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教案 华东师大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上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案范文

九年级历史上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认识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和黄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提高学生对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的认识;通过图片展示,培养学生对古文明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河流域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尊重和欣赏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和黄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大河流域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3. 课堂讲解:(1)讲解尼罗河文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2)讲解两河流域文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3)讲解印度河文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4)讲解黄河流域文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4. 史料分析:让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加深对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课件 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课件 华东师大版
西亚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
北非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
世界四大 文明古国
东亚黄河流域: 中国
南亚印度河流域: 古印度
• 1、阅读课文,列举古文明 并说说它们自的成就。 • 2、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具体 内容是什么? • 3、如何看待古文明与地理 环境之间的关系?
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
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
第1课 上古亚非文明
印度河上游
恒河沐浴
古印度文明的起源 (课本11——13页)
1、时间:公元前1000年开始,雅利安人建立一些奴 隶制小国。 2、地理位置: 3、大河流域: 4、文明成果: 种姓制度的内容、实质分别是什么? 5、佛教: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经典、 节日、建筑、传播路线。
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
阿育王所立独石柱的柱顶(发 现于鹿野苑废墟中 )
鹿野苑是佛陀第一次传道 的地方,阿育王曾在此建一佛 塔,后经扩建成宝塔式。
阿育王时期的赤陶像母亲神
1、内容(课本11页)
印度的“种姓”制度
权利和义务
等级名称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社会成员
祭司贵族
首陀罗
掌握宗教大权(精神统治 阶级) 国王、武士、官吏 掌握国家军事、行政权 (军事贵族) (世俗统治阶级) 农民、牧民、商人 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 (自由民)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社会地位低下,其中有些 是奴隶)
第1 课 上古亚非文明 印度的“种姓”制
1、内容(课本不度 11页) 等级名称 社会成员 权利和义务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祭司贵族
掌握宗教大权(精神统治 阶级) 国王、武士、官吏 掌握国家军事、行政权 (军事贵族) (世俗统治阶级) 农民、牧民、商人 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 (自由民)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社会地位低下,其中有些 是奴隶)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第一课时第2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内容标准】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了解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探究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东方人民创建文明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教学要点】重点:四大文明古国及其重要文明成果。

难点: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导入新课】四大文明古国的基本常识导入。

【新课探究】一、四大上古文明区(东方四大文明古国)学生阅读教材地图,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

(见板书)二、古埃及——金字塔的国度1、古埃及是最早进入奴隶社会(阶级社会)的文明古国(前3100年)。

2、学生阅读课文,从数据方面对金字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讨论:为什么古埃及人要修筑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里边存放着国王的尸体木乃伊(干尸)。

古埃及统治者所以费尽心力建造它们,而且越造越大,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宗教原因。

古埃及人对“死亡”有独到看法,认为世界以南北走向的尼罗河为界,河东是生者世界,河西是死者世界,就像太阳在早晨从富有生机的河东升起,傍晚落到河西黄沙之中一样。

因此,人死了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埋,要埋到西岸。

对古埃及人来说,死亡并不是可怕的事,只不过到另一个世界去活罢了。

为此,要保存好尸首,要有专人将尸体制成木乃伊,要准备死者在冥世生活的住所即坟墓,还要在住所内放上食品与奢侈品,供死后消费。

其次是政治原因。

古埃及人无论国王还是平民生前都营造坟墓,只是国王的陵墓要比平民规模大得多。

这不止因国王富有财力,更重要的是死去的国王希望用巨大的陵墓表明他不仅在世时享有无比的威严和压倒一切的专制力量,而且死后也同样享有这一切。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一单元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一单元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了解古两河流域文明的地理位置、出现时间、发展过程等历史基础知识,知道两河流域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2.分析《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古巴比伦王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漠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专政的实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难点: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出示两河流域的地图,说明西亚也曾经是人类文明之一,导入新课伊拉克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远古时期曾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地方,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2、文明起源与发展:(1)兴起:约公元前3500年,南部出现了很多的小国。

公元前2400年,实现初步统一。

(2)强盛:古巴比伦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3)衰落:公元前16世纪,古巴比伦被外族灭亡。

3、楔形文字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指导明确: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汉谟拉比法典》。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反思 完善
古代两河流域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文明的地理位置及发展
古巴比伦王国
文明的高峰
《汉谟拉比法典》 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教后 反思
什么时间? 2) 古代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
一在何时? 3) 此后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发展有何特点?
生:回答问题答案。
师: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 展的过程:小国的产生—实现 初步统一—几度统一,屡遭外 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二、古巴比伦王国 阅读本目内容,结合“人物扫 描”,找出: 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 的时间以及人物?该政权的 性质是什么样的?统治情况 如何?
师:出示导学提纲,指导学生
1) 《汉谟拉比法典》具有怎 探究,互相交流学习。
样的历史地位?
2) 《汉谟拉比法典》的具体 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内容有哪些?反映了怎样 论问题的答案,根据自己理
的历史情况?
解,畅所欲言,交流合作成果。
3) 《汉谟拉比法典》历史价值
有哪些?
师: 概括问题答案,帮助学
生理解疑难问题。
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 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的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相关信息。
学 过程与 (2)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通过角色扮演,分析《汉
目 方法
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情感态 度与价
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 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九年级历史上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案范文

九年级历史上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案范文

九年级历史上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认识到大河流域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大河流域古文明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3.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原因。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大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文明成果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河流域文明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对大河流域文明的兴趣。

2. 讲解大河流域文明的起源:介绍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大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分析其发展原因。

3. 分析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对比各大河流域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大河流域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4. 讲解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分别讲述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展示其文明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河流域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

五、课后作业2. 对比各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谈谈你对大河流域文明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大河流域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特点,掌握其发展历程,认识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案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为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问题的设定、活动的组织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摆脱传统“满堂灌”形式的教学,促进学习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课程内容】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学目标】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2.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3.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

4.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到《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出自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作为世界古代史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古代亚非的大河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大河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

结构上层层深入,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课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介绍最为详尽,以点代面,让我们以此为窗口,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对世界历史内容比较陌生,可通过时间轴梳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世界历史的时空体系。

引入文献和图片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规定严格的社会等级;二是维护发达的奴隶制度;三是对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涉及的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关系做了规定。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课题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单元第一单元学科历史年级九年级1.了解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学习2.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情况目标3.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难点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让学生猜猜该图是数学上常用的什么定律(勾股定理)2、教师: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不仅最早发现了“勾股定理”,他们还发明了钟表等60 进位的数字、星期制等历法知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文明,引入新课课题讲授新课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地图找出“两河”是哪两条河以及它的位置?提醒学生两河流域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2、古代两河流域开始建立小国的时间以及该地区初步统一的时间3、历史小课堂①楔形文字: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坯上,然后把泥坯烘干,成为泥板。

这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因它的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由于它被广泛使用,人们称它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

(点拨:让学生区分埃及人用的是象形文字,苏美尔人用的是楔形文字,两种不同的文字)②星期制度: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变化的规律,编制了太阴历。

他们规定七天为一星期,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从星期天到星期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观看,各抒己利用学生生活中见的知识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导入新课。

观察图片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学生阅读课。

本,进行概括: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以今天伊拉增加学生的课外克首都巴格达知识为中心的狭长地带六分别是太阳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

在计时方法上,他们把一天分为24 小时,每小时分为60 分,每分钟分为60 秒。

我们现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和计时法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二、古巴比伦王国过渡:虽然两河流域在公元前 2400 年有初步统一,但也有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那么最终是谁真正统一了两河流域?(汉谟拉比)1、统一的时间2、国王3、国家性质4、国家的制度师:汉谟拉比国王除了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法典,这部法典叫做?三、《汉谟拉比法典》1、内容:《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高 2.25 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教案 华东师大版 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教案 华东师大版 教案

华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2.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3.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善的法典;4.说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5.了解佛教的产生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地图找出亚非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了解他们的自然环境,分析内在联系,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

《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由佛教产生的背景及教义,明白再深邃的思想也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金字塔不但是统治者剥削人民的历史见证,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2. 美育渗透:介绍金字塔建造过程,向学生描绘其精确设计和雄伟壮美,引导学生领略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美。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佛教的产生难点: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特点【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的插图、图片、文字资料等学生:搜集有关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并加以整理,理解“文明”的含义。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第一阶段。

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如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了解这些知识。

互动1:1.同学们知道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四大上古文明是哪些国家吗?2.让学生操作鼠标,在《大河流域上古文明发祥地》地图上一一指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明确:翻开四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只有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源远流长。

九年级上册历史《大河流域》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历史《大河流域》教学设计

《大河流域》教学设计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较为完善的法典;说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找出亚非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了解他们的自然环境,分析内在联系,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字塔不但是统治都剥削人民的历史见证,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

教学重点: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教学难点: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特点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并加以整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首先进入文明时代的是哪些国家呢?这是世界文明的四个摇篮,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了人类文明,人类社会随之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四大古国是何时进入到文明时代的呢?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人类文明会产生于大河流域呢?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史中,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

人类文明依河而兴,河川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水波荡漾与滚滚逝水交织着人们对河流的记忆。

人类文化的发源,莫不是以大河流域为主要的舞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出示课题)讲授新课:一、金字塔的国度这些文明古国都和中国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我们来学习起源于尼罗河流流域的古埃及。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教案范文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教案范文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激发学生对世界文明起源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古代文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人类文明的起源,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哪些?(2)学生回答: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2.古埃及文明(1)展示古埃及金字塔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讲解古埃及文明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建立起初步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古埃及文明以农业为基础,发明了象形文字,发展了数学、天文学等学科。

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这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3)讨论:古埃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3.古巴比伦文明(1)展示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巴比伦文明的特点。

(2)讲解古巴比伦文明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古巴比伦文明以农业为基础,发明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人发展了数学、天文学等学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讨论:古巴比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4.古印度文明(1)展示古印度文明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特点。

(2)讲解古印度文明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古印度位于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印度建立起初步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古印度文明以农业为基础,发明了梵文,制定了《摩奴法典》。

古印度人发展了数学、天文学等学科,创立了佛教。

(3)讨论:古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5.小结6.课后作业(1)熟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的特点。

(2)思考:为什么这三大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三大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上册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上册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教学设计

***第一中学《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教学设计姓名:***学科:历史20**年*月*日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知道并记忆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所在大洲和文明标志。

2、能力培养(1)看地图了解四大上古文明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培养空间观察,因果联系、共性归纳等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以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等为例,透视其内含的阶级关系,从而锻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绘制四大文明古国知识点比较表格,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比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大江大河滋养孕育出四大上古文明,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应该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是广大劳动人民辛苦和智慧的结晶,理解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从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事例了解古代社会的阶级关系,领悟政治、法律、宗教、军事等手段所体现出的国家职能。

二、教学要点1、重点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所在大洲和文明标志的比较表格2、难点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

三、教学方法PPT演示法列表比较法小组讨论法图例教学法四、教材分析本课位于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世界上古史的开篇之课。

世界上古史分为第二课的大河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和第三课的海洋文明(古希腊、古罗马)。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与文明标志,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中考的重点,容易在中考选择题或简答题中出现,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记忆知识多,理解难度小,一课时完成。

五、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绘制表格和识读地图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完全可以自己完成主要知识点的归纳。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幻灯片上播放中国的大河文明图,由中国引出其他三个文明古国。

2017_2018学年度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2课大河流域教案

2017_2018学年度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2课大河流域教案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提高学生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一大世界奇迹。

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1)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2)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利用课文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导入。

(生:听故事,初步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神奇的文明)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学生自学,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预习导学”习题。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A、金字塔的国度用多媒体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片。

组织讨论:多媒体列出:1.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2.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修建的?(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选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最后总结:(1)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

(2)金字塔的建造,史书记载是依靠奴隶的集体劳动建造的,近来又有学者推断金字塔是外星人所为,要真正揭开金字塔建筑之谜,还需要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

B、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出示教学挂图,讲清“新月沃地”的概念。

(生:看挂图)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相比,有什么共同点?(生:讨论)讲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着重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生:听讲)适当介绍汉谟拉比法典被发现的经过。

讲清汉谟拉比制定法典的目的和法典本身的历史价值。

(生:听讲)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小字材料,根据法典的部分条款组织学生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第2课时)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第2课时)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
2、佛教宣扬的是真正的平等吗?
四、小结整理
五、达标反馈
知识链接
婆罗门:整个阶序的核心。本为祭司,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有许多特权,如不可处罚、不用交税、不可杀害、可领回部份充公遗失物等。刹帝利:具有与婆罗门共享“管辖一切生物”的权利。刹帝利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过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权力。此外,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吠舍: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可从事农耕、商业、畜牧与放贷的工作。首陀罗: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古印度 第一种姓:婆罗门()
分界 第二种姓:(军事贵族)
象征 种姓制度 第三种姓:(自由民)
第四种姓:首陀罗(奴隶)
实质:古代印度的社会
时间:公元前6C
佛教 创始人:
教义:(突破种姓限制,有一定
进步意义;宣扬极乐世界平等,麻痹了
民众,起到消极作用)
传播:恒河—南亚—东亚、东南亚
三、交流探究
1、为什么说具有阶级性的种姓制度还代表了印度文明?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第2课时)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
学习内容:第2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第二课时)
课型:新知预展课
【教学随笔】
学习目标:
1、识记古印度种姓制度分类、实质、权利义务等基本知识
2、识记佛教产生的时间、创始人、教义等基本知识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导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导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2021年整理)

山西省垣曲县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西省垣曲县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西省垣曲县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学习目标】1、金字塔;佛教的产生;2理解金字塔、《汉穆拉比法典》、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折射出的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自主学习】一、古代埃及--金字塔(1)古埃及大约在已出现国家. 是古代埃及最高统治者的尊称,集、、、大权于一身,实行专制统治。

(2)埃及自古就有之说,因此修筑坟墓和制作之风盛行。

二、两河流域-—《汉穆拉比法典》(1)公元前年,古巴比伦王国崛起。

统治时期,征服了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国势臻于鼎盛,并建立了的专制制度。

(2)《汉穆拉比法典》目的(作用或实质)历史地位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佛教产生(1)种姓制度:(填表)产生等级社会地位名称职权或职业实质评价产生于印度从原始统治阶级第一种姓第二种姓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之时。

被统治阶级第三种姓第四种姓(2)佛教的产生:背景:(1)社会矛盾错综复杂;(2)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婆罗门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所享有的诸多特权。

时间:发源地:创始人:早期教义:评价:对外传播:【巩固检测】1.古代埃及出现国家大约是在A:公元前3100年 B:公元前3000年C:公元前1894年 D:公元前1000年2.古巴比伦王国国势臻于鼎盛时期的统治者是A:门卡乌拉 B:哈夫拉C:拉美西斯三世 D:汉穆拉比3.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普通雅利安自由民属于A:婆罗门 B:刹帝利C:吠舍 D:首陀罗4.一支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是在A:公元前19世纪 B:公元前18世纪C:公元前14世纪 D:公元前11世纪5.下列有关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建立了两河流域最早的国家 B:征服了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C: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 D:颁布了《汉穆拉比法典》6.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是A:社会等级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C:社会经济制度 D:地方分权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
【内容标准】
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了解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探究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东方人民创建文明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教学要点】
重点:四大文明古国及其重要文明成果。

难点: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导入新课】
四大文明古国的基本常识导入。

【新课探究】
一、四大上古文明区(东方四大文明古国)
学生阅读教材地图,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

(见板书)
二、古埃及——金字塔的国度
1、古埃及是最早进入奴隶社会(阶级社会)的文明古国(前3100年)。

2、学生阅读课文,从数据方面对金字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讨论:为什么古埃及人要修筑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里边存放着国王的尸体木乃伊(干尸)。

古埃及统治者所以费尽心力建造它们,而且越造越大,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宗教原因。

古埃及人对“死亡”有独到看法,认为世界以南北走向的尼罗河为界,河东是生者世界,河西是死者世界,就像太阳在早晨从富有生机的河东升起,傍晚落到河西黄沙之中一样。

因此,人死了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埋,要埋到西岸。

对古埃及人来说,死亡并不是可怕的事,只不过到另一个世界去活罢了。

为此,要保存好尸首,要有专人将尸体制成木乃伊,要准备死者在冥世生活的住所即坟墓,还要在住所内放上食品与奢侈品,供死后消费。

其次是政治原因。

古埃及人无论国王还是平民生前都营造坟墓,只是国王的陵墓要比平民规模大得多。

这不止因国王富有财力,更重要的是死去的国王希望用巨大的陵墓表明他不仅在世时享有无比的威严和压倒一切的专制力量,而且死后也同样享有这一切。

他们的金字塔具有君临一切的威严,使人们永远感到他们的存在,永远向他们顶礼膜拜。

而且,那些活着的国王也希望利用死人的伟大来衬托自己统治的不可动摇。

三、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学生讨论教材上有关《汉谟拉比法典》图片与文字材料,回答联系中的一些问题。

【总结巩固】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

包括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古代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之一、古代埃及国家的出现、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埃及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古代一大奇迹。

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及《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大河流域被认为是上古文明的摇篮。

主要是()
A、生长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
B、产生了人类生存的条件
C、孕育了四大上古文明
D、给了人类充足的水资源
2、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称()
A、法老
B、胡夫
C、维尔西
D、汉谟拉比
3、以“金字塔”为象征的文明古国是( )
A、古埃及
B、古中国
C、古巴比伦
D、古印度
4、世界上现存的上古社会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A、《佛经》
B、《圣经》
C、《汉谟拉比法典》 D《古兰经》
二、读图识图
5、识读下面的历史文物
图A (教材P10下图)图B(教材P12)
回答问题:
①图A、B的名称各是什么?
②图A反映了古埃及的什么历史现象?
③图B上的浮雕人物是谁?这幅浮雕有什么象征意义?
④图B下部镌刻的文字内容是什么?该文物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1、C 2、A 3、A 4、C二、5、①A、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B、《汉谟拉比法典》石柱②古埃及国王修建了巨大的金字塔形陵墓。

它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③太阳神沙马什、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

象征王权神授的至高地位。

④《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的发现使我们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

《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板书设计】
第2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
一、四大上古文明区(东方四大文明古国)
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印度
东亚——黄河、长江流域——中国
二、古埃及——金字塔的国度
1、古埃及是最早进入奴隶社会(阶级社会)的文明古国(前3100年)。

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
2、古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是古埃及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是古埃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体现
三、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1、作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私有制)
2、地位: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