方继后4.小柴胡汤一直作为和解剂用来治疗少阳病* 病毒性感冒发烧,患者面色通红,出汗而体温持续,微微恶风,或咳嗽,或咽痛者,小柴胡汤加连翘40克5.类风湿关节炎肿痛,晨僵,加连翘20克、生地20克、黄柏10克,白芍12克,且甘草的用量适当增加6.过敏性皮炎、荨麻疹0、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其发病具有休作有时的特点,此外,患者大多对风冷过敏,属往来寒热的范畴,可考虑小柴胡汤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石膏30克、连翘15克7.支气管炎、迁延性咳嗽服用抗微生物药无效者,加五味子、干姜8.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瘤,出现胸胁苦满者,可用小柴胡汤加牡蛎、知母等9.临床上突发性耳聋、中耳炎、鼓膜炎等,用小柴胡汤加连翘、山栀等10.甘草大剂量使用时,要加泽泻、茯苓一防出现水肿11.小柴胡汤不能作为散剂来使用12.小柴胡汤中的柴胡是北柴胡,人参是用的党参13.小柴胡汤的主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14.柴胡体质: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
肌肉比较坚紧,舌质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
患者主诉以自觉症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影响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15.小柴胡汤为免疫调节剂16.大柴胡汤,天然的胃肠动力药17.胆汁反流行胃炎及食管炎,胃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均症见呕吐,考虑用大柴胡汤18.胃癌大部切除后的倾倒综合症,不要一概的认为是虚证而予补法。
试论麻黄汤和桂枝汤乃为壮人和虚人外感而设
试论麻黄汤和桂枝汤乃为壮人和虚人外感而设
耿良;吕静;冯培勋;花宝金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12(27)2
【摘要】目的:探讨《伤寒论》中麻黄汤、桂枝汤在适应人群上的差异。
方法:对麻黄汤和桂枝汤原文、相关类方、方药及药后调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平素身体壮实的患者本身营卫充盛、卫外正常,只有感受较重之风寒才会发病,正邪关系以邪盛为主,外寒去而营卫自和,故不需调补营卫而适用麻黄汤;平素体质虚弱的患者则本身营卫不足、卫外低下,稍感风邪即会发病,邪实与正虚并存,故须在疏散表邪的同时调和营卫而适用桂枝汤。
结论:麻黄汤和桂枝汤乃仲景分别为壮人和虚人外感而设,他对患者体质差异的重视值得进一步探索。
【总页数】2页(P156-157)
【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麻黄汤;桂枝汤;体质;壮人;虚人
【作者】耿良;吕静;冯培勋;花宝金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郑州市卫生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读彭子益桂枝汤和麻黄汤证治本位论有感 [J], 李文龙;高永翔
2.从桂枝汤和麻黄汤的煎服法看汗法技巧 [J], 张红宏
3.对《伤寒论》麻黄汤和桂枝汤疗效的验证 [J], 魏玉萍;马正文;杨文萍;李显渟;李景福;郭全龙
4.日本医家对麻黄汤和桂枝汤类方的研究——读江布洋一郎的《经方医学》 [J], 张再良
5.柴胡桂枝汤治疗虚人外感癌性发热的临证体会 [J], 史翱宇;董斐斐;郑瑾;史恒军;任秦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桂枝汤方义与“啜热稀粥”作用
桂枝汤方义与“啜热稀粥”作用
曾楚倩;王华宇;贺华怡;贺琪珺;蔡虎志;陈新宇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24(44)4
【摘要】《黄帝内经》中“食入于阴,长气于阳”的本意为:水谷进入人体,转化成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方面供养体内脏腑,另一方面也输送至体表形骸,周营遍身,使人体各部分发挥正常功能。
“营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营卫之气均由水谷转化而来,又周营于皮肤腠理之间,当营卫之气转化为津液发散于体表时,即形成了发泄于外的汗液,此即“汗生于谷”的内涵。
桂枝汤别名为阳旦汤,其作用本质并非仅仅发散祛邪,而是“助阳以为表”,使体表的营卫之气充盈,汗而邪退。
故方后“啜热稀粥”的作用为生长营卫之气,使汗发有源,从而达到“助药力”的效果。
【总页数】3页(P487-489)
【作者】曾楚倩;王华宇;贺华怡;贺琪珺;蔡虎志;陈新宇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柴胡桂枝汤方与方间抗溃疡作用的类"七情"关系研究
2.《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调和阴阳的作用
3.浅析桂枝汤类方的双向调节作用
4.桂枝汤类证方对类风湿性
关节炎活动期免疫调节作用的临床研究5.《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类或加桂枝方改善疼痛的作用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药物体内累积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
以药物体内累积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周爱香;富杭育;贺玉琢;郭淑英;沈鸿【期刊名称】《中药药理与临床》【年(卷),期】1993(0)2【摘要】以药物累积法估测了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四个解表方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结果除桑菊饮呈一房室模型分布外,其他三方均属二房室模型分布,四个方剂基本上均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麻黄汤的最小有毒剂量为15.73g/kgip,表现消除半衰期为23.41小时,表观分布半衰期为3.76小时。
桂枝汤相应为11.94g/kg,17.10和1.19小时。
银翘散相应为7.28g/kg,13.86和0.76小时。
桑菊饮相应为9.72g/kg,9.72和0.86小时。
对药物累积法估测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作了讨论。
【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药物累积法;药物动力学【作者】周爱香;富杭育;贺玉琢;郭淑英;沈鸿【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相关文献】1.以抑制肠蠕动亢进作用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效动力学 [J], 富杭育;周爱香;等2.以发汗的药效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 [J], 富杭育;贺玉琢;周爱香;郭淑英;沈鸿3.以抗炎的药效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 [J], 贺玉琢;富杭育;周爱香;郭淑英;沈鸿4.体内药物累积法研究白血康的表观药物动力学 [J], 王晓波;兰学山;邢山闽;单建宁5.以解热的药效法初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 [J], 富杭育;贺玉琢;周爱香;姜友平;郭淑英;沈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温课】关于“桂枝汤”和“麻黄汤”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王键旋摘要:太阳表证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
二者同为汗法,但其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桂枝汤服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而麻黄汤则不需要啜粥,这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个病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体质、治法方药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桂枝汤;麻黄汤;辨证;啜粥;中医调护学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1.01.009文章编号:1003-8914(2011)-01-0018-02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伤寒论》载方112首,被誉为“方书之祖”,书中辨证论治精当,理法方药齐备,煎服方法独特,非常重视方剂的煎法与服法,往往在每首方后不惜篇幅进行详细的论述。
太阳病篇中就以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两首方剂为代表。
《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明确指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麻黄汤煎服法的论述:“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和桂枝汤相比,其服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异同,相同方面:①温覆取汗。
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发汗时均采用了此方法,此为汗法的最重要技巧。
②发汗程度的要求。
二者皆要求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不同方面主要在于辅助发汗方法:麻黄汤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而桂枝汤则需要啜粥。
桂枝汤和麻黄汤同为汗法,施护要求却有一些不同,太阳病证是机体在感受外邪后所表现的各种功能状态,该状态受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和部位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倾向性;而体质差异、感邪轻重等因素的诸多变化,又使这种总体变化形成种种差异。
因此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为此,笔者试作探析如下。
1从病因病机分析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太阳表证的两个主要证型,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症状,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
但中风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出汗,又称为表虚证,吕檬村曰:“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者,热自发也。
营本引脉内,更与卫气不谐,阴弱者,汗出也。
”[1]阳虚阴弱是感受风寒的前提条件,即正虚邪侵,卫气为风寒所袭,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露于外,其恶寒较轻(恶风),因此,太阳中风的病因主要是风寒外袭,以感受风邪为主。
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又称表实证。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使人表闭无汗,卫阳必郁,而且营阴郁滞,从而使太阳经气运行受阻,待阳气郁闭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热,其恶寒较重,因此,太阳伤寒的病因以外感寒邪为主。
明代医家方有执依据孙思邈的三方分类,大加修订《伤寒论·太阳篇》,提出“三纲鼎立学说”,为卫中于风,以桂枝汤为纲;营伤于寒,以麻黄汤为纲;营卫俱中风寒,以大青龙汤为纲,并将类方类证分别附于各方证条下[2]。
但对这种分类方法,笔者认为不是很合理。
风伤卫: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卫餍阳气,风邪侵犯摄卫而主表的太阳经,物从其类,故有风伤卫之说,但这并不等于说风只伤卫,而不伤营,事实上“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伤人,多兼挟其他邪气,且营卫相随,故风伤卫必定伤营。
寒伤营: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寒邪侵犯统摄荣卫而主表的太阳经,物从其类,故有寒伤营之说,但这并不是说寒只伤营而不伤卫,实际上寒邪伤人必兼风邪,且营居脉中,卫居脉外,伤营时必定伤卫。
由上可知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宜与麻黄汤,二者均是感受风寒,营卫失调所致,只是所感受的风邪和寒邪比重不同,太阳中风以感受风邪比重大,主要伤于卫分,而伤寒证以感受寒邪的比重大,主要伤于营分。
感受邪气比重和病位不同,其煎服方法自然也有所不同,服桂枝汤后须臾,当饮热稀粥一小碗,以助药力,出汗,病乃悉去。
称此“似邪去汗自止”。
营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桂枝汤·81·光明中医2011年1月第26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1.Vol 26.1服后啜粥借谷气来补充津液汗源,防发汗致营阴不足。
而麻黄汤为峻汗之剂,为防过汗伤正,不需啜粥。
2从病位体质分析太阳表虚证与表实证均为外感风寒,近代大多认为“太阳中风证多见于平素体质较差、肌腠不固之人,这些人对风邪较为敏感,因而体现出风邪的致病特点,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汗液外泄,故而汗出,恶风,脉浮缓,偶感风寒,常易患病……太阳伤寒证多见于平素体质壮实、腠理固密之人,这些人对寒邪较为敏感,寒性收引,凝滞,腠理致密故无汗、头身痛,恶寒,脉浮紧。
故常在感寒较甚的情况下发病……”。
肌腠致密与腠理疏松是太阳伤寒证和太阳中风证内在的根本的发病原因,故太阳中风亦称之为表虚证,太阳伤寒亦称之为表实证,从辨证的角度而言,以汗出与否最为重要,有汗不得用麻黄,无汗不得用桂枝,误用之则变证丛生[3]。
因此麻黄汤不需啜粥,避免发汗太过,桂枝汤则需啜粥资胃气,以助药力。
3从治法方剂分析3.1桂枝汤的功效桂枝汤的功效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麻黄汤的功效为“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而从病位来说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相比更深一层,从所属脏腑来看,麻黄汤证在肺,治疗目的以宣肺为主;桂枝汤证在脾胃,治疗目的在于补脾胃[3]。
正如《灵枢·营卫生会》篇云:“营卫出于中焦”,营卫之气均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他们的盛衰及和谐与否与脾胃运化功能关系密切,故桂枝汤营卫不和之表虚自汗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脾胃功能的不足。
所以桂枝汤的根本是补脾胃而祛外邪。
3.2桂枝汤属于辛甘温之剂由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组成。
其中桂枝与甘草组合为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芍药与甘草组合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
二方合用则阴阳并补,姜、枣则益脾和营卫,正如成无己所说:“桂枝同姜、枣,不特专于发散,以脾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
尤在泾指出:“生姜、大枣、甘草相合,补益营卫,亦助正祛邪之用也”。
在脾胃强健,气血充沛的基础上,用桂枝通调卫气,则腠理开而汗出邪去;用芍药收敛营气,则营内守而不致过汗伤正。
营卫和而腠理开合有度,腠理开而发汗祛邪,邪去则腠理合而汗自止。
因此桂枝汤除了具有解肌祛风的作用外,还可调补中焦,强壮胃气[4]。
外感表虚证本可一汗而解,而仲景思维缜密,不忘顾护胃气,用姜、草、枣组合犹恐不及,更在服法上另立新意:“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利用谷气入胃,使中焦气盛,而助药力使外邪一汗而解,可防邪气久羁,损伤脾胃之气。
正如《医宗金鉴》所说:“……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
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
”清代名医王旭高说得更明了:“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充胃气以达于肺,肺主皮毛,汗所以出,是渍形以为汗也[5]。
”3.3麻黄汤之分析麻黄汤属于辛温发汗之峻剂,由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组成。
《医宗金鉴》说:“名曰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
麻黄性温,辛而苦,其用在迅升;桂枝性温,味辛而甘,其能在固表。
寒证有余,故主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以桂枝,制节之师也。
杏仁之苦温,佐麻黄逐邪而降逆;甘草之甘平,佐桂枝和内而拒邪。
饮入于胃,行气于元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含精,溱溱汗,在表之邪,必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须啜粥借汗于谷也……此欲急于达,少缓则不迅,横散则不升矣。
然此为纯阳之剂,过于发,如单刀直入之将,用之若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
故可一而不可再”。
可见麻黄汤宣肺发汗以解表之力比较强,麻黄汤中麻黄的作用主要是开因寒而郁之腠理,而需要桂枝升浮阳气以达表,助麻黄驱邪,使汗出邪去,而不可过汗,古人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即说明有一分表证,机体便会调动一分阳气去驱邪,里阳也就少了一分,自然也就会有一分恶寒,汗出过多则恐里阳无以为继而变生他病,因此麻黄汤服药后只需温覆,不需啜粥,以防过汗。
4结论桂枝汤和麻黄汤同为汗法,但其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太阳中风以感受风邪比重大,主要伤于卫分,桂枝汤证在脾胃,治疗目的在于补脾胃,而伤寒证以感受寒邪的比重大,主要伤于营分,麻黄汤证在肺,治疗目的以宣肺为主,桂枝汤服后啜粥借谷气来补充津液汗源,补脾胃而祛外邪,防发汗致营阴不足。
而麻黄汤为峻汗之剂,为防过汗伤正,不需啜粥。
参考文献[1]区永欣,王洪琦.卫气病理生理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1998,27(12):10.[2]萧佐桃,唐众瑞.《伤寒论》方的临床应用(续)[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5.[3]郭爱鱼,王玉明.《伤寒论》汗法刍议[J].河南中医,2003,(2):22.[4]肖相如.“解肌”是运用桂枝汤的基础析义[J].辽宁中医杂志,2004(9):35.[5]晋献春.桂枝汤功用刍议[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7.(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日期:2010-05-08)·91·光明中医2011年1月第26卷第1期CJGMCM January2011.Vol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