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教师寄语:
• 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你自己不逼你 自己而已!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概念: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 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的三个环节: •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 2.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 3.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三)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 比较初侵染和再侵染
• 初侵染 概念:越冬越夏后的病原物,在寄
•
主生长期进行的第一次侵染
• 取决条件:初侵染量的多少
• 防治措施:只要集中力量消灭初侵
• 染源或防止初侵染的发生
• 例子:小麦黑穗病、棉花枯黄萎病
•
线虫病、丛矮病
•
• 概念:在初侵染感病后新产生的
•
病原物通过各种传播方式
• 3.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 昆虫是传播病毒、类
病毒和植原体等病原物的主要传播介体。有些线 虫、真菌、菟丝子能传播病毒,鸟类能传播寄生 性种子植物。
• 4.人为传播 人们在进行农业活动中,常无意识
的帮助病原物的传播。如调运带病种子、苗木、 接穗、植物产品及其包装材料,使用带有病残体 又未完全腐熟的农家肥,以及各种农事操作都能 传播多种病原物。这种人为传播帮助病原物克服 了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了病区的扩 大和新病区的形成。
• 3.土壤 土壤是多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病株上或病株残体上的病原物都很容易掉落在土 壤里,成为下一生长季节的侵染源。
• 4.病株残体 绝大多数非专性寄生的真菌、细菌
都能在感病寄主的枯枝、落叶、落果、残根等组 织中存活,并以腐生的方式越冬越夏。因此,在 作物收获后,清洁田园,处理病残体,都有利于 杜绝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
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病理程序:即植物染病后,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发病植物外观表现出病态。
这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3.症状: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
4.病状:植物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为病状。
5.病征:植物病部表现出的病原物的特征,称为病征。
6.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称为病原。
7.非生物因素:是指周围环境的不良因素,包括不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栽培条件等。
8.生物因素(病原物):是指能够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简称病原物。
9.非传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是不能传染的,所以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10.传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也称侵染性病害。
11. 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12.多型现象:有些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类型的孢子,称为多型现象。
13.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称为单主寄生。
14.转主寄生:有的真菌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
15.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养分而生存的能力。
16.专性寄生物:这类寄生物的寄生能力最强,只有从活的寄主细胞中获得养分才能生存,当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后,寄生物也停止生长和发育。
(如植物病毒,植原体,部分真菌如霜霉菌、锈菌,大部分病原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一般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17.非专性寄生物:这类寄生物既能寄生,又能腐生,因此都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植物病害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的生理和形态异常,导致植物发育受阻、产量减少甚至死亡的一类疾病。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病原体入侵、定殖和繁殖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病原体入侵是植物病害侵染的第一步。
病原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植物体内,包括直接侵入、伤口侵入和寄生侵入等。
直接侵入是指病原体通过植物的气孔、毛细孔等直接进入植物体内。
伤口侵入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机械伤害或其他外界因素导致组织破裂,病原体利用这些破裂的组织进入植物体内。
寄生侵入是指病原体通过寄生植物、昆虫等中间宿主进入植物体内。
病原体入侵后,会在植物体内定殖并开始繁殖。
病原体定殖是植物病害侵染的第二步。
定殖是指病原体在植物体内选择合适的组织或细胞,并与之结合形成病斑或病疫。
定殖的位置取决于病原体的特性和植物的抗病性。
有些病原体选择在植物的叶片、茎秆等外部组织定殖,形成病斑;而有些病原体则选择在植物的内部组织、根系等部位定殖,形成病疫。
定殖后,病原体开始繁殖并释放出毒素,导致植物组织的损伤和病状的出现。
病原体的繁殖是植物病害侵染的最关键步骤。
病原体在植物体内通过分裂、孢子形成等方式进行繁殖。
分裂是指病原体细胞在植物组织内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增加数量。
孢子形成是指病原体通过分生孢子、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等方式产生孢子,用于传播和感染其他植物。
病原体的繁殖过程中,会不断释放出大量的病原体细胞或孢子,进一步感染植物或传播给其他植物,形成侵染循环。
总结起来,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可以概括为病原体入侵、定殖和繁殖三个阶段。
病原体通过入侵植物体内,定殖并开始繁殖,最终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了解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也需要加强病原体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水平,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2、环境条件影响:
以温度影响最大,和病原物发育的适温有关, 因为在植物体内,受外界湿度的干扰小。
(四)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此期是病原物大量增殖、扩大危害的时期。 真菌性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子等子实体,称为产孢期 新产生的病原物的繁殖体可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
5、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二)初侵染和再侵染
1、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 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 2、再侵染: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
病的过程叫再侵染。
根据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再侵染把病害划分为:
2、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子;
种子表面:烟草花叶病毒污染番茄、辣椒种子。 种子内:豆科植物的病毒病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
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等 ;
种薯:马铃薯病毒病、细菌性环腐病
种植后不但本身发病,还可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3、病株残体
③ 光照
(三)潜育期
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症状的时期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也
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时期。
1、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方式 :
1)局部侵染: 病原物局限在侵入点附近,形成局部的
或点发性的感染(潜育期较短),如真
菌性叶斑病。
2)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
病害的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病株残体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残体中存活,或
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
病残体上的病原物往往是土壤病原物的主要来源。
病原物的休眠体,一般先存活在病残体上,当残体腐烂和分解后,再 散落在土壤中。
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真菌:以孢子随气流和雨水传播; 细菌:多数由雨水和昆虫传播; 病毒:主要由生物介体、人为因素传播; 寄生性种子植物:种子可由鸟类、气流传播。
谢 谢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田间病株
多年生植物根、茎部:如苹果和梨的轮纹病、腐 烂病、病毒病以及枣疯病等。 田间杂草 :多种病毒病和细菌病 带病寄主:保护地内的寄主(黄瓜霜霉菌 )、自 生麦苗 、转主寄主等。
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子; 种子表面:烟草花叶病毒污染番茄、辣椒种子。
种子内:豆科植物的病毒病
一系列病变
寄主表现症状 病原开始传播
病程是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环节,既是 病原物侵染致病的过程,又是寄主发生病变而受 害或同时发生种种抵抗反应的过程。
目录
1
侵入前期(接触期)
2
侵入期
3
潜育期
4
发病期
侵入前期(接触期)
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到达能受到寄主外渗物 质影响的根围、叶围,即到达侵入部位形成各种 侵入结构的一段时期. 此期是病原物侵染过程的薄弱环节,防治的有利 阶段。
病害的侵染循环
植物保护学通论——植物病害分析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1、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由于受到病原
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植 物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 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植物这种偏离了正 常状态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要素: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
1.幼苗根部被害状 2.卵 3.卵内孕育的幼虫 4.性分化前的幼虫 5.成熟的雌虫 6.在幼虫包皮内成熟的雄虫 7.雄虫 8.含有卵的雌虫
9.产卵的雌虫
根结线虫病
菊花叶枯线虫病
牛松 墨 天
寄
主
传病介体
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
线虫一般以卵和幼虫在植物组织内或土壤中越冬。 田间主要通过灌溉水、土壤、人为活动等传播, 远距离主要通过种子、球根及花木的调运传播。
二、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
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症状分为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 病状: 受病后植物本身的异常表现。 病征:病原物在病部的表现。
病状
病害症状
变色 坏死 腐烂 萎蔫 畸形
病症
霉状物 粉状物 粒状物 脓状物
1.变色(discoluration)
• 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 细胞并未死亡。
二、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按病因不同,还可分为:
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1)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冻害; (2)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 (3)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过多与过少,如旱、涝、渍害
等。
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一、植物病害的发生过程 从病原物与寄主感病部位接触侵入,到引起植物表 现症状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病害的发病过程,简 称病程。病程大致可划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 四个时期。实际上病程是一个连续的侵染过程。 (一)接触期 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到开始萌发入侵称接触期。接触 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病毒、植原体 和类病毒的接触和侵入是同时完成的,细菌从接触到 侵入几乎也是同时完成的,都没有明显的接触期。
表真 皮菌 的孢 全子 过直 程接 穿 透 寄 主
病原物能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这与病原物
的种类、寄主的抗病性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环境 条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湿度和温度。大多数真菌 孢子萌发都离不开水分,甚至必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如蔷薇白粉病菌在相对湿度95%~98%时,萌发率为 99.2%,而相对温度在28%~30%时,萌发率只有53.5%。 南方的梅雨季节和北方的雨季,植物病害发生普遍而 严重;少雨干旱季节发病轻或不发病。适宜的温度可 以促进真菌孢子的萌发,并缩短入侵所需的时间。此 外,光照、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入也有一定影响。 保护性杀菌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病原物侵入。喷洒保 护剂、减少和保护伤口、控制侵染发生的条件,是防 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
嫁接
牛松 墨 天
寄 主
传病介体
松材线虫病
嫁接
松材线虫
三、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 使某种植物受到巨大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病害的流行。
病害流行的条件:有大量易于感病的寄主;有大量致病力强的 病原物;有适合病害大量发生的环境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 不可,而且必须同时存在。 1.病原物方面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的连续再侵染, 使病原物迅速积累。感病植物的长期连作,病株及其残体不加 清除或处理不当,均有利于病原物的大量积累。对于那些只有 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病害,每年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病 原物群体最初的数量。借气流传播的病原物比较容易造成病害 的流行。从外地传入的新的病原物,由于栽培地区的寄主植物 对其缺乏适应能力,从而表现出极强的侵染力,常造成病害的 流行。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1.什么叫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指当植物受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2.什么叫病状和病征?各举几个病例说明。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等。
马铃薯干腐病和甘薯软腐病。
类型定义分类1.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具体又可分为褪绿、黄化、花叶、红叶、脉明等类型。
2.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
坏死最常见的就是病斑,其它有叶枯、茎枯、穿孔、疮痂、溃疡等类型。
3.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幼嫩和多肉的组织易发生。
腐烂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
猝倒及立枯也是腐烂的类型。
4.萎蔫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
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萎蔫。
生理性萎蔫―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若及时供水,则植物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蔫―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供水不足所出现的凋萎现象,如黄萎、枯萎和青枯等。
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导致植株死亡。
5.畸形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
如矮缩、矮化、叶片皱缩、卷叶、蕨叶、瘤肿、丛枝或发根、徒长及变叶等。
病征是指寄主在发病部位出现的病原物的子实体。
由于病原物不同,植物病害病征常表现出不同的形状、颜色和特征。
其中常见的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等。
如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霜霉病,病部可见大量霜霉状物。
多种植物的白粉病和黑粉病等。
病征类型定义1.霉状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各种毛绒状霉层。
2.粉状物植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
3.锈状物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
4.粒状物植物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
5.脓状物植物病部在湿度较大时产生胶粘状、似露珠的白色或黄色脓状物,即菌脓,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胶粒。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侵染循环、防治
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真菌:以孢子随气流和雨水传播; 细菌:多数由雨水和昆虫传播; 病毒:主要由生物介体、人为因素传播; 寄生性种子植物:种子可由鸟类、气流传播。
病害的类型
病害
非浸染性病害
浸染性病害
病毒病
细菌病害
真菌病害
高等真菌
低等真菌
非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也
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时期。
1、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方式 :
1)局部侵染: 病原物局限在侵入点附近,形成局部的
或点发性的感染(潜育期较短),如真
菌性叶斑病。
2)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
引起全株性的感染(潜育期较长) ;如枯 黄萎病、枣疯病等,这些病原物可通过 输导组织扩展,形成系统性病害。
2、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子;
种子表面:烟草花叶病毒污染番茄、辣椒种子。 种子内:豆科植物的病毒病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
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等 ;
种薯:马铃薯病毒病、细菌性环腐病
种植后不但本身发病,还可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3、病株残体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的防治策略
流行特点不同,防治策略不同 防治单循环病害,消灭初始菌源很重要,除选用抗病 品种外,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消毒、拔除病株 等措施都有良好防效。
防治多循环病害主要应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
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
(三)病原物的传播
1、气流传播:自然传播的最远方式。如小麦条锈病菌的夏孢子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二、 侵染循环
定义: 定义:指病害从一个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 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病害循环。 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病害循环。 主要涉及三个环节: 主要涉及三个环节: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 2、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 3、病原物的传播 、
(一)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定义: 定义 : 指病原物如何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或收获
2)多循环病害: 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 )多循环病害: 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多为局部侵染的病害,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 多为局部侵染的病害,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 原物的增殖率高; 原物的增殖率高; 病原物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的条件下会迅速死亡, 病原物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的条件下会迅速死亡,越冬率 低而不稳定。 低而不稳定。 病害数量增幅大,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 病害数量增幅大,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 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有称“单年流行病害” 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有称“单年流行病害”。
根际分泌物对病原物的影响
1)诱发病原物积聚: )诱发病原物积聚: 积聚 2)刺激休眠体和孢子的萌发: )刺激休眠体和孢子的萌发: 萌发 3)营养:伤口侵入的病原物,先在伤口吸收死亡细胞 )营养:伤口侵入的病原物, 的营养物质,生长后侵入。 的营养物质,生长后侵入。
(二)侵入期: 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一段时期 1、侵入途径: 、侵入途径:
5、介体 、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02
病原物基础
病原物的定义和分类
病原物的定义
病原物是指能够引起园林植物病害的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
病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可以将病原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如真菌 性病原物、细菌性病原物、病毒性病原物等。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病原物的寄生性
病原物必须寄生在园林植物上才能生存和繁殖,它们通常通过与植物建立共生关 系来获取营养和能量。
侵染循环的完成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完成从越冬到再次越冬的过程,即完成了一个侵染循环。
病原物在侵染循环中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气候、土壤、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
05
防治策略
加强植物检疫
建立严格的植物检疫制度
对引进的园林植物进行严格的检查,防止带有病原菌的植物进入 园林系统。
园林植物病害的分类
• 根据病原的不同,园林植物病害可以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其中,侵染性病害是指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病 害,如真菌、细菌、病毒等;非侵染性病害则是由环境因素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引起的,如营养失调、水分过多或不足、 光照不足等。
园林植物病害的危害性
• 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会产生不同程度 的影响,轻则影响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重则导致植 物死亡,给园林景观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因此,对于 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治,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有效地控 制其发生和蔓延。
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过度 湿润,降低病害的发生。
清除落叶和枯枝
及时清理园林中的落叶和枯枝,减少 病原菌的越冬场所,降低病害的发生 率。
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
使用生物农药
采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微 生物杀菌剂、昆虫生长调节剂 等,具有高效、低毒、环保等
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延续发病的过程,它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病原物的传播。
一、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由越冬的病原物在植物生长期引起的初次侵染称初侵染.在初侵染的病部产生的病原体通过传播引起的侵染称为再侵染.在同一生长季节,再侵染可能发生许多次,病害的侵染循环,可按再侵染的有无分为:1、多病程病害:一个生长季节中除初侵染过程外还有再侵染过程,如梨黑星病,各种白粉病和炭疽病等属于这类病害。
2、单病程病害:一个生长季节只有一次侵染过程,如松落叶病,槭黑痣病属于这类病害。
对于单病程病害每年的发病程度取决于初侵染多少,只要集中消灭初侵染来源或防止初侵染,这类病害就能得到防治.对于多病程病害,情况就比较复杂,除防治初侵染外,还要解决再侵染问题,防治效率的差异也较大。
二、病原物越冬许多植物到冬季大都进入落叶休眠或停止生长状态.寄生在植物上的的病原物如何渡过这段时间,并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侵染,这就是所谓越冬问题.越冬是侵染循环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掌握这个环节常常是某些病害防治上的关键问题,病原物越冬的场所有以下几个:1、感病寄主:感病寄主是园林病害最重要的越冬场所,树木不但枝干是多年生的,常绿针阔叶树的叶也是多年生的,寄主体内的病原物因有寄主组织的保护,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安全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
2、病株残体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细菌都能在因病而枯死的立木,倒木,枝条和落叶等病残体内存活或以腐生的方式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彻底清除病株残体等措施有利于消灭和减少初侵染来源。
3、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种子及果实表面和内部都可能有病原物存活.春天播种时成为幼苗病害侵染的来源.种子带菌对园林树木病害并不重要.苗木,接穗,插条和种根等上的病原物作为侵染来源与有病植株情况是一样的。
4、土壤,肥料土壤,肥料也是多种病原物越冬的主要场所,侵染植物根部的病原物尤其如此.病原物可以厚垣孢子,菌核等在土壤中休眠越冬,有的可存活数年之久.病原物除休眠外,还以腐生方式在土壤中存活.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存活能力的强弱,可以分为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土壤寄居菌必须在病株残体上营腐生生活,一旦寄主残体分解,便很快在其他微生物的竞争下丧失生活能力.土壤习居菌有很强的腐生能力,当寄主残体分解后能直接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接触阶段:病原体与寄主植物发生接触,通常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植物部分(如叶片、茎等)或接触受感染的工具、人员等。
此阶段病原体会附着在寄主表面。
2. 附着阶段:病原体附着在寄主植物表面后,通过分泌胞外多糖等物质形成粘附结构,以便更好地固定在寄主表面。
3. 入侵阶段:在附着阶段完成后,病原体会通过一些特殊结构(如菌丝、根须等)侵入寄主植物的组织。
入侵途径可以是通过伤口、气孔、根尖等。
4. 扩散阶段:在寄主植物内部,病原体会迅速扩散并感染更多的寄主组织。
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病原体分泌一些抗寄主物质,抑制寄主免疫反应。
5. 繁殖阶段:一旦病原体侵入寄主并适应环境,它会开始繁殖并产生更多的病原体。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体内或体外的方式传播给其他植物。
6. 寿命阶段:病原体在寄主植物内部生活的时间通常是有限的,一旦它们消耗了寄主提供的养分,它们会死亡或进入休眠状态,等待下一次侵染机会。
侵染循环指的是病原体从一个寄主植物到另一个寄主植物的传
播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如空气传播、昆虫传播、土壤传播等。
不同病原体的侵染循环时间和传播途径也各不相同。
了解病害的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对于病害的防治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第三-五节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五节植物病害的诊断
二、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病害循环:是指侵染性病害从一个生长季 节开始发生, 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 的过程。它包括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 染等环节, 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都能 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一)病害的侵染过程
侵入前期
侵
侵入期
染
过
潜育期
程
发病期
第三节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和寄 主的抗病性
• 1、病原物的寄生性 • 指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 • 2、寄生物分类 • 按照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能力的大小, 可
以把病原物分为4种类型。
(1) 专性寄生物(严格寄生物)
• 寄生能力最强, 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 织中获得营养, 所以也称为活体寄生物。
2、植物抗病性的类型
• (1) 免疫 • (2) 抗病 • (3) 耐病 • (4) 感病 • (5) 避病
抗接触
植物方面
1、按
抗侵入
照发
抗
生的
抗扩展
病 性
时期
抗损害
植物组织结构
固有的特点,如表 面茸毛、密生腊质 层、木栓化等。
机
制
结构抗
生化反应
2、抗 病机理
病性
生物化学 抗病性
植物分泌抑菌
物质、如葱蒜素、 酚、帖、萘和植物 保卫素等物质
• 主要分为自然动力传播、主动传播和人为 传播三大类
• 自然动力传播
(1•)气流: 风力可以将病 菌传到较远的 地方。小麦锈 病菌的夏孢子 可随风传到 1000公里以外
• ② 雨水传播某些真菌、细菌和线虫可以通 过雨水传播。雨水传播的病害, 一般传播 距离较短, 对这类病害的防治, 应注意控 制当地菌源, 防止灌溉水从病田流向无病 田。
病害的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 (三)潜育期
• 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症状 为止这一段时期,称潜育期。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 主植物体内生长、蔓延、扩展和获得营养物质、水 分的时期。潜育期的长短与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 寄主的生长情况,抗病性以及环境条件都有关系。 如病毒、类病毒、植原体所引起病害的潜育期一般 在3~27个月,常见的叶斑病潜育期一般为7~15d,幼 苗立枯病潜育期只有几个小时。
• (二)侵入期
•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这一段时期,称 侵入期。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一般有三种:
• 伤口侵入 伤口的种类很多,如修枝伤、叶痕、虫 伤、灼伤、冻伤及机械损伤等。病毒和植原体从伤 口侵入,寄生性较弱的细菌如棒杆菌、野杆菌、欧 氏杆菌多从伤口侵入,许多兼生真菌也从伤口侵入, 内寄生植物线虫多从植物的伤口和裂口侵入。
• 环境条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温度,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升高,潜育期缩短。如毛白杨锈病,在13℃以 下,潜育期为18d;15~17℃为13d;20℃为7d。了解 潜育期是植物病害预测预报的主要依据。
• (四)发病期
• 从寄主开始表现症状而发病到症状停止发展为止这 一段时期,称发病期。这一阶段由于寄主受到病原 物的干扰和破坏,在生理上、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的 病理变化,继而表现在形态上,病部呈现典型的症 状。植物病害症状出现后,病原物仍有一段或长或 短的扩展时期。叶斑和枝干溃疡病斑都有不同程度 扩大,病毒在寄主体内增殖和运转,病原细菌在病 部出现菌脓,病原真菌或迟或早都会在病部产生繁 殖体和孢子。在外界环境条件中,温度、湿度、光 照等对真菌孢子的产生都有一定影响。植物病害症 状停止发展后,寄主病部组织呈衰退状态或死亡, 侵染过程停止。病原物繁殖体进行再侵染,病害继 续蔓延扩展。
锈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_图文
❖ 有性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比无性孢子更窄,且要求较低的温度。 白粉菌:晚秋才产生闭囊壳,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 子囊菌:有性孢子越冬后的落叶中产生,其发育过程需要一个低温 阶段。
2、湿度
➢ 在实验室中,对未产生子实体的病组织,常用保湿 的方法促其产生子实体。
2)多循环病害: 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 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 多为局部侵染的病害,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 原物的增殖率高;
❖ 病原物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的条件下会迅速死亡,越冬率 低而不稳定。
❖ 病害数量增幅大,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 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有称“单年流行病害”。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
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等 ;
种薯:马铃薯病毒病、细菌性环腐病
种植后不但本身发病,还可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
3、病株残体
❖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残体中 存活,或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
❖ 病残体上的病原物往往是土壤病原物的主要来源。
1)直接侵入: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侵入。 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寄生性较强的真菌(如白粉病
, 2)自然孔口:锈气菌孔,、炭水疽孔、菌皮属等孔、真蜜菌)腺等; ,以气孔最为重要。
多数真菌和细菌,真菌以芽管、菌丝或侵染丝侵入; 3)伤口侵入:机械损伤、自然伤口。
弱寄生的真菌、许多细菌、病毒
根据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再侵染把病害划分为:
1)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 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危害作用很小的病害。
2)❖多多为循种环传病或害土:传的系统性病害;
植物病害诊断—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和发生流行(植物保护技术课件)
侵染性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1.预测的依据
在病原物方面:病原致病力的变化和数量,包括初侵染 来源的数量和传播方式等情况。
借昆虫传播的病害:介体昆虫的发生规律。 寄主方面:当地主要品种的感病性、品种布局、种植方 式以及植株生育状况。 环境方面:全面分析当地气象资料和作物栽培条件。
2.长期预测
长期预测是预测一个生长季节或一年,以致 几年的病情变化。
植物病原线虫
植物病原线虫的一般性状
大多数植物病原线虫体形细长,两端稍尖, 形如线状,多为乳白色或无色透明,需要用显微 镜观察。线虫体长约0.3~lmm,个别种类可达 4mm,宽约30~50μm。雌雄同型的线虫雌成虫 和雄成虫皆为线形,雌雄异型的线虫雌成虫为柠 檬形或梨形,雄成虫为线状。线虫虫体分唇区、 胴部和尾部。虫体最前端为唇区。胴部是从吻针 基部到肛门的一段体躯。尾部是从肛门以下到尾 尖的一部分。
3.中短期预测
中短期预测是对一个生长季节内,十几天或 几十天的病情变化进行预测。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寄主 发病的过程。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侵入前期 侵入前期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
感病部位接触,并产生侵入机构为止 的阶段。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侵入期
半寄生植物:植物本身具有叶绿素,能够进 行光合作用来合成有机物质,但由于缺乏根系而 需要从寄主植物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其导管与 寄主植物的导管相连
(2)寄生性植物的致病性 (3)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
寄生性植物靠种子繁殖。 被动传播:种子主要依靠风力、鸟类和种子 调运传播。 主动传播:成熟时果实吸水膨胀开裂,将种 子弹射出去。
侵入期是指病原物从侵入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 的阶段。
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推动智慧农业建设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智慧农业建 设,实现对园林植物病害的实时监测 和精准防控,提高病害防治效率和效 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 • 侵染循环的主要环节 • 侵染循环的研究方法 • 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病害的定义与分类
病害定义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的侵染、环境的不适宜或者是人 为的干扰,正常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生长不良、甚至整株死亡的 现象。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直接杀死病原物,或抑制病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控制病害的 传播。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如菌类、昆虫等)来控制病原物的传播,维持生态平衡, 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园林设计与管理的改进
园林设计
合理配置植物,避免使用易感品种,从设计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园林管理
加强园林植物的日常养护管理,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的发生。
06
结论与展望
侵染循环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保护园林植物资源
园林植物病害对城市环境和生 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研究其 侵染循环有助于科学防控病害
,保护园林植物资源。
推动病害防治研究
对园林植物病害侵染循环的研究 ,有助于深入了解病害发生发展 的过程和机制,为病害防治研究 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城市生态建设
良好的园林植物病害防治措施能够 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环境 质量,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雨水将病原物从植物表面冲洗到土壤中,或 使病原物在植物之间相互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
• • • • • 1.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2.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3.比较初侵染和再侵染 4.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5.比较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
• 谢谢观赏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主讲人:刘阳阳 课型:新授课
• • • • • •
教学目标: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的场所 2.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3.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4.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5.植物病害流行的类型
• • • • • • • •
教学难点: 1.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2.植物病害流行的类型 教学重点 : 1.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2.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3.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4.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 3.土壤 土壤是多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病株上或病株残体上的病原物都很容易掉落在土 壤里,成为下一生长季节的侵染源。
• 4.病株残体 绝大多数非专性寄生的真菌、细菌
都能在感病寄主的枯枝、落叶、落果、残根等组 织中存活,并以腐生的方式越冬越夏。因此,在 作物收获后,清洁田园,处理病残体,都有利于 杜绝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 大量的感病寄主植物:病原物没有碰到感病的寄 主植物,病害就不会发生。因此感病寄主的数量 和分布是病害能否流性以及流行程度的基本因素 之一。大面积种植同一感病品种,容易造成病害 流行。即使是抗病品种,若长期单一大面积的种 植,也会因病原物小种的变异而造成病害流行。 因此,在制定种植计划时,要考虑到品种的合理 布局和品种轮换,以减轻病害流行程度。
• 3.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 昆虫是传播病毒、类
病毒和植原体等病原物的主要传播介体。有些线 虫、真菌、菟丝子能传播病毒,鸟类能传播寄生 性种子植物。
• 4.人为传播 人们在进行农业活动中,常无意识
的帮助病原物的传播。如调运带病种子、苗木、 接穗、植物产品及其包装材料,使用带有病残体 又未完全腐熟的农家肥,以及各种农事操作都能 传播多种病原物。这种人为传播帮助病原物克服 了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了病区的扩 大和新病区的形成。
• 教师寄语:
• 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你自己不逼你 自己而已!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概念: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 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的三个环节: •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 2.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 3.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 (1)气流传播 这就是病原真菌传播的主要方
式。真菌孢子数量大,体积小,质量轻,容易随 气流传播。 • (2)雨水传播 雨水传播是普遍存在的 ,但其传 播距离较近。植物病原细菌和部分具有胶性的真 菌孢子必须经过雨水溶解后,才能散出或随水滴 的飞溅而传播。所以,雨水是这类病原物传播必 不可缺少的条件。
• 2.植物病害流行的类型 • 单循环病害 是指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
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一类 病害。如小麦黑穗病、线虫病,棉花枯黄、萎病、 小麦黑粉病、丛矮病。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 的全株性病害。病害流行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越冬 越夏的初侵染菌量。这类病害发生的特点 是初次 发病后,田间发病率就基本稳定,病害潜育期长, 受环境田间的影响小。病原物的数量是逐年积累 的,若干年后才能达到流行程度。因此,也称为 “积年流行病害”
• 5.肥料 不少病原物可随病残体或休眠组织混入
各种肥料中,若肥料未充分腐熟,病原物又可随 粪肥带到田间,成为初侵染源。所以,各类农家 肥必须先充分腐熟,再使用,以防止病原物在田 间造成危害。 • 6.传病介体 经昆虫等传病介体传播的持久性病害, 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越夏。
(二)病原物的传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越冬越夏的病原物必须传播到感病寄主植物上, 才能发生初次侵染,植物发病后新产生的病原物 也要经过传播,才能引起再侵染。病原物的传播 可分为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两类。 • 1.主动传播 是病原物自身的活动引起的传播。 如真菌游动孢子和有鞭毛的细菌可在水中游动。 这种传播距离和范围很有限,仅对病原物的传播 危害期一定的辅助作用。 • 2.被动传播 绝大多数的病原物借助外力进行传 播,即被动传播。被动传播的作用远远大于病原 物的主动传播。其传播的方式有:
• 多循环病害 是指在一个生长季节中,不仅有初
侵染而且有多次再侵染的一类病害。如稻瘟病、 小麦锈病、白粉病、软腐病等,这类病害主要由 气流和雨水传播。主要取决于初侵染菌量的多少 和再侵染的次数田间病害的发生有一个明显的由 点到面、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这类病害的特点 是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受环境条 件影响很大,田间病害数量增长很快,可以在一 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流行,因 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 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实际上就是寄主植物 收获后,病原物怎样度过寄主非生长季节, 并引起下季再度发病的问题。 • 一般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就是下一生长 季节病害发生的初次侵染源。了解病原物 的越冬越夏方式和场所,并及时消灭和减 少病原物,可减轻下一季节病害的严重发 生。
• 1.田间病株 两年生或多年生的病株不仅是当年
• 适宜的环境条件 在前两个因素具备的前提下,
病害能否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主要是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和栽培条件。 气象条件中以温度、湿度和光照对病害流行影响 很大;栽培条件中轮作或连作、肥水管理、品种 布局和病害流行的关系密切;土壤条件主要是土 壤温度、湿度和土壤特性对寄主植物的根系和土 壤中病原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 强致性的病原物 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存在是病
害流行的先决条件。病原物生理小种的变化,即 新的生理小种的产生往往是引起病害流行的重要 因素。对于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其流 行程度取决于越冬越夏的初侵染菌量;对于有多 次再侵染的病害,其流行程度不仅取决于越冬越 夏的初侵染菌量,还取决于病原物的繁殖速度和 再侵染的次数,若病害潜育期短,病原物繁殖速 度快,积累多,再侵染次数多,病害就容易流行。
(三)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 比较初侵染和再侵染 • 初侵染 概念:越冬越夏后的病原物,在寄
• • • • • • 主生长期进行的第一次侵染 取决条件:初侵染量的多少 防治措施:只要集中力量消灭初侵 染源或防止初侵染的发生 例子:小麦黑穗病、棉花枯黄萎病 线虫病、丛矮病
•
•
• • • • • • • • •
的病原物的来源,往往也是病原物休眠越冬的场 所。所以,处理田间病株、清洁田园、铲除杂草 等都是消灭病原物初侵染来源、控制发病的重要 措施。 • 2.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菌核、菟丝子的 种子、线虫的虫瘿混在种子中越冬、越夏;所以, 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或进行苗木、种薯接穗消毒, 对控制病害的扩散十分重要。
概念:在初侵染感病后新产生的 病原物通过各种传播方式 引起的侵染 再侵染 取决条件:再侵染的次数 防止措施:除了控制初侵染源外,在寄 主生长期还要根据田间病害 发生情况和环境条件,采取 各种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例子:水稻稻瘟病、小麦锈病、白粉病
(四)植物病害的流行
• 1.病害流行 • 概念:植物病害在一个地区短期内大面积严重发 生,并对作物造成重大损失的现象。 • 1.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 是由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三方面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侵染性病害流行的因素与植物病 害发生的因素基本一致,即有大量的感病寄主植 物、有强致性的病原物、适宜的环境条件,三者 缺一不可,只要有一个因素不具备,病害就不可 能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