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考情呈现
目录
1.体味文化
高考试题
10年广东选;10年天津 主;11年山东主、安徽 主;12年广东选、江苏 选、安徽选
所涉考点
文化的特点(物质载体);文 化的力量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2.文化与经济、10年全国主、 江苏主、 政治 北京选、福建主、浙江 主;11年江苏选、安徽 主、天津选、主;12年 广东选(09年浙江主) 1.感受文化影 响 10年广东选、天津选; 11年全国主、山东主、 浙江选、天津主、北京 主、广东选;12年北京选 10年全国主;11年全国 主、山东主、安徽主、 福建选、北京主(09年 浙江主)
其他重要问题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开展文化交流的意义 3.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 5.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意义 6.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分析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必要性 7.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分析建设核心价 值体系的必要性
第二单元:文化继承与创新
单元特点:逻辑清晰,命题点多,全面深入复 习


古梯田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是中国水土保持系统工 程的范例。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和广西龙脊梯田 是我国三大古梯田。三大古梯田之美,在于“森林、水系、梯田 、村寨”四素同构。今天,人们又发现了农耕价值中蕴含着新的 价值,首先是古梯田的文化价值,其开发与保护将使古梯田的旅 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得到提升,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领域; 其次,古梯田积淀的厚重的生态理念和建管经验,为现代坡耕地 治理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我们要保护古梯田,限制过 度开发,实行生态补偿,并加强古梯田恢复和配套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保护古梯田 的意义。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保 护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保护古梯田有利于更好地认 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展现古代农业的成就。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古梯 田积淀的厚重的生态理念和建管经验,为现代坡耕地治理工程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古梯田的开发与保护, 将使古梯田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得到提升,对经济发展起巨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家乡人物(风物)志选题指导(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家乡人物(风物)志选题指导(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家乡人物(风物)志选题指导教材分析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它是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提到:“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通过开放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参与传播建设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材安排的三个学习活动分别采取访谈、调查、建议的形式展开。

由于学生此前少有对文化生活的深度访谈、调查与研究,教师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方法的指导,关注教材中学习资源的阅读与运用;要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机会,完成选题论证、访谈与调查的设计;要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通过以上活动来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在阅读、实践与表达中拓展视野,提高对家乡文化生活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为此,我们可以确定如下学习目标和课时安排。

学习目标:1. 通过关注与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

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2. 学习访谈、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技能,关注访谈问题的设计和访谈对象的选择。

以“人物志”或“风物志”的形式为家乡留一段记忆。

3. 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在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学习调查材料收集、处理与分析,能合理地制订调查大纲或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并撰写调查报告。

4. 在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并了解建议书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课时安排第1课时:“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的选题确定、访谈设计第2课时:“家乡人物(风物)志”的写作指导第3课时:“家乡人物(风物)志”的分享与评价第4课时:“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调查准备、方法指导第5~6课时:调查报告写作第7课时: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互评与修改第8课时:“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书的写作指导第9课时:建议书反馈交流及活动反思交流学情分析放假之前,我们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任务:了解浏阳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参考《学法大视野》第四单元的相关知识,试着为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做好选题。

【新教材】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统编高一上册第四单元“家乡(宜章县)文化生活”单元设计高一语文组教材分析:“家乡文化生活”是一个大视角、小切入的研究模块,以参与家乡文化生活为主题,把语文研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触摸了历史和岁月留下的痕迹,见识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更锻炼了学生分析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采访、考察、调研和查阅文献等方式重新认识家乡,培养学生交流协作、思考探究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对家乡的情感与文化认同。

课标内容: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研究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

课标解读: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研究行为:研究剖析、评价文化现象实践行为: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研究结果:增强文化自本任务群的目标与内容:家乡文化生活任务一从了解到深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书籍文献等,了解家乡风俗。

再走街串巷,通过访问、考察,呈现对家乡文化生活的关注、了解与参与;任务二总结和反思:撰写风物志,呈现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反思;任务三共建或传承:写发起书,增进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任务评价标准:任务一能够确定最具有家乡文化特点的人、事、景、物;能够描述与评价以上人、事、景、物蕴涵的文化精神;理解家乡文化生活这一概念内涵,并能列举家乡文化生活现象。

任务二可以对所列家乡文化生活现象作归因、定性,并评价其影响与代价;可以简要归纳综合家乡文化特点,并了解其优长与缺乏。

任务三在充分理解家乡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家乡文化的发展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家乡文化生活任务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背景】通过当代文化参与提升语文素养,完成教材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活动目标】1.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见证时期的变迁,思考家乡与自我成长之间的联系关系,丰富生命体验。

高中必修三政治教案

高中必修三政治教案

高中必修三政治教案【篇一: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篇二: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塑造人生》精品教案】课题: 文化塑造人生● 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比较少,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优秀的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 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学生情况分析高二的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理性思考的能力正在形成中,本课知识贴近生活,且前一个框题的学习为本框相关难点知识做了铺垫,所以由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是学生能够做到的。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共享,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文化的含义2.文化的特点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小试牛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要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肯定了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合理的成分。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并不是消极被动,毫无目的。

只有积极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才能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

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过渡: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化殿堂,感受文化力量。

情境导入:(1)总有一首诗、一篇文章、一部文学作品让你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2)总有一部电影、电视剧曾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文化生活》课程与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课程与教材分析

四《文化生活》教材的设计理念
教材的目标理念: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 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体现 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 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增强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吸引力。
教材的方法理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
性,着眼思想政治教育和方向引导的实效性。 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 点,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选择正确的人生观、认同正确 的价值观。
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 必修内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 构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课程结构的新界定
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
构成。 课程模块相对独立、平行开设,为课程设置 和教学安排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设计空间。 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学科背景,但不是固 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整合。
三是文化生产、管理、运营的体制和策略,通过完
善的、高效的体制和策略,把文化创新、经济参与 和高科技的支持,组合和协同成为一种整然有序、 运转灵便、功能强劲的系统工程。 四是充足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储备,并 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种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 神和国际视野,深晓国际行情和规则,并能加以富 有责任心和创造力的运用。
必修课的基本框架
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 (物质文明) 核心概念:市场经济
思想政治2 政治生活 (政治文明) 核心概念:民主政治
思想政治4 生活与哲学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核心概念:求真务实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 (精神文明) 核心概念:先进文化
课程标准的设定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案设计:文化生活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案设计:文化生活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案设计:文化生活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案设计:文化生活。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1、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2、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再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文化生活教学计划(1544字)一、教学目标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文化创新的意义,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修养水平。

4、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首先目标。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其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建设。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精神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社会上还存在着落后、腐朽文化。

因此,设置本模块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基本思路第一单元的现象入手讲清文化概念,讲文化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第二单元讲文化发展问题,横向讲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讲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纵向讲文化传承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进而讲文化创新(源泉、作用、途径)。

第三单元在前两个单元从总体上讲文化的基础上,专门讲中国的文化,一是从中华文化的历程说明它源远流长,二是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讲凝结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之魂,要大力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

最后第四单元再专门讲当代中国的文化,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现实的文化选择入手,讲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讲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即思想首先建设。

全书既从总体上讲文化,又专门讲了中华文化,特别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概览了文化现象,又深入到文化的本质与规律;从历史和现实中,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中深入探讨文化。

3、基本结构(1)文化与生活①文化与社会a、体味文化;b、文化与经济、政治。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a、感受文化影响;b文化塑造人生③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2)文化发展①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a、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山西讲座《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山西讲座《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 – –
特点
文化的特点 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大众传媒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的特点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 – –
表现
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 传统文化的表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表现
•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当代民族精神的
关系是什么?
• 中华文化是传统文化吗?怎样认识中华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的说法对吗?
基本概念图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时代意义:革 命、建设、改 革时期不断丰 富民族精神的 表现
结构图
• • • • 易混点民族精神 文化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文化发 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社会 实践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 流、借鉴和融合。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途径
文化影响人的途径 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途径(根本、基本)
文化模块主干知识对比

– – – – – – – – –
原因
影响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 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 发展先进文化的原因 发展大众文化的原因 出现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

课程的基本目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设计与实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设计与实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设计与实施——理解与对话:“家乡文化生活”的语文之旅【任务群解读】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是一个活动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

课标中明确,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主要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有以下几点。

1.聚焦特定文化现象,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编制调查提纲,访问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就如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反映国人审美追求等展开交流研讨。

2.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解释文化现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3.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本单元以家乡文化生活参与为载体开展语文学习,涉及四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分别为:理解家乡文化生,学习访谈与“志”的写作,学习调查知识与调查报告的写作,学习写建议书提出建议。

其中涉及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主要有两项:一是访谈,二是调查。

访谈既是调查的一种方式,也有其相对独立性。

访谈往往以口头形式进行,围绕特定目的,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说明问题。

面对面的访谈,如果技巧得当,往往能获得很多直观的素材,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访谈前,学生要确定访谈目的、功能或理由,确定访谈时间、地点、进度;选择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确定访谈形式,设计问题,准备录音或摄像器材等。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学讲义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学讲义

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和继续传承。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化传承与创新
课程将探讨如何传承和发 扬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在 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文化创 新。
课程目标
理解文化生活的基本 概念和特点,提高对 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 尊重。
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 的兴趣和热情,提高 其文化素养和审美能 力。
掌握文化传承与创新 的方法和途径,培养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02
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际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不同文 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多元文化的
认知和理解。
国际文化交流需要注重平等、尊 重和包容的原则,同时也要注重 保护本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04
提升文化生活质量的途径
参与文化活动,丰富个人体验
01
参加音乐会、戏剧、艺 术展览等文化活动,感 受艺术魅力,丰富个人 体验。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文化体验提供了新的 形式,人们可以更加沉浸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
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创 造具有显著贡献。
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推动了产业升级和 创新。
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
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 就业化氛围有助于凝 聚社会共识,减少社会矛 盾和冲突。
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
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着外来 文化的冲击,因此需要加强传承和弘 扬。
推动跨文化交流
应对文化霸权
全球化也可能带来文化霸权和文化同 质化的问题,需要警惕并努力维护文 化的多样性和独立性。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材分析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本单元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三个角度,对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使学生把握文化本体特征,了解传播、继承与创新三者的关系:文化传播是多渠道多方式的,这根源于其本身的多样性,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在交流中进行的。

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否则文化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应该在发展中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都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

因此,在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

本单元与第一单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理解。

在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中,学习的是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探讨了作为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文化与其他两大领域经济、政治的关系,并且集中讨论了文化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和塑造,从而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此单元中谈到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文化内在特征为推动力的。

文化的继承、传播、创新必然影响到它和经济、政治的关系,同时文化对人也有全面影响,所以自然与人的性格塑造关系密切。

本单元中介绍的文化本体特征为第三单元理解文化核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谈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特点,以及民族精神弘扬的重要性,提倡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应该看到,要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必须采取第二单元所讲到的正确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态度与方法。

本单元介绍的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也是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

第四单元通过讨论选择文化生活、发展先进文化、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重点介绍了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核心问题,呼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教案: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教案: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2、学法:针对高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够深入实际生活,感悟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身边普通百姓有哪些文化生活?具有什么特点?
由每组的小组长发言,把他们街头调查到的现象呈现出来。
如:有的市民喜欢逛逛赣州书城,淘书、淘碟;有的老年市民喜欢跳扇子舞、舞剑、下象棋、看赣南采茶戏等
讨论结果展示一:呈现相关图片和资料。如感动中/programs/view/YNQJWRpEVbk
1、喜
(1)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2)表现:P87①②③④
讨论结果展示二:呈现相关图片和资料。如网络恶搞现象;婚庆节目渲染不正确婚姻观,崇尚拜金主义;竞技性娱乐节目中,常以失败者的被捉弄与受挫为乐;综艺类的节目中,常出现荤段子、暴露镜头等
得出结论:(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问题探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是不是都是积极的?请结合课本87页的两个观点,结合自身实际,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讨论,初步形成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明确文化生活的复杂性,形成基本的辨别能力。
二、文化9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1331779330239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D6%D0%B9%FA%CE%E5%C1%F9%CA%AE%C4%EA%B4%FA%C6%D5%CD%A8%C8%CB%B5%C4%C9%FA%BB%EE&s=0#pn=21

文化生活: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文化生活: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材分析:本课开始介绍文化的个性之一:中华文化的特点,本框共分三目:古代辉煌的历程;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明确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之——文字;了解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史书典籍;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理解中共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2.能力目标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教学难点:如何复兴中华文化教法:讲授法、探究学习法、实例教学法、情感体验法教具:投影仪、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问: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请学生回答后,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

二、导入新课展示故宫博物院精美瓷器珐琅背景歌曲《青花瓷》导入。

综观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我们不禁会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有哪些基本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三、讲授新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投影:有关古代文明的图片、文字资料探究:(1)请学生阅读材料(2)请同桌共同探究(3)请学生举手回答(4)教师评价,指导投影:同为古老的人类文明,其他文明皆因外族的入侵,或湮灭,或被同化,或中断并沉睡千年。

而中国历史上也曾有其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情况,可是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这些少数民族所消灭、同化,反而被这些民族所接受,并不同程度地同化了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1、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讲授: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有四大文明古国,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 第四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 第四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

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本课由两框教学内容组成。

即“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下设三目,即“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一目是探究活动导入。

结合针灸、京剧、书法等传统文化的发展,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接着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主要阐述传统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它又能够随着时代、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

所以说,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这个民族社会实践的反映,必然深深地打上该民族的烙印,传统文化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第三目主要阐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以及怎样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因为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而对其全盘肯定,或者因为其存在消极影响而全面否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正确的态度是辩证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共设三目。

第一目“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主要讲述文化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应对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挑战,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应该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

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

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只有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新文化,才能保持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从三个方面作了阐述。

从文化自身而言,思想运动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助推器,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思想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三目
讲述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分析了文化作为 一种软竞争力在当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 对我国的启示。
12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标的基本要求※
课标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 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 交融的意义。
课标1.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 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大精神力量的意义, 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8从社会发展看文化从人的发展看文化文化的概念文化影响的特点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知识结构9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文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给与一定的经济政治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一定的文化给与一定的经济政治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课标的基本要求10课标11
牢记尊重事实的常识。课改需要创新,创新应该建立在 不割裂现实的基础上。改革不是颠覆传统,不要在改革 中丢掉了许多好做法。
3
第一部分
教材内容及分析
4
全文的知识架构及内在逻辑
5
单元
主要内容
隐性逻辑
第一单元
是整本教材的绪论和总论。分别从文化与社会、 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文化的内涵和文 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性认识。

【新教材】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统编高一上册第四单元“家乡(宜章县)文化生活”单元设计高一语文组教材分析:“家乡文化生活”是一个大视角、小切入的学习模块,以参与家乡文化生活为主题,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触摸了历史和岁月留下的痕迹,见识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更锻炼了学生分析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采访、考察、调研和查阅文献等方式重新认识家乡,培养学生交流协作、思考探究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对家乡的情感与文化认同。

课标内容: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课标解读: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行为: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实践行为: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学习结果:增强文化自信本任务群的目标与内容:家乡文化生活任务一从了解到深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书籍文献等,了解家乡风俗。

再走街串巷,通过访问、考察,呈现对家乡文化生活的关注、了解与参与;任务二总结和反思:撰写风物志,呈现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反思;任务三共建或传承:写建议书,增进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任务评价标准:任务一能够确定最具有家乡文化特点的人、事、景、物;能够描述与评价以上人、事、景、物蕴涵的文化精神;理解家乡文化生活这一概念内涵,并能列举家乡文化生活现象。

任务二能够对所列家乡文化生活现象作归因、定性,并评价其影响与价值;能够简要概括家乡文化特点,并了解其优长与不足。

任务三在充分理解家乡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家乡文化的发展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家乡文化生活任务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背景】通过当代文化参与提升语文素养,完成教材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活动目标】1.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见证时代的变迁,思考家乡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联,丰富生命体验。

2.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

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

(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

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

(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桂东一中政治组胡建新提纲: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2)为什么要设置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2、《文化生活》课标解读(1)课标呈现方式解读(2)《文化生活》教学容分析1)《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2)《文化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及主要容3)《文化生活》教材的特点二、《文化生活》处理建议1、课程性质与理念2、《文化生活》基本的教学原则3、《文化生活》处理策略4、教学案例分析5、如何应对《文化生活》对教师的挑战《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P24 P27(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容。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

《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容。

(2)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文化生活》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一,时代的变迁凸显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需要建设文化国力和保护文化安全。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第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升其文化理论素养。

2、《文化生活》课标解读(《课标解读》P47)(1)课标呈现方式解读作为基本规,课标容标准由“通栏”、“左栏”和“右栏”共同构成。

“通栏”:用具有整合意义的主题表达一级容目标,呈现课程的组织体系。

“左栏”:用行为目标的述方式表达二级容目标,呈现具体的容标准。

既反映特定知识的要求,更注重思想政治观点的把握。

具有指令性、规性。

行为主体是学生。

在这种行为目标述的句式中,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预期表现。

所谓“行为主体”,是特指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所谓“行为动词”,必须是有具体操作过程和意义的。

其中,表达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更强调明确的指向;而表达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则往往是体验性的。

所谓“行为条件”,是为了影响、导向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而特设的限制或围,也是评价必然要参照的依据。

所谓“预期表现”,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应有的表现,并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结果所达到的目的。

例如,观察(行为动词)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条件);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比较(行为动词);辩论:以“网吧文化的两面性”为主题。

又如,观察(行为动词)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条件),体察(行为动词)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预期表现),知道(行为动词)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预期表现)。

右栏:从容要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对相应容目标的实施,做出“提示与建议”。

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

行为主体是教师。

(2)《文化生活》教学容分析(程光泉P4)1)《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体现教学的理念追求。

《文化生活》教材忠实《课程标准》。

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全书的总体框架,选择教材容,使教材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宪法”,是编写教材的根本依据。

本册教材在编写中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进行,注重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但又不拘泥《课程标准》的具体表述。

教材虽然有的容突破了《课程标准》,其实质仍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而富有创造性的体现。

2)《文化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及主要容(程光泉P6)第一、呈现方式本册教材分为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来展开。

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段简洁的导语,它告诉同学学习本单元的主要容和意义,以便把同学引入该主题的探究领域。

每个单元设有2至3课,每一课由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主题构成课文的主题容。

每一课有一导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讲明了本课的主题。

每一课题设2个框题,每一框大致是一个课时的容。

每一框题下设3个目题,在每个目题下,正文都构成层次分明的逻辑主干,也是学习的主体容,辅文是对正文的补充、例示、说明、解释,以便使教材容丰富多彩。

除了正文之外,教材还设有3个非常有特色的栏目,根据需要穿插在课文之中,它们都与主题容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栏目有:“专家评点”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和拓展性的说明,这有利于保持教材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向纵深思考。

“相关”是对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述,意在进一步说明、阐示正文的观点。

本栏目某些重要的背景资料或知识,帮助他们理解正文提出的问题,旨在扩展学生思考和理解的围,拓宽学生的眼界,并且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文化名人”介绍相关的文化人物的生平、文化贡献和影响,这些栏目增加了教材的文化气息和可读性。

教材还配合容穿插了一些名人名言。

在每单元之后,还安排了综合探究课,意在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贯通起来,发展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是本单元容的系统化和进一步深化,是单元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

综合探究活动既提供了有关的背景材料,也指出了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也提出了探究活动成果的展示方式。

综合探究活动是教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主要容。

略(见《文化生活》主要教材主要容)(3)《文化生活》教材的特点第一、从生活出发,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文化生活》教材从选取容到呈现形式,都积极落实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的指导思想,努力贴近学生。

教材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情境和问题的设计,让他们感觉到真切、可信,让他们在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初步学会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维,较为深入地分析文化现象,能够理解文化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为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二、改善教材呈现形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教材从选取容到呈现形式,都注意素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把抽象的理论以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有血有肉的典型事例和生动有趣的现实案例,通过活泼的形式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通过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减少其逆反心理,培养他们的自觉能力。

第三、表述方式尽量避免理论演绎,体现知识的综合性。

教材基本采取从具体情景出发提出问题,然后得出理论上的基本结论或观点。

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衔接(初中以生活体验为主力求达到思想上的自觉,高中在考虑生活情景的基础上更注重达到理论上的把握,大学主要依据学科知识对生活进行系统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进探究性学习,因为综合的叙述方式都是结论在现象与过程之后。

第四、关注教材的实际应用,兼顾思想知识的前沿性与教材普适性。

只有先进的文化和前沿的思想才能真正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只有以学生能够并且乐于接受的方式编写,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同时教材的编写考虑到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在选取和编排教材容、图像系统、练习和学生活动时注重普适性,以利于不同地区师生的教学活动。

教材的容选编还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现实生活的体验,突破从概念到原理的旧模式,注意给教师和学生留有拓展的空间。

第五、图文并茂,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教材在每一单元都提供了直观的容结构示意图,有利于学生对整体容的把握和对知识的整合。

教材注重正文与辅文、文字与示意插图的恰当比例关系。

一方面力求文字优美,简明精当,准确生动,一方面配以精美插图,使整套教材图文并茂。

二、《文化生活》处理建议1、课程性质与理念P13(1)(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1)从课程的核心价值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容的灵魂: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为统领。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统领。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统领。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以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为统领,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从课程的基本容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3)从培养目标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因此,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

它的设置,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

作为德育课程,应该说,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

在这中间,本课程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但不能包揽全部德育任务。

(2)课程理念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就是着眼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既要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又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理念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就是着眼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处理好“坚持灌输”与“讲效”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