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分组实验教案全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与磁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现象的基本原理,理解分子动理论及其应用。

2. 使学生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认识电流、磁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电流的形成与作用、光的色散与光谱。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磁场及其应用、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电流表、磁场演示器、光学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实验报告单、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1)引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水瓶、暖气等,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讲解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热水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分析热传递现象。

(4)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2. 电与磁(1)引入:介绍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发电机、电风扇等。

(2)新课:讲解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了解电流的形成与作用。

(4)例题讲解:分析磁场中导线受力,解释电动机原理。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3. 光学(1)引入:通过讲解彩虹、镜子等,引入光学知识。

(2)新课:讲解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4)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解释光的色散与光谱的应用。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与磁: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七、作业设计1. 课后习题:(1)热现象:P3234第1、2、3题。

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力的方向。

3. 实验操作:测量摩擦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难点:实验操作过程中对摩擦力的测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

2. 实验法:进行摩擦力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进而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2. 讲解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影响因素。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摩擦力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摩擦力实验,测量摩擦力。

5.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规律。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物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

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

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完整资料).doc

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2017年9月—2018年6月)任教学科:物理任教班级:九(1) (2)班备课教师:赵春英实验一、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一、实验目的1、知识与技能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器材秒表、温度计、水和食用油、烧杯(200ml)、试管2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甘油注射器等三、实验过程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展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学生讨论: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较加热所用的时间(即比较吸收的热量的多少)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所用器材见“学生用材料”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升高的快。

实验结论2: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短(吸收的热量少)。

上面的加热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撤出酒精灯,观察水或食用油放热一段时间后的温度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物质放热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总结评价:(教师对各个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得出的结论:(1)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在冷却相同的时间(放出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变化快(下降的多)。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docx

课题:§11-2质量{质量的测量一一天平(分组实验)}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寿F囱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天平的使用难点:天平的使用教具、学具: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眩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砥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共分24组)(三)质量的测量一一天平(分组实验)(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托盘天平的构造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1.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畦码盒内舷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实验教程》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2. 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实验原理: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 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实验器材:1. 天平;2. 量筒;3. 细线;4. 棉花;5. 物体(如石头、铁块等)。

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3人,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2. 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并在实验桌面上摆放整齐;3. 首先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4. 将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取体积V1,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5. 用细线将物体系住,放入量筒中,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取体积V2,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6. 计算物体的体积:V = V2 - V1;7.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ρ = m/V;8. 将计算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纸上;9. 各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0. 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实验桌面。

注意事项:1. 测量质量时,要确保天平平衡,准确读取质量值;2. 测量体积时,要确保量筒内水位稳定,准确读取体积值;3. 物体放入水中时,要完全浸没,避免气泡产生;4. 计算体积时,要准确无误;5.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遵守实验纪律。

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比较它们的密度大小;2. 探讨影响物体密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失误,如读取体积值不准确等,需要在今后的实验中加强指导。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拓展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密度及相关知识。

九年级物理上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九年级物理上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九年级物理上下册实验教学计划目标:本实验教学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实践性的研究方式,帮助九年级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和概念,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上册实验计划:1. 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的测量方法和技巧。

- 实验内容: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结果。

- 实验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体积-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体积的测量方法和技巧。

- 实验内容:使用和水量计测量不同物体的体积,并记录结果。

- 实验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正确使用和水量计的方法,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三:测量物体的密度-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密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 实验内容:使用实验室提供的物体和测量工具,测量其质量和体积,计算得出物体的密度。

- 实验要求:学生需要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进行密度计算。

下册实验计划:1. 实验四: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电压和电流的测量方法和关系。

- 实验内容: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不同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并记录结果。

- 实验要求:学生需要准确连接电路和使用测量仪器,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五: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 实验内容:使用光线盒和反射镜进行光的反射实验,并观察记录结果。

- 实验要求:学生需要准确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

3. 实验六:探究声音的传播规律- 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规律及其应用。

- 实验内容:使用音叉和声音传导器进行声音的传播实验,并观察记录结果。

- 实验要求:学生需要准确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

以上实验教学计划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全面掌握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并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九年级

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九年级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二、实验原理: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三、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四、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绝热杯、质量相同的水与煤油、规格相同的热得快、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温度计五、实验步骤1、在两个相同的绝热杯内分别倒入质量相同的水与煤油,用热得快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的温度变化六、实验数据质量初温末温温度变化水煤油七、实验结论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一、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二、实验原理:物质导电的现象三、实验电路:四、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流表、灯泡、导线若干、塑料直尺、玻璃、一分硬币,铜丝五、实验步骤:1、按实验电路连接电路2、分别把、塑料直尺、玻璃、一分硬币,铜丝等接入AB两端,观察电流表示数和小灯泡的亮度六、实验记录:电流表读数灯泡亮度塑料直尺玻璃一分硬币铜丝七、实验结论: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实验目的: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连接方式。

二、实验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原理:四、步骤:1.组成串联电路A.按图1-1的电路图,先用铅笔将图1-2中的电路元件,按电路图中的顺序连成实物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B.按图1-1的电路图接好电路,闭合和断开开关,观察开关是同时控制两个灯泡,还是只控制其中一个灯光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把开关改接在L1和L2之间,重做实验B;再改接到L2和电池负极之间,再重做实验B.观察开关的控制作用是否改变了,并分别画出相应的电路图.电路图电路图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组成并联电路A.画出由两盏电灯L1和L2组成的并联电路图,要求开关S接在干路上,开关S1和S2分别接在两个支路上,并按电路图用铅笔连接1-3的实物电路图.电路图B.按电路图在实物上连接并联电路,然后进行下述实验和观察:a.闭合S1和S2,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观察开关S控制哪个灯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闭合S和S2,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1,观察开关S1控制哪个灯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闭合S和S1,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2,观察开关S2控制哪个灯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1.在串联电路里开关控制____________用电器;如果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控制作用_________.2.在并联电路干路里的开关控制__________________用电器;支路中的开关只能控制_______________用电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2、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

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

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九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材,涉及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具体内容包括: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及其理解、实验验证惯性、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惯性的概念,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惯性演示仪、小车、滑块、斜面、砝码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小车、滑块、斜面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运动员百米冲刺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运动员起跑和冲线的动作,让学生体会惯性的存在。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运动与力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4.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5.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如汽车刹车时乘客的前倾等,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解释。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加速度,分析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惯性的概念2. 牛顿第一定律3.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4.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惯性的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3)分析实验中不同质量的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加速度,探讨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答案:(1)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2)因为汽车急刹车时,车内的乘客和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减速,乘客的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速度减小,而乘客的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速度,导致向前倾斜。

九年级物理分组和演示实验目录(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分组和演示实验目录(人教版)

21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第十七章 第三节 电阻的测量
第十八章 第三节 测量小灯泡电功率
第十九章 第二节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第二十章 第一节 磁现象 磁场
第二十章 第二节 电生磁
第二十章 第四节 电动机
第二十章 第四节 电动机
第二十章 第五节 磁生电
第二十一章 第二节 电磁波的海洋
第二十一章 第三节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第十五章 第四节电流的 测量
第十五章 第五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第十五章 第五节 电流的测量
第十六章 第一节 电压
第十六章 第二节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第十六章 第三节 电阻
序号
实验名称
1 气体扩散实验
演示 必做
实验类型 分组
必做 选做

课外
2 墨水在不同温度的两杯水中的扩散速度 √
3 两块铅块自然结合

15 练习使用的电压与 电源两端电压的关系

17 比较小灯泡的亮度

第十六章 第三节电阻 18 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第十六章 第四节 变阻器
19 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

第十七章 第一节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0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第十七章 第一节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九年级物理分组和演示实验目录(全册)
课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内能
第十三章 第三节 比热容
第十三章 第三节 比热容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热机
第十五章 第一节 两种电荷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实验操作步骤4. 数据处理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通过示例和动画,讲解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3. 介绍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即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4.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等),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将玻璃棒垂直插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2)改变玻璃棒的角度,重复步骤1,记录多组数据。

(3)利用折射定律计算水的折射率。

(4)重复步骤1-3,分别用酒精和玻璃作为另一种介质,计算它们的折射率。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让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折射率与介质性质的关系。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折射率与介质性质有关?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并记录数据。

2. 学生能运用折射定律计算折射率,并分析实验结果。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实验桌等。

2. 教学软件:动画、示例图片等。

3. 参考书籍:物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

六、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确保学生安全。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避免主观臆断。

3.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5.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研究,如探究其他光的折射现象。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内容:一、章节:力的概念与测量1. 教学目标: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掌握力的测量工具,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4.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新课:讲解力的概念,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二、章节:运动与力的关系1. 教学目标: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力的关系。

掌握加速度的概念,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

2. 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力的关系,加速度的概念。

3. 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4.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引导学生思考与力的关系。

新课:讲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力的关系,介绍加速度的概念。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

三、章节:压强的概念与测量1. 教学目标: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

掌握压强的测量工具,学会使用压强计。

理解压强的计算方法,能够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压强。

2.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压强计的使用。

3. 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4.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压强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压强的概念。

新课:讲解压强的概念,介绍压强计的使用方法。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压强计测量不同情况下的压强。

四、章节:浮力与阿基米德原理1. 教学目标: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学会使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3.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九年级上学期物理实验教学计划(精选3篇)

九年级上学期物理实验教学计划(精选3篇)

九年级上学期物理实验教学计划(精选3篇)九年级上学期物理实验教学计划篇1一、教学基本情景概述:思想基础: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对学习物理更有必须的兴趣;学生们的思想本事已较上学期有了较大的提高;分析问题的本事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

学习基础:学科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

但由于学生思维本事、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必须的难度。

然而,做为一名教师,应当要看到学习的进取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资料简介同学们已进入了初中最终一年的冲刺阶段,这一学年既要学习九年级的课程,还要备战中考,怎样才能学好九年级物理呢?1、重视现象观察关注物理实验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异常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实验,要经过观察和实验,逐步提高自我的观察本事和实验本事。

2、明确物理特点注重理解运用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和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

学好物理,应当对所学的知识有确切的理解,并且要善于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要在不断的运用中,扩展和加深自我对物理概念、规律的认识,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3、构成科学思维构建物理模型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构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构建物理模型以抽象、比较为主。

分析法、综合法、模型法和比较法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异常是解决物理问题时要分析法和综合法并用。

4、掌握学习规律关注中考走向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做到及时复习,全过程回顾,并与已有的相近知识进行比较,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还要关注中考信息,研究历年各地中考试题,把握中考走向,搜索适量大中城市中考试题和模拟题做适当练习,做到有备无患。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2【目的和要求】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分子动理论2. 光现象与光学仪器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3. 电磁现象与电磁波静电现象电流与磁场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理解热现象的微观本质。

2. 使学生了解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能运用光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电磁理论分析电磁现象,了解电磁波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光的色散、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2.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反射与折射、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光源、凸透镜、电磁感应装置等。

2. 学具:显微镜、望远镜、光纤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热力学第一定律:讲解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2)光的传播:通过演示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使学生掌握光的传播规律。

(3)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讲解无线电波、微波等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分子动理论。

2. 光现象与光学仪器: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

3. 电磁现象与电磁波:静电现象、电流与磁场、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实例。

(2)描述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画出相应的光路图。

(3)简述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2. 答案:(1)热力学第一定律实例:汽车发动机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2)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现象如镜子成像,折射现象如凸透镜成像。

九年级物理上册分组实验教案全

九年级物理上册分组实验教案全

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
课题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内容与过程目的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重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难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
时间
2018.10.16 课时1课时




电池、导线、小灯泡、开关、电流表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小

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都相等。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个支路电流之和
分组实验教案
分 组实 验 教 案
课题 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内容与过程
目的 知道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一、串联电路
二、并联电路
重点 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难点 对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的理解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 时间
2018.10.25
课时
1课时
实 验 器 材
电池、导线、小灯泡、开关、电压表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过程
小 结
串联电路: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压 并联电路:各用电器两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
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

2024年九年级教科版物理教案完整版

2024年九年级教科版物理教案完整版

2024年九年级教科版物理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2.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

3.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光的传播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与光有关的现象?2.新课讲解(1)讲解光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速度、介质。

(2)举例说明光的传播现象: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

3.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利用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等器材,观察光的传播现象。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传播,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第二课时:光的反射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吗?2.新课讲解(1)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反射角、入射角。

(2)讲解平面镜成像规律:虚像、等大、等距。

3.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利用平面镜、蜡烛等器材,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知道了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平面镜成像规律。

第三课时:光的折射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水中的物体看起来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吗?2.新课讲解(1)讲解光的折射原理: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折射角、入射角。

(2)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进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方向会发生改变。

3.实验探究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折射,知道了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方向会发生改变。

第四课时:凸透镜和凹透镜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眼镜的原理吗?2.新课讲解(1)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2)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实像、虚像、放大、缩小。

3.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利用凸透镜、凹透镜等器材,观察成像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册书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理解电路组成和电流形成,认识电磁现象及其应用,培养他们对物理现象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电路组成和电流形成,电磁感应现象。

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理解,电路故障分析,电磁感应现象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演示用机械能转化装置,电路实验箱,电磁感应实验装置,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用实验器材,如电池、导线、灯泡、小电动机等,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现场演示机械能转化装置,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如何转化。

2. 例题讲解:详细解析教材中例题,如物体下落时势能与动能转化,电流形成过程等。

3.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

4. 知识拓展:介绍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应用,如节能灯设计原理等。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电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流形成和电磁感应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侧列出本章知识点,中间部分为详细讲解和示例,右侧列出重要公式和定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物体下落时,势能如何转化为动能?(2)简述电流形成过程。

(3)列举三个电磁感应现象应用实例。

2. 答案:(1)物体下落时,势能随着高度降低而减小,同时动能增加,实现势能向动能转化。

(2)电流形成是电荷定向移动,当电荷通过导体时,形成电流。

(3)电磁感应现象应用实例:发电机、变压器、电磁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入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反馈,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查阅资料解电磁感应在现代科技中应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设计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特别关注。

实践情景引入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
课题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内容与过程
目的知道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重点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难点对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的理解
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时间
2018.10.25课时1课时实

器电池、导线、小灯泡、开关、电压表
材、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小串联电路: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压并联电路:各用电器两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结
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
分组实验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