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技术(北大版)01概 述

合集下载

现代交换技术大纲

现代交换技术大纲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

交换系统是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质上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在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的控制管理下,完成信息处理的应用系统。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交换系统原理和技术的基本知识, 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高职高专应用性专门人才。

使学生掌握程控交换系统原理和技术的同时,了解各类交换技术的特点和工作原理,为从事程控交换等现代通信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系统与电话网接口的开发、使用和维护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学习以应用为目的,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尺度,突出基本概念,掌握关键技术。

主要教学要求为:1、理解各类交换技术的特点2、理解话务量基本概念和话音信号数字化基本原理3、掌握7号信令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功能,理解7号信令系统的工作原理4、理解程控操作系统及呼叫处理程序的基本原理5、掌握程控交换系统的硬件结构及数字交换的基本原理6、了解程控交换系统的软件结构及软件技术7、了解分组交换、ISDN和ATM技术的应用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1、掌握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2、理解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3、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所学内容。

四、教学时数及学时分配建议序号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备注理论实操合计1第1部分绪论22 2第2部分交换技术基础22 3第3部分信令方式4484第4部分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4485第5部分数字交换原理与数字交换网络6416第6部分程控数字交换系统的接口和控制设备4487第7部分程控交换机软件概况4488第8部分分组交换技术44 9第9部分ISDN技术2210第10部分ATM异步传送方式22合计342054五、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部分绪论教学内容:本章讲述了交换机的基本组成,几种主要交换方式的特点。

教学要求:理解交换的概念;理解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A TM交换的特点;了解程控交换机的整体结构和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实质。

现代交换技术

现代交换技术

现代交换技术现代交换技术交换技术在当代通信网以及在未来通信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的交换要求更加快速、准确。

因而,现代交换技术的发展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1、交换的概念和原理。

通信,是指信息在信息源和目的之间的信息传递的过程。

点到点通信方式仅能满足两个用户终端之间进行通信。

但是,现实中,需要在一群用户之间进行通信,因此,引入了交换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交换机,由它来完成交换的功能。

所以,在通信网中,交换,就是在通信的源和目的终端之间建立通信信道,实现通信信息传送的过程。

2、通信网的构成和分层。

通信网是由终端设备、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结合信令过程、协议和支撑运行系统组成的网络。

交换设备是构成通信网的核心设备,交换功能是通信网必不可少的。

通信网支持业务的能力以及所表现出的特性都与它所采用的交换方式密切相关。

通信网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应用层、业务层、传送层。

应用层表示各种信息的应用,涉及到各种业务,如话音、视频、数据、多媒体业务等病支持各种业务应用的通信终端技术。

业务层表示支持各种业务应用的业务网,如电话交换网、数字数据网、综合业务数据网、IP网等等。

传送层表示支持业务层的各种接入和传送手段的基础设施,由骨干传送网和接入网组成。

此外,支撑网是现代通信网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支撑网支持通信网的三层的工作,提供保证网络正常运行的控制和管理功能。

3、交换技术的分类以及现在使用较多的技术。

通信网目前在通信网中所采用的或曾出现的交换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电路交换(2)多速率电路交换(3)快速电路交换(4)分组交换(5)帧交换(6)帧中继(7)ATM交换(8)IP交换(9)光交换(10)软交换。

根据通信网支持业务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有:电话通信网、电报通信网、数据通信网、综合业务数字网等。

随着电话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报几乎以及退出了通信网的舞台,只有极少数的地区和领域还在应用,所以当前的通信网络,只要就是电话网和互联网。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

点到点通信方式
2
交换的引入
当用户终端数为6时,每个用户要使用5条通 信线路,将自己与另5个相连。每个电话机还需配 备5选1开关,根据通话需要选择与不同的话机相 连。共需要15条通信线路和5个多选开关。
哪么100个用户呢? 1亿用户呢?
3
交换的引入
N的增加 6 5 7 8 5
电话 交换机
6
7
8
4 3
39
快速分组交换
电路 交换 多速率电 快速电 路交换 路交换 ATM交 换 快速分 组交换 帧交 换 分组 交换
快速分组交换(FPS):
可理解为尽量简化协议,只具有核心的网络功能,以 只具有核心的网络功能, 提供高速、高吞吐量、低时延的服务交换方式; 只具有核心的网络功能的条件: 高带宽、高传输质量的光纤系统的应用; 终端系统的日益智能化; 广义的FPS包括帧中继和信元中继两种方式;
快速电路交换的基本过时
17
在相应路由上分配所需宽带,并且 “记忆”所分配的带宽和去向
建立“虚电路”或称“逻辑电路”
激活虚电路,建立物理连接
快速电路交换
注:
发送信息时并不一定能激活虚电路,会 引起信息丢失或排队时延。
18
快速电路交换
快速电路交换特点 由于并不为每个呼叫专门分配和保留其所需 的宽带,因此提高了带宽的使用效率;
36
帧交换
分组交换、帧交换、帧中继协议处理的不同
37
帧交换
电路 交换 多速率电 快速电 路交换 路交换 ATM交 换 快速分 组交换
帧交 帧交 换 换
分组 交换
帧交换:
特点:
在第二层进行复用和传送; 将用户面与控制面分离:

现代交换技术重点整理

现代交换技术重点整理

第1章:绪论交换的基本概念,通信网的三要素:终端设备传输系统交换系统数据通信和话音通信的区别:1,通信对象不同,数据通信实现的是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以及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话音通信实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

2,传输可靠性不同,数据通信要求更高,话音相对较小3,通信的平均持续时间和通信建立响应不同,数据通信持续时间要短,建立连接的时间也短。

话音通信过程相反。

4,通信过程中信息业务量特性不同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缺点电路交换的主要优点:1,信息传输时延小,对一次连续而言,传输时延固定不变。

2,信息的传输效率比较高3,信息的编码方法和信息格式有通信双方协调,不受网络的限制缺点:1,电路的连续时间较长,当传输较短信息时,通信通道建立的时间可能大于通信时间,网络利用率低2,电路利用低3,通信双方在信息传输,编码格式,同步方式,通信协议等方面要完全兼容,限制了各种不同速率,不同代码格式,不同通信协议的用户终端的互通4,有呼损,可能出现由于对方用户终端设备忙或交换网负载过重而呼叫不通第2章:交换单元与交换网络1)连接的三种表示形式(函数表示形式,排列表示形式,图像表示形式)及它们间的相互转换2)T、S接线器及TST网络的工作原理3)Clos无阻塞网络基本结构和条件Clos网络结构:两边各有r个对称的m*n矩形交换单元,中间是m个r*r 的正方型交换单元。

每个交换单元都与下一级的各个交换单元有连接且仅有一条连接。

m,n,r是整数决定了交换单元的容量,称为网络参数记作C(m,n,r)三级clos网络无阻塞的条件:m>=2n-1.4)Banyan网的构成方法、自由选路的概念以及阻塞情况判断第3章:电路交换技术及接口电路电路交换呼叫接续过程:三个阶段:1,呼叫建立2,消息传输3,话终释放电路交换系统的基本功能:连接、信令、终端接口、控制功能。

模拟用户接口的七大功能:能对7个基本功能做简单解释。

1、馈电:所有连接在交换机上的电话分机用户,都由交换机向其馈电。

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第1章交换概论

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第1章交换概论

(2)无连接工作方式的特点:
l 没有连接建立过程,一边选路、一边传送信息。
l 属于同一个通信的信息沿不同路径到达目的地,该路径 事先无法预知,无法保证信息的有序性(发送信息顺序 与接收信息顺序不一致)。
l 信息传送的时延相比面向连接工作方式要大。
l 对网络故障不敏感。
分组交换具有以下6个特点
信息传送的最小单位是分组(Packet) 分组由分组头和用户信息组成,分组头含有选路和控制信息。
特点如图1.14所示。
图1.14虚电路方式特点
数据报采用无连接工作方式(CL—Connection Less), 在呼叫前不需要事先建立连接,而是边传送信息边选路,
并且各个分组依据分组头中的目的地址独立地进行选路。
图1.15数据报方式特点
面向连接工作方式和无连接工作方式的特点
(1)面向连接工作方式的特点: 不管是面向物理的连接还是面向逻辑的连接,其通信 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连接建立、传送信息、连接拆 除。 一旦连接建立,该通信的所有信息均沿着这个连接路 径传送,且保证信息的有序性(发送信息顺序与接收 信息顺序一致) 信息传送的时延相比无连接工作方式要小。 一旦所建立的连接出现故障,信息传送就要中断,必 须重新建立连接,因此对故障敏感。
第1章 交换概论
本章将要讲述的内容:
什么是交换 为什么在通信网中一定要引入交换的功能 通信网中交换设备究竟完成哪些功能 在现有通信网中都有哪些交换方式 不同交换方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1.1 交换的引入
一个最简单的通信系统是只有两个用户终端和连接这两个 终端的传输线路所构成的通信系统,这种通信系统所实现 的通信方式,我们称之为点到点通信方式,如图1.1所示。
1.2.4 分组交换 (PS:Packet Switching)

《现代交换技术》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

《现代交换技术》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

5. 9《现代交换技术》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现代交换技术(Modern Switching Technology) 课程号(代码):30333330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总学时:48 实验学时:4学分:3二、教学目的及要求:1、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下述内容:(1)交换在通信网的地位和作用(2)各种交换方式(3)交换技术的发展2、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熟悉下述内容:(1)数字程控交换的基本原理(2)电话通信网(3)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4)ISDN的基本概念(5)ATM交换的基本原理(6)IP交换的基本概念3、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下述内容:(1)交换单元的构成(2)各种交换网络(3)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系统结构(4)No. 7信令系统(5)ATM交换技术三、教学内容:1交换概论(4学时)1.1交换的引入1.2各种交换方式1. 3,交换系统1. 4.以交换为核心的通信网 2交换网络(6学时)2.1交换单元2.2交换网络3数字程控电话交换与电话通信网(6学时)3.1概述3.2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系统结构3. 3接口设备3. 4话路建立3. 5控制子系统3.6程控交换软件技术3. 7电话通信网4信令系统(4学时)4.1信令系统概述4. 2 7号信令系统4. 3 7号信令网5分组交换与分组交换网(6学时)5.1分组交换技术的产生和发展5. 2.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5. 3.分组交换协议——Xo 25协议5, 4.分组交换机5. 5分组交换网5.6帧中继技术6ISDN交换与综合业务数字网(4学时)6. 1 ISDN技术的发展6. 2 ISDN的基本概念6. 3 ISDN交换技术6.4综合业务数字网7ATM交换技术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6学时)7. 1 ATM交换技术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产生和发展7. 2 ATM基本原理7. 3 ATM交换技术7.4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8IP交换技术(6学时)8.1概述8. 2 IP交换8.3标签交换8.4多协议标记交换9交换新技术(2学时)9.1软交换技术9.2光交换技术四、教材:《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卞佳丽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五、主要参考资料:《现代电信交换》,陈锡生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现代交换原理》,金蕙文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现代交换技术》,张继荣等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1 月第一版六、成绩评定:期末70%,平时:习题10%;出勤10%,实验10%。

概述现代交换技术

概述现代交换技术

2018/12/2
《现代交换技术》
43
光交换技术
光交换是指不经过任何光/电、电/光转换, 在光域直接将输入的光信号交换到不同的输 出端。 通信网可以直接在光域实现信号的复用、 传输、交换、路由选择、监控,网络信号不 再承受光/电、电/光转换的障碍,实现全光 网络。
2018/12/2
《现代交换技术》
22
虚电路方式
1
2
3
4 2 1
4
3
2
1
43 2 1
4
3
4
3
2
1
2018/12/2
《现代交换技术》
23
数据报方式 数据报采用无连接工作方式(CL— Connection Less),在呼叫前不需要事 先建立连接,而是边传送信息边选路, 并且各个分组依据分组头中的目的地址 独立地进行选路
2018/12/2
再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将分组送到目的端。
2018/12/2
《现代交换技术》
18
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的时延
报文交换的时延 19
分组交换的时延
分组交换 (1)统计时分复用,动态分配带宽;
(2)完善的网络协议和复杂的差错控制;
(3)提供面向连接和无连接。
不适合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话音业务,而适 合突发(burst)和对差错敏感的数据业务。
2018/12/2
《现代交换技术》
50
第一章 概述
1.2 数据通信原理
2018/12/2
《现代交换技术》
51
数据通信原理
• 网络体系结构 • 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 • 网络拓扑
2018/12/2
《现代交换技术》
52

现代交换技术-第1章绪论

现代交换技术-第1章绪论

Syntax of data, Syntax conversion (translate) Structure of data, data compressing, encryption
Session control (establish, manage, terminate) Network service definitions, Error recovery Quality of service, End-to-end integrity Network operations, Switching & routing Network interfaces Line (channel) integrity, Error check Flow control, Link sequencing Timing, Connectors, Encoding Electrical & optical specs(规格)
Transport
Sess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 Physical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Electronic
Engineering
Layered Protocols and Protocol data units (PDUs)
交换节点A 交换节点B 交换节点C
建立
传送
释放
图1-13
电路交换特点
1.
2. 3. 4. 5.
在通信过程中,交换机为通信双方提供物理电 路连接。 整个传输过程不失真、不时延。 由于需要连接过程,建立连接需要时间,故适 合传输大量数据而传输少量数据时效率不高; 连接一旦建立,便可以固定的速率传输数据, 除了传输延迟外,不再有别的延迟; 一旦连接成功,就建立了一条临时专线,即使 不通话,也被占用,他人不可使用。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课件第一章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课件第一章

图1-9 树型网
(4) 环型网:结构简单,每一个节点首尾相连,容易实 现,但可靠性较差,如图1-10所示。
图1-10 环型网
(5) 总线型网:所有节点都连接到总线上。这种网络组 网简单,但可靠性不高,网络覆盖范围也受到限制,如图 1-11所示。
图1-11 总线型网
(6) 复合型网:是上述几种结构的混合形式,根据具体 应用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网络结构组合而成。图1-12是由 网状网和星型网复合而成的一种复合型网。
(2) 网状网:网内任意两节点相互连接,这种网络结构 复杂,可靠性高,但线路利用率不高,经济性较差,如图 1-8所示。
图1-8 网状网
(3) 树型网:也称为分级网,可看成是星型拓扑结构的扩 展,节点按层次进行连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节点之间进 行,主要用于用户接入网中。树型网络结构的复杂度介于星 型网和网状网之间,如图1-9所示。
(4) 能不断适应通信新业务和通信新技术的发展。传统 的通信网是为支持某种业务而设计的,而面向未来的下一代 网络必须适应不断发展的通信技术和满足新业务的需求。未 来的通信网将向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方向发展,形成统 一的综合宽带通信网,并逐步演进为由核心骨干层和接入层 组成、业务与网络分离的构架,即下一代网络。
进行分组交换时,发送端先要将传送的信息分割成若干 个规定长度的数据块,再装配成一个个分组。装配过程中要 对各个分组进行编号,并附加上用于控制和选路的有关信息, 这样每个分组都带有一个分组头和校验序列。这些分组以 “存储—转发”的方式在网内传输,即每个交换节点首先对 收到的分组进行暂时存储,分析该分组头中有关选路的信息, 进行路由选择,并在选择的路由上进行排队,等到有空闲信 道时转发给下一个交换节点或用户终端。图1-15示出了某个 报文的多个分组从节点A到节点D的传输过程。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第1章 交换技术及通信网概述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第1章 交换技术及通信网概述

A
传输 1.交换2.发送 呼叫信号
传输
D
发送呼叫信号
1.作出反应 2.发送回应信号
2018/1/16
15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1.2.1电路交换:交换机的分类
(1) 按信息表示形式分:模拟和数字交换机
交换机构对模拟信号进行交换,包括 人工交换台、步进制、纵横制、脉幅 调制等交换机。
交换机构对数字信号进行交换,包括用 于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语音交换的程控 数字交换机。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
9
1.2 交换技术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电 路 交 换
多 速 率 电 路 交 换
快 速 电 路 交 换
交 换
IP交换 软交换 IMS
ATM
帧 中 继
帧 交 换
分 组 交 换
报 文 交 换
PTM(Packet Transfer Mode) 光交换
2018/1/16 11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1.2.1电路交换:技术演进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最早的电话交换机,1878年英国人设计了磁石电话
交换机,采用Ring-Donw方式。 15年后步进制交换机问世,通过号盘话机拨号使直 流通断直接控制接续选择。 1919年后,纵横制交换机,采用记发器集中收号, 通过标志器驱动纵横接线器动作完成自动接续。
1.1.3 通信网的组成
交换设备
传输设备
终端设备
多个交换结点组成的通信网
2018/1/16 7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1.1.3 构成通信网的三要素
通信网:由终端设备、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结合信令过程、 协议和支撑运行系统组成的网络。

现代交换技术(北邮版)第三章

现代交换技术(北邮版)第三章

人工智能化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 化的交换控制和管理。
5G技术发展
随着5G技术的普及,将推动交 换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和演进。
02
电路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技术的原理
电路交换技术的原理基于时分复用原 理,将一条物理线路划分为多个时隙, 每个时隙对应一个独立的通信链路, 实现多路复用。
电路交换技术采用静态分配方式,即 在通信前预先分配通信链路资源,一 旦分配成功,资源将一直被占用,直 到通信结束。
软交换技术基于开放式体系架构,采用标准化协议和接口,实现了不同网络和设备 的互联互通。
软交换技术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将交换和控制功能分离,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动态 分配和管理的灵活性。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场景
软交换技术适用于构建下一代 网络(NGN),支持语音、数 据、视频等多种媒体通信。
软交换技术广泛应用于电信运 营商的网络升级和改造,提供 更加高效、可靠的通信服务。
交换技术的分类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软交换
提供稳定的通信链路, 适用于实时通信。
存储转发方式,适用于 非实时通信。
动态分配通信链路资源, 适用于数据通信。
基于软件实现的交换技 术,支持多种通信协议。
交换技术的未来趋势
云计算融合
将云计算技术与交换技术结合 ,实现资源共享和动态调度。
大数据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交换数据 ,优化交换效率和通信质量。
在通信过程中,用户之间的信息传输 始终占用固定的通信链路,即保持通 信链路的连通性,直到通信结束。
电路交换技术的分类
根据通信网络结构,电路交换技 术可以分为分级交换和无级交换
两类。
分级交换是指将整个通信网络划 分为多个层级,不同层级的交换 机具有不同的处理能力和功能,

现代交换技术 第一章 概论

现代交换技术 第一章 概论

电路交换
交换技术
存储转发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X.25 帧中继 ATM


IP
光交换
图1.3 交换方式的分类
第一章 概论
1.2 交换方式
交换意味着源与目的地址之间的连接,交换方 式是交换节点为了完成交换功能所采用的互通技术, 在传统意义上交换方式分为电路交换、包交换和分 组交换这里简要介绍以下几种通信网上正在使用和 研究的交换方式。
该分组发往何地址,然后由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的地址标志,将他们转 发至目的地,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进行分组交换的通信网称为分组 交换网。
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 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 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第一章 概论
分组交换的主要缺点是: (1)由网络附加的传输信息较多,对长报文通信的传输效率比较低。 (2)技术实现复杂。
分组交换主要应用在数据通信网络中,满足数据通信的高可靠性,延时要求 不高的技术特点。
电路交换:专列 报文交换:渡轮 分组交换:大巴
第一章 概论
3.帧中继
帧中继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系统的面向分组的通信方法。 它主要用在公共或专用网上的局域网互联以及广域网连接。大多数 公共电信局都提供帧中继服务,把它作为建立高性能的虚拟广域连接的 一种途径。帧中继是进入带宽范围从56Kbps到1.544Mbps的广域分组 交换网的用户接口。 帧中继特点: (1)帧中继采用带宽控制技术,可实现以高于预约速率的速率发送数据。 (2)相对分组交换技术,由于取消了中间节点的差错效验,传输速率大 大提高。
第一章 概论
什么是交换?
个人理解:交换,是指信息的转发和传递。

现代交换技术课件(第一章 概述2)

现代交换技术课件(第一章  概述2)

20
现代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是数据通 信的一种交换方式。它利用存储—转发的方式 进行交换。基于异步时分复接。 分组交换也包括三个主要工作:接收分组; 存储分组;转发分组 分组交换工作方式 数据报方式(无连接) 虚电路方式(面向连接:虚连接)
21
现代交换技术
14
现代交换技术
软件
呼叫处理程序:用于处理用户的呼叫,完成接续
过程中的各项功能要求。 执行管理程序: 执行管理程序:用于安排,调度各程序的执行时 间。 障碍处理及诊断程序: 障碍处理及诊断程序:用于查找及处理硬件发生 的故障。 运转管理程序: 运转管理程序:用于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
15
现代交换技术
模 拟 交 换 机
交换机的控制功能由硬件和软件共同完成
PAM PCM ∆M 交换 机
18
现代交换技术
按控制系统分 集中控制 分布控制 按功能分布 按等级分布 按空间分布
19
现代交换技术
二、按交换方式分类
电路交换
基于同步时分复接,其要点是面向连接。 (电路交换每次呼叫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建立连接;保持 连接;拆线)
现代交换技术23电路交换分组交换面向连接atm交换分组交换无连接复用方式同步复用统计复用统计复用统计复用统计复用带宽分配固定带宽动态带宽动态带宽动态带宽动态带宽最小较大不定连接方式面向连接面向连接面向连接面向连接无连接差错控制信息单元长度固定可变可变固定可变最佳应用话音批量数据lan互连多媒体短数据交换技术特点的比较
3
现代交பைடு நூலகம்技术
图1.9 电路交换呼叫接续过程
4
现代交换技术
1.2.3

现代交换技术

现代交换技术

现代交换技术现代交换技术现代交换技术是信息通信技术的一种重要方面,涉及到对信号的传输、路由、交换、控制和管理等多个方面。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交换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本文将会围绕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技术进行系统地阐述。

1. 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来自多个源点的信息经过网络中的交换节点进行路由和转发,最终到达目标节点。

其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路由和交换。

路由的过程包括选择最佳的路径以及建立路径,而交换的过程则是在路由确定的路径上,将信息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的过程。

为了实现这两个过程,交换技术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传输介质和交换方式。

传输介质是信息在网络中传输的物理媒介,常见的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无线电波等。

交换方式则是不同节点之间实现数据交换的方式,其主要分为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三种。

在电路交换中,被通信设备建立了一条物理电路,数据则在这条电路上交换。

这种交换方式传输速度快,但效率低,因为在电路占用的期间,其他通信设备无法使用电路。

在报文交换中,每个信息将被完整地发送到目标节点,这种方法效率较低,因为通信的首尾还需要各自发送一个控制字符才能完成,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数据量比较少和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而在分组交换中,数据被分割成多个分组,每个分组带有目标节点的地址信息并通过网络传输。

在传输到目标节点之后,分组再进行重组,成为完整的数据。

分组交换的优势在于能够同时在一个链路上传输多个分组,由于任何时刻仅有一个节点访问链路,因此该方法利用率高,而且节点可以灵活地选择链路传输数据,也可以在传递过程中根据信息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链路。

2. 现代交换技术的类型2.1 电话交换网电话交换网是交换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多年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通信系统。

电话交换网采用电路交换的方式,将电话设备之间的通信线路连结成一个网络,实现了电话信息的互通。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简介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叶敏 编著
《现代交换原理》 现代交换原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 金惠文、陈见亚、纪红 等编著
《现代交换原理》 现代交换原理》
人民邮电出版社 桂海源编著
《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 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卞卡丽 等编著
2010年11月27日 6/8
教学内容
概述 交换网络的结构与原理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接口与外设 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程序管理 呼叫接续与程序控制 电信网信令系统 数字程控交换机示例
程控数字交换与交换网第二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编著现代交换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等编著现代交换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桂海源编著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等编著2013年5月13日78概述交换网络的结构与原理程控数字交换机的接口与外设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程序管理呼叫接续与程序控制电信网信令系统数字程控交换机示例2013年5月13日882013年5月13日98课程简介结束
4/8
课程 简介
学时: 学时:总学时数48,全部为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程控数字交换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刘振霞,马志强,钱渊
2010年11月27日
5/8
课程 简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参考书:
《程控数字交换与交换网》(第二版) 程控数字交换与交换网》 第二版)
2010年11月27日 2/8
课程简介
课程目的: 课程目的:现代交换技术是通信工
程专业的专业课,学习本课程的目 的是使学生掌握程控交换系统的基 本原理、软硬件体系结构和基本技 术,为以后学习更高级的信息与通 信课程,以及今后从事通信领域的 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0年11月27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5 IP交换技术 IP交换技术
IP交换技术也称之为第三层交换技术、多层交换技术、 IP交换技术也称之为第三层交换技术、多层交换技术、 高速路由技术等。其实,这是一种利用第三层协议中的信 息来加强第二层交换功能的机制。因为IP不是唯一需要考 息来加强第二层交换功能的机制。因为IP不是唯一需要考 虑的协议,把它称为多层交换技术更贴切些。 当今绝大部分的企业网都已变成实施TCP/IP协议的 当今绝大部分的企业网都已变成实施TCP/IP协议的 Web技术的内联网,用户的数据往往越过本地的网络在网 Web技术的内联网,用户的数据往往越过本地的网络在网 际间传送,因而,路由器常常不堪重负。解决办法之一是 安装性能更强的超级路由器,然而,这样做开销太大,如 果是建交换网,这种投资显然是不合理的。IP交换的目标 果是建交换网,这种投资显然是不合理的。IP交换的目标 是,只要在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有一条更为直接的第二 层通路,就没有必要经过路由器转发数据包。IP交换使用 层通路,就没有必要经过路由器转发数据包。IP交换使用 第三层路由协议确定传送路径,此路径可以只用一次,也 可以存储起来,供以后使用。之后数据包通过一条虚电路 绕过路由器快速发送。
1.2 交 换 方 式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6 电路交换方式 分组交换 帧中继 ATM IP交换技术 IP交换技术 软交换 软交换
1.2 交 换 方 式
交换方式是交换节点为了完成交换功能所采用的互通 技术,在传统意义上交换方式分为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用于实现二层以下的信息交换。其实严格说来,交换意味 着源与目的地址之间的连接,在第二层以上的任何技术都 不能说是交换技术。目前交换的概念已广义化,三层交换、 四层交换和七层交换的概念相继提出。负载均衡一词在很 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第四层交换一词,正像应用认知一词 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第七层交换一样。但是,也许第三层 交换一词将永远这样称呼下去了。下面简要介绍几种通信 网上正在使用和研究的交换方式。
1.2.4 ATM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是国际电信 Mode):异步传输模式,是国际电信 联盟ITU- 制定的标准,并推荐其为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B-ISDN)的 联盟ITU-T制定的标准,并推荐其为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B-ISDN)的 信息传输模式。 ATM是一种传输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信息被组织成信元,因包 ATM是一种传输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信息被组织成信元,因包 含来自某用户信息的各个信元不需要周期性出现,这种传输模式是异 步的。 ATM信元是固定长度的分组,共有53个字节,分为两个部分。 ATM信元是固定长度的分组,共有53个字节,分为两个部分。 前面5个字节为信头,主要完成寻址的功能;后面的48个字节为信息 前面5个字节为信头,主要完成寻址的功能;后面的48个字节为信息 段,用来装载来自不同用户、不同业务的信息。话音、数据、图像等 所有的数字信息都要经过切割,封装成统一格式的信元在网中传递, 并在接收端恢复成所需格式。由于ATM技术简化了交换过程,去除了 并在接收端恢复成所需格式。由于ATM技术简化了交换过程,去除了 不必要的数据校验,采用易于处理的固定信元格式,所以ATM交换速 不必要的数据校验,采用易于处理的固定信元格式,所以ATM交换速 率大大高于传统的数据网,如X.25、DDN、帧中继等。另外,对于如 率大大高于传统的数据网,如X.25、DDN、帧中继等。另外,对于如 此高速的数据网,ATM网络采用了一些有效的业务流量监控机制,对 此高速的数据网,ATM网络采用了一些有效的业务流量监控机制,对 网上用户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把网络拥塞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对 不同业务赋予不同的“特权” 不同业务赋予不同的“特权”,如话音的实时性特权最高,一般数据 文件传输的正确性特权最高,网络对不同业务分配不同的网络资源, 这样不同的业务在网络中才能做到“和平共处” 这样不同的业务在网络中才能做到“和平共处”。
1.2.7 光交换技术
长期以来,高速全光网的梦想一直受到交换问题的困 扰。因为传统的交换技术需要将数据转换成电信号进行交 换,然后再转换为光信号传输。虽然传统的交换技术与光 技术结合,在带宽和速度上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其中 的光电转换设备体积过于庞大且费用昂贵。 光交换技术也是一种光纤通信技术,它是指不经过任 何光/ 何光/电转换,在光域中直接将输入光信号交换到不同的 输出端。光交换技术费用不受接入端口带宽的影响,因为 它在进行光交换时并不区分带宽,而且不受光波传输数据 速率的影响。而传统的交换技术费用随带宽增加而大幅提 高,因此在高带宽的情况下,光交换更具吸引力。随着光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光交换一定会在交换领域占据越来越 重要的地位。
过去,交换的概念几乎是面向连接的服务的专利,但 是现在交换的概念已经扩展至协议堆的各层,而且是从统 计的角度来定义的。具体而言,新交换的概念可以应用在 局域网和广域网。最早在局域网中的交换概念是第二层交 换,它是为了解决以太网共享带宽瓶颈问题而提出的,采 用了MAC地址作为识别交换端口的标识。但是值得注意的 用了MAC地址作为识别交换端口的标识。但是值得注意的 是,在广域网中早就采用了第二层交换,如帧中继和ATM 是,在广域网中早就采用了第二层交换,如帧中继和ATM 交换。从广义上讲,任何数据的转发都可以叫做交换,但 是传统的、狭义的第二层交换技术,仅包括数据链路层的 转发。第三层交换(也称多层交换技术,或IP交换技术) 转发。第三层交换(也称多层交换技术,或IP交换技术)是 相对于传统交换概念而提出的。三层交换技术是在网络模 型中的第三层实现了数据包的高速转发,本质上三层交换 技术就是:二层交换技术+三层转发技术。在本书的软交 换和光交换技术中将涉及到第三层交换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标准 化组织(ISO)提出了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化组织(ISO)提出了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OSI的下四层( RM)。OSI的下四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和传输层) 和传输层)为通信层。通信层可根据层间通信协议 进行子网间的连接。
1.2.6 软交换
下一代网络(NGN)是融合话音、数据、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网络, 下一代网络(NGN)是融合话音、数据、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网络, 具有将业务提供与呼叫控制分开,将呼叫控制与承载连接分开的基本 特点,软交换位于下一代网络的控制层面,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设备 之一。 软交换技术作为NGN中的核心技术,吸取了IP、ATM、IN和 软交换技术作为NGN中的核心技术,吸取了IP、ATM、IN和 TDM等众家之长,借鉴了业务由第三方开发实现这一思想,形成分层、 TDM等众家之长,借鉴了业务由第三方开发实现这一思想,形成分层、 全开放的体系架构,使得各个运营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全部或部 分利用软交换体系的产品,采用适合自己的网络解决方案,在充分利 用现有资源的同时,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软交换的发展因而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控制功能模块,软交换为下一代网 络(NGN)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提供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我国 (NGN)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提供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我国 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对软交换的定义是:“ 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对软交换的定义是:“软交换是网络演进 以及下一代分组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 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同 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 提供可编程能力。” 提供可编程能力。”
第1章 概
1.1 1.2 1.3 1.4 1.5 交换的基本概念 交 换 方 式 下一代网络简介 小 结 习 题


1.1
交换的基本概念
对电信行业而言,交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传 统的步进制交换机,到纵横制交换机,直至程控数字交换 机和异步传输模式(ATM)交换机都离不开交换的概念。所 机和异步传输模式(ATM)交换机都离不开交换的概念。所 谓交换就是在公共网络的各终端用户之间,按所需目的地 来互相传递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的信息。对传统的电 信行业,20世纪实际上是一个以交换为核心的世纪。在新 信行业,20世纪实际上是一个以交换为核心的世纪。在新 世纪到来的时候,其实人们早已将交换概念的内涵扩展了, 其外延一直延伸至广义的信息交换。这样做,一方面丰富 了交换的概念,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些困惑。所以我们说 人类技术的进步已经进入了一个交换新世纪。这里交换的 概念不仅涉及对延时敏感的话音,而且包含数据交换和视 频交换。也就是说,现在的交换概念不再是电路交换,也 不完全是分组交换,而是信息交换。
1.2.2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发展的, 它是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成一定的长度,每个部分叫做 一个分组。在每个分组的前面加上一个分组头,用以指明 该分组发往何地,然后由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的地址标志, 将它们转发至目的地,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进行分组 交换的通信网称为分组交换网。 分组交换能够实现不同类型的数据终端设备(含有不 同的传输速率、不同的代码、不同的通信控制规程等)之 间的通信,具有分组多路通信功能,数据传输质量高、可 靠性高。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 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1.2.1 电路交换方式
以电路连接为目的的交换方式是电路交换方式。电话 网中就是采用电路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的动作,就是在通 信时建立(即连接)电路,通信完毕时拆除(即断开) 信时建立(即连接)电路,通信完毕时拆除(即断开)电路。至 于在通信过程中双方传送信息的内容,与交换系统无关。 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网 和移动网(包括GSM网和 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网)和移动网(包括GSM网和 CDMA网 CDMA网)采用的都是电路交换技术,它的基本特点是采用 面向连接的方式 ,其优点是在通信过程中可以保证为用户 提供足够的带宽,并且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 较低,但同时带来的缺点是网络的带宽利用率不高,一旦 电路被建立不管通信双方是否处于通话状态,分配的电路 都一直被占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