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与物权法的联系与区别

合集下载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1. 引言2. 物权物权是指对某样物质财产的所有权和占有权。

这种所有权和占有权赋予了个人或组织使用、支配和处分该财产的权利。

物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房屋、土地、交通工具、艺术品等各种有形财产。

物权的保护通常通过法律系统中的登记、购买证明和物权保护机构来实现。

物权的特点如下:有形财产: 物权适用于有形的、可以触摸到的财产。

绝对: 物权给予所有人完全的控制权,可以享受和支配该财产。

持久性: 物权持续存在直到所有人选择放弃或转让该财产。

可转让: 物权可以通过出售、转让或继承等方式转移给他人。

3.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对由创造性思维而产生的独特创意和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

它包括了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和商业秘密等。

知识产权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各种创造性的作品,例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商标和标志设计。

知识产权的特点如下:无形财产: 知识产权适用于无形的创造性成果和概念。

相对: 知识产权并不赋予所有人绝对的控制权,而是限制其他人使用和复制该成果。

有限保护时间: 知识产权的保护时间是有限的,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保护期限不同。

注册申请: 为了获得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通常需要进行注册申请和审批过程。

4. 区别与联系物权和知识产权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性质不同: 物权是对有形财产享有的权利,而知识产权是对创造性成果、概念和创新的保护。

范围不同: 物权涉及到有形财产,包括土地、房屋、车辆等。

而知识产权涵盖了各种无形的创造性成果,例如专利、版权、商标等。

控制权不同: 物权赋予了所有人对财产的完全控制权,而知识产权并不赋予所有人绝对的控制权,而是限制其他人对知识产权的使用和复制。

保护方式不同: 物权的保护通常是通过法律制度中的登记、购买证明和物权保护机构来实现。

而知识产权通常需要进行注册申请和审批过程,以获得法律的保护。

保护期限不同: 物权的保护通常持久存在,直到所有人选择放弃或转让该财产。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1. 概述物权和知识产权是法律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虽然它们都涉及到财产权益,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定义、对象、保护方式、转移方式和法律制度等方面来说明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2. 定义2.1 物权物权是指对具体物体所享有的权益,包括对物体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

具体物体可以是土地、房屋、汽车等有形物,也可以是专利、商标等无形物。

2.2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科学、文化、技术领域所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益。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

3. 对象3.1 物权物权的对象是具体的有形或无形的物体,可以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物品,如土地、建筑物等,也可以是无形的权益,如专利、商标。

3.2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对象是人类智力创造的成果,包括科学、文化、技术方面的发明、创意和创造。

知识产权的对象可以是发明、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商业机密等。

4. 保护方式4.1 物权物权是通过物权登记和占有来获得保护的。

一般情况下,只要符合法定的占有要求,即便没有登记,也能够得到法律上的保护。

4.2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通过法律制度来实现。

例如,专利权需要通过申请、审查和授权等程序获得保护;著作权在创作完成时即自动产生。

知识产权多数需要登记或注册才能获得法律上的保护。

5. 转移方式5.1 物权物权的转移一般通过买卖、赠与、继承等方式实现。

当物权转移时,原所有人的权益将完全转移到新的所有人名下。

5.2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转移方式相对复杂。

一般情况下,知识产权可以通过许可、转让等方式进行转移。

在转移过程中,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可以选择授权他人使用,也可以将其完全转让给他人。

6. 法律制度6.1 物权物权法是维护物权的法律制度。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相应的物权法律,规定了物权的行使和保护方式。

6.2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是维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

各国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用于保护知识产权的产权人的权益。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一、物权的定义与特点物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特定物体所享有的权利与利益。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定义:物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特定物体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1.2 授权:物权是通过法律规定和确认的,具有合法性和保护性。

1.3 不可分性:物权是不可分割的,即人们对某一物体的权利是整体的而不会被分割。

1.4 绝对性:物权的主体可以对其享有的权利进行限制和约束,但无权干涉他人享有的物权。

1.5 继承性:物权可以通过继承的方式进行转移,即权利可以由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

二、知识产权的定义与特点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创造知识和技术方面所享有的权利与利益。

其特点如下:2.1 定义: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创造知识和技术方面所享有的专利权、发明权、著作权等法律保护的权利。

2.2 创造性: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的成果,包括发明、创作等。

2.3 可复制性:知识产权的创作成果可以通过复制和传播的方式进行推广和利用。

2.4 时限性: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有限,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有所不同。

2.5 国际性:知识产权保护具有跨国界的特点,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条约来进行维护。

三、物权与知识产权的主要区别3.1 客体不同:物权的客体是具体的物体,而知识产权的客体是创造出的知识和技术。

3.2 内容不同:物权的内容主要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而知识产权的内容包括专利权、著作权等。

3.3 国际保护范围不同:物权通常在国家范围内受到保护,而知识产权可跨国界受到国际保护。

3.4 保护期限不同:物权的保护期限通常没有限制,而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有限,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有所不同。

3.5 转让方式不同:物权可以通过买卖、赠与等方式进行转让,而知识产权可以通过许可使用、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让。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物权:指个人或组织对特定物体所享有的权利与利益。

物权的主要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

知识产权与物权的那些区别是什么

知识产权与物权的那些区别是什么

知识产权与物权的那些区别是什么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区别尽管知识产权和物权都是与财产相关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重要的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知识产权与物权之间的区别。

一、定义与范围1.1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在法律上保护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权利,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工商秘密等。

知识产权是无形的,是对创意、信息和知识的保护。

1.2 物权物权是指对具体物体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物权是有形的,是对有形物质的支配与控制。

二、权利对象的性质2.1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所涉及的权利对象是知识、创新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如专利技术、商标标识、文学作品等。

这些对象是无形的,可以复制和传递。

2.2 物权物权所涉及的权利对象是具体的物质,如房屋、土地、汽车等。

这些对象是有形的,无法被复制和传递。

三、权利的性质3.1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赋予权利人独有的权威和控制权,以保护其创新和创造性劳动成果。

知识产权的授予通常是有限制的,如专利的有效期限、著作权的保护期限等。

3.2 物权物权赋予权利人对物体的支配和控制权,具有绝对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物权通常是永久的,只受到特定法律规定的限制。

四、获取方式4.1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获取通常需要进行注册和申请程序,如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

知识产权的取得是基于创新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需要满足法律相关的条件和要求。

4.2 物权物权的获取通常是通过占有、合法交易等方式获得。

物权的取得是基于实际的拥有和支配,无需经过特殊的程序和审批。

五、保护方式5.1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包括诉讼、仲裁、行政执法等。

对于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权利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获得相应的赔偿和救济措施。

5.2 物权物权的保护主要依靠法律保护和物权人的行使权利。

物权人可以依法要求保护自己的权益,包括追究侵权责任、恢复原状以及赔偿损失等。

六、附件列表:(此处列出本所涉及的附件,如专利文件、商标注册证书、物权证明等)七、法律名词及注释:(此处列出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并进行解释和注释)。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一、概述物权与知识产权是两种不同的法律概念,涉及到不同类型的财产和权益。

本文将详细介绍物权和知识产权的定义、特点以及区别。

二、物权的定义和特点物权是指对于某种物体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它包括对物体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物权的特点是具有绝对性、排他性和侵权救济性。

1.占有权物权的第一个特点是占有权。

占有权是指对某种物体实际占有的权利。

只有占有了物体,才可以享受物权带来的权益和利益。

2.使用权物权的第二个特点是使用权。

使用权是指对占有的物体进行使用、利用的权利。

持有物权的人有权决定物体的使用方式和范围。

3.收益权物权的第三个特点是收益权。

收益权是指占有物体所带来的利益和收益。

持有物权的人可以依靠物体获得经济利益。

4.处分权物权的第四个特点是处分权。

处分权是指对物体进行转让、让与、赠与、抵押等行为的权利。

持有物权的人可以自由处分自己的物权。

三、知识产权的定义和特点知识产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在创造、开发和应用某种知识和信息时所享有的权益。

它包括了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多个方面。

1.专利权专利权是指对创造性的发明所享有的权利。

通过申请专利,发明创造者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独享专利权,阻止他人在该专利领域内的侵权行为。

2.商标权商标权是指对商标所享有的权利。

商标权给予商标持有者在特定地区对商标的使用和保护的权利。

3.著作权著作权是指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所享有的权利。

著作权保护作家、艺术家和创作者的著作,防止他人未经许可的复制和传播。

4.版权版权是著作权的一种形式,是指对作品所享有的复制、发行和制作衍生作品的权利。

版权保护了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四、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物权和知识产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如下:1.客体不同物权的客体是具体的物体,如房屋、汽车等,而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抽象的知识和信息,如发明、商标、文学作品等。

2.权利内容不同物权的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而知识产权的权利是对知识和信息的控制和利用权利。

民法典中的物权法规定与知识产权法规定的关系

民法典中的物权法规定与知识产权法规定的关系

民法典中的物权法规定与知识产权法规定的关系在当前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法典中的物权法规定与知识产权法规定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物权法作为民法典的一部分,旨在规范财产领域的权利与义务;而知识产权法则强调对智力创造成果的保护。

本文将探讨两者的关系,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运作。

一、物权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基本概念与核心内容民法典中的物权法规定的是人们对物的所有权及其它物权关系的法律规范。

在物权法中,财产的实体性和有形性是核心特征。

而知识产权法则主要保护人们对知识产权对象(如发明、商标、版权等)的专属权利。

物权法与知识产权法的核心还体现在对权利的确权、行使及保护方面。

物权法通过物权登记等形式来确权,以保障权利人的所有权。

知识产权法则通过专利、商标注册等手段确立知识产权人的权利。

在行使权利方面,物权法保障人们对财产的占有、处分和获取收益的自由。

而知识产权法通过授权或许可的方式,允许知识产权人根据需要对其知识产权许可他人使用,并获得利益。

在保护方面,物权法与知识产权法均设立了维权机制,以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物权法与知识产权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都是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由于两者所保护的对象和权利内容不同,其规定与适用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二、物权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物权法与知识产权法在实践中相互关联,但由于其调整的权利对象和法律规制不同,存在一定的区别。

首先,物权法与知识产权法在对象上存在差异。

物权法主要适用于有形财产的权利关系,例如房屋、车辆等;而知识产权法则主要对知识产权对象进行保护,如科研成果、创作作品等。

因此,在法律适用上,两者的范围和具体规定不尽相同。

其次,物权法与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内容上也存在区别。

物权法主要维护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而知识产权法则着重保护知识产权人对其创作的独占性利益。

知识产权法对权利的保护更多地注重于创造性成果的使用与授权问题。

再次,物权法与知识产权法在权利的保护期限上也存在差异。

知识产权法与物权法的联系与区别

知识产权法与物权法的联系与区别

论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尽管物权法规范有形财产之归属关系,尽管物权的客体原则上为有体物,但在物权与,这就是无形产权。

而无形产债权相对而立的基本财产权体系之中,仍然存在一个“第三者”权与物权的关系是如此之紧密,如果对之不予以适当的分析,则物权本身的地位也许尚难以达到真正的清晰。

众所周知,将财产划分为有形财产与无形财产为罗马法的传统,但罗马法上的无形财产(无体物)仅指某些财产权利,并不包括近代社会以来才出现的知识产权等。

法国民法不仅继承了罗马法的这一传统,而且还扩大了无形财产的范围。

在法国法上,无形财产是指不具有物质形态,只能通过思维的、抽象的方式认识其存在的财产,其可被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用益权、地役权等他物权以及由《法国民法典》直接加以规定的债权和股权等。

[1]二是无形产权(“propriétés”incorcorelles[2])。

法国法中的无形产权的范围比知识产权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仅包括版权以及发明专利、工业设计、商标权等工业产权,而且还包括主体就营业资产(由运用于某一商业营业的全部设备、待售商品、商业名称、房屋租赁权、招牌、商标和专利等所构成的“财产群”之整体)、客户、营业所、商业名称以及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的商业信息等所享有的权利。

对于无形产权的地位以及将财产分为无形财产与有形财产这一作法,有些法国学者持否定观点,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有形财产”,因为一切财产都是无形的。

他们指出:“物和权利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将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类是毫无道理的。

从逻辑上讲,不应将物视为财产,因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是物所包含的…财富‟因素而非物本身,物仅是权利的标的。

无任何人享有权利的物根本就不是财产。

” [3]但其他法国学者则认为无形产权的存在是无可争辩的一种现代社会现象,与两类财产的区分并无直接关系。

有形财产的概念阐明了所有人对物的直接控制支配的程度高于对无形财产的控制、支配,而无形财产则是一种更为理念化的权利,这种权利更易于自我分解、持续期较短,并严格地决定于法律及情势所构成的社会背景。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1·引言物权与知识产权是与财产有关的两个重要法律概念。

物权是指个体对物、地和权益所享有的权利,而知识产权则是对知识、创造性工作和发明所享有的独占权利。

虽然两者都与财产有关,但在其定义、范围和保护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2·物权的定义和特征2·1 定义物权是指个体对于具体的物品、不动产和动产所享有的权利,包括拥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等权利。

2·2 特征●具体性:物权客体是具体的、有形的物品,可以被人们直接占有和支配。

●绝对性:物权具有独占性,即个体享有排他性的权利,他人除非得到许可,无权干涉其物权。

●直接性:物权是直接作用于物品的权利,不依赖于其他人的行为或授权。

3·知识产权的定义和特征3·1 定义知识产权是指个体对知识性创造成果所享有的独占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商业秘密等。

3·2 特征●抽象性:知识产权客体是非具体的、无形的知识创造成果,如文学作品、技术发明等。

●相对性:知识产权的独占性相对于具体的物品来说是相对的,他人可以通过独立创作或独立发明获得类似的知识产权。

●间接性:知识产权并非直接作用于客体,需要依赖于法律制度的保护和认可。

4·物权与知识产权的范围和保护4·1 范围●物权的范围主要涉及到客体的占有、使用和处分,以及与物品相关的权益,如使用权、收益权和担保权等。

●知识产权的范围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商业秘密等,依法享有对知识产权的独占权和使用权。

4·2 保护方式●物权的保护主要通过法律制度的确认和宣告,以及对于不法侵入物权的行为进行救济和追究责任。

●知识产权的保护则通过法律的注册和认可,以及行政、民事和刑事手段对侵权行为进行制裁和处罚。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物权:个体对具体的物品、不动产和动产所享有的权利。

●知识产权:个体对知识性创造成果所享有的独占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商业秘密等。

浅谈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浅谈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浅谈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2012年秋季电大法律周治国内容摘要:知识产权法是民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是与物权、债权平行的又一大民事权利类型。

本文主要分析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关系,众所周知,知识产权法与物权法都是民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关于财产权的内容,但两者“和而不同”。

知识产权与物权在权利客体、权利保护期限、权利支配力、权利属性和效力范围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物权法;民法;权利一、同属民事权利范畴的知识产权与物权(一)知识产权是民法体系下的的一项特殊权利知识产权是民法体系中物权和债权外的第三者权利,物权和债权是财产权体系的两大基本“板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智力成果的财产权性质日益明显,成了物权和债权之外的“第三者”———无形产权。

知识产权是人们依法在特定的时期内对智力活动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享有的权利。

但知识产权的范围不仅仅是指自己的智力创造(如发明、著作,等等),商业活动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具有无形财产权的性质,也可能被认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一词最早于17世纪中叶由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提出,但直到196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签订以后,该词才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普遍使用。

根据1967年7月14日在斯德哥尔摩签订的《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二条第八款的规定,“知识产权包括以下一些权利: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权利;对演出、录音、录像和广播享有的权利;对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的发明享有的权利;对科学发现享有的权利;对工业品外观设计享有的权利;对商标、服务标记、商业名称和标志享有的权利;对制止不正当竞争享有的权利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里一切智力活动所创造的成果享有的权利”。

在我国,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它是一种与物权、债权并列的,独立的民事权利。

而且民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也普遍适用于知识产权法。

《民法通则》在“民事权利章”中单列了一节(第五章第三节)来规定知识产权。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与联系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异同物权与知识产权都属于私权,都是民法中的权利——民事权利。

我国《民法通则》第五章“民事权利”部分专门用一节规定了“知识产权”,可见知识产权为民事权利的一种。

之所以把知识产权归于民事权利,是由于它所反映和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以及人身关系,因而具备了民事权利的最本质的特征。

知识产权的发生、行使和保护,适用于所有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几乎全部民事规范。

如果抽掉民事规范和制度,脱离民法的基本原则,知识产权制度就会面目全非,无法生存。

同时这也是国际间协调的基础。

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前序”部分要求“全体成员承认知识产权为私权”。

这是一条原则性的共识,各成员只有在承认这一条的基础上,才有协调的可能。

物权是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动产的权利。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创造性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物权与知识产权性质的相比较,各有其特殊性,这正是它们各自构成不同民事权利的原因,因而导致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类别的民事权利。

一、物权是有形财产权,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物权法是以规范财产归属关系和保障财产归属秩序为其任务,财产是指有形的动产、不动产,而知识产权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无形”性。

这一特点把它同一切有形财产及人们就有形财产享有的权利区分开。

一台电脑,作为有形财产,其所有权人行使权利如:出售、出租等,标的均是该电脑本身,即该有形物本身。

一项专利权,作为无形财产,其所有人行使权利转让它时,标的可能是制造某种专利产品的“制造权”,也可能是商标的许可使用权,却不是专利产品本身和贴有商标的产品本身。

由于无形,使得这种标的所有人之外的使用人,因不慎而侵权的可能性大大高于有形财产的使用人。

同时,也使得知识产权权利人有可能“货许三家”或“一女两嫁”。

一幢房产的所有人,不可能把他的财产权标的同时卖给两个分别独立的买主。

一项专利权的所有人,则有可能把他的专利权同时卖给两个(乃至两个以上)的不同买主。

物权与知识产权比较

物权与知识产权比较

物权和知识产权的关系物权,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一定的物,享受利益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是人与人之间对于物的归属和利用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

知识产权,则是权利人对于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

二者既有相同的特征,又有不同点。

一、不同点知识产权的权利客体的非物质性是其区别于物权的本质特征。

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一种没有一定形态的精神财富,而物权的客体是存在于人体外的有体物或物理学上的物质。

权利客体的区别决定了二者有很多各自的特征。

1. 权利取得方式的差异物权只需要法律的一般确认,并不需要特定的程序,但知识产权通常具有授予性,除著作权外,专利商标都需要国家机关的“直接的,个别的确认”。

2. 权利范围的差异权力范围的差异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在物权中,权利人的禁止权和专用权的范围是等同的,专用权居于核心地位。

在知识产权中禁止权的范围是远大于专用权的,例如商标权的专用权是在核定使用的商品上使用核准注册的商标,而禁止权则扩到禁止在同种或类似的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而且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禁止权。

3. 地域性、时间性的差异物权的标的只要没有灭失,权利永久存在,并且不受地域限制。

而由于知识产权的直接、个别确认,其必然受到确认机关的治辖范围限制,而且其只在法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

二、相同点1. 二者都是静态的财产支配权物权反映的是对有形财产的占有关系,物权人对其有形财产可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知识产权反映的是对无形财产的占有关系,知识产权人对其享有的知识产品享有在法律范围内的独占使用权利。

2. 二者均为对世权、绝对权物权与知识产权都是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的权利,都以社会一般人为义务主体。

物权人和知识产权人都可以独立的实现自己的权利,不需要义务人的积极行为协助,任何人对他人的物权和知识产权都负有不得侵害的不作为义务。

3. 二者都遵循法定主义原则二者的设定和变动不仅涉及当事人的利益,而且会对第三人的利益产生限制作用,为避免第三人遭受不虞之害,要求物权和知识产权的种类和基本内容由法律规定,并且二者的设定和变动还需公示(特别是不动产),使之可以让交易以外的第三人确知。

最新整理知识产权与物权之异同.docx

最新整理知识产权与物权之异同.docx

最新整理知识产权与物权之异同
知识产权与物权之异同
知识产权与物权同属于民事权利的范围,都是一种对世权,即未经权利主体授权,任何人均不得擅自行使其权利。

但知识产权与物权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点:(1)知识产权之客体是无形的智力创造性成果和标记性成果,而物权的客体则是有形财产;
(2)知识产权之效力原则上受地域限制,而物权之效力原则上不受地域的限制;(3)知识产权之存续原则上受时间限制,而物权原则上是永久的,与其客体同生灭;
(4)知识产权之内容具有双重性,而物权只是一种单纯的财产权,不包含人身权利;
(5)相同的知识产品在同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一般只能由一个人一种知识产权,而相同的有形物则可由各自的主体享有各自独立的物权;
(6)知识产品能否产生相应的知识产权,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知识产品不能产生知识产权,而任何有形物均能产生相应的物权,不必由法律对其作直接具体规定。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慧成果和工商业标记而依法产生地权利地总称.物权是指权利人在法定地范围内直接支配一定物并排斥他人干涉地权利.知识产权和物权地联系是:,两者都是民事权利中地财产权.知识产权与物权所反映地都是平等地民事主体之间地财产关系,因此它们都具有民事权利地属性.,两者都是绝对权(或称对世权).绝对权是指义务人不特定,权利人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地积极协助行为即可实现地权利.因此在保护方法上均可适用绝对权保护地请求权制度,比如停止侵害与侵害防止等.,两者都具有法定性.物权与知识产权都是法律所规定地权利,当事人不得自行设立法律未规定地物权或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与物权地区别是:,权利客体不同.物权地客体主要是有体物,包括动产与不动产,他物权地客体还可以包括权利.而知识产权地客体是创造性智慧成果和工商业标记.,物权一般可以通过事实占有实现对客体地支配,而知识产权则必须仰仗法律地保障. ,独占性和排他性方面,知识产权弱于物权.法律为了平衡知识产权权利人与公众利益,特别规定了对知识产权地若干限制,而对物权则没有这种特殊限制.当知识产权与物权冲突时,知识产权须让位于物权.,保护期限不同.物权地保护期限与其自然寿命竞合,而知识产权则有明确地保护期,保护期届满,权利归于消灭.,价值地规定性不同.物权取决于人地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知识产权取决于时常地需要和人们对它地利用.,物权效力具有优先性和追及性,知识产权不具有.所谓优先性是指在同一物上,当物权与债权并存时,物权优先于债权,当几个物权并存时,先设立地权利优先于后设立地权利.所谓追及性是指不管物权客体流入何人之手,物权人均可追及到该物并将之取回.,保护方法上物权可以采取恢复原状和返还原物,而知识产权不可以采取这两种方法.物权与知识产权都属于私权,都是民法中地权利——民事权利.我国《民法通则》第五章“民事权利”部分专门用一节规定了“知识产权”,可见知识产权为民事权利地一种.之所以把知识产权归于民事权利,是由于它所反映和调整地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地公民、法人之间地财产关系以及人身关系,因而具备了民事权利地最本质地特征.知识产权地发生、行使和保护,适用于所有民法地基本原则和几乎全部民事规范.如果抽掉民事规范和制度,脱离民法地基本原则,知识产权制度就会面目全非,无法生存.同时这也是国际间协调地基础.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地知识产权协议》地“前序”部分要求“全体成员承认知识产权为私权”.这是一条原则性地共识,各成员只有在承认这一条地基础上,才有协调地可能.物权是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动产地权利.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创造性地智力成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依法享有地专有权利.物权与知识产权性质地相比较,各有其特殊性,这正是它们各自构成不同民事权利地原因,因而导致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类别地民事权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物权是有形财产权,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物权法是以规范财产归属关系和保障财产归属秩序为其任务,财产是指有形地动产、不动产,而知识产权最重要地特点就在于它地“无形”性.这一特点把它同一切有形财产及人们就有形财产享有地权利区分开.一台电脑,作为有形财产,其所有权人行使权利如:出售、出租等,标地均是该电脑本身,即该有形物本身.一项专利权,作为无形财产,其所有人行使权利转让它时,标地可能是制造某种专利产品地“制造权”,也可能是商标地许可使用权,却不是专利产品本身和贴有商标地产品本身.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于无形,使得这种标地所有人之外地使用人,因不慎而侵权地可能性大大高于有形财产地使用人.同时,也使得知识产权权利人有可能“货许三家”或“一女两嫁”.一幢房产地所有人,不可能把他地财产权标地同时卖给两个分别独立地买主.一项专利权地所有人,则有可能把他地专利权同时卖给两个(乃至两个以上)地不同买主.而只要这些买主在市场上不“碰头”,就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花了“买专利”即转让专利地钱,实际得到地只不过是“非独占许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于“无形”这一特点,知识产权地取得、持有、性质和范围以及发生侵权时地处理,都与有形财产有很大地不同,而且知识产权内部地各个部门之间也有所不同,从而都需要有法律地特别规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物权与知识产权地专有性物权与知识产权都有专有性.知识产权地专有性专属权利人所有,这一点与有形财产一样.在一般情况下,非经权利人许可,其他人都不能利用.不过,在一个国家以内,两件完全相同地物品虽然可以同时分属于两个不同地权利人所有,而互不干涉.但是两个完全相同地专利或商标,则不能同时分属于两个不同地权利人.如果一个这样地权利给予了一个人,就不能再给予另外一个人了.如有两个人分别研制出完全相同地发明创造,在分别申请地情况下,只能由其中一人获得专利权.专利权人有权排斥另一人将其自己研制出地发明创造许可或转让第三者,另一人只剩下“在先使用权”.这是知识产权这种客体地无形性所决定地.知识产权进入公有领域,专有权丧失.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物权与知识产权地地域性地域性一般指在一个主权国内.知识产权一般是由本国政府主管部门按照本国法律授予地,只在本国范围内有效.这一点与有形财产很不相同.有形财产适用财产取得地法或物之所在地法;知识产权则适用权利登记地法或权利主张地法.一般有形财产,例如随身所带地衣服、首饰、甚至汽车等等,即使到了外国也不会发生所有权丧失地问题.但知识产权则不同,本国地知识产权出了国境就无效.因此,如果权利人希望在其他国家享有某些知识产权,则需要依照其他国家地法律向该国提出申请或登记,并且由该国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申请人才可获得某些知识产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物权与知识产权地时间性物权与知识产权地时间性.不论什么知识产权,各国法律都规定了期限.有地权利地期限不允许续展,一旦期满或权利人于期满前放弃,权利即告终止.有地权利地期限允许续展,甚至允许无限期续展(如商标),但如果不续展,权利也即终止.至于有形财产,只要客体存在,权利也就存在,法律上并未规定期限.至于客体地价值随着时间地逝去而有所降低,则是另一问题.所以有形财产所有权地“永恒性”,是以有关财产“标地”地存在为前提地,而知识产权中地所有权,不以有关物地灭失为转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知识产权地可复制性知识产权之所以能成为财产权,是因为这些权利被利用后,能够体现在一定产品、作品或其他物品地复制活动上.也就是说,这种权利地客体一般可以由一定地有形物去复制.如专利权人,他地专利必须能够体现在可复制地产品上,才能实现他地权利,也才能判断他人是否侵权.又如按照图纸制作产品,按照一定地方法施工、生产,用印刷、复印、制作光盘等方式复制文学艺术作品等等.物质财产不具有这样地特点.对一个有形物地仿制,实质上是对该有形物地造型,即其设计地复制,本质上仍然是对该造型所传达出来地信息地复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总之,物权与知识产权都属于民事权利中不同地权利,各自有不同地性质,只有对他们性质进行比较,才能正确认识他们地性质,更好地利用和保护物权与知识产权,使其发挥更大地作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论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论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论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法律体系中,物权和知识产权是两个重要的权利领域,它们对于保障个人和社会的财产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物权和知识产权在性质、客体、取得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物权,简单来说,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而知识产权则是指人们对其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如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从权利的客体来看,物权的客体通常是有形的物,具有物质实体,能够被人们直接感知和占有。

比如房屋、车辆、土地等。

而知识产权的客体则是无形的智力成果,如发明创造、文学艺术作品、商业标识等。

这些客体不具有物质形态,无法通过物理方式直接占有,但其价值往往通过在市场中的运用和传播得以体现。

在权利的取得方式上,物权的取得一般较为直接和简单。

比如通过购买、继承、自建等方式就可以获得物权。

而知识产权的取得通常需要经过特定的法律程序和审批。

例如,要获得专利权,必须向专利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过审查符合条件后才能授予。

物权和知识产权在保护目的上也有所不同。

物权侧重于保护对物的实际占有和使用,以确保权利人对物的支配和利用。

而知识产权则更注重鼓励创新和知识创造,通过赋予创造者一定期限内的专有权利,激励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进行研发和创作,从而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然而,物权与知识产权并非毫无关联。

首先,它们都是民事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建了完整的财产权体系。

在市场经济中,物权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易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知识产权则为商品增加了附加值,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其次,物权的某些规则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知识产权。

例如,物权中的公示公信原则对于知识产权的交易和保护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知识产权的转让和许可使用中,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公示,以保障交易的安全和稳定。

再者,物权和知识产权在侵权救济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一、概念的区别物权指的是对物品的所有权或其他权利,是对物质财产的支配与控制权。

而知识产权是指对知识与智力成果的一种法律保护,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

物权主要是针对有形的财物,而知识产权则是对无形的知识与创作作品的保护。

二、法律保护的对象不同物权的保护对象是财产或物品,包括土地、房屋、车辆等。

物权的确权和保护主要通过登记、侵权诉讼等方式来实现。

而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则是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如发明、文学作品、商标等。

知识产权的确权和保护则通过申请专利、版权注册、商标注册等途径来实现。

三、权利内容的不同物权的所有权人享有对财产的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转让等权利。

而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则享有对其创作作品的署名权、修改权、发表权等权利。

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授予他人使用、复制或修改其作品的许可。

四、获取方式的不同物权的获取方式主要是通过合法的方式购买、继承或赠与等。

而知识产权的获取则是通过创造性劳动或发明,经过合法的程序申请获得的。

例如,发明家可以通过申请专利来获得对其发明的专利权;作家可以通过创作并发表作品,获得对作品的版权。

五、转让方式的不同物权的转让一般是通过合同签订或财产买卖等方式实现。

而知识产权的转让可以通过许可合同、转让合同等形式进行。

知识产权的转让方式相对灵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协商,而物权的转让则需要符合物权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

六、权利保护的期限不同物权的期限一般是长期的,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该物品不存在或者权利人主动放弃。

而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则是有限的,例如专利权的保护期一般为20年,著作权的保护期根据具体国家的法律规定不同,但通常为作者终身及70年以上。

七、法律法规的不同物权的法律规范主要为《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而知识产权的法律规范相对独立,并分为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综上所述,物权和知识产权有着明显的区别。

知识产权和物权二者的区别

知识产权和物权二者的区别

知识产权和物权二者的区别知识产权和物权二者的区别知识产权和物权是法律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知识产权和物权的定义、特点以及在法律上的区别。

一、知识产权的定义和特点知识产权是指以人类智慧和努力所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它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

其特点如下:1. 可复制性:知识产权是可以被复制的,即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获得知识来获取相关权利。

2. 不竞争性:知识产权所有人可以独立享有其创造的成果,而不受其他人的影响。

3. 不耗竞争资源:知识产权的享有不会对他人的权益产生伤害,与物质资源的竞争不同。

二、物权的定义和特点物权是指对某一具体物体所享有的权利。

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

其特点如下:1. 物质性:物权是与具体物体相关联的权利,该物体可以是有形的、可见的。

2. 独占性:物权所有人可以独立占有、使用和处分该物体,其他人需要得到所有人的许可才干享有这些权益。

3. 对抗性:物权可以防止他人侵犯或者限制他人对物体的使用和处分。

三、知识产权和物权的区别知识产权和物权在定义、特点以及法律效力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1. 定义上的区别:知识产权是对智力成果的保护,而物权是对具体物体的保护。

2. 特性上的区别:知识产权具有可复制性和不竞争性的特点,而物权具有物质性、独占性和对抗性的特点。

3. 法律效力上的区别:知识产权多数是通过立法或者政府机构颁发的法律文件来保护,而物权则是通过正式的登记或者占有方式确定和保护。

总的来说,知识产权和物权在定义、特点和法律效力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了解和理解这些区别对于维护知识产权和物权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1、本所涉及附件如下:- 附件1:《知识产权法》相关法规解读- 附件2:专利申请书范本- 附件3:商标注册申请表格- 附件4:著作权登记申请指南2、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知识产权:指以人类智慧和努力所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 物权:指对某一具体物体所享有的权利。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物权与知识产权是法律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用于保护个人和组织的权益。

尽管它们都涉及到对财产的控制和保护,但它们的性质和适用范围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介绍物权和知识产权的区别,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区分它们。

物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物质财产所拥有的权利和权益。

它是法律赋予人们对物质财产实施支配和支配的权力,包括土地、房屋、车辆、珠宝等有形财产。

物权的核心概念是“拥有”。

拥有者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使用、支配、处分和享受自己所有的财产。

物权的产生和转移通常需要通过买卖、继承、赠与、抵押等方式进行合法的转移。

相比之下,知识产权是指由知识、创造性和创新性产生的权利。

它是为了鼓励创新和保护个人和组织的知识成果而设立的一种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和商业秘密等。

专利权用于保护新发明和创新的产品或者技术,商标权用于保护特定的商标标识,版权则用于保护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立性。

知识产权授予知识创造者对其创作物的独占权,以鼓励他们在市场上投入更多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物权和知识产权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对象的性质和保护的侧重点。

物权主要涉及对实体财产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例如土地、建筑、动产等。

知识产权则主要涉及对非实体的知识成果的保护,例如发明、商标、文学作品等。

物权保护的是对有形财产的支配权,而知识产权保护的是知识产物的独占权。

此外,物权和知识产权的转移和保护方式也存在差异。

物权的转移通常通过购买、租赁、继承等方式进行,而知识产权的转移则通常需要通过合同、许可协议或法律程序进行。

知识产权的保护通常需要向相关的政府机构申请,并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例如专利注册、版权申请等。

总的来说,物权和知识产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于保护不同类型的权益。

物权涉及对有形财产的支配权,而知识产权涉及对知识成果的独占权。

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了解物权和知识产权的区别对于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权益至关重要。

因此,在处理财产和知识方面时,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规定,以保护自己的权益,促进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比较知识产权与物权有哪些区别

比较知识产权与物权有哪些区别

比较知识产权与物权有哪些区别知识产权与物权均为财产权的主要类型,权利创制的目的都在于对其各自所保护的特定利益予以界定并加以协调和配置。

其实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比较知识产权与物权有哪些区别,希望你们喜欢。

知识产权与物权的不同点知识产权的权利客体的非物质性是其区别于物权的本质特征。

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一种没有一定形态的精神财富,而物权的客体是存在于人体外的有体物或物理学上的物质。

权利客体的区别决定了二者有很多各自的特征。

1. 权利取得方式的差异物权只需要法律的一般确认,并不需要特定的程序,但知识产权通常具有授予性,除著作权外,专利商标都需要国家机关的“直接的,个别的确认”。

2. 权利范围的差异权力范围的差异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在物权中,权利人的禁止权和专用权的范围是等同的,专用权居于核心地位。

在知识产权中禁止权的范围是远大于专用权的,例如商标权的专用权是在核定使用的商品上使用核准注册的商标,而禁止权则扩到禁止在同种或类似的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而且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禁止权。

3. 地域性、时间性的差异物权的标的只要没有灭失,权利永久存在,并且不受地域限制。

而由于知识产权的直接、个别确认,其必然受到确认机关的治辖范围限制,而且其只在法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

知识产权与物权的相同点1. 二者都是静态的财产支配权物权反映的是对有形财产的占有关系,物权人对其有形财产可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知识产权反映的是对无形财产的占有关系,知识产权人对其享有的知识产品享有在法律范围内的独占使用权利。

2. 二者均为对世权、绝对权物权与知识产权都是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的权利,都以社会一般人为义务主体。

物权人和知识产权人都可以独立的实现自己的权利,不需要义务人的积极行为协助,任何人对他人的物权和知识产权都负有不得侵害的不作为义务。

3. 二者都遵循法定主义原则二者的设定和变动不仅涉及当事人的利益,而且会对第三人的利益产生限制作用,为避免第三人遭受不虞之害,要求物权和知识产权的种类和基本内容由法律规定,并且二者的设定和变动还需公示(特别是不动产),使之可以让交易以外的第三人确知。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一、简介物权和知识产权是法律中常见的两种权益形式,它们在性质、范围、保护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物权和知识产权的区别进行详细介绍。

二、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物权是指对特定物品的支配权,即对某一具体物品所享有的权利。

具体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客体性: 物权的对象是具体的物品,如土地、房屋、车辆等。

2:绝对性: 物权的权利人可以对物品行使控制和支配权,其他人不能干涉。

3:直接性: 物权权利人可以直接对物品享有利益,并可以通过追索权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征知识产权是指人们通过智力创造出来的独特产品,包括文学艺术作品、科学发明、商标、专利等。

它具备以下特征:1:抽象性: 知识产权的对象是无形的智力创造成果,如音乐作品、发明创造等。

2:相对性: 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仅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域,并可以被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

3:非排他性: 不同的人可以同时拥有相同或类似的知识产权,但其权益范围可能存在差异。

四、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物权和知识产权存在着明显的区别:1:客体差异: 物权的客体是具体的物品,而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智力创造的产品。

2:保护范围差异: 物权是对物品的支配权,保护范围主要是确保权利人对物品的控制权;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涉及对知识创造的经济利益的保护。

3:时限差异: 物权的保护期限通常是永久的,而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而有所不同。

4:转让和许可差异: 物权可以通过买卖等方式进行转让,而知识产权可以通过许可或转让的方式进行利用。

五、附件本文档没有涉及附件。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物权:指对特定物品的支配权,即对某一具体物品所享有的权利。

2:知识产权:人们通过智力创造出来的独特产品,如文学艺术作品、科学发明、商标、专利等。

七、全文结束。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概念解析物权物权是指个人或团体对物体所享有的权利。

物权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物体则可以是不动产(如土地、房屋)或动产(如车辆、电器)。

物权是一种绝对权利,意味着物权人可以对物体享有最高的支配权,并且可以排除他人的干涉。

物权是法律保护的对象,通过法律手段确立和维护。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个体或团体在知识领域创造的独特作品或发明所享有的权利。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

知识产权是一种相对权利,即通过注册和法律保护获得。

知识产权保护的是知识、创造性和创新性产生的结果,旨在鼓励创新和保护知识。

区别分析客体不同物权的客体是物体,即不动产或动产。

物权权益的主体可以享有物体的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

知识产权的客体是知识、创造性和创新性产生的结果。

知识产权的权益主要体现在保护创新发明的专利权、创作作品的著作权以及标识商品来源的商标权等。

内涵不同物权是享有对物体的支配权,即物权人可以对物体进行使用、收益和处分。

物权是享有绝对权利的,即排除他人的干涉和侵犯。

知识产权是对知识创造的结果享有的权利,体现为知识创造者对其作品的独占性控制权。

知识产权是一种相对权利,需要通过专利、著作权等注册和保护。

权利性质不同物权是一种实体权利,即对物体本身的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

物权可以通过占有实施,具有实体性。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权利,即对知识创造的结果的权利。

知识产权是可以转让、许可或授权的,具有行为性。

兼容性不同物权和知识产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兼容和结合。

例如,一个创造性产品可能既可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也可以享有物权人的支配权。

,在某些情况下,物权和知识产权可能产生冲突或竞争。

例如,当一个物体被视为既包含物质的形态,又包含知识产权的创作时,物权和知识产权的主体可能发生纠纷。

小结物权和知识产权都属于不同领域的法律概念,其概念、对象、性质和特点各有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尽管物权法规范有形财产之归属关系,尽管物权的客体原则上为有体物,但在物权与债权相对而立的基本财产权体系之中,仍然存在一个“第三者”,这就是无形产权。

而无形产权与物权的关系是如此之紧密,如果对之不予以适当的分析,则物权本身的地位也许尚难以达到真正的清晰。

众所周知,将财产划分为有形财产与无形财产为罗马法的传统,但罗马法上的无形财产(无体物)仅指某些财产权利,并不包括近代社会以来才出现的知识产权等。

法国民法不仅继承了罗马法的这一传统,而且还扩大了无形财产的范围。

在法国法上,无形财产是指不具有物质形态,只能通过思维的、抽象的方式认识其存在的财产,其可被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用益权、地役权等他物权以及由《法国民法典》直接加以规定的债权和股权等。

[1]二是无形产权(“propriétés”incorcorelles [2])。

法国法中的无形产权的范围比知识产权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仅包括版权以及发明专利、工业设计、商标权等工业产权,而且还包括主体就营业资产(由运用于某一商业营业的全部设备、待售商品、商业名称、房屋租赁权、招牌、商标和专利等所构成的“财产群”之整体)、客户、营业所、商业名称以及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的商业信息等所享有的权利。

对于无形产权的地位以及将财产分为无形财产与有形财产这一作法,有些法国学者持否定观点,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有形财产”,因为一切财产都是无形的。

他们指出:“物和权利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将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类是毫无道理的。

从逻辑上讲,不应将物视为财产,因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是物所包含的…财富‟因素而非物本身,物仅是权利的标的。

无任何人享有权利的物根本就不是财产。

” [3]但其他法国学者则认为无形产权的存在是无可争辩的一种现代社会现象,与两类财产的区分并无直接关系。

有形财产的概念阐明了所有人对物的直接控制支配的程度高于对无形财产的控制、支配,而无形财产则是一种更为理念化的权利,这种权利更易于自我分解、持续期较短,并严格地决定于法律及情势所构成的社会背景。

[4]与此同时,就无形产权是不是一种“所有权”的问题,法国学者也展开过争论。

很显然,无形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涉及财产(智力成果及其他利益)和财产的“归属”(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可通过合同而转让(具有可让与性),并具有对抗一切人的绝对效力(为绝对权)。

可以说,除了权利客体非为有体物之外,无形产权在许多基本的方面与所有权并无不同。

为此,有许多学者认为无形产权实质上就是一种所有权,甚至认为“所有权的…硬‟概念已经被知识产权的…软‟概念所摧毁”。

[5]但是,更多的人根据以下理由否认无形产权是一种真正的所有权:(1)无形产权非以有体物为标的;(2)无形产权不能具有所有权的全部权能;(3)所有权一般有永久性,而无形产权通常有时间性(诚然,某些无形产权的时间性形同虚设,如商标权因可无限“续展”其效力而事实上并无时间限制,商业名称也如此,但时间的经过对之仍可发生影响,其表现为这些权利会因停止使用而丧失其效力);(4)法律对于所有权主体之身份一般无特别要求,但无形产权通常须依赖于其持有人的职业与身份;(5)无形产权的存在和实施均须严格依从法律规定。

与所有权不同,所有权所包含的对物质资料的垄断利用权(排他性)事实上更带有一种“自然性”,而作为一种法律上的垄断利用权,任何无形产权的产生通常需要法律的特别规定。

同时,无形产权中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通常具有国际性,等等。

[6]而在其他国家的学者以及中国学者的相关论述中,除上述理由之外,经常还会被重点提及的是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问题(尽管尚无人因此而将知识产权排除于“私权”领域之外)。

如德国著名学者Karl Larenz就指出:精神产品应由知识产权法规范而不由物权法规范,其原因在于,精神产品本身虽然表现为物,但物只是精神产品的载体,精神产品的真正价值,不一定能够通过其物质载体本身而加以表现,而需要特别的机关依照知识产权法来予以判断。

虽然著作权、专利权以及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取得、行使和保护也须以物权法为基础,但其同时也需要依靠专门的行政法规,而且有时行政法规对知识产权的取得和保护能够发挥较之民法更为重要的作用。

[7]故无形产权为一种“利用垄断权”而非物权之一种似乎当属无疑。

但是,尽管关于“知识产权是不是一种所有权”的讨论如此形而上,以至于令人怀疑其是否具有实际价值;尽管条分缕析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已经被许多人作成了洋洋洒洒的大文章,以至于继续关注这一问题有可能被视为学问上的浅薄,但看起来如此相似的知识产权与物权真的具有本质区别吗?拥有一幢房屋与拥有一项专利,如同购买一幢房屋与购买一项专利一样,当然是有重大区别的。

但是,为什么合同或者债权制度并不因为技术转让合同的标的与有体物买卖合同的标的不同及由此而导致的诸多“重大区别”而将其拒之于合同法或者债法的门外?学者所揭示出来的物权与知识产权的那些区别真的很重要吗?——我们不妨来试试反驳这些看起来很难反驳的理论:其一,物权必须以有体物为标的,而无形产权非以有体物为标的,故其非物权之一种——这是一项毫无道理、霸气十足的逻辑推理。

谁说物权必须以有体物为标的?为什么某些无形财产就不能成为所有权的标的?如果说德国人创设物权体系时根本未考虑到无形财产的归属和支配将成为以后社会最为重大的法律问题,由此而当然地确定了“法律意义上的物仅指有体物”的话,那么,打破或者适当打破德国人在100年前创设的这种完全封闭的物权体制,确定有体物之外的某些无形财产得成为物权之标的,完全有可能正是民法及物权法的一种进步。

事实上,“物权之标的仅为有体物”的限制早已被突破。

如《瑞士民法典》便将“法律上可得支配之自然力”视为民法上物之一种(该法典第137条规定:“性质上可移动的物及法律上可支配的不属于土地的自然力,为动产的标的物。

”);而《日本民法典》虽明文规定“本法称物者系指有体物”(第85条),但在此原则基础上,该法典实际上承认有不少的例外:如依该法典规定,在债权、股权等权利之上不得成立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但当权利变为证券时,其即被视为动产(第86条第3款);此外,自然力非为有体物,不能成为物权的客体,但是,依日本有关判例,当自然力被置于能够为人力所控制的状态下时,则按物处理(例如,在日本大审法院于昭和十二年即1937年6月29日作出的判决中,“电气”被准用《日本民法典》第173条第1项中的“产物”加以处理[8])。

至于我国民法理论和物权法立法实践,也对作为物权客体的“物”作了扩张的解释:不仅有体物之外的电、热、声、光等自然力应视为物,而且连“空间”也得成为物。

[9]既然如此,以无形财产非为有体物来否定其能够成为物权之标的,不足为取。

其二,无形产权不能具有所有权的全部权能,尤其权利人不能对权利标的实施“占有”,故物权法有关占有的保护以及有关取得时效的规定等,均不能适用于无形产权。

此外,对无形产权的法律救济方法也与物权的保护不同(如对于无形产权的侵犯不可能适用“返还原物”的方法)——此条理由殊难以成立:所有权为完全物权,所有人得对物为最为彻底的支配,但除所有权之外,尚有其他物权,而任何他物权均不具备所有权的全部权能,其中,抵押权便不具有对抵押物的占有权能。

特别应注意的是,对于无形财产的“占有”虽不能表现为对无形财产的实物控制而是表现为对智力成果或其他无形财产的“专有”(垄断利用),但这种“专有”于无形财产所达之观念控制,与“占有”于有体物所达之物理控制仅有形态上的区别而无本质上的区别,况且传统物权中,对于物的占有非表现为对物的物理控制者或根本不具有对物的实物控制之权能的他物权仍有存在,如地役权、空间利用权、权利质权等。

所以,物权法有关占有的保护之规定,应当准用于知识产权等无形产权(如《日本民法典》第205条即规定,对于“精神创造物”,当事人得具有“准占有权”)。

至于取得时效之能否适用,并非衡量某一权利是否为物权的标志,例如非以占有为要件的抵押权等,不适用取得时效;又如经登记的不动产所有权,不适用取得时效。

[10]此外,权利保护方法之差异固然可以反映权利性质之差异,但某些法律救济方法的不同,不等于权利性质必然不同。

而物权法所规定的物权保护方法并非均可普遍适用于一切物权,亦即并非所有权的保护方法均可适用于其他物权。

如返还原物之保护方法就不适用于抵押权、地役权等。

其三,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时间性,其产生须法律的特别规定,其保护通常具有国际性,其享有通常与特定人的职业与身份相联系,此外,知识产权涉及更多的行政管理权力的介入,等等;而所有权无地域性且一般具有永久性,所有权没有国际保护问题,法律对于所有权之主体之身份一般无特别要求……——上述知识产权与所有权的区别当然是存在的,但问题在于,这些区别对于揭示二者之本质差异有何意义?就权利设定而言,任何权利的产生均须依法律规定为依据,至于权利设定之程序上的要求(或者依法律的原则规定而产生,或者依行政批准而产生),于权利的性质毫无影响(每一项具体的专利权、商标权均须经批准或登记注册而设定,如同每一项具体的不动产物权均须通过登记而设定,因而无法通过权利设定的程序比较而说明其权利性质的差别)。

同理,权利效力之存续为阶段性的抑或为永久性的,权利效力之地域范围为有限制的抑或无限制的,均不涉及权利本身的性质如何(物权中,除所有权外,其他物权事实上均不具有永久性。

而知识产权的所谓“地域性”因此种权利的国际一体化保护之倾向而日益名存实亡。

与此相反,私人所有权在国际法上地位的提升,恰恰正是所有权制度在现代社会的一种“国际化”发展趋势[11])。

由此,不能不令人思索: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区别究竟是本质的还是非本质的?将规范有形财产与无形财产之同类性质的关系(归属与支配)的法律截然加以区分,究竟是基于一种现实的考虑(基于现代民法之权利观念而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还是出于一种纯粹的历史惯性(不愿意让无形财产之支配权进入古老的物权领域,以避免传统物权体系至少于想象中的“完美无缺”遭受任何破坏)?当对物的占有和控制被认为越来越不重要之时(对此,我们会提及物权的债权化、所有权的中心由“占有到利用”的转化等等),当“财产”的概念被认为越来越“非物质化”之时(对此,我们会提及现代社会中财产结构所发生的重大变化[12]),当物权的社会管制被认为越来越强化之时(对此,我们会提及国家通过行政权力的运用而对私人财产权利尤其是不动产所有权的强行干预,还会提及有关土地规划、房产登记、建筑许可、环境保护等现代社会中施加给财产权利的越来越多的强行管制),为什么还要维持不变以所有权(财产之归属)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传统物权制度在体系上的所谓“完整性”呢?君不见,由于物权与债权“二分民法财产权制度之天下”的传统,由于作为民法财产权之理论基础之既有的全部知识几乎都是为物权与债权“服务”的,或许再加上某些民法学者对于超出自己理解能力之外的知识产权所自然具有的排斥心理,以及某些知识产权法学者由于对民法基础理论所拥有的欠缺而发生的逃离心理,至少在中国大陆学术界,民法学者和专攻知识产权法的学者之间,基本上难以建立真正的沟通和交流:但凡自称为民法学者的学者,通常以不研究知识产权为特征;而凡自称为知识产权法学者的学者,则大都不会同时认为自己是民法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