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学实验讲义

合集下载

讲义——海洋生态学

讲义——海洋生态学

第九章 海洋污染与环境管理

海洋自然保护区 指以保护海洋为目的,在海域、岛
屿和海岸带对选择的保护对象,依法划出一定的面 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建立海洋自然保护 区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 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 的现象。


生物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包括集群、同伴、种内竞争等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与被食、种间竞争、合作与共生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 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 用。 群落演替,指一定区域内,群落中生物种群被别的 生物种群所取代的过程,群落组成向一定方向产生 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海洋生态学提纲
1. 2. 3.
4.
5. 6. 7. 8.
9.
绪论 生态学基础 水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性 浮游植物种群动力学 浮游动物种群动力学 海洋生物群落动力学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过程 近海生态系统 大洋生态系统 海洋污染与环境管理
第一章 绪论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的研究层次
细胞 组织 器官 个体 微观
东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之一,它西北接黄海,东北一济州岛东 南端至日本长崎半岛连线与朝鲜海峡为界,东及东南以日本 九州,琉球群岛及我国台湾岛连线与太平洋相接,南以福建 与广东省交界处的南澳岛和台湾省南端的鹅銮鼻的连线为界 。北宽南窄,NE~SW向长度约1300km,东西向宽约740km ,总面积为77×104km2。平均水深370m,最大水深2719m.东 海在构造上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交汇地带,是 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典型发育地区。东海气温四季变化明 显,气温时空变化的大形势反映了典型的季风特征。东海春 季表、底层溶解氧等值线呈扇形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此时东 海陆架浮游植物活动比较旺盛。夏季则由于温度升高,溶解 氧溶解度降低,整体上溶解氧含量低于春季水平,且溶解氧 等值线扇形分布被打破。

《海洋生物资源》 讲义

《海洋生物资源》 讲义

《海洋生物资源》讲义一、海洋生物资源的概述海洋,这个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广阔领域,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无限可能的生命宝库。

海洋生物资源,简单来说,就是海洋中各种有生命的物质,包括海洋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其丰富的种类和巨大的数量。

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庞大的鲸鱼,从五彩斑斓的珊瑚到形态各异的海草,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海洋中的生物种类繁多,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生物资源不仅在数量上庞大,而且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

二、海洋动物资源海洋中的动物资源丰富多样,其中鱼类是最为人们所熟悉和重要的一类。

据估计,全球海洋中的鱼类约有两万多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习性也各不相同。

有些鱼类,如金枪鱼、鳕鱼等,是人类重要的食用鱼类。

这些鱼类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食用价值,一些海洋动物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例如,海马、海参等,在传统医学中被认为具有滋补身体、治疗疾病的功效。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动物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栖息地破坏等问题,导致许多海洋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例如,白鳍豚、中华鲟等珍稀物种,如今已经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

三、海洋植物资源海洋中的植物资源主要包括海藻和海草两大类。

海藻是海洋中最常见的植物之一,它们种类繁多,如海带、紫菜、裙带菜等。

海藻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而且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海草则是另一种重要的海洋植物,它们生长在浅海区域,形成了独特的海草床生态系统。

海草床不仅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而且对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净化海水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填海造陆、污水排放等,海洋植物资源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生物综合实验讲义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生物综合实验讲义

2012级海洋生物综合实验实验指导书隋丽英袁春营邓元告刘洪艳张波编写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科学系2013年10月第一部分浮游动植物培养实验一单细胞藻类的培养一、实验目的1、了解单细胞藻类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及培养基的制备2、掌握单细胞藻摇瓶培养技术二、实验内容单细胞藻类培养基的配制;单细胞藻类的摇瓶培养技术。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藻类是无胚的放氧光合生物,本实验介绍的细胞培养方法,主要基于藻类细胞进行放氧光合作用这种主要功能。

藻类与微生物培养有相似之处,在固相平板上分离、纯化和保种,在液相中采用通气和振荡方法促进繁殖。

四、实验条件1、实验仪器:分光光度仪、灭菌锅、光照培养箱或光照摇床、电子天平、显微镜等。

2、实验材料: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3、药品和试剂:Walne培养基:以0.1%比例加入海水培养基中,配方如下。

每组学生:250ml锥形瓶2个,皮筋,100ml量筒,1ml 移液器或刻度吸管,200ul移液器。

五、实验步骤1、将已培养好的对数生长期的盐藻藻种接入装有100mL Walne培养基的250ml锥形瓶中,接种量约为5%。

2、将已接种的锥形瓶置于光照培养箱中静置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摇晃一次),光照强度为60 μmol photons/m2.s,温度23-25℃。

3、藻细胞生长的测定:每隔一天测一次吸光值OD674或进行细胞计数,测一周左右(约2-4天进入对数期)。

4、绘制生长曲线。

实验二轮虫的孵化、培养及生长繁殖测定一、实验目的了解浮游动物轮虫的孵化、培养和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1、轮虫休眠卵的孵化和孵化率测定2、用单胞藻培养轮虫3、轮虫生长和挂卵量的测定三、实验原理和方法四、实验条件1、实验仪器:250mL锥形孵化管、恒温水浴槽、电加热棒、充氧泵和气管、解剖镜2、实验材料:轮虫休眠卵、小球藻培养液、天然海水、卢戈氏固定液等五、实验步骤张波老师上课用第二部分藻类DNA的提取和PCR扩增实验三单细胞藻总DNA的提取一、实验目的学习提取藻类总DNA提取的方法。

海洋生物学讲义

海洋生物学讲义

海洋生物学讲义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第一章绪论1. 2324太阳紫外线、闪电、高温等的作用下产生地球聚合,缩合反应长期演变海洋环境1952 S.L. Miller 电击试验聚集进化,分支生命起源于海洋按生态类型分: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游泳动物海洋环境分区水层区底层区海水中可溶性物质得含量用‰表示,称为盐度海水热容量:1摩尔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度时所吸收(释放)得热量海洋环境问题:人类利用海洋环境不当、人为排污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及资源衰竭、海洋生境破坏及生态失衡、有害赤潮、全球环境变化及效应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赤潮:一种有害得海洋生态学现象,特定环境条件下,海洋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造成水体变色人类活动对生物适应性得影响:海洋污染带来得生物学效应(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物种多样性下降(过度商业捕捞与人为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船底携带、压舱水、人为引进)、赤潮发生过程中赤潮生物得演替现象藻类主要特征:1.藻类就是低等植物,分布广,绝大多数生活于水中。

2.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小球藻34μm,巨藻长60m。

3.具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得自养型生物(autotrophic plant)。

4.没有真正得根、茎、叶得分化,又称叶状体植物。

5.繁殖器官简单,以单细胞得孢子或合子进行繁殖,无胚,又叫孢子植物(spore plant)。

总之,藻类就是无胚而具叶绿素得自养叶状体孢子植物。

藻类得繁殖方式可分为3种:⏹营养繁殖(vegetative reproduction)⏹无性繁殖(asexual propagation)⏹有性繁殖(sexual propagation)营养繁殖:不经过任何生殖细胞(配子或者孢子)而进行得繁殖方式。

养料充足、温度适合环境中进行。

细胞分裂、群体破碎、藻丝体断裂无性(孢子)繁殖:通过产生不同类型得孢子来进行繁殖。

产生孢子得母细胞叫孢子囊,孢子不需要结合,一个孢子可长成为一个新得植物体孢子类型:游动孢子、静孢子、厚壁孢子(休眠孢子)有性繁殖:通过生殖细胞(配子)得结合形成合子,合子萌发(经减数分裂)形成新得植物体,或由合子产生孢子,再由孢子萌发成新个体。

海洋生物学PPT课件

海洋生物学PPT课件
Marine Biology
黎双飞 (667017)
田静 博士 26535286
主要授课内容 第一章 海洋生物学概述 第二章 海洋生物学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 海洋生物多样性 第四章 海洋生态 第五章 实验海洋生物学与海洋生物技术 第六章 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教材: 相建海主编 海洋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
小资料: 科学家们经过测量,发现印澳板块至今仍在向北漂移,致 使喜马拉雅山脉继续不断升高。近万年来,喜马拉雅山脉 升高了500米,即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在上升。
吐鲁番盆地的变

急剧上升导致断裂陷落
大海
鱼类和恐龙化石,证明 吐鲁番曾经是一片大海
盆地
低于海平面155米,是我国 最低的盆地,为世界第二低 地。
或海洋
大西洋
板块碰撞 挤压
大洋板块与大 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 陆板块
大洋板块俯 冲带附近常 马里亚纳海沟 形成海沟 东亚岛弧链;
大陆板块受 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 挤向上隆起 系,等等 成岛弧和海 岸山脉
常形成巨大 喜马拉雅山脉
的山脉
(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
相碰撞)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大海
碰撞
鱼龙、三叶虫、珊瑚 巨厚沉积岩语
海水含盐度1 6~47‰ (平均为35‰),淡水含盐浓度只有0.01—0.5‰
一 认识海洋,海与洋的区别
2 海洋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
2.1 共同点:都是借助于水这一环境因子。水的某些特性对生态系统
中的其他因子具有重要影响:①水的密度大于空气;②水的比热较大,导 热性能差;③光线在水中的穿透力比在空气中小;④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不但酸、碱、盐可以溶解于其中,一些有机物也能为水所溶解,从而为水 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丰富的营养源。

海洋生物学实验讲义(巩宁).

海洋生物学实验讲义(巩宁).

海洋生物学实验讲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巩宁2011.10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海洋生物学是海洋科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为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

共安排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二个教学环节,通过实验环节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初步的分析相关问题和实验研究的能力,为将来的相关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海洋生物学基础。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位课——“海洋生物学”的实验环节。

与理论课内容同时或在其后开设。

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海洋生物学”课程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判断实验现象的能力,能正确诚实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能正确地、独立地撰写实验报告;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掌握海洋生物活体标本和固定标本的制作和观察方法,能够识别常见的海洋生物并对其生态适应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初步的分析。

目录实验一海洋生物的显微镜观察附显微镜基本知识 (4)实验二海洋浮游植物形态观察 (10)实验三海洋浮游动物形态观察 (15)实验四海洋浮游生物调查方法 (19)实验五潮间带实习及底栖海藻采集 (23)实验六底栖海藻标本制作与保存 (25)实验七底栖海藻形态观察 (27)实验八海洋底栖动物形态观察 (33)实验九海洋游泳动物形态观察 (36)实验十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提取 (39)附录大连沿海常见底栖海藻蜡叶标本图片 (42)实验一海洋生物的显微镜观察实验目的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2、学习显微镜的正确使用维护。

3、学习海洋生物形态的观察方法。

材料和器具1、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吸水纸、吸管。

2、生物标本制片、海水水样实验内容(一)显微镜使用1、取镜打开镜箱、右手握住镜臂,取出显微镜,用左手托住镜座放于平稳的实验台上。

探索海洋生物:海洋学本科实验教案

探索海洋生物:海洋学本科实验教案

探索海洋生物:海洋学本科实验教案引言海洋生物是地球上最神奇和多样化的生命形式之一。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海洋生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运作,并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做出贡献。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针对海洋学本科实验的教案,以帮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海洋生物的认识。

实验目标本实验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地采样和实验分析,探索海洋生物的种类、习性和适应策略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而言,以下是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1.了解典型海洋生物的特征和分类;2.学习如何进行海底调查以及如何辨别不同类型的浮游动植物;3.了解藻类在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性;4.探索深潜器材的使用方法,并观察水下环境中不同种类动植物之间相互作用;5.学会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提炼出有意义的结论。

实验材料1.网络、图书馆或其他资源以获取关于海洋生物的相关资料;2.水下相机、显微镜等观察工具;3.海洋动植物标本;4.塑料容器、过滤器、荧光染料等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步骤一:海底调查与样本收集1.学生组成小组,前往当地海岸线或潜水中心进行海底考察;2.使用水下相机拍摄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3.收集浮游动植物样本,并将其放入塑料容器中进行保留。

步骤二:藻类的重要性1.将收集到的浮游植物样本分为不同类型,使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结构和形态特征;2.了解藻类在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性,并展示相关实例和图表。

步骤三:水下探测与相互作用观察1.使用深潜器材,在适当的深度进行水下探险;2.观察不同种类动植物在水下环境中的相互作用;3.记录观察结果并拍摄相关图片。

步骤四:数据记录和分析1.学生整理和分析所收集到的观测数据;2.绘制图表、制作统计表格,并从中归纳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实验总结与讨论本实验通过实地考察、观察、采样和实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通过探索海洋生物的适应策略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将获得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更深层次理解。

海洋生物学实验-200805-陈洪举

海洋生物学实验-200805-陈洪举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本课服务于《海洋生物学》课程。

在《海洋生物学》课程中,讲授了大量海洋生物的分类学和形态学特征。

本课程主要观察中国近海常见海洋生物类群代表种的形态结构,掌握基本生物学特征,识别常见代表种类;熟悉海洋生物的取样方法。

In the course of marine biology, the taxonomic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organisms are taught. This course aim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creature by specimen-observation. By observing the common marine organism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the students will have intimate knowledge of the basic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dentify the common species, and understand the sampling methods of marine organisms.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主要类群和重要的特征是本课程的重要目的。

本课程的授课通过硅藻类群形态观察及其特征识别、甲藻类群形态观察及其特征识别、刺胞动物形态观察(含栉水母动物)、常见桡足类的形态观察和解剖训练、软甲纲动物形态观察、毛颚动物和被囊动物形态- 3 -观察、棘皮动物形态观察和海洋生物的采集与识别等实验,加深学生对《海洋生物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基础知识的理解。

海洋生物学课程试验教学大纲

海洋生物学课程试验教学大纲

目录《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3)《海洋科学导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14)《海洋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16)《海洋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22)《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5)《海洋环境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2)《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37)《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42)《海洋法》课程教学大纲 (44)《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54)《海水养殖》课程教学大纲 (60)《海水养殖》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65)《海洋微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7)《海洋微生物学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73)《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76)《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83)《水生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89)《海洋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91)《海洋天然产物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96)《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98)《海洋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104)《海洋资源与利用》课程教学大纲 (111)《海洋功能区划与海域使用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117)《海洋科学技术进展》课程教学大纲 (121)《海洋药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126)《大气-海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32)教学实习大纲 (138)教学实习大纲 (139)专业实践大纲 (140)专业大实验大纲 (141)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142)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143)《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Marine Science Introduction)课程编号:1017290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学分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种水文要素(如温度、盐度、密度等)的分布变化特征以及海洋中各种运动(如海流、波浪、潮汐等)的发生、发展规律,学习利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简单的海洋学问题,并为今后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海洋生物学实验

海洋生物学实验

海洋生物学实验
摘要
本实验旨在研究海洋生物的生态特征和适应机制。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文档将介绍实验的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

目的
1. 掌握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2. 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要素。

3. 研究常用的海洋生物标本处理和观察技术。

材料与方法
1. 实地考察:选择适合的海洋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

2. 样本收集:在实地考察中,采集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样本,并记录其外观特征和生态环境。

3. 标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处理,如酒精定影法、甲醛固定法等,制作标本用于观察和研究。

4. 观察和记录:使用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标本的细节特征,并记录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

5. 数据分析: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和讨论
1. 分类和特征:根据观察结果,对采集到的海洋生物进行分类和描述,了解其结构、生态特征和适应机制。

2. 生态环境要素: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特点和生态环境要素,例如水温、盐度、光照等。

3. 标本处理和观察技术:掌握海洋生物标本的处理方法和观察技术,能够正确地制作和观察海洋生物标本。

结论
通过海洋生物学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态特征和适应机制。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我们不仅研究到了海洋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掌握了标本处理和观察技术。

这将为进一步的海洋生物学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注: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方法和步骤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海洋生物学实验

海洋生物学实验

海洋生物学实验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海洋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实验材料
- 海水样本
- 显微镜
- 玻璃滑片
- 随机采样器
- 干燥水槽
- 生物标本
实验步骤
1. 从海洋中随机采集水样,并将其置于干燥水槽中。

2. 从水样中取出一部分放置在玻璃滑片上。

3. 使用显微镜观察滑片下的样本。

4. 记录观察到的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数量和行为。

5. 根据观察结果,对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并记录其分类特征。

6. 将观察到的海洋生物样本保存为生物标本。

实验结果
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发现海洋生物在不同海域中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具有明亮的颜色,有的具有特殊的体形结构。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一些生物在水中具有特殊的生活性,如群居、捕食等。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海洋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独特的适应能力。

它们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性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同时,对海洋生物进行分类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Smith, J. K., & Johnson, L. P. (2018). Marine Bi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海洋生物学实验

海洋生物学实验

海洋生物学实验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实验材料
- 海水:收集新鲜的海水样本,确保其无污染,并依据实验需
要进行处理。

- 玻璃:用于容纳海水和生物样本。

- 海洋生物样本:选择合适的海洋生物作为实验对象,比如海藻、浮游生物等。

- 实验设备:包括显微镜、实验笔记本、记录工具等。

实验步骤
1. 收集海水样本:选择一个适当的海洋环境,用透明的收集海
水样本。

2. 准备实验设备:将显微镜和其他实验设备准备好,确保其正常工作。

3. 准备生物样本:选择合适的海洋生物样本,并将其放入透明的玻璃中。

4. 观察和记录:用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行为。

5. 分析数据:根据观察记录,分析生物样本的行为特征,探究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6. 结论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结论和讨论,并思考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意义。

注意事项
- 在进行实验时,要确保使用的海水样本无污染,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对不同的海洋生物样本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观察,以确保能够观察到其特征和行为。

- 实验过程中要记录观察结果,并及时分析和总结,避免数据的丢失和遗漏。

以上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生物学实验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咨询。

水生生物学实验讲义

水生生物学实验讲义

《水生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生生物学使用教材:水生生物学教材类型:自编讲义教研室:水产养殖任课教师:XX武汉工业学院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水生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生生物学英文名称:Hydrobiology课程编码:0730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课程教研室:水产养殖学分: 3.5 学时:12应开实验项目个数: 4 实开实验项目个数: 4适用专业、年级:水产养殖专业大二本科生要求先修课程:动物学、植物学、鱼类学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水生生物学(形态和分类)是水产养殖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研究有关生活在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分类地位及其特征,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科学观点认识水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种类的主要特征;掌握水生生物的研究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加强内陆水体的水质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水产资源,改进产品质量,为提高水体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实验一浮游植物观察(3学时)要求学生能详尽地描述浮游植物各大类群常见种类的特征,熟悉了解常见的浮游植物种类。

实验二浮游动物观察(3学时)要求学生能详尽准确地描述浮游动物的特征,熟悉了解常见的浮游动物种类。

实验三底栖动物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3学时)要求学生能详尽准确地描述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的特征,熟悉了解常见的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种类。

实验四水生生物的基本调查方法(3学时)通过实地采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掌握水生生物定性及定量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科学说明实地采样、实验室观察配合装片观察四、考核方式实验报告五、教材《水生生物学》,赵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六、参考书:梁象秋,方纪祖,杨和荃:水生生物学(形态和分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沈嘉瑞等:中国动物志。

科学出版社,1979陈义:无脊椎动物学。

海洋生物讲义-近海海洋生物主要类群及其样品采集整理和分析的注意事项

海洋生物讲义-近海海洋生物主要类群及其样品采集整理和分析的注意事项

近海海洋生物主要类群及其样品采集整理和分析的注意事项(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林茂)前言海洋生态系统由水层和底层两大子系统组成。

水层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浮游生物,底层生态系统的大型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是我近海海洋生物监测的主要对象。

本讲义简要说明了上述监测对象的样品采集、处理和信息整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海洋生物的种类鉴别是海洋生物监测的核心问题,讲义扼要介绍了我们近海水层和底层生物的主要类群和常见物种,目的是促进大家对我国近海水层和底层主要生物类群的种类多样性的了解和认识,为进行监测对象的种类鉴别提供参考。

上篇样品采集整理1 术语和定义1.1 浮游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很弱,只能随水流移动,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

1.2 鱼类浮游生物营阶段性浮游生活的鱼卵和仔、稚鱼的总称。

1.3 底栖生物生活于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生物的总称。

根据与底质的关系,底栖生物可划分三种生活类型,即底表生活型、底内生活型和底游生活型。

1.4 大型底栖生物凡被孔宽为0.5mm套筛网目所阻留的生物,称为大型底栖生物。

1.5 小型底栖生物凡能通过孔宽为0.5mm套筛网目,而被孔宽为0.042mm所阻留的生物,称为小型底栖生物。

1.7 潮间带潮区最高高潮线到最低低潮线之间的海岸带。

该地带在涨潮时淹没在海水中,退潮时又暴露在空气中,受到陆、海双重复杂的影响。

1.8 潮间带的划分根据潮汐水位参数或岸滩生物的垂直分布,将潮间带划分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

1.9 潮间带生物在潮间带营附着、固着、底埋和匍匐活动的一类动、植物的总称,这其中不包括鸟类。

2 调查方式2.1 大面观测2.2 断面观测2.3 连续观测3 采样方法3.1 采水适用于叶绿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微生物、浮游植物等项采样。

3.2 拖网适用于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等项采样。

3.3 采泥适用于微生物、底栖生物采样。

4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浮游生物样品采集4.1 网型选用当进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浮游生物样品拖网采集时,应注意到网型的选用,在30m以浅海域,应采用浅水І型、Ⅱ型浮游生网采集大、中型浮游生物,采用浅水III型浮游生网采集小型浮游生物;在30m以深海域应采用大型、中型游生物网采集大、中型浮游生物,采用小型浮游生物网采集小型浮游生物。

海洋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海洋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海洋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大纲一、制定本大纲的依据根据2006级海洋科学专业培养计划和海洋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本实验教学大纲。

二、本实验课程的具体安排三、本实验课在该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海洋生物技术实验是海洋生物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与相关教学内容配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在海洋生物技术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开设。

学生应具有海洋生物学、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

四、讲授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实验一海洋微藻的保种和培养1.实验的基本内容(1)培养液配制和器具灭菌。

(2)海洋微藻的接种和培养。

(3)微藻细胞密度的测定。

2.实验的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熟悉营养盐配制和高压灭菌锅的使用。

(2)掌握海洋微藻接种和培养的一般方法。

(3)掌握海洋微藻的细胞记数方法。

3.实验的基本仪器设备和耗材高压灭菌锅,显微镜,血球记数板,无菌操作台。

实验二轮虫培养和生长率测定1.实验的基本内容(1)培养条件的建立;(2)轮虫的观察和测量(3)接种,投喂和培养(4)计数并计算比生长速率。

2.实验的基本要求(1)了解微型海洋动物生长的特点和培养条件。

(2)掌握轮虫的培养方法和生长速率的测定。

3.实验的基本仪器设备和耗材褶皱臂尾轮虫,小球藻干藻粉,体视显微镜,微量移液器,计数杯,水浴培养箱,充气设施一套,加热棒,温度计,培养管,海水,碘液。

实验三轮虫和卤虫卵孵化率的测定1.实验的基本内容(1)孵化条件的建立。

(2)轮虫休眠卵和卤虫休眠卵的观察和卵径的测量(3)孵化和孵化率的测定2.实验的基本要求(1)了解微型海洋动物生长的特点和培养条件。

(2)掌握轮虫的培养方法和生长速率的测定。

3.实验的基本仪器设备和耗材褶皱臂尾轮虫休眠卵,卤虫休眠卵,体视显微镜,微量移液器,计数杯,水浴培养箱,充气设施一套,加热棒,温度计,孵化管,海水,碘液,漂液,氢氧化钠。

实验四螺旋藻藻蓝蛋白的提取1.实验的基本内容(1)破碎细胞;(2)蛋白粗分离;(3)层析纯化;(4)含量测定。

水生生物学讲义new

水生生物学讲义new
适应特性 攀爬动物中有不少种类有营造负管或负囊的习性,
负管由砂粒或植物种子构成,并随虫体而移动。有厚重 负管的种类多只在泥表爬行,而负管轻巧的种类则常见 于水生植物上。
3.1.2 底内生活型
(1) 管栖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些能分泌管子埋栖于沙泥中的种
类。
如有的沙蚕生活在“U”形革质管内,管外壁黏附砂粒 和壳片,绝大部分埋入泥沙中,管的两端有开口。
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 底栖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
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 各类水生昆虫
四、习见底栖动物门类
海绵动物门(Spongia) 刺胞动物门(Cnidaria)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环节动物门(Annilida)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棘皮动物门 (Echinodermata)
世界性广分布种,后者局限在暖海。
对底内生活的种种适应:
多数种类具有细长的体形,使之易于在底质中穿行。如 蠕虫。蛏类的贝壳相当纵长。
为解决底质中氧气(或食物)供应不足问题,穴居动物 常有部分身体暴露出于底质外。如颤蚓类,常将尾部暴 露出并不断摇摆,造成水流以获取氧气;有些种类如尾 鳃蚓则在尾部各节有成对的指状鳃,以提高气体交流效 率。蛏类则有很长的进出水管,以便从水中取得氧气和 悬浮食物颗粒。
虫体终生栖居管中,身体中段疣足的腹肢变为腹吸盘 吸住管壁;背肢变为扇状体(或称鼓动器),可鼓动 管内的水流动,这些变异是对管栖生活适应的结果。
(2) 埋栖动物(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生物学实验讲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巩宁2011.10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海洋生物学是海洋科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为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

共安排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二个教学环节,通过实验环节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初步的分析相关问题和实验研究的能力,为将来的相关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海洋生物学基础。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位课——“海洋生物学”的实验环节。

与理论课内容同时或在其后开设。

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海洋生物学”课程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判断实验现象的能力,能正确诚实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能正确地、独立地撰写实验报告;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掌握海洋生物活体标本和固定标本的制作和观察方法,能够识别常见的海洋生物并对其生态适应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初步的分析。

目录实验一海洋生物的显微镜观察附显微镜基本知识 (4)实验二海洋浮游植物形态观察 (10)实验三海洋浮游动物形态观察 (15)实验四海洋浮游生物调查方法 (19)实验五潮间带实习及底栖海藻采集 (23)实验六底栖海藻标本制作与保存 (25)实验七底栖海藻形态观察 (27)实验八海洋底栖动物形态观察 (33)实验九海洋游泳动物形态观察 (36)实验十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提取 (39)附录大连沿海常见底栖海藻蜡叶标本图片 (42)实验一海洋生物的显微镜观察实验目的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2、学习显微镜的正确使用维护。

3、学习海洋生物形态的观察方法。

材料和器具1、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吸水纸、吸管。

2、生物标本制片、海水水样实验内容(一)显微镜使用1、取镜打开镜箱、右手握住镜臂,取出显微镜,用左手托住镜座放于平稳的实验台上。

镜检者姿势应端正,一般左眼观察,右眼便于绘图或记录。

观察时两眼必须同时睁开,以减少疲劳。

2、调光一般采用散射光,如光线弱时可用日光灯光作光源。

(1)将低倍镜转至镜筒下方,旋转粗调节器,使镜头与载玻台相距0.5cm。

(2)左眼看目镜,观察光源强弱,调节反光镜(一般用平面镜,若光线弱时可用凹面镜)、光圈与升降聚光镜使视野内光线均匀明亮。

若用显微镜灯,则调节光源开关、光圈及升降聚光镜即可。

3、低倍镜观察将待测标本置载物台上,用卡尺夹住,移动推动器,使观察标本处于物镜正下方。

转动粗螺旋,使载物台上升(或镜筒下降)至距标本0.5cm处,由目镜观察,然后慢慢下降载物台(或上升镜筒)直至出现模糊像后,用细调节器调至物像清晰为止。

4、高倍镜观察低倍镜观察至清晰物像后,将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转换高低镜,然后用细调节器调至物像清晰。

5、油镜观察(1)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将油镜转至正下方(2)小心上升镜台(或下降镜筒),从侧面注视镜头慢慢浸在香柏油中,几乎与标本相碰。

应特别小心不能将油镜镜头压在标本上,更不能用力过猛以免压碎玻片或损坏镜头。

(3)由目镜观察,全开虹彩光圈,调节光源使视野光线达到最亮。

(4)慢慢调节粗调节器,直至视野出现模糊物像为止,然后用细调节器调至清晰。

如油镜头已离开油层而未见物像时,必须重复上述步骤。

(5)观察完毕,下降载物台。

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然后再用一张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镜头上残留油迹,最后用一张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

切忌用手或其它纸擦镜头,沾有香柏油的载玻片用废纸将油擦干,放在指定的地方以便统一处理。

(二)生物标本制片分别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下观察。

青霉装片、酵母菌装片、枯草杆菌涂片(三)海水水样制片分别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下观察。

(四)显微镜复原:将光源调至最小,关闭电源,拔下插头,将连线折好收回,盖上防尘罩。

做好使用登记后将显微镜放回。

实验报告1、绘出你所观察的标本片生物示意图。

2、为什么用油镜(100x)观察时要滴加香柏油?3、油镜观察后如何处理镜头?附显微镜基本知识显微镜是微生物研究的工具,显微镜种类繁多,有光学显微镜、相差、暗视野、荧光及电子显微镜等。

但它们的原理和结构基本相同。

下面以普通光学显微镜为例简要介绍其原理及结构。

(一)原理一般显微镜的光学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图1-1)(1)成像系统由目镜(a)、棱镜(b)、物镜(c)组成。

物镜将标本作第一次放大,然后目镜再将第一次放大的实像作第二次放大。

棱镜是专为改变光路用的,物镜光束经棱镜后转向与垂直方向成45°角。

(2)照明系统由聚光镜(d)、可变光栏(e)、集光镜(f)和光源(g)组成。

光源可选用自然或人工光源,人工光源由钨卤素灯发出,经集光镜平行光,然后聚光镜将外来光线聚在标本上,从而照明了标本,便于观察。

(二)结构由光学部分(反光镜、聚光器、物镜和目镜)和机械部分(镜座、镜筒、镜臂、转换器、镜台、推动器、粗动螺旋和微动螺旋)组成(图1-2),主要部分件有:(1)目镜通常备有5×、10×、16×,一般选用10×。

(2)物镜它对分辩力有着决定性影响。

一般有低倍镜(10×)、高倍镜(40×)和油镜(100×),通常按顺序安装在转换器上。

(3)聚光镜具有使样品明亮的集光作用,同时还影响物像的分辩力和反差,若将聚光镜的光圈开放到超过物镜的数值孔径时,便产生光斑,若收扰光圈,分辩力下降但反差增大。

常用聚光镜为二透镜,N.A=1.2,并带有可变光栏和滤光片架。

(4)载物台又称镜台,载放样品用。

一般都装有一个推进器,可由移动手轮作横向或纵向移动载玻片。

(5)粗调旋转是调节载物台或镜筒上下移动的装置。

细调旋扭转动一圈的升降值为0.2mm,刻值为0.002 mm。

(二)显微镜性能1、数值孔径显微镜分辩力的高低决定于光学系统的各种条件,但起决定性影响的是物镜。

物镜的性能可用数值孔径(N.A来表示)。

数值孔径又叫开口率,它与显微镜的分辩力成正比,与焦深成反比,与镜像亮度平方根成正比。

N.A=n.sin a2式中:n——物镜与标本间的介质折射率。

a——物镜的镜口角,即光源投射到透镜上的光线和轴之间的最大夹角(图1-3)。

事实上,a总是小于180°,所以sin a的最大值小于1。

由于空气的折射率为1所以,干燥物镜的数值也径总是小于1,一般为0.05-0.95,油镜物镜如用香柏油(折射率为 1.515)作介质,则数值孔径最大可接近1.5。

虽理论上数值孔径的极限等于所用介质的折射率,但实际上从透镜的制造技术看是达不到的。

退常在实用范围内,高级油镜的最大数值孔径为1.4(图1-4)。

2、分辨力分辨力系指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能力。

通常用(D)表示,D= λ,可见光波长为0.4-0.8μm,平均为0.55μm。

若2N.A用数值孔径为0.65的物镜,则D= 0.55 =0.44μm这表明被检物体 2×0.65或其上某结构在0.44或其上某结构在0.44μm以上时,以上时可被观察到,若小于0.44或其上某结构在0.44μm以上时,就看不清楚。

若用数值孔径为1.25物镜,则D=0.22或其上某结构在0.44μm以上时,若被被检物大于此数值,即可视见,由此可见D值愈小,分辨力愈高,物像愈清晰。

因此降低波长,增大折射和加大镜口角可提高分辨力。

紫外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就是利用短波光和电子波来提高分辨力以检视较小的物体。

3、放大倍数显微镜放大倍数(V)等于物镜放大率(V1)和目镜放大率(V2)的乘积V=V2×V2。

4、焦深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个标本时,焦点对在某一像面时,物像最清晰,这像面为目的面。

在视野内除目的面外,还能在目的面的上面和下面看见物像,这两个面之间的距离称为焦深。

物镜的焦深和开口率及放大率成反比,即开口率和放大率愈大,焦深愈小。

因此调节高倍镜比调节低倍镜要仔细,否则容易使物像滑过而找不到。

图1-1 显微镜基本结构实验二海洋浮游植物形态观察预习报告1、蓝藻门、硅藻门、甲藻门、绿藻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2、海洋微藻有哪些形态特征与其浮游生活相适应?实验目的了解常见海洋微藻种类,掌握其分类特征材料和器具1、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鲁哥氏液、吸水纸。

2、螺旋藻、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青岛大扁藻实验内容分别用低倍镜、高倍镜观察各门藻类结构(一)蓝藻门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蓝藻门、蓝藻纲、藻殖段目、颤藻科、螺旋藻属Spirulina。

藻体丝状,有规则螺旋,螺距的大小因种而异。

藻体呈蓝绿色。

细胞侧壁外胶质鞘不明显。

常与丝状藻如颤藻混生,主要鉴别特征是藻体有规则的螺旋。

常见形态如图:图2-1 螺旋藻形态(二)硅藻门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隶属硅藻门、羽纹硅藻纲、管壳缝目、菱形藻属,中文名新月菱形藻,俗称小硅藻。

暖温性海洋硅藻类,分布于世界各海水、半咸淡水水域,我国各海区均有出现。

藻体为单个细胞。

细胞壁壳面中央膨大,纺锥形,两端渐尖,都朝同一方向弯曲,呈月牙状;细胞中央具一细胞核,有色素体2个,位于细胞中央细胞核两侧:细胞体褐色。

细胞体长12~23微米、体宽2~3微米。

图2-2 新月菱形藻 1000X(三)甲藻门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甲藻门,膝沟藻目,屋甲藻科,亚历山大藻属。

细胞球形,长略大于宽。

细胞长20-42μm,宽18-40μm。

此种常形成有毒赤潮。

该藻分布较广,在较暖的海域里发生赤潮的频率较高,我国海域在南海大鹏湾、厦门海域和胶州湾均有发现。

图2-3 塔玛亚历山大藻1000X(四)绿藻门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衣藻科,扁藻属,体长在16-30微米之间,宽12-15微米,厚7-10微米。

单细胞椭球形,杯状色素体,4条鞭毛分成两组。

图2-4 青岛大扁藻1000X,右:鲁哥氏液染色,示鞭毛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属于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

是一种单细胞绿藻,能在0.5~5.5 mol/L NaCl的盐浓度中生存。

藻体单细胞,具有2条等长的鞭毛,顶生于藻体的前端,比体约长1/3。

叶绿体杯形,近基部有一个较大的淀粉核。

有一个大的眼点,位于藻体的上部。

盐藻因无固定的纤维质细胞壁包裹,在活动时,形状梨形、椭圆形、长颈形等变化不一。

图2-5 杜氏藻属Dunaliellaqh 外形实验报告1、绘出你所观察的各门代表物种的示意图(至少2种),并写出其分类地位。

实验三海洋浮游动物形态观察预习报告栉水母门、毛颚动物门主要结构特征实验目的了解常见海洋浮游动物种类,掌握其分类特征材料和器具1、显微镜、小烧杯、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放大镜、吸管、镊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