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地形成和对抗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2013-3-18 21:37|发布人: ivyjhaine|阅读: 103 |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认识。

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斗争20世纪,社会主义在国际和各国国内政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实践从诞生之时起就与资本主义处在斗争与共处并存的状态中。

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

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国家间的斗争根据社会主义的发展,笔者将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这段时间是社会主义国家初建,资本主义力图对其进行围剿,将其扼杀在摇篮里的时期。

20世纪初,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很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并且当时已经出现了社会主义的国际组织——第二国际。

特别是在一战的炮火中,鸣响了十月革命的交响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成立,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

但是苏俄的成立及其随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举动引起了协约国集团的恐慌和仇恨,他们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攻击。

他们策动和支持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叛乱,甚至直接出兵干涉苏维埃俄国。

“1919年初,外国干涉军增加到28万。

1919年春到1920年两年时间内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武装干涉。

”<!--[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从外国武装干涉失败一直到20年代,苏俄都处于政治、外交、经济上被西方孤立的状态。

高考历史复习系列“理脉络、剖考点”: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竞争(1945—至今)

高考历史复习系列“理脉络、剖考点”: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竞争(1945—至今)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竞争(1945—至今)【理脉络】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上: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运行机制调整,经济获得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发展明显。

文化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有了迅速发展。

【高考解读】经济全球化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线索,综合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二战后跨国公司的推动以及区域经济集团等知识点);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评价;理解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对待经济全球化。

命题形式多样,多以文字、图表、漫画等形式命制选择题;主观型材料题多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及全球化为线索,组织相关材料,考查全球化历程、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趋势等。

【主干知识】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①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②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③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2)表现:①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采取措施与之对抗。

②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军事上,美国推动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推动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④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3)“冷战”中的热战:①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显 呈 现 出 缓 和 与 紧 张 、和 平 与 动 荡 并 存 的 局 面 。一 些 地 区 和 国 家 内 部 长 期 以 来 抑
而不发的深层矛盾, 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爆发, 使世界动荡不安。世界
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 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从近期
看 , 美 国 仍 将 保 持 世 界 唯 一 超 级 大 国 的 地 位 ,“一 超 多 强 ”的 局 面 还 将 继 续 下 去 。
三 、两 极 格 局 的 终 结
崩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战后存在四十多年的美
苏两极格局崩溃。
原因: 苏联解体是直接原因;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
对比是根本原因; 欧共体、日本的崛起, 成为抗衡美国的力量, 帝国主义阵营开始
瓦解。
影响: 两极格局结束后, 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但天下并不太平, 明
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西欧经济一体化, 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西欧开
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 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其次,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战后, 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 把发展经
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 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955年
以后, 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日本的人均国民生
但从长远看,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两极格局的结束与前两次世界格局的演变有所不同。第一, 和平过渡。它的
结 束 是 在 没 有 发 生 战 争 或 世 界 大 战 的 情 况 下 出 现 的 , 是 经 过 长 期“冷 战 ”的 较 量
引起的。第二, 竞争过渡。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洲联盟五个力量中心存在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邵渊〈2010级法律硕士(法学)4班;学号20104102001604〉[摘要]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对其关系进行思考,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在战略角度考虑我国在当代世界格局中取得发展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历史上长期共存,不断发展,二者形成了统一与斗争的关系,并最终引导全世界的走向。

结合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关于我国的国际战略考量以及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联系等相关问题,加上参考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我认为只有准确的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和实践走上更稳妥而优化的道路,所以我选择了这个命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共存;影响; 国际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是由四位老师在不同方面进行讲授的课程,我刚开始上课时感觉有点无所适从,不过优点也是明显的,每位老师的讲课都思路清晰,主题明朗,使得以往沉闷的课堂明快了不少。

听完讲课之后,我决定从我感触较深的两个话题中结合以往的所感所想来写作这一命题。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当今社会存在着的两种社会形态,这两种制度、两类国家的关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如何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因此,正确认识与把握两者的关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

江泽民主席曾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

"四个如何认识",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早在二次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曾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进行过多次讨论,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辽养胜地雅尔塔举行了战争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的第二次会晤,会议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战后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联合国会议、对战后保持和加强在战时实行的合作、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问题,并分别达成了协议或初步协议,会议还产生了两个文件,一是《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声明》,二是《雅尔塔协定》,前者是三国就战后欧洲的政策和建立联合国问题达成的谅解,后者则是三国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所达成的秘密协议。

雅尔塔会议是确定战后欧洲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一次历史性会晤,它的实质是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利益对战后世界的重新安排,并粗略地计划出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中心的世界总格局,同时在三国妥协、谅解的背后却隐藏着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利益和不同的参战目的而产生的尖锐矛盾。

战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恶化,战时的盟国苏联和美、英、法三国分道扬镳。

以美国与北约为一方,以苏联和华约为另一方构成两极世界格局。

这一格局的存在,既表现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政治争夺,又表现为北约和华约在欧洲地区长期严峻的军事对峙,也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及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内容更为广泛的斗争。

正是这一经纬分明的两极格局的存在与发展,一直左右和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进程,这就是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以“两极”相争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9世纪末,美国便开始为准备取得世界霸权而忙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满以为凭借自己巨大的经济实力,就能左右欧洲局势,成为世界的霸主,但由于受到当时在海军方面仍占优势的英国和在陆军方面仍占优势的法国的反对而未能如愿。

第13单元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第13单元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第13单元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知识重组)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阵营除战争以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世界格局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长和对比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各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二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的特殊地位逐渐丧失。

(3)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全球化在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全球化的影响要坚持辩证观点,全面分析。

总体来讲,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是有利的,对发展中国家则既有利又有弊。

1.二战后西方国家大都奉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并不排斥市场经济。

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加强对经济干预的同时,也在保障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

而且其根本仍然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为主,计划为辅。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美苏两极格局中,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

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中国从苏联解体中吸取教训,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4.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经济竞争激烈的表现。

换言之,经济区域集团化正是以区域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同时又促进经济全球化。

因此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的爆发。同时,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 相互借鉴, 推动了世界发展。
二 、两 极 格 局 的 演 变
世 界 政 治 格 局 的 多 极 化 根 源 于 世 界 经 济 格 局 的 多 极 化 。 20世 纪 50年 代 后 期
起, 世界格局逐渐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首先, 西欧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力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 欧洲共同体在很多
果, 将来是会有收获的。”这表明
()
A.人 民 群 众 是 实 践 的 主 体
B.主 要 矛 盾 决 定 事 物 发 展 的 方 向
C.量 变 是 质 变 的 前 提 和 必 要 准 备
D.新 事 物 具 有 强 大 的 生 命 力 和 远 大 的 发 展 前 途
参考答案: 1.B 2.D
( 责任编辑: 陈盈)
后, 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50年代
后期起, 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美苏争霸中, 双方互有攻
守, 关系时而缓和, 时而剑拔弩张。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 给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
来了极大的危害, 也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 阻碍了两国经济的发展。
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西欧经济一体化, 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西欧开
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 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其次,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战后, 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 把发展经
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 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955年
以后, 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日本的人均国民生
与其针锋相对, 于1955年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章程
D.华沙条约组织章程
8.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 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 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 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文。以下哪些词汇应该出现在他的论文当中
A.“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
约》
B.“铁幕”演说、《北大西洋公约》、朝鲜战

C.雅尔塔会议、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
D7..公雅开尔声塔明会美议国、负马有歇“尔领计导划世、界欧”共,体运用自己
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止共产主义
“扩张”的这一政策被称为
2001·1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全球化的影响:
a.减少了国家间经济交往的障碍,促进经济 发展; b.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c.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机遇”与“挑战” 并存
1.目前,家乐福、沃尔玛、麦当劳、迪斯尼等 跨国公司在全球开设的连锁店已落户中国,这 种现象代表了一种什么必然趋势
经济上
推行“马歇尔 计划”
经济合作互助 委员会
军事上
组建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北
华沙条约组织
约”)
标志着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美 苏 争 霸
二、美苏争霸
(20世纪50年代初,赫鲁晓夫上台 --- 20世纪 90年代初,苏联解体 )
20世纪50、60年代时期 美国占据优势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的赫鲁晓夫美国的肯尼迪)
3.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 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 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 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 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已势均力敌 B.苏联迫于压力推行缓和战略 C.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D.苏联希望结束争霸争取和平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一些国家于1947年9月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苏联针锋相对,于1955年5月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建立了美苏两极格局。

所谓“两极”,是指北约和华约两个集团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的对峙和抗衡。

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上,美国与西欧等国建立了共同敌人。

美国实行“遏制战略”,竭力制造“铁幕”,出现“冷战”局面。

在军事上,美国与西欧等国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

美国拥有核武器,并掌握了西欧等国的“核门槛”,使这些国家处于美国的核保护之下。

同时,美国在资本主义国家集团内部建立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防线,在北起挪威、南至洪都拉斯的防线上部署了核武器,使西欧成为美国的“核战略前沿”。

在经济上,美国与西欧等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利用。

竞争表现在争夺市场、原料、技术等方面;利用表现在美国与西欧等国在经济上互补性很强,美国需要西欧的商品和货币,西欧则需要美国的资金和市场。

两极格局的形成,实质上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格局。

在这个格局中,美国占据了支配地位,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社会主义国家则处于相对孤立的地位。

这种格局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20世纪中叶,世界经历了两大阵营的对立和冷战的爆发。

这场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导致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形成了两极格局。

本文将探讨冷战的爆发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它们对国际关系和全球事务的影响。

冷战的爆发可以追溯到1947年,当时美国政府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宣称美国将领导西方世界对抗苏联及其共产主义势力。

此后,两个超级大国陷入了长达近50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这种对抗不仅体现在两国之间的明争暗斗,还表现为各自阵营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对于冷战的爆发原因,学界存在多种观点。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试图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其他国家。

高中历史复习(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高中历史复习(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之十四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1945年——至今)一、阶段特征一、经济上:主干考点必修二(一)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中国的加入概述: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新经济等。

(2)经济发展经历黄金时期——“滞涨”——复兴——再繁荣等过程。

2、社会主义的变化:(1)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严重;(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改革,改革未摆脱危机,苏东剧变;(3)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显著,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世界经济的发展:(1)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二战后形成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2)世界经济出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同时全球化显著加强。

概括: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政治、国际关系上:主干考点:必修一(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选修三(一)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概述:1、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西欧普遍衰弱,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世界被一分为二。

美苏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呈现出新的不平衡,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欧亚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2、多极化趋势出现。

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多极化趋势加强。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两极格局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及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等,对于两极格局形成相信很多朋友也是有很大的疑问。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为协调彼此行动,斯大林(苏)、丘吉尔(英)和罗斯福(美)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多次举行会晤。

随着战争局势的日益明朗,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几次会议上,三国首脑就联合国的建立、处置德国等问题最终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这些协议是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的,其内容和具体实施构成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新划定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对德意日的殖民地及委托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评价:雅尔塔体系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以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进步性。

但是,雅尔塔体系具有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2、二战后的美苏力量和关系的变化二战后西欧列强普遍衰败,而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则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苏联的军事实力也迅速增长,成为唯一可以抗衡美国的国家;美苏由二战时的合作关系走向战后对抗。

华约和北约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建立(12国、西欧和北美针对苏联)1955年,《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统称《华约公约》签订,以苏联为首的7个国家社会主义建立(8国,东欧和苏联,抗衡北约)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模板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模板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认识。

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斗争20世纪,社会主义在国际和各国国内政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实践从诞生之时起就与资本主义处在斗争与共处并存的状态中。

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

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国家间的斗争根据社会主义的发展,笔者将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这段时间是社会主义国家初建,资本主义力图对其进行围剿,将其扼杀在摇篮里的时期。

20世纪初,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很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并且当时已经出现了社会主义的国际组织——第二国际。

特别是在一战的炮火中,鸣响了十月革命的交响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成立,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

但是苏俄的成立及其随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举动引起了协约国集团的恐慌和仇恨,他们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攻击。

他们策动和支持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叛乱,甚至直接出兵干涉苏维埃俄国。

“1919年初,外国干涉军增加到28万。

1919年春到1920年两年时间内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武装干涉。

”从外国武装干涉失败一直到20年代,苏俄都处于政治、外交、经济上被西方孤立的状态。

直到1924年,苏联才陆续获得除美国以外的各资本主义大国的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基本是欧洲的现象,在其它地区发展缓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直接的武力对抗,直到20年代在法西斯威胁逐步升级的状况下才暂缓下来。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抗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抗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这两种系统的国家之间常常出现对抗与竞争。

本文将探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抗,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对抗的原因1.意识形态差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抗的产生。

资本主义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注重个人权利和私有产权;而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社会公平和国家干预经济。

由于其根本性差异,两种意识形态的国家难以在某些领域达成共识,从而导致对抗。

2.经济竞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也是对抗的原因之一。

资本主义注重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国家多数采用计划经济,国家在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两种经济模式的竞争常常导致资源的争夺和经济冲突,使对抗升级。

3.地缘政治因素:国家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利益冲突也促成了对抗的发生。

资本主义国家通常拥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和全球影响力,追求领土扩张和资源控制;而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主张平等和反对帝国主义,常常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利益冲突和安全对抗。

二、对抗的影响1.经济发展差异:资本主义国家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经济增长和利润最大化,注重创新和竞争,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而社会主义国家在追求经济公平和社会福利的同时,普遍存在计划经济的限制,经济增长相对较慢。

2.国际关系紧张: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也经常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

两个体系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支持不同的利益集团,常常发生政治对抗和冲突。

3.意识形态冲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也会导致民间和政治对抗。

不同的意识形态在宣传和文化交流中产生冲突,使人们产生分歧和对抗情绪。

三、应对对抗的策略1.对话与协商:国家之间应加强对话与协商,通过互相了解和沟通,促进共同发展和合作。

2.经济合作与交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经济合作和交流来缓解对抗,共同开发市场,分享经验,实现共同繁荣。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融合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融合

全球治理需要资 本主义与社会主 义的共同参与
文化交流加深对 两种制度的理解 和认同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改变生产方式, 降低资本对劳动力的依赖,缓解 社会矛盾。
5G技术将加速信息传播,提高生 产效率,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源自添加标题区块链技术将重塑经济体系,实 现去中心化,为社会主义提供新 的实现形式。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融合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是深远的。 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融合的影响。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融合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是积极的。 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融合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推动 资本与社会主义 的融合
技术创新促进两 种制度的优势互 补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社会结构上的对立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经济基础上的对立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政治体制上的对立
混合所有制经 济: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的
结合
政府宏观干预 与市场调节相 结合:国家对 经济的调控与 市场机制的发

社会保障制度: 维护社会公平 与市场经济稳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资本主义起源于欧洲的封建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而逐渐兴起。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私有制和市场竞争,它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 快速增长。
资本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但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是在 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开始形成的。
资本主义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而社会主义追求集体利益优先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于自由竞争,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计划调控 资本主义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社会主义企业注重社会效益 资本主义工资制度基于市场供需,而社会主义工资制度考虑劳动价值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_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_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_历史论文历史论文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认识。

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斗争20世纪,社会主义在国际和各国国内政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实践从诞生之时起就与资本主义处在斗争与共处并存的状态中。

本文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国家之间的斗争以及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两个方面对20世纪这两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较量进行一番梳理。

从国家间来说,二者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从国家内部来说,则常常是少数派反对执政党,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国家间的斗争根据社会主义的发展,笔者将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这段时间是社会主义国家初建,资本主义力图对其进行围剿,将其扼杀在摇篮里的时期。

20世纪初,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很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并且当时已经出现了社会主义的国际组织第二国际。

特别是在一战的炮火中,鸣响了十月革命的交响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成立,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

但是苏俄的成立及其随后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举动引起了协约国集团的恐慌和仇恨,他们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攻击。

他们策动和支持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叛乱,甚至直接出兵干涉苏维埃俄国。

1919年初,外国干涉军增加到28万。

1919年春到1920年两年时间内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武装干涉。

[1]从外国武装干涉失败一直到20年代,苏俄都处于政治、外交、经济上被西方孤立的状态。

直到1924年,苏联才陆续获得除美国以外的各资本主义大国的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基本是欧洲的现象,在其它地区发展缓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直接的武力对抗,直到20年代在法西斯威胁逐步升级的状况下才暂缓下来。

10-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10-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二、当代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1 、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没有 改变, 改变,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奋斗过程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使工人阶级的内 部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部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但工人阶级 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 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仍然肩负着重大 的历史使命 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新发展, 3、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新发展,使工 人阶级斗争的形式多样化, 人阶级斗争的形式多样化,使社会主义代替资 本主义不仅需要更长的时间, 本主义不仅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取代的方式 也在发生变化
2、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原因
新科技革命的巨大作用 生产力社会化的革命作用 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现行的国际分工的影响 工人阶级斗争的巨大影响
新科技革命的巨大作用 科技同生产越来 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科技生产一体化, 形成科技生产一体化, 科技已名副其实地成 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 推动力。 初科学 推动力。20C初科学 美预计在2007年左右建 技术对西方发达国家 成信息高速公路,美国 生产力发展的贡献率 的GNP每年将因此增加 约为18%, 20C末已达 3000多亿美元 末已达 左右。 到80%左右。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领域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大飞跃,生产关 系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运行方式大都实行市场机 制与国家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生产力大发展。产业结构和生产力要素新变化。 生产关系的新变化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 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在一定 程度上缓解了劳资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当代 资本主义的资本占有形式出现社会化的特点。 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使当代资本主 义的经济运行出现了有序化和可调控的特点。

第十一讲_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第十一讲_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第十一讲_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第十一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历史地位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在经济领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大飞跃,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运行方式大都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2)在社会领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标准参差不齐但比较齐全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3)在政治领域,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健全社会法律体系4)在文化意识形态层面上,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发展的。

5)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2、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原因新科技革命的巨大作用生产力社会化的革命作用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现行的国际分工的影响工人阶级斗争的巨大影响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没有改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政治它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宗旨没有改变。

金钱是这一制度存在和运转的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是由政党所操纵的。

资产阶级政党是西方国家政治生活的灵魂。

二、当代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影响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没有改变,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奋斗过程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使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但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仍然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3、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新发展,使工人阶级斗争的形式多样化,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取代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影响今天的资本主义是吸收了很多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今天的资本主义是被社会民主党改造着的资本主义;今天的资本主义是被社会主义思想和力量深刻影响的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1、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2、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同资本主义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3、社会主义运动暂处于低潮,同资本主义的变化和作用也密切相关4、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同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依存关系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然会对世界社会主义发生深刻的影响,提出严峻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早在二次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曾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进行过多次讨论,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辽养胜地雅尔塔举行了战争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的第二次会晤,会议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战后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联合国会议、对战后保持和加强在战时实行的合作、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问题,并分别达成了协议或初步协议,会议还产生了两个文件,一是《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声明》,二是《雅尔塔协定》,前者是三国就战后欧洲的政策和建立联合国问题达成的谅解,后者则是三国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所达成的秘密协议。

雅尔塔会议是确定战后欧洲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一次历史性会晤,它的实质是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利益对战后世界的重新安排,并粗略地计划出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中心的世界总格局,同时在三国妥协、谅解的背后却隐藏着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利益和不同的参战目的而产生的尖锐矛盾。

战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恶化,战时的盟国苏联和美、英、法三国分道扬镳。

以美国与北约为一方,以苏联和华约为另一方构成两极世界格局。

这一格局的存在,既表现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政治争夺,又表现为北约和华约在欧洲地区长期严峻的军事对峙,也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及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内容更为广泛的斗争。

正是这一经纬分明的两极格局的存在与发展,一直左右和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进程,这就是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以“两极”相争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9世纪末,美国便开始为准备取得世界霸权而忙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满以为凭借自己巨大的经济实力,就能左右欧洲局势,成为世界的霸主,但由于受到当时在海军方面仍占优势的英国和在陆军方面仍占优势的法国的反对而未能如愿。

美国人为此哀叹:美国1917年放过一个“担任世界领导权的绝好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一次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精疲力竭的英、法等国相比,美国不仅没有被剥弱,而且其经济和军事实力获得空前的发展,从1933年到1944年,美国的工业在战争的刺激下增长了1.5倍,到1945年,美国已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0%,对外贸易额的1/3,黄金储备的3/4,成了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

在军事力量方面,美国武装部队已由战前的33万余人增到1200万人,军费开支也由战前的不足10亿美元增至800亿美元,它拥有庞大的空军和海军,尤其是海军战斗力大大提高,已取代了英国几个世纪经营起来的海上霸权,美国还垄断着原子弹,美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和影响,已经越过大西洋、太平洋,进入西欧、地中海、中东和远东地区,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但它并不以此为满足,它一再宣称:“领导世界的责任”历史地落到美国头上。

”为此,美国很快便把全球作为扩张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推行所谓全球战略,美国先后抛出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第四点计划“,企图把西欧、南欧和亚、非、拉广大地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是美国妄图称霸世界的第一个重要步骤,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在演说中,杜鲁门声称希腊受到了共产党领导的几千名武装人员威胁,如果希腊陷落,将严重影响土耳其,从而直接影响欧洲、中东和整个自由世界,他要求国会批准给予希、土两国几亿美元的援助,帮助希土重建经济生活,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后来人们称杜鲁门的这项政策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反苏、反共的旗号,是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掀起反苏、反共浪潮的总动员令。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称霸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济援助”为诱饵,打着复兴欧洲的幌子,来达到控制西欧盟国和对抗苏联的双重目的。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援欧演说,人称“马歇尔计划”,在这篇演说中,他强调欧洲已是一片废墟,经济结构被战争打得支离破碎,唯一的补救方法是美国给予援助,从1948年4月到1951年6月,美国共向西欧盟国提供了134.3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英、法、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四国所得占全部援助的66%,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不仅使西欧各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屈从于美国,而且促使了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增强了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

继马歇尔计划之后,美国为了有效地遏制苏联、控制盟国,称霸世界,在西欧各国“恐苏症”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又策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实现控制欧洲防务体系的目的,1949年4月4日,美、英、法、荷,比、卢、加、丹、挪、冰、葡、意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在军事上实行战略同盟的重要步骤,该条约现定有效期20年,同年8月24日生效,它是马歇尔计划合乎逻辑的发展,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的又一重要标志。

在控制了西欧之后,美国又把它的势力进一步向亚、非、拉广大地区扩张,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在宣誓连任总统职位的就职演说中,提出了今后外交方面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第四点就是“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即“第四点计划”,这个计划表面宣称美国将给“不发达”国家以“技术援助”和投资,帮助他们解决发展经济中的困难,实际上是想借“援助”为名企图排挤老殖民主义势力,进而从政治上和经济上控制亚、非、拉的受援国家,到1953年,有33个国家和地区接受了这个“计划”,这样美国的势力扩张到亚、非、拉、欧、美广大地区。

通过上述步骤,美国已把整个西方世界联合在美国的旗帜之下,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它们利用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政治上遏制等手段,企图扼杀战后出现的一大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威胁,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主权和利益,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了联系,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条约,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战后,社会方义由一国胜利发展为十几个国家的胜利,拥有全世界人口的1/3和土地的1/4,且东南西北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政治地域,这就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世界人民的变化,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使共产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从意识形态转变为现实力量,在此背景下,美苏之间的冲突扩展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战前资本主义世界围绕重新划分世界政治地图的斗争被战后世界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立为界标的全面冷战所代替。

在经济上,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加强与东欧各国的经济合作,从1947年开始,先后同东欧各国广泛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以巩固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经济联系,西方统称苏联与东欧国家的这些协定为“莫洛托夫计划”,“莫洛托夫计划”实施不久,1949年元月,苏、波、捷、匈、保、罗6国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其目的是为了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对抗帝国主义的歧视政策,加强内部的互相合作,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

经互会的建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对于打破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促进东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都达到了战前的水平,增强了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经济实力。

在政治上,苏联积极支持和帮助东欧各国进行民主改革,以增强和扩大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和进步力量的地位和影响,针对美、英等国对东欧各国的政治颠覆,苏联强有力地支持东欧各国共产党把反动的资产阶级势为驱逐出政府,这不仅使东欧各国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也加强了苏联在东欧的地位和影响,1947年9月1日,苏联又组织建立了欧洲各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这是苏联针对当时已经开始的冷战形势,采取的又一重大步骤,在情报局成立大会上,9国代表通过了《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宣言》强调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必须团结自己的队伍,制定一个一致同意的行动纲领和策略,以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同盟者,情报局的任务是要就如何反对帝国主义阵营的侵略性活动交流经验和协同行动。

在军事上,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苏联在加强本国军队建设、加强核武力量研制和试验的同时,还帮助东欧各国加强了武装力量的建设和训练,并向这些国家派驻了30个师,约50万人的部队,1949年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1955年5月5日,在西欧各国不顾苏联的抗议,把联邦德国拉入“北大西洋公约”的《巴黎协定》生效后,5月14日,苏、阿、保、匈、罗、波、捷及民主德国8国政府的代表在波兰首都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并通过了建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的决议,条约有效期为20年,从此,苏联与东欧各国形成了正式的军事集团。

苏联在同东欧各国发展关系的同时,也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后,10月2日苏联就立即予以承认,随即建交,东欧各国也相继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底至1950年2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经过谈判协商,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内容包括: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重新侵略,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就有关两国共同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进行协商,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合作等,从此,形成了中苏两个大国的军事同盟,把欧亚社会主义国家连成了一片,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出现了东方和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新格局。

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五十年代,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

在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他们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以防止共产主义为幌子,在全世界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到处支持反动独裁政权,镇压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以美国为首的新老殖民主义者对亚、非、拉加紧争夺和控制,使得这些地区的各种矛盾激化,对新建立的欧亚人民民主国家,他们也千方百计地进行颠覆和破坏,他们勾结这些国家的反动势力制造危机,企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针对这种情况,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各国相继把亲西方势力从政府、议会和各级国家机关清除出去,使共产党与资产阶级政党保持联合政府的局面转变为共产党单独执政,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团结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倡导发动了席卷世界的和平运动,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运动,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