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管风琴作品介绍
关于巴赫简介和作品
关于巴赫简介和作品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在世时他的名气并不大,但在近一个半世纪一来,他的名气却在不的增长。
他所留下的音乐作品也是非常多的。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巴赫简介和作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巴赫的简介“音乐之父”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 --- 1750年7月28日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是成功的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音乐大师。
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
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今天一般认为他是超越时空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巴赫的职业生涯巴赫于1685年出生在德国爱森纳赫。
天赐良机,他生在一个音乐天赋受到重视、音乐成就受到鼓励的环境里,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
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巴赫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
由于他嗓音美妙,经济拮据,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
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
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
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
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1750年,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
巴赫二部创意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
巴赫二部创意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音乐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作品涵盖了管风琴、键盘乐以及宗教音乐等多个领域。
他的《巴赫二部创意曲》(Bach's Two-Part Inventions)是他的键盘音乐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曲目是为了教学目的而创作的,旨在教导学生和给学生提供演奏和技术练习的材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些作品的创作特征和演奏分析进行深入的探讨。
我们来看一下《巴赫二部创意曲》的创作特征。
这些曲目共有15首,每一首都是二部对位曲(Two-Part Invention)。
在这些曲目中,巴赫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作曲家和键盘演奏家的技巧和才华。
这些曲目的特点包括清晰的旋律线,丰富的对位技巧,以及复杂而精致的和声结构。
这些特点在整个《巴赫二部创意曲》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乐曲的创作结构上,巴赫采用了对位法(Counterpoint)的技巧,这在巴洛克音乐中是非常常见的。
对位法要求两个或多个独立的旋律线在同时进行时保持和谐的关系。
在《巴赫二部创意曲》中,巴赫运用了对位法的技巧,通过交织的旋律和和声线来展现出作曲家的复调技巧和精湛的音乐结构。
巴赫在这些曲目中还运用了大量的音乐主题的变奏和发展。
每一首曲目都包含了一个明确的主题,而后巴赫通过对这些主题的反复变奏和发展,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技巧。
通过这种方式,巴赫使得每一首曲目成为了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而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练习曲。
另外一个重要的创作特征是巴赫的和声结构。
在《巴赫二部创意曲》中,巴赫利用和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赋予曲目更加深刻的内涵。
他通过变化的和声进程和复杂的和声关系来打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使得这些曲目不仅仅是简单的练习曲,而是真正的音乐艺术作品。
这些和声的变化和发展也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使得演奏过程更加有趣和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对《巴赫二部创意曲》的演奏分析进行探讨。
巴赫小步舞曲背景介绍
巴赫《G大调小步舞曲》巴赫,是一位思维缜密、逻辑严谨、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和非凡的想象力的德国音乐家,一生所作的音乐作品十分丰富。
因巴赫而出名的小曲《G大调小步舞曲》(作品Anh.114)是现今许多琴童都会弹到的《巴赫初级钢琴曲集》中的第一首。
记载在《致安娜.玛格丽娜古钢琴小品集》中。
1714年底,巴赫在访问卡塞尔城的演出中,亲自为弗里德里希亲王演奏,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指尖功夫与踏板技巧令人瞠目结舌。
虽然该曲因巴赫的这本小集子出名,但它并非巴赫所做。
1970年,学术界正式认为该曲的作者是巴赫的朋友,管风琴家佩措尔德。
莫扎特《D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毕生创作了754部作品,622部已完成,132部未完成。
他不仅是古典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有“音乐神童”的美誉。
莫扎特的《小步舞曲》,作于1779-1780年,原本是《D大调第17号嬉游曲》(K334)的第三乐章,后来常用作单独演出,是莫扎特著名的音乐小品之一,曾被改编为钢琴、小提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曲。
据说,本曲是为庆贺萨尔茨堡贵族罗比尼希的长子齐格蒙德从萨尔茨堡大学毕业而作。
音乐优美典雅,柔和而舒展,具有明显的十八世纪宫廷音乐风格。
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创作手笔都是那些诸如九大交响曲那样的大手笔,但贝多芬一生也创作了一些短小精悍的音乐小品,其中包括十几首小步舞曲,而《G大调小步舞曲》是其中最通俗、流传最广的一首。
乐曲作于1795年,是其钢琴曲集《小步舞曲六首》中的第二首。
与其他一些小步舞曲不大相同:它的两端部分优美典雅,中间部分的旋律轻快活泼,流动性强。
巴赫管风琴三重奏鸣曲演奏风格探究
约翰 ・ 塞巴斯 蒂安 ・ 巴赫 ( J o h a n n S e b a s t i a n B a c h 1 6 8 5 — 1 7 5 0 ) 是音乐史上最伟大 的作 曲家之一 , 也是最伟大 的管风琴家。管风 琴音乐创作成为 巴赫全部艺术成就的基础与核心 ,管风琴 的创 作 和演奏在 巴赫那里达到 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巴赫 的音乐创作 海纳百川 , 吸收融合了当时欧洲各 流派 的艺 术成 就 , 集成 了巴洛
巴赫管风琴 三重奏鸣 曲演奏风格探究
圃
摘 要: 巴 赫 是 音 乐 史 上 最 伟 大 的 作 曲家 之 一 。 也 是 最 伟 大 的 管 风 琴 家 。管 风 琴 音 乐 创 作 是 巴 赫 全 部 艺术 成就 的基础 与核心 , 管 风 琴 的 创 作 和 演 奏 在 巴赫 那 里 达 到 了 登 峰 造 极 的 程 度 。 巴 赫
熟期。这组管风琴奏鸣 曲是可以与巴赫的《 赋格的艺术》 和《 音乐 的奉献 》 媲美 的绝响 , 被广泛认为是 巴赫最杰 出的管风琴作 品 , 是绝无仅有 的仅用一种乐器演奏的三重奏鸣 曲,此后再没有人 写过管风琴三重奏鸣 曲, 堪称前无古人 , 后无来者 。 在演奏 巴赫的管风琴三重奏鸣曲之前 ,首先要 了解 巴洛克 时期音 乐的总体 风格 , 然后 把握 巴赫奏 鸣曲的节奏感 、 韵律感 、 演奏法 、 音栓配置等演奏的特点 。
一
每小节各拍位的后半拍 b e 2 音, 时值要弹得最短。 谱例 : 1 巴赫《 第一奏鸣 曲第三乐章》 ①一 ⑤
、
奏感。 3 . 音乐 的情绪普遍具有一致性 , 在一个乐章之 内基本保持一 种情绪 , 而在乐章与乐章之间形成对比。
巴赫《布兰登堡协奏曲》
巴赫的古钢琴音乐涉及了德、 法、意的不同音乐体裁风格领域, 包括《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 十五首二部创意曲、十五首三部 创意曲、六首德国组曲、六首英 国组曲、六首帕蒂塔、《意大利 协奏曲》、《戈尔德堡变奏曲》、 《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 艺术》等作品。
巴赫的室内乐包括六首小提 琴独奏奏鸣曲、六首大提琴独奏 组曲和几首长笛奏鸣曲及《音乐 的奉献》等。在提琴这类旋律乐 器中,巴赫也创作戈塔公爵宫廷工作期间,曾随公爵到各地 参加各种音乐活动,1721年在勃兰登堡遇到当地的选 侯路德维格·马尔格拉夫,此人爱好音乐,更酷爱大 协奏曲,常请音乐家为座上客,并为他作曲,当时亦 委托巴赫为其宫廷乐队创作一些大协奏曲。巴赫遵从 当时的惯例,将1711年到1720年陆续创作的六首大协 奏曲,于1721年3月24日用法文题献给马尔格拉夫。但 这些作品当时并没有得到选侯的喜爱,只成了他的收 藏品而已。因此这些乐曲在巴赫生前从未演奏过,直 到1853年,才被人发现,这六首作品也因其题献名称 而得名为《勃兰登堡协奏曲》。
巴 赫 简 介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德国作曲家、管风琴演 奏家。生于德国中部爱森纳赫小城 的一个职业乐手家庭,是延续了几 百年的音乐家族中的第五代人。其 父是提琴手,哥哥是管风琴手。幼 年父母双亡,随哥哥生活,十五岁 时即到卢内堡圣· 米卡尔教堂做歌童 以谋生。失去童声后,于1703年在 安斯塔特谋得教堂管风琴师兼乐队 长之职,1707年在缪尔豪曾担任同 样职务。1708年在维马、1717年在 戈塔皆任宫廷乐长。1723年起在莱 比锡圣· 托马斯教堂及其附属歌唱学 校任乐长和教师,直至逝世,终生 未离开过德国。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的 集大成者。他创作了除歌剧外的几 乎所有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许 多作品成为同类的典范。他的复调 音乐是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欧洲复调 音乐艺术的最后的概括与总结。他 把巴洛克时期最大型复调形式—— 赋格曲,发展到了无法超越的完美 境地,其中复杂的多声部获得高度 逻辑性的纯熟处理,令后世音乐家 叹服。贝多芬说巴赫“不应该叫 ‘小溪’(德文中Bach 即为小溪之 意),他应该叫大海”。
巴洛克时期音乐大师巴赫
巴赫
(2)受难乐作品 代表作: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音乐表现《圣经》中有关耶稣受难故事 (3 )弥撒曲作品 代表作《b 小调弥撒》是巴赫晚年用他自已以前创作的作品汇集而成的。这部宗教作品, 汇总了适合宗教音乐创作的各种手法
巴赫
总结 3、作品特征 (1)宗教性:作品不仅带有强烈的宗教性,而且暗含了人情味和新的人文主义精神,充满了对 幸福生活的向往 (2)民族性:巴赫的音乐显示出德国民间传统音乐的的韵味 (3)世界性 :在当时,德国官廷中充斥着的许多外国文化被巴赫兼收井蓄
THAiNdKS
感谢您的观看 PART i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inititle
第二阶段:科腾时期:巴赫在科腾任宫廷乐长。由于亲王喜好世俗音乐,所以巴赫在这个时 期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世俗器乐曲上。代表作《勃兰登堡协奏曲》《平 均律钢琴曲集》第 一册
第三阶段:莱比锡时期:的巴赫举家迁至莱比锡,在那里,他担任了托马斯学校的乐监和莱 比锡市的音乐指导,直去世。这期间巴赫的创作以宗教音乐为主,代表作《马太受难曲》 《约翰受难曲》《平均律钢琴 曲集》第二册等
巴赫
(2) 古钢琴作品 ●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 两卷共48首,它们各有24首前奏曲与赋格,每卷按12个大、小调排列,其中前奏曲的形式 自由流动;赋格的形式严密。两者连在-起既对比,又相互补充,体现了巴洛克时期艺术的 总特征一"对比"概念, 又表现了由对比而产生的动力性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体现了平均律在键盘乐上使用所有调的可行性,它标志着大小 调体系的完全成熟,为大小调体系的调性转换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是为教学目的而编创的。而第二卷则是巴赫- -生此类作品的 合编。被后人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
巴赫进行曲讲解
巴赫进行曲讲解巴赫进行曲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于1714年创作的一首进行曲。
这首进行曲是巴赫为其管风琴作品《克勒穆斯提凡·麦尔的音乐奉献》(Musical Offering to Frederick the Great)中的一部分。
巴赫进行曲被认为是西方音乐史上最早的进行曲之一,也是管风琴进行曲音乐的典范之一。
巴赫进行曲是一首由四个声部组成的作品,分别为两个高音、一个中音和一个低音声部。
这四个声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巴赫经典的复调风格。
这首进行曲的旋律鲜明、简洁,节奏感明显,音乐情绪稳定而庄重。
曲调逐渐进行,从简单的主题发展到复杂的变奏,充满了巴赫独特的音乐艺术。
巴赫进行曲的调性为C小调,这是巴赫作品中常用的调性之一。
整首曲子共有六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四个拍子。
曲头的第一个小节以连续重复的几个相同的音符开始,给人一种沉稳和坚定的感觉。
接着进入下一个小节,音乐开始展现出更加复杂的结构和变奏。
整首曲子在结构上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有三个小节。
巴赫进行曲的第一个主题使用了八度跳音的音阶和半音符的音程,给人一种明快而活泼的感觉。
第一个主题或多或少地在整个曲子中出现,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变奏。
在第二部分中,巴赫采用了一种更悲伤而压抑的音乐情绪,以突出曲子的对比效果。
巴赫进行曲在管风琴进行曲音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作为一种多声部音乐形式进行曲,它突出了巴赫的作曲才华和他对复调音乐的精通。
巴赫进行曲的旋律简洁易记,使其成为了很多欢庆场合和庄重仪式中经常使用的音乐。
巴赫进行曲的音乐形式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它为后来的进行曲音乐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许多作曲家的创作。
巴赫进行曲的优美旋律和复调精妙是许多音乐爱好者欣赏和研究的对象。
总之,巴赫进行曲是巴赫音乐中的经典之作,是西方音乐史上重要的进行曲之一。
它的旋律优美、结构复杂,展现了巴赫的音乐才华和对复调音乐的精通。
巴赫管风琴赋格
巴赫管风琴赋格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一位著名的德国作曲家,他的管风琴赋格作品以其复杂的结构和技巧要求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巴赫的著名管风琴赋格作品:
1. "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Fugue):这是巴赫最著名的管风琴赋格作品之一,它由一系列赋格、镜像赋格和升降调赋格构成,展示了巴赫对赋格形式的深入探索。
2. "生命的赋格"(Fuga a 5 Soggetti):这是一首严肃而复杂的五主题赋格作品,以其音乐的结构和主题的相互关系而闻名。
3. "穆泰斯·拉斯"(Musical Offering):这是巴赫为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创作的一部赋格作品集,其中包括六首赋格和一部立体赋格。
4. "音乐的奉献"(Contrapunctus XIV):这是巴赫最后一部未完成的赋格,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巴赫对复调音乐的最高境界的探索。
这些作品展示了巴赫对赋格形式的深刻理解和娴熟运用,以及他对音乐结构和技巧的独特见解。
这些赋格作品在音乐历史上被广泛赞赏,并对后来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音乐赏析巴赫
简析巴赫G四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的艺术特征巴赫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四首.是其六首协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全曲共有三个乐章。
音乐素材简洁统一富有逻辑性.丰满厚重的音乐织体。
使之华丽而丰满。
运用大量对位法、赋格手法,并且将多种创作方法交融一起。
运用于音乐创作之中。
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巴洛克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
1685年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
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
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
由于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
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
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
至巴洛克音乐发展于顶峰。
一、巴赫的音乐作品巴赫的创作涉及除歌剧以外的当时所有的音乐作裁。
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巳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
其中以声乐作品最多,三百首宗教大合唱、二十首世俗大合唱、三部受难曲(取材于(圣经'),以及清唱剧(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弥撒曲(这是一种天主教里所用的复调风格的声乐会曲。
)其中以(b小调弥撒曲》最著名、众赞歌(一种教会众人合唱的赞美诗,为混声四部合唱曲。
十六世纪以后,被改偏为器乐曲或清唱剧。
)等。
晚年著有《赋格的艺术>一书。
器乐作品有管风琴音乐、古钢琴音乐、六部<勃兰登堡协奏曲)、四部管弦乐组曲,以及钢琴协奏曲、由乐队伴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长笛奏鸣曲等。
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b提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作品集曲目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一位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被誉为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下面一些著名的曲目:
1.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这是巴赫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管风琴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2. "Brandenburg Concertos"(《勃兰登堡协奏曲》):这是一组六首协奏曲,展示了巴赫对多种乐器的精妙编排和卓越的构思能力。
3. "Goldberg Variations"(《哥德堡变奏曲》):这是一部以钢琴为演奏乐器的变奏曲,被认为是巴赫的杰作之一。
4. "St. Matthew Passion"(《马太受难曲》):这是一部宗教音乐作品,由合唱团、独唱者和管弦乐队演奏,被誉为受难音乐的巅峰之作。
5.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平均律钢琴曲集》):这是巴赫创作的两卷钢琴曲集,每卷包含24首前奏曲和赋格曲,被视为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6. "Mass in B Minor"(《B小调弥撒曲》):这是巴赫最后的宗教音乐作品,被认为是巴赫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巴赫还创作了大量的教会音乐、室内乐、器乐曲和声乐曲等,涵盖了多种音乐形式和风格。
总体来说,巴赫的作品集是丰富多样、充满情感和技巧的,对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介绍巴赫风笛舞曲
巴赫风笛舞曲
巴赫风笛舞曲是一首经典的管风琴曲目,也是巴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子的演奏需要风笛手和管风琴手的配合,曲调古朴优美,富有
节奏感,具有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们将会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历史、演奏技巧以及对音乐的影响。
巴赫风笛舞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期。
当时,风笛是一
种广泛使用的管乐器,其音色宏亮,可以在室内和室外演奏,因此得
到了众多艺术家的喜爱。
而巴赫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了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利用风笛和管风琴的独特组合,创作出了这首风笛舞曲。
这首
曲子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为了经典的
音乐作品,被广泛传颂至今。
巴赫风笛舞曲的演奏技巧也非常特别。
风笛的演奏需要用到气袋
和吹口,吹奏时需要不断地调整呼吸和手指的位置,才能保证音乐的
连贯性和稳定性。
而管风琴的演奏则需要用到脚踏,掌握好节奏和音
调的变化,才能将曲子演奏得淋漓尽致。
两个乐器的组合也需要良好
的配合和默契,才能呈现出最佳的效果。
因此,巴赫风笛舞曲的演奏
不仅需要乐手的技巧,还需要他们之间的合作和配合。
巴赫风笛舞曲对音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的创作方式和演奏技
巧对后来的音乐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许多音乐作品都受到了它
的影响,它也成为了许多音乐家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同时,巴赫风笛
舞曲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它代表了风笛和管风琴这两种古老乐器的传奇。
巴赫风笛舞曲是一首富有魅力的古典音乐作品。
巴赫三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
巴赫三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巴赫一生创作过许多优秀音乐作品,其作品体裁丰富,其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器乐作品则涵盖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合奏曲、重奏曲在内的各类体裁及其大量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巴赫的音乐生涯可以被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魏玛─阿恩塔特时期(1703~1707)米尔豪森―魏玛时期(1707~1717)克滕时期(1717~1723)莱比锡时期(1723~1750),然而他的优秀作品大都集中在后三个时期。
在米尔豪森―魏玛时期,巴赫创作的《管风琴小曲集》被认为是“整个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这部《管风琴小曲集》是巴赫的独有形式,因为它不同于以前的圣咏前奏曲的任何形态,巴赫以4分音符为基本时值,自由构想,副声部不以定旋律为模型,是自由、如歌的发展。
施魏策尔称副声部的特殊动机是“从圣咏歌词内容中诞生,又含丰富的诗意”,“把定旋律处理成了诗一般的清晰。
”克滕时期则是巴赫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更是被瓦格纳称为“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都是以活泼明快的气氛开始,是一种典型的社交音乐和当时这类音乐的标签,适用于任何仪式、庆典、宴会等场面。
第二乐章都是抒情的慢板乐章。
这里既有沉思、忧伤情绪又有充满诗意田园画卷。
变化多端、穿梭往来。
赋格曲就象延绵起伏的山脉、海浪一样错落有致,乐队中每个声部的个性都能被听到。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其著名作品还有《大提琴独奏奏鸣曲》《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在巴比伦河边》《创意曲》等。
于生涯末期的莱比锡时期,其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意大利协奏曲》《约翰受难曲》《音乐的奉献》《戈尔德贝变奏曲》,其中著名的《意大利协奏曲》是第一部谱面标注如此明确的作品,它无论是在音乐的内涵、结构还是音色的运用上都有相当完美的表现与安排,使演奏者能够将双层键盘大键琴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
教堂管风琴钢琴曲
教堂管风琴钢琴曲
教堂音乐中的管风琴和钢琴曲是非常受欢迎的。
这两种乐器在教堂中经常用来伴奏礼拜仪式和演奏宗教音乐。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教堂管风琴和钢琴曲:
1.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宁静之美》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教堂钢琴曲,以其深沉的旋律和和声而闻名。
2. 巴赫:《教堂康塔塔BWV140》
这是巴赫最著名的教堂管风琴曲之一。
它包含了许多优美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结构,是教堂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3. 约翰·斯坦利:《传统圣歌曲集》
这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教堂音乐曲集,包含了许多古老的圣歌曲目,可以在教堂的管风琴上演奏。
4. 法兰茨·舒伯特:《阿齐雷斯颂歌》
这是一首非常美丽的教堂管风琴曲,以其简洁而悲伤的旋律闻名。
5. 克洛特尔·德保尔:《收获祝福》
这是一首非常受欢迎的教堂钢琴曲,以其激动人心的旋律和强烈的旋律进程而闻名。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实际上教堂音乐中有很多优秀的管风琴和
钢琴曲。
无论您是想演奏还是欣赏,教堂音乐曲目都会带给您宁静和灵魂的抚慰。
巴赫二部创意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
巴赫二部创意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德国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创作涵盖了教会音乐、管弦乐和键盘乐等多个领域,被后人誉为“音乐之父”。
在他的作品中,巴赫二部创意曲(BWV 593-596)是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其中包括了四首小型管风琴作品,分别基于维瓦尔第(Vivaldi)的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进行创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音乐结构上具有独特的创意,而且在演奏上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下面将针对巴赫二部创意曲的创作特征和演奏分析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创作特征1. 主题变奏的运用巴赫的二部创意曲是基于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进行创作的,而维瓦尔第是著名的主题变奏大师,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常常运用主题的变奏来展现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巴赫在这组作品中也充分运用了主题变奏的手法,通过对原始主题的变化和发展,赋予了乐曲以独特的魅力。
2. 对位法的运用对位法是巴洛克音乐的一大特色,它通过交织不同旋律线来营造音乐的层次感和复杂性。
巴赫在二部创意曲中充分运用了对位法,将不同的旋律线进行巧妙的编织和对话,使得整个乐曲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音乐结构。
3. 清晰的结构尽管巴赫的音乐的结构非常复杂,但是在二部创意曲中,他始终保持了结构的清晰和明了。
每一首曲子都有着明确的主题、中段和尾声,整个乐曲结构紧凑而有序,给人以清晰的音乐感受。
二、演奏分析1. 注重技巧和表现巴赫的音乐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对于键盘演奏者来说。
二部创意曲中,钢琴或管风琴演奏者需要具备出色的手指灵活性和音乐表现力,才能够完美地诠释这些作品。
演奏者还需要对音乐的细节和对位法等技术细节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够演奏出最佳的效果。
2. 注重音色和情感的表达在演奏巴赫的二部创意曲时,演奏者需要注重音色的转换和情感的表达。
由于这些作品原本是为管风琴而创作的,所以在钢琴上演奏时需要通过手法和音色的变化来模仿管风琴的音色,同时通过音乐表达来传递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使得音乐更加生动和真实。
巴赫音乐赏析
巴赫音乐作品赏析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08-11-06《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管风琴曲)首语言华丽,气魄宏伟,充满悲剧性的《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是巴赫世俗性管风琴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如标题所示,它包括托卡他和赋格两个部分.托卡他是一种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富于技巧性的键盘器乐曲,始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A 加布里埃利的托卡他只是和弦与音阶的交错进行,以梅鲁洛为代表的托卡他,则由自由即兴的段落和赋格段互相交替而成.巴赫等人的托卡他继承了梅鲁洛的传统,处理成自由发挥的段落和复调段落相交替的多段结构.此曲一开始就以灵活的键音与厚重的琴管发出一种圣喻般的庄严和悲剧性的吁问,极富戏剧性.由此而展开的悲壮的音流,给人以辽阔空灵的感觉.接着便是三段相对完整的音乐,前两段是主题的自由变奏,第三段是音乐素材的整体综合与发展.这三段音乐情绪一段比一段高涨,到了托卡他的尾声达到最高潮.乐曲的第二大部分一赋格曲是极富特色的,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巴赫赋格曲所特有的旋律线严谨,复杂的交织,代之以对主题材料的多样化的自由展开,使赋格曲代有这一形式少有的即兴风格.显然,巴赫这样处理是为了使赋格曲能与托卡他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仔细聆听就会发现,赋格曲的主题也是从前面的托卡他中引伸而来的:{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71.bmp}在尾声中,托卡他与赋格曲这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并且,使音乐的材料得到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全曲在由辉煌的走句,浑厚的音响所营造的悲壮的气氛中结束.在《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中,巴赫使宗教世界的耶稣受难与现实中人的痛苦得到悲壮地统一,让救赎的牺牲精神与对幸福的孜孜希求水乳交融,在那建筑式的音响群落里,你能感到一种具有历史厚度的悲壮的热情,敏锐的呼吸和圣洁的冥想.《平均律钢琴曲集》(古钢琴曲)《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古钢琴音乐中的最高杰作,在整个音乐史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音乐上的"旧约全书".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每卷由二十四曲组成,两卷共四十八首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十二平均律首次被这样完整地运用,预示了键盘乐器的远大前程,在当时古钢琴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奠定了现代钢琴的技术,而且就其音乐本身来说,也有根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被视为古典音乐的典范.《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为键盘弦乐器(Clarier)写的,他所说的Clarier常被误解为克拉维科德,实则泛指键盘弦乐器,包括克拉维科德与哈普西科德,第一本巴赫传记作者福克尔认为巴赫喜欢克拉维科德,因而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英国组曲》等都是为克拉维科德写的,但巴赫在遗嘱中提到的家藏乐器中有六架哈普西科德族乐器,却没有一架克拉维科德,可见福克尔的说法是值得推敲的.曲集的第一卷和第二卷都是按同一体系安排的,即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依次类推,按半音的顺序遍及全部大小调.按纯律调音的古钢琴只能弹少数几个调,调性一多,音就不准了,所以超过三,四个调号的调性几乎不用,平均律在巴赫之前就为人所知,但从未付诸实践,巴赫特意要求古钢琴按平均律调音,即将八度分成十二个音程相等的半音,这样就能弹出所有的大小调,并可以自由地转调,而转调又是将主题材料加以戏剧性展开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曲集的每一首都包括一个前奏曲和一个赋格曲,所以,《平均律钢琴曲集》也有叫作《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的.赋格艺术对一般作曲家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在天才的巴赫手中,却可以写成最富于情感最深刻动人的作品.他的赋格主题既有抒情性的,悲剧性的也有风俗性的,英雄性的,它们是当时德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巴赫个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巴赫在赋格的创作中,将这一体裁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充分发挥写作上的自由度,只严格遵循呈示部的原则,而在展开部或插部则灵活地施展他的变化技能,他运用主题的技艺性处理(倒影,逆行,扩大,紧缩)作为贯穿前后的线索,而在富于对比的答题和对题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变化,并加进新的因素,使全曲达到高度的对比统一.巴赫在赋格创作上又一超越前人的地方,是他的赋格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和均衡的结构感,这是因为在赋格大厦的底部有坚实的和声基础,和声在巴赫乐思的发展上和结构布局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巴赫的赋格至今仍被视为复调与和声相结合的最高典范.从宏观上品味这两卷作品性格上的差异,我们甚至能够感受到巴赫生活上的沧桑与变迁:第一卷创作于1722年,巴赫37岁,那几年在克滕的宫廷里任职,受命创作了许多非宗教音乐,前此不久的1720年,巴赫的第一个妻子去世,翌年他与小17岁的安娜马格达莲娜结了婚,写第一卷时,巴赫必定还沉溺于新婚的喜悦之中.第一卷里的巴赫很有生活情趣,其音乐使人亲近,容易引起共鸣,每一首都那么鲜明而有特点,听来引人入胜.第二卷里表现的是另一个样子的巴赫,事隔十六年后,他已经逐渐走向老年,早就离开了克滕,在莱比锡古老而又阴沉的托马斯教堂任职,埋头创作了无数宗教音乐清唱剧,第二卷里的巴赫衰老且略带悲凉.第二卷也不像第一卷那样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地写了约四年之久.仅仅把每一卷第一首中的前奏曲拿出来比较,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差异.上卷的第一首是用C大调写成.它的前奏曲,也可以说是整部钢琴曲集的序曲,使用的手法极其简练,分解和弦构成的优美音型贯穿全曲,像流水一般地流淌着.这里展示的是一个清凉,纯美,圣洁的世界.后来,19世纪法国作曲家古诺(1818—1893)以此为基础,给它配上一个庄重而又深邃的旋律,这就是著名的歌曲《圣母颂》,而此《前奏曲》就成为《圣母颂》天衣无缝,相得益彰的伴奏.另外,《圣母颂》也以一首著名的广泛流传的小提琴小品行世.{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75_1.bmp}第二卷第一首的前奏曲,也是用C大调写成,情绪上却与上卷的那一首有天壤之别,音乐从持续主音上的连续十六分音符间隔三十二分音符开始,庄重,深沉,具有管风琴的效果,我们可以想见巴赫正在庄严肃穆的托马斯教堂里演奏管风琴.{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75_2.bmp}其实,在以严谨,理性著称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面前,任何文学性的阐述都是苍白幼稚的,但是透过这两个性格迥异前奏曲,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巴赫情绪上的变化,因为,任何艺术作品必定是烙上时代的印记的.我们再来看其它两首作品.上卷的第三首有可能占一个世界之最,它是用#C大调写成的,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用#C大调写成的作品.前面已经述及,在巴赫之前,按纯律调音的古钢琴只能弹少数几个调,调性一多,音就不准了,所以超过三,四个调号的调性几乎不用,何况包括所有升号的#C大调!这个#C大调"黑键"前奏曲,用3/8拍子写成,前半部分只用了两种节奏型:一是连续十六分音符,一是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长短结合,由两只手交替着演奏,在对比的基础上流动不息,充满着灿烂的光辉.而赋格曲则具有加伏特舞曲的风格,活泼且富有青春气息.{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76_1.bmp}下卷的第四首,用#c小调写成.前奏曲是9/8拍子,这是一首感情至深的三重唱,精致且富有表情的装饰音,巧妙处理的主题,深刻的表现力,使之成为第二卷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三声部的赋格曲类似吉格舞曲的风格,流动,轻快与内省的前奏曲形成对比.从第二十七小节开始,出现半音阶式的对位旋律,表情丰富.《创意曲》(古钢琴曲)巴赫的键盘乐器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两卷平均律,如今已经成为钢琴学生的必修课,而他的二部和三部创意曲可以看作是弹奏平均律的准备,是非常好的钢琴教程,事实上巴赫也是把创意曲作为教材和练习曲来看的,创意曲中的一部分原是为他的爱子威尔海姆弗里德曼巴赫作练习而写的.巴赫在前言中写道:"这一正确的指导将为键盘乐器(Clavires)的爱好者,特别是那些乐意学习的人指明了清楚的方向,不仅可以干净利落地弹奏二声部乐曲,同时可以获得一些很好的创意,并弹得出色,多半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一种如歌的弹奏风格.此外还能获得对乐曲布局的强烈感受."简单他说,创意(Invention)就是创造乐意,从此曲集的前言中也可以看出,巴赫认为学弹钢琴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学会弹琴,而且也是一种学习作曲的入门途径.创意曲的创作时代比平均律钢琴曲集要早,与后者不同的是,巴赫在十五首二部创意曲与十五首三部创意曲中没有完全使用二十四个大,小调,省去了#C,#F,bA,B大调和#c,#f,ba,be,bb小调这九个升降记号比较多的调性,这或许是当时键盘乐器调律未能达到完全的平均律,调号的增多会导致音准问题的原因.所有的二部创意曲都不难理解,还非常生动,可能是因为巴赫是为儿子写的,注意到必须浅显一点,比如,F大调第八首,象军号嘹亮,最能引起孩子们注意.这十五部二部创意曲,大部分是三段式的结构,第一段结束在属调或关系小调上,与第二段有明显的分割,第三段是第一段再现,结束在主调上.在巴赫的这些浅易简练的创意曲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的组织性与即兴性,思维性与情感性,严密性与自由性之间的高度统一,以及,音乐严谨而不枯涩,抒发而不涣散的品格.比如,用C小调写的第二首二部创意曲.巴赫在C小调上往往显示出超乎寻常的灵感.在巴赫的心中,C小调是庄严与忧郁混合的调性.C小调二部创意曲是一首卡农(Canon).全曲的结构如下:{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79_1.bmp}从这个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它有点像十四行诗品的韵脚或者DNA双螺旋体相互缠绕的形状,在这里,两个声部无所谓谁比谁更重要,而是一个向前行走着的人与他相随的影子:虽然先后有别而实质无异,貌分而实合,是同一个乐思的错位.在乐曲的最后,两个声部终于合为一体,而且颠鸾倒凤般地上下交错了一番,更显示了巴赫不想将两个声部分出主次的本意.此曲以极为特殊的方式表现出高度的平衡与对称,其复对位技术之高超令人惊叹!至于巴赫能用极小的素材构成宏大的音乐大厦,C大调第一首二部创意曲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例子:{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79_2.bmp}这是乐曲一开始的部分,核心材料就是第一小节的两种因素:一是弱起的连续十六分音符(例中标为主题),一是平均的八分音符进行(例中标为对题).此曲就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上,几乎没再运用其它材料,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巴赫创作手法的简约与精练.相对于简易朴素的二部创意曲来讲,三部创意曲则比较复杂深奥.例如,第二首c小调三部创意曲.虽然c小调三部创意曲与c小调二部创意曲相比,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性格,但都体现出超人的智慧.这首三部创意曲像是一首伤感的抒情诗.全曲除了一开始的两小节外,每一个细节都是由下面三种材料构成:a,包括两种因素,一是分解和弦上行与极富特色的八度下行,二是减七度上行与跳进下行的小调音阶.b,在第五小节高声部出现的顿,连相间的下行跳进动机.C,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音阶式进行.与其它一些创意曲不同的是,在此曲中,这三种材料有主次之分:a的第一个因素为主要动机,具备"主旋律"性格,为全曲定下基调;b很有特点,但处于补充地位;c是上述二者的背景以及转折时的连接.因为这三个材料性格迥异,因而在三个声部上构成鲜明的"高架立交桥",音响丰满,变化多端效果极佳.《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曲》(吉钢琴曲)在巴赫时代,使用"幻想曲"一词,是指想象的自由飞翔,在这样的一首作品里,作曲家将幻想曲与赋格曲结合在一起,在最自由的形式和最严格的形式之间,激起戏剧性的对比.最初,幻想曲是和管风琴与羽管键琴这两种在音乐史上起了非常重要作用的即兴演奏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巴赫的幻想曲,能使我们获得到一些巴罗克时期有关即兴演奏风格的感受,巴赫在世时,就曾以他所特有的即兴风格使所有的听众感到惊奇,这种风格中含有奇异,突然的情绪变化,意味深长的抒情,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真正已罗克式的创造.巴赫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大师,对探索键盘上的所有技巧很有兴趣.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在运用这些技巧时,仅仅把它们当作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手段.作于1720年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曲》,是同类体裁中最优秀的一首,它建立在一连串由音阶和小琶音组成的辉煌的,气势宏伟的音流上,音流与庄重缓慢的密集和弦,对位织体交替出现,乐曲所表现的自由即兴性与悲壮的朗诵语调,充分表现了巴赫管风琴音乐对古钢琴音乐的影响.它由情绪迥异的幻想曲和赋格曲两部分组成,但又以同样的调性和半音音阶统一起来.幻想曲属于即兴性质的乐曲,比前奏曲更加自由,在此曲中,其份量超过了第二部分的赋格曲,预示了音乐会演奏用的戏剧性幻想曲这种新的钢琴体裁的出现.在创新精神上和在内容深刻上,他甚至可以与贝多芬的《热情》钢琴奏鸣曲相比.我们知道,在巴罗克时期,无论是和声中还是旋律中的半音进行,都意味着情感的加强,幻想曲的一开始就以大量的半音进行,形成了充满戏剧性的气氛:{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82.bmp}仅从谱面的外观,我们就可以想见这首幻想曲的即兴风格以及演奏它所需要的精湛技巧:快速的音阶,琶音和颤音奔腾而来,在键盘上自由地左右运动;倾泻而出的三十二分音符,使人产生幻觉,仿佛演奏者是在幻想的驱动下自由地弹奏.接下来,音乐以上例为基础生成出各式各样的变体,高涨的情绪一直保持.幻想曲的第二段落则在内容上和表现手段上与第一段落形成对比,但仍然保持着戏剧性的音调,大胆的转调使音乐回旋周转,在幻想曲的尾声中,音乐流露出无限的悲凉.两个段落对比形象的并置,不仅加强了幻想曲的戏剧性,并且使它的篇幅扩大到巴赫之前所没有的高度.在巴赫时代,像《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曲》这样热情奔放,气宇轩昂,规模宏大,音响丰富,极富戏剧性的音乐是罕见的.当时的音乐审美观念,正如音乐评论家维克曼所主张的"美感应缓慢感知,像曙光预示黎明的到来;情感应像露珠一样掉落,而不能像大海一样倾注.这里不需要天马行空的飞行,而需要智神星的移动."以这样的审美标准,怎么可能理解巴赫的音乐呢而事实上,巴赫音乐中炽热的情感,"受难式"的悲剧性音调,正表达了他对黑暗时代的抗争.与情绪强烈的幻想曲相比,赋格曲部分则严格,简练,克制.但从音高材料来讲,它们仍密切相连,赋格曲悠长,优美如歌的主题的开始乐句,也是几乎以半音进行为基础的.整个赋格部分充满沉思冥想的情绪.{ewc MVIMAGE,MVIMAGE, !14800310_0084_1.bmp}巴赫赋格曲的主题往往短小精练,而这个主题是分外的长,它必然导致整体结构的扩大,而结构的庞大也是与长大的幻想曲部分相适应的.赋格结束以后,全曲出现了富于表情的朗诵调乐节,好像是幻想曲的回声,将整个乐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英国组曲》(古钢琴曲)在分析巴赫的《英国组曲》之前,应该对组曲这一音乐体裁有所了解.组曲是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曲.它从形成,定型到进一步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组合.早在14世纪,舞会里即盛行"快-慢-快"的对比性舞曲组合.16世纪初,琉特琴演奏家仿此以一首庄严的二拍子舞曲与一首轻快的三拍子舞曲联合成套.组曲作为音乐体裁的名称,最早见于1557年,但其结构形式长期变化不定,其典型形式是由键盘作曲家J J 弗罗贝尔格定型的.17世纪中叶流行的组曲形式常由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三种舞曲构成,后来加入吉格舞曲,有时置于库朗特前,有时置于库朗特后.古典组曲(巴赫时代)是按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排列构成的,有时冠有前奏曲和插入其它舞曲.每一乐章都是用相同的调性,都是以二段式写成,每段各自反复演奏一次.这个时候,这些舞曲已经失去了舞曲本来的意味,而是被高度程式化了,它已不能为舞蹈伴奏,而成为一种规范性的乐曲.巴赫去世以后,随着奏鸣曲,交响曲以及协奏曲的兴起,组曲渐趋衰微.19世纪后半叶,组曲再次兴起,称为现代组曲.巴赫在克滕时期创作了一系列古钢琴组曲,其中著名的有《法国组曲》六首,《英国组曲》六首.这些作品都是世俗性作品.巴赫广泛吸取同时代作曲家的组曲模式,创造性地处理这种体裁,不仅像17世纪中叶以来组曲那样在节奏,节拍,进行上求得对此,而且将不同感情内容的乐曲并置形成内在的对比,形象的对比,将组曲这一体裁提高到当时的一个新的境界.《英国组曲》这个标题并不是巴赫自己命名的,而是在十八世纪末,被他人称为的.事实上,《英国组曲》与"英国"还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比如,巴赫依照英国样式,将前奏曲列于组曲之首.另外,在他儿子的抄本里记载着《英国组曲》是受英国人之托而作的.与《法国组曲》相比,《英国组曲》的规模较大,表情更为丰富.巴赫的《第二英国组曲》华丽并且具有女性般温柔与优美,它包括前奏曲与五个舞曲共六个部分:前奏曲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非常巧妙地处理两个主题,中间的发展段落使用这两个主题的材料,并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阿勒芒德是起源于德国的一种慢速的二拍子舞曲,到了巴赫时代,实际舞蹈已经不存在,而成为一种程式化的舞曲,中等速度,4/4拍子,具有短小的弱拍.巴赫的这首阿勒芒德轻妙,稳定又不失流动,从弱拍的第四个十六分音符开始,并继以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这些都是阿勒芒德舞曲的典型特征,只是在此曲中节奏上已经失去了原来舞曲的特性.库朗特的原意为"流动",这是一种法国舞曲,后来传入意大利,据此而产生的音乐有两种,一为法国式的,一为意大利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单三拍子和复二拍子混合在一起使用,后者使用单三拍子.在这里,巴赫采用的是后者,在保持原舞曲轻快流动的三拍子的基础上,使用丰富的装饰音,将主题以对位的方式推进.萨拉班德舞曲的特征是采用徐缓的三拍子,表情庄重,旋律往往为分节奏,巴赫的这首乐曲包含两个主题几乎完全相同的萨拉班德舞曲,在演奏时经常选用其中一个.布列舞曲原来是17世纪的法国民间舞曲,一般为快速的2/2或2/4拍子,从小节最后一个四分音符开始.这里也包括两个布列舞曲,布列Ⅰ由两个声部构成,小调,表情哀愁;布列Ⅱ由三个声部构成,具有丰富的和声.此舞曲按布列Ⅰ→布列Ⅱ→布列Ⅰ的顺序演奏.吉格舞曲原来是16世纪在英国流行的一种舞曲,3/8或6/8,9/8,3/4,6/4,12/8等拍子,有时也有四拍子或八拍子,常用模仿复调手法展开,第二段的主题常为第一段的主题的反行.巴赫的这首吉格就是用这种手法展开的,以A-A-B-B-A-B的顺序演奏.。
巴赫创作的管风琴作品
巴赫创作的管风琴作品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音乐时期最著名的作
曲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令人惊叹的音乐作品,包括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管风琴作品。
巴赫的管风琴作品被认为是管风琴音乐的巅峰之作,展现了他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对器乐的深入理解。
巴赫的管风琴作品包括大量的预奏曲与赋格。
其中最著名的是《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这是一部由24首预奏曲和赋格组成的作品,涵盖了每个调的所有音阶。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音乐作品,更是一本教材,旨在展示不同调的音乐特点和调性间的关系。
此外,巴赫还创作了一些宗教性质的管风琴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塔科塔与赋格》(Toccata and Fugue),这是一首具有宗教庄严感的管
风琴曲,成为了巴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以它的激动人心的开头和精妙的赋格部分而闻名,是管风琴演奏者们最喜欢演奏的曲目之一。
此外,巴赫的管风琴作品还包括许多前奏曲、小行进曲和舞曲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巴赫对管风琴的完全掌握和创意的运用。
他的作品结构完整,旋律优美,技巧复杂,给演奏者和听众都带来了极大的享受。
巴赫的管风琴作品不仅仅在他生前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至今仍然被视为管风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以其技巧和情感上的深度而闻名,被认为是巴赫音乐的杰作之一。
无论是作为演奏家还是作为听众,都不容错过巴赫的管风琴作品,它们将带给你一场音乐盛宴。
巴赫风笛舞曲介绍
巴赫风笛舞曲介绍巴赫风笛舞曲,是德国音乐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一系列管风琴作品,被誉为巴洛克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些舞曲以其丰富而复杂的结构,精妙而美妙的旋律,以及巧妙的和声处理而闻名于世。
巴赫风笛舞曲共有20首,每首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富有个性的风格各具特色。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D小调风笛舞曲》和《C小调风笛舞曲》。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优雅的音乐结构,吸引了众多音乐家和听众的瞩目与喜爱。
首先,巴赫风笛舞曲的音乐结构非常丰富多样。
它们采用了一种叫做“对位法”的复调音乐形式,即通过两个或多个独立旋律在时间上叠加或交织,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音乐构思。
这种对位法在巴赫的音乐中表现得极其完美,使得每一声音都能独立而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又能与其他声音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和声效果。
其次,巴赫风笛舞曲的旋律优美动人,富有变化。
这些作品的旋律极具灵感,从欢快的舞曲曲调到悲伤的抒情音乐,巴赫运用了各种音乐技巧,使得旋律始终富有变化和张力。
巴赫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音乐手法,如顺阶、跳音、回旋等,使得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情感和表现力。
此外,巴赫风笛舞曲的和声处理非常精巧。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巴赫对和声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
他善于使用不同的声部进行和声,以及对位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整个音乐作品充满了层次感和丰富度。
巴赫的和声处理既追求了和谐的效果,又注重对位法所带来的音乐张力,从而使得整个作品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
巴赫风笛舞曲的创作风格也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巴赫是一位对音乐十分严谨的大师,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严密的结构和完美的技巧。
通过学习巴赫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中的对位法、和声处理以及音乐结构的重要性。
这些都为后世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总之,巴赫风笛舞曲是一系列充满着艺术魅力和音乐智慧的作品。
它以其丰富多样的音乐结构、优美动人的旋律以及精妙的和声处理而闻名于世。
巴赫作品分析
浅谈“西方音乐之父”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作品分析介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著名的、管风琴及羽管键琴家,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简介:巴赫出生在德国图林根的一个美丽的小镇——爱森纳赫。
是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那个家族从十六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三百连年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
巴赫的祖父就是一名音乐家,他的父亲也是一名音乐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受家庭影响,巴赫从小就酷爱音乐。
在他10岁那年,父母都接踵归天了,他成了孤儿,随着哥哥约翰·克里斯托一路度日,哥哥也就成了一家之主,并接管了父亲许多乐谱和音乐书籍,以为弟弟巴赫小,不肯意让他翻阅。
小巴赫只好在哥哥不在家时,偷偷抄一些,因为是在微弱的烛光或月光下抄写的,使巴赫从小就得了近视眼。
后来被哥哥觉察,惩罚了他,并将小巴赫抄的乐谱都撕毁,就如此小巴赫并无气馁,对音乐的兴趣却有增无减。
巴赫15岁那年,由于他的歌喉动人,取得了圣米歇尔教堂唱诗班领唱职位。
在这里他常常整夜不眠的学习古钢琴和古风琴。
管风琴师伯姆见他尽力学习并有天赋,就把他介绍给自己在汉堡的老师莱肯那里学习。
巴赫没钱搭车,常常都是徒步到汉堡,乃至于更远的地方去听管风琴和古钢琴家们的演奏。
功夫不负有心人。
18岁的巴赫任多处教堂和宫庭的乐长及管风琴师。
1707年,巴赫和他的表妹玛丽亚·巴巴拉结为夫妻。
婚后生有七个孩子。
由于巴赫的许多作品在那时还不能为更多的人们所赏识,加上子女多,开支大,晚年巴赫家境比较困难。
后在莱比锡逝世,享年65岁。
巴赫地位:巴赫的音乐,能够说是组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
对于整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来讲,巴赫的音乐成绩,能够说是架在这座殿堂上的圆顶;对于其后的欧洲音乐进展来讲,虽然直到19世纪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响力,可是这种影响力一旦产生,便对欧洲音乐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管风琴作品介绍(2011-03-06 23:29:32)转载▼分类:音乐艺术标签:巴赫天国cd编号管风琴演奏文化J. S. BACH:Little Organ BookJ. S. 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一共为教堂创作了150首管风琴圣咏曲。
管风琴圣咏曲是指根据教堂圣咏旋律作曲的一切管风琴曲。
在17世纪以前,管风琴并不为教徒的歌唱作伴奏,而是为祭司或合唱团作序奏或和合唱团交替单独地演奏,是合唱的代用者。
根据教会1598年所制定的《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典礼规范》,“在教徒咏唱之前或之间,风琴并非用来演奏不常听的乐曲或经文歌,而是必须演奏将继续咏唱的歌曲。
为使风琴和歌唱的时间不过分长,风琴师在前奏后的教徒咏唱中间,是不可演奏一次或两次以L的。
”l7世纪的四、五十年代,管风琴在教会中一般已作为教徒咏唱的伴奏。
在巴赫的年代,管风琴伴唱的习惯虽已风行,但在莱比锡,管风琴与咏唱还是交替进行的状态。
因为,管风琴在教堂中早期的作用,是合唱团的代用者或交替者,因此,管风琴圣咏曲在技法、形态上,与声乐的圣咏经文歌大致一致,是合唱曲也是风琴曲。
在巴赫以前,管风琴圣咏曲最重要的作品是德国作曲家沙伊德(Samuel Scheidt,1587—1654)的《新乐谱》(Tabulatura nova)(1624年,共3卷)。
沙伊德之后,管风琴圣咏曲的发展,形成了完全对立的两派,一派是以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1637—1704)为代表的北德乐派;另一派是以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为代表的中德乐派。
初期的圣咏都是泛模仿经文歌的形式产生,其方式是圣咏旋律每一行为单位的模仿,一行终止后再开始第二行的模仿。
这也就是把数个不同主题的赋格曲发展部连接组成一首作品,全曲缺少统一。
布克斯特胡德的功绩是进一步强调各部之间的差异,加强对比的效果。
帕赫贝尔则从变化之中进一步强调了统一。
巴赫从这两派中间汲取营养,则把管风琴圣咏曲这种形式发展到了最高境界。
他把帕赫贝尔追求的整体性和布克斯特胡德追求的局部的丰富性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从技巧上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
巴赫的《管风琴小曲集》是风琴圣咏曲中的重要作品,这部曲集编定于1717年,其中的作品大约作于1708—1717 年,魏玛时期。
巴赫在亲笔谱开头,有这样的文字:“风琴小曲集,这是给以初学的风琴家,以各种各样方式发展圣咏曲的指引。
由于收入此集的圣咏曲是以助奏方式处理脚键盘,所以也是学习和熟练脚键盘技法的指导手册。
愿高高在上的神以其神光,助可怜的人依此能有所帮助。
”这部曲集,巴赫原计划要作曲160首,实际完成的只有45首(BWV599—643)。
这些圣咏曲按教堂行事历次序记录:待临节4首,圣诞节8首,为季节迁移而作的3首,救世主显节2首,蒙难节7首,复活节6首,圣灵降灵节1首,然后是一般性的圣咏曲。
按巴赫研究专家施魏策尔(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的说法,这部《管风琴小曲集》是巴赫的“独有形式,因为它不同于以前的圣咏前奏曲的任何形态,巴赫以4分音符为基本时值,自由构想,副声部不以定旋律为模型,是自由、如歌的发展。
”施魏策尔认为,此曲集是“整个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副声部的特殊动机是“从圣咏歌词内容中诞生,又含丰富的诗意”,“把定旋律处理成了诗一般的清晰。
”这部曲集中45首的标题分别是:1.来吧,异教徒的救世主(Nun Komm' der Heiden Heiland),BWV599;2.上帝,通过你的宽容(Gott, durch deine Gute),BwV600;3.我主基督,唯一的圣子(Herr Christ, der ein'ge Gottes-sohn)BWV601:4.赞美万能的上帝(Lob sei dem allmachtigen Gott),BWV602;5.伯利恒的幼婴(Puer natus in Bethlehem),BWV603;6.称颂耶稣基督(Gelobet seist du, Jesu Christ),BwV604;7.多么欢乐的日子(Der Tag des ist so freudenreich),BWV605;8.天国万岁(Vom Himmel hoch, da komm'ich her),BWV606;9.一群天使来自天国(Vom himmel kem der Engel schar),BWV607;10.我的欢乐全在于你(In dulci Jubilo),BWV608;11.赞美上帝(Lobt Gott, ihr Christen, allzugleich),BWV609;12.耶稣,我的欢乐(Jesu, meine Frude),BWV610;13.我们当然应当称颂基督(Christum wir sollen loben schon),BWV611;14.我们是基督的仆人(Wir christenlent'),BWV12;15.帮助我赞美上帝的宽容(Helft mir Gottes Gute preisen),BWV613;16.旧岁已逝(Das alte Jahr vergangen ist),BWV614;17.你是欢乐(In dir ist Freude),BWV615;18.我平静而欢乐地走向那里(Wit Fried' und Freud' ich fahr dahin),BWV616;19.我主上帝,敞开天堂的大门(Herr Gott, num Schleuss den Himmbe auf),BWV617;20.无罪的上帝(O lamm Gottes unschuldig),BWV618;21.基督,你是上帝(Christe, du Lamm Gottes),BWV619;22.基督,你使我们有福(Christus, der uns Selig macht);BWV620;23.耶稣站在十字架上(Da Jesus an dem Kreuze stund'),BWV621;24.啊,人,为你的罪恶痛哭(O Mensch, bewin' dein' sunde gross),BWV622;25.我们感谢你,主耶稣基督(Wir danken dir, Herr Jesu Christ),BWV623;26.上帝拯救我,成全我(Heif Gott, dass mir's gelinge),BWV624;27.基督身陷死囚中(Christ lag in Todesbanden),BWV625;28.耶稣基督,我们的救世主(Jesu Christ, Nuser Heiland),BWV626;29.基督的复活(Christ ist erstanden),BWV27;30.神圣的基督的复活(Erstanden ist der beil'ge Christ),WV628;31.庄严的日子来了(Erschienen ist der herrliche Tag),BWV629;32.圣子今日获胜(Heu't triumphieret Gottes sohn),BWV630;33.来吧,造物主,上帝(Komm, Gott Schopfer, heiliger Geist),BWV631;34.耶稣基督,帮助我们(Herr Jesu Chrest, dich zu uns wend')BWV632;35.最亲爱的耶稣,我们在这儿(Liebster Jesu, Wir sind hier),BWV33;36.这是神圣的摩西(Dies sind die hei'l gen zehn Gebo't),BWV634;37.我们的父亲在天国(Vater unser in Himmelreich),BWV35;38.亚当的坠落使一切腐朽(Durch Adam's Fall ist ganz Verderbt),BWV636;39.幸福降临我们(Es ist das Heil uns Kommen her),BWV637;40.我呼唤你,耶稣基督(Ich ruf zu dir, Herr Jesu Christ),BWV638;41.主啊,我曾渴望你(In dich hab'ich gehoffet, Herr),BWV639;42.当我身处绝境(Wenn Wir in hochsten Noten sein),BWV640;43.惟有上帝统治一切(Wer nur den lieben Gott lasst walten),BWV641;44.凡人皆有终结(Alle Menschen nussen sterben),BWV642;45.啊,多么渺小,多么短暂(Ach wie nichtig,ach wie fluchtig),BWV643。
巴赫这部《管风琴小曲集》的版本,CD唱片首选:1.瓦尔哈(Walcha)演奏版,瓦尔哈16岁失明,在失明情况下对巴赫的演奏,似乎有一种神灵的接近,DG公司录制瓦尔哈演奏的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CD共12张,编号为419 904-2。
2.阿兰(Alain)演奏版,Teldec公司录制阿兰演奏的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共有CD17张,CD编号为229245 732-2。
3.普列斯顿(Preston)演奏版,DG公司,CD编号为431 816-2,这张唱片,《企鹅》评介三星。
4.赫尔福德(Hurford)演奏版,Decca公司,CD编号,425 635-2(两张),这套唱片上还有前奏曲BWV620a,BWV741、748、751、752、754、755、757、763、765、BWV Anh,55,《G小调赋格》、BWV13la,《企鹅》评介三星。
5.雅科布(Jacob)演奏版,EMI公司,雅科布演奏的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共CD16张,编号为CZS7 67655-2。
巴赫:6首舒布勒圣咏曲J. S. BACH:6 Schubler ChoralesJ. S. 巴赫的BWV645—650,6首圣咏曲因为1747年由舒布勒出版社出版,故称为《舒布勒圣咏曲》。
这6首圣咏曲有5首(除BWV646)转自康塔塔。
《6首舒布勒圣咏曲》分别是;1.醒来吧,守望之神呼唤我们(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BWV645,此曲转用于第140号康塔塔中男高音合唱《听,锡安的守望者之歌》。
2.我们逃亡何处?(Wo Sell ich fliches hin),BWV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