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设计:2.2化学能与电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设计:2.2化学能与电能

学难点为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补充。

五、教学准备灵敏电流计,铜片、锌片、硫酸溶液、导线、柠檬六、教学思路生活导入——实验探究——提出概念——理论分析——习题巩固——归纳总结本课首先让学生观看水果电池, 引导学生进入电化学学习,进而给出锌—铜—稀硫酸原电池,提出原电池概念,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之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再是习题巩固以及归纳总结。

七、教学过程思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生活导入【趣味实验】电池能够产生电能,使电流表偏转。

将电池用锌、铜和柠檬连接所代替,能否是电流表指针偏转?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能够产生该现象?通过观察实验,5号电池能够使电流表发生偏转,柠檬也可以以生活中熟悉的柠檬构建原电池,提高学生兴趣实验探究请对比两个实验,分析两套装置的异同,注意两个导体和溶液的现象实验①Zn有气泡溶解,Cu无气泡解释Zn+2H+=Zn2++H2↑实验②Zn有气泡、溶解,Cu有气泡电流表发生偏转通过实验对比,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基本组成,模型构建请同学们观看动画:原电池中电子与离子的流动方向与过程仔细观看动画。

用心记忆原电池中电子与离子的流动方向与过程。

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全面,透彻。

习题巩固1、请同学们根据原电池的原理,指出下列原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分别是什么?分析电子和离子的流向,写出电极反应。

2、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该装置的能量转化形式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 .电子由Zn 片经过导线流向铜片C .Zn 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D .Cu 为正极,在Cu 片上有气泡产生1、负极 Fe -2e - = Fe2+ 正极Cu2++2e - = Cu总:Fe + Cu2+ =Fe 2++ Cu电子从铁流向铜,铜离子流向铜,硫酸根流向铁 2、C通过习题来巩固知识点的理解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分组实验,对比Zn -Cu -H2SO4原电池,四组实验均不能形成原电池1,缺少两个不同电极 2,没有形成回路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学生自己能够提炼出结论,加强学生的CuZ nA42稀H SO观察上述电流表是否发生偏转,如果不能,分析缺少什么条件才能形成原电池。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形成原电池概念,初步了解原电池的组成,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通过原电池构成条件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了解干电池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体验探究的快乐,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体验交流的快乐,在课堂与生活的有效链接中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最终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

(2)利用课堂内学习探究课堂外调查相互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对原电池的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原理、应用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之后,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

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科学设想—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归纳总结【课内外教学资源及组合】1、实验准备:Zn片、Cu片、铁丝、铜丝、石墨棒、干电池、稀硫酸、CuSO4溶液、乙醇、西红柿、苹果(或其他水果、蔬菜)、灵敏电流计、烧杯、导线。

2、教具准备: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1、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3、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本质4、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教学过程】【引入课题】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高中化学 2.2《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 2.2《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化石燃料燃烧 蒸汽 发电机1.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 机械能 电能(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电池2.化学电源: 化学能 电能第1页(共9页)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2课时)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几种常见电池和新型燃料电池1.干电池2.充电电池3.燃料电池第2页(共9页)水果电池原电池锌锰干电池铅蓄电池构造示意图氢氧燃料电池构造示意图锂离子电池第3页(共9页)【随堂练习】1下列烧杯中盛放的都是稀硫酸,在铜电极上能产生气泡的是 ------------------( A )2.A 、B 、C 都是金属:B 中混有C 时,只有C 能被盐酸溶解;A 与B 组成原电池时,A 为电池的正极。

A 、B 、C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C ) A .A >B >C B .A >C >BC .C >B >AD .B >C >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 ) A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B .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 .原电池的两极发生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D .形成原电池后,原电池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4. 氢镍电池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可充电电池,它可以取代会产生镉污染的镉镍电池。

氢镍电池的总反应式是NiO(OH)H 212 2Ni(OH) 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B )A .电池放电时,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pH 值不断增大B .电池放电时,镍元素被氧化C .电池充电时,氢元素被还原D .电池放电时,H 2是负极5. 把a 、b 、c 、d 四种金属片浸泡在稀H 2SO 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

人教版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广河县三甲集中学张志文一、教材分析“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

同时,“化学能与电能”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该内容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形成原电池概念,初步了解原电池的组成,理解其工作原理。

2.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3.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教学难点是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突破难点需要设置铺垫和台阶,并充分发挥教者的引导,本节课利用情境、问题、表征方式的变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并具有合理的梯度,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

四、教学设计构思采用“宏观(创设情境)—微观(问题探究)—符号(辅助图像)”三重表征方式设计教学。

具体如下图所示。

五、教学过程1.宏观表征,创设情境[情境创设]投影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和图表。

[提问]我国目前发电的方式、总量、原理及利弊?[设计意图]从火力发电厂的图片入手,引入学生得出此方法的不足—能量利用率不高,那么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从而快速切入课题。

2.微观表征,实验探究[分组实验]介绍实验桌上的物品,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3)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2 化学能与电能---原 电 池 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2 化学能与电能---原 电 池  人教版

《原电池》一、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将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与新知识的引入融为一体,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并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

本节课内容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因此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量与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价值。

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很兴奋。

在学生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之前已具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微观原理分析能力和感性的实验体验,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和边讲边实验有效地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总体思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从学生常见的干电池引入原电池的内容,通过对探究干电池给电路中用电器供电的原理,激起学生的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

首先通过实验,引入课题。

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能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了解生活中对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结合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师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学习过程、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运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体现学习的成就感。

引导课中教师采用实验创设情景,通过“水果电池能让生日卡唱歌”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引出研究的课题——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几种发展中的化学电源,这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这样会给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然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化学电源的科学知识。

最后以成果汇报的形式,将学生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精心点拨、适当讲解,进而全面地落实新课改。

本课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图片、课外资料等教育资源,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模式:直观感知——引出课题——汇报交流——能力提升——情感升华。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又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

本节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模块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几种电池初步认识化学电源的结构及原理。

难点是化学电池本质的归纳。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原电池原理,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的研究性学习,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用“趣味实验”导入新课,以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为主,结合教师点拨、对比、归纳出化学电池反应的本质。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介绍发展中的化学电源,通过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

知识与技能:②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响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响。

③初步了解化学电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②通过对几种新型实用电池的认识,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①将电池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

与价值观②通过了解电池对社会的奉献,逐步形成可持续开展的思路。

教学重点:各种电池的区别及优缺点教学难点: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响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响教学方法:分析比拟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复习】请同学们利用铜和硝酸银的反响设计一个原电池,指出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响。

[引言] 干电池是我们常用的电池,干电池大家非常熟悉,其实干电池是化学电源的一种,化学电源就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制造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各种电池。

它的内部构造大家清楚吗?它的放电原理是什么?下面让我们具体来了解化学电源。

化学电源就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制造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各种电池,简称电池。

二、开展中的化学电源1、干电池最早使用的,大家熟悉的干电池――锌锰电池。

它是一种一次性电池,放电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复原反响是不可逆的〕。

[观察]干电池的外型,说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了解干电池的内部结构。

【图片和实物展示】①干电池的构造:石墨棒、MnO2糊、NH4Cl糊、锌筒。

②电极反响:正极:2NH4++ 2e- = 2NH3+H2 负极:Zn - 2e- → Zn2+总反响:Zn +2NH4+= Zn2++ 2NH3+H22MnO2+H2=2MnO(OH) ZnCl2+4NH3=[Zn(NH3)4]Cl2③优缺点:优点:体积小,携带方便。

缺点:一次性电池,放电之后不能充电。

锌皮被腐蚀而穿导致电解液外溢。

废旧电池污染环境。

④改良:外壳套上金属筒或塑料筒的方法改成了防漏电池;将糊状NH4Cl换成湿的KOH,并在构造上作了改良,制成了碱性锌锰电池,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化学能与电能-人教版必修2化学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人教版必修2化学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人教版必修2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及区别;2.掌握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关系;3.知道电池的性质,理解电池内部原理;4.能利用电池进行电化学反应,掌握相关计算方法;5.理解红、金银电偶的作用原理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1.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及区别;2.电池的性质,电池内部原理;3.电化学反应及相关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关系;2.红、金银电偶的作用原理及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方式1.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及区别内容化学能:由于物质内部互相作用而具有的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能量。

电能:由带电体间电场发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

方式让学生回答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并分别举出几个实例。

2.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关系内容当化学反应发生时,化学能会通过电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利用化学反应储存。

方式通过多个化学反应实例,让学生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关系及其过程。

3.电池的性质及内部原理内容电池是一种能够产生电能的装置。

电池的性质:电动势、内阻、放电时间。

电池内部原理:电池由正负极组成,中间隔以电解液(或离子溶液)。

在电池内,化学反应使得正负极之间产生电位差,从而产生电能。

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电池产生电能的过程,并了解电池的性质及内部原理。

4.电化学反应及相关计算方法内容电化学反应:利用电池,通过电解质溶液对电极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能的过程。

相关计算方法:平衡电位差、电动势、电池的工作电压等。

方式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电化学反应,通过计算,掌握相关计算方法。

5.红、金银电偶的作用原理及应用内容红、金银电偶:将金属与一种其离子的溶液或固体接触,形成的由两半电池构成的体系。

作用原理:离子逐渐在金属上放电,金属表面反应出与该离子成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而电子流经过导线,最后在与另一种半电池接触的溶液或固体中还原另一种离子。

应用:果汁浓度的测定、PH值测定等。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化学能与电能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化学能与电能

化學能與電能【學習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1).獲得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化學實驗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設計並完成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化學實驗。

(2).形成原電池的概念,探究構成原電池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1).經歷對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化學實驗探究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探究的意義,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2).能對自己的探究原電池概念及形成條件的學習過程進行計畫、反思、評價、和調控,提高自主學習化學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1).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於探究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奧秘。

(2).關注能源問題,逐步形成正確的能源觀。

【學習重難點】: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概念、原理、構成及應用;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難點: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探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學習過程】【資料卡片】:熱電廠生產的過程利用煤、石油、天然氣等自然界蘊藏量極其豐富的化石燃料發電稱為火力發電。

燃料在鍋爐中燃燒產生蒸汽,用蒸汽衝動汽輪機,再由汽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

中國煤炭的44%用來發電。

中國煤炭特點是高硫、高灰分且難洗選煤的比重較大,從1980年到1996年,煙塵排放量基本持平,SO2排放量呈上升的趨勢,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得到一定的控制。

火電廠沖灰水、灰渣排放量現已徹底解決。

【合作探究】火電站中,從開始到結束能量是怎樣轉化的?火力發電利與弊?能否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一、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原理與裝置【學生活動】閱讀課本P40內容,思考問題:氧化劑和還原劑之間電子是怎樣轉移的?能量又是怎樣轉化的?【實驗探究】1、探究 Cu-Zn原電池原理實驗:【問題與討論】(1)(2)在上述實驗中,完成化學能直接轉化成電能的實驗有哪幾種?(3)在實驗④和實驗⑤中,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表示出氧化反應、還原反應。

Zn片:反應Cu片:反應總的離子反應:【思考交流】1、原電池概念:將轉化為的裝置。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设计一、教案设计目标1.了解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2.掌握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3.培养学生探究和实验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化学能的概念和特点;2.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3.蓄电池的原理和应用;4.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设计1.热身(10分钟)让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的化学知识,思考一下化学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电能和化学能的定义及其异同,并从日常生活中找出化学能和电能的例子。

3.拓展(30分钟)a)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探究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引导学生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过程。

b)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c)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蓄电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了解不同种类的蓄电池有不同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d)引导学生比较电池和电解池的异同,明确两者在能量转化方面的差异。

4.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蓄电池的原理和应用、电池和电解池的比较等方面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5.总结(10分钟)通过对讨论结果的总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并强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过程。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激发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实验操作记录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讨论能力评估: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发表的言论和观点的合理性和深度。

3.总结提问评估:通过提问或小结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对化学能与电能的理解程度。

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

(2)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

[教具准备] 1.铁丝、铜丝、锌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CuSO4溶液、ZnSO4溶液,乙醇、西红柿(或其他水果),灵敏电流计、烧杯、导线 2.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承上启下]1.练习(1)能源可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气是二级能源 B.石油是二级能源C.电能是一级能源 D.水力是一级能源(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充分燃烧B.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C.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D.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后,燃烧效率更低2.化学反应与能量[引入新课]下面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来探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分析思考与交流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

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就要设计一种装置。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开发出高能清洁燃料?[讲授新课]实验探究[实验2-4]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交流与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1、锌和稀H2SO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什么原因造成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的不同?3、铜片与稀硫酸不反应,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为什么在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4、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偏向何方?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分析 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有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Ⅱ中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内容。

本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理论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而本节内容则是侧重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研究,从知识上说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应用之一,也是实现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干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本节课的重心是实现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的研究。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学会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化学的价值。

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

五、2课时五、教学过程能源的分类1、按取得方式:①一次能源----流水、风力、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②二次能源:电力、蒸汽等。

2、按能源结构:①常规能源----石油、煤、天然气、水力等;②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等。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常常伴随有发光、发热等能量的变化,这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那么,化学能是否可以转化为电能呢如果能,又是怎样转化为电能的呢§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一、火电(间接转变)1、我国目前发电总量构成:火电% 水电% 其他%(今后水电和其他发电量会逐步增加)2、火力发电原理: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使水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3、火力发电流程:(学生回答)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4、火力发电缺点:①转换环节多;②发电效率低;③能源浪费多;④环境污染严重等。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2高中《化学能与电能》word教案二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2高中《化学能与电能》word教案二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2高中《化学能与电能》word教案二【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差不多技能,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明白得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差不多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打算、反思、评判、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展学习化学的爱好,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隐秘。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及应用【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明白得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资料卡片】热电厂生产的过程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化石燃料发电称为火力发电。

燃料在锅炉中燃烧产生蒸汽,用蒸汽冲动汽轮机,再由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中国煤炭的44%用来发电。

中国煤炭特点是高硫、高灰分且难洗选煤的比重较大,从1980年到1996年,烟尘排放量差不多持平,SO2排放量呈上升的趋势,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得到一定的操纵。

火电厂冲灰水、灰渣排放量现已完全解决。

【问题探究】火电站中,从开始到终止能量是如何样转化的?火力发电利与弊?能否将化学能直截了当转化为电能?【归纳小结】1、火力发电的优点:①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廉价方便.②电能清洁安全,又快捷方便.2、火力发电的缺点:①排出大量的温室效应气体;②有废气可能导致酸雨;③废料废水;④储量有限;⑤能量转换效率低。

3、火力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问题探究】能否设计一个装置,直截了当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呢?能够设计一个装置使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发生。

【板书设计】一、化学能直截了当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与装置:【实验探究】探究Cu-Zn原电池原理实验:【实验结论】将Cu、Zn用导线连接起来同时插入稀硫酸中,Cu极上会产动气泡,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部分。

其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1)能源的简单分类(2)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方式(3)原电池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4)原理池原理的实验探究。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与必修2的《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而学习的,学好本节内容能为以后学好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以及选修化学的学生学好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解原理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的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
①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条件的探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培养科学发展观,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原电池的知识,而在后面的选修模块中还会详细介绍原电池原理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充分理解。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为: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原理之间的联系,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简单原电池原理的分析。

2、教学难点
学生此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储备,但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却是第一次接触,而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也十分陌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为:原电池装置的设计。

四、教学设计理念及方法
根椐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本课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

1、从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引入新课学习。

2、通过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并认识其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3、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装置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进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判断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最终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结论。

4、通过课本上的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五、教学手段
教师的资源:课程标准内提供的资源,从网上查到的有关图片,相关的flash动画辅助学生从微观角度了解电池原理。

学习环境:带有多媒体的标准化实验室,实验的必要仪器
六、教学思路
七.教学步骤
1.下列装置中能组成原电池形成电流的是( )
2.下列装置哪些属于原电池,请说
在完成上述内容后,指导学生制作水果电池,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从正逆两个方面锻炼学生对原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化学转变成电能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与以往的教学设计相比,更注重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原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到原电池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真正体现了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的螺旋式上升,符合新课程理念。

起初,有的老师表示这节课的有些环节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些难,比如装置的设计环节,可能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障碍,但是根据实施情况来看,还是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设计出合适的装置,而其他的同学也能理解这种被设计出来的装置,也实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也是这节课的特点之一。

经过这节课,我更加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不能因为教学大纲的条条框框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应该利用不同的课型来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

作者:何菲菲单位:东乡实验中学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化学必修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