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
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案例描述绿色,象征着生命。
绿色发展,是对山川草木生命之延替的期盼,更是对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步入生态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应再是矛盾对立的两面。
“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生态理念和新发展观,在他身体力行地推动下,正在成为世界认可的中国经验。
习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就绿色发展发出的呼吁,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响应。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
在座谈会上,村干部介绍了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然后靠发展生态旅游借景发财,实现了“景美、户富、人和”。
习近平听了高兴地说:“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十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2015年3月2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中央文件,成为指导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演讲时深情引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描绘其心目中的理想图景。
二、提出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新理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相关知识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案例思考:以上案例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案例分析: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正如唯物辩证法所讲,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新的抗逆境优质高产的作物品种,这不仅可以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需求,而且还给人们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我国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难题,更应该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开拓好转基因植物的市场,从根本上提高国民在吃穿方面的生活质量,这是主流。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推广和应用转基因时应充分注意到它的安全性、消极作用,趋利避害,兴利除弊,使之很好地为人类造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案例] 转基因植物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科学家们相继开始进行地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转基因植物大都具有对害虫、病毒、除草剂、逆境等的抗性,因而人类获益匪浅,特别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更快、更新发展,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除农作物、花卉的品种改良外,还可以利用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糖类物质、抗体、疫苗、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及工业用酶等。如科学家们认为香蕉最适合生产培植疫苗,将来孩子们可以不必为打预防针而哭泣,吃个香蕉就可以了。这样的事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但是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尚未定论,人们担心转基因植物会不会导致超级毒草和致病力更强的病毒的产生,是否含过敏源等问题,因此不时听到欧洲人拒绝接受转基因产品的消息。
体现马哲原理的小故事
体现马哲原理的小故事
从小故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以通过传达其中的社会公平、阶级斗争或人民解放等核心概念。
以下是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旨在体现这些原理:
故事名:两只鸟的团结
从前有一只美丽的孔雀和一只普通的麻雀,它们生活在同一个森林里。
森林里的其他动物看着孔雀自由自在地展示着它华丽的羽毛,而麻雀却默默无闻。
一天,森林里来了一群猎人,他们想捕捉孔雀,因为孔雀的羽毛非常值钱。
孔雀感到绝望,它明白自己无法与猎人抗衡。
就在这时,麻雀走到了孔雀身边,对它说:“朋友,虽然我没有你那么美丽的羽毛,但我们可以团结起来对抗猎人。
我会帮助你逃脱。
”
孔雀感到非常感动,并接受了麻雀的建议。
麻雀飞到了猎人的附近,引开了他们的注意力,给了孔雀足够的时间逃脱。
孔雀成功地逃离了猎人的追捕,并回到了森林里。
孔雀意识到,自己
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与其他动物的团结和互助是它能够生存的关键。
这个小故事传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社会公平、阶级斗争和人民解放的核心概念。
麻雀和孔雀的团结展示了弱者之间的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团结和互助可以战胜强者的观点。
马原经典案例及分析
马原经典案例及分析案例一:马原理论的诞生与发展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原始著作中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原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首先,马原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源头。
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的解放和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其次,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兴起,马原逐渐形成并得到了更加系统的阐述。
例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和纲领,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
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原。
例如,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原,并将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建立,为马原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和发展空间。
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对马原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理论成果。
案例二:马原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马原的核心思想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原强调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原的基本理论前提,需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其次,马原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基础上的,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为人民谋利益、维护人民权益。
第三,马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符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的道路。
最后,马原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马原的核心和领导者,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久发展。
寻找身边的马克思原理
寻找身边的马克思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理论体系,它的核心观点包括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历史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等。
在我们身边,可以找到一些体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具体例子。
首先,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劳资矛盾就是一种阶级斗争的体现。
工人们可能要通过罢工、工会组织等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找到。
剩余价值指的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
例如,一家工厂的工人们通过努力工作创造了产品的价值,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这部分价值来获取利润。
此外,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我们身边,可以观察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例如,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都可以被解释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驱动的历史发展。
最后,无产阶级革命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认为,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最底层人群,将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虽然我们身边可能没有直接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例子,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的目标是为了争取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的权益,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找到更多体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例子。
这些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与真实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马原课实践案例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统的马原教学模式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年来,马原课实践案例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以某高校马原课实践案例教学为例,分析其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
二、案例背景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原课共有60名学生,分为两个班级。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决定采用实践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三、案例实施过程1. 案例选择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了以下案例:(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案例: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2)我国扶贫攻坚案例:介绍我国扶贫攻坚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果,引导学生关注民生问题。
(3)中美贸易战案例:分析中美贸易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形势。
2. 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和自身实际,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
(2)小组汇报: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
3. 案例辩论针对所选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
4. 案例总结教师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布置课后作业。
四、案例效果1.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和辩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案例,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五、案例反思1. 案例选择应贴近学生实际案例选择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事例反映马克思基本原理
一、长江与喜马拉雅海的案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世界上一切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
运动不仅有普遍性,而且具有永恒性。
这种永恒就表现在物质由一种运动形式过渡到另一种运动形式的无限转化过程当中。
每一种具体事物的运动都是有限的,都有生有灭,但一个事物运动的终点,又是另一个新事物运动的起点。
如此无限转化下去,构成世界的无限的、永恒的、绝对的运动。
同时,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案例描述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说明人类所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界也是运动变化的产物,并且仍然在运动变化。
二、花开时间提前事例分析:(1)原因:植物的花开花落是自身生长规律的体现,是植物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自然选择的结果。
研究人员发现气温的变化可能和植物开花时间的早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对比,他们发现大体上是气温平均每升高1摄氏度,植物的开花时间就要提前3.9天。
这一变化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开花植物,特别是开花季节为2月到5月的植物。
北半球又是全球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全球变暖是现代工业发展、环境破坏的结果,因此导致植物开花时间的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气温的变化。
(2)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通过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揭示事物的规律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植物的生理过程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并形成了其自身的生长规律。
三、舍罕王赏麦的故事的启示:舍罕王为什么会吃这样的亏呢?因为他根本没有这巨大数量的感性认识,即使比他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即借助理性认识,才能把握到。
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案例
案例9:智破入骨教堂迷案2000年到2004年底,捷克库那哈拉市发生了多起人15失踪案件,但直到2004年11月19日鬼节前夕,一位美国大学生在当地著名的圣巴巴拉人骨教堂神秘失踪后,才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当地人传说,骨魔瑞特会在每年的11月20日前后一周的时间里,出外寻找骨头为这座教堂添加新的材料。
这些失踪的人难道已经成为骨魔魔掌下新的牺牲品了吗?库那哈拉市陷入恐慌之中。
教堂鬼节,美国游客神秘失踪人骨教堂始建于14世纪,从外观看来是一座很普通的哥特式建筑。
在13世纪时,来自耶路撒冷的一把圣土撒在教堂附近的墓园,人们认为埋身于此就可以上天堂,所以将这里作为了身后的福地。
14世纪,大量人死于战争和疾病,墓园放不下如此多的尸体,教堂当局决定用人骨来装饰教堂,这恐怖而神圣的使命与19世纪末才完成。
由于教堂的独一无二,平时警卫森严,只有在周日和鬼节前后各一周时间才对外开放。
教堂内的蜡台、天花板、墙壁上的花毯、圣坛等均由人骨堆砖或修饰而成。
2004年11月19日,鬼节前夕,这里吸引了众多游客,两个美国大学生哈尔和威里也来此参观,跟随讲解员转了一圈后,二人意犹未尽,威里认为夜晚会更可怕,而哈尔不以为然,二人起了争执,于是打赌哈尔在教堂内待上一晚,如果能坚持到第二天早上教堂开门,那哈尔就赢,赌金100美元。
而第二天一早威里却未见哈尔走出教堂。
教堂内也找不到哈尔的影子,情急之下,威里报了警。
由于失踪的是外国游客,警局格外重视,警长费林格下令包围教堂,命警员全面搜索,未得到任何结果。
在打算收队时,助手安东的对讲机掉进了神坛,砸在了神坛的边缘,撞碎了几根腿骨的骨端。
安东脸色苍白起来,这些14世纪的骨头都是文物,于是钻人栏杆内去捡,随手碰了碰受损的骨头,想知道是否只是骨端受损,他的手被粘了一下,发现手上有点油腻,再摸过去,他竟然抽出了一根腿骨。
大家发出尖叫,神坛会不会因此倒塌?安东冷静地将腿骨展示在人们面前:“这是一根新鲜人骨,骨内油质慢慢渗出,在表面形成油腻,而且无论是从颜色还是重量上它都与那些七百年前的旧骨有所差别。
[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典故“请鸭嘴兽原谅(实事求是反对教条)恩格斯在1895年给康•施密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1843年我在曼彻斯特看见过鸭嘴兽的蛋,并且傲慢无知地嘲笑过哺乳动物会下蛋这种愚蠢之见,而现在这却被证实了!因此,但愿您对价值概念不要做我事后不得不请求鸭嘴兽原谅的那种事情吧!"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鸭嘴兽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卵生。
通常每次产二卵,由雌兽伏在卵上孵化,这种动物有乳腺,无乳头,幼兽从雌兽腹面濡湿的毛上舐食乳汁。
按过去教科书上的概念,哺乳动物应该是胎生,不会下蛋,恩格斯一度也拘泥于这种认识,盲目地相信了教科书。
后来,当他弄清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之后,就写了上面一封信,告诉施密特,他也曾经迷信过书本,希望施密特不要再做那种蠢事。
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象恩格斯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得那样准确无误,重要的是当认识到错误后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迅速地纠正错误。
在这一点上,恩格斯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牛顿与神学(世界观问题)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
他在自发的唯物论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的理论,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对力学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是他在哲学上是个盲人。
他厌恶理论思维,曾自我警告:“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当时的形而上学指哲学思维)这是他为了排斥理论思维发出的警告。
事实上他自己也不可能摆脱哲学的影响和支配。
为了解决太阳系最初是怎样开始运动以及行星又是如何绕太阳运转这类问题时,他认为除了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必须有一个“切线力”。
这个力从何而来呢?他陷入了困境。
于是,他提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来作为太阳及行星运动的起因,从而,从自发的唯物论坠入唯心论的泥坑。
晚年,他埋头注释《约翰启示录》,写了130万字的神学著作,妄图用科学的发现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这就完全作了宗教神学的俘虏,阻碍了他在科学上做出新的贡献。
这件事说明,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如果忽视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就会偏离科学的道路。
有关马原原理的案例分析
有关马原原理的案例分析概述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如何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我们将通过案例来阐明。
案例一: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是一项涉及广大农村群众的社会性工程。
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不仅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农村土地改革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集体化和现代化。
过去,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分配机制存在许多弊端,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发展缓慢。
而通过改革,农村土地的流转和经营权得到明确,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加有序和规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其思想意识。
通过农村土地改革,人们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相应的思想观念也得到进步和改变。
农村群众对集体经济的认同感增强,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也大幅提高。
案例二:工人权益保护工人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保护工人的权益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基础地位,并提倡对工人权益的保护。
以某企业的工人维权案例来看,工人因超长工时、低薪等问题发起了罢工示威活动。
在这场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力是价值创造的基础,而资本主义社会往往将劳动力看作商品化的对象。
在这个案例中,工人通过罢工等集体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和社会地位。
他们的行动不仅彰显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也表达了对剥削的不满。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对工人权益的保护。
通过工会组织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人权益得到明确保护。
这为维权行动提供了合理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为改善工人权益提供了制度的基础。
案例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被视为重要内容。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例如,某地区长期以重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但由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3.3)--第四章第3课教学案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教学案例案例1:“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
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路和商业中心的大转移,原来贸易发达的地中海区域逐渐冷落,欧洲大西洋沿岸熙熙攘攘,成为新兴的国际贸易中心,从而刺激了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和资本繁殖。
在多佛尔海峡两岸,英国和佛兰得尔的毛纺织业与呢绒业空前兴旺。
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
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
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
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
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
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托马斯﹒莫尔身处英国“圈地运动”高潮时期,曾经亲眼目睹了“圈地运动”带给农民的灾难。
他在自己的名著《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
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
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
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首先,这个约翰﹒波米尔是个极有势力的人,自从他领有这个庄园,就用勒索强暴的方式占夺了上述您的苦难臣民的牧场,近来还用篱笆围了牧场连同其他土地,将之归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
理论研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理论研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实践应用与启示1. 案例描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指导方针。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将其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
这些理论的实践应用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2. 分析与启示:首先,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消除了封建农奴制度。
这一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国家也可以根据自身国情,进行相应的土地改革,在改善农民生活的同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中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这一经济改革实践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构建的原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其他国家可以通过吸取中国的经验,结合自身国情进行符合自己实际的经济改革,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坚持教育的公平与优质并重,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这一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解决教育问题和提升国民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加强教育改革,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推动人力资源的发展。
最后,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一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构建生态文明和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国家可以通过学习中国的经验,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为后代子孙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综上所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实践应用进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从中国的经验中,其他国家可以得到启示,根据自身国情有针对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实现自身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案例1:在某个小城市的一家工厂,工人们每天从早上八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六点结束,工作时间长达10个小时,但他们的工资非常低微,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同时,工厂管理层对工人的福利待遇和安全保障也几乎没有投入和关注。
工人们由于工作过于繁重和加班加点,身体逐渐出现了各种健康问题,而工厂方却没有提供医疗保障。
这种经济、劳动关系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社会财富和价值的创造者,工人应当享有公平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同时也要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
而在这个案例中,工人的劳动付出得到了不公平的回报,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夺,而工厂管理层则占据了相对较高的利益地位。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该建立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消除阶级差别和剥削现象来实现社会主义。
这个案例可以引起人们对于经济制度和劳工权益的反思,促使社会各方关注并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社会福利,从而建立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
案例2:在某国的一个农村地区,一部分富裕的地主拥有大量土地资源,而农民则只能依靠劳动力出卖和温饱生活。
富裕的地主通过私有制的土地租借和经营,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而农民们却在贫困中苦苦挣扎,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土地资源的集中和富贵的积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土地是自然的恩赐,属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财富。
而在这个案例中,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少数人垄断,剥夺了广大农民享受土地福利的机会,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主张土地的社会化和平均分配,通过公有制和土地改革来保障农民的权益,推动社会进步和公正。
这个案例可以引起人们对土地问题的思考,促使社会各界关注并解决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实践案例讨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实践案例讨论一、案例背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从农业社会逐步实现工业化,并形成了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国家制度和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视为这一历史演变和社会实践的基石,对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成效。
二、案例一: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农村改革1. 案例背景中国革命战争期间,农村地区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阵地。
经过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建立了以农村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农村改革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任务。
2. 案例分析在农村改革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从农业经济的社会属性出发,深入分析了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矛盾,提出了实现农业社会化的方针政策。
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措施,成功解决了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利益受损等问题,为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案例二: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案例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迈向现代化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2. 案例分析在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中国共产党以及经济学家深入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通过引进外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成功地建立了一体两制的经济体制,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案例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案例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促使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 案例分析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战略,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推动节能减排等措施,中国在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典型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典型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加具体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本文将从社会阶级、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方面,选取典型案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阶级案例分析社会阶级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选取当代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作为案例,通过对比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清晰地展现阶级的存在与发展。
在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巨大的社会经济差距。
在城市,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而农村地区由于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分配等问题,人们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就业和收入问题也普遍存在。
这种城乡差距恰恰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存在和差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社会阶级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权限所形成的,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在资源分配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
在城乡差距案例中,城市居民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城市资本家和工人阶级,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从而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福利。
而农村居民则作为城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农民阶级,相对较少地占有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因此在城乡差距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历史唯物主义案例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阶段性。
我们选取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作为案例,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可以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和计划安排。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和局限性,经济增长面临瓶颈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原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际案例分析及思考
马原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际案例分析及思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中,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一些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
案例一: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社会分工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不同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承担不同的职能和角色。
然而,在实际社会中,社会分工往往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家和工人之间的社会分工非常明显,工人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他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工资,而企业家却可以通过获取剩余价值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
这个案例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让社会分工更加合理,避免社会不平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必须消除剥削和压迫的制度根源,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
只有这样,社会分工才能更加合理,人们的劳动价值才能得到公正的体现。
案例二:商品交换与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商品交换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商品交换是指通过货币来实现的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
然而,这种交换关系往往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涉及到各种社会关系的转化。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通过购买商品,人们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参与到各种社会关系中。
例如,当我们选择购买某个品牌的产品时,我们往往会考虑到这个品牌的口碑、品质以及与其他人的社交关系等因素。
通过商品交换,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等因素也在不断地转化和重构。
这个案例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商品交换对于社会关系的影响如何?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交换的基础是私有制,而私有制是一种剥削和压迫的制度。
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使商品交换真正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平等。
案例三:社会发展与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社会发展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社会从一个历史时期向另一个历史时期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学生们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分析来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案例一: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制度,它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下面以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案例描述:某国A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试图实现社会主义。
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资本主义的痕迹,如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的存在等。
作为该国的政策顾问,你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该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分析:1. 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是一种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制度,它以人民为中心,旨在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即便在某国A仍存在着一些资本主义痕迹,但只要国家坚持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关系,就能够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
2. 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即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分配。
(2)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按劳分配是其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
按照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来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旨在激励人民积极性和创造力。
(3)经济的有计划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计划为基础,国家通过制定经济计划来统一安排社会生产,从而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4)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倡导共产主义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旨在培养全民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共同价值追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某国A尽管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资本主义痕迹,但只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主要特征,积极进行改革和完善,就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原课程思政案例
马原课程思政案例马原课程是指中国大学中的一门思政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
下面是一个关于马原课程的思政案例:案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实践背景:某大学的马原课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进行研究并展开讨论。
案例描述:学生小明在进行材料收集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实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差异。
他发现有些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在政治制度和民主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而有些国家则在政治制度和民主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经济建设相对滞后。
思考问题:小明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实践与国家的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如何评价不同国家在经济建设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表现等。
解决思路:小明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实践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他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一些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案例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背景:某大学的马原课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行实践探索。
案例描述:学生小红在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选择了一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她发现社区内存在着不同居民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导致社区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小红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思考问题:小红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在社区内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如何解决不同居民之间的隔阂和冲突等。
解决思路:小红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和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她还可以组织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解决隔阂和冲突问题。
同时,小红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社区发展提供更好的建议和方向。
这些案例都是具体的马原课程思政案例,旨在通过实践和思考,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及答案【案例】真理不会因权势而改变在科学史上,以权势压制真理的现象不乏其例,但每次都以权势者的失败和真理的胜利而告终。
19世纪,奥地利科学家花了8年时间,从豌豆杂交实验中总结出两条遗传学的基本定律,即遗传学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人称“孟德尔定律”。
当时,孟德尔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论文寄给著名的瑞士植物学家耐格里审核。
这位生物权威看不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业余研究者,认为这是“依靠经验而不是依靠理智的结果,靠数豌豆是得不到真理的”。
失望之余,孟德尔只得在1889年将论文发表在奥地利自然科学学会的年刊上。
到了20世纪初,美国实验胚胎学价摩尔根把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定律和细胞染色体结合起来研究,在遗传学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并且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理论被称为“染色体——基因学说”。
在苏联遗传学发展过程中,存在摩尔根学派和米丘林学派,两派因观点不同曾进行过长期的争论。
1939年到1955年担任列宁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的农学家李森科,把自己未经过实践论证的观点挂上“米丘林遗传学”的招牌,借助权势,用“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完全否定染色体理论。
同时,他打着米丘林的招牌,并依靠在小麦春化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利用列宁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的职权,特别是借助斯大林的支持,对苏联摩尔根学派进行打击,将一些异己分子撤职、关监狱、流放甚至处死。
但是,真理不会被权势压倒的,科学实践证明了李森科的失败,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摩尔根学派的观点是正确的。
【问题】该案例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什么?(1)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之所以颠扑不破,其力量在于它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因权势而改变,不以人的好恶为转移.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首先,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其次,是指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坚持客观真理论,必然坚持唯物主义真理一元论坚持客观真理论,必然承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既然真理是客观的,任何人要认识和发展真理,只能靠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 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对真理: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
第三,设计科学的教材结构,寻找社会需求、学生 发展和语文学习的最佳结合点,构建语文教材编写 体系。
第四,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 关系,使学生以教材为凭借,自觉获得语文知识, 培养能力,促进发展。
2020/4/11
16
反思:语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鲁迅先生是一个大师,但不是神人。他的文章也不 是永远必须放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第一线的,鲁迅先 生那个时代是热血抗争的时代,是革命与战争的时 代。然而21世纪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大环境,现在 的青年对阿Q的兴趣肯定没幻想性比较强的金庸小 说大,鲁迅的文章大多是教材安排我们去看的,金 庸的多是读者自己愿意去看的。这是一个事实。另 外,鲁迅小说与金庸武侠同样体现爱国主义思想, 而金庸先生的小说,比起深刻隐晦的鲁迅文字风格 来说,其可读性也许更加适合中小学生,这也是一 个事实。
2020/4/11
7
适应当代中学生要求
语文课程的作用是双重的,既可以作为个体的表达 工具,也可以作为实现文化延续与传承的工具。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文以载道”被提到一个压 倒其他价值的绝对地步。
不可否认,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民族魂”,但长期 以来被人们“脸谱化”了,这种理解方式对现代审 美习惯的培养是不利的,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会降低、削弱他们传承文字审美能力的情趣,进 而对语言文字发展创新产生倦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
06国贸1班 金 逸 15720062201621 康潇潇 15720062201622 雷 姗 15720062201624 李 婵 15720062201625
金庸VS鲁迅
2020/4/11
2
事件回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典故“请鸭嘴兽原谅(实事求是反对教条)恩格斯在1895年给康•施密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1843年我在曼彻斯特看见过鸭嘴兽的蛋,并且傲慢无知地嘲笑过哺乳动物会下蛋这种愚蠢之见,而现在这却被证实了!因此,但愿您对价值概念不要做我事后不得不请求鸭嘴兽原谅的那种事情吧!"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鸭嘴兽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卵生。
通常每次产二卵,由雌兽伏在卵上孵化,这种动物有乳腺,无乳头,幼兽从雌兽腹面濡湿的毛上舐食乳汁。
按过去教科书上的概念,哺乳动物应该是胎生,不会下蛋,恩格斯一度也拘泥于这种认识,盲目地相信了教科书。
后来,当他弄清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之后,就写了上面一封信,告诉施密特,他也曾经迷信过书本,希望施密特不要再做那种蠢事。
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象恩格斯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得那样准确无误,重要的是当认识到错误后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迅速地纠正错误。
在这一点上,恩格斯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牛顿与神学(世界观问题)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
他在自发的唯物论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的理论,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对力学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是他在哲学上是个盲人。
他厌恶理论思维,曾自我警告:“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当时的形而上学指哲学思维)这是他为了排斥理论思维发出的警告。
事实上他自己也不可能摆脱哲学的影响和支配。
为了解决太阳系最初是怎样开始运动以及行星又是如何绕太阳运转这类问题时,他认为除了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必须有一个“切线力”。
这个力从何而来呢?他陷入了困境。
于是,他提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来作为太阳及行星运动的起因,从而,从自发的唯物论坠入唯心论的泥坑。
晚年,他埋头注释《约翰启示录》,写了130万字的神学著作,妄图用科学的发现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这就完全作了宗教神学的俘虏,阻碍了他在科学上做出新的贡献。
这件事说明,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如果忽视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就会偏离科学的道路。
企图离开哲学的指导是办不到的。
王阳明看花(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是我国明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他的哲学思想。
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
“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典型地说明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理想国》的“哲学王”《理想国》是柏拉图写的一本鼓吹政治理想和国家学说的书。
柏拉图认为,最理想的国家应由三个等级组成:第一等级是统治者,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是国家的统治阶级,通晓"善"的理念及治国的哲学,所以,哲学家应该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叫“哲学王”。
哲学王"的德性是智慧。
第二等级是武士,是神用银子做成的。
他们的职责是保卫国家,其德性是勇敢。
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铁做成的。
他们的职责是从事生产劳动,供养第一、第二等级,其德性是节制。
至于奴隶,在"理想国"中毫无地位可言,他们连破铜烂铁都不如。
为什么哲学家具备统治者的权利呢?柏拉图认为是因为人的灵魂的不同。
如工匠的灵魂只能掌握建筑知识,因此他们只配盖房子;农民的灵魂只能掌握农业知识,因此只配种田。
只有“哲学王”才具备考虑整个国家的事情这种特殊的知识,因此,国家应当由他们来统治。
经典案例:《文化多样性公约》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一、案例文本镜头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文化多样性公约》新华网巴黎2005年10月20日电(记者高津英): 正在巴黎举行的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20日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旨在通过弘扬民族传统和语言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在154个参与投票的国家和地区中,有148票赞成,4票弃权,只有美国和以色列投票反对。
这项由法国和加拿大倡议的文化多样性公约包括35项条款,被不少国家认为是可以对抗美国“文化霸权”的一个堡垒。
公约规定,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产业和服务有其特殊性,不应与一般商品同等对待。
各国有权采取有利于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措施。
公约将在得到30个国家的批准承认后正式生效。
但美国却坚决反对这项公约的通过,认为它可能会被用来设置贸易壁垒,从而对美国电影和流行音乐等文化行业的出口构成障碍。
在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下,法国和加拿大一直在为文化多样性公约的通过而努力。
在2003年10月召开的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与会成员通过决议,授权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启动起草一个保护文化多样性国际公约的工作。
相关链接:为了在国际、区域和国家各个层面保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其中于1972年、2003年和2005年先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构成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法律体系的骨干公约。
据悉,以上三个公约已分别于1975年12月17日、2006年4月20日和2007年3月18日生效。
镜头二:尊重文化多样性《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3日第三版(郑园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20日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简称《文化多样性公约》)。
这是国际社会捍卫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果。
它意味着文化多样性原则被提高到国际社会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高度,并具有国际法律文书的性质。
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
它涉及以下基本认同: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宗教信仰、工艺技能、传统习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
尊重多样性,就是尊重文化的异质性。
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却无优劣高下的区分,它们都应获得同等的尊重和人类共同的保护。
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如同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生命在地球上续存的根本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
每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有独特的美丽和智慧。
美国人类学家博克说:“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资源。
”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多基因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002年9月,在联合国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文化是“与经济、环境和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
会议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集体力量,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从宣言到公约,中国政府自始至终积极参与。
作为文化大国,我们参与其中,既是为了保护和发展中华文化,也是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其他文化开放。
因为不同文化的真诚交流、和谐相处,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动力,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保障。
相关链接:中国向联合国递交《文化多样性公约》批准书。
新华网巴黎2007年01月30日电(记者林晓轩):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代办张双鼓,30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里维埃女士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批准书。
张双鼓代办说,《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反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广大成员的愿望和要求,它对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张双鼓代办说,中国参与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制定的全过程。
中国愿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双鼓代办表示,中国希望以缔约国的身份参加将于今年5月份召开的第一届《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
镜头三: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年09月16日第一版(记者吴绮敏、何洪泽)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15日上午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 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及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并就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发表了以下几点意见……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
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
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胡锦涛讲话结束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胡锦涛的讲话在与会领导人中引起强烈反响。
相关链接:1998年伊朗总统哈塔米向联合国建议把2001年确定为“文明对话年”,获得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主张将文化多样性作为一种有生命力、因而能不断发展的财富加以保护;在西班牙和土耳其两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2005年7月宣布“不同文明联盟论坛”正式成立,论坛的成立得到联合国所有会员国的一致欢迎;2008年1月,联合国“首届不同文明联盟论坛”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来自6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政府代表、国际组织、民间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会议。
二、思考讨论题:1.“9•11”事件之后不到两个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就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之后很快启动了《文化多样性公约》的起草工作,2005年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公约》。
这一系列的行动表明了世界各国在文化和文明问题上怎样的立场和态度?2.请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矛盾学说,谈谈你对“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的认识。
三、案例解析:文化既是文明的载体,又是民族的根基。
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也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