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种活动课类型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类型及其基本样式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类型及其基本样式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类型及其基本样式(俞正强)——摘自《小学数学教师2010年第12期》经常会有老师问:练习课怎么上?练习课与复习课有什么不一样?新授课呢?概念课与计算课有什么不同呢?等等。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便于探讨教学设计中的一些规律,我们把课区分为若干种不同的类型,简称课型。

目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课型的分类基本上可以做如下整理:首先是以教师的教学形式为视角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活动课等;其次是以课的知识类型为视角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概念课、计算课、统计课、图形课、问题解决课、综合实践课等。

基于以上课型的整理,我们形成以下两点认识:[认识一]:从讨论教学设计的需要来看,把数学课进行课型的分类是必要的,是有意义的。

课型是在实践过程中因为需要而形成的。

[认识二]:对课型的确认缺乏科学的讨论,因此,关于课的分类缺乏共识,原本为了便于教学设计的课型分类,反而给教学设计的讨论带来额外的干扰。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型进行梳理,并在梳理中形成具有共识性的分类,并对每一课型的基本样式进行讨论。

这样,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或者让数学教师们尽快形成并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是有价值的。

一、数学课的基本课型:新知与复习一般分类都会选择分类标准,标准从哪个角度选择是一个问题,通常而言,课堂要素分为教师、学生、教材三大类,我们前面讨论的课型分类大体上是从教师、教材两个视角来选择分类标准的。

事实上,课堂的学习完成者是学生,因此,课的分类应该从学生这个视角出发来讨论。

那么,从学生出发,课堂学习有哪些类型呢?我想只有两种:即“温故”和“知新”,或者说“学”和“时习”。

这两种类型用目前教师间通俗的说法是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种。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课型只有新授课和复习课,那么练习课是不是不用上了?不是的。

应该说练习是复习的一种样式,试卷讲评本质上也是复习,这个问题在本文第三部分复习课的基本样式中会再作讨论。

那么,这样分类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简单。

小学数学教学主题活动方案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主题活动方案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主题活动方案5篇小学数学教学主题活动方案篇1活动内容:设计围墙、篱笆。

适用年级:四年级以上。

活动目标:(一)知识训练点。

1.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乘、除法的含义及实际情况预算所需材料。

(二)能力训练点。

1.在操作、观察、想象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综合运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并培养其优化意识。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德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软件一套。

学生每组准备房子、围墙(可拼拆)、门等模型。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叙述:小强的奶奶家最近盖了新房子,(屏幕显示房子)新房子所占地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5米。

这几天,小强的奶奶正寻思着要砌围墙,她准备围出一个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连围墙上的铁门也买好了,铁门宽2米,但是,她还没想好究竟怎么砌。

同学们,今天我们都来当“小小设计师”,帮小强的奶奶出出主意,好不好?2.让学生充分发言。

然后教师概括: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予以肯定,同时指出:今天这节课重点来研究一下围墙的位置。

二、协作研讨,探求方法1.小组活动。

发给每个小组房子、围墙(可拼拆)、门的模型,让学生互相合作,动手操作,设计围墙的位置。

2.小组汇报。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演示,并说明自己的设计方案,根据学生演示在电脑上显示出实物图,并抽象出平面示意图。

估计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案(阴影部分表示房子,粗线表示铁门):3.深入研究。

(l)猜一猜。

请学生猜一猜,小强的奶奶会选择哪一种方案,并初步说明理由。

(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考虑)(2)算一算。

a.提问:怎样才能预算出砌围墙共需多少块砖?如果砌1米长的围墙需要200块砖(显示实物图),那么你们能算出砌自己设计的围墙大约需要多少块砖吗?围出的空地面积呢?(显示下表:围墙长度。

在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几个要点

在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几个要点

浅谈在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几个要点关键词:渗透数学思想;设计原则;课型特点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苏教版新编的小学数学教材,除了安排学科类课程板块外,还增加了活动类课程这一板块。

活动类课程板块的内容往往通过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例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本文试就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活动课,谈谈个人的看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要明确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活动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具体教学目标的选择不是绝对的,在一个完整的数学活动中,可结合学生的能力有选择性的侧重于完成其中的某些教学目标。

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后安排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

结合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认识,我制订了以下具体教学目标:通过对七巧板历史的介绍,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及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在有趣的拼搭活动中感悟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自主愉快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及合作的意识。

在经历了七巧板的历史知识、制作、模仿拼搭一系列活动后,学生的学习状态稍显疲惫,抽象的讲解对他们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此时,展示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作品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

随即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安排活动:“下面我们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来拼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形吧!看谁拼的图案最美。

”最终在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在学习中要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要遵循数学活动课的设计原则为了更好地根据数学活动课的特点开展好活动,须遵循以下原则。

数学教案小学形式

数学教案小学形式

数学教案小学形式教学目标:1. 认识数字1-10的写法和读法。

2. 掌握1-10的顺序排列。

3. 能够用手指、物品和计数棒等具体物品进行简单计数。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数字1-10的写法和读法。

2. 掌握1-10的顺序排列。

教学难点:1. 能够用手指、物品和计数棒等具体物品进行简单计数。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1-10。

2. 计数棒、小球、玩具等具体物品。

3. 黑板、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展示数字卡片1-10,让学生认识并念出每个数字。

2. 通过数字游戏或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教师逐个介绍数字1-10的写法和读法。

2. 让学生跟读数字,边写边读,巩固记忆。

三、示范与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用手指和具体物品进行1-10数字的计数练习。

2. 练习1-10数字的顺序排列。

3. 老师示范后,让学生自己练习。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1-10数字的顺序和特点。

2. 给学生一些数字小游戏,让他们动手实践。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数字认知能力。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再次强调数字1-10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家长和孩子一起复习。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完成数学练习册上关于1-10数字的练习。

2. 提醒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发现学生在数字1-10的认知方面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1-10数字的认知,并引导学生进行更多形式的实践,提高数字认知和计算能力。

小学生常用的数学教案类型

小学生常用的数学教案类型

小学生常用的数学教案类型
年级:小学一年级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两位数以内的加法运算。

2.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加法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1. 加法的基本概念及加法的运算规则。

2. 两位数以内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

2. 教具:数字卡片、计算簿、小黑板及粉笔、教学PPT等。

3. 教学环境:教室内的黑板、桌椅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拼出数字,并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2. 教学内容呈现:介绍加法的基本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两位数以内的加法运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本上相关的练习,同时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加法习题,让学生积极参与。

4. 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解决购物、分赃等问题。

5. 巩固:进行加法运算的口算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 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并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需要及时进行教学辅导。

3. 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掌握加法运算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形式活

小学数学教案形式活

小学数学教案形式活
课题:加法运算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

2. 能够熟练地进行列竖式加法的运算。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

2. 列竖式加法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
1.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

2. 列竖式加法的运算方法。

3.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实际问题题目。

2. 学生准备好课本、练习册及铅笔、橡皮等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教师用具体的例子引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

2. 学习新知识:教师讲解列竖式加法的运算方法,并示范几个例题。

3. 练习应用: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若干道练习题。

4.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加法问题,如购物结账等。

5. 总结归纳: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反馈
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

2. 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并在下节课上交流经验。

七、教学心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加法运算的方法和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及解读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及解读

新课标“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 本活动经验。
新的基本思想:
数学抽象的思想 数学推理的思想 数学模型的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活动经验”与“活动”密不可分, 要有“动”——手动、口动和脑动。
新的学段目标之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
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新的学段目标之第二学段(4-6年级)
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
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新的课程性质
一、基础性 二、普及性 三、发展性
新的课程基本理念
❖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核心理念)
❖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
❖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 过程。
新的课程基本理念
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 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 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 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 ) ❖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

小学上学期一至三年级数学学科活动方案

小学上学期一至三年级数学学科活动方案

小学上学期一至三年级数学学科活动方案一、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2. 建立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活动一:数学游戏活动时间:2小时活动内容: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游戏可以包括数字连连看、数学模块棋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三、活动二:数学体验探究活动时间:2小时活动内容: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和情景,让学生进行数学体验探究活动。

如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重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活动三:数学拼图活动时间:1小时活动内容:给学生准备一些数学拼图,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形状和规则进行拼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五、活动四:数学故事活动时间:2小时活动内容:给学生讲解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塑造,让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

比如讲解一个关于数字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问题,学习数字的大小和顺序。

六、活动五:数学手工制作活动时间:2小时活动内容: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些数学手工,如折纸、剪纸等,通过手工制作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活动六:数学竞赛活动时间:2小时活动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数学竞赛,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和解题能力。

可以设置不同的竞赛项目,如速算比赛、数学题目解答比赛等。

总结: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数学学科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建立他们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认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1. 游戏化教学: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

比如使用卡片游戏、数学运动会等方式,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数学能力。

2. 故事教学:运用一些故事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讲述有趣的数学故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3. 视觉化教学:利用图表、图形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比如使用色彩、形状等视觉元素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形状、概率分布等概念。

4.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交流和合作,帮助他们互相学习和思考。

在小组讨论、合作解题等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5. 拓展活动:在正式的数学教学之外,引入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拓展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能力。

比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数学项目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6. 不同方式的表达和解释: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和解释数学知识。

比如通过口头解释、示范演示、图示等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7.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将数学与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8. 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通过差异化教学和个别辅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提高数学成绩。

9. 培养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10. 考试辅导:在数学考试前,针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辅导。

通过策略指导、题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学科情境教学的几种类型

浅谈小学数学学科情境教学的几种类型

浅谈小学数学学科情境教学的几种类型2013年4月17日情境教学,顾名思义“情”指情感;“境”指意境。

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则要把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发展融合起来,通过情境融合则是最有效的手段。

李吉林老师指出情境教学的理论架构包括“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四大特点。

其中,意远即意境广远,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情”和“境”是客观世界(生活、场景)与主观世界(思想、感情)相融合的产物。

情由“境”生,境由“情”活,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在小学的数学学科教学中情境教学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引发了笔者对小学数学学科中情境教学的思考。

一、问题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思维的火花、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内容。

问题情境教学又称为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问题解决以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

1、问题的指向要明确教师对问题的描述要严谨、精练、准确,指向一目了然,不要引起歧义或是多义。

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

案例: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1/4+1/3后提问,1/4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请各位老师思考:这个问题的提法好不好?应该怎么问?)有的答:“都是真分数”。

有的答:“分子都是1”。

显然这一提问指向不明确,问题多义,过于泛泛,学生不知道教师让学生观察分数的哪部分特点。

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能够直接相加吗?学生凭借上节课的学习经验能够答出:不能这时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马上就会观察它们的分母了:“因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这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的角度。

2、把握好问题的尺度。

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问题情境教学需要由浅入深,拿捏好设计“问题”的尺度。

小学数学课前三分钟活动的七种类型

小学数学课前三分钟活动的七种类型

小学数学课前三分钟活动的七种类型①◎罗 婷(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一、课前三分钟快乐口算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如视算、听算、抢答、游戏等,结合学生所学进度及不同学段特点进行口算训练。

只要持之以恒,量的积累必将达到质的飞跃,从而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还记得曾任教的六年级班上的徐明同学数学计算常常会出现问题,不是加号看成减号,就是乘除计算出问题,实在让人头痛。

于是我每天请他来组织“快乐口算的课前三分钟”活动,为了“难倒”大家,他每天都收集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发现有很多同学也会出现和他一样的错误。

他特意找到我要求进行一次课前三分钟计算易错题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在计算时要静下心来、仔细些,计算完再回头看看,验算检查。

果然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的计算得分情况得到显著好转。

不仅计算失分情况有所减少,而且书写也有了质的飞跃。

二、课前三分钟分享故事学生收集有趣的数学故事,“让学生教学生”,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能够体现“小课堂,大数学”的思想。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美。

我现在任教小学二年级,依然坚持课前三分钟的活动。

最近,在教授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时,我提前请同学去查找古人是怎么测量物体的。

第二天,有位同学就带着视频资料来到了课堂。

他讲的是有两个古人,去买一块同样的布,一个用拃(大拇指到中指的距离)来测量,另个一用脚印测量,很明显两个人测量结果不一样,于是谁也没有说服谁。

讲完故事,这位同学提问:“为什么测量同一块布,测量结果却不同呢?”有同学马上就反应过来是因为测量的单位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了较好铺垫。

三、课前三分钟展示日记数学日记记录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或是课后阅读课外书获得的数学知识。

数学日记的展示,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数学知识,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在第一课时学习有关长度单位的内容时,我就布置孩子们提前去搜集有关古人测量长度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种活动课类型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种活动课类型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种活动课类型数学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并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 小学数学活动教学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小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认识数学知识,探索数学成果,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学生良好品质和树立学生正确思想观念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下面谈谈在几种数学课中如何进行活动教学.一、在概念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常见而特殊的一种教学,其最终形式通常是以一句或一段呆板而冰冷的文字作为全课的总结,难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这时候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入手,采用情境创设,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数学活动,通过学生的发现、观察、分析、抽象、归纳形成新概念. 概念的形成过程要具体、生动、形象、真实.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数概念的教学可以设计动手操作的活动,学生通过数实物的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可以通过数小棒、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等活动,理解数位的意义. 垂直概念的教学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入,从常见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几组相交的直线,从而引出垂直的概念. 继而可以通过从生活中找一找,用纸折一折,动手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如:“分数的意义”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就可以不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而从具体直观入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 可以通过大量列举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如平分一张纸、一个圆、一条线段、4个苹果、6面小旗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二、在练习课中开展数学活动教学以典型例题示范、师生共同分析和演算题目为主要教学任务的课称为练习课. 其主要目的是巩固旧知识,培养技能技巧,使学生学会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数学上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使他们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传统意义上的练习课就是一些教材习题的叠加,课上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低. 所以,练习课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游戏,比赛,故事,创设情境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例如:当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或“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加减扑克牌点子数”游戏来进行口算训练.又如:学生学完了“表内乘除法”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与家长一起在家里玩“算24点”的游戏,这样将原来枯燥无味的口算训练与学生喜欢的游戏结合起来,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再如:学“口算乘法”时,可以设计“帮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来巩固教学内容: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可爱的小动物们到草地上玩,它们唱歌、跳舞、做游戏,玩得可高兴了. 太阳公公下山了,小动物们该回家了,可是它们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在哪里,怎么办呢?它们很着急,幸好它们都带上了出门时妈妈留给的题目,题目的答案就是自己家的门牌号,同学们能帮助它们吗?接着出示:小狗13×7,小猪130×5,小猫25×2……这样教学,使得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兴趣倍增. 在玩中学,在趣中练,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练习的效果.再如: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进行练习时,可以通过创设小朋友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分别读数的有趣情境,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加积极地练习、思考读数要从高位读起,以及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三、在复习课中开展数学活动小学数学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其课时在小学数学教学总课时数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以系统复习所学过的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它的主要目的是继续巩固和加深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查漏补缺、疏理体系、应用拓展、提升技能. 为了避免课上枯燥,乏味,可以通过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练习题,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来教学.例如:在复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森林公园”参观游览,门票每人15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6张共花15×36=540(元). 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需要花15×40×85%=510(元),比第一种少花钱30元,所以就买40张. 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510元,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15×4=60(元),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450元. 这道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综合了商品经济时代的“打折”等知识,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而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活动教学及实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可以促进有效的数学学习,使数学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课程类型

小学数学教案课程类型

小学数学教案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数学
课时:1课时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 能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 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复习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 讲解加减法的应用;
3. 练习加减法的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步骤:
1. 开场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其他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讲解加减法的运算方法(10分钟)
教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讲解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讲解应用题(15分钟)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方法。

4. 练习(20分钟)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应用能力。

5.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作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 难点: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资源:
1. 课件、教学板书;
2. 练习册。

评估方法:
1. 课堂表现评价;
2. 作业评价。

拓展延伸: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加减法,并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案编写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活动方案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活动方案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活动方案一、活动简介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但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数学课堂可能会显得比较枯燥无味。

因此,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愉悦地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本文将介绍几项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活动方案,包括数学游戏、数学趣味故事、数学趣味比赛等,希望能够为小学老师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考。

二、活动方案1. 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数学教学方式,适合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数学游戏:等差数列游戏所需材料:数字牌(0-9)游戏规则:将数字牌放在桌子上,要求学生按照某种规律依次取牌(如每次可以从数字牌中取出三个数,使这三个数构成一个等差数列),直到取完为止。

游戏的规则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数学知识程度来设定。

故事填空游戏所需材料:故事卡片、填空卡片游戏规则:老师讲述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其中穿插着一些空缺的部分,让学生使用填空卡片进行填写。

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加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数学趣味故事数学趣味故事是一种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通过故事介绍数学知识,让学生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学趣味故事:一道有趣的几何题故事梗概:一只小蜗牛爬上了一个三角形的山坡,问它经过哪些路径才能够爬到山坡最高点。

汉诺塔故事梗概:有三根柱子,其中第一根柱子上有三个盘子,盘子大小不一,大盘子在下面,小盘子在上面。

要求将所有盘子移到第三根柱子上,且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盘子并且不能将大盘子放在小盘子上面。

3. 数学趣味比赛数学趣味比赛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学趣味比赛:数字拼图比赛比赛内容: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些数字拼图,通过拼图使数字符合我们给出的要求。

数字顺序比赛比赛内容:给出一些数字,学生们需要按照题目要求的顺序将这些数字进行排列。

三、总结以上介绍的数学趣味教学活动方案旨在让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案的分类

小学数学教案的分类

小学数学教案的分类一、教学内容:分数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分数;2. 能够比较不同分数大小;3. 能够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4. 能够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2.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练习实际操作,加深对分数的理解;3. 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4. 游戏活动:设计一些有趣的分数游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和图形展示引入分数的概念;2. 讲解:简要介绍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规则;3. 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拓展:引导学生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方式:1. 练习题成绩;2.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 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图形与空间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并辨认各种图形;2. 能够利用简单的图形进行组合、分割和变换;3. 能够理解和应用图形的性质和关系;4. 能够解决有关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各种图形的特点;2. 比较法:让学生比较不同图形的异同,加深印象;3. 实践操作:设计一些手工制作和图形变换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4. 探究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激发思维。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形引入本节课的内容;2. 讲解:介绍各种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关系;3. 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图形相关练习;4. 拓展: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维;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展示学生的作品和解答。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2. 练习题成绩;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 创造性和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五年级上册数学一、课程目标: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与常见的数量关系,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整数)表示位置。

4.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用公式洁具简单的实际问题,5.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时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场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肯能性大小做出确定确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6.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写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课程内容三、课程实施(一)小数乘除法1.淡化小数乘、除法意义的教学2.结合“十进制”的计量单位,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

3.重视计算法则的概括总结(二)简易方程1.重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数学2.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基本依据3.突显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4.加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适当分散难点。

(三)图形与几何1.运用转化的思想,根据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推导面积公式。

2.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估测意识、策略。

(四)可能性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经历形成新的观念、理解新的知识的过程。

(五)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例,初步体会解决实际问题所涉及的一些思想方法,同时感受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及课堂类型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及课堂类型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及课堂类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X年版)》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课程目标,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对数学课程进行适当改革,抓住国家课程的结构和体系,依据教材进行大单元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本就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个单元聚焦同一内容但是学习课时不固定。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根据知识点将一个单元分解成若干课时逐一教学,编排体系有逻辑,每课时的知识点很清晰,但是教学过程显得单薄,数学还是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覺。

而设计具有数学味的大单元教学虽然是基于传统的教学单元,但却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整体设计,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与方法体系,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跨界融合、打破时空、联通异域,是师生乃至家长共同参与开展的丰实的学习探究活动。

将课程、师生、学习时空、学习技术有效统合,让学生真正站在数学学习的中央,使得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浸润式的培养。

一、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小学数学中的“大单元”教学是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可以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有机结合,因此大单元教学有其重要使命,也具有一定特征。

1.关联性小学数学中的大单元教学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充分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联系,也会让学科彼此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调用已有知识、方法,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将学习内容置身于网状的学习资源中,使其与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才会产生亲切感,激发好奇心,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积极的自主学习者。

2.非均衡性在大单元教学中,学习内容一般是在常规课堂中进行,也有一部分内容需要拓展空间,延伸至家庭或社会,如学校的场馆、超市,城市的博物馆,校外的课程基地等。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测验课、活动实践课。

其中最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每一类课型又可按学习内容不同分为若干种类型,如新授课可分为概念教学新授课、计算教学新授课、应用题教学新授课、几何形体教学新授课等。

计算教学:新课展开(情境创设)——主题图(看读、读图、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明算理、会算法、懂优化(重点)——总结方法(法则)——练习设计(围绕算理设计,尊重教材)——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算法的应用、不宜过多)解决问题:新课展开(情境创设、复习引入)——主题图(看读、读图、理解图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解决策略——应用已有算法解决问题、用算法、懂优化(重点)——解答问题——练习设计、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尊重教材、树立应用意识)关于两种课型要把握的基本原则:联系生活,以“用”引“算”联系生活,以“算”激“用”。

联系生活,以“用”促“算”真正做到“算用结合”。

使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性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计算教学:计算题教学的三点意见:1、抓好算理;2、讲清方法;3、适当的笔头、口头训练。

计算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过多追求花样的翻新,亦不要太多的关注形式的求异,要求使双基(增加基本思想、基本经验)教学落到实处,平实中见新奇1、情境创设及复习铺垫的有效结合.2、算理直观及算法抽象的有效结合.3、算法多样化及算法最优化的有效结合.4、学生探究及适时引导的有机结合.5、计算教学及问题解决的有效结合.用所学的计算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应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解决问题”浅释从实质上说,“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及“应用题”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编排上“解决问题”教学及原“应用题”有着很大的不同。

小学数学教案包括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包括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包括什么
教案名称:理解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操作方法,并能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难点:整数的加减法结合运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课件。

2. 准备黑板、彩色粉笔。

3. 准备整数加减法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10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概念,并说明整数的运算规则。

二、整数的加法(20分钟)
教师给出几个加法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规律,掌握整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并让学生互相
进行练习。

三、整数的减法(20分钟)
教师给出几个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规律,掌握整数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让学生互相
进行练习。

四、综合练习(10分钟)
教师布置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整数加减法的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下节课将会进一步拓展整数运算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题材分类

小学数学教案题材分类

小学数学教案题材分类
目标:掌握数学题材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识别和归类不同题材的数学题目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题材分类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彩色粘纸、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老师以一道具体的数学题目为例,让学生试图思考这道题目属于哪种题材分类,并简单说明理由。

2. 引出数学题材分类的概念,以及为什么需要对数学题目进行分类。

二、讲解(10分钟)
1. 老师给学生介绍数学题材分类的几种常见分类方法,例如:几何题、代数题、概率题、逻辑题等。

2. 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理解每种分类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三、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根据给出的数学题目,归类并解答。

2. 老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分类,并给出指导。

四、操练(10分钟)
1. 让学生自行查找教材或练习册中的题目,尝试将其分类。

2.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归类的题目,并简要说明理由。

五、总结(5分钟)
1.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强调数学题材分类在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解题时灵活运用题材分类知识,提高解题效率。

六、作业布置
1. 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继续巩固应用数学题材分类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种活动课类型
数学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并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 小学数学活动教学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小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认识数学知识,探索数学成果,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学生良好品质和树立学生正确思想观念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下面谈谈在几种数学课中如何进行活动教学.
一、在概念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常见而特殊的一种教学,其最终形式通常是以一句或一段呆板而冰冷的文字作为全课的总结,难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这时候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入手,采用情境创设,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数学活动,通过学生的发现、观察、分析、抽象、归纳形成新概念. 概念的形成过程要具体、生动、形象、真实.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数概念的教学可以设计动手操作的活动,学生通过数实物的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可以通过数小棒、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等活动,理解数位的意义. 垂直概念的教学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入,从常见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几组相交的直线,从而引出垂直的概念. 继而可以通过从生活中找一找,用纸折一折,动手
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又如:“分数的意义”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就可以不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而从具体直观入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 可以通过大量列举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如平分一张纸、一个圆、一条线段、4个苹果、6面小旗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二、在练习课中开展数学活动教学
以典型例题示范、师生共同分析和演算题目为主要教学任务的课称为练习课. 其主要目的是巩固旧知识,培养技能技巧,使学生学会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数学上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使他们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传统意义上的练习课就是一些教材习题的叠加,课上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低. 所以,练习课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游戏,比赛,故事,创设情境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例如:当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或“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加减扑克牌点子数”游戏来进行口算训练.
又如:学生学完了“表内乘除法”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与家长一起在家里玩“算24点”的游戏,这样将原来枯燥无味的口算训练与学生喜欢的游戏结合起来,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提高了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
再如:学“口算乘法”时,可以设计“帮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来巩固教学内容: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可爱的小动物们到草地上玩,它们唱歌、跳舞、做游戏,玩得可高兴了. 太阳公公下山了,小动物们该回家了,可是它们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在哪里,怎么办呢?它们很着急,幸好它们都带上了出门时妈妈留给的题目,题目的答案就是自己家的门牌号,同学们能帮助它们吗?接着出示:小狗13×7,小猪130×5,小猫25×2……这样教学,使得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兴趣倍增. 在玩中学,在趣中练,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再如: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进行练习时,可以通过创设小朋友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分别读数的有趣情境,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加积极地练习、思考读数要从高位读起,以及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三、在复习课中开展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其课时在小学数学教学总课时数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以系统复习所学过的知识
为主要教学任务,它的主要目的是继续巩固和加深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查漏补缺、疏理体系、应用拓展、提升技能. 为了避免课上枯燥,乏味,可以通过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练习题,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来教
学.
例如:在复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森林公园”参观游览,门票每人15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6张共花15×36=540(元). 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需要花15×40×85%=510(元),比第一种少花钱30元,所以就买40张. 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510元,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15×4=60(元),相当于买36
张只花了450元. 这道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综合了商品经济时代的“打折”等知识,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而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活动教学及实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可以促进有效的数学学习,使数学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