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二、雷电的危害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1、雷电的危害表现形式
雷击的危害主要有四方面:直击雷、感应雷、地电位提高、电 磁脉冲辐射。
第一是直击雷。 雷暴活动区内,雷云直接通过人体、建筑物或设备等对地放电 所产生的电击现象,称之为直击雷。此时雷电的主要破坏力在于电 流特性而不在于放电产生的高电位。雷电击中人体、建筑物或设备 时,强大的雷电流转变成热能,瞬间可释放约数百兆焦耳的能量。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当正负电荷区的电位达到5-6千伏/厘米时,便会触发云-地间 的闪击。雷云对地面的放电,就是将负电荷移向地面的过程。由于 在一般高度的物体上很少出现雷电闪击,因此要获得准确的雷电流 资料往往是不大可能的。现有观察到的雷电流是单向性的,而且主 要是负的放电电流。迄今为止,记录到的雷电流最大为270KA,但 可能还有更大的电流。
3)、感应过电压
直接雷或感应雷都可能使导线产生感应过电压。雷电过电压波 可沿着电网在较大范围内传播,对输电网络中的用电设备构成威胁。 所以,一些已受到避雷针保护和屏蔽的电子设备有时仍会受到雷害。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据统计,在电子设备遭受的雷击事故中,雷电过电压沿电源线 侵入设备而造成雷击故障的比例大约要占80%。
第三是电磁脉冲辐射。闪电放电时,电流随时间做非均匀变化 。一次闪电包含上万个脉冲放电过程。闪电通道大约有几百米至几 公里长,在放电过程中,它向外辐射高频和甚高频电磁能量,这就 是电磁脉冲辐射。闪电的电磁脉冲辐射虽然也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 小,但却比较缓慢,它通过空间传导、辐射等形式耦合到电子设备 内部,使对瞬态电磁脉冲极其敏感的电子器件遭受破坏。
移动Leabharlann Baidu站防雷接地
一、雷电的形成 二、雷电的危害 三、移动基站雷害引入途径 四、移动基站防雷措施 五、电源浪涌抑制器的配置 六、工程建设改造案例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一、雷电的形成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1、 概述
由于大气电场的变化使空气中的云团形成带电的雷云。雷 云中不同部分之间聚集着不同极性的电荷,形成100万伏到 100000万伏的高电位,当电位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云团的 不同部分之间、不同云团之间以及云团与地面之间产生很强的 电场。当空中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引起空气分子电 离,导致空气绝缘被击穿,从而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 间产生瞬时强火花放电,形成闪电。闪电可分为云内闪电、云 际闪电和云地闪电等,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图3 基站直击雷途径图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直击雷具有强大的破坏力。闪电击中管道或导线时,雷电流可 以沿线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其巨大的电热效应不仅对台站设备的机 械结构和电气结构产生破坏作用,并可危及有关操作人员的安全。
第二是感应雷。它可以分为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和感应过电压。 1)、静电感应 当雷云来临时,在其所覆盖的地表面和各种物体上尤其是导体 上,将感生出大量与雷云底部电荷符号相反的电荷,形成静电场。 当这种静电场强度不足以击穿空气产生中和效应,而雷云对另一雷 云或带电体放电后,云中电荷消失。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3、雷电的统计
雷电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雷电天气的统计性质用雷暴日表示。 一天中如果听到了雷声,就意味着雷电发生在观察现场15公里以内, 便定义为一个雷暴日。根据年平均雷暴日的多少,雷电活动区分为 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和强雷区:
少雷区为年平均雷暴日数不超过25天的地区; 中雷区为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5~40天以内的地区; 多雷区为年平均雷暴日数在40~90天以内的地区; 强雷区为年平均雷暴日数在90天的地区。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此时地面物体尤其是导体上聚集的电荷却产生了很高的电势, 它必然通过一定的途径放电。这种放电电流也是一个很大的脉冲电 流(雷电波的形式),其电击效果虽比直击雷小,但是若串入用电 设施同样会造成对电子器件的损坏。
图4 静电感应示意图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2)、电磁感应
闪电电流在闪电通道周围的空间产生磁场,这种磁场将随时间 而变化,并在附近的各类金属导体上激发出感应电动势或感生电流。 在闪电电流入地过程中,变化磁场在附近金属导体上产生的感应电 动势或感生电流,也会造成电气设备的损坏。
当地面含水蒸汽的空气形成上升气流,气流上升时温度逐渐 下降形成雨滴、冰雹(称为水成物),这些水成物在地球静电场 的作用下被极化(如左图),负电荷在上,正电荷在下,它们在 重力作用下落下的速度比云滴和冰晶(这二者称为云粒子)要大 ,因此极化水成物在下落过程中要与云粒子发生碰撞。碰撞的结 果是其中一部分云粒子被水成物所捕获,增大了水成物的体积, 另一部分未被捕获的被反弹回去。而反弹回去的云粒子带走水成 物前端的部分正电荷,使水成物带上负电荷。由于水成物下降的 速度快。而云粒子下降的速度慢,因此带正、负两种电荷的微粒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逐渐分离(这叫重力分离作用),如果遇到上升气流,云粒子不 断上升,分离的作用更加明显。最后形成带正电的云粒子在云的 上部,而负电的水成物在云的下部,或者带负电的水成物以雨或 雹的形式下降到地面。当上面所讲的带电云层一经形成,就形成 雷云空间电场,空间电场的方向和地面与电离层之间的电场方向 足一致的,都是上正下负,因而加强了大气的电场强度,使大气 中水成物的极化更厉害、在上升气流存在的情况下更加剧力分离 作用,使雷云发展得更快。具体见图1雷云形成图。
一般说来云闪发生的概率要比地闪发生的概率大得多,但 它主要表现在对航空航天方面的影响;对地面通信台站影响最 大的是云地闪,即落地雷。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2、雷电形成假说
根据大量科学测试可知,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电容器。通常大 地稳定地带负电荷50万C左右,而地球上空存在一个带正电的电 离层,这两者之间便形成一个已充电的电容器,它们之间的电压 为300KV左右,并且场强为上正下负。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图2 全国年平均雷暴日数区划图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浙江南部年平均雷暴日数在50~70天以内的地区,浙江北部 年平均雷暴日数在30~50天以内的地区;
山东大部份年平均雷暴日数在10~30天以内的地区,小部份年 平均雷暴日数在30~50天以内的地区;
河北绝大部份年平均雷暴日数在30~50天以内的地区; 广西南部年平均雷暴日数在90~120天以内的地区,广西北部 年平均雷暴日数在70~90天以内的地区.
二、雷电的危害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1、雷电的危害表现形式
雷击的危害主要有四方面:直击雷、感应雷、地电位提高、电 磁脉冲辐射。
第一是直击雷。 雷暴活动区内,雷云直接通过人体、建筑物或设备等对地放电 所产生的电击现象,称之为直击雷。此时雷电的主要破坏力在于电 流特性而不在于放电产生的高电位。雷电击中人体、建筑物或设备 时,强大的雷电流转变成热能,瞬间可释放约数百兆焦耳的能量。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当正负电荷区的电位达到5-6千伏/厘米时,便会触发云-地间 的闪击。雷云对地面的放电,就是将负电荷移向地面的过程。由于 在一般高度的物体上很少出现雷电闪击,因此要获得准确的雷电流 资料往往是不大可能的。现有观察到的雷电流是单向性的,而且主 要是负的放电电流。迄今为止,记录到的雷电流最大为270KA,但 可能还有更大的电流。
3)、感应过电压
直接雷或感应雷都可能使导线产生感应过电压。雷电过电压波 可沿着电网在较大范围内传播,对输电网络中的用电设备构成威胁。 所以,一些已受到避雷针保护和屏蔽的电子设备有时仍会受到雷害。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据统计,在电子设备遭受的雷击事故中,雷电过电压沿电源线 侵入设备而造成雷击故障的比例大约要占80%。
第三是电磁脉冲辐射。闪电放电时,电流随时间做非均匀变化 。一次闪电包含上万个脉冲放电过程。闪电通道大约有几百米至几 公里长,在放电过程中,它向外辐射高频和甚高频电磁能量,这就 是电磁脉冲辐射。闪电的电磁脉冲辐射虽然也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 小,但却比较缓慢,它通过空间传导、辐射等形式耦合到电子设备 内部,使对瞬态电磁脉冲极其敏感的电子器件遭受破坏。
移动Leabharlann Baidu站防雷接地
一、雷电的形成 二、雷电的危害 三、移动基站雷害引入途径 四、移动基站防雷措施 五、电源浪涌抑制器的配置 六、工程建设改造案例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一、雷电的形成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1、 概述
由于大气电场的变化使空气中的云团形成带电的雷云。雷 云中不同部分之间聚集着不同极性的电荷,形成100万伏到 100000万伏的高电位,当电位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云团的 不同部分之间、不同云团之间以及云团与地面之间产生很强的 电场。当空中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引起空气分子电 离,导致空气绝缘被击穿,从而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 间产生瞬时强火花放电,形成闪电。闪电可分为云内闪电、云 际闪电和云地闪电等,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图3 基站直击雷途径图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直击雷具有强大的破坏力。闪电击中管道或导线时,雷电流可 以沿线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其巨大的电热效应不仅对台站设备的机 械结构和电气结构产生破坏作用,并可危及有关操作人员的安全。
第二是感应雷。它可以分为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和感应过电压。 1)、静电感应 当雷云来临时,在其所覆盖的地表面和各种物体上尤其是导体 上,将感生出大量与雷云底部电荷符号相反的电荷,形成静电场。 当这种静电场强度不足以击穿空气产生中和效应,而雷云对另一雷 云或带电体放电后,云中电荷消失。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3、雷电的统计
雷电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雷电天气的统计性质用雷暴日表示。 一天中如果听到了雷声,就意味着雷电发生在观察现场15公里以内, 便定义为一个雷暴日。根据年平均雷暴日的多少,雷电活动区分为 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和强雷区:
少雷区为年平均雷暴日数不超过25天的地区; 中雷区为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5~40天以内的地区; 多雷区为年平均雷暴日数在40~90天以内的地区; 强雷区为年平均雷暴日数在90天的地区。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此时地面物体尤其是导体上聚集的电荷却产生了很高的电势, 它必然通过一定的途径放电。这种放电电流也是一个很大的脉冲电 流(雷电波的形式),其电击效果虽比直击雷小,但是若串入用电 设施同样会造成对电子器件的损坏。
图4 静电感应示意图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2)、电磁感应
闪电电流在闪电通道周围的空间产生磁场,这种磁场将随时间 而变化,并在附近的各类金属导体上激发出感应电动势或感生电流。 在闪电电流入地过程中,变化磁场在附近金属导体上产生的感应电 动势或感生电流,也会造成电气设备的损坏。
当地面含水蒸汽的空气形成上升气流,气流上升时温度逐渐 下降形成雨滴、冰雹(称为水成物),这些水成物在地球静电场 的作用下被极化(如左图),负电荷在上,正电荷在下,它们在 重力作用下落下的速度比云滴和冰晶(这二者称为云粒子)要大 ,因此极化水成物在下落过程中要与云粒子发生碰撞。碰撞的结 果是其中一部分云粒子被水成物所捕获,增大了水成物的体积, 另一部分未被捕获的被反弹回去。而反弹回去的云粒子带走水成 物前端的部分正电荷,使水成物带上负电荷。由于水成物下降的 速度快。而云粒子下降的速度慢,因此带正、负两种电荷的微粒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逐渐分离(这叫重力分离作用),如果遇到上升气流,云粒子不 断上升,分离的作用更加明显。最后形成带正电的云粒子在云的 上部,而负电的水成物在云的下部,或者带负电的水成物以雨或 雹的形式下降到地面。当上面所讲的带电云层一经形成,就形成 雷云空间电场,空间电场的方向和地面与电离层之间的电场方向 足一致的,都是上正下负,因而加强了大气的电场强度,使大气 中水成物的极化更厉害、在上升气流存在的情况下更加剧力分离 作用,使雷云发展得更快。具体见图1雷云形成图。
一般说来云闪发生的概率要比地闪发生的概率大得多,但 它主要表现在对航空航天方面的影响;对地面通信台站影响最 大的是云地闪,即落地雷。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2、雷电形成假说
根据大量科学测试可知,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电容器。通常大 地稳定地带负电荷50万C左右,而地球上空存在一个带正电的电 离层,这两者之间便形成一个已充电的电容器,它们之间的电压 为300KV左右,并且场强为上正下负。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图2 全国年平均雷暴日数区划图 移动基站防雷接地
浙江南部年平均雷暴日数在50~70天以内的地区,浙江北部 年平均雷暴日数在30~50天以内的地区;
山东大部份年平均雷暴日数在10~30天以内的地区,小部份年 平均雷暴日数在30~50天以内的地区;
河北绝大部份年平均雷暴日数在30~50天以内的地区; 广西南部年平均雷暴日数在90~120天以内的地区,广西北部 年平均雷暴日数在70~90天以内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