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34095
发热病人的护理常规内容
发热病人的护理常规内容
发热病人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常规内容:
1. 监测体温,首要任务是监测病人的体温。
定期测量体温,通
常每4小时一次,或者根据医嘱进行频繁监测。
及时记录体温变化,向医护人员报告异常体温。
2.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发热会导致身体水分丢失,因此需要
鼓励病人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如果病人因为发热而出现
口渴症状,应及时给予适量的清水或含有电解质的补液。
3. 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保持病人所在的环境清洁整洁,保持
空气流通,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定期清洁病人所在的房间,勤换床
单被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 调整室温,保持病人所在的房间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
通常来说,适宜的室温有助于病人的舒适感和康复。
5. 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包
括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果病情有所恶化,需要
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6. 营养支持,发热病人需要保持充足的营养摄入,因此需要提
供易于消化的饮食,保证病人的营养需求。
7. 安全防护,在护理发热病人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交叉感染。
总的来说,护理发热病人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保证病人的舒适和安全,促进病人的康复。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密
切配合医护人员,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护
理计划和治疗方案。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发热是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
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正常体温为36.0℃~37.0℃(腋温),可随年龄、昼夜、性别、情绪、饮食等因素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波动应在正常范围内。
体温在37.0℃~38.0℃之间为低热,38.0℃~39.0℃之间为中度热,39.0℃~40.0℃之间为高热,超过40.0℃为超高热。
其护理要点是:1、密切观察病情:一般来说,低热多见于结核病、风湿热、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中度热多见于感染性疾病;高热多见于急性感染;超高热多见于中暑等。
高热病人应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尿量的变化,每4小时监测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
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精神状态等情况;还要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头痛、有无呕吐、有无皮疹、咳痰颜色、大小便颜色等。
应用退热药或物理降温后30分钟,要复测体温1次,以了解降温效果。
高热和体弱、年老、心功能不全患者要注意休息。
保持病室安静,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2、补充营养和水分:高热和饮食较差病人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注意少食多餐。
由于分大量丧失或摄入过少,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对不能进食患者要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营养物质和电解质。
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如牛奶、豆浆、肉汤等,适当多增加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刺激和高热量食物,如辣椒、大葱、大蒜、烟酒、狗肉、羊肉、牛肉、烧烤、火锅、咖啡等;成人每日进水总量不少于2500毫升。
避免让病人出汗过多。
3、口腔和皮肤护理:发热病人由于水分丧失较多和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加之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口腔炎和口腔粘膜溃疡。
所以要在清晨、餐后、睡前协助病人漱口,或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
口唇干裂者可涂润滑油保护,让病人感到舒服而防止口腔感染。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发热病人得观察与护理一、发热得定义在致热原得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得调定点上移,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二、发热得分类感染热吸收热反应热药物热脱水热感染热感染热在早期可与吸收热交叉而不易发现,但多数得感染热在吸收热期过后呈持续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出现发热、其感染得部位多在切口,但也有在呼吸道及泌尿系等。
一般就是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者体温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
反应热即输血、输液反应所致得发热。
反应热多为有致热原进入机体所致,但有时也与药物热夹杂在一起,这种热多在输液后数分钟发生,或在病人由手术室回到病房得过程中即发热寒战、可能与麻醉时得麻醉使致热原得反应被抑制有关,一旦这种“麻药劲"过后,其反应热得“本来面目”就表现出来。
手术反应热最为常见,多在手术当天或第2天出现,2-4天后恢复正常,体温通常不超过38。
5℃。
一般认为手术反应热得程度与持续时问与手术大小及损伤得程度有关,其机理就是人体遭受严重创伤或手术后诱发一系列复杂得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反应与代谢改变,出现皮肤得血管收缩与代谢亢进,过度产热与氧消耗增加。
吸收热手术区域血液成分及其她组织得分解产物吸收也就是引起发热得一个重要原因,即我们说所得“吸收热”。
一般无颅内病变及感染症状,常在术后3-5天出现,体温在38、0℃—38。
5℃之间,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常规给予支持疗法,例如物理降温,多饮水即可。
药物热药物热较常见,以抗生素类最多,其次就是结核药,出现在用药5-l0天以后,多达39℃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无感染灶及其她可解释原因,实验室检查WBC正常或偏低(头孢类抗生素多有粒细胞减少得副作用),停用抗生素后体温在48小时内迅速恢复正常,再次应用又出现高热。
药物热得机制就是药物引起得延迟性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白细胞吞噬,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体温升高。
脱水热多在夏秋季,由于术前禁食、过度出汗而补液不足等原因,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尿少而黄,体检正常,血清钠,氯偏高,补足液体后体温恢复正常,即可诊断。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40℃——超高热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一、分类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一体温的监测: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发热的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二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物理降温法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1、擦浴法;可以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水擦浴其优点是:及时使体温下降,预防高热惊厥并使患者有舒适感;温水擦浴后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提前发挥解热药的作用,以达到出汗散热的目的2、冷袋和水囊降温法;3、灌肠法;4、静脉降温法;其方法是将病人需常规输入的液体置于冰箱,待液体温度降为0-10度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按“静脉输液法”把液体输入病人体内,其降温疗效显着,降温有效率高达100%;多用于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的中枢性高热,体温升高快,降温效果差者;5、医用冰毯降温法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①、对冷敏感的病人不易用任何方法的物理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战,使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的同时,都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应重视,降头温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一般认为,体温下降1度脑细胞代谢率可降低6.5%,颅内压可降低5.5%;所以,头部降温对颅脑损伤的病人尤为重要;②、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特别是白血病患者,酒精擦浴往往导致出血症状加重;③、擦浴禁擦后背、前胸区、腹部和足低等处,以免引起不良反应;④、采取降温措施30分后测量体温最好测肛温、如测腋温,需测量侧停止物理降温半小时,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神态变化;⑤、使用冰块降温的病人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腋下冰袋降温后,腋温的测量不易在50分钟内进行;⑥、应用医用冰毯降温的病人,体温探头应放在直肠或腋中线与腋后线中间为宜;药物降温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促进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使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者应防止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实施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三补充营养和水分: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降低,使胃肠活动及消化吸收降低;而另一面,分解代谢增加,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引起消瘦、衰弱和营养不良;因此,应供给高热、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鼓励病人进食,对不能进食者,必要时用鼻饲补充营养,以弥补代谢之消耗;高热可使其机体丧失大量水分,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由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等;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励少量多餐,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鼓励管着多饮水,以每日30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四加强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引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五应加强皮肤护理: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大而进食少,体质虚弱,应卧床体息减少活动;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我、干燥;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六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注意保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及时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慎用;七加强休息,可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高热者需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为患者提供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等合适的休息环境;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八发热过程的心理护理发热期病人心情恐惧、紧张、不安、烦躁;对发热毫无思想准备,会有一种害怕心理;此期的心理护理要点下:1.安抚病人;2.满足病人的需要;3.解除病人痛苦:如病人感口干口渴,护士应尽量提供含糖盐水,并鼓励多饮,补足大量水与电解质,以防发热大量出汗后的虚脱,并可解除病人的烦渴;4.常去看望病人;5.向病人做解释工作;6、设法增加病人的舒适;7、特殊照护:对于躁动、幻觉的病人,护士应从旁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是必要的;九发热病人的饮食护理1.发热期间选用营养高易消化的流质,如豆浆、藕粉、果泥和菜汤等;2.体温下降病情好转,可改为半流质,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鱼类、蛋黄等以及各种新鲜蔬菜;3.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食欲好可给鸡、鸭、牛肉、鱼、猪肉、蛋、牛奶和豆类等;发热病人应遵循的饮食原则发热使人体内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也增加,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基础代谢增高13%;肌肉兴奋性减低,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发热病人除用药物治疗外,合理补充营养,对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促进病体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发热病人的饮食安排原则如下:1供给高热能、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及口味清淡,易于消化的饮食;根据病情可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或软饭;流质饮食可选用牛奶、豆浆、蛋花汤、稠米汤、绿豆汤、藕粉、鲜果汁、去油鸡汤等,半流质饮食可选用大米粥、肉末菜末粥、面片汤甩鸡蛋、肉末菜末面条、馄饨、豆腐脑、银耳羹等,软饭可选用馒头、面包、软米饭、包子、瘦肉类、鱼、虾、蛋、瓜茄类、嫩菜叶、水果等食品;2供给充足液体,有利于体内的毒素稀释和排出,还可补充由于体温增高丧失的水分,可饮开水、鲜果汁、菜汁、米汤、绿豆汤等;3忌用浓茶、咖啡、酒精饮料及具有刺激性调味品芥末、辣椒、胡椒等,并限制油腻的食物;4宜采用少吃多餐制,流质饮食每日进食6~7次,半流质每日进食5~6次,软饭每日3~4次,这样既可补充营养物质,还可减轻胃肠负担,有利于疾病恢复;酒精降温视频。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是医护人员在照顾患者时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发热是机体对炎症、感染或其他疾病的一种生理反应,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因此,掌握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对于早期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所需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首先,观察病人体温是发热病人观察的关键环节。
体温的测量要准确,并及时记录到病历中。
常用的体温测量方式包括口腔、腋下、耳温、直肠和额温等。
体温的测量需要使用清洁的体温计,并确保在测量前和测量后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
如果发现体温升高或不稳定,应及时通知医生并记录相关信息,以便医生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其次,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也是发热病人观察的重要内容。
症状和体征包括但不限于头痛、咳嗽、呼吸急促、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皮肤疹子、尿频、尿急、尿痛等。
对于发热的患者,特别需要注意病情变化的快慢,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异常情况,如体重下降、意识改变等。
还要观察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准确性。
关键是要使用各种检测设备和工具来监测这些变化,如动态血压监测仪、心电图机、血氧饱和度仪、呼吸机等。
这些工具对提供快速和准确的测量结果至关重要。
此外,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情况也是发热病人观察和护理的重要内容。
医护人员应记录患者的饮食摄入量、尿量、粪便情况等。
如果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存在异常,如体液过多或不足,应及时纠正并及时通知医生。
最后,发热病人的皮肤护理也很重要。
患者发热时,体内温度升高,可能会引起皮肤潮红、干燥、瘙痒等不适症状。
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身体的清洁卫生,定期更换床单和清洁患者的皮肤,以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只有通过细致观察患者的体温、症状、体征、液体摄入和排出等方面的变化,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实践中,医护人员应遵循标准的护理程序,并及时记录和通报观察结果,以便医生进一步出诊处理。
传染病人发热时的观察与护理
传染病人发热时的观察与护理发热是传染科病人的突出症状,作为传染科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仔细观察并及时发现病人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给予恰当的护理,必要时向主管医生汇报做必要的处理,使病人早日康复。
观察要点热型:各种传染病有不同的热型特点,常见的热型有:①稽留热:1日内体温之差仅在1℃之内,见于伤寒、斑疹伤寒极期;②弛张热:1日内体温波动达2℃,见于肺结核、败血症、肺部感染及肠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等;③间歇热:1日内体温之差在正常与高热之间,见于疟疾、黑热病、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败血症等;若患者早期应用抗生素、解热药、激素,其热型常不典型。
寒颤:某些发热病人在高热前先有寒颤。
寒战是由于致热原作用于机体引起皮肤散热障碍,持续10分钟后体温很快上升,见于感染性疾病、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护士应给患者先保暖后降温。
意识障碍:发热常可伴有意识障碍。
急性传染病人在发热过程中可出现精神症状,如谵语、躁动兴奋、幻觉错觉及定向判断力障碍。
护士要做好病人的安全保护工作,谨防发生意外,绝大部分病人热退精神症状消失。
病人有剧烈头痛、呕吐、项僵硬等症状者常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若出现颅神经损害及肢体瘫痪状,表明病变影响到脑实质;有意识障碍,重者出现昏迷,护士应严密观察血压、瞳孔、呼吸变化,注意抽搐先兆。
皮疹:皮疹、黏膜疹是很多传染病的特征,护士应详细观察病人全身皮疹和口腔黏膜,如发现皮疹,应注意大小、颜色、形态、指压是否褪色、有无瘙痒、皮疹的时间及出症的顺序等,及时做好记录,为诊断疾病提供参考。
呕吐、腹泻:传染病人的呕吐腹泻大多由病原体毒素及药物刺激胃肠道引起的反射性呕吐或高颅压、新陈代谢紊乱引起的中枢性呕吐,护士要及时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和数量。
对腹泻病人要观察腹泻的次数、性质及伴随症状,为诊断及计算补液提供依据。
同时,对排泄物应留取标本送检。
用药反应:对传染病的治疗,一般用化学疗法和抗生素治疗,护士除正确及时给药外,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及药物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温:36.3~37.2℃ 腋温:36.0~37.0 ℃
37.0℃ 36.5℃
发热程度的判断
临床分度﹙以口温为标准﹚ ➢ 低 热:37.3-38.0℃以下 ➢ 中度发热:38.1-39.0℃ ➢ 高 热:39.1--41.0℃ ➢ 超 高 热 :41.0℃以上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表现
临床过程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随时擦汗、及时更 换衣服被单,保持清 洁干燥,长期高热卧 床者预防压疮
加强病情观察
❖ 一般4次∕日体温 ❖ 高热者每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d后,改为
1~2次∕日 ❖ 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 ❖ 观察发热的热型、伴随症
状、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
❖ 尽量解除高热带来的不适 ❖ 耐心回答病人的各种疑问,关心病人 ❖ 多巡视病人,满足病人合理的需要
情景表演
❖姓名:江太太,性别:女,年龄:68 岁。 ❖ 主诉:发热两天,伴有咳嗽,牙龈肿痛。 ❖ 病史摘要:自诉两天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
牙龈肿痛,食欲不佳,每餐只进食少量稀饭。曾 在当地医院查体温高达39℃,现门诊以“发热原 因待查”轮椅送住院。患者口腔有义齿,身体虚 弱,需卧床休息。 ❖ 根据病例进行表演:作为值班护士,基于目前所 学的护理技术,你需要做哪些工作?
护理操作技术要熟练。
护理知识要牢固,操作程序要正确。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视频观看:物理降温法
补充营养和水分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 2500~3000ml
❖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 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加强基础护理促进病人舒适
▪晨起、餐后、 睡前协助病人 漱口
▪高热躁动不安、 谵妄者防坠床、舌 咬伤
休息
口腔 护理
皮肤 护理
安全 护理
▪高热者绝对卧床 休息,低热者减 少活动适当休息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34095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1
发热的定义
发热程度的判断
2
3
发热的热型
发热病人的护理
4
发热的定义
在致热原的作 用下,体温调节中 枢的调定点上移, 使产热增加散热减 少,导致体温超过 正常范围。
感染
致热源作用﹝原因﹞
非感染
体温调节中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6
38 39
体温调定点上移
发热
产热增加
散热减少
热型
4、不规则热 体温在24h中
变化不规则,持 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结核病、小叶性 肺炎。
发热的护理
❖降低体温 ❖补充营养和水分 ❖加强基础护理促进病人舒适 ❖加强病情观察 ❖心理护理
降低体温
降低体温
物理降温
化学降温
物理降温
❖局部冷疗 冷敷 ❖全身冷疗 温水或乙醇擦浴
行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并记录
退热期
特点 产热﹥散热 产热﹦散热 在较高水平
产热﹤散热
主要表现
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 寒、疲乏不适,有时伴有 寒战。
皮肤潮红、灼热;口唇、 皮肤干燥;呼吸深快、心 率加快;头痛、头晕、食 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 无力、尿少,严重可出现 谵妄、昏迷。
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热型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
39~40℃左右,数天 或数周,24h波动范 围不超过1℃。
多见于肺炎球菌性肺 炎、伤寒等。
热型
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 上,但波动幅度大, 24h体温差在2℃以 上,最低体温仍高 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 热等。
热型
3、间歇热
体温骤然升高至 39℃以上,持续数小时 或更长,然后突然下降 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 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 作。
常见于疟疾。
学生表演
❖学生A:表演病人 ❖学生B:表演接诊护士 ❖学生C:表演执行用药医嘱的护士 ❖学生D:表演执行物理治疗的护士 ❖学生E:表演使其舒适的生活护理护士 ❖其余学生:观看表演并思考所学知识,在
表演完毕以后进行点评补充
小结
作为护理人员要着装整齐,语气温和,耐心对 待病人。
与病人沟通避免使用过多医学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