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系统发生分析
电力系统分析第六章(1)
(0) I F(1) U F (Z FF(1) Z ) K I I F(2) 2 F(1) I F(0) K 0 I F(1)
Z =Z FF(2) Z FF(0) 3zf
ZFF(q) =ZfF(q) ZkF(q) =Zff(q) Zkk(q) 2Zkf(q) , q 1, 2,0
6.2简单不对称故障计算
6.2.1序网络端口电压方程
I F (1)
U F (1) k1
I F (2)
I F (0)
U F (2) k2
f1
计算前,先做潮流分析, 然后形成系统故障计算的节点导纳矩阵(注意与潮流分析节点导纳矩阵的不同)并计 算节点阻抗矩阵的有关参数。 在起始次暂态电流的计算中,同步电机用其次暂态参数表示的阻抗与电流源相量并 联的等值电路处理,其中电流源相量由系统的运行状态按下式计算,式中E”表示同 步电机的复合次暂态电势相量。
U i (1) Zij (1) I j (1) Zif(1) I F(1) Zik(1) I F(1) U i(0) ZiF(1) I F(1) (1)
jG
ZiF(1) Zif(1) Zik(1)
Uf(1) Uf(0) ZfF(1) I F(1)
f2
I F (1)
I F (2)
I F (0)
f 0 U F (0) k0
U F(q) U f (q) U k (q)
q 1, 2,0
U i (2) ZiF(2) I F(2) U i (0) ZiF(0) I F(0)
管理信息系统每章练习题5678
第五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第五章习题5.1 单项选择题5.1.1 诺兰阶段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 d )阶段。
a. 三个b. 四个c. 五个d. 六个5.1.2 MIS 的战略规划可以作为将来考核( d )工作的标准。
a. 系统分析b. 系统设计c. 系统实施d. 系统开发5.1.3 BSP 法的优点在于能保证( a )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a. 信息系统b. 数据类c. 管理功能d. 系统规划5.1.4 U/C 矩阵是用来进行( c )的方法。
a. 系统开发b. 系统分析c. 子系统划分d. 系统规划5.1.5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在开发策略上强调( a )。
a. 自上而下b. 自下而上c. 系统调查d. 系统设计5.2 填充题5.2.1 诺兰阶段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初装、___蔓延,集成_______、数据管理和成熟等六个阶段。
5.2.2 诺兰阶段模型的控制阶段是实现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__数据________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
5.2.3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的主要缺点是不能从整体上考虑问题。
5.2.4 “自下而上”的策略适用于___小______型系统的设计,而“自下而上”的策略适用于大中型系统的设计。
5.2.5 规划领导小组应由单位(企业、部门)的_主要决策者之一___ 负责。
5.2.6 BSP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__企业的组织机构___。
5.2.7 BSP方法将__过程_____和___数据类____两者作为定义企业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
5.2.8 企业流程(过程)是指为完成___企业目标或任务_______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逻辑相关的业务活动。
5.2.9 原型法贯彻的是__自下而上_________的开发策略。
5.3 名词解释题参考答案5.3.1 计算机应用到一个组织的管理中,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不断成熟的成长过程。
诺兰(Noian)1973 年总结了这一规律,并于1980 年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形成了所谓的诺兰阶段模。
生物信息学习题
第六章 分子系统发生分析(问题与练习)
1、构建系统发生树,应使用
A、BLAST
B、FASTA
C、UPGMA
D、Entrez
2、构建系统树的主要方法有
、
、
等。
3、根据生物分子数据进行系统发生分析有哪些优点?
4、在 5 个分类单元所形成的所有可能的有根系统发生树中,随机抽取一棵树是反映真实关
系的树的可能性是多少?从这些分类单元所有可能的无根系统发生树中,随机选择一棵
库
8、TreeBASE 系统主要用于
A、发现新基因 B、系统生物学研究 C、类群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D、序列比对
二、 问答题
1、 为什么说 SWISS-PROT 是最重要的蛋白质一级数据库?
2、 构建蛋白质二级数据库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 构建蛋白质二级数据库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4、 叙述 SCOP 数据库对蛋白质分类的主要依据
第八章 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信息学(问题与练习)
1、 比较生物还原论与生物综合论的异同 2、 简述“后基因组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研究思路 3、 后基因组生物信息学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4、 功能基因组系统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 说明后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对信息流动的最新理解 6、 列举几种预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理论方法 7、 解释从基因表达水平关联预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理论方法 8、 解释基因保守近邻法预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理论方法 9、 解释基因融合法预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理论方法 10、解释种系轮廓发生法预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理论方法
1、蛋白质得分矩阵类型有 、
、、
和
等。
2、对位排列主要有局部比对和 三、运算题 1、画出下面两条序列的简单点阵图。将第一条序列放在 x 坐标轴上,将第二条序列放在 y
电力系统分析第六章(2)
S(1)
& I S(2)
− k1
f2
+ & U
zS
S(2)
1:n s(2)
& I S(0)
− k2
f0 + zS & U S(0) − k0
1:n s(0)
(a)
& I P(1)
f1 + zP & U P(1) − k1 f2 + & U zP
P(2)
串联型故障的边界条件
1:n p(1)
& I P(1)
6.3复杂故障的计算 6.3复杂故障的计算
6.3.2多重故障计算
& & & U S(1) = U s(1) − U s′(1) & &′ & & = (U s(0) − U s(0) ) − (Z sS(1) − Z s′S(1) )I S(1) − (Z sP(1) − Z s′P(1) )I P(1) & (0) & & = U S − ZSS(1) I S(1) − ZSP(1) I P(1) & & & U = U −U ′
6.3复杂故障的计算 6.3复杂故障的计算
6.3.2多重故障计算 假定系统中同时发生了一处串联型故障和一处并联型故障,并通过其计算过程 介绍多重故障的计算思路。其中串联型故障端口记为端口S,并联型故障端口 记为端口P。描述两重故障的序网络二端口如图所示,发生上述两重故障相当 于从故障端口分别向各序网络注入了故障电流的该序分量。
6.3复杂故障的计算 6.3复杂故障的计算
6.3.1不对称故障的通用边界条件
& & & U F(1) +U F(2) +U F(0) =0
第六章 人机系统的可靠性
图6-1 人机系统模型
在人机系统中,人 起着主导作用。这主 要反映在人的决策功 能上,因为人的决策 错误是导致事故发生 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二节 人机系统的可靠性
在现实生活和生产工作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式 各样的事故,以致夺走大批的生命。这主要归结于人、 机、环境之间关系不相协调的结果。于是,以减少事故、 提高系统安全性为目的的人、机、环境系统的可靠性研 究,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1.2.3 人为失误的定量分析(a)
人为失误的定量分析可以用人的失误率来表示:
F=l-R
(6-l)
式中:F——人的失误率;
R——人的行为可靠度。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1.2.3 人为失误的定量分析(b)
可靠度是指系统中的研究对象人或机器在规定
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能正常工作的概率。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1.2.2 介绍S-O-R (a)
为了考察系统中人为失误的发生过程,就根据 人的作用建立了一个S—O—R(刺激一机体一反应) 行动模型。它是用于研究人和机器相互作用和相互 协调的一个模式,在这个模型中存在着涉及人和机 器的两个联接点。第一个是S—O联接点,在这个联 点上人必须识别刺激井作出判断;第二个是O—R联 接点,在这个联接点上,人必须作出反应和行动。
当一组作业序中有多个作业单元时,其可靠度
为每个作业单元可靠度的乘积,即R=RFra bibliotekR2R3…Ri
(6-2)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1.2.3 人为失误的定量分析(c)
例如读电流表,人的可靠度为0.9945,而把读数 记录下可靠度为0.9966。若一个作业序中只有这两个 作业,那么这个作业序的可靠度。
管理信息系统-第六章练习题
第六章习题6.1单项选择题6。
1.1 表格分西图是(D)。
a。
数据流程调查使用的工具b。
编程工具c。
系统设计工具 d. 管理业务调查使用的工具6.1.2 开发MIS的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Aa。
完成新系统的逻辑设b. 完成新系统的功能分析c。
完成新系统的物理设d. 完成新系统的数据分析6.1。
3 数据字典建立应从(B)阶段开始。
a。
系统设计b。
系统分c。
系统实施 d.系统规划6.1。
4 对一个企业供户、存管理信息系统而言,(B)是外部实体。
a. 仓库b。
划科c。
供应科 d.销售科6.1。
5 数据流(A)。
a. 也可以用来表示数据文件的存储操作b。
不可以用来表示数据文件的存储操作c。
必需流向外部实体d。
不应该仅是一项数据6.1。
6 管理业务流程图可用来描述(C)a. 处理功能b。
数据流程c. 作业顺序 d. 功能结构6.1.7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不包含(A)a。
设备设计过程 b. 学习过程c。
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d. 通过改革管理制度来适应信息系统的需要6.1。
8 决策树和决策表用来描述(Aa。
逻辑判断功b. 决策过程c。
数据流程 d. 功能关系6。
1。
9 表格分配图是系统分析阶段用来描述(A)的.a。
管理业务流程的图表 b. 数据流程的图表c。
功能结构的图表 d. 数据处理方式的图表6.1。
10 工资系统中职工的“电费”数据(每月按表计费)具有(Ca. 固定值属性b。
随机变动属性c. 固定个体变动属性d。
静态特性属性6。
1。
11 数据流程图是描述信息系统的(Ca. 物理模型的主要工具b。
优化模型的主要工具c. 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d。
决策模型的主要工具6。
1.12 在系统设计阶段,图6.1中的四种符号用于绘制(A )a。
数据流程图b. 处理流程图c. 信息系统流程图d。
表格分配图图6。
1 四种符号6.1。
13 描述数据流程图的基本元素包括:(D )a. 数据流,内部实体,处理功能,数据存储b。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人类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路线
53个人的线粒体基因组(16,587bp)
2. 大分子功能与结构的分析:同一家族的大分子,具有相 似的三级结构及生化功能,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 发育树,进行相关分析;功能预测
同源性分析->功能相似性
paralogs
orthologs
3. 进化速率分析:例如,HIV的高突变性;哪些位点 易发生突变?
系统发育树
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一组实际对象(如基因, 物种等)的世系关系的描述
末端分支 末端 物种 顶端 叶子 中间节点 中间枝条 节点 根
系统发生树的性质:
(1)如果是一棵有根树,则树根代表在进化历 史上是最早的、并且与其它所有分类单元都有 联系的分类单元; (2)如果找不到可以作为树根的单元,则系统 发生树是无根树; (3)从根节点出发到任何一个节点的路径指明 进化时间或者进化距离。
Linus Pauling
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Linus Pauling在1960年代初开创性地展开的基 于直系同源蛋白序列比对的分子进化与分子钟研究。通过直系同源蛋白质 之间比较来确定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分子进化的模式
1. DNA突变的模式:替代,插入,缺失,倒位 2. 核苷酸替代:转换 (Transition) & 颠换 (Transversion) 3. 基因复制:多基因家族的产生以及伪基因的产 生
à A. 单个基因复制 – 重组或者逆转录 à B. 染色体片断复制 à C. 基因组复制
在分子水平上,进化是一种伴随着突变的自然选择过程。分子进化理论 着重于研究不同系统发育树分子上基因和蛋白质的变化方式。
DNA突变的模式
替代 插入
第六章-站台门系统ppt课件
站台级控制即利用就地控制盘对站台门系统进行开关控制。当因信号系统 故障失效或其他原因,中央控制盘无法对门控器进行自动控制时,由司机或 被授权操作人员操作就地控制盘控制站台门的开关。
第六章 站台门系统
26
(1)站台级控制开关门操作方法(以西屋站台门系统为例,见图) 1)开门时,插入101钥匙,转动到“门关闭”位置并停顿1 s,再打到 “门打开”位保持5 s,确保整侧站台门打开完毕。 2)关门时,转动钥匙到“门关闭”位置并保持5 s,整侧站台门关闭完毕, 站台门就地控制盘上的“ASD/EED门关闭”绿灯亮后,才可将钥匙回到“禁 止”位。 3)取出钥匙并带走,操作完毕。
第六章 站台门系统
27
站台级控制开关门操作方法(以西屋站台门系统为例)
第六章 站台门系统
28
(2)互锁解除开关操作方法 1)插入105钥匙,转动至“互锁解除”位置并保持。 2)确认列车驶出安全距离或停车到位后,松开钥匙开关。 3)取出钥匙并带走,操作完毕。
第六章 站台门系统
29
3.车站级控制 车站级控制即利用综合后备盘(IBP)对站台门系统进行开关控制。在火 灾模式时,由车站值班员或被授权操作人员操作综合后备盘上的开关或边门 开关,实现站台门的开关。 (1)车站级控制开关门操作方法(以西屋站台门为例,见图) 1)开门操作,插入101钥匙,转动到“门关闭”位停顿1 s,再打到“门 开启”位,确保整侧站台门打开完毕。 2)关门操作,转动钥匙到“门关闭”位置,整侧站台门关闭完毕,确认 站台门就地控制盘上的“关门”绿灯亮后,才可将钥匙回到“门关闭”位。
第六章 站台门系统
30
车站级控制开关门操作方法(以西屋站台门为级控制开关门操作方法(以方大站台门为例,见图)
第六章-热力学第二定律PPT课件
力学中称为方向性问题。
.
2
3,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
4,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第一定律 相互独立互相补充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
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1822-1888),德国物理学家,对热力
学理论有杰出的贡献,曾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和熵
的概念,并得出孤立系统的熵增加原理。他还是气体动理论和热力
.
4
3,更简单的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热源传向高温热源。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与否:
① 功可变成热,热不能变成功。(若 对,举一例说明)
② 功可完全变成热,热不能完全变成功。(若不对,举一反例)
③ 功不能完全变成热,热能完全变成功。
④ 功可完全变成热,但要在外界作用下,热能完全变成功。
2,两种表述将的都是热和功的问题,功不仅限于机械功的广义 功,每一种功热转换过程也可以作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是若干典型热学事例的堆积仓库,物理定律也 不能停留在具体的表面描述,真正的热力学定律应当是对物理本 质的描述,不同的表述应当有共同的物理本质,热力学第二定律 应该有更好的叙述。
第六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问题的引入:
1,焦耳理论与卡诺热机理论的矛盾:同属能量转换, 有用功变热可以全部实现,为什么反过来就不能全部 实现,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可没有这样的限制。
2,热机效率始终小于1并不全是技术原因
3,大量与热有关的自然过程仅靠热力学第一定律是不 足以解释的:1)热传递是不可逆的;2)电影散场后, 观众自发离开影院走向各方,却不能自发地重新聚集在 原来的电影院; 3)空气自由膨胀不能自发收缩等。
小结:上述三个不可逆过程,在推理过程中,很容易找到使系统 复原的方法,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并且花费很多精力时间去寻 找系统复原的方法,很不经济。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其他方法。
生物信息学第六章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ppt课件
姊妹群是单系类群的一种常见类 型。
• 图4-1示出树6个分类群(A-F)进 行不同划分所产生的单系、并系 和复系类群的例子。图4-1(a)中 单系类群为:{A,B},{E,D, F}、{C,D,E,F}、 {A,B,C,D,E,F}
• 图4-1 (b)中并系类群为:{C, D,E}、 {B,C,D, E, F}等
第四章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4.1分子进化的基本概念
• 系统发生学是进化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系统发生分 析早在达尔文时代就已经开始。从那时起,科学家们就开始 寻找物种的源头,分析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给各个物种分 门别类。
• 经典系统发生学研究所涉及的特征主要是生物表型 (phenotype)特征,所谓的表型特征主要指形态学的(结构的) 特征,如生物体的大小、颜色、触角个数,也包括某些生理 的、生化的以及行为习性的特征。通过表型比较来推断生物 体的基因型(genotype),研究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但是, 利用表型特征是有局限性的。有时候关系很远的物种也能进 化出相似的表型,这是由称为趋同进化的过程造成的。
4.1.1同源性与同源性状
• 同源性(homology)是比较生物学中的一个中心概念。第3章 和第4章中已涉及序列同源性检索方面的内容。这里,将进 一步讨论有关序列同源性分析的基本概念。同源,最基本的 意义就是具有共同祖先。一般来说,如果两个物种中有两个 性状(状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就可以称这两 个性状为一对同源性状(homologous character):
• 用表型来判定进化关系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于许多生物体很难检 测到可用来进行比较的表型特征。例如,即使用显微镜检查,也 难以发现细菌的明显特性。
• 当我们试图比较关系较远的生物体的时候,第三个问题又出现了, 即什么样的表型特征能用来比较呢?例如,分析细菌、蠕虫和哺 乳动物,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实在是少之又少。
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践考核真题精髓版
《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考核注:1、其实大家想通过实践考核,也是比较容易的,题目基本都不难,以上是根据2019年我暑假时实践考试真题整理出来的,大家只要记一记,理解一下,都能通过。
2、考试时实在不会也不要放弃,凭感觉写满它,悄悄告诉你个秘密,其实老师改你的试卷,就是想看你这个人的态度,你态度端正基本都可以过,你懂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考核题目设计一简易选课系统,实现如下功能:1. 每个系有多门课程,每门课程可以由多个老师教授,每个老师可以教授多门课。
比如陈老师可以教授《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基础》,并且他可以教授《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两个课堂,选课系统中课堂具有唯一性编号。
2. 每个课堂限定了学生人数。
3. 学生通过学号和密码登录选课系统。
选课系统涉及实体及属性:①学生通过课堂进行选课,可以跨系选择,没有学分限制②学生属性有学号、姓名、性别、班级、登录密码③教师属性有工作编号、姓名、性别、所在系④课堂属性有课堂编号、教师、课程名、上课时间、人数⑤课程属性有课程名、性质、应修学生人数、开课系实体间联系(1:1,1:n,n:m)⑥一个课程由多个教师教授,每个教师教授多门课程⑦一个课程开设多个课堂,每个课堂只教授一门课程⑧一个教师可担任多个课堂的教学,一个课堂只能由一个老师负责。
⑨一个学生可选择多个课堂,一个课堂可容纳多个学生。
根据上述分析,用矩形表示实体椭圆表示属性,用菱形表示联系,绘制本选课系统的E-R图。
《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考核答案填写如下:1) 学生通过课堂进行选课,可以跨系选择,没有学分限制E-R 图如下:2)学生属性有学号、姓名、性别、班级、登录密码E-R图如下:3)教师属性有工作编号、姓名、性别、所在系E-R图如下:4)课堂属性有课堂编号、教师、课程名、上课时间、人数E-R图如下:5)课程属性有课程名、性质、应修学生人数、开课系E-R如如下6)一个课程由多个教师教授,每个教师教授多门课程 E-R图如下:7)一个课程开设多个课堂,每个课堂只教授一门课程E-R图如下:8)一个教师可担任多个课堂的教学,一个课堂只能由一个老师负责E-R图9)一个学生可选择多个课堂,一个课堂可容纳多个学生 E-R图如下:10)总的E-R图如下:第六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应用题1.试根据以下业务过程绘制流程图。
变频系统死区效应分析及补偿
第六章变频系统死区效应分析及补偿6.1 死区效应原理在理想情况下,每个桥臂的上下两个开关器件严格轮流导通和关断。
但实际情况是,每个器件的通、断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关断时间比导通时间更长。
在关断过程中,如果截止的器件立即导通,必然引起桥臂短路。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必须在驱动信号中引入一段死区时间T d。
在此时间内,桥臂上下开关器件都没有触发信号,该桥臂的工作状态将取决于两个续流二极管和该相电流的方向。
死区时间的引入使得逆变器主电路不能精确再现由PWM发生器所产生的理想PWM波形,影响了PWM方案的应用效果,这些影响统称为死区效应。
死区效应是影响逆变器电压和电流输出的重要非线性因素,会使得低速轻载时的电压及电流发生严重畸变,引起转矩脉动和谐波。
死区时间的设置方式有两种:(1)单边不对称设置欲关断的功率管与理想波形同时关断,欲开通的功率管延迟T d后开通。
(2)双边对称设置欲关断的功率管比理想波形提前T d/2关断,欲开通的功率管比理想波形延迟T d/2开通。
利用逆变器中一个桥臂来说明死区效应的产生,规定电流从逆变器流向电机为参考方向的正方向,电流从电机流向逆变器时电流为负。
当电机电流为正时,在死区时间内,上下桥臂两个功率管均不导通,由于电机为一感性负载,因此电流不会突变,那么电机电流就通过和下桥臂反并联的续流二极管续流,如果忽略续流二极管的管压降,则输出电压被钳位在-U d/2(U d位直流电源电压);反之,当电机电流为负时,电机电流则通过和上桥臂反并联的续流二极管续流,如果忽略续流二极管的管压降,输出电压被钳位在+ U d/2。
这样,实际输出电压U与理想输出电压U*之间就存在着误差电压△U=U-U*。
这个误差电压脉冲的极性与输出电流的极性相反,当电流大于零时△U= -U d,当电流小于零时△U= U d,其宽度等于死区时间。
而且随着载波频率的提高,误差电压脉冲出现的次数也随之提高,虽然死区时间很短,单个误差电压脉冲不足以影响系统的性能,但持续考虑半个周期的情况便可得知,其累计效应足以使定子电压波形畸变。
生物信息学(东南大学版)精选ppt
09.04.2020
41
遗传连锁图:通
过计算连锁的遗
传标志之间的重
组频率,确定它
配子
们的相对距离,
一般用厘摩(cM,
即每次减数分裂
的重组
频率为1%)
表示。
末 期 II
晚 期 II
中 期 II
间期 前期 I
同源染色体 形成配对
中期 I
前 期 II
晚期 I 发生交换
09.04.2020
42
物理图谱
5、《生物信息学手册》 郝柏林 中科院物理所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简明生物信息学》 钟扬 复旦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09.04.2020
2
http://
编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09.04.2020
网上资源
名称
书稿(word)
生物信息学引论 分子生物学基础
破译遗传语言、识别基因 预测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认识生物界信息存贮和传递的本质 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和开发新药
09.04.2020
31
第二节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历史
生物科学和 技术的 发展
人类基因组 计划的 推动
生物信息学 基本思想的产生
二十世纪 50年代
09.04.2020
生物信息学 的迅速发展
09.04.2020
生物体生长发育的本质就是遗 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17
DNA通过自我复制,在生物体的繁衍过 程中传递遗传信息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使遗传信息在生物 个体中得以表达,并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 相似的生物性状。
基因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
第六章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系统发育学的发展历史
追溯于达尔文时代(十九世纪) 经典系统发育学中,主要特征为表型特征
(phonotype features)
由于mtDNA在细胞减数分裂期间不发生重排,而且点突 变率高,所以有利于检查出在较短时期内基因发生的变 化,有利于比较不同物种的相同基因之间的差别,确定 这些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
分子进化实质和对象
从物种的一些分子特性出发,从而了解物种之间 的生物系统发育的关系。
研究分子进化的主要对象:蛋白和核酸序列 通过序列同源性的比较进而了解基因的进化以及
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分类单元(物种或序列) 节点之间的连线(分支)代表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节点分为外部节点(terminal node)和内部节点 (internal node)
外部节点:代表实际观察到的分类单元 内部节点(分支点);它代表了进化事件发生的位置,
或代表分类单元进化历程中的祖先
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进 化研究中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研究者选定。在同一 项研究中分类单元应当一致。
第六章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系统发育(phylogeny)
也称系统发生、种系发生,是指生物形成或进化的历史。
系统发育学(phylogenetics)
根据现有数据推演进化谱系,研究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其基本思想是比较物种的特征,并认为特征相似的物种在 遗传学上接近。
系统发育研究的结果描述形式
20世纪60年代,蛋白质测序出现 20世纪70年代,开始获得基因组信息,特别是DNA序
第六章中低压供配电系统保护ppt课件
37
2.反时限过电 流保护装置
反时限过电流保 护装置是指电流继电 器的动作时限与通过 它的电流的大小成反 比。
2023/12/31
38
整定原则
整定原则与 定时限过电流保 护装置相同。但 反时限的动作电 流与动作时间的 整定应按照感应 型继电器的动作 时间特性曲线来 确定。
2023/12/31
39
t t t t0 t t t t t0 2t
t 考虑断路器的动作时间和灭弧时间,取
0.5~0.7秒。
2023/12/31
36
3)灵敏度
过电流保护装置的灵敏度按系统在最小运行方 式时,保护区末端的两相短路来校验。
Ks
I (2) k . m in.2 Iop.1
1.25 ~ 1.5
2023/12/31
(3)灵敏度 电流速断保护装置的灵敏度按系 统在最小运行方式时,保护装置安装处的两相短路来 校验。
Ks
I (2) k .m in.1 Iop.1
1.25 ~ 1.5(线路) (2 变压器)
式中
I置k(.2m安) in装.1─处─系的统两在相最短小路运电行流方值式(时A),。保护装
── 电流互感器一次侧的起动电流
2023/12/31
12
2023/12/31
13
3. 时间继电器(DS)
时间继电器应用钟表机构和电磁 铁作用,获得一定的动作时限。在继 电保护中完成保护装置的计时功能。
2023/12/31
14
2023/12/31
15
4. 中间继电器(DZ)
中间继电器的触头容量较大,触头数 量较多,在继电保护接线中,当需要同时 闭合或断开几条独立回路,或者要求比较 大的触点容量去断开或闭合大电流回路时, 可以采用中间继电器。中间继电器可以用 来直接接通断路器的跳闸回路。
6神经系统
第二信号:现实的抽象的信号,即语言、文字。 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 皮层机能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 皮层机能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 人、动物 第二信号系统 人
(三)人类记忆的过程
1.感觉性记忆:持续时间小于1秒 2.短期记忆(第一级记忆):持续时间数秒 3.长期记忆(第二级记忆 第三级记忆) 数分到数年 永久
第六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细胞结构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脑 位于颅腔内。 脊髓 位于椎管内。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神经
一、神经元的结构
一、神经元
1.基本结构: ⑴胞体:接受整合信息 ⑵树突:接受传导信息 ⑶轴突:传导神经冲动
2.分类:
⑴感觉神经元 ⑵运动神经元 ⑶中间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CNS细胞总数90%,脑容积的一半;无轴突,无突触 连接,有缝隙连接
大脑半球外侧面
大脑半球内侧面
特征 ①交叉支配(头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 ②倒置分布(头面部是正立) ③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 ④功能定位精确
(二) 锥体系及其功能 (发出并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 脑干束 皮质 脊髓束
脑干、脊髓 运动神经元
控制头面部、躯干 和四肢肌肉
2. 锥体外系及其功能P106
调节肌紧张
协调肌群运动
五、基底核的功能
• 基底神经节是指位于大脑皮层之下,紧靠丘脑背外 侧的一些神经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由壳核 和苍白球组成)。
尾状核 豆状核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与 控制肌紧张、稳定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 的传入信息等有关。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神经系统(功能)
(2)去大脑僵直 ★产生机制: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中断 指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 通过去大脑僵直可了解脑干对肌紧张的 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动物立即出现 了皮层、纹状体等对网状结构抑制区的功 调节作用。 的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 能联系,结果抑制区的活动减弱、易化区 现象。 活动相对占优势所致。
(1)牵张反射 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 块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它有相位(动态) 牵张反射和紧张性(静态)牵张反射两种 类型。
★相位牵张反射: 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兴奋了Ⅰα类纤维而发 生的牵张反射。如:膝反射。 作用:对抗肌肉的拉长。 特点:是单突触反射,时程较短; 许多肌纤维同步收缩,产生的肌 张力较大; 发生一次相性收缩。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刺激强度通过单一神经纤维 (一)概述 上冲动的频率高低以及参与 该刺激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 1.感觉的生物学意义与感觉的分类 的数量多少来编码。 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各类感受器具有各自的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阈值 对于特定感受器而 3)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言,敏感性最高的 4)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刺激称为适宜刺激。 5)感受器的适应 指长时间的连续刺激使感觉 6)感受器的反馈调节和信息的相互作用 减弱、消失,出现抑制过程
4)大脑皮质对内脏机能的调节 大脑皮质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①新皮质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②边缘系统的功能
隔区(胼胝体下回、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 旁回、钩、海马、齿状回等构成边缘叶。由边缘 叶与其附近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组成边缘系统。
※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产生动机、调节行为和情绪 ※参与学习记忆过程
5.基底核的功能 基底核是从大脑皮质出发,经过丘脑又回到大 脑皮质这样一个复杂神经环路的中继站。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六章
原时间等常规检查异常,须进一步检 查其它的血凝指标。
▪ 腰椎穿刺脑脊液不是筛选TIA的常规检
查,但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可考 虑。
▪ 临床上没有TIA的常规、标准化评估顺
序和辅助诊断的检查范踌,如三位老 年有高血压的男性患者,有多次的单 侧黑矇发作,应尽快检查颈
动脉;而若是个年轻女性患者,有自 发性流产史、静脉血栓史,多灶性的 TIA就应该检查抗磷脂抗体等因素。
较一般人群高13-16倍,5年内也达7倍 之多。
▪ 不同病因的TIA患者预后不同。表现为
大脑半球症状的TIA和伴有颈动脉狭窄 的患者有70%的人预后不佳,在2年内 发生卒中的几率是40%。椎基底动脉 系统发生脑梗死的比例较少。相比较 而言,孤立的单眼视觉症状的患者预 后较好;年轻的TIA患
者发生卒中的危险较低。在评价TIA患 者时,应尽快确定病因以判定预后和 决定治疗。
注意临床孤立的眩晕、头昏、或恶心 很少是由TIA引起的。椎一基底动脉缺 血的患者可能有短暂的眩晕发作,但 需同时伴有其它的症状,较少出现晕 厥、头痛、尿便失禁、嗜睡、记忆缺 失或癫痫等症状。
▪ (二)辅助检查
▪ 辅助诊断检查目的在于确定或排除可
能需要特殊治疗的TIA的病因,并
寻找可改善的危险因素·以及判断预后。 延误TIA诊断将会增加.奉中的风险, 例如TIA频繁发作和心室附壁血栓患者 则早期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高。有研究 指出发病一周内就医的TIA患者应在一 周或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诊断评估,必 要时需入院做诊断评估,同时入院能 给高危的患者以密切的观察和必要干 预。
等多因素促成的临床综合征。TIA的发 病机制主要是微栓子学说,来源于颈 部和颅内大动脉,尤其是动脉分叉处 的动脉硬化斑块、附壁血栓或心脏的 微栓子脱落,引起颅内供血小动脉闭 塞,产生临床症状,但是栓子很小, 易于溶解,因此闭塞很快消失,血流 恢复,症状缓解。在椎-基底动脉系统 TIA患者中,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Sr(i,j)是序列i和j随机 化之后的比对得分的加权 和,Smax(i,j)是可能的最
大值
d (i, j) 1 S(i, j) Smax(i, j)
令Sr(i,j)=0
d (i, j) ln S(i, j) Smax(i, j)
为了适合于处理相似性较 小的序列,可以进一步修
改距离计算公式
系统发生树(phylogenetic tree)——表示形 式,描述物种之间进化关系
Willi Hennig (1913-1976) 系统发生学(分支学)创始人
• 经典系统发生学
主要是物理或表型特征 如生物体的大小、颜色、触角个数
• 现代系统发生学
利用从遗传物质中提取的信息作为物种特征 具体地说就是核酸序列或蛋白质分子 关于现代人起源的研究: 线粒体DNA ——所有现代人都是一个非洲女性的后代
第六章 系统发生分析
主讲人:孙 啸 制作人:刘志华
东南大学 吴健雄A实xo验n室
Charles Darwin (1809-1882)
第一节 系统发生与系统发生树
基本概念:
系统发生(phylogeny)——是指生物形成或 进化的历史
系统发生学(phylogenetics)——研究物种之间 的进化关系
Wij =1/ Dij2
2、连锁聚类方法
•选择距离最小的一对序列 •将这两个序列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新的对象 (代表这两个序列的祖先) •重新计算这个新的对象与其它序列的距离。
单连锁聚类: d(x,u)=min(d(y,u),d(z,u)) 最大连锁聚类: d(x,u)=max(d(y,u),d(z,u)) 平均连锁聚类: d(x,u)=1/2(d(y,u)+d(z,u))
– 基于离散特征的构建方法
最大简约法 最大似然法 进化简约法 相容性方法
根据建树算法在执行过程中采用的搜索方式,系 统发生树的构建方法也可以分为以下3类。 (1)穷尽搜索方法
即产生所有可能的树,然后根据评价标准选择一棵最优的树。
(2)分支约束方法
即根据一定的约束条件将搜索空间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可能 的树,然后择优。
两类数据: –距离 –离散特征
离散特征数据可分为 二态特征——例如:DNA序列上的某个位置如果是剪切位点 多态特征——例如:某一位置可能的碱基有A、T、G或C
系统发生树的构建方法分为两大类:
– 基于距离的构建方法
非加权组平均法 邻近归并法 Fitch-Margoliash法 最小进化方法
(3)启发式或经验性方法
根据先验知识或一定的指导性规则压缩搜索空间,提高计算速度。
第二节 基于距离的系统发生树构建方法
基本思路是:
给定一种序列之间距离的测度, 在该距离测度下构建一棵系统发 生树,使得该树能够最好地反映 已知序列之间的距离。
10条核酸序列的距离矩阵
例,如果有三个物种, 其两两距离如下: dab = 0.08 dac = 0.45 dbc = 0.43
通过求解方程,得到
如图6.2所示的一棵树。
1、最小二乘法
目标是构造一棵树T,该树的叶节点代表物种,用该树预 测物种之间的距离。通过优化,使下式最小化:
n
SSQ(T )
Wij (Dij dij )2
i1 ji
距物这离种里)i,和,Dj相ijd为i关j是物的物种权种i和值i和j。的j在S实S系Q际(统观T发察)生距是树离树T(T中所或的有序距预列离测之,值间W与的ij是实计与际算 观察值偏差的累加和。权值Wij一般为1,或
• 在非加权分组平均法中,在计算新分类到其它分类 之间的平均距离时按照各分类中分类单元的数目进行 加权处理。
UPGMA算法的执行过程如下:
(1) 初始化:使每个物种自成一类,如果有n个物种,则开始时共 有n个类,每个类的大小为1,分别用n个叶节点代表每个类;
(2)执行下列循环:
l 寻找具有最小距离Dij的两个类i、j;建立一个新的聚类(ij) l 连接i和j形成新节点 (ij),生长两个新的分支,将i 和j 连接到 (ij),分支的长度为Dij/2; l 计算新分类到其它类的距离
系统发生分析的目标 ——寻找这棵正确的树
3、系统发生分析步骤
(1)序列比对 (2)确定替换模型 (3)构建系统发生树 (4)评价所建立的树
计算序列之间距离
令S(i,j)是序列i和序列j比对位置得分的加权和
归一化的距离:
d (i, j) 1 S(i, j) Sr (i, j) Smax(i,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系统发生树性质:
(1)如果是一棵有根树,则树根代表在进化历 史上是最早的、并且与其它所有分类单元都有 联系的分类单元;
(2)如果找不到可以作为树根的单元,则系统 发生树是无根树;
(3)从根节点出发到任何一个节点的路径指明 进化时间或者进化距离。
对于给定的分类单元数,有很多 棵可能的系统发生树,但是只有 一棵树是正确的。
• 重建时将距离最小的两个叶节点连接起来,合并 这两个叶节点所代表的分类,形成一个新的分类。 在树中增加一个父节点,并在距离矩阵中加入新的 分类,同时删除原来的两个分类。 • 重复上一次循环, 直到只剩一个类为止。
其中x代表y和z的合并,u代表任意其它对象。
3、非加权分组平均法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
UPGMA)
• 在平均连锁聚类过程中,一个新类到其它类之 间的距离就是简单的原距离平均值。
如果类中分类单元个数不一样,原距离矩阵中各个 距离值对新距离计算的贡献就不一样,或者说是经过 “加权”的,称这样的聚类为加权分组平均。
D(ij ),k
( ni
ni nj
)Di,k
( nj ni n j
)Dj,k
其中ni、nj、(ni+nj)分别为i类、j类、(ij)类的元素个数;
l 在距离矩阵中删除与类i和类j相应的行和列,为类(ij)加入新 的行和列;
重复循环,直到仅剩一个类为止。
4、邻近归并法
基本思想:
在进行类的合并时,不仅要求待合并的类是相近的, 同时还要求待合并的类远离其它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