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方法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在现行教学计划中,《中药学》课程的设置,是作为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对于中医学各专业来说,《中药学》是学习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的桥梁;对于《中药学》各专业来说,中药的理论和功用,又是该专业课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因此,《中药学》课程,在中医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中药学》药物多,性能功效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内容抽象复杂,既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又涉及临床病症,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学习方法,往往容易张冠李戴,混淆颠倒。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把全部中药掌握记牢,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每当上到《中药学》时,同学们反映最强烈的是,“中药难记”,“容易混淆。”如何学好《中药学》呢?下面浅谈几点体会,供同学们参考。
一、结合中医理论学习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理论同中医的理论是统一的。例如,中医的病因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药相应有祛风、散寒、解暑、祛湿、润燥、泻火药的功效。八纲辨证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大证型,中药相应有解表、温里、清热、散寒、补虚、泻实、滋阴、壮阳等功效;中医有气病、血病、痰病等,中药也有理气或补气、活血或补血、化痰等功效……。所以,学好中医理论,才能理解和记忆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例如,黄芪能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按中医理论就可以推断出中气虚会有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及脱肛、子宫下垂等一系列症状。此外,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功效,按中医理论就可以理解“有汗能止”的汗是卫气虚的表虚自汗,用黄芪能益卫而固表止汗;“无汗能发”的无汗是气虚的表虚挟有表邪,因而发汗不出,用黄芪能补气,则表邪随汗而解。这样去理解和记忆黄芪的功效和应用就容易了。可见,用中医理论来指导学习《中药学》,是学好《中药学》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学好总论和每章药物的概说部分
有些同学对《中药学》总论和每章药物的概说部分不够重视,认为它仅仅是泛泛而谈,作一般性介绍而已,在后面的主要内容中还会讲到的。因此认为,学不学,记不记无所谓。其实这种看法和认识是不正确的。《中药学》总论是对《中药学》这门学科的一个最扼要的概述,即介绍《中药学》的发展源流,同时也阐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还阐述中药应用的一般原则。学好总
论,对各论各章节以及每一味药物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有人说,学好总论是掌握了中药宝库的钥匙。
各论中每章节的概说部分,是从该章节所有药物中概括出来的共性和要点,应当下功夫首先弄通、理解和掌握,只有把这部分内容弄通了,才容易理解每章节药物的性味、功效和应用。例如,解表药,明确了表邪有风寒、风热之别,因而解表药的适应范围就清楚了。具体药物的效用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又如化痰药,首先明确痰的成因,痰的分类及痰的表现形式,这样对选择药物就有的放矢了。总之,要学好《中药学》,必须首先学好总论和每章节药物的概说部分。
三、掌握重点,在重点药物上多下功夫
在现用《中药学》教材中,各论有二十一章,每章都有几味或几十味药物,如果全面铺开去记就会感到量大和茫无头绪,记不下来。如果根据《中药学》教学大纲所分掌握、熟悉、了解、参考四级的要求,先抓住重点药(掌握药),以重点带动一般,触类旁通去记,这样就容易掌握。例如学习清热泻火药这一节,应以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等为重点,对其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性能特点等理解透彻,牢固掌握;再熟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的功用;其它如寒水石、竹叶、莲子心、熊胆、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等一般性的药,只要记住其特点就行。
四、运用归纳的方法掌握各类药物
中药品种繁多,怎样掌握和记住各类的药物呢?通常是运用归纳的方法,逐章逐节逐类分别加以记忆,先掌握其共性,后掌握其个性,从而达到纲举目张、条分缕析的境地。
首先要分别记住各章节的内容,层层归纳,渐渐深入。如解表药可将其归纳为:
(1)解表药分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注意每类药的特点(性味、功效、适应证)。
(2)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各有什么药。
(3)掌握了每类药的特点和有什么药以后,再进一步记住各药特点,如发散风寒药中,麻黄长于发汗,平喘;桂枝长于温经通阳;紫苏长于行气宽中,并解鱼蟹毒;生姜长于温中止呕;香薷为夏令解表药,长于和中化湿解暑;荆芥长于祛风透疹;防风长于祛风湿解痉;羌活长于祛风胜湿止痛等等。
(4)掌握各药特点后再分析剂量和使用注意点。剂量方面要特别掌握好剂量比较小的和特别大的药及有毒的、作用峻烈的药。使用注意点方面要注意使用宜忌,生用或制用,先煎或后下,煎剂或入丸散剂,有什么相反相畏的药不能同用等。如麻黄发汗力强,幼儿或体弱者、老年人常用量为1.5克左右。胡荽及柽柳外用薰洗可用达30~60克。其他药物一般常用量为3~15克。荆芥芳香不宜久煎。苍耳子过量易导致中毒。牛蒡子气
虚便溏者忌用等。每章节均可按这样归纳方法进行归纳,反复复习,就可以将整个《中药学》重点内容记住了。
五、运用比较的方法掌握各个药物特性
在掌握了逐章逐节逐类归纳的药物后,就可以进行药与药之间的比较。
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就是根据药物的特点进行共性与个性的对比,将功效相同的药物进行综合比较,从而明确其共性,区别其个性,在掌握共性的基础上区别其个性。这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一章节内对功效比较相近的药物进行综合比较。如黄芩、黄连、黄柏均为清热燥湿药,都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这是共性;黄芩长于清肺火,并能止血安胎,偏治上焦之证;黄连长于清心胃之火,并能治痢止呕,偏治中焦之疾;黄柏长于泻肾火,并能退虚热,偏治下焦之病。这就是各药的个性。另一种是对不同章节的药物进行综合比较。例如,羌活与独活,羌活是解表药中的发散风寒药,羌活长于治上半身风湿痛,独活长于治下半身风湿痛。其他如白术与苍术,白术是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苍术是芳香化湿药。两药的共性是什么?个性又是什么?同具有止呕作用的药,解表药中有紫苏、生姜、清热药中有芦根,黄连;温里药中有干姜、吴茱萸、高良姜、丁香;芳香化湿药中有藿香;化痰药中有半夏、旋覆花、竹茹;止咳平喘药中有枇杷叶;理气药中有橘皮;止血药中有灶心土等,这些药都可以治呕吐,如何区别应用?每个药还有什么个性?其他如同有止痉作用的药,是哪些药?这些药的止痉作用有什么不同?还有什么个性等等。经过分析对比,就容易掌握了。
六、把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全面理解和记忆
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和归经,与它的功效,应用是密切相关的。如防风味辛与祛风发表作用相关联,味甘与缓解痉挛抽搐相关联;归膀胱经,是因古代风寒表证归太阳病范围;归肝经是因肝主风,主筋,防风祛风解痉,能治疗破伤风痉挛抽搐。辛微温,说明防风的祛风发表作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微温则表明温热之性较弱,所以如果配伍清热药用,亦可以用于外感风热之证。这些说明要将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全面分析,才容易理解和记忆。
七、结合网络课件学习掌握
《中药学》网络课件具有图文并茂,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等优点。其贮存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中药材原生药图片与饮片的图像;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性能特点;名词解释;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近代研究进展;网上答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