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
苏教版数学第七册教案 2
第七册第二单元(一)乘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5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知道因数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会应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用除法来验算乘法,提高验算乘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验算的学习习惯教具准备:例1的挂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
20×4= 14×3= 25×2=80÷20=42÷14=50÷25=80÷4=42÷3=50÷2=口算时,让学生说说除法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组里第一道是乘法,反过来可以得到几道相应的除法题?2.口答。
( )X4=20 16~(提问:( )里的数可以怎样算出来?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乘法计算,大家回顾一下学习了哪些乘法计算?(表内乘法、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揭示课题:以往我们学习乘法,都是学习怎样进行乘法的计算。
今天,我们要研究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讲解因数的概念。
(1)在6X4=24这道乘法算式里的三个数各叫什么数?(2)说明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让学生齐读第3页开头两行。
说出下列各式里谁是谁的因数。
19X3=57 15X4=60(3)让学生举出乘法算式的例子,说明什么是积的因数。
2.教学例1。
(1)出示例1挂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上画的什么?有几盒彩色笔?每盒都有几枝?指名看插图编出乘法应用题。
学生编题后,揭示例1第(1)题:每盒有12枝彩色笔,3盒一共有多少枝?(2)让学生讨论列式解答,并板书。
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因数、因数、积)在三个数下面分别板书出来,并提问:在这个乘法算式中,已知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数叫做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指出:从这个算式里可以看出,“因数X因数=积”,也就是说,“积=因数X因数”。
数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教案
数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教案数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数学教案-直线、线段、射线和角。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
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教材第七册P109-110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两根吸管、一个图钉、一副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一)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1、出示一条线段:问:a.这是什么?(板书:线段)b.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点?(有两个端点)板书,又问: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画曲线)引导:直的(板书)c. 你也画一条线段吧?(用一句话向大家介绍)(用尺量)谁来重新认识老师的'线段?和老师的比比看?(小结:能量出长度----数学专用语-有限长)d、你周围有线段吗?找一找。
2、画一画:你能画出一条与线段不同的线吗?自由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启发)3、反馈汇报。
(根据学生的反馈选择直线或射线的教学)(1)投影展示"直线"a.问:你画的这条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没有端点)b.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线叫直线。
小学苏教版第七册数学教学计划
基本
情况
班级人数
上学期期末成绩统计
备注
总数
男
女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教
学
要
求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
8、课余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努力使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乐学,学有所得。
教
学
进
度
单元名称
课时数
起止日期
备注
一除法
10课时
二年、月、日
3课时
三平移和旋转
2课时
四乘法
9课时
五观察物体
2课时
六千米和吨
5课时
七轴对称图形
2课时
八认识分数
6课时
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9课时
十统计
教
材
简
析
本册教材包含以下单元:1、除法2、年月日3、平移和旋转4、乘法5、观察物体6、千米和吨7、轴对称图形8、认识分数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0、统计11、认识小数12、整理与复习。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除法、乘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难点是认识分数、认识小数。万以内的乘法(二)和万以内的除法(二),是本册的重点,两步计算应用题(而)也是本册的重点
3、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4、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以及平面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苏教版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教案
学校班级姓名主备人:沈秀芳审查人:徐宏臻复备人:“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导学案(一)学习内容:第七册第30-30页例题和相关习题。
学习目标: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学习重、难点:通过技能的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把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
学习过程:一、独立尝试1、复习(要说出数量关系)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买笔记本用去15元,买水彩笔用去20元,一共用去多少元?买笔记本用去15元,付了2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2、预习(1)、看例题图,思考: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2)、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需要知道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请你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3)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二、合作交流⑴比较算式。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重复)规律?(建议用运算顺序的规则)三、巩固提升(乘号与x混淆)4、完成“想想做做”,自做,互改,互帮,反馈。
教师选择错得较多的题目请学生订正并述理。
23x3+5016x6-938+4x15======5、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把不对的改正。
50+50x740-7x415x3-25=100x7=28-40=45=700=12=20在计算乘加和乘减的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6、完成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
32+3x2056-7x817x3+2032+3-2056÷7x817+3x20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已经调上来)四、回顾反思在小组内互相说说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还有哪些问题?五、课后作业1.计算(先用横线画出计算的第一步,再算出结果)2x36+2078-12x4190-30x527x3÷957-43+3690+5x602、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全册教材分析
教科书P1—2。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2、 结合口算的结果让学生学会进行整十数或者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3、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4、 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使学生在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乘、除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4.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小学数学第七册全册教材分析
主备教师:刘晓
备课时间:2007、8、31
教材解读: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共安排十一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领域共安排五个单元,分别教学“除法”“混合运算”“运算律”“认数”和“使用计算器”;“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三个单元,分别教学“角”“平行和相交”和“观察物体”;安排一个单元学习“统计与可能性”;安排一个单元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一个单元安排整理与复习。教材还结合相关学习内容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
3.能运用点、线方面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了解获取有用数据信息的多种渠道,能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5.能通过修改或重新设计游戏规则,实现游戏的公平。
6.能主动与同学合作开展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
《认识年月日》说课稿
《认识年月日》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年月日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的年月日这一单元的内容之一。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与他们生活比较接近的时间单位时、分、秒。
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的基础,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借助一定的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二、本课的教学目标: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思想教育。
3。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学习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三、设计理念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
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认识年月日》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
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
苏教版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苏教版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1一、班级情况分析:1、学习习惯和兴趣四年级学生基础较好。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高。
但仍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除法;二、角;三、混合运算;四、平行和相交;五、观察物体;六、运算律;七、解决问题的策略;八、统计与可能性;九、认数;十、使用计算器;十一、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较大的数,在理解大数目的意义、利用大数目进行表达和交流、把大数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估算和估计实际问题的结果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数感;(2)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运算顺序、运算律,以及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活动过程,发展初步的符号感,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3)在认识射线和直线,进行几何体与视图相互转换,研究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以及周角间的大小关系,体会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4)、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
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根据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简单的游戏。
2、能力目标:(1)能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中看到数学内容,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2)能通过两步计算或综合算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养成计算后回答问题的习惯;(3)能找到生活中应用两点一条直线的例子和应用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例子;能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4)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获得有用的数据信息,能读懂媒体呈现的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5)能通过修改和重新设计游戏规则,实现游戏的公平;(6)能主动与同学合作开展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
(7)在教师的组织下反思自己的学习,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册)全册教学设计 (1)
20xx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xx年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一、升和毫升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简单周期三、观察物体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运动与身体变化五、解决问题的策略六、可能性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八、垂线与平行线●怎样滚得远11.11.九、整理与复习附录混合运算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
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1.出示例2情景图。
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
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
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找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感知“间隔排列”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猜猜猜”。
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什么颜色?再拉,再看!猜一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嗯,你们怎么会那么快猜出下一个球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一串球是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依次出现,像这样一个物体隔着一个物体依次排列,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为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二、学习新知,探索规律1.刚才我们一起玩了游戏,发现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一一间隔排列,现在老师手里有不少图形,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三角形,谁也能将这些图形一一间隔排列呢?谁来说,我来排。
(指名一生说,师在黑板上摆,□△□△□△□△)2.大家看到黑板上有很多红磁铁,绿磁铁,谁将这些磁铁一一间隔排列呢?(指名一生排,●●●●●●●)大家看他排的对吗?3.那你们能不能自己也来创造一个这样的排列呢?可以用字母、图形、符号来表示。
我请两个同学把你创造的排列,画在黑板上。
(指名两生到黑板上画,男生:ABABABA,女生:○△○△○△○△)4.我们一起来欣赏黑板上这两个同学的作品。
认识平行的教案
认识平行的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
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保障。
今天小编编辑为大家准备了有关“认识平行的教案”的内容,请您仔细品味本页内容感受其中的情感!认识平行的教案篇1一、说教学理念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2、今天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解决今天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学习上的后续发展。
二、说教材1、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
本单元正是向学生介绍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空间知识,同时为学生将来学习几何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
基于这点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做一组任意平行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性。
情感目标:①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②能根据现实生活中平行所散发出来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为: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是:能借助工具做一组任意平行线;“同一平面”的理解和延伸。
三、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教学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情境、实践探索与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课的教学策略。
运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创设情境回归生活,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学习生活化;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索,使学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认识;在拓展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特质的初步抽象化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新课程理念和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分成三大版块:㈠创设情境,理解平行;㈡利用平行,发现创造;㈢拓展探究,总结提高㈠中我将其分成三步:1、创设情境,初步发现;2、教具演示,拓展概念;3、分类比较,升华理解。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
1.除法课时安排:本单元共8课时,本课是第1课时教学内容: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名数),教科书第1—2页教学目的:一、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式和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式的探讨进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验算;会进行简单的时刻单位的换算。
二、让学生在主动探讨并取得数学知识的进程中,成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踊跃与同窗交流学习的试探,积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会。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讨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式。
教学难点:独立试探并交流讨论笔算的计算进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课型:新授教具预备:挂图教学进程:一、谈话导入同窗们,新学期又开始了,你们为新学期做了哪些预备?老师也为你们做了一些预备,请看——出示挂图:老师在商场购买本子的情境。
二、探讨口算方式1.教学例题。
(1)从情境中获取信息。
提问:从画面上你能了解哪些信息?(老师买了60本数学本,每20本打成一包)依照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如何的数学问题?(能够打成几包?)该如何列式计算?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60÷20=(2)小组合作探讨口算方式。
谈话:先自己口算出得数,再把自己的口算方式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口算后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
提问:你们口算的结果是多少?你们是如何想的?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进一步明白得算理。
(4)依照学生的回答将题目的解答补充完整。
完成板书:60÷20=3(包)答:要打成3包。
二、口算练习(做“想一想做做”第l题)。
谈话:下面就用你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做一组口算练习(出示)4÷29÷3 12÷640÷840÷2090÷30120÷60400÷80学生一组一组地算。
(1)生说说第1组和第3组题目的口算方式。
(2)问:进行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口算最简便的方式么?(被除数和除数都去掉末尾的0,用乘法口诀计算)三、探讨笔算方式一、出示课题。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5篇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5篇加法结合律说课稿1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5658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
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为以后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二、说教法与学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三、说教学程序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
近似数教学教案优秀8篇
近似数教学教案优秀8篇近似数篇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七册96~97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知道近似数的含义,并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个数的末尾求近似数。
2. 会用“万”或“亿”作单位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
3. 使学生在认识、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目近似数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意识。
4. 通过选择社会、自然和科学知识中的数据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些数量信息。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够初步体会到四个数所表达的数量的准确程度是不同的。
加深学生对于近似数含义的体验,并认识和理解近似数。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经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实际应用,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尝试练习,使他们体会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围绕内容的重点,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听讲、阅读、回答等活动,展开对“四舍五入”法的自主探索、加深领悟,能全面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要点。
让学生明确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近似数是因为实际的需要。
及时总结,能深化认识,巩固方法,并形成比较全面的理解。
一、初步感悟,认识新知。
1.在读读想想中初步感悟近似数。
媒体演示:出示教科书第96页上第一个例题。
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每幅图中的数字。
(1)提问:画线的四个数所表达的数量的准确程度是否一样?(2)组织讨论,引入准确数、近似数的概念学生交流、讨论。
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数据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字。
像2709和1999这样的数,表示的事物的数量是准确的,我们就称它们是准确数;而有的时候,不可能用精确的数据来表示,而只是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如43776万和14398万表示的是大约的数,这样的数就是近似数。
2.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认识近似数。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8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8单元教案(一)角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109—110页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角认识和第111上的“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初步能力。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投影仪,红色、白色细木条做的角各一个。
365教学过程:一、认识射线和直线1.认识线段的特征。
(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出示线段。
(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板书:直的有两个端点) 是有限长的,(板书:有限长)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
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边说明边画出线段)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
(板书:射线)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指出:射线也是直的,(板书: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
(板书: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板书:无限长)用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
(边说明边示范)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手电筒、太阳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做是射线。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苏教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全)
苏教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除法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1)课型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口算的结果让学生学会进行整十数或者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3、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难点: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一、复习引新
1、出示:4÷2=9÷3=12÷6=40÷8=学生口答,集体判断。
2、出示例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要一名学生板演;
(2)让学生观察列出的式子60。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教案(一)加、减法的意义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例l、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对具体运算的分析、综合,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并能应用加、减法的意义说明某些实际问题要用加法或减法计算。
2.使学生认识、掌握。
在加法计算里的特性。
3.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
36+40= 52+24= 27+33= 45+18=54—4= 79—57= 80—42= 53—29=结合口算,选择两道加、减法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
2.引入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加法和减法算式表示的意思,会计算加法和减法。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加法、减法的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这节课,先来学习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l。
(1)出不例1。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求全班有多少人要怎样想。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追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提问:想一想,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谁来说一说,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概括加法的意义,让学生照着书上的结语读一读。
(2)提问:算式里的23和25叫什么数48呢概括加数、和的意义(在算式下面依次板书:加数、加数说明加数是要合并的两个数,和是合并成的一个数。
(3)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50+30=80 42+20=62 45+38=83(要求学生说明是表示把几和几合并成一个数是多少)小结:所以,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让学生自己依次看题目。
提问:求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各要怎样想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册)全册教学设计 (7)
20xx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一、升和毫升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简单周期三、观察物体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运动与身体变化五、解决问题的策略六、可能性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八、垂线与平行线●怎样滚得远11.11.九、整理与复习附录混合运算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
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1.出示例2情景图。
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
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
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除法课时安排:本单元共8课时,本课是第1课时教学内容: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教科书第1—2页教学目的: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验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笔算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课型:新授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新学期又开始了,你们为新学期做了哪些准备?老师也为你们做了一些准备,请看——出示挂图:老师在商场购买本子的情境。
二、探索口算方法1.教学例题。
(1)从情境中获取信息。
提问:从画面上你能了解哪些信息?(老师买了60本数学本,每20本打成一包)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能够打成几包?)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60÷20=(2)小组合作探究口算方法。
谈话:先自己口算出得数,再把自己的口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口算后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
提问:你们口算的结果是多少?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进一步理解算理。
(4)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题目的解答补充完整。
完成板书:60÷20=3(包)答:要打成3包。
2、口算练习(做“想想做做”第l题)。
谈话:下面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一组口算练习(出示)4÷29÷3 12÷640÷840÷2090÷30120÷60400÷80学生一组一组地算。
(1)生说说第1组和第3组题目的口算方法。
(2)问:进行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口算最简便的方法么?(被除数和除数都去掉末尾的0,用乘法口诀计算)三、探究笔算方法1、出示课题。
谈话: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口算练习,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是整十数)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这种类型的题也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来计算。
(补充课题“和笔算”)你们会算吗?想试一试吗?2.独立探索60÷20的笔算方法。
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笔算。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各异的书写方法。
3.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共同交流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先充分交流,然后板书。
使学生明确因为60里面有3个20,这个“3”,表示20的个数,是3个一,所以3一定要写在商的个位上,而不能写在商的十位上。
4.尝试计算并验算96÷20、150÷30。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并讨论交流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商的书写位置。
重点讨论:150÷30的商为什么也要写在商的个位上?(2)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3)注意通过验算确认自己的笔算结果是否正确。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并通过交流总结了计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在课本上独立做题,再全班集体订正。
发现错题,共同分析错误原因。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在课本上独立填写。
(2)提问:解决“180分=( )时”这个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算式?得数是多少?把“秒”换算成“分”,把“分”换算成“时”应该怎样计算?3.做“想想做做”第6题。
(1)默读题目。
(2)指名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3)独立解答(4)在小组内订正。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3、5题。
六、全课总结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计算的题目商都是几位数?[把课题补充完整,板书:(商是一位数)]你有什么收获?课时安排:本单元共8课时,本课是第2课时教学内容: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教科书第3—4页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联系已经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和商是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的比较,初步概括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细心计算、认真检验的学习习惯。
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一、复习用竖式计算。
87÷30 67÷20 42÷30分组计算第1、3和第2、3题,同时让三名学生板演。
请板演的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过程,注重强调商的书写位置和“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新课1.教学例题。
(1)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校图书馆买来420本新书,准备每个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呢?) 提问: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口答算式。
教师板书:420÷30。
(3)引导估计。
提问:在算出结果前你能先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估计情况。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估计的情况和方法。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相机穿插提问: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学生可能的估计方法和结果:①每班分到的本数比10本多;②每班分到的本数比20本少;③商的范围在10到20之间。
在学生估计的基础上小结:看来420÷30的商是两位数,是十几。
(4)探索笔算方法。
谈话:420÷30结果究竟是多少呢,我们还可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
请同学们联系刚才复习题中的42÷30的计算方法,想一想420÷30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思考片刻后进行尝试计算。
教师巡视,注重了解学生尝试计算的情况,对计算错误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纠正。
在学生大部分尝试计算完毕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笔算方法板演:420÷30=14(个)答:可以分给14个班。
然后组织学生明确笔算方法:先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么计算的。
在学生表述的同时教师穿插提问:①商1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强调是先用42个十除以30得到1个十,所以商1写在十位上)②余下的12表示什么?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后,120又表示120个多少?(注意强调第一次除后余下的数要和下一位合并在一起继续往下除)集体讲评后让尝试计算错误的学生改正,然后同桌再互相指着竖式说说笔算过程,教师再指定几个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5)验算。
学生独立验算,然后集体反馈,交流验算方法。
2.教学“试一试”,初步概括方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如果把420本书,按每班40本分,可以分给几个班?按每班50本分呢?学生口答算式后板书:420÷40 420÷50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这两题,同时让两名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集体讲评,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
(2)组织比较:观察这两道题,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商一个是两位数,一个是一位数)提问:同样是420除以一个整十数,为什么一个商是一位数,而另一个则是两位数呢?(第1题是前两位够除以除数,所以商在十位;第2题前两位不够除,所以要用前三位数去除以除数,因而商在个位)怎样辨别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还是不够除呢?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三位数除以整十数)想一想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可以怎么计算?先同桌互相讨论,再指名概括,最后师生共同作比较完整的口头概括: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大或等于被除数,就先在商的十位上写商,然后继续除;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就在商的个位上写商。
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做第1、2两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提问:这两题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商的首位书写的位置)(2)做第3、4两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提问:与前面两题比较,你能发现这两题有什么特点?(突出在十位上写商之后除到个位不够商1要商0)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学生观察。
(2)指名说出每一题的错误之处。
(3)改正。
指定三位学生板演,其余在书上改正。
除以整十数算法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则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提醒作用。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独立填写表格。
(3)提问: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要给出相应的合适的评价。
(学生的发现可能有:①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长发生变化,宽也发生变化,长变小,宽就变大;②面积不变,长除以一个数,宽就乘同一个数)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分析题意。
(2)教师提示:联系上一题中同学们的发现,想一想这道题的第2小题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
(4)选取不同的解答方法板演。
其中第(2)题的算法可以是:,40×2—80(筐)四、全课总结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8课时,本课是第3课时教学内容: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二) 教材第3—4页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初步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
课时安排:本节共2课时,本课是第2课时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口算。
(找几个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60÷30 80÷20 80÷40 450÷50 240÷40720÷80 540÷90 300÷60 400÷80二、新课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谈话:请你认真看图,搜集相关的有用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列式:420÷30。
(2)估算。
你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交流讨论。
学生可能的答案:①如果分给10个班,共分去30×10=300(本),所以商比10大。
②如果分给20个班,共要分30×20=600(本),所以商比20小。
③商在10和20之间。
谈话:根据同学们的估计,可以断定商是十几,那么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列竖式计算。
(3)笔算。
板书:420÷30=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给学生够用的做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