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0《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20《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专家共识》解读(全文)近30年来,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增长迅速,明显高于其他肿瘤。
但是相比其他肿瘤的规范化诊治的发展,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消化系统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高发部位,其中以直肠占比最高,其次为胃、胰腺、小肠等。
并且大部分患者是在内科或消化内科首次就诊。
消化专业医生对于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早期诊治责无旁贷。
201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激素学组制定了《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内科诊治若干建议》,这是国内消化专业的第一个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专家共识,为国内内科诊治神经内分泌肿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20年,学组组织多学科专家(内科、外科、病理、影像、核医学)共同制定发布了《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专家共识》,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医生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认识和规范诊治。
一、神经内分泌肿瘤生存率高,需提高认识实现早期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因非特异性症状而容易导致延误诊断。
据估计,从出现症状到确诊时间长达5~7年。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总的5年生存率为30%~90%,而27%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发生远处转移,23%已出现局部扩散。
李景南教授认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生存率较其他实体肿瘤高,但是往往诊断历时太长,导致生存率下降,因此提高认识、实现早期诊断对于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
二、认识神经内分泌肿瘤,首先先了解其临床症状李景南教授强调,神经内分泌肿瘤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而且不同部位及类型表现不同。
根据是否分泌相关激素,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肿瘤,功能性肿瘤临床表现与分泌的肽类激素有关,表现为相关的综合征,极少数可以分泌多种激素从而会导致更不典型的临床症状。
无功能肿瘤多出现肿瘤压迫或转移的症状。
表功能性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关激素和临床特征不同部位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不同的症状特征,详见下图目前很多内镜医生已经关注到直肠内分泌肿瘤,但是相同直径大小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较早癌转移率低,因此所要采取的内镜下治疗完全不同,临床需要首先做好签别诊断。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管控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管控胃低级别上皮内瘤LGIN随访观察或积极进行内镜下干预的目的是及时阻断病变的进展,另一方面,也防止因活检病理诊断的局限性等造成对整体病变评估不足所导致的误诊。
所以推荐以下管理措施:(一)对于存在病理升级高危因素的LGIN,建议3个月后再次内镜精细评估及精准活检。
1.若再次活检病理诊断为HGIN或早期胃癌,建议参考《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2018,北京)》相关内容(推荐级别:A+:96.7%,A:3.3%;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2.若再次活检病理仍诊断为LGIN,建议行内镜下诊断性完整切除(推荐级别:A+:30%,A:43.3%,A-:16.7%;证据等级:低质量)。
此外,欧洲指南推荐,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LGIN,应于内镜下诊断或治疗后进行根除。
另有国外相关文献报道,根除Hp 可减少LGIN切除后复发的机率,且根除Hp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进展为胃癌的过程。
因此,对于内镜下存在病理升级高危因素的LGIN,若合并Hp感染,建议于内镜下完整切除后根除Hp(推荐级别:A+:50%,A:33.3%,A-:13.3%;证据等级:低质量)。
(二)对于暂不存在病理升级高危因素的LGIN,仍建议在初次发现LGIN3个月后再次内镜精细检查并对可疑病变处再次活检。
此外,如合并有Hp感染,建议先行根除Hp治疗。
1.对于无高危因素的胃LGIN,若再次活检病理诊断无LGIN存在,建议1年后胃镜复查(推荐级别:A+:36.7%,A:43.3%,A-:13.3%;证据等级:低质量)。
2.对于无高危因素的胃LGIN,若再次活检病理仍诊断为LGIN,推荐行内镜下毁损治疗或胃镜密切随访;其中内镜下黏膜毁损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消融治疗(RFA)和氩离子凝固术APC),胃镜密切随访间期为3个月(推荐级别:A+:26.7%,A:26.7%,A-:30%;证据等级:低质量)。
(1)射频消融治疗(RFA):射频消融的原理是通过高频交流电的作用引起组织内的带电粒子运动产生热量,从而使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干燥、固缩脱落以致无菌性坏死。
同时性多原发早期胃癌合并深在性囊性胃炎一例
综合病例研究同时性多原发早期胃癌合并深在性囊性胃炎一例毛相荧 芮晓薇 何慧 施易辉 戴金锋 蔡利军【摘要】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 )作为胃黏膜癌前病变与胃癌密切相关。
LGIN 患者是否需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目前仍存在争议,该文报道1例同时性多原发早期胃癌患者,其中1处病灶多次病理活组织检查均为LGIN ,2处病灶分次行ESD 治疗,2次治疗间隔3个月,术后病理提示2处病灶均为腺癌且浸润深度均为黏膜下层(SM1),第2处病灶合并深在性囊性胃炎。
该例为临床上胃内高度可疑但未能获得充分病理支持的早期病灶的内镜处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同时性多原发早期胃癌;深在性囊性胃炎A case of 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early gastric carcinoma complicated with gastritis cystica profunda Mao Xiangying △, Rui Xiaowei, He Hui, Shi Yihui, Dai Jinfeng, Cai Liju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Cai Lijun, E -【Abstract 】 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 ), as a 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mucosa , is intimately associated with gastric cancer. Whether LGIN patients need to undergo gastric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 is still controversial. Inthis article ,one case of 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early gastric carcinoma was reported. Pathological biopsy indicated that one ofthe lesions was diagnosed with LGIN , and for two lesions , ESD was performed in two separate sessions with an interval of 3 months.Postoperative pathology showed that both two lesions were diagnosed with adenocarcinoma and the depth of in fi ltration of these two lesionswas both submucosa (SM1), and the second lesion was complicated with gastritis cystica profunda. This case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for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highly suspicious early gastric lesions with insu ffi cient pathological evid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 Precancerous lesion ;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 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early gastric carcinoma ;Gastritis cystica profunda ;作者单位: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毛相荧,芮晓薇,何慧,戴金锋,蔡利军);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施易辉)通信作者,蔡利军,E -DOI: 10.3969/j.issn.0253-9802.2022.08.016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也是第三大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1]。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完整版)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在诊断、治疗及研究领域取得快速进展,部分研究结果将对GIST临床诊疗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经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对关键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并对争议问题进行投票,最终,在2013年版共识基础上,形成了《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年版)》,现予公布。
1 病理诊断原则1.1 GIST的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上可从良性至恶性,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和DOG1阳性,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活化突变,少数病例涉及其他分子改变,包括SDHX、BRAF、NF1、K/N-RAS及PIK3CA等基因突变等。
1.2 对标本的要求手术后的标本需要及时固定,标本离体后应在30分钟内送至病理科,采用足够的中性10%福尔马林液(至少3倍于标本体积)完全浸泡固定。
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组织,必须每隔1 cm予以切开,达到充分固定。
固定时间应为12~48小时,以保证后续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有条件的单位应留取新鲜组织妥善冻存,以备日后基因检测之用。
1.3 GIST的病理诊断和辅助检测1.3.1 基本诊断组织学上,依据瘤细胞的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70%)、上皮样细胞型(20%)及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
即使为同一亚型,GIST的形态在个例之间也可有很大的差异。
除经典形态外,GIST还可有一些特殊形态,少数病例还可见多形性细胞,尤多见于上皮样GIST。
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
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导读随着内窥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胃黏膜活检已成为病理诊断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并在各级医院开展。
临床进行胃黏膜活检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病变并明确病变性质,而准确的病理诊断可以指导临床医师做出精确的治疗。
为了使得病理诊断能达到更好的一致性,能够准确、科学地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的参考,特制定本共识。
本共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胃炎的分类和分级:悉尼系统修正版》[1]、《日本胃癌分类》[2]和《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2010版)》[3]基础上,补充相关领域的新内容,旨在进一步提高胃黏膜活检标本病理诊断的重复性和准确性,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可靠、合理的病理依据。
一、关于内窥镜下活检的建议1.常规胃黏膜活检:建议取5块活检,2块取自距幽门2~3 cm的胃窦处(1块取自胃小弯远端,另1块取自胃大弯远端),2块取自距贲门8 cm处的胃体(1块取自胃小弯,1块取自胃大弯),1块取自胃角。
取自不同部位的标本应该分开放置,并将部位标记清楚。
2.怀疑早期肿瘤性病变的胃黏膜活检:由于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肿瘤目前可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反复/多点活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粘连会给后续内镜治疗带来困难,内镜切除后标本也会因多点活检造成病理诊断困难。
一般建议直径2 cm以下病变取1~2块活检,直径每增加1 cm可增加1块活检,最好取正常和病变交界部的黏膜,以便于病理医师对病变的诊断。
当病变的边界不好确定时,可在病变中央部位活检,如必要可适当增加活检数量。
3.倾向进展期癌的胃黏膜活检:建议在内镜下明确肿瘤区域,避开坏死部分,取材6~8块活检,以增加活检阳性率,并备HER2检测。
4.早期肿瘤性病变需确定病变范围和进展期癌需确定手术范围的活检,建议根据临床的实际需要进行多点活检。
5.内窥镜医师应注意到标本取材后的定向问题,用小镊子从黏膜钳子中取出标本后,应先仔细认清标本的方向,然后将标本的基底面贴到固定用的小纸片上。
消化内镜活组织检查与病理学检查规范专家共识解读
其中,早期癌的内镜分型均为0 型,包括隆起型(0-I型)、浅表型(0
-Ⅱ型)、凹陷型(0-Ⅲ型),其中浅表型又分为浅表隆起型(0-Ⅱa 型)、浅表平坦型(0-Ⅱb型)及浅表凹陷型(0-Ⅱc型); 如果浅表肿瘤的大体表现具有两种或以上类型时,称为混合型。
Outline
消化道粘膜活检标本 EMR/ESD标本 超声内镜穿刺标本 ERCP胆胰管标本
Part I:粘膜活检
消化内镜医师行内镜检查过程中在什么情 况下需要取活组织检查?怎么取?
Part I:消化道粘膜活检标本
食管及胃肠道黏膜活检标本取材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病理 学的诊断。活检部位的准确性是避免诊断假阴性的关键,同 一活检部位的第一块标本尤为重要,后续活检因黏膜出血易
度与数量。
息肉切除标本的取材,首先应仔细辨认息肉的切缘、有无蒂部,以及蒂部的直
径;
无蒂息肉可垂直于切缘对标本改刀法; 有蒂息肉的直径>2mm,应在距离蒂的中心约1mm处垂直于切缘对标本改
刀,再平行此切面,间隔2mm 将标本全部取材,但蒂部不要改刀,应将整个 蒂做成一个组织块。 取材的全部息肉标本需均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估,其中息肉蒂部和切缘尤需仔细 切片观察。
节、息肉、肿块等病变处多部位活检;
疑为乳糜泻者,应在十二指肠球部和远端十二指肠取活检组织4~6块 ; 为显微镜下结肠炎者,应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各活检 取材至少2块;
ASGE Standards of Practice Committee, Sharaf RN, Shergill AK, Odze RD, et al. Endoscopic mucosal tissue sampling. Gastrointest Endosc. 2013 Aug;78(2):216-24.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最全版)
胃肠间质瘤外科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与NCCN指南解读(最全版)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消化道的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近年已逐渐被外科学界熟悉,为了更好地普及推广这个较新的肿瘤概念,及时更新知识和规范诊疗,2010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作组(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成立专家委员会,首次编写GIST中国共识(2011版)[1]。
共识每年进行更新,2012版已修订完毕。
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发布的NCCN指南早已为大家熟知,可以说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癌症治疗指南。
笔者就GIST的最新国内共识和新版NCCN指南的外科诊治部分作以解读。
一、GIST的活检原则和适应证GIST患者症状无特异性,只有病理学检查才是确诊GIST的唯一方法。
但GIST质脆、血供丰富,部分呈囊实性,不适当的活检可能引起肿瘤出血、破溃,以致肿瘤播散种植的严重后果。
因此,国内外共识或指南对于大多数可完整切除且原发性局限GIST,不推荐手术前进行常规活检。
术前活检适用于拟进行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这类患者在治疗前必须取得明确病理诊断。
对于首诊即合并转移的可疑GIST,必须进行活检明确诊断,再开始靶向药物治疗。
而对于术中冰冻活检,专家共识为不推荐常规进行。
只有当手术中怀疑GIST周围有淋巴结转移或手术中肉眼不能排除是其他恶性肿瘤时,才考虑术中冰冻活检。
至于活检方式,NCCN指南始终推荐首选超声内镜下细针抽吸法活检(EUS-FNA)。
由于该方法穿刺针直径小,导致肿瘤出血的风险极低;此外,从胃肠腔内进针,有效避免了经皮穿刺引起针道种植和肿瘤破溃导致腹腔播散转移的危险。
尽管取得的组织较少,但活检阳性率高,国外报告诊断准确性可达90%以上[2]。
无痛胃肠镜专家共识和总结
无痛胃肠镜麻醉专家共识和操作指南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断和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单纯以减轻痛苦为目的的舒适化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要求。
消化内镜治疗的操作已经与外科腹腔镜手术操作的性质相似,必须在麻醉下完成,其麻醉目的也和外科相同,即保障患者的安全、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术者提供良好的操作条件以及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鉴于消化内镜诊治的病种、手术方式、体位、并发症、气道管理等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为保障医疗质量,对消化内镜的麻醉应视为一种专科麻醉而开展专项培训。
为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麻醉协作组组织编写此专家共识,以期有助于消化内镜手术的普及和提高。
总论一、常见消化内镜手术麻醉的实施条件1. 硬件设施建议每单元诊疗室面积不小于30 m2 ,应配置急救车,供摆放急救药品和除颤仪等急救设备。
急救药品主要为各类血管活性药物以及麻醉药拮抗剂等。
除颤仪应定期检查维护,时刻处于备用状态; 应配置功能完善的麻醉机,并有相应的供气系统,建议麻醉机配置空气气源; 麻醉监护仪应具备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呼气末二氧化碳以及体温等常规功能,建议配置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模块; 应配置胃镜专用面罩、鼻罩、鼻咽通气道、喉罩等专项气道工具,以及气管插管用具,包括可视喉镜、各型号气管导管、负压吸引装置、简易呼吸器等。
应设置独立的麻醉恢复室,在恢复室摆放一定数量的床位,且恢复室与内镜诊疗室床位比例大于等于1 ∶1。
单元床位面积不小于5 m2 ,并配备监护仪、输液装置、吸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以及急救设备与药品等。
2. 人力配置常见消化内镜手术的麻醉应由具有主治医师( 含) 以上资质的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建议每个诊疗单元配备1 名麻醉科住院医师,每2 ~3 个诊疗单元配备1 名麻醉科护士,协助术前准备、术中管理。
建议麻醉恢复室的麻醉科护士数量与床位比不小于1 ∶2,协助完成术后恢复和随访等。
建议从事消化内镜手术的麻醉科医师与麻醉科护士相对固定,以保证流程的稳定性和麻醉安全性。
2021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2021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全文)我国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高发国家。
25%~30%的H.pylori 感染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恶性肿瘤等;H.pylori感染还与多种胃肠道外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
H.pylori相关疾病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还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卫生保健负担。
因此,根除H.pylori以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尤为紧迫。
2017年以来,我国学者制定了《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和《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等重要共识,国际上也有多部相关共识发布。
这些共识意见为H.pylori感染和相关疾病的诊治、难治性H.pylori感染的处理和胃癌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临床实践和认识的深入,家庭H.pylori感染的问题逐渐引起关注,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制订新的管理策略对其加以预防、治疗,以提高公众对其危害的认识,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减轻卫生保健负担。
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居民家庭H.pylori感染防控和管理的共识和意见。
传统的“检测与治疗”和“筛查与治疗”策略可用于不同感染人群的防治,但其临床实践容易受到治疗人群的选择、患者依从性、成本效益控制、临床医师处理同质性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补充策略解决上述问题。
在前述共识的实践基础上,本共识提出“以家庭为单位防控H.pylori感染”的理念,进一步对我国居民家庭H.pylori感染的传播、处理,感染源的消除,以及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建议,促进居民对家庭H.pylori感染的重视,提高临床医师的规范化诊疗水平,提高社区和家庭医生的防病意识。
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筛查的价值
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筛查的价值【关键词】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早癌内镜精查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因此此阶段的内镜检查对患者胃癌筛查与预防具有重要价值。
普通内镜活检是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主要检查详实,其通过病例活检与图像显示能够对患者胃部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但受图像清晰度等因素的影响,普通内镜对胃早癌的筛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存在漏诊与误诊与几率。
内镜精查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胃早癌的筛查过程中,对此文章就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中的筛查价值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经普通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56例进行内镜精查复诊,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进行筛查。
56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5±1.25)岁。
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检查仪器:在进行内镜精查的过程中选择普通白光内镜与电子胃镜、NBI放大内镜。
胃早癌诊断标准:早期胃癌症状较少,主要以胃部疼痛、胃部灼热、贫血等因素为主要诊断依据,同时诊断需要结合胃镜及活检组织的病理学检查为主要依据。
八尾建史提出VS诊断依据,V以微血管结构为代表,根据放大胃镜观察到的血管形态、管径粗细、排列与分布情况将微血管机构分为规则、不规则与血管消失三个主要类型。
S以胃黏膜表面微结构为代表,根据胃黏膜表面的形态结构、大小、排列与分布同样将其分为规则、不规则、消失三大主要类型。
同时以胃癌和周围黏膜间分界线为主要诊断类型。
内镜精查。
对经普通内镜确诊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内镜复查,采用普通内镜与内镜精查两种形式,对患者胃部白光内镜下的胃部微血管结构与胃黏膜表面微结构进行形态等胃早癌的诊断探查。
内镜精查根据VS诊断标准进行病灶性质的判断,其中阳性代表胃早癌、阴性为非癌性病变。
2020指南共识解读-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治疗和随访
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指南共识解读目录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指南共识解读 (1)一、什么是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1)1、萎缩与肠化(CAG) (2)2、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GIN) (2)3、CAG和GIN都有癌变的可能 (2)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是与胃癌关系密切的一种病理状态,很多朋友查出来后忧心忡忡,不知道何去何从;临床上医生对于如何处理,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020年11月,由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牵头,联合发布了《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今天,我就这个最新的共识,用最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解读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癌前疾病是临床概念,癌前病变是病理概念,都代表着一种癌前期的状态,都有可能发展为癌。
癌前疾病是指,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但有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胃肥厚性的胃炎、恶性贫血等。
癌前病变是指已经证实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即异型增生,又称上皮内瘤变;1、萎缩与肠化(CAG)胃黏膜萎缩是指胃腔固有腺体减少,胃黏膜变薄,胃小凹变浅。
胃黏膜萎缩包括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其中病理性萎缩又包括非化生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两种类型。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它是胃粘膜损伤的一种指标。
进展为胃腺癌最常见的胃黏膜状态是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统称为CAG。
2、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GIN)又称不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是指胃黏膜的结构和上皮偏离了正常状态,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的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
是正常胃粘膜转化为胃癌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是重要的癌前病变。
分为轻、中、重3类;其中轻中度的异型增生称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 N);重度异型增生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
2020小胃肠间质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小胃肠间质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根据发病部位、大小、核分裂象及有无破裂等,GIST的恶性潜能从极低危至高危不等。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于2008年、2011年、2013年和2017年分别制定了中国GIST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这些共识的颁布和推广极大地规范和提高了我国GIST临床诊治水平。
小GIST特指直径<2 cm的GIST。
尽管大多数小GIST病例在临床上呈良性或惰性表现,但确有少数病例显示出侵袭性行为,尤其是核分裂象计数>5/5 mm2者。
既往共识中有关小GIST的推荐证据较少。
鉴于此,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联合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国内一批GIST治疗领域的专家,基于文献和专家经验整理了本版共识,力求能使小GIST的诊疗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本专家共识的制定,要求每一个临床问题的诊疗意见根据GRADE法对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分级: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个等级;并根据专家推荐强度进行分级: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弱推荐和无共识3个级别。
见表1。
01小GIST定义及流行病学观点:胃是小GIST最好发的部位,其余依次为小肠、结肠、直肠。
证据级别:B。
推荐意见:强推荐。
依据:小GIST特指直径<2 cm的GIST。
近年来,无明显症状的小GIST 检出率明显提高。
2005年,Miettinen等回顾性分析了1765例GIST 患者,发现40.6%(717/1765)的病灶为小GIST,其中17.29%(124/717)直径≤1 cm。
2010年,Rossi等回顾性分析了35家医疗中心929例GIST患者,亦发现多达18.3%(170/929)的患者GIST直径≤1 cm。
目前关于小GIST的研究结果显示,GIST常发生部位为胃、食管或食管胃结合部。
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摘要】我国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虽然早期胃癌治愈率远高千进展期胃癌,但由于早期胃癌症状不典型,诊断率偏低,进展后极大影响胃癌患者的治疗和生存渭况。
鉴千此,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制订《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高胃癌早期管理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情况。
胃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是早期管理的关键,早期筛查包括X线钡剂造影检查、内镜检查、血清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等,早期诊断包括内镜、病理学及影像学分期诊断。
除了传统手术治疗,依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侵犯深度,早期胃癌治疗还包括内镜及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应行系统肿瘤监测,尽早识别复发和转移。
该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医疗机构和患者提供权威、可靠参考。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癌症发病率增加和病死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幽门螺杆菌(HP)根除等举措的施行,已使胃癌整体发病率下降,但胃癌仍居癌症发病率第5位癌症相关病死率第4位。
胃癌的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早期症状隐匿,多数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预后较差。
近年来,随着医学不断进步,精准医学理念日益发展,带来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液体活检等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机会。
通过监测高危人群,早期发现胃癌,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胃癌的流行病学趋势胃癌作为全世界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不良预后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挑战。
我国胃癌早期诊断率偏低,极大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存渭况。
因此,应该重视早期筛查在胃癌防治中的重要性,及时发现早期胃癌并进行有效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提高其生命质量。
推荐意见1: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建议提高我国胃癌患者早诊早治水平,以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强推荐,证据分级:高级L二、胃癌的预防胃癌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共同导致,如遗传疾病状态饮食习惯等因素。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2019,北京)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2019,北京)一、引言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消化系统肿瘤新分类引入了上皮内瘤变的概念[2]。
这一分类明确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根据细胞和结构的异型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
其中,LGIN 相当于胃黏膜轻、中度异型增生。
LGIN属于癌前病变,具有癌变的潜能,在临床工作中,是密切随访还是进行一定的干预措施,目前国内外均无相关共识意见。
为此,解放军总医院令狐恩强教授组织国内30余位消化、内镜、病理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最新进展及前期临床研究结果,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本共识意见。
二、共识制定方法本共识意见的具体制定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
首先成立共识意见起草小组,通过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制定共识意见草案。
文献检索采用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关键词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stomach、gastric、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dysplasia。
随后,共识意见草案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讨论、修改并投票,直至达成共识。
投票意见的推荐等级(表1)与证据等级(表2)。
三、定义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是病理学诊断术语,是明确的肿瘤性病变、相当于胃黏膜的异型增生(dysplasia),即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典型性(atypia)。
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共识(2020)
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共识(2020)近年来,随着纤维内镜技术的日益提高与广泛普及,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胃肠道息肉状病变活检或切除标本已经成为综合医院病理科的最常见标本类型之一。
由于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种类繁多,病理界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病理诊断不够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进一步规范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病理诊断,为临床合理处理提供科学依据,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疾病学组经过广泛讨论,对胃肠道最常见的息肉状病变——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达成如下共识意见。
一、基本概念和分类[1-4]广义的息肉是一个大体概念,指高出于周围胃肠道黏膜的局部隆起性病变,包括炎症性、错构性息肉以及良恶性上皮或间叶组织肿瘤、转移性肿瘤或异物积聚(如空气、虫卵等)形成的息肉状病变。
本共识涉及的胃肠道息肉状病变仅限于常见的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
1.胃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分类(1)胃腺瘤;(2)胃底腺息肉;(3)增生性息肉;(4)错构性息肉:包括散发或综合征相关的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息肉、Cowden综合征和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CCS)相关息肉等。
2.结直肠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分类(1)普通型腺瘤: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混合型腺瘤。
(2)良性锯齿状病变:增生性息肉、广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传统锯齿状腺瘤。
(3)炎性息肉:包括炎性假息肉、黏膜脱垂性炎性息肉等。
(4)错构性息肉:类型与胃相同。
二、胃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临床病理表现和病理诊断[5-6]1.胃腺瘤胃腺瘤是由肿瘤性胃上皮构成的良性息肉状病变。
比较常见,约占胃良性息肉状病变的10%左右。
又称腺瘤性息肉,或胃息肉样异型增生,其性质属于胃黏膜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由于两者可以通用,以下简称异型增生),是胃癌的前驱病变。
多见于胃窦,也可发生于胃的其他部位。
常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基础上发生。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4008・光明中医2020年12月第35卷第24期CJGMCM December 2020. Vol 35. 24Response [ J ]. Cell Cycle ,2007 ,6 ( 8 ) :931 -942.[6 ] PALATTY P L, AZMIDAH A , RAO S , et al. Topical application of asandal wood oil and turmeric based cream prevents radiodermatiti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 :a pilot study [J]. Br J Radiol , 2014,87 (1038 ) : 20130490.[7 ]梁键,黄露•复方紫草地榆油外用防治放射性皮炎效果观察[J].内科,2014,9(3) :306-307.[8 ]王小璞,李学,王珍,等.溃疡油防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炎3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5,56(23) :2030-2032.[9 ]康宁,宋凤丽,李京华,等.加味四妙勇安油治疗乳腺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9,26(2) :35-39.[10]徐彦,杨巍娜,赵世恩.三黄膏联合蜂蜜防治乳腺癌术后放射性 皮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药房,2014,25(19) :1789-1791.[11] 彭瑞娟,李冬梅,黄石群,等•紫草液喷雾剂联合护理干预在降低ID 度及以上放射性皮炎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 15) :3074-3075.[12] 吴博,鲍沈平,范成龙,等•复方芦荟凝胶对放射性皮炎大鼠模型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 (21 ):122-125.[13] 朱中成,魏志江,王明,等.自制中药油外涂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放射性皮炎42例[J].河南中医,2016,36 ( 8 ):1383-1385.(本文校对:孟旭芳 收稿日期:2020 -05 -08)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基金项目: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科研项目(No. JKC201958 );南京市谏水区研究课题(No. LW201903)作者单位: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江苏南京210046)通讯方式:E-mail ;2905360242@ qq. com吉如意'陆敏2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胃镜及病理的重视及日渐深入了解,自癌前病变中独立出现的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也逐步受到重视,而中医药对其防治有着独特优势。
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 根除HP有助于阻断LGIN进展为HGIN或胃癌。
• 最新欧洲指南建议,对于合并HP感染的LGIN应于内镜下诊疗后进行根除。 国外文献报道,根除HP可降HGIN或胃癌切除后复发的概率,且根除HP可在 一定程度上改变IN进展为胃癌的过程。HP根除对LGIN的阻断作用仍有待进 一步研究。
• 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行内镜治疗后,根除HP有助于防止 胃癌复发和异时性胃癌的发生。
• 根除HP是治疗CAG的首要措施,可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 从而降低胃癌前状态进展为胃癌的风险。
• 根除HP尽管很难短期逆转肠化生,但是对于并存肠化生 的萎缩有干预作用。
• 尽管大量证据表明根除HP有助于逆转胃的癌前状态,阻断Correa肠型胃癌 演变进程,但部分研究认为HP根除对Correa进程的阻断可能存在“不可逆 点”,即HP根除仅对某阶段病变有逆转效应,超过该阶段则失去逆转效应。 尽管对肠化生患者行HP根除的获益仍存在争议,但目前认为其对延缓并存 肠化生的萎缩和减轻胃部炎症均有积极作用。
此血清PGR降低↓,胃泌素17升高↑。
在胃癌预防中该如何处理HP?
• HP感染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和 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HP感染是目前预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危险 因素,并且是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发生的主要病因。
• 对于CAG、肠化生和IN,建议常规检测HP感染,可采用尿 素呼气试验、组织学或血清学检测方法。
二者均有胃癌发生风险。
肠型胃癌Correa模式(占胃癌80%以上): 正常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生→IN→胃癌
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胃LGIN是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
胃癌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判断胃黏膜萎缩的可靠指标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一、引言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消化系统肿瘤新分类引入了上皮内瘤变的概念[2]。
这一分类明确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根据细胞和结构的异型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
其中,LGIN 相当于胃黏膜轻、中度异型增生。
LGIN属于癌前病变,具有癌变的潜能,在临床工作中,是密切随访还是进行一定的干预措施,目前国内外均无相关共识意见。
为此,解放军总医院令狐恩强教授组织国内30余位消化、内镜、病理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最新进展及前期临床研究结果,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本共识意见。
二、共识制定方法本共识意见的具体制定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
首先成立共识意见起草小组,通过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制定共识意见草案。
文献检索采用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关键词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stomach、gastric、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dysplasia。
随后,共识意见草案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讨论、修改并投票,直至达成共识。
投票意见的推荐等级(表1)与证据等级(表2)。
表1投票意见的推荐等级表2投票意见的证据等级三、定义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是病理学诊断术语,是明确的肿瘤性病变、相当于胃黏膜的异型增生(dysplasia),即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典型性(atypia)。
其特征是一种形态学上以细胞和结构异常、遗传学上以基因克隆性改变、生物学行为上有进展为具有侵袭和转移能力的浸润性胃癌为特征的癌前病变。
根据细胞和腺体结构异型增生的程度分为LGIN和HGIN,其中LGIN 相当于轻、中度异型增生。
四、LGIN的转归及规范化内镜下评估胃黏膜LGIN进展缓慢,国外的研究显示,约38%~75%的患者可发生逆转,异型性消失;19%~50%的患者病变长期维持不变;仅少数发展为进展期胃癌[3]。
另一项更早的研究则显示,在随访的10~48个月内约0~23%的LGIN患者发生了癌变,每年胃癌的进展率为0.6%左右[4]。
而国内一项最长达10年临床随访的大样本研究显示,约51.0%~78.7%的LGIN患者可发生逆转,另有约0.45%~14.3%的患者则发生癌变[5]。
由此可见,LGIN长期临床转归有两种结局,部分有病变的潜力,故而对临床处理造成困扰。
什么情况下需要监测,什么情况下需要积极干预,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近期有国外文献报道,内镜下活检病理诊断的LGIN病变大小超过2 cm是提示最终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7,95%CI:1.28~8.39)[6,7],而表面形态呈现出Paris分型[8]中的0-Ⅱc及0-Ⅲ型、表面色泽出现红斑及表型糜烂的LGIN病变,也提示存在最终病理升级的可能。
2016年的一项研究则显示,在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结合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的观察下,若LGIN病变具有明确的边界,并且其表面微结构中的腺管开口形态和(或)微血管形态存在异常,即提示存在最终病理升级的可能[9]。
因此,我们建议对所有活检病理诊断为LGIN病变,均应再次进行规范化的内镜下的精细评估,具体包括:病变大小、表面形态、表型及色泽,特别是应用ME+NBI对于病变边界和表面微结构(必要时可结合色素内镜,如靛胭脂、醋酸等)进一步观察。
若病变>2 cm和/或存在明确边界且表面微结构存在异常,提示最终有病理升级可能,应视为LGIN中的高危因素,有必要进行内镜下干预治疗。
LGIN具有一定的癌变潜力,应进行规范化的内镜下精细评估。
(推荐级别:A+:83.3%,A:10%,A-:6.7%;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若LGIN病变>2 cm和/或存在明确边界且表面微结构存在异常,提示最终有病理升级可能,应视为LGIN中的高危因素(推荐级别:A+:60%,A:26.7%,A-:13.3%;证据等级:低质量)。
五、LGIN的临床管控胃LGIN随访观察或积极进行内镜下干预的目的是及时阻断病变的进展,另一方面,也防止因活检病理诊断的局限性等造成对整体病变评估不足所导致的误诊。
基于前述对于LGIN的转归及规范化内镜下评估内容的阐述以及近年来部分文献对于LGIN处置方法的建议[10],我们推荐以下管理措施:(一)对于存在病理升级高危因素的LGIN,建议3个月后再次内镜精细评估及精准活检。
1.若再次活检病理诊断为HGIN或早期胃癌,建议参考《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2018,北京)》[11]相关内容(推荐级别:A+:96.7%,A:3.3%;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2.若再次活检病理仍诊断为LGIN,建议行内镜下诊断性完整切除(推荐级别:A+:30%,A:43.3%,A-:16.7%;证据等级:低质量)。
此外,欧洲指南推荐[12],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LGIN,应于内镜下诊断或治疗后进行根除。
另有国外相关文献报道,根除Hp可减少LGIN切除后复发的机率,且根除Hp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进展为胃癌的过程[13,14]。
因此,对于内镜下存在病理升级高危因素的LGIN,若合并Hp感染,建议于内镜下完整切除后根除Hp(推荐级别:A+:50%,A:33.3%,A -:13.3%;证据等级:低质量)。
(二)对于暂不存在病理升级高危因素的LGIN,仍建议在初次发现LGIN3个月后再次内镜精细检查并对可疑病变处再次活检。
此外,如合并有Hp感染,建议先行根除Hp治疗[12]。
1.对于无高危因素的胃LGIN,若再次活检病理诊断无LGIN存在,建议1年后胃镜复查[12](推荐级别:A+:36.7%,A:43.3%,A-:13.3%;证据等级:低质量)。
2.对于无高危因素的胃LGIN,若再次活检病理仍诊断为LGIN,推荐行内镜下毁损治疗或胃镜密切随访;其中内镜下黏膜毁损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胃镜密切随访间期为3个月[12](推荐级别:A+:26.7%,A:26.7%,A-:30%;证据等级:低质量)。
(1)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射频消融的原理是通过高频交流电的作用引起组织内的带电粒子运动产生热量,从而使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干燥、固缩脱落以致无菌性坏死。
Baldaque-Silva等[15]在2013年首先进行了3例胃异型增生的治疗,随访18个月,无异型增生复发。
2015年,Leung等[16]报道对4例胃LGIN 进行射频治疗,结果病变都成功消除,治疗过程中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国内令狐恩强教授于2014年10月首先开展了胃LGIN的治疗研究,其治疗有效率达91.3%,且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7]。
另外,令狐恩强教授团队在随后的一项大样本研究中,对比分析了RFA 115例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126例治疗胃LGIN 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1)RFA治疗LGIN的短期有效率与ESD相比无明显差异(93.9% vs 94.4%,P>0.05);(2)术后12个月复发率RFA 组略高于ESD治疗组(4.8% vs 1.4%,P=0.031);(3)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瘢痕的发生率、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方面,RFA组明显优于ESD[18,19]。
内镜下RFA治疗胃黏膜病变的特点:与其他方法相比,每一次毁损覆盖面积较大,作用面深度较一致;器械接触面不产生焦痂,对周围黏膜无损伤;电流传输不通过全身,无辐射,对神经肌肉无兴奋刺激作用,一般不会诱发心血管意外,安全性高;无烟雾、视野清晰、可操作性好。
RFA操作前评估:RFA操作前,建议常规使用GIF-H260Z胃镜再次对上消化道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特别是胃内提示LGIN病变处,要进行仔细评估,并保证内镜留图的数量和质量,必要时进行染色内镜下放大评估,并建议在RFA治疗前于LGIN病变较重处再次取材活检,如病变较大,一般单处病变超过1 cm时,建议标记病变边界,确保射频部位准确。
图1LGIN内镜评估步骤操作方法:完成放大胃镜精查后,撤出内镜,在体外于内镜头端安装射频消融电极片,进镜对病变区域黏膜行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后病灶表面凝固坏死、颜色变白(图2A,图2B,图2C,图2D,图2E,图2F)。
一次烧灼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次烧灼前,清除表面已凝固坏死组织,胃部病变重复消融3次,功率57W,能量密度15 J/cm2,观察确定消融效果,明确无活动性出血后,退镜。
图2LGIN射频消融步骤操作后处理:如无特殊并发症发生,术后禁食1 d后进食流食,3 d 后进食半流食,后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并给予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
疗效判断:术后3个月进行胃镜检查,依据在原治疗部位活检的病理结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图3A,图3B,图3C,图3D)。
图3LGIN消融术后随访术后复查病理如为阴性,可于1年后再复查内镜;如复查病理提示仍为LGIN,可建议患者再次接受治疗或者间隔3个月再次密切随访;如果复查病理提示为HGIN,建议补充ESD治疗(图5)。
补充说明:对于RFA治疗前所取的活检,目的是于术前再次确认,个别患者如手术后病理回报为HGIN,建议补充ESD治疗。
解放军总医院9例RFA后追加ESD治疗,治疗过程中仅有报轻度的粘连,未发现RFA会影响病变部位再次ESD治疗(未发表)。
术后并发症:RFA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仅有少数患者出现腹痛、出血和穿孔,发生率低。
研究显示,以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作为疼痛评分依据(图4、表3),术后并发腹痛评分多为2~6分,以术后1~8 d为疼痛高峰期[20]。
令狐恩强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显示[21],黏膜下注射液体垫有助于缓解疼痛:术后1周,无黏膜下注射组62.3%的患者为B级以上疼痛,而黏膜下注射组78.9%的患者为A级疼痛;术后2周,疼痛程度逐渐缓解,无黏膜下注射组半数以上患者表现为A级疼痛,而黏膜下注射组则可达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