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理——唐宋经典名言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教材中文言诗句体现哲理锦集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教材中文言诗句体现哲理锦集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教材中文言诗句体现哲理锦集哲学习语用典1、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意为立志不求易成,行事不避艰难,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树立信念攻坚克难②难与易、 危与机对立统一。

勇于面对正确分析, 可转危为安)2、法者,治之端也(法是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

习总书记引用这句古语,指出要坚持通过制度和规则来调规范各国关系,厉行国际法治,毫不动摇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普遍联系观点。

)3、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与天下同利的,天下人就拥护他,独占天下人利益的,天下人就图谋他。

引用: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人民为中心。

)4、起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具有远大前程的事,在初创之时都微不足道的,等到即将完成之时必定艰巨。

引用: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一鼓作气、迎难而上①新事物具有远大前程强大生命力,是由简到巨、从弱到强的过程②量变引起质变5.“不惰者,众善之师”(勤奋是一切善行的老师。

引用:弘扬劳模精神, 用实干笃行铸就伟业。

正确价值观、实践。

)6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莫如欲。

(天下最难以把持的就是人的内心,而天下最容易受到沾染的是人的欲望。

要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反省、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类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树立正确价值观) 7、力,形之所以奋也(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引用: 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 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普遍联系。

抓主要矛盾)8、“革,去故也。

鼎,取新也”(去掉旧的,建立新的。

引用: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古语蕴含的政治知识

古语蕴含的政治知识

古语蕴含的政治知识
古代的文化与哲学瑰宝中蕴含了丰富的政治知识,以下是一些具有代
表性的古语,它们在表达智慧的同时也涉及到政治方面的思考。

1. 人心思变,政权易轨。

这句话意味着民众的态度和意见对于政权的
稳定与转变有着重要影响。

民心不安,政权便难以维持。

2. 百姓苦民财,百姓饥政危。

这句话强调了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关注民
众的生活状况和福祉的重要性。

如果政府忽视百姓的困境,政权就会
受到动摇。

3.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此句告诫人们,宁可保持谨慎和避免风险,也不要轻易加入乱世的政治斗争。

它强调了保持稳定与安定的重
要性。

4. 臣无私心,寇无畏惧。

这句话说明在政治领域中,诚实和无私是良
好的品质,而对敌人的害怕将导致政权的衰落。

5. 辅车相依,唇齿相依。

这句话强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马车上的辅助,凸显了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

6.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这句话强调了治国的目标应当是造福民众,民生至上。

政治领导履行职责,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导向。

7.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这句话展示了民众勇敢面对权威的态度,也
提醒统治者,只有当民众感到平静与安稳时,他们才会成为真正的统
治者。

这些古语虽然出自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但都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政治智慧,对于我们理解政治的本质和运作方式有深远的影响。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专题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1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高中政治:名言诗词中的哲理汇编

高中政治:名言诗词中的哲理汇编

高中政治:名言诗词中的哲理汇编一、唯物论部分(一)世界的本质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2.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4.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5.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6.踏花归来马蹄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二)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按图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4.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5.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6.有志者,事竟成;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7.诸葛亮隆中献策:无论是对过去的认识还是对末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

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受物质決定作用的制约。

10.望梅止渴:.违违背了物质決定意识。

11.郑人买履、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识(或认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13.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证关系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塞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不依规矩,不成方园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高三政治教学素材:诗歌中的哲理(1)

高三政治教学素材:诗歌中的哲理(1)

word
诗歌中的哲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观祈雨〔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X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 1 - / 1。

高中政治:古诗文哲理总结

高中政治:古诗文哲理总结

高中政治:古诗文哲理总结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政治古诗文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政治古诗文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政治古诗文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政治古诗文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政治古诗文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政治古诗文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古诗文哲理总结

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古诗文哲理总结

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古诗文哲理总结古诗文中蕴含的哲理思想是高考政治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高分通过政治考试大有裨益。

本文将对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的古诗文哲理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周易》)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奋斗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不断地奋斗,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种主动的奋斗精神,对于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拼搏不息,是至关重要的。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出自《庄子》)这句话告诫人们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被外在的物质所诱惑,也不要过分沉迷于自己的个人情绪中。

这种平和的心态,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人在逆境中保持冷静,走出困境。

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文心雕龙》)这句话强调了勇敢去追求梦想和坚持自己信仰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用自己的“丹心照亮汗青”,取得自己想要的人生成功之路。

这种追求梦想的坚定信念,是人们在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

4.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出自《孟子》)这句话意味着天赋的才能并不是人们成功的关键,而是要有过人的毅力和勤奋精神进行锤炼,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地坚持下去。

这种坚韧精神,对于完成人生的各种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三国演义》)这句话讲的是友情的重要性,朋友之间的情感犹如天涯海角也能够紧密相连。

在学习、生活中,与朋友之间的互动和支持,是极为重要的。

通过与好友的相互帮助和理解,我们可以收获丰厚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获得深厚的友情。

6. “儒家”(出自《孟子》)“儒家”强调的是人的“诚”、“仁”、“义”、“礼”等的高尚道德思想,弘扬人类的伦理道德,提倡人们要“好好做人”,倡导“中庸之道”,是经典的仁家和文明的根源。

7. “道家”(出自《道德经》)“道家”重视的是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努力维护自然的稳定和平衡,走自然、自由、简朴、无为、无欲的道路,意味着要持守节制,拒绝极端和过度,追求自然、内在、耐久的生活方式。

唐宋八大家名言名句

唐宋八大家名言名句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名句集锦原毁》韩愈1、古之君子, 其责己也重以周, 其待人也轻以约。

2、重以周,故不怠; 轻以约, 故人乐为善。

3、取其一,不责其二; 即其新, 不究其旧。

4、事修而谤兴, 德高而毁来。

朋党论》欧阳修5、所守者道义, 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以之事国, 则同心而共济, 终始如一。

留侯论》苏轼6、天下有大勇者, 猝然临之而不惊, 不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远也。

进学解》韩愈7、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8、提要钩玄”出自韩愈的“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

9、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以穷年。

10、沉浸醲郁, 含英咀华,作为文章, 其书满家。

日喻》苏轼1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君子学以致其道。

丰乐亭记》欧阳修12、其上丰山, 耸然而特立; 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 滃(we ng)然而仰出。

13、修之来此, 乐其地僻而事简, 又爱其俗之安闲。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14、濯长江之清流, 揖西山之白云。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15、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瀯瀯之声与耳谋, 悠然而虚者与神谋, 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6、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7、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 a 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1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后赤壁赋》苏轼19、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

20、江流有声, 断岸干尺。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1、予乃摄衣而上, 履巉岩, 披蒙茸, 踞虎豹, 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 俯冯夷之幽宫。

高中政治成语和诗句哲理简析

高中政治成语和诗句哲理简析

政治成语和诗句哲理简析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有,否认事物的客观存有。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有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高中政治哲理——唐宋经典名言的哲理赏析+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全)!!

高中政治哲理——唐宋经典名言的哲理赏析+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全)!!

唐宋经典名言的哲理赏析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句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喻意为只有持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持续更新知识,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理解应该随着实践的持续深入而持续扩展和向前推移。

该句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理解应该持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意为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没有孤立存有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该句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其意为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动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首名句的寓意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4、“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该句出自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其意为:堆积九仞高的山,还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不,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该句寓示人们,只有量变到一定水准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难»,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所以我们要准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不能灰心丧气。

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总结_0

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总结_0

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总结
1.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政治古诗文解读宇大得没边没沿,宙长得无始无终。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神居住的天国。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政治古诗文解读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3.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政治古诗文解读面对干旱的天气,种田人焦急万分,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祈雨。

而那些朱门富户却在家中欣赏歌舞,还害怕真的春阴下起雨来使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的声音。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4.”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政治古诗文解读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气是变化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5.”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

政治古诗文解读一个人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部分诗词文言文哲理整理归纳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部分诗词文言文哲理整理归纳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部分诗词文言文哲理整理归纳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4《哲学与文化》文言诗词哲理积累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1.“天地之变,阴阳之化”2.“万物源于水”、“万物生于水,而又复归于水”3.“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4.“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5.“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6.“混沌之气聚集成为混沌时代”7.“气者,理之依也”8.“形存神存,形谢神灭”9.“乐由阳者来,礼由阴作者也,阴阳合而万物得”10.“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11.“夫神必藉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12.“天下惟器,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13.“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张衡14.“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天下没有离开物体而独自燃烧的火,世间怎么能有脱离形体而独自产生知觉的精气呢。

15.“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1.“万物皆是理,有理则有气”2.“世界是理念的影子”3.“未有此气,已有此理”4.“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5.“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朱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1.宇宙便吾心2.人定胜天3.心外无物4.我思故我在5.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6.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7.人是万物的标准,是存在者存在的标准,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标准——普罗泰格拉8.心之发动而为意,意之所动就是物9.陆九渊——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1.“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2.“晴带雨伞,饱带干粮”3.“道旁苦李”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决意意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3.“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一切从实际出发1.“郑人买履”2.“缘木求鱼”3.“按图索骥”4.“照本宣科”5.“刻舟求剑”6.“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

关于古代的政治名言

关于古代的政治名言

关于古代的政治名言关于古代的政治名言事君贵于兴国。

——[三国]曹植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国力日壮,虽有夷狄盗贼之变,可为也。

——《宋史》卷三九七《徐谊列传》国家无养兵之费则国富,队伍无老弱之兵则兵强。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亡。

——《左传·闵公元年》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商君书》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左传·哀公元年》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三国志·吴忠·孙奋传》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

——[汉]王符《潜夫论·浮移》制度立则财用省,财用省则赋敛轻,赋敛轻则人富。

——《唐宋文举要》刘春华《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制度察则民力抟;抟而不化则不行,行而无富则生乱。

——《商子·一言》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官无不材则国桢富,境不废令则国柄强。

——[清]魏源《古微堂外集》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苛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苟我不弱,天下无强兵;苟我术周,天下无险地。

——[明]海瑞《治黎策》苟欲图强,必先致富。

——《宋教仁集》贤圣之君,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

——[宋]《李觏集·富国策》法以制财,而民不困;时以兴事,而民不劳。

——[明]薛应旂《薛方山纪述》革命不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不是真正革命。

——《张太雷文集·今年纪念双十节之意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

——孙中山独贵独富,君子耻之。

——[清]王聘珍政善于内,兵强于外。

——[唐]魏征《群书治要·政要论》。

中国古代政治名言

中国古代政治名言

1.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释义:治理国家有常规,以对
百姓有利为根本;从事政治有规范,以法令推行为好。

2.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3.为政之务,务在正身。

4.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5.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6.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
得民心。

——(战国)孟子
7.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三农皆为国之本。

8.尽公者政之本也,树私者乱之源也。

释义:公正是治国的根本,培植私利是
国乱的根源。

9.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

——刘安《说苑·政理》
10.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
11.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刘禹锡(唐)《天论上》
12.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故为政在人。

13.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
14.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

三国、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15.法者,治之端也。

——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古代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古代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古代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道德修养其实从古至今,到处一直都有人在说,下面店铺为你带来古代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的内容。

古代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1)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2)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3)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4)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5)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6)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7)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8)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9)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10)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11)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12)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刘勰13)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书》14)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1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16)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17)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18)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19)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东晋·傅玄21)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元·高明2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23)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24) 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清·杨继盛25)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26)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2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28)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唐·韩愈29)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3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3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中学生必学的50句古语精言及解释——政治篇

中学生必学的50句古语精言及解释——政治篇

中学生必学的50句古语精言及解释——政治篇1.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意思:木料经过墨线,就能够取直;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就能成为圣人。

2.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略者,偏信也.意思:君王之所以能明辨是非,是因为能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君王之所以昏庸腐朽,是因为他偏信偏听。

3.众人之唯唯,不如ー士之谔谔。

意思:众多的人都唯诺诺、应承顺从,也比不上一个人直言辩。

4.多指乱视,多言乱听.意思:对众人的话必须善于分析,择优而用,不可育从。

5.乌莺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意思:乌鸦鹞鹰的蛋不被毁坏,然后,才有凤凰聚集而来;君主对犯有诽谤罪的人不诛杀,然后,才有忠良之言进谏。

6.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意思:听来的话一定要详细地考察,不考察就可能会分不清好坏,分不清好坏,就会酿成大祸。

7.良药生人,不能生不饮者。

意思:虽然可以救活有病之人,但却无法救活不用它的人。

8.用人之言,若自己出。

意思:采纳别人提出来的意见就要像采纳自己的意见样。

说明接受别人的意见要虚心。

9.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意思:良药吃到嘴里感觉苦,但对病痛有好处;正直的劝告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对人做事有好处。

10.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意思:人们要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须用明镜来自照;君王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听取忠臣的进谏。

11.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意思:空洞无物的谈话会荒废掉政务,浮华而不实际的文章会妨碍国家大事。

12.闻死而愠,则医不敢斥其疾;言亡而怒,则臣不敢争其失。

意思:听到死亡就发怒,那么医生也不敢告诉他疾病的所在;听到国亡就发火,那么大臣也不敢指出君主的过失。

说明上层不能讳言过失,否则就会阻塞言路。

13.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意思:英明的君主总是愿意听取自己的过错,而不想听别人对自己正确行为的夸赞。

14.安危在是非,不在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多寡.意思:国家安全与否在于君王是否是非分明,而不在于力量的强弱;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是否掌握了实权,而不在于手下有多少人。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名言警句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名言警句

中国政治思想中的名言警句第一、居官为政之要:1、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孔子释:作为领导者,是民众的表率;表率作用好,任何事情也会好起来;2、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汉.贾谊释:身居大臣位置的人,应该把使民众的富裕和欢乐当作自己的责任,把民众的贫穷和苦难当成自己的罪过;3、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荀子释: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这是败坏国家和毁灭个人的道路;4、乃知国家事,成败固人心; 宋.王禹戎释:要知道国家的事情,成败都在于人心的背向;5、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宋.范仲淹释:政令畅通,人民团结和睦,各种困难就都克服;6、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人之上者,必处天下人之下;清.唐甄释:所处的职位在十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十人之下,职位在百人之上,必须把自己放在百人之下,职位在天下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下;7、水浊无掉尾之鱼,土确无葳蕤之木,政烦无逸乐之民; 北齐 . 刘昼释:水浑浊了就没有再往回游的鱼儿,土地瘠薄了就生长不出枝叶茂盛的树木,政令烦乱了就不会有安逸快乐的民众;8、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 清.康熙释:作为上级的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他的所有部属就必然服从他的管理,执行他的指令;9、尊贤使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汉.王符释:尊重贤良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相信忠诚的人,听得进别人的不同意见,这样才能保持安定;10、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宋.王安石释:自古以来,领导、驱使民众在于有信用和诚恳,要把所说的话看为比百金份量还重;11、无多事、无废事、庶几无事;不徇情、不矫情、乃能得情; 清.程祖洛释:不做多余的事,不怡误松懈该做的事,方能太平无事;不徇私情,不搞矫作虚伪的人情,才能得到真正的感情;12、吴王事事堪误国,未必西施赛六宫 ; 唐.陆龟蒙释:吴王夫差做的每件事都足以丢弃国家,并不只因为西施胜过六宫嫔妃所造成灭亡的;13、不信而任事,则事反;不仁而御众,则众殃;宋.李觏释:叫你不信任的人去办你想办的事,就会使事情办坏;自己不仁义的人去领导群众,群众就会遭殃;14、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列子.说符释:能够抓住时机、利用时机的就能昌盛;失去时机的就会衰亡;15、明主好要,暗主好详; 荀子释:聪明的人爱好抓要害,简明扼要;昏暗的人爱好详尽罗索;16、谄谀在侧,善议阻塞,则国危矣; 墨子释:阿谀奉承的人围在身边,善良的意见建议受到阻塞,这样国家就危险了;17、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汉.王符释:皇上之所以圣明,是因为能够多方面听取意见;皇上之所以昏暗,是因为偏信个别人的说法;18、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汉.司马迁释:华丽的语言是虚伪表面的,实在语言是高尚神圣的,能当药治病的语言是苦涩的,使人得病的言语是奉承、甜蜜的;19、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 三国.诸葛亮释:思考问题犹豫不决,怀疑这怀疑那就不能决定事;做事时疑疑惑惑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20、明主者务闻其过,不务闻其善; 战国策释:明白的领导愿意听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不愿意听别人吹捧他、讲他的成绩;21、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 三国.诸葛亮释:生气发怒的时候也不去侵犯没有罪过的人,高兴喜欢的时候也不迁就顺从那些该杀的人;22、驽马驰,骏马悲;驽马肥,骏骨朽; 清.梁佩兰释:骑着劣马跑时,骏马就会悲伤;把劣马养肥了,就使骏马的骨朽了;23、有功于国家,即千金之赏,通侯之印,亦不宜吝;无功于国家,虽颦笑之微、敝绔之贱,亦勿轻予;明.张君正释:对于国家有功的人,就是对他们奖赏千金,封赠提拔,也不应吝惜;没有功劳的人,对他们就是笑一笑这样的小表示、一件破旧的裤子,也不要轻以给予;24、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责任、求贤; 宋杨时释:治理政事的要害有三方面,就是要树立志气、积极负责任、请求贤人相助;25、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宋.吕祖谦释:当官的办法有三件事要特别注意:一是清廉、二是谨慎、三是勤政;26、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释:个人不把钱财看得太重就可以凝聚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就能使人们信服,宽宏大量就可以得到人,能以身作则就可以率领人;27、纸上得来终非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释:单单从纸面上了解得到的东西总归是浅薄的,必须知道有些事要亲身参与、亲临实际;28、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 明.方孝儒释:能够探讨出诗经的无穷含义,才会明白风雅颂是世间的好词;29、只手遮天曾几时,万人有口终须说; 明.瞿式耜,释:想个人一手遮天曾经几时有长久的呢人们都有口总会要说话的;30、乱条犹未复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能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宋.曾巩释:凌乱的柳条还未完全变成青黄色,借着东风的势就狂舞起来,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二、依靠、关心人民1、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清黄宗羲释:天下的太平或者混乱,不在于一家的兴盛或衰亡,而是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忧愁或欢乐;2、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宋胡宏释:水因为有源头,所以其流才没有穷尽;树木因为有根,所以生长才没有穷尽;3、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汉王符释:大鹏的冲霄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捷;骏马的疾速驰骋,不是靠一只腿脚的力量;4、明堂所赖者唯一柱,然众材附止乃立;大勋所任者唯一人,然群谋济之乃成;宋石介释:房屋厅堂赖以支撑的是柱子,但是这柱子要有其他很多材料附上才能立住;大的功勋只给予一个人,但功勋要靠群众的谋划和努力才能建立;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李世民释:水能够托载着船航行,但也能够把船打翻弄沉;6、为政,通下情为急; 明薛渲释:为官从政的,掌握和了解下面的情况是最为急迫的;7、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汉荀悦释:脚受了寒就会伤害心脏,民众寒了心就会伤害到国家;8、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 宋张端义释:天下是属于天下人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天下;9、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 明谢榛释:从来治理国家的人,都不能忘记最普通的老百姓;10、块土不能阻狂澜,匹夫不能正颓俗; 宋林逋释:一块土不能阻挡住汹涌的狂澜,个人不能纠正衰败恶劣的风俗;11、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三国诸葛亮释:仰面向高处看,向高处走的不要忽视下面,往前看的不要忽视后边;12、整顿世界,全要鼓舞天下人心,鼓舞人心,先要振作自家神气; 明吕坤13、举大事,动众情,必协众心而后济;不能尽协者,须以诚意格之,恳言入之,如不格不入,须委曲以求济事; 明吕坤释:干大事情,动大人众,必须协调一致、团结一心才能行动;如果不能协调,必须以诚意要求,以恳切的语言打动;如果还不行,就必须暂时委曲求全,以成大事;14、取天下,守天下,只在一种人上加意念,一个字上做工夫;一种人是哪个曰民;一个字是什么曰安; 明吕坤释:夺取天下,守卫天下,只需要在一种人身上打主意,在一个字上下功夫;这一种人是谁,回答是:“人民百姓”,这个字是什么回答是“安定”;15、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汉司马迁释:治理国家的道理,应从让人民富裕开始;16、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唐白居易释:哪里能得到万里大的皮衣,把天下四方都盖起来,使人们温暖都能和我一样,天下就没有受寒冷的人了;17、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郑燮释:卧在府衙听着竹子被风吹的萧萧作响的声音,我象是听到民间的疾苦声;我这小小的州县官吏,对民间一枝一叶都是有感情的;18、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清龚自珍释:拉粮船的一根缆绳要十个纤夫,细算起来每天有千艘粮船渡过运河;我也曾在京城作官,消耗过国家的俸米,今夜间听到纤夫的呼号,忍不住泪如雨下;邪许:纤夫劳动的呼号声19、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释:要使政事有所建树,关键在于顺从民心,政事所以废驰,关键在于没有顺着民心;Cv20、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之饥;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 宋欧阳修8vX释:上不能为国开拓利源,下不能使你们解除饥饿;我在喝酒,你们在吃酒糟,你们虽然不责怪我,但我的责任又怎能逃脱呢js21、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宋王令~x释:高高的昆仑山上有常年积雪,蓬莱岛上经常是阴凉;我既不能用手提起天下受暑热之苦的人同去乘凉,又怎么能忍心独自到那些地方去避暑呢n22、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暇日登临固宜乐,其如天下有忧何宋王十朋释: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的志向和语言比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孟子更高;闲暇时本来宜于登山临水享乐,无奈天下有忧,又怎么能乐得起来呢x23、凭君莫言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1n释:请求你不要说自己封侯作官的事,要知道一将功成会要牺牲很多的人.i8/t24、身为野老已无责,路见流民终动心; 宋陆游{I释:虽然退休为乡下野老已没有责任了,但在路上看到流浪的人民终归还要动心;25、安得壮士挽天河,一洗烦郁清九区; 元王冕8释:如何能得壮士把银河挽下来,一洗百姓的烦郁使全国都清新呢IwB26、但令四海歌声平,我在甘州贫亦乐; 明郭登}C释:只要使四海都歌舞声平,人民安居乐业,我在甘州就是受贫也是快乐的;9n27、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宋罗大经0P;28、哀哉流民何时天雨粟,使女俱生存; 元张养浩释:可悲呀,到处流浪的灾民什么时候老天象下雨般下些粟米,让你们都能生存下去;t:29、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唐聂夷中pKHfyz释:我希望皇帝的心,变为一枝明亮的蜡烛,不去照那穿绸缎绫罗的富豪人家的丰盛筵席,只去照那被剥削的无法生活而逃亡在外的贫苦人家留下的空屋;{30、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k战国策yF|h=释:国家的制度有其平常规律,而有利于民众作为根本,作官从政有规范原则,而使政令通达实行作为最主要的;四、注重道德修养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Bw释:山不在于高低,山上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水里有了龙就灵验;N,"2、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明刘基jM释:道德不广大高尚就不能吸引人、凝聚人;气量不宽宏就不能使人们安全、安定;^v3、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觏wL`"释:没有道德的人作官,这样的官就不能够教育下属树立道德;对没有功劳的奖赏,这样的奖赏就不能激励人们去立功;f4、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淮南子人间训RA%|+释:天下有三种情况最危险:一是缺乏道德的人受到过多宠爱,二是才能低下的人占着高位,三是没有大功的人享受丰厚的俸禄;2g-N5、一指之穴,能涸千里之河;一脔之味,能败十世之德;清唐甄2c\释:一个指头大的漏洞,能流干涸了千里之河;贪婪一片细肉的味道,能败坏人们多年积成的道德;ttdu;' 6、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左传释:最上面的是树立道德,其次是建立功绩,再其次是着书立说,这些都是很长时间不会消失的,因此可以称作是不朽的; jUA7、平生德义人间颂,身后何须更立碑; 唐;徐寅SO释:一生中道德和节义得到人们颂扬,死后何须再树碑立传;+rn8、有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利物;无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残身; 宋胡宏n释:有道德的人富贵了,他以富贵之势去做有利于人们的各种事物;没有道德的人富贵了,他以富贵之势来摧残自己的身体;:/\`&9、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孔子eHd释:玩弄人的人丧失道德,贪玩的人丧失意志;q10、以言伤人者,利于刀斧;以术害人者,毒于虎狼;宋林逋释:用语言伤害人,比刀斧还厉害;用心术坑害人,比虎狼还恶毒;PU8RKY11、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f3释:如果不多行善事,就不能够成名;如果不多做恶事,就不会毁灭自身;,Bb12、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YAu释:不被名誉所诱惑,不被诽谤所吓倒;tCjeL^13、人重官非官重人,德胜才毋才胜德; 明李廷机2释:人们敬重官是敬重作官人的品德,而不是官职官位使作官的受人敬重;做人、作官应是德行比才能高,而不应让才胜过德;14、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明薛喧释:一有错误的念头要立即遏制住,一有错误的举动要立即改正过来;15、栽培剪伐须努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宋苏舜钦释:在栽培剪伐的管理上须要努力,因为花容易凋谢,草容易生长;16、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明冯梦龙释:刻薄奸诈的终归不会赚便宜,忠厚老实的人终归不会吃亏;17、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重订增广释:责怪别人的心来责怪自己,把爱惜自己的心来爱护别人;切切需要谨慎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欺心; 18、倚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狗咬人;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重订增广释:仗势欺凌人,势败了就要受人欺凌;在死胡同追狗,追到胡同尽头狗就要咬人;见了美色起淫心,就会报应在妻子女儿,隐藏怨恨而采用暗箭伤人,会给子孙带来祸害;19、进德修业,要个木石的念头,若稍涉矜夸,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恋,便堕危机;古楹联释:树立道德进行事业,要有个真实无妄的念头,如果稍微涉及有骄傲自满过于夸张,就走向欲境;济世治国,要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如果一为名利所缠绕,就要出现危机;20、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重订增广释:芝兰生长在深山密林中,不因为没有人而不吐芬芳;君子修养自己树立道德,不为穷困而改变节操;21、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母何以逆,愿尔辈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母; 古楹联释:对女儿没有不爱的,对儿媳没有不憎的,劝告天下当婆母的,把爱女儿的心减下三分来爱儿媳;妻子为什么要顺从,母亲为什么要抵触,愿那些作儿子的,把顺妻的想法去顺从母亲;22、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孔子释:德行浅薄而在要位上,知识少而谋划大事,力量小而负重任,没有不坏事的;23、君子言忧不言乐,然而乐在其中也;小人知乐不知忧,故忧常及之; 宋叶适释:君子讲谨慎如何解忧,不去讲逸乐,其实乐在其中;小人只知逸乐不知忧虑,所以忧愁的事常找上他;24、善誉人者,人誉之;善毁人者,人毁之; 宋邓牧释:善于赞誉别人的人,人们也赞誉他;善于抵毁别人的人,人们也抵毁他;25、人生交分耻苟合,贵以道义久可安; 宋苏舜钦释:人生的交往可耻的是苟合,只有讲道义才是可贵的、长久的;26、与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炭入薰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 宋许榧释:和心术邪佞人交往,象雪进了墨池一样,虽然化成了水,其颜色越脏;和品行端方人相处,象炭进了薰炉一样,虽化成了灰,但香气不灭;27、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古诗句释:贤良的品德没有磐石那样坚固,光要虚名又有什么益处呢28、见人之过,得己之过;闻人之过,得己之过;宋杨万里释:见到别人的过错,象自己有了过错去总结接受教训;听到说别人的过错,也象自己发生了过错去总结接受教训;29、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释:别人对我有恩有好处,不可以忘掉;我对别人有恩有好处,不能不忘掉;30、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 汉杨雄释:人必须先要自爱,然后人们才会爱你;人必须先要自敬,然后人们才会敬你;五、保持廉洁清正1、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汉桓宽释:要想影子正时就把个人仪表搞端正,要叫下属廉洁先要自身廉洁;2、但立直标,终无曲影; 旧唐书释:只要立的标杆是直的,就不会照弯曲的影子;3、大臣法,小臣廉; 明黄绾释:大臣能够遵纪守法,小臣就能廉洁;4、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午时; 宋陆游释:只要使得作官的清正,当吏的不横行霸道,那就可以使人民拥护,就可歌舞升平了;5、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为非其有; 汉韩婴释:聪明的人不去做并不是没有事做,而是知那事不能做;廉洁的人不去贪占并不是他有财物,而是知道不应去贪占;6、俭节则昌、淫夫则亡; 墨子释:俭朴节约就会昌盛,淫欲放荡就会灭亡;7、窃人之财,以之为盗,况贪天下之功为己力乎;孔子释:偷窃别人的财物是为盗贼,何况把别人的大功劳贪为自己的呢;8、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持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古楹联释:心里存着邪念奸诈,你就是烧香也没一点益处,持身光明正大,见了我不拜又有何妨;此联的“吾”指神象9、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养廉唯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养廉隅;古对联~TXZg释:作官从政要戒贪;贪利固然是贪,贪图名声,沽名钓誉也是贪;切莫致力于图浮华虚名而忘了从政的根本;养廉唯有俭朴;行节俭,严于律己算是俭;只要求别人,只要求百姓勤俭,便不算是俭,还要从对己严,对人宽来保持品行方正而有节操;lJ10、人之行贿,并非所愿;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虑;因之,肃贿风,由上起;上之所为,以导下也;上所不好,以检下也; 唐陆贽XX{JY释:人们所以行贿,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只是因为行贿对个人有利,不行贿又有顾虑;所以,要肃行贿之风,应由上做起,因为上面的做法,可以引导下面,上面不去受贿,可以制止下面不来行贿;KGK11、臣门若市,臣心是水; 汉书1+释:当官的门前象集市一样热闹,当官的心要象水一样清澈;C|;Su1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乐府诗UNalp=释:走在瓜田里,鞋子掉了也不用手去提,在李子树下帽子歪了也不用手整理;bI1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z{释:不须要人们夸你颜色好看,只留下清正气节在世界上;pM9y14、欲不除,如蛾扑灯,焚身乃止;贪无了,如猩嗜酒,鞭血方休; 劝戒全书释:私欲如果不除,就象是飞蛾扑灯,被烧掉才停止;贪占没有了结,就象猩猩喝酒,致尿血身亡才算罢休;15、贵尔六尺身,勿为名所驱; 唐柳宗元x&T释:要珍惜你六尺的身体,不要为虚名来驱使;%16、小小绳床足不伸,多年蚊帐半生尘;官资已极朝中贵,况味还同物外人;老圃松筠随处好,名园桃李随处新;公余只合凭书卧,座上何须有大宾; 明于谦G3~释:睡觉的绳床小的连腿也伸不开,用了多年的蚊帐一半挂上灰尘;虽然国家给的官资很多,在朝里职位也很显赫,但我觉得自己如同这些名利以外的人;菜地松林到处是好地方,果园桃李到处都是新鲜的;公事之余只在书房看书,不必要热衷于招待尊贵的宾客;D`17、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明于谦6释:手帕蘑菇线香等这些土特产,本来是供人民用的,许多地方官却搜刮来奉献给上司,反而殃害人民;我自己只带两袖子清风去见皇上,免得人民议论长短;18、人无钢骨,安身不牢; 明施耐奄&释:人如果没有钢铁般的骨气,就不能牢固地安身;r19、其身正,无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1m释:领导者自己持身公正,就能使下属自觉去行动;自己身不正,虽然下令人们也不认真服从;e20、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清朱舜水ZTa释:公正了就能明白事理,廉洁了就能产生威信;-7N21、宁为宇宙闲吟客,莫作乾坤窃禄人; 唐杜荀鹤p郑遨释:一粒红米饭里包含着好几滴牛下巴颏的血,可被人拿去做成酒后,有人坐在珊瑚枝下狂饮,以至呕吐不止;6、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无名氏释:劝你不要沉溺于金缕衣一类的歌曲之中,而要爱惜少年时期的宝贵光阴,要乘着大好时机有所作为,如错过时机就来不及了;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释:不被富贵所惑乱,不被贫贱所移志,不被威武强暴所屈服,这才是大丈夫;8、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荀子释:使国家富足的办法,在于节制消费和使民丰裕,并善于把盈余储藏起来;9、救奢必可俭约; 南朝范晔释:挽救奢侈时尚的办法必定是节约俭朴;10、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孟子释:对金钱谷粟等财富,要按照时令和礼法,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和消费;11、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释:贤明的君主必须发展生产,节约开支,开发财源,处处考虑赋税、赈济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 12、以九式均节财用;一曰祭祀之式,二曰宾客之式,三曰丧荒之式,四曰羞服之式,五曰工事之式,六曰币帛之式,七曰刍秣之式,八曰匪颁之式,九曰好用之式; 周礼卷二释:用九种法式节约财政开支:一是祭祀按规则,费用不超支,二是待宾客不铺张浪费,三是办丧事要节约,四是君王的膳食、衣服、车马等费用按定例,五是建筑、制造不奢侈,六是赠送宾客财物适度,严格按规定,七是饲养牛马的草料要具体规定,不过量,八是分赐群臣钱物要严加限定,九是施赠友好的钱财严格规定,不得随便;13、夫为国者,由为家边,计财力之所任,审趋舍之举动,不营难成之功,捐弃分外之役; 唐房玄龄释:治理国家和管理家庭一样,须计算自己财力的担负能力,弄清楚自己所应进退的方向,不去做那些难以完成的事情以防劳民伤财,抛弃或减少额外的差役;14、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唐房玄龄释:奢侈所造成的浪费,超过了天灾;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经典名言的哲理赏析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句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喻意为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

该句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意为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该句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其意为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首名句的寓意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4、“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该句出自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其意为:堆积九仞高的山,还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不,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该句寓示人们,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难»,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不能灰心丧气。

“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6、“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该句出自宋苏洵«辨奸论»,其意为:月亮周围出现晕圈就要起风,柱子下面的石基潮湿就要下雨。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的,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总是本质的表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通过对“月晕”和“础润”的分析,认识到大气运行的规律性,从而预见到天要刮风和下雨。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该句出自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意为: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终究显得浅薄,要真正弄懂所学的知识,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化。

该句强调了实践的观点。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该句出自唐罗隐«蜂»,其喻意为: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的高尚情操。

考点透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折射出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该句出自唐王翰«凉州词»,其意为:喝醉了躺倒在沙场上,请不要见笑,自古以来沙场征战,有几人能活者回来?考点透视:不同的价值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有很需要影响,该名句反映了守边卫国的将士们那种视死如归的价值观。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3.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7.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3.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3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6.怨天尤人: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37.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9.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0.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44.好事多磨: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6.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7.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48.和谐,就是美和善;万事如意: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4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50.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3.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5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5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