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2017版高考语文(全国)一轮复习文档: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三)新闻 含答案

2017版高考语文(全国)一轮复习文档: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三)新闻 含答案

限时综合训练(三)新闻(用时:50分钟满分: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5分)材料一我国有自然村落230多万个,比如炎黄故里、大禹故乡等等,古村落孕育出中华的文化文明,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很多传统村落正在迅速消失,著名学者冯骥才对此颇为担忧:“根据调查,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时间里,我国消失了90万个村落——我们失去古村落的速度从来没有这么快。

”(来源:2015年3月11日《文汇报》)村庄不仅是中国人的主要居住形式之一,还是礼仪的发源地,传统伦理的根基.从这种意义上说,村庄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保护村庄就是留存人类的农耕文明,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就是见证历史沧桑的变迁,赓续先贤前辈的集体记忆。

只有从文化自觉的高度认识村庄,村庄才不至于消失,村庄原始风貌才有望保留。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大力倡导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让“村庄"以全新的内涵进入我们开发的视野.不是大拆大建、大挖大填、大砍大伐,而是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不是急功近利、千村一貌,而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步子放慢些,把规划做得好些、再好些,真正让乡村回归自然本色。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任何一个人、一个群体都无法割断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母体之间的精神联系,在他们身上也总带有难以抹去地域文化传统影响的深刻印迹,因而才懂得乡情、乡愁之可贵。

还乡为了祭祖,为了寻根,为了找到回家的路,寻找由特定亲缘、地缘、宗族等构成的社会连接脐带,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宁静。

这对于当下急剧变化、浮躁不安的年代来说,可以让生活在城里的人们,不因走得太快而丢失了灵魂.一个完整的村落,不仅是具有建筑表象的物质空间,还是具有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多精神层面的文化空间,这就使得古村落的保护意义更加重大。

乡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国家历史文化记忆,一种历史文化的民族情感,一种民族历史文化的思想内涵。

新闻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新闻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新闻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训练【2017·石家庄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光明网):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

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

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

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

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

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

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

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

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

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

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名师伴你行2017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34 新闻阅读 含解析

名师伴你行2017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34 新闻阅读 含解析

考点强化训练三十四新闻阅读(时间: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记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刘先林不讲究吃,也不讲究喝,单单讲究空气流通。

即使在北京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他家的窗户也处于洞开状态;办公室来了客人,刘先林让座,然后便“开窗,通风”,将已经打开的窗子开到最大,门也敞开,然后满意地坐下:“这样好.”办公室调整,刘先林拒绝套间办公室,唯独看中空气对流的办公室。

有人找他时,他就在靠门的办公桌上,从高高的两摞书间昂起头来。

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测绘局的科研人员被打发到工厂去。

很多人打牌聊天闲度光阴,而刘先林在车间学会了工人师傅的本事:车、刨、铣、钳各工种。

比如当年大家都觉得没用处的计算机,刘先林竟然在全北京没有几台计算机时,凌晨在别的单位上机,为此,他前半夜就要去排队等候.刘先林喜欢流通的空气,流通的空气里有充足的氧气,是刘先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刘先林的生命。

在这样的富氧环境中,刘先林研究出来JX系列解析测图仪,这个专攻图像处理的系列设备,成了国外产品独占中国市场的终结者.目前可以直接快速获取影像并记录于硬盘的领先世界的数字航空摄影仪也已是刘先林研究成果中的“待嫁新娘”。

测绘界使用的都是高级精密的设备,从纯进口国到出口国,刘先林在其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科研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最高褒奖,几十万人的中国测绘界一共只获得过两次,但这两次得主都是刘先林。

刘先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直奔主题".刘先林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产品,都不应华而不实.实验时,他戏称自己是“胶布工程师",用胶布粘贴就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在研制JX。

3解析测图仪时,刘先林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他就在仪器上设置什么功能,因为刘先林认为:“需要是发明之母。

”刘先林产品的用户们评价他的产品:看上去不那么漂亮,但是实惠、好用、细致,功能强大.我国科技界申请课题,大多数情况先论证国外如何如何,刘先林却很少去关注某个课题是不是国外研究的热点。

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30 新闻阅读(原卷版)

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30 新闻阅读(原卷版)

2017年高考新闻阅读专训1.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热点题型】热点题型一阅读技巧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映秀镇,体育又回来了记者张悦发自四川映秀镇8月8日晚11时,四川映秀再次被震动了。

只是这一次“震中”不再是这里,而是在千里之外的鸟巢。

这个时候,在刚出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浩浩荡荡的队伍最前头,在2.26米的代表团旗手姚明身边,一个身高未及姚明胯部、虎头虎脑的孩子毫不怯场地迈着步子。

“我们浩浩跟姚明在一起,他也是旗手?!”陈建惊呆了。

这个在镜头中与姚明一起出场的小孩是他的外甥,“5·12”汶川大地震中在映秀小学废墟中救出两个同学的林浩。

“这是我们村的福气”大山中的渔子溪村沸腾了。

“整个村子都在激动,为映秀为渔子溪出了个小英雄。

”陈建说。

一大群人激动地跑到村委会附近,大家或者相互拥抱,或者大声欢呼。

陈建更是含泪跪在了地上,“这是我们村的福气,浩浩好样的!”这一安排也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关注。

《华尔街日报》说,“在如此盛大的仪式中,身穿白色T恤和短裤的林浩丝毫不怯场,自然地环视着观众席,冷静地挥舞着手中的旗帜,仿佛参加的不是奥运会开幕式,而是周末郊游,那一份镇定完全不输给任何一个世界冠军”。

身材悬殊的两个身影代表着中国的两种高度,这容易让人想起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话:中国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精神,本质上和奥林匹克精神一脉相承。

“奥运开幕了,大家至少有了种寄托”在8月8日那天,映秀镇卖卫星接收“锅盖”设备的一天之内完成了往常一年半载才能有的营业额。

“260元一个,光我们渔子溪村的村民就有几十家买了‘锅盖’。

”陈建说。

映秀镇副镇长李强告诉本报记者,镇上在挖排污管道的时候,把电缆挖断了。

阿坝州电力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出去买了新电缆,拉回来重新装。

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新闻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美国、日本、韩国合作进行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落后,中国学生接受职业与毕业指导的比例最低,严重缺失职业学习或体验活动,严重缺乏职业准备与规划意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年龄还小,离就业远着呢。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考个好大学,有了名校做靠山,还怕找不到好工作?这些想法都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找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并且找到奔向目标的路径。

探索、尝试、规划的过程是孩子认识自我与他人、认识家庭与社会的过程。

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有利于青少年扬长避短。

孩子既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把学业发展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成长资源等结合起来。

有清晰的人生目标、能发现自我价值的孩子,才能理性地进行职业定位,通过合理的方式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是引领孩子们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

(摘编自孙宏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乎更长远的育人目标》,《光明日报》2018年7月7日)材料二:我们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社会进步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快。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认为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职业呈现三个条件:其一是需要与人交互的社交情商,其二是涉及创造性、需要聪敏的方法,其三是在不可预料的环境中工作。

所有这一切正是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和造就的。

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人与人合作的劳动,在劳动中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在劳动中明白自己的职业倾向,在劳动中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同时,人们追求幸福人生的需要对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紧迫,而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正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非常重要、不可替代。

17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练习:科普类与新闻类文本阅读.doc

17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练习:科普类与新闻类文本阅读.doc

17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练习:科普类与新闻类文本阅读-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最近变动的报道,下面是17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请考生认真练习。

【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自助科技创新催生“蛟龙”入水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探索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活动。

深海潜水器是进入深海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载作业装备。

在无人潜水器迅猛发展的今日,载人潜水器的发展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被称为“海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石”。

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深海潜水器是美国的“曲司特I”号。

由于该潜水器无航行和作业能力,使用性能受到限制,加上体积较大,建造与运输均不方便,此类深潜器未得到进一步发展。

真正开创了人类探测海洋资源历史的是美国1964年研制的“阿尔文”号,法国、俄罗斯、日本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则是80年代的产品。

“蛟龙”号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09年,我国研发的“蛟龙”二号载人潜水器在南中国海首次开展了1000米级深潜实验。

2010年已能下潜到3759米的海底,并完成海底取样、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等任务。

2011年7~8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又在东北太平洋进行了5000米级试验,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应用成果。

仅仅过了一年,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7000米级载人深潜实验,下潜到7062米深度,创造了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最高纪录。

此次海试进行了海水矿物取样、标志物布放、高清摄录、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等深海调查作业,并首次获取了这一海域7000米深度的动物影像和样本。

2013年,“蛟龙”号转入试验性应用,并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取得了大量宝贵样品,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深海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

2014~2015年,“蛟龙”号在印度洋下潜。

2016年5月,“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科学应用下潜,并开展了超过1公里远的近底航行。

2017届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之科普与新闻-专题练习(一)-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之科普与新闻-专题练习(一)-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实用类阅读之科普与新闻答案1.(1)~(3)CCA2.(1)~(3)ABC3.(1)~(3)CBB4.(1)~(3)DDC5.(1)~(3)DCA6.(1)~(2)BB(3)起步并不晚并有相应的研究单位和研究目标,根据我国与美国技术上有差距的情况,正在寻求探索的突破点。

7.(1)EC(1)①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

(3分)②突出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3)①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

③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4)①新闻题目具有爆炸性,读者见后会引起对此事件的关注,引发出阅读本文的兴趣。

②全文紧扣这个内容展开情节叙述,使得文章中心事件明确。

③题目引发读者对“她”的悲悯,从而更好地昭显了主题:对生命的尊重。

④题目给人一种紧张感,事件的展开也给人巨大的紧张感,处处抓住读者的神经。

8.(1)AB(1)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2分)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2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1分);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

(1分)(3)①源于兴趣理想的动力: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②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③研究操作的实践能力: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进行大量实验;④临危受命领导团队的才干: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4)①“各种肤色的人表达敬意”的原因是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一、新闻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近日,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

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改说法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

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民心理上“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得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支付的需要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摘编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广州日报》2018年9月26日)材料二:图一消费者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频率图二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占比图三智能手机使用者年龄段分布(资料来源于“德勤咨询”)材料三:近年来呼吁警惕“手机依赖”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这种呼吁的初衷不难理解,但“手机依赖”真的有那么可怕,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到底何为“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

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

当然,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比如使用手机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空闲时间完全用手机来打发。

这种倾向确实不值得提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防“沉迷”。

它对应的可能是时间的浪费,甚至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异化”。

(摘编自《理性看待大学生“手机依赖”》,《中国教育报》2018年4月24日)材料四:“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试题(有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试题(有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试题(有答案)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试题(有答案)2017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考纲题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

(2分)材料一:【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公布结果。

调查显示,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不较2012年下落超过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差不多延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

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不为708期(份)和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别同程度的下落。

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

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别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经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觉,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

另外,经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觉,20XX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常有陪小孩读书适应的家庭占到86%,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小孩读书。

高考语文新闻访谈阅读专题复习试题

高考语文新闻访谈阅读专题复习试题

高考语文新闻访谈阅读专题复习试题在平时做好每一份语文试题的练习,就是对语文知识的一个学习和巩固的过程。

在高考前,你的语文知识巩固了吗?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店铺整理的2017年高考语文新闻访谈阅读专题复习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2017年高考语文新闻访谈阅读专题复习试题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莫言来“对抗语文”吧伍湖书店、书摊接连有两本书《对抗语文》、《野性的红高粱——莫言传》在热卖,作者是同一个——叶开,他是作家、评论家,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学刊物《收获》编辑部主任。

记者开叶开的玩笑:尽管你也有两下子,但仍显势单力薄,“对抗语文”,校正传统语文教育僵化路子,如此重体力费脑筋的活还是交给莫言同志吧,他挟诺贝尔文学奖之势。

记者:一句话,说说莫言厉害在哪里?叶开:新时期以来的作家里,莫言是真正触摸到土地灵魂的作家之一。

莫言对写作有很高的自我要求,每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结构都绝不重复,都有新发现。

记者:很多人几乎同时看到你的《莫言传》和《对抗语文》,就自然会把莫言等大作家成功和中国语文教育扯在一起,大作家是不是只能在对抗传统语文教育中脱颖而出?叶开:在中国大陆的特殊教育体制下,优秀作家一定是“对抗语文”后才出现的。

大作家更不用说了。

我在《莫言传》里专门分析过莫言的创作,在创作起步阶段,如何努力地摆脱“文学教材”钳制,以新的思考、新的视角进行反思。

优秀作家不是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写别人的情感,而是重返自我,展现自我,从自己内心深处挖掘喷涌的灵感之源。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是他开掘出来的一片特殊文学国土——这是通过作家的心灵和想象再度创造出来的世界。

记者:莫言也在追问:“有朝一日高考与中考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语文教材也编订得让人满意,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就必然地提高了文学素养,并由此进而提高了人的素质了呢”,你说呢?叶开:他的批判直入问题核心,高考与中考必须进行革命性改革,语文教材编订要有质的变化。

我个人感觉到,在“对抗语文”上,与很多一线教师、有思考力的家长不断互动之后,产生了很多“正能量”效应。

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题练(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题练(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题练(附答案及解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2分)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2017届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之科普与新闻-专题练习(一)及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之科普与新闻-专题练习(一)及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实用类阅读之科普与新闻(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1.【2016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0分)汉代的印章(节选)汉代的印章,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是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

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

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

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

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为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

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轪(dài)侯之印”殉葬印,布局已不用田字格,便是有力的见证。

轪侯卒于吕后二年,离汉开国(公元206年)仅20年。

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二显得单调,有的作多字一排或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以上的三排布局。

在风格方面,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笔画生涩,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

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

它们运用了增损之法,笔画繁者省,简者增,按印文布排的疏密需要,应情而定,非常灵活。

这类印文与小篆相较,结构很不规范,但被大量使用,约定俗成,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成了作为专用于印章中的文字,称为缪篆,被列为汉六书之一。

此外,还用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入印。

鸟虫书的笔画,往往带有鸟形、虫形、鱼形,因此得名。

所谓鸟虫,放大后,鸟即鸾凤,虫即螭龙。

按汉人习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辟邪,以鱼入印象征相思和爱情,并非仅为美化印文。

其次,表现在形式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变化,重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

白文印,不论满白或细白文,均朴实大方,印文布排或匀称、或对比。

2017年高考语文(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8 新闻

2017年高考语文(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8 新闻

专题08 新闻一、阅读下面“新华社历年新闻报道精选”中的文段,完成1~2题。

(10分)上海严寒新华社上海1957年2月12日电这几天上海街头积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温度下降到零下7.4摄氏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气象记载的80多年来罕见的严寒。

10日和11日,出现了晴天下雪的现象。

晴日高照,雪花在阳光中飞舞,行人纷纷伫足仰视这个瑰丽的奇景。

“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

”这是诗人臧克家1947年2月在上海写下的诗篇《生命的零度》中开头的两句。

这几天要比10年前冷得多,但据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到目前并没有发现冻死的人。

民政局已布置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

为了避免寒冷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18日。

1.(分析新闻导语的作用题)简要说明《上海严寒》一文导语中景物描写在整条消息中的作用。

(6分) 答:2.(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题)简要分析《上海严寒》一文结构的合理性。

(4分)答:【答案】1.新闻开篇用了景物点染法,既点明了严寒的程度,又描绘出一幅严寒雪景图,使新闻有了形象,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25分)栾城草农敢闹海——听栾城农民种草者说站在栾城农民的草地上,就像站在绿茵场上,就像置身绿色的海洋。

如果此时再吹来一阵清风,或者再冉冉升起一轮朝阳,最好是昨夜曾飘洒过一场毛毛细雨,你能闻到草香,你能看到草尖上的露珠,你能捕捉到忙碌着的农民心底的微笑和从黑红的脸膛上迸发的光芒。

“刚种草时,一离开救生圈就呛水。

”见到西董铺村村民李书贤的时候,他正在地头修路,他放学回家的儿子前来帮工,在绿油油的草地里开着修草机纵横驰骋。

种草的第一年,李书贤地里家里寸步不离技术员,喷灌、灭虫等一招一式都虚心请教。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县草业公司的指导和县政府的优惠政策,他肯定不能坚持下来。

由于悟性好,技术学得快,第二年他就把门市部和房产全部抵押上,承包下乡亲们118亩地。

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新闻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

国内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虽然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仍然无法完全做到自给自足。

国际贸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于旭波说。

我国耕地占全球近10%、淡水资源占6%,却要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资源与人口完全不对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部分粮食出现了较大供求缺口,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适当调剂余缺。

增强保障粮食安全应该植根于国内粮食供应基础之上。

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每年在4亿吨左右,仅占我国年消费量的三分之二。

此外,当前我国粮食个别品种供求矛盾突出,大豆对外依赖程度超过80%,优质粮食供给成为“短板”。

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从中长期看,无论中国还是全球,粮食安全都隐患不少,风险仍然存在,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扩大贸易流通,促进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提升整体粮食安全水平。

(刘慧《我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选自《经济日报》2019年1月)材料二:“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1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解读《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时说。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严格实施耕地的数量保护,既要‘少占’,也要‘补足’。

就是说要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同时要拓展补充耕地渠道。

”对于加强保护耕地质量,余欣荣说:“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

高考语文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解析一、新闻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您的包裹已放在小区快递柜,取件码XXXX,请及时领取。

”这样的短信对于习惯网购的用户来说并不陌生,与此同时,快递小哥送货的电话却日益稀少,“不告而投”和“懒人快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企业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征得收件人同意,投递快件后应及时通知收件人。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用户从快递柜取件,多数是免收服务费的,但快递员存件需要付费,其中最小的格口费用是两角钱,中号的格口是四角钱,最大的格口是六角钱。

虽然有些快递公司会给快递员进行补贴或者费用返还,但也有不少公司规定,快递柜使用费由快递员承担。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快递员愿意自掏腰包,有快递员表示,通过智能快递柜派件的效率提高很多,原先一天往往派件100个快件左右,但如今通过智能快递柜可以派150到160个。

在效率和成本压力之下,快件入柜也成了多数快递员的无奈选择。

(摘编自“央视财经”2019年10月31日)材料二:快递送货上门、当面验货是基本要求。

《快递暂行条例》对快件投递当面验收也有明确规定。

有些价值较高的货品必须当面验收,如果不顾用户要求,将快递一律放到快递柜里让用户自取,既不合法也不合情理。

尽管部分消费者送货上门的需求不太强烈,也有消费者认可超时存放收费的做法,但提前征求消费者的意见很有必要。

落实好快递柜服务新规,快递公司要制定详细、完善的规章制度,秉持用户至上原则,要求快递员在把快递放进货柜之前,先征得客户同意,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快递末端服务。

同时,应加大对快递自动化、科技化软硬件的逐步升级,科学派单,提高快递员的工作效率。

此外,快递员也要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对于一些大件物品、必须当面验收的物品及收件人主动要求送货上门的物品,必须依照与用户约定的要求提供服务,不能图自己方便,给消费者造成不便。

2017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新闻阅读

2017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新闻阅读

2017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新闻阅读考点17 新闻阅读1. [2017·全国卷甲卷·T一(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

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

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

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10)新闻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10)新闻阅读(含答案)

新闻阅读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12分)材料一我国(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内涵,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其中一环.宋旦坚信,他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必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独特文化符号.(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材料二一位美国大叔用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汉字,做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事.汉语并不好学,笔画之间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汉字让斯睿德吃尽了苦头.斯睿德萌发了将汉字字源存入计算机想法.斯睿德自己动手,筹建专门网站,雇用了一名华裔女士帮他扫描《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所有字源.2001年,网站上线.网站快建成时,斯睿德在硅谷高薪工作没了,他找了份河道管理员工作.57岁时,他失业了.很快,他攒了20年30万美元全部花光.他汉字字源网越办越久,生活却越来越清贫.这样日子整整持续了10年.2011年一天,他忽然发现网站在一小时内获得了超过100美元捐款.原来,他网站被一位中国网友介绍到了微博上,网站点击量激增,也开始收到一些捐款.斯睿德在田纳西生活不再平静,不断有中国记者打来越洋电话采访他,他也获得“汉字叔叔”称号.62岁时,斯睿德买了一张单程机票,飞往中国天津.他生活依旧清贫,最常吃是餐馆里最便宜拌面.因为签证问题,他在天津险些待不下去.无奈,他发了条求助微博,网友们纷纷呼吁“留住‘汉字叔叔’”.最终,北京师范大学接收、聘用了他.虽然收入并不高,但斯睿德说:“我很满意,我喜欢这里.我可以安心研究汉字了,继续做我网站.”一位外国老人对汉字一片痴心,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深思.2015年,“汉字叔叔”斯睿德和另外两位外国友人一起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组委会在颁奖辞中说:他们来自不同国家,却熟悉同一种语言,白发苍苍却活力四射.他们都热爱中国.他们是虹桥、是纽带,是人类文明使者.(选自《“汉字叔叔”斯睿德》,有删改) 材料三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升温.“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成绩,必得有广泛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历史.”张一清说自己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基础,而理解力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力.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语文教育问题有独到见解.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材料四文字,是文明时代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进程.汉字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特质、中国人文化心态和对世界感知方式.凝结着中国智慧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包容能力.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 000年前古代文章,临摹古人书法.“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力量.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更思“知”字.(选自孟扬《汉字,筑起心中长城》,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理解,最为准确一项是()(3分)A.宋旦在美国举办汉字艺术展,他将创意水墨汉字融入到茶壶中以表现汉字形体之美,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外国人也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B.斯睿得顾人将《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所有文字上传网站供网友查询,而张一清则是通过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孩子们交流汉字文化知识.C.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受关注度越来越高,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活动,参与人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变化,这同时也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升温. D.文字是文明时代标志.汉字蕴含着中国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基本单元,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出现图形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文字体系.解析A项“将创意水墨汉字融入到茶壶中”错,原文说是“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B项,张一清是通过开展各种讲座与孩子们交流;D项,“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文字”才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文字体系”.答案 C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较为合理两项是()(4分)A.材料一介绍了宋旦在美国举办汉字艺术展开幕时间、地点,也介绍了绘画起源于汉字本质特点和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具体内容和体现社会意义. B.材料二介绍了美国人斯睿德建立汉字字源网过程和遇到困境,他被称为“汉字叔叔”和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说明他得到了中国人认可.C.材料三中张一清认为认识、了解汉字是阅读基础,提高对汉字含义理解能力,能够激发孩子更多兴趣和潜能.他平时也很关注对汉字研究工作,注重儿童语文教育问题.D.材料一到材料三都表述了汉字相关内容,但角度不同.材料一表述是对外宣传汉字,材料二表述是外国人对汉字热爱,材料三表述是国内教育者对汉字关注. E.材料四介绍了汉字起源以及汉字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古老表意文字,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解析A项,“绘画起源于汉字本质特点”错误,原文中“书画同源”意思是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但不能说“绘画起源于汉字”.C项,强加因果.关注语文教学,关注汉字本身是张一清本职工作.E 项,“作为世界上唯一古老表意文字”不准确,原文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古老表意文字”.答案BD3.阅读材料四,结合前三则材料说说汉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回答此题,要注重把握材料中有关汉字论述内容.比如材料一第一段中说,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瑰宝;材料三,通过对张一清有关汉字表述,解释了汉字里蕴含着中国文化基因;材料四,主要表述了汉字构造、演变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特质以及汉字单字蕴含信息量大,提升了文字扩展能力和稳定性,能够让我们现在还能够阅读古代文章等,以此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答案①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重要载体,汉字里蕴含着中国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基本单元.②汉字构造和演化过程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特质,表意汉字把我们民族文化凝聚成了一个整体,使中华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包容能力.③汉字单字信息量大,又提升了文字扩展能力和稳定性,能让现代人仍可阅读2 000年前文章,临篆古人书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日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据记者了解,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推进教育交流合作.高考成绩在留学中作用初具效力“我们最想做,也开始启动就是,推动我们高考成绩让国外认可.”于继海在该论坛上说,这方面工作已在进行中,但距离目标尚有较长一段距离.这一动态旋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因为高考成绩“走出去”,就意味着会对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记者为此第一时间联系教育部国际司,希望就目前中国高考成绩获国外认可程度及教育部后续举措进行深入采访,但截至发稿,采访申请未获回应.不过,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作用早已初具效力.5月初,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菲茨杰拉德在北京宣布,中国高中生从2015年起可以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无须再花时间准备托福、雅思等考试.更早前2012年,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并公布了面向我国各省市学生分数线,基本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不需要再读预科,当然,除了高考成绩,学生还要具备语言成绩以及经济等其他条件.此外,中国高考成绩在申请许多国家高校时都有用.“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认可”“外国高校认可高考成绩,应该说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认可和对高考可信度认可.”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刘彦青说.事实上,全球各国之间互认高考成绩情况并不多,因为教育体制不同,有国家甚至没有统一高考.刘彦青介绍,我国高校招收留学生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高考成绩,通常只是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目前清华、北大等高校采用入学考试制度,北交大采取试读制度,试读一年修不够学分学生会被劝退.刘彦青说:“不要求国际学生高考成绩,主要是我们不了解他们高考体系,也不了解他们成绩后面说明东西.比如我们招收60个学生,可能来自30个国家,没办法了解30个国家高考.”“来我国留学生源目前还没法和美国等国家相比,我们出去留学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它要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同时要保证生源质量,所以参考我们高考是很好选择.”刘彦青说.让更多海外高校“认识”高考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推动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实际上,我国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成绩基本对应着每个学生实际水平.但是国外对我国高考了解不多.我国学生留学主要去往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数依据托福、雅思、SAT等语言考试来选拔学生.”“现在,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中国高考,我们这种严格组织、上千万人同时参加大规模考试让他们很惊讶,无法忽视高考水平和效果.高考对数理化等学科考查水平完全不亚于外国大学入学考试,这是语言考试没有.”刘海峰说.菲茨杰拉德也说:“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考能测试出学生是否精通一个指定整体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品质.”这意味着高考质量评价正在得到国外高校认可.但也有人指出,需要理性、正确地看待这种认可.因为和我国以高考成绩为唯一录取依据不同,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入学评价依据各不相同.即使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是不可否认,这有助于中国高考健康发展.“早前我们重视国外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认可,所做推动也比较多,也就是我们高等教育出口处推动比较多,现在相当多国家认可我们本科、研究生学历,中国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读国外学校研究生.但是高等教育入口处推动工作做得不够,加强这一方面很有必要.高考一个巨大功能是,以考促学,国外高校越来越认可高考成绩,意味着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认可.”刘海峰说.(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3分)A.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B.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作用初具效力,如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宣布可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 C.刘彦青认为,不要求国际学生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高考体系.也不了解他们成绩后面说明东西;而我国出去留学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 D.刘海峰认为,我国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我们这种严格组织、上千万人同时参加大规模考试,并了解高考水平和效果.解析A项,张冠李戴,由原文可知,“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是“记者了解”内容,并非于继海透露.答案 A5.我国高考成绩与海外国家对接还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让更多海外高校‘认识’高考”这一部分中筛选相关信息.抓住“我国学生留学主要去往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数依据托福、雅思、SAT等语言考试来选拔学生”“但也有人指出,需要理性、正确地看待这种认可.因为和我国以高考成绩为唯一录取依据不同,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入学评价依据各不相同”这两处关键信息,从中概括要点即可.答案①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入学评价依据各不相同,与中国以高考成绩为唯一录取依据不同.②不能代替诸如托福、雅思、SAT等语言考试.★6.我国高考成绩“走出去”意义重大,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时,可从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意义、作用等方面分析,既要立足文本,也要有自己见解.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一方面,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使我国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既可以使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又可以与海外国家进行更多教育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让世界了解我国高考质量评价,有助于我国高考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海外国家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质量认可.。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7新闻阅读(押题专练)(解析版)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7新闻阅读(押题专练)(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追寻共同的国家记忆2013年4月1日,下午三时许,台北红馆。

一个中美混血小女孩捡拾雨后泛黄的落叶,扎成一束花开心地笑着。

她背后的红砖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上面是六七十年前的云南腾冲街头,一位中国老者向一个美国大兵借火点烟。

展厅内,观众络绎不绝,影像播放厅里,大屏幕上播放着纪录片《寻找少校》和《发现少校》,不少台湾人静静地坐着观看,有长者,有年轻人。

“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首度跨越海峡,在此展出。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参加了展览开幕式。

他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作为对中华民族抗战历史进行缅怀与致敬的此次展览,无疑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尝试,相信其能够唤醒、冲击并重构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

”这次展览的280余幅图片,来自中国大陆一群民间人士“把历史搬回家”的行动。

1999年,云南人文学者孙敏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图书馆退休馆员张孝仲老人那里,看到了腾冲光复之战中一位阵亡美国上校的20多张照片。

这一小批尘封60余年的照片,激起了一群人追寻中国远征军历史的热情。

这群人中有章东磐、晏欢、邓延康和牛子等,为拍摄《寻找上校》,牛子于2006年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带回了190多幅云南战场的照片。

2010年他们一行又历时两个月,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扫描了中、缅、印战区照片2 300幅,复制了200多万字的原始图片说明。

这些影像资料,记录了1941年到1945年中、缅、印战场的状况。

2013年3月29日,“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在台北拉开序幕。

开幕酒会座无虚席。

章东磐告诉记者:“这个影展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当年任驻印远征军炮兵连长的郝柏村强调,八年对日抗战是中华民族最悲壮最光辉的一段历史,是全中国人的光荣,有些人淡忘甚至故意淡化这段历史是不应该的。

两岸年轻的中国人要共同重视抗战历史。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也出席了开幕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考纲题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

(25分)材料一:【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

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

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

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

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附图:材料二:今天是第 19 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 450 周年。

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 8.4 本,日本的8.5 本,美国的 7 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材料三: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 ,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

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5日)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答案:C。

A并非都认为“造成了危机”B。

不构成因果关系D材料二没有暗示情况可能越来越好。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2项是(5分)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

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参考答案:A2分D3分。

A材料三不是在“世界读书日”发布新闻的B“显得不够专业”太武断C应该是“立场倾向”而非利益倾向,材料一就很客观E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不全面,材料二与三就很相似。

3、有媒体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认为电子工具阅读也是一种阅读方式,不必纠结于阅读的载体,读书才是最重要的。

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4分答:根本分歧是网络阅读是否仅仅是浅阅读,而习惯了浅阅读的人们能不能领略经典著作的深刻之美。

(1分)看法(观点):既要有浅阅读,也要重视对纸质图书的深阅读。

(1分)①浅阅读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目前十分普遍的一种阅读方式,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

②浅阅读也有弊端,它容易使人们把读书当紫一种休闲方式或者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

③对于青少年来说,阅读是提高个人素养、完善知识结构以及塑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所以,两种读书方式兼用。

(2分)(单纯赞成浅阅读或纸质图书阅读,并能具体分析,言之有理,也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王聪聪曹原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

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

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

”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

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

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

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

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

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

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

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

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

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

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

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

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5名能获此殊荣。

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

但这位同学却是当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

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

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

您怎么看?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

由于公平的压力,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

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质如何评判。

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20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

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平行”。

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

学生考前报志愿,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

目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

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11日,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

B.李越用“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来评定目前的高考,说明高考尽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

D.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

E.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李越用“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掐尖大战”,没有回避问题,列举家长的表现是为了说明“掐尖大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