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前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7)、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会(2008)、美国神经病学学会(2008)和Barany学会(2015)分别发表了BPPV相关的诊疗指南或标准。

随着眩晕诊疗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BPPV 诊疗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出台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以期规范、完善国内BPPV 的诊疗工作。

定义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流行病学BPPV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导致不同时期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目前为止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1.6%,终生患病率约2.4%。

BPPV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临床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按照病因和受累半规管进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1.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2.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二、按受累半规管分类1.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

2.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

根据滚转试验(roll test)时出现的眼震类型可进一步分为向地性眼震型和离地性眼震型,其中向地性眼震型占绝大部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诊断治疗、复位治疗及实验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诊断治疗、复位治疗及实验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诊断、诊断治疗、复位治疗及实验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每个年龄段都有发病:头晕多继发于良性疾病(如前庭疾病、偏头痛、心因性疾病)和严重疾病(如卒中、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内肿瘤或出血)。

平衡障碍往往难以诊断和管理,部分原因是主观症状描述不清和导致平衡障碍的神经、心血管、代谢、中毒、前庭和精神疾病的复杂性。

这些症状也可能与危及生命的疾病相关,使诊断检查具有挑战性。

下面总结常见平衡障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最新情况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体位变换动作将其与其他导致头晕、眩晕和不平衡的疾病区分开来。

我们还讨论如何通过复位有效治疗BPPV。

头晕VS眩晕患者使用术语头晕来描述几种不同的感觉,但从医学上讲头晕与眩晕不同。

头晕是对一个人在一个空间内感觉的任何扭曲,而眩晕是一种虚假的运动感觉,特别是旋转或旋转感。

详细的询问病史可以区分这些症状并找出病因。

问题应集中在以下方面:症状的性质,如眩晕、振动幻视(物体前后移动的幻觉)、失衡或头晕目眩;症状的时间过程,如发病速度、持续时间、发病情况、从初始开始发作时间和发病频率;伴随症状,如偏头痛或视力、听力或呼吸变化等;加重和缓解因素,如头部或身体的运动,睁闭眼,朝一个或另一个方向看,进入或离开一个繁忙的视野,咳嗽,打喷嚏,或大声的声音等;其他相关病史,如视力问题、肢体无力,糖尿病、神经病变、脑血管疾病、卒中、颈部疼痛、癫痫、高血压、心脏问题或耳毒性的药物。

常见的前庭疾病具有典型特征(表1),这是快速识别症状原因并进行转诊的关键。

表1 常见以头晕为表现疾病的症状和时间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BPPV是引起头晕最常见前庭病因之一。

Royl等人报告说这是在急诊室出现头晕的患者中最常见的诊断。

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且更容易影响高龄人群,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

尽管BPPV很常见但误诊率很高,导致昂贵和不必要的诊断检查、转诊和治疗。

如果没有正确诊断和治疗BPPV,还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跌倒,这是老年人受伤和创伤相关住院的主要病因。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
休息与外固定
对于初发或轻度患者,可通过卧 床休息、头颈外固定等方式缓解
症状。
前庭康复锻炼
进行针对性的前庭康复锻炼,提高 患者对眩晕的耐受能力。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快速转头等诱 发眩晕的动作。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及调整原则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改善内耳循 环、抑制前庭系统过度兴奋等药
物。
剂量调整
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通过生活质量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康复后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 社交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定期随访与评估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康复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和困难。
康复效果评价
根据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和总结。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趋势
手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部 署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常见并发症类型
包括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平衡失 调等。
危险因素分析
高龄、头部外伤、内耳疾病、长期卧 床等是BPPV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预防措施制定
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如避免 头部外伤、积极治疗内耳疾病、鼓励 患者适当活动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个体化医疗需求 的增加,未来BPPV的治疗将更加注重患者 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远程医疗将逐渐普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未来远 程医疗将在BPPV的诊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 服务。
综合治疗模式将得到推广
未来BPPV的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治疗 方法,而是将多种治疗手段有机结合,形成 综合治疗模式,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舒适 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

患者:张女士45岁
预后:经过治疗患者眩晕症 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
案例分析和讨论
案例介绍: 患者年龄、 性别、病史 等基本信息
症状描述: 眩晕、恶心、 呕吐等症状
诊断过程: 医生如何进 行诊断包括 检查、测试

治疗方案: 医生选择的 治疗方法如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等
治疗效果: 治疗后患者 的症状改善
0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预防 和康复
0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案例 分析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 晕(BPPV)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内耳疾病主要表现为短暂的、反复发 作的眩晕。
症状:主要症状包括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胀等。
治疗流程和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 耳石复位术
治疗时间: 每次治疗约 10-15分钟
注意事项: 治疗前需进 行详细检查 确保无其他 疾病
治疗效果: 治疗后眩晕 症状可明显 改善但可能 复发
治疗后护理: 避免剧烈运 动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惯 定期复查
0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 晕(BPPV)的预防和
康复
预防措施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BPPV的 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
的改进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BPPV 的病因和发病机 制
探索更有效的诊 断方法和治疗手 段
研究BPPV与其 他疾病的关系和 影响
提高公众对 BPPV的认识和 预防意识
感谢观看
Thnk you
汇报人:
07
总结和展望
总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的 要点

陈太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位诊断

陈太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位诊断

陈太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位诊断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陈太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位诊断2014-09-19陈太生作者陈太生教授天津市耳鼻喉科研究所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头部位置变化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前庭周围性疾病,常因仰卧位向左右翻身、躺下或坐起、低头或仰头等诱发。

在眩晕类疾病的疾病谱中,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症,国外文献BPPV占全部眩晕的17~42%,而近年来国内的某些文献报道更高。

在受现代媒体的干扰下,使BPPV患者的就诊具有趋向性,直接影响了BPPV患病率数据的可靠性,只有多层次、多区域、多中心的统合数据资料才能显示其真实性。

BPPV的三要素①异位耳石-半规管的内源性拟旋转刺激因子;②头位变化-半规管的内源性拟旋转刺激的启动要素;③功能存在-半规管功能良好或存在,半规管对耳石位移产生的拟旋转刺激具有应答能力,呈现出BPPV的临床特征,三个要素必须同时具备,否则不产生、或不诱发BPPV临床症状和体征,即不会产生BPPV。

因此BPPV既是临床疾病,同时其本质又具有生理属性。

BPPV临床诊治BPPV的嵴顶结石症(cupulolithiasis)和管石症(canalithiasis)的发病机制学说已经获得共识,基于该学说建立的BPPV诊断指南和各种耳石复位方法使大部分患者获得了较好的临床诊治效果。

BPPV治疗的首选方法是耳石复位,而成功复位的首要环节是对责任半规管进行准确定位,主要依据是变位试验诱发的特征性眼震,包括眼震的方向、强度以及潜伏期和持续时间。

Dix-Hallpike在1952年首先对BPPV正式命名,并从眼震潜伏期、持续时间、疲劳性、方向类型及其与变位的关系总结了后半规管BPPV眼震的五大特征。

该研究对于BPPV嵴顶结石症和管结石症学说共识形成、水平半规管BPPV亚型认知、各种耳石复位方法的建立和BPPV诊断指南制定等均产生了重要指导作用。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

疗效评估
• 疗效评价:短期:1周;长期:3个月。
• 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 • 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 • 无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 他类型的BPPV。
管石复位法效果分析
• 165例BPPV患者采用管石复位治疗, 83个患者(66.4%)首次治愈。 • 62例老年BPPV患者首次治愈率为78% • 该疗法安全,但对有严重颈椎疾患、脊 柱畸形、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应慎重。
壶腹
• 特发性原因(50%-70%) • 继发性原因(30%-50%) 头外伤(7%-17%) 病毒性迷路炎(15%) 梅尼埃病(15%) 偏头痛(﹤5%) 内耳手术(﹤1%)
BPPV的临床类型
• • • • 后半规管BPPV 前(上)半规管BPPV 外(水平)半规管BPPV 混合型BPPV 以上四种类型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
眩晕相关的解剖结构
• 内耳(inner ear) 骨迷路:前庭、骨半规管、耳蜗 膜迷路: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膜蜗管 • 听神经:蜗神经、前庭神经 • 脑干前庭神经核团 • 小脑 • 皮层 • 其他:脊髓、头、颈、躯干、四肢 椭圆囊和球囊由支柱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毛细胞上方覆有 一层胶体膜叫耳石膜,此膜系有多层以碳酸钙结晶为主的颗 粒即耳石和蛋白质凝和而成(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解剖 基础)
• Hallpike-Dix检查(用于后或上半规管)
Hallpike-Dix检查也称为Barany检查。患者坐
位水平向患侧转头45°,快速躺下使头悬垂与水平
面呈30°角。这种体位正好使后半规管处于受重力
牵拉的平面。黏附于壶腹嵴或浮动于半规管长臂的 碎片会移动并引起眩晕和眼震。由于眩晕出现可能 有潜伏期,这种体位应维持30s。该体位也使上半 规管处于相对悬垂的位置,因此上半规管BPPV也

202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202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202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金支)1流行病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

迄今为止,BPPV确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清楚,多顶研究结果差异较大。

Mizukoshi等报道日本的年发病率约为10.7/10万,但该研究仅纳入了急性期就诊的患者。

Froehling等通过病历联网系统推算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发病率约为64/10万,但发病后没再就诊的患者未被纳入。

德国-顶人群横断面研究报道,BPPV年患病率为1.6%,终生患病率为2.4%,年发病率为0.6%,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

211伍床表现短暂的视物旋转或不稳感,多发生在患者起卧床及翻身的过程中,高时出现在抬头和低头时;3检查(-)基本检查后半规筐BPPV诊断的关键一一Dix-Hallpike 试验(二)可选择的检查1 .眼动功能检查:高助于鉴别中枢禅经系统病变。

2.前庭功能检查:南助于了解前庭功能障碍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中枢代偿情况,高助于判断BPPV与真他前庭感受器的共病状态,分析病因和判断预后。

3.昕力学检查:原苟的稳定的昕力下降不影响BPPV诊断。

如果眩晕伴高新近出现的昕力下降则需要进行昕力学检查。

正常的昕力学检查结果再助于排除真他直科疾病,如梅尼埃病、迷路炎、昕神经瘤等。

4.影像学检查:瓢骨CT葡助于排除中直、内茸的炎性病变或结构异常导致的位置性眩晕。

内亘-桥小脑角内E斤道MRI能帮助了解再无占位性病变(如昕禅经瘤)、高无结构异常,能为部分不典型或难治性病例f是供诊断线索。

5.平衡功能检查:用于评价姿势稳定性,为制定康复策略、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6.病因学检查:高助于寻找可能的病因,了解发病机制。

包括钙离子代谢和骨质疏松的指标,如血清1I 25-二是维生素D、游离铝离子水平、骨密度测量,以及血糖、血脂、尿酸、性激素等相关检查。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治疗及其扩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治疗及其扩展

a
即离地性眼震
旋转性眩晕
HSC-BPPV(嵴石症)
向健侧旋转时 耳石在重力作用下 引起壶腹偏向椭圆囊 患侧兴奋 产生快相向患侧的眼震

即离地性眼震
旋转性眩晕
HSC-BPPV(嵴石症)
在HSC-嵴石症 向患侧旋转:患侧抑制-健侧相对兴奋-较弱刺激 向健侧旋转:患侧兴奋-较强刺激 向健侧旋转势必产生更强的反应 因此,反应较强侧为健侧
Joel A. et al. Practical management of the Dizzy Patient.2008


• 眩晕特点
• 旋转性
• 与头位和/或头位改变相关的弯腰、坐起、躺下和平 卧转头、翻身等 • 可有一定的潜伏期1-5秒 • 持续时间一般小于1分钟,短则数秒,长则数分钟
• 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可伴恶心、呕吐,轻重不一
眼震快相朝向受刺激较强侧的半规管
强弱刺激引起反应的比例为2:1或3:2
半规管生理
前庭眼反射-半规管兴奋与眼球运动方向

半规管生理
VOR-半规管兴奋与眼球运动方向 水平半规管兴奋性刺激引起双眼向对侧的运动
后半规管兴奋性刺激引起双眼上极旋向对侧,并伴 有垂直向下的成分
上半规管兴奋性刺激引起双眼上极旋向对侧,并伴 有垂直向上的成分
旋转性眩晕
HSC-BPPV(管石症)
向患侧旋转:患侧兴奋-较强刺激 向健侧旋转:患侧抑制-较弱刺激 向患侧旋转势必产生更强的反应 因此,反应较强侧为患侧
强度 左转强 右转强
向地性眼震 左侧管石症 右侧管石症
BPPV发病机制--HSC-BPPV(嵴石症)
平卧向患侧旋转 耳石在重力的作用下 引起壶腹偏离椭圆囊 患侧抑制 产生快相向健侧的眼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162-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162-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6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概述
1、前庭系统疲劳现象产生的部位可能在()
A、前庭中枢
B、前庭神经突触处[正确答案]
C、半规管
D、椭圆囊
E、球囊
2、前庭系统习服现象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A、容易被相同的反复刺激所诱发
B、产生时间以小时或日计
C、没有方向性[正确答案]
D、一侧前庭习服可传递到对侧
E、产生习服后可存在数周至数月
3、BPPV按半规管分类,最常见的类型是()
A、后半规管BPPV[正确答案]
B、水平半规管BPPV
C、前半规管BPPV
D、多半规管BPPV
E、垂直半规管BPPV
4、关于半规管的位置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双侧的外半规管平行
B、上半规管与对侧的后半规管平行
C、三个半规管相互垂直
D、上半规管与对侧的后半规管垂直[正确答案]
E、外半规管与水平面呈30°。

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诊断与治疗

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诊断与治疗

4/6/2019
与眩晕相关的传入和传出通路:平衡三联维持视觉、深感
觉和前庭系统,称“平衡三联”:
前庭小脑
70%
前庭传入
视觉传入
前 庭 神 经 核
前庭眼反射
眼球运动
眼 震
前庭脊髓内 外侧束 前庭网状支
四肢躯干 颈肌张力 自主神经
倾倒斜颈
深感觉传入 病 因
恶心呕吐 临床表现
周围、中枢性眩晕区别
周围 眩晕程度 平衡障碍 恶心呕吐 持续时间 耳鸣耳聋
4/6/2019
右侧Dix-Hallpike试验
• 1、患者做在检查床上,头向前 • 2、检查者将患者头向右侧转45度, 头后仰20度 (经1-5秒潜伏期后出现眩晕及向地性旋转型眼震) 可判断为右后半规管耳石。
• 左侧Dix-Hallpike试验
• 1、患者做在检查床上,头向前 • 2、检查者将患者头向左侧转45度, 头后仰20度 (经1-5秒潜伏期后出现眩晕及向地性旋转型眼震) 可判断为左后半规管耳石。 • 如果出现背地性眼震,则为对侧前半规管耳 石
眼看有无眼震,此时出来眼震方向常指向健侧
4/6/2019
视动反射:包括凝视、扫视、平滑追踪、反跳性眼 震、视动性眼震和VOR抑制试验,出现异常均 提示中枢损害,
• • (一)垂直凝视眼震提示中脑损害,水平凝视眼震提示桥脑病变 扫视:让病人头部不动和病人面对面,检查者伸出两手呈握拳状分别位于患者双眼外 侧,告之患者如果看到哪一边手指伸出,请快速注视伸出的手指,检查者在患者明白 操作后随意伸出一边的食指,注意观察患者的眼球运动包括潜伏期、速度和精确度, (1)如果患者双眼出现眼球运动先超过注视点,然后有一个纠正的补偿扫视叫过冲, 临床多见于小脑疾病,(2)如果眼球运动先只能运动到一半,略有停顿然后再扫视至 注视点叫欠冲,临床多见于脑干疾病。查完水平方向再查垂直方向。 (二)平滑追踪:让患者头部不动,让患者注视一个匀速移动的目标(手指、笔均 可),注意患者眼球运动时是否有停顿,出现时提示脑干疾病。 反跳性眼震:向一个 方向长时凝视(10秒够了)后,眼球回复原位时出现反方向眼震,提示小脑疾病。 (三)视动性眼震:让患者注视前面有黑白条纹的转动鼓,注意看不同方向转动时患 者眼震方向和对称度,分别检查水平和垂直方向,异常提示脑干损害。 (四)VOR抑制:让患者坐在可转动的椅子上,让患者双手向前伸出拇指,嘱患者盯住 拇指,然后转动椅子,看患者双眼是否能始终盯着自己的拇指,出现盯不住时常提示 小脑损害。 其他眼球运动:做辐辏反射时出现眼震,称汇聚性眼震,提示中脑后联合病变,内侧 纵束损害时出现分离性眼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前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7)、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会(2008)、美国神经病学学会(2008)和Barany学会(2015)分别发表了BPPV相关的诊疗指南或标准。

随着眩晕诊疗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BPPV 诊疗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出台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以期规范、完善国内BPPV 的诊疗工作。

定义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流行病学BPPV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导致不同时期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目前为止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1.6%,终生患病率约2.4%。

BPPV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临床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按照病因和受累半规管进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1.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2.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二、按受累半规管分类1.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

2.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

根据滚转试验(roll test)时出现的眼震类型可进一步分为向地性眼震型和离地性眼震型,其中向地性眼震型占绝大部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及耳石复位治疗指南解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及耳石复位治疗指南解读
7S
1.主要治疗措施包括 ①避免诱发体位,特别是老年人; ②抗眩晕药物,缓解症状; ③前庭>-JN疗法,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增加对眩晕的耐受力: ④体位疗法,通过体位变换,有助于分散在迷路的碎块; ⑤耳石复位,多主张采用此法,经济简便、安全有效,可以门诊治疗 ⑥手术治疗,少数保守治疗无效,可行手术治疗,如半规管阻断术、单孔神经切断或前庭神经切除术 等。 2.耳石复位方法 主要是Epley氏耳石复位和Semont氏释放疗法,前者主要是针对后半规管型,而后者则对外半 规管型BPPV患者更为适宜,也有人将这两种技术进行整合改良成为Epley氏改良耳石复位法,获得了 更好的效果。这些方法是根据嵴顶结石症和管结石症理论而设计的,目的是使粘附于嵴顶的结石或游 离飘浮于半规管长臂管腔内淋巴中的细小致密颗粒,通过头位有顺序的变动,使之从顶帽脱落或从半 规管长臂管腔中经总脚或水平半规管脚进入椭圆囊,从而使半规管壶腹嵴顶及半规管腔内淋巴恢复正 常的运动,消除了致病因素,症状获得缓解。
2.1
Epley氏耳石复位手法
第1步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 第2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这个位置也正是后半规管BPPV诱发的 位置,即Dix—Hallpick实验的体位。耳石从近壶腹的位置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 产生同侧的眼震,伴随眩晕症状。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这 也意味着耳石已经从原来的近壶腹部沉到了后半规管的中部,保持这个位置上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 以便耳石充分沉降在半规管的中部,为下一步向总脚的移动奠定基础。 第3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由于后半规管与 上半规管共同享有一个单脚,因此,耳石被移动到总脚的时候,完全有可能误进上半规管形成上半规 管的结石症。在这个位置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过低,否则,容易造成耳石脱落到上半规管 内。 第4步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解剖学上,水平 半规管的单脚位于总脚的前下方,因此,这个时候的耳石容易进入水平半规管造成该管的耳石症。尤 其需要注意的是头位的旋转不要大于45度,而且,不要抬头过高,否则,可能造成水平半规管的位置 过低,耳石利用自身的质量下沉到水平半规管内。 第5步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其实,此时耳石已经进入椭圆囊近囊斑的位置, 耳石所处的空间突然增大,而且,面对着三个半规管的五个脚,所以误进入半规管形成前庭结石的可 能性也最大,尤其是后半规管的前庭结石症,因为该管的壶腹最靠下面。 至此,Epley耳石复位已经全部完成。 在执行Epley变位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骤的头部

(整理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

(整理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 断与治疗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BPPV的诊断 • BPPV的治疗 • BPPV的预防和康复 • 结论
01 引言
定义与概述
0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疾病,表现为头 部位置改变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和 不稳感。
02
BPPV通常由椭圆囊或球囊上的耳 石脱落引起,导致平衡感受器受 到刺激,引发眩晕。
诊断方法
01
02
03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眩晕发作情况, 如发作时间、诱因、伴随 症状等。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特征性位 置性眼震,如垂直或水平 眼震。
位置试验
通过特定的头部转动动作 诱发眩晕和眼震,以确定 病变半规管。
鉴别诊断
前庭神经炎
有病毒感染史,持续眩 晕、恶心、呕吐,无位
置性眼震。
梅尼埃病
突发性聋
迷路炎
有波动性听力下降、耳 鸣、耳闷胀感,无位置
性眼震。
有听力突然下降,可伴 有眩晕,无位置性眼震。
有耳痛、听力下降,可 伴有眩晕和特征性位置
性眼震。
03 BPPV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如使用抗眩晕药物、镇静剂等 ,以减轻患者的眩晕和恶心等症状。
药物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并不能根治BPPV,且长期使用 可能带来副作用。
BPPV的发病率和影响
BPPV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女 性略高于男性。
BPPV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PPV的诊断
诊断标准
患者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 眩晕发作史,持续时间不超过1 分钟。
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 位置性眼震。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眩晕的疾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

组织学上,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上面存在着耳石膜
的结构,由一层粘多糖类的物质和碳酸钙结晶颗粒
组成,覆盖在毛细胞的纤毛顶部
囊斑(macules)
扫描电镜
扫 描 电 镜 ( 耳 石 )
总结(summary)

人体的平衡需要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加以维系 外周的前庭器官包括三管两囊,即三个半规管、一个
球囊和一个椭圆囊

半规管的感受部位在壶腹嵴,球囊和椭圆囊则是囊斑

耳石位于囊斑,脱落后游离在内耳液中,随着体位变
化能够刺激前庭感受器,形成耳石症

耳石症 = 囊斑的耳石脱落 + 体位变化 + 内淋巴液的流动 - 耳石撞击壶腹嵴 或囊斑本身 - 前庭器官兴奋 - 双侧前
庭系统不对称 - 眩晕
BPPV临床的界定

流程图
Dix-Hallpike 体位诱发试验
受试耳侧旋转45 度
仰卧垂头30度
眩晕感
眼 震
复位时
恢复坐位
再次眩晕 眼震重现
朝向对侧方向
Dix-Hallpike检查法
前庭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眼震的鉴别
眼震 潜伏期 持续时间 疲劳性 位置 方向 眩晕
周围性
2~10S
中枢性
无 30S以内 持续1min以上 重复试验,眼震消失 眼震不消失 仅见于一种头位 见于多种头位 固定向一侧 方向随头位改变 常伴 无或轻度
壶腹嵴

壶腹嵴位于半规管的
壶腹端,主要有毛细 胞和支持细胞构成,
毛细胞的顶部有动和
静两种纤毛,而纤毛 的上覆盖着一层如同
僧帽一样的胶质,即
嵴帽

壶腹嵴与半规管长轴
垂直,形成半规管和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与治疗研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与治疗研

【摘要】目的:有针对性地对近年来有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收集查阅近5年来有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资料,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3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比较和总结了不同专业对此疾病治疗方法。

结果: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生机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总结了可能的发病机制;位置试验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基本的方法,完整的诊断需包括受累半规管的确定及所涉及病理生理学机制;耳石复位联合药物治疗是目前最普遍的治疗方案。

结论:正确全面地认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诊断方法,配合有效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赵婷张燕(宁夏吴忠市人民医院综合病房宁夏吴忠75110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 e n i g n P a ro x y s m a l P o -si t io n a l V er t i g o ,B PPV ),俗称“耳石症”。

201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作为国内的权威机构发布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B PPV 是一种由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改变所诱发的短暂性的、反复发作的眩晕,合并特征性眼球震颤为主要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良性自限性特点但易复发。

2017年AA O-N H S F 也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了更新。

B PPV 在外周性眩晕疾病中最为常见,在前庭性眩晕疾病中占约20%~30%的比例,40岁以后相对高发,老年人中(尤其是大于70岁)有大于50%的患者至少曾发生一次此疾病。

近年来,对于B PPV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生机制、诊断、治疗、护理4个方面,研究者多从临床实践及统计分析中获得有效性结论。

1发生机制目前B PPV 的发生机制仍然未明确,临床普遍认为其与两类疾病存在关系:一是耳科疾病,比如内耳炎、内听道动脉缺血、突聋等;二是全身系统性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定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是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

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

眼震具有潜伏期、短暂性和疲劳性特点流行病学占末梢前庭疾病的20-40%10.7-64/100,000人群占老年人群的9%,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妇女发病率比男性高,约1.6~1或2~1发病原因BPPV多数病因不详,属于特发性原因(50%-70%)。

迷路老化、椭圆囊斑变性而致耳石沉积于半规管或壶腹嵴。

发病原因发病原因患BPPV的中老年女性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正常对照组仅为4%骨质疏松症与BBPV 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定联系发病机制1. 嵴顶结石症学说(cupulolithiasis)Schuknecht 提出的壶腹嵴顶结石学说,由于变性的耳石碎片从椭圆囊中脱离,附着于后半规管的壶腹嵴顶,引起内淋巴与壶腹嵴顶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导致壶腹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引起眩晕嵴顶结石症的特点患者处于激发体位眩晕立即出现;激发体位不改变,症状就持续存在。

它可发生于后半规管也可发生于水平半规管,这种类型的BPPV相对少见。

发病机制2. 管石症学说(canalithiasis)Hall于1979年根据重复刺激时产生的疲劳现象提出管石症概念:各种原因导致耳石脱落或变性的耳石聚集于半规管近壶腹处,当头位转至激发位时,管石受到重力作用,向离壶腹方向移动,而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使嵴顶发生移位,牵拉壶腹嵴,使该半规管的神经元放电增加,引起眩晕及眼震。

管结石症有以下特点患者处于激发头位后眩晕的出现有1—40s的潜伏期;眩晕和眼震的强度波动,先重后轻,时程不超过60s。

管结石症是BPPV最常见的类型。

BPPV的临床类型后半规管BPPV(PC-BPPV)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上半规管性BPPV(SC-BPPV)混合型BPPV(C-BPPV)BPPV的临床类型发病率PC-BPPV, 占83%HC-BPPV, 为11%SC-BPPV, 仅6%C - BPPV, 较少见可双侧发病,以单侧多见临床表现及特征BPPV好发于中年人,男女之比为1:2平均年龄54岁典型发作患者在仰头或翻身时突然发作眩晕,瞬间即消失重复诱发头位时眩晕可再度出现无听力下降和前庭功能障碍偶有耳鸣临床表现及特征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发生率最高。

常常发生于坐位躺下或从躺下至坐位时,俯身,低头或仰头时.激发头位时出现强烈旋转性眩晕,伴眼震,恶心及呕吐.反复作激发头位时,眩晕及眼震发作可减轻或不发生.整个发作的病程可谓数小时至数天,数月或数年.水平半规管病变时多于仰卧位左右转动头部时出现眩晕.上半规管由于解剖位置的原因很少发生。

临床常规检查病人就诊后应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耳科临床常规检查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位置诱发试验:1. Dix –Hallpike 变位性眼震试验2.滚转检查(roll maneuver )常用的检查听力学测试多数听阈正常,若BPPV缘于某种耳病则可能听力减退。

VNG检查多数为正常,如有内耳病史则可能呈现异常。

常用的检查放射科影像学检查如怀疑颈椎病,可拍颈椎X 片或MRI以了解颈椎骨质增生及脊髓受压的程度。

经颅超声多谱勒(TCD)检查后循环缺血患者约1/3以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其主要表现,TCD检查客观反映血管及血流情况可作为一项必要的辅助检查。

如发病前有中耳和镫骨手术史,则可加拍颞骨CT 以利于诊断。

位置诱发试验1. Dix –Hallpike 变位性眼震试验是后或前半规管BPPV诊断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检查。

Dix –Hallpike 变位性眼震试验1The Dix-Hallpike test引出特征性眼震伴眩晕,其特征为:a①短潜伏期(一般1~5秒);②有限持续时间(一般<30秒);③患耳向下时诱发向地的旋转性眼震(快相向上为后半规管BPPV ,快相向下为上半规管B PPV);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双侧均可诱发出明显眼震时,则诊断为双侧性BPPV。

④恢复坐立位时出现反向眼震;⑤眼震有疲劳性(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弱),少数病例为不疲劳性.位置诱发试验滚转试验(roll maneuver ):是确定水平半规管最常用的方法。

滚转试验(roll maneuver ):2患者仰卧头屈曲20度,然后头快速向一侧转动,并保持头位1分钟,观察有无眩晕出现,头位再转回中线位,再快速转向对侧.观察眩晕和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a b管结石症在双侧变位检查中均可诱发向地性或背地性水平眼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在双侧变位检查可诱发背地性水平眼震,眼震持续时间≥1min。

侧别判断:眩晕以向患侧为重,向地性眼震以诱发眼震较强的一侧定为患侧,背地性眼震以相对弱的一侧定为患侧。

无疲劳现象2006年9月全国听力和前庭医学专题学术会议讨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指南诊断依据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的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变位性眼震试验显示上述眼震特点。

疗效评估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无效:眩晕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他型诊断与鉴别BPPV是旋转性眩晕最常见的类型,典型发病史旋转性眩晕(少数可只有头晕)持续时间〈30秒由头位运动而激发(躺下、翻身、弯腰、抬头、洗头)阳性体位诱发试验和眼震的方向来进行诊断;不同BPPV可根据典型表现和体位试验明确区分不同BPPV的诊断与鉴别治疗通常确诊后不必急于治疗,可观察一段时间,如未能自行缓解或反复发作再考虑康复手法治疗。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应首选保守治疗,无效者采取手术治疗前庭抑制药物效果不明显耳石手法复位耳石手法复位Epley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或上半规管的管结石。

Barbecue翻滚法:治疗水平半规管的管结石。

Brandt-Daroff习服练习:用于三个半规管(嵴顶或管结石)治疗后仍较轻微残余症状的患者。

Semont方法:治疗三个半规管的嵴顶结石。

耳石复位治疗1. Epley手法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④坐起,头前倾20度。

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Epley耳石复位法3A: 从起始坐位改变为平卧位B: 头伸出做悬垂位,向患侧转头45度C: 头转回中线位,头向健侧转45度D: 身体转动至健侧卧位同时头向下转与水平面呈45度E: 保持此头位回到坐位,含胸低头30度*上述每个位置均保持到眩晕和眼震消失耳石复位治疗3. Lempert翻滚复位法4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②身体向健侧翻转,使面部朝下;③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④坐起。

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三)保守治疗Brandt-Daroff习服练习5本训练方法较为简单易学,示范后患者可在家中自行练习。

Soto-Varela报道以此方法治疗BPPV35例,经1周和三个月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4%和62%。

该结果证实,持续训练效果显著。

Semont maneuver管石复位法6护理治疗中护理: 在复位过程中,护士可握住患者的手,以防坠床,并协助其侧身,侧身后用双手扶住患者的头,保持头位不动,同时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脉搏等。

治疗后护理及出院指导: 治疗后在治疗室观察休息10-20 min,无不良反应再让患者回家,不开车,同时嘱其24 h内不要卧倒或低头,尽量保持头立位,但不必紧张,在头立位时可缓慢转头。

夜间睡眠可在床上取45。

半卧位,勿使患耳向下。

1周内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头部,保证充足睡眠。

眩晕与情绪因素有关,因此,鼓励患者多参加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分散注意力,保持心情舒畅愉快。

疗效评估疗效评价:短期:1周;长期:3个月。

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无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

管石复位法效果分析165例BPPV患者采用管石复位治疗,83个患者(66.4%)首次治愈。

62例老年BPPV患者首次治愈率为78%该疗法安全,但对有严重颈椎疾患、脊柱畸形、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应慎重。

复位技术的影响因素准确做出定侧、定位是选择合适复位技术治疗的关键前提。

许多学者认为眼震判定的困难或误差,是造成HSC-BPPV(<75%) 复位疗效低于PSC-BPPV(>90%)。

治疗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经验,患者的可配合程度。

混合型BPPV管结石复位法的并发症1、上半规管及外半规管BPPV:1项研究连续观察了85例后半规管结石症的CRT治疗,7 d后,2例出现了前半规管BPPV。

作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在治疗中或治疗后卧位时位觉砂碎片移入前半规管或外半规管。

这些续发性BPPV均可治愈。

Baloh也曾提及管结石复位法是外规管BPPV的一种原因。

治疗过程和随访评价过程中注意观察眼震,有助于发现CRT的这些并发症并适时处理。

2、颈部僵直和肌痉挛:这是保持头直立位置的结果。

应建议患者定期取下颈部软固定,并在水平方向运动颈部。

3、眩晕、恶心:检查和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较剧烈的眩晕和恶心,要求患者在诊室坐位安静休息,好转后再离开。

复发复发率为20%-30%老年人复发率为51%眩晕的鉴别诊断病历摘要:患者,女,58岁,汉族。

因反复头晕,伴恶心、呕吐半年加重1天于2000年5月4日入院。

自诉于10年前有〝美尼尔氏综合症〞病史,已经治愈。

近半年来又反复出现头晕、视物旋转、不敢睁眼,伴恶心呕吐,尤以转头时明显,且有怕光现象。

半月前不慎跌倒,致L3椎体压缩性骨折,目前卧床,在转头时反复出现眩晕,头颈活动受限。

本次入院后患过感冒,很快治愈。

于2000年5月10日行颈椎MRI检查示:1.C4-7骨质增生;2.椎动脉MRA未见异常。

头颅CT正常。

查体:神志清,精神差,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各约2.5mm,光反射灵敏,双眼震(-),无中枢性面瘫,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略低,腱反射尚正常,双侧病理征(-),昂伯氏征(+)。

5月24日再行头颅MRI检查示:鞍上池下疝,上颌窦及筛窦炎症。

电测听力检查:正常。

前庭功能检查未做。

三大常规及血生化全项均正常。

目前诊断:1.眩晕待查;2.美尼尔氏综合症;3.前庭神经元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