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风

合集下载

中风是有先兆的,手指麻木三年内可能中风

中风是有先兆的,手指麻木三年内可能中风

中风是有先兆的,手指麻木三年内可能中风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其实,中风并不是急症,只是急性发作罢了。

中风是日积月累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

一旦患了中风,轻者落下残疾,重者死亡,还有比死亡更痛苦的,就是一辈子躺在床上,吃喝拉撒全靠别人帮忙,一点生活乐趣都没有了,简直生不如死!其实中风是有先兆的,这种先兆可以是数月,也可以是数年,只是我们太过于轻视,忽略了身体给我们的安全警示,所以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中风的起因和症状经曰.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行者动也.风本为热.热胜则风动.宜以静胜其躁.是养血也.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汗下各得其宜.然后宜治其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此虽合汗下.亦不可过也.仲景云.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气.亡阴则损形.故经言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初谓表里不和须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经也.其中腑者.面颜显五色.有表证而脉浮.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也.其病多易治.其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知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脏也.其病则难治.经曰.六腑不和.留结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外无留结为痈.内无九窍不通.知必在经也.初证既定.宜以大药养之.当须按时令而调阴阳.安脏腑而和荣卫.少有不愈者也.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如忽中脏.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表里证已定.别无变端.故以大药和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虽中腑者多兼中脏之证.至于舌强失音.久服大药.能自愈也.有中风湿者.夏月多有之.其证身重如山.不能转侧.宜服除风胜湿去热之剂.如不可.则用针灸治之.今其六经续命汤治法.医生毕竟不是养生家,医生看问题也是从看病的角度、通过阴阳五行的方法解释中风的机理。

但是却解决不了中风的根本问题。

因为最高明的医生恰恰就是你自己呀!每个想健康的人,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付出,去锻炼身体,去修养身心,才可能实现养生的目的。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东西南北风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东西南北风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东西南北风【摘要】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常描写各种风景,其中东、西、南、北风在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东风在古代诗歌中象征着春天和生机,西风则常被用来描绘落寞和离别之情。

南风则常常被用来表现柔和的情感和温暖的气候,而北风则通常被用来表达孤寂和悲伤。

除了这些象征意义外,风在古代诗歌中还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风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同时也突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描写。

风景描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东、西、南、北风各具特色,在诗歌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风景描写、东风、西风、南风、北风、象征意义、意境描写、表现手法、情感表达、重要主题。

1. 引言1.1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风景描写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风景描写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诗人们在作品中常常通过描绘各种风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风景描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理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在古代诗歌中,风景描写多样丰富,有的表现为雄伟壮丽的山川河湖,有的展现为细腻优美的花草树木,有的描绘为变幻莫测的云霞风雨。

诗人们通过对不同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世界的独特感悟和情感体验,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风景描写不仅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中国文学传统中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古人生活和思想的重要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通过对古代诗歌中风景描写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色。

1.2 东、西、南、北风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东、西、南、北风是常见的意象和写作素材。

这些风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抒发。

东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景象,为诗人带来希望和温暖;西风则代表着秋天的凋零和冷寂,常常被用来描绘离别和思念之情;南风多被描绘为炎热燥热的风,引发人们对炎炎夏日的感受和生活的困境;而北风则通常被赋予强烈的寒冷和凄凉的意味,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和孤寂凄凉之情。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风的中医治疗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对人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是中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俗称“脑卒中”,多为由气血不畅、脑脉痹阻、脑出血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属中风的论治范畴。

“风性善行而数变”,其变化多端而速疾,轻症神志尚清,口眼歪斜,舌强语涩,半身不遂,多愁易怒。

重者则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瘫痪,口歪流涎,舌强失语,并有生命危险。

中风有哪些临床症状?中医怎样防治?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就中风的中医认识展开讨论,希望能为相关病症的有效防治提出建设性的参考。

一、引发中风的原因有哪些?中风的常见病因包括内因及外因,内因为:内伤积劳,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外因则为外感风邪。

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则发生中风。

1、情志所伤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

2、饮食不节因喜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之物,饮酒过量,脾失健运,聚湿积痰,痰浊化痰,肝风起,痰上扰,可致发病,尤其是酗酒。

因此,有高血压、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要戒烟限酒,少吃高肉类和动物油类食物。

3、劳累过度长期劳累,也会导致中风。

阳气者,烦劳则张,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的阳气如果被过度的影响,就会变得躁动不安。

因操劳过度,致身体和精神不能得到滋养,而致耗气伤阴,阳亢风动。

而且,纵欲伤精,也是因为水虚,火盛于上,所以才会导致中风。

4、内伤积损身体素虚,或积劳成疾,阴虚血亏,阳盛火旺、风火易炽,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等原因,往往会导致阴虚阳盛,气血上涌,上扰清窍,而引发此症。

5、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可影响血液循环。

其次,初春的天气突然变得温暖起来,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中风发生。

中药防治中风PPT课件

中药防治中风PPT课件
5
气候骤变 烦劳过度 情志相激 跌仆努挣
诱因
6
证治分类
中风先兆期 1.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建瓴汤加减 2.气虚痰阻 十味温胆汤加减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治分类
卒中期 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天麻钩藤饮加减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星蒌承气汤加减 4.气虚血瘀 补阳还五汤加减 5.阴虚风动 镇肝熄风汤加减 6.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大秦艽汤加减 7.痰热内闭清窍 羚羊角汤加减,配合鼻饲安宫牛黄丸 8.痰湿蒙塞心神 涤痰汤加减,配合鼻饲苏合香丸 9.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鼻饲参附汤或独参汤
中药防治中风
1
中风的中医学概念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气候骤 变、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 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言语蹇涩或失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且具 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 好发于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病。按病性分为出 血中风和缺血中风。
11
中成药
口服制剂 (1)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4次。适用于肝阳暴亢、痰热腑实证。 (2)脑血康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4次。适用于各种证型。 (3)西黄丸:每次3g,每日2次。适用于痰瘀闭阻清窍脉络之实证。 (4)脑安胶囊:每次2粒(8g),每天3次。用于各型中风偏瘫,尤其属于气虚痰瘀者。 (5)安脑丸/片:每次l~2丸,每日2次。适用于中风实热闭证、抽搐。 (6)急性期并随证选用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紫雪丹、新雪丹、至宝丹。 (7)脑脉宁片:每次2片。每天3次。用于气虚血瘀或痰瘀阻络之中风偏瘫。 (8)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每天3次。用于气虚血瘀或痰瘀阻络之中风偏瘫。 (9)华佗再造丸:每次8g,每天2次。用于气虚血瘀或痰瘀阻络之中风偏瘫、口眼歪斜、肢体拘挛麻木。 (l0)川芎嗪片:每次2片,每天3次。用于气虚血瘀或痰瘀阻络之中风偏瘫。 (11)中风回春丸:每次3片,每天3次。用于气虚血瘀或痰瘀阻络之中风偏瘫、口歪、失语。 (12)大活络丸:每次1丸,每天2次。用于气虚血瘀或痰瘀阻络之偏瘫、麻木、肢体拘挛等中风后遗症。 (13)心脑舒通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用于气虚血瘀或痰瘀阻络之中风偏瘫、口歪、失语。 (14)回天再造丸:每次l丸,每天l~2次。用于气虚血瘀或痰瘀阻络之偏瘫、麻木、肢体拘挛等中风后遗症。 (15)人参再造丸:每次1丸,每天l~2次。用于气血亏损,肢体麻痹,中风瘫痪等。 (16)龙心素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用于脑血栓,预防中风。 (17)溶栓胶囊:每次1~2粒,每天2~3次。用于脑血栓,预防中风。 (18)偏瘫复原丸:每次1丸,每天2次。用于气虚血瘀或痰瘀阻络之中风后遗症、偏瘫、麻木、肢体拘挛。 (19)灯盏花素片:每次2片,每天3次。用于各型中风偏瘫等。 (20)消栓通络片:每次3~6片,每天3次。用于脑血栓,预防中风。 (21)丹七片:每次3~5片,每天3次。用于脑血栓,预防中风。 (22)傣血通胶囊:每次3粒,每天3次。用于脑血栓,预防中风。

中风

中风

3.脱证
症状 神昏,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 出,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痿, 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微。 证机概要 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治法 益气回阳救逆。 处理 见“脱证” 一节。
综合诊疗
中风一病,起病急骤,临床症状错综复 杂,变化迅速,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措 施,进行综合救治,以挽救病者生命。
5 .最初 24 小时内应禁食;神志清醒患者,宜 进软食。对轻度吞咽困难者,给予流质饮食; 中度吞咽困难患者,予办流质饮食;对严重吞 咽困难或神昏患者,宜采用胃管进食。 6 .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 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的变化。 7 .加强护理,保持肢体的功能位;注意翻身, 防止褥疮;注意拍背、吸痰,防止肺部、口腔、 皮肤风部位感染;有感染者针对病因选用抗生 素。
致发本病
3.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嗜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 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 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 壅滞经脉,上蒙清窍 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 伐脾土,痰浊内生 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 郁互结,夹风阳之邪,窜 扰经脉
发为本病
此即《丹溪心法 .中风》所谓“湿土生痰, 痰生热,热生风也。”
4.五志所伤,情志过极
8.高血压、烦躁者均可对症处理。
二、辨证救治
1.邪阻经络,神机失用
症状 多急性起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 头晕目眩,口舌歪斜,可伴见心烦易怒, 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小便黄赤,腹胀 便秘等症,舌质淡红或红、紫暗,舌苔 薄白腻或薄黄、黄厚腻,或上有瘀斑、 瘀点,脉弦滑。 证机概要 风痰瘀血闭阻脉络。 治法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3.痉证
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 为主症。发病中亦可伴有神昏,但多出 现在抽搐以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等症状。而中风者多起病即有神昏,然 后出现抽搐。痉证者抽搐时间长,中风 者抽搐时间短。

中风

中风

2、病因方面:两个阶段。 (1)唐宋以前以“内虚邪中”立论,即外风; 《灵枢 · 刺节真邪篇》“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 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 《金匮要略 · 中风历节病篇》“ 邪在于 络, • 肌肤 不仁;邪在于 经, 即重不胜;邪入于 腑, 即不识 人;邪入于 脏, 舌即难言,口吐涎。”、“夫风 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也指出络脉空虚、风邪 入中为病,并对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估计 预后提供依据,并提出祛散风邪,补益等治则。
中风的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 概而论之有:虚(阴虚、气虚、血虚)、火(肝火、 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痰热)、 气(气逆)、瘀(血瘀)六端。 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 阴虚,气血衰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 逆血瘀。 本病常见的诱因为: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 志相激,饮食不节,跌仆努力等。


风气痰
风 火 气 血 上 痰 热
火血瘀 相上互

→横窜经络 中风 →蒙蔽清窍


煽逆结
肝阳暴张→肝风内动
病因病机总结
基本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理基础:肝肾阴虚。 病理因素:风(肝风)
火(肝火、心火) 痰(风痰、湿痰) 气(气逆) 瘀(血瘀)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证。肝肾阴虚、气血衰弱 为本发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 病位:脑,与肝、脾、心、肾有关。
②李东垣:正气自虚, 《医学发明 · 中风有三》说: “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 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壮岁之际无有也。” ③朱丹溪 认为中风是 湿痰化热生风 所致,《丹溪 心法 · 论中风》说:“按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 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西北二方,亦 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东南之人,有风病 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中风病的病机及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病机及辨证论治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4、中风恢复期、后遗症 ──多为虚实兼夹,扶正
祛邪,标本兼顾
症治分类 (中经络)
(一)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三)阴虚风动 (四)气虚血瘀 (五)痰热腑实 (六)风痰瘀内,闭阻经络
(一)风火上扰清窍
症治分类 (中脏腑)
中风病的
病机及辨证论治
禹州市中医院
内容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个人经验
一、概述
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喎僻不遂等为主 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 善行而数变相似,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 中风。” 又因发病突然,亦称为“卒中”。
至此,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趋于深化。
中风的病因
1.内伤积损 2.劳欲过度 3.饮食不节 4.情志所伤 5.气虚损中
西医的病因
病因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 择二级预防措施。
当TOAST病因分型,缺血性脑卒中分为: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2心源性栓塞型 3小动脉闭塞型 4其他明确病因型 5不明原因型等5型。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二)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
脱证
病性


病机
邪气内闭清窍
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 将离决
神志昏迷、牙关紧 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
症状
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
开、四肢松懈瘫软、手 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鼻息低微等
治疗原则
1、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2、中腑──通瘀泄热 3、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脑系病症:中风【定义】中风,又称卒中,是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名中风。

中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卒中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

【诊断】1.急性起病,发展迅速,具备“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2.具备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神志昏蒙主症中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如头晕、目眩、头痛、行走不稳、呛水呛食、目偏不瞬。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

4.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

头颅MRI或CT扫描发现责任病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根据病灶性质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中经络(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无神志异常)和中脏腑(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有神志异常);根据病程时间,可分为急性期(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2周到6个月内)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一)中经络1.风阳上扰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数。

2.风痰阻络临床表现:肌肤不仁,甚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言语謇涩;头晕目眩,吐痰或痰多,腹胀、便干或便秘;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兼数。

4.气虚血瘀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足或偏身肿胀;舌质暗淡或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临床表现:半身不遂,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双目干涩,腰酸腿软;急躁易怒,少眠多梦;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中风的中医护理

中风的中医护理

脑中风的中医护理中风(脑血管意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在所有疾病中,其致残率高居第一。

中风一旦发病,再发率很高,再次中风的患者预后更差,70-80%常导致严重的致残或死亡。

因此,中风患者预防再发显得特别重要,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噼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似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又“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称为“中风”,又名“卒中”,“类中”等。

西医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疾病,均属本证论治范畴。

中风常于急性期病情迅速变化,进而威胁生命。

因此,及时采取救治措施,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把握病情的轻重关系到抢救的成败。

特制定学习计划如下:一、学习脑中风的病理机制、辩证论治二、重点学习脑中风的辩证施护三、脑中风的护理、养生指导、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褥疮护理四、脑中风的功能训练、语言训练五、脑中风的出院指导、用药指导六、脑中风护理的注意事项【病因病机】1、积损正衰:老年体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思虑劳心太过,气血亏损,精气耗散,致使阴亏于下,阳亢于上,阳亢化风,气血逆生,上蒙元神,突发本病。

2、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或劳倦伤脾,或形盛气弱,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欲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痰湿内生,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以致肝风夹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宫,而见突然昏扑,㖞僻不遂。

3、情志失调:五志过极,心火暴盛:或素体阴虚,水不涵木,复因忧思恼怒所伤,肝阳暴张,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乱逆,心神昏冒,卒倒无知。

4、气虚邪中:脉络空虚,风邪入侵,中于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

本病病位在心(脑)、肝、肾,涉及脾、经络。

病理表现为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严重者则可从实转虚。

中风急性期可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两类症候。

中经络者无神识昏蒙,病情清浅;中脏腑除经络症状外,常有神识昏蒙,病情深重。

【中风概述】

【中风概述】

【病因病机】
1.病因为内伤; 2.病机总属阴阳失调; 3.心主神明,其病位在心。
【辨证】
临床辨证主要从脏腑虚实入手。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 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 耳背心。毫针刺,或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主穴: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及操作:
(2)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 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 膏盲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 里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
【病因病机】
1.本病的病因; 2.其病变主脏; 3.病理变化。
【辨证】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 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 郄门 神门 厥阴俞 巨阙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
【经验介绍】 【附注】 【思考题】 试述心悸的针灸治法、处方、配穴及方义。
感冒
病名含义:感,感受;冒,触冒。即感受触 冒外界风邪而致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 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
【病因病机】 【辨证】
【治疗】
基本治疗 (1) 实证 治法: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经、督
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操作:毫针泻法。
本证型处方包括平肝、化痰、定眩三部分。 用风池、太冲平抑肝阳 ,用内关运脾和中化 痰,用百会清利脑窍而定眩。
【病因病机】
1.痿证病因繁多。 2.基本病理为津液、气血、精髓亏耗,筋脉失 于濡养。

中风病机理与诊治 邵章祥

中风病机理与诊治 邵章祥
烦躁不安,面部潮红,神智昏迷,舌红,舌体震颤,苔黄,脉 弦劲。
治法:潜阳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生龟板 玄参 天冬 白芍 龙骨 牡蛎 怀牛膝 生赭石 川楝子 生麦芽 茵陈 甘草
加减: 痰热甚:加天竺黄、鲜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 烦躁不宁:加栀子、珍珠母清热宁神; 头痛头胀目眩重者: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平熄风阳; 四肢抽搐:加蝉蜕、僵蚕、地龙凉血熄风止痉; 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头部刺痛,舌质紫暗:加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通

(2)阳闭 突然昏扑,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
面赤身热,烦躁不宁气粗口臭,手足温热,二便闭结,舌苔黄 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方药: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辛凉开窍,并用羚羊角 汤《医醇賸义》加减清肝熄风
(3)阴闭 突然昏扑,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
(3)瘀阻脑络 眩晕头痛,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肢体麻木,神疲懒言,
3、中风诊治要及时、合理、确切、规范,医护技密切配合。其中包括中风 急诊临床医师、CT室、检验中心、功能监测科、介入中心、脑外科、重症 监护室、中风病房,多学科相互协调配合。
4、中风急诊临床医师迅速区分救治。缺血性中风有溶栓指征者转介入中 心治疗;出血性中风有手术指征者转脑外科治疗;病情危重者转重症监护 室;病情相对稳定者进入中风病房综合治疗,保障中风急救绿色通道是治 疗中风的关键。
(5)脱阴 突然昏扑,神志昏恍,目合口开,呼吸微弱,汗出肤热,
二便自遗,神疲瘛瘲,舌体短缩,脉细欲绝。 治法:补阴敛阳 方药:急用生脉饮《千金方》人参、麦冬、五味子加山
茱萸,熟附片补阴敛阳
配合治疗: 1、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头部可冰敷。保持大便通畅,可用 通腑泄热中药灌肠。 2、吸氧,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保持轻度脱水状态,可用西药甘露醇 脱水治疗。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并防治肺部感染。 4、控制血压。如果出血性中风血压过高,易发生再出血。但降压不能过猛, 血压过低影响脑供血不足。 5、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治以清热解毒,醒脑开窍。 6、针灸治疗,运用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以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 配穴根据临床症状选用。 7、口服水蛭粉,每次2-3g,每日2-3次,活血行瘀通络,使离经之血,循 络运行,减少脑水肿,防止脑疝发生。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细目一:概述一、中风的概念及源流1.中风的概念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2.中风的源流《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

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触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

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二、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唐宋以前,中风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中风

中风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方药:解语丹加减《医学心悟》
(白附子 石菖蒲 远志 天麻 全蝎 羌活 南星 木香 甘草)
2 、气虚络瘀证
主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 面色萎黄,舌淡紫或有瘀斑,苔薄, 脉细涩或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窍。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医林改错》
(黄芪 桃仁 红花 川芎 当归 赤芍
十一、预防与调护
• 预防方面,先兆症的观察:患者于素有眩晕, 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 麻木,视物昏花,甚至晕厥,走路不稳。凡是 出现以上症状,应注意防止中风病的发生.对 于先兆症的治疗;若见眩晕,目惕肉瞤,抽搐 等症、为肝阳偏亢,肝风欲动之象,予以平肝 熄风之钩藤、菊花、白芍等药。若见肢麻重滞 者,为脉络气血痹阻,予以活血通络之丹参、 赤芍、鸡血藤、伸筋草等药。关于复发问题, 调情志,防暴怒忧思;节饮食,忌肥甘厚味及 酒,远房帏,慎起居。

中经络

中脏腑
若神志昏愦,双侧瞳仁大小不等,项强 或抽 搐 ,吐血,呃逆频频, 为病势逆转。
4、辨闭脱:
闭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 昏、瘫、痉(噤)、闭。
脱证:目合口开、
鼻鼾息微、手撒肢软、 二便自遗、汗出肢冷、
脉微细欲绝。
愦、瘫、软、开、遗
闭证
脱证
二、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标祛邪 中经络:平肝熄风,清热涤痰,活血 通络、通腑泻热。
中脏腑:闭证 ── 醒神开窍,涤 痰、熄风、通腑。 脱证 ── 扶正固脱、 救阴回阳。
三、分证论治 (一)中经络 1、风阳上扰证
主证:四大主症+肝火征象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勾藤饮
《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 杜仲、黄芩 、 桅子、益母草、 朱茯神、 夜交藤。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细目一:概述一、中风的概念及源流1。

中风的概念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2.中风的源流《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

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触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二、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唐宋以前,中风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中风辨治述要

中风辨治述要

中风 的辨 证分 类源 于 《 匮 》 金 ,根据 病 位 的浅 深 , 病 情 的轻 重 ,分 为 中络 、中经 、中 腑 、中脏 四类 。 因 经与 络本 属一 脉相 通 ,脏 与 腑 又多 表 里 相传 ,故汉 代
以后 医家多 以 中经络 、中脏 腑 作 为分 证 的纲 领 ,基本
生地 滋 阴 熄 风 ,天 麻 、钩 藤 、菊 花 、夏 枯 草 平 肝 熄 风 ,牛 膝 活 血 化 瘀 、引 血 下 行 。风 阳 夹 痰 人 络 加 僵 蚕 、地 龙 、炙 全蝎 、稀 莶 草 ;痰 火 内盛 加 天 竺黄 、陈
胆 星 、竹 沥 、 大 黄 、瓜 蒌 、知 母 、 黄 芩 、山 栀 、丹
期 ,但两 期 的辨治原 则基 本相 同 。 2 治 法 方药简 介 2 1 祛 风 化 痰 法 :主 治 风 痰 入 络 证 。肝 风 夹 痰 窜 于 . 经络 ,或 络脉 空 虚 ,风邪 人 中 ,痰 阻血 脉 。方 药 :真 方 白丸 子 ( 瑞 竹 堂方 》 、牵 正 散 ( 杨 氏家 藏 方 》 《 ) 《 )加
维普资讯
浙 江 中 医 杂志 2 0 0 6年 1 0月 第 4 卷 第 1 1 0期
中风 辨 治述 要
周 仲 瑛
南京 中医 药大学 江 苏 南 京 2 0 2 10 9
关 键 词 中风 辨 证 治 法 医案 学 术 探 讨
中风是 以突 然 昏仆 ,半 身 不 遂 , 口舌歪 斜 .语 言
深 、辨 虚 实 闭 脱 ,作 为 指 导 治 疗 的 原 则 。首 分 卒 中
期 、恢 复期 ( 附 后 遗 症 期 ) 可 ,卒 中期 分 中 血 脉 、中
腑 、中脏三 类 ,并分 列其 证候 ,恢 复期 则 按 虚 实 而 分

中风ppt课件

中风ppt课件
20
五版教材分型
中脏腑 痰热内闭清窍 痰湿蒙塞心神 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21
演变与预后
来势迅速,变化多端(尤以两周之 内)。
并发症:高热,呕血,便血,水肿。 中经络转化中脏腑,则病情凶险;中
脏腑转化中经络,则病情好转。 反复多次发病,预后较差。
22
预防
一级预防:中风高危个体予以病 因干预治疗! 二级预防:已有中风先兆病人进 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三级预防:已发中风,预防复发, 减低致残程度!
23
中风病常见潜在危险疾病的防治
1.高血压病
5.脑动脉硬化症
2.高脂蛋白血症 6.高粘度血症
3.冠心病
7.风湿病
4.糖尿病
8.肥胖症
24
调护
预防复发最为关键。 平时坚持服药,调情志、慎起居、清淡饮
食。 一旦有中风先兆,如头晕、肢体麻木,及
早诊治。 卧床病人注意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褥疮。 康复锻炼,功能训练。
8
分 期(脑梗塞)
超超早期:3小时内 超早期: 6小时内 早期: 48~72小时 急性期: 三天~两周 恢复期:两周~六月 后遗症期:超过半年
9
分 型(脑梗塞)
进展型 缓慢型 大块梗塞型 可逆缺血型
10
病因
积损正衰 饮食不节 情志所伤 气虚邪中
11
归纳
6
脑血管疾病分类
颅内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2.血管畸形 3.动脉硬化 ▪ 脑出血
1.高血压病脑出血 2.继发于脑梗塞的 出血 。3.肿瘤性出血 4 . 血液病 5 . 动 脉炎 6.药物
7
脑血管疾病分类
脑梗塞(颈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 1 脑血栓形成 2 脑栓塞 3 腔隙性梗塞 4 血管性痴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供血不足

传统文化中对风力等级的描述

传统文化中对风力等级的描述

传统文化中对风力等级的描述
风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气象现象,它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以不同速
度流动的结果。

在传统文化中,风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风力
等级是一种对风的强度和性质进行分类和描述的方法,它在传统文化中被
广泛应用,既作为描述自然风的一种方式,也被用来隐喻社会风气和人际
关系的状态。

在古代中国,对风力等级的描述主要是基于观察和经验积累。

这些观
察主要通过文化记录、诗歌、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方式传承下来。

古代人们
对风力等级的描述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的速度和方向。

古代人们通过观察树木、水面和风向标等来判
断风的强度和方向。

风速的描述通常从轻风、微风、和风、清风、凉风、
疾风到狂风等不同等级,用以区分风的强度。

风向的描述通常以八个方位
为基础,如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等,也有根据地域特点而具体化的描述,如江南的“细雨淅沥,寒风刺骨”等。

此外,在传统文化中,风力等级的描述还常常被用于描述社会风气和
人际关系的状态。

比如,人们常说“风平浪静”来描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或者“风起云涌”来表达社会动荡和变革的状态。

另外,风也常常被用来
比喻人际关系中的变幻莫测和善变不定。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中对风力等级的描述是富有诗意和感性的,通过
对风的强度、方向、性质和象征意义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
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感悟。

这种描述不仅提供了一种对自然现象的具体抽象,也丰富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概说】一、概念: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轻者不经昏仆,仅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此病多发于中年以上,好发于冬春季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重病。

二、沿革:(一)《内经》的论述。

1、对其症状: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对其症状,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着不同的记载。

对卒中、昏迷有仆击、大厥、薄厥等描述;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

2、病因方面:在病因方面,《内经》记载很多,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曾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3、病变部位:至于中风的病变部位,根据《素问·调经论篇》气血并逆之说,结合《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所云:“春脉如弦,……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太过则令人善忘(王冰:“忘,当为怒字之误也。

灵枢经曰:肝气实则怒。

”)忽忽眩冒而巅疾也。

”可见中风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

(二)历代的主要发展(对中风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

1、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并以邪中浅深,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

治疗上则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

2、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

①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

②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③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

⑤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景岳全书·非风》中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

”该书《厥逆》篇还引《内经》“大厥”之说,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

⑥李中梓又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⑦叶天士又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的发病机理。

同时在治疗上提出:水不涵木,内风时起者,治宜滋液熄风,补阴潜阳;阴阳并损者,治宜温柔濡润;后遗症,治宜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以及闭证开窍以至宝;脱证回阳以参附,使治法益趋完善。

⑧王清任又专以气虚立说,爰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剂之一。

⑨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总结前人经验,开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一步探讨发病机理,认识到本病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三、讨论范围: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以及腔隙性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另有较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属于中风的范围。

【病因病机】一、病因(一)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

(二)劳欲过度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劳不节──引动心火,汲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

(三)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嗜食辛香炙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风火痰热内盛,饮酒过度窜犯络脉,上阻清窍(四)情志所伤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遂致卒倒无知。

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素体阳盛,复遇怫郁──阳亢化风,以致突然发病(五)外感时邪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僻不遂二、病机(一)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指出脑为“元神之府”。

“精明”“元神”均指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而言,因此可认为神明为心脑所主。

中风的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

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时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

(二)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证。

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发病之初,邪气鴟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

而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后遗难症。

(三)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

因阴虚阳亢,风火痰瘀相互为患,一遇诱因激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逆乱,则致卒中。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1、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志障碍。

2、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腑者,因肝阳暴亢或瘀热腑实,风痰上扰,见僻不遂,神志欠清,大便不通。

中脏者,风阳痰火内闭神窍,脑络瘀阻,则见昏仆,不省人事,肢体拘急等闭证。

(四)中脏腑因邪正虚实的不同,有闭脱之分,且可发生由闭转脱的演变。

因于痰火瘀热者,为阳闭。

闭证因于痰浊瘀阻者为阴闭。

脱证──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灼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阴阳离绝,则出现脱证,表现为口开目合,手撒肢冷,气息微弱等虚脱症候。

(五)恢复期因气血失调,血脉不畅而后遗经络形证。

中脏腑者病情危重,但经积极抢救治疗,往往可使病人脱离危险,神志渐趋清醒,但因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仍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一般恢复较慢。

中风病因病机示意图动风情志失调──心肝阳亢中经络(轻)阴阳失调内伤积损 +诱因卒中肝肾阴虚气血逆乱(瘀)劳欲过度闭证外感时邪──体肥气虚中脏腑(重)生痰饮食不节──脾湿内聚脱证【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一)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

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二)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三)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四)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二、病证鉴别(一)与口僻鉴别: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需与中风相鉴别。

但口僻之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二)与厥证鉴别: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需与中风相鉴别。

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三)与痉证鉴别: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

但痉证患者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

痉证患者抽搐时间长,中风者抽搐时间短。

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状。

(四)与痿证鉴别: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见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

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

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五)与痫证鉴别:痫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

但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或留有轻度头昏、乏力等证,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

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亦与痫证不同。

三、相关检查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近,临床可作脑脊液、眼底及CT、磁共振(MRI)等检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查无明显异常。

局限性脑梗塞,患者脑脊液压力不高,常见在正常范围,蛋白质可高至60-70mg%。

头颅CT和MRI可显示梗塞区,并有助于和出血性脑中风鉴别。

在起病后1周CT能正确诊断大脑或涉及半球内直径在1cm或更大的血肿。

对于脑干内小的血肿或血块已变为和脑组织等密度时,MRI的诊断比CT可靠。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原因为动脉瘤破裂和动静脉血管畸形。

早期CT扫描,可显示破裂附近脑池或脑裂内有无凝血块,脑内或硬膜下血肿及是否合并脑出血。

MRI对SAH的诊断并不可靠,无CT条件下,可谨慎进行脑脊液检查。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辨中经络、中脏、中腑。

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腑则见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无昏迷;中脏则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二)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

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

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三)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二类。

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曳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

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二、治疗原则: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腑──通瘀泄热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脱证──救阴回阳固脱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中风恢复期(后遗症),多为虚实兼夹──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三、证治分类:中经络:(—)脉经空虚,风邪入中。

1、症状:1)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2)兼症: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3)苔脉:苔薄白,脉浮数。

2、病机: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3、治法:祛风养血,行血通络。

4、主方:大秦艽汤加减。

5、常用药: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白术、茯苓──健脾祛湿6、加减:若无内热者可去生石膏、黄芩,加白附子、全蝎祛风痰、通经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