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知识讲解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3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无处不在,并通过实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去探究。
但是,对于空气这一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理解空气也占据空间。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原因:空气是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直观感受;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不明显,学生不易察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分子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空气的存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和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吹气球、吹灭蜡烛等,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3.理论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分子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原因。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与空气有关的实例,加深对空气的认识。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XXX《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
说教材: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研究《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
说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研究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研究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与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
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对空气占据空间,还需要更多的直观的实验来加以证明。
说目标: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
能力目标:用实验方法证实氛围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预测和说明。
情感目标是: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说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请求和学生情况,把认识氛围也要占据空间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说教学难点: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确定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为本节难点。
说教法与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研究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1与的各种科学探究举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纯真的讲授训练更有用。
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勇敢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演示法。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空气特性的基本认识,理解空气作为一种物质,同样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这一概念是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基础,对于后续学习物质状态变化、大气压强等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这一问题展开,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空气虽然无形,但确实能够占据一定的空间。
教学内容涉及空气的性质、空气占据空间的证明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能够占据空间。
2.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证据。
3. 能够列举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例子。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的性质。
2. 实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方法。
(二)难点1. 理解空气虽然无形,但确实可以占据空间。
2.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分解难点,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启发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这一问题。
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空气是什么?它和我们看到的固体、液体有什么不同?”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探究空气的特性。
(二)问答法问答法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将针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问题,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通过问答互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亮点)1. 区别于传统的讲授法,我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新湘教版科学三上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新湘教版科学三上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并且了解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关于气体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同时也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可能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索和发现。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解释空气为什么是占据空间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
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同时,我也会采用讲授法和提问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闻一闻、摸一摸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新课导入:介绍空气是一种物质,它也占据空间。
3.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4.讲解与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因。
5.巩固与拓展: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6.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观察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空气是一种物质,它也占据空间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说教材:一、教材体系:《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4课的学习,对水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了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后,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
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
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学情分析: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由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观察、实践、体验;然而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单独地去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必须要有同学和教师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所以本课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者、观察者和探究者,教师定位于引领者、合作者。
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参与,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说教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6课,本课力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的,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它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于组成空气的粒子间的空隙较大可以随容器的大小而变化,所以空气既可以被压缩,也可以膨胀扩张。
教材首先以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引入,认识水和石头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实验做一个初步的猜测后,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实验验证。
之后,在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空气占据空间是可以变化的。
二、说学情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存在,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空气的其他特点。
在前面一课时,学生通过直接感受或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到现象来说明空气存在并且具有流动性,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感知。
但是要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这一概念有一定难度,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教学的关键。
三、说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可以改变;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通过实验探究突出重点。
五、说教学法1、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空气占据空间吗》,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六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验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课是“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六课,通过前五课的学习对于水和空气的基本性质有了一些基础的认知和比较,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跟其它物质一样可以占据空间。
同时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会发生变化的,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的。
2.过程和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点:知道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的空间多少(体积)是可以改变的。
难点:设计实验,并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改变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科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于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组织开展更直观、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验设计理念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因此本课实验环节的设计是循序渐进的,选用的实验材料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一步步,不但可以直观形象的探究总结出科学概念,更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生活中,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发现科学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本课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提出问题在课的开始,教材原设计的是用乌鸦喝水这个童话故事导入。
我觉得这一处设计有两点不足之处:不直观,缺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空气占据空间吗》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部分,它在我们整个物理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这种无色无味的物质也是具有质量的,同样占据一定的空间。
这一概念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而且对于后续学习流体力学、大气科学等领域知识奠定了基础。
本文主要内容围绕“空气占据空间”的探究展开,首先通过简单的实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它所占据的空间。
接着,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空气作为一种物质,其占据空间的特性,并探讨这一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作用与地位《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初中物理“物质”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上启下,既巩固了学生对物质基本属性的理解,又为后续学习压强、浮力等概念打下基础。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通过实验探究科学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小节: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思考空气是否占据空间;2. 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3. 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本质;4. 应用:探讨空气占据空间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科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空气这一宝贵资源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通过实验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并接受空气占据空间的观念;-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我的教法亮点:1. 启发法:- 在引入新课内容时,我将以生活中的现象作为切入点,如吹气球、打气筒等,提出问题:“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1一、说教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5课的学习,对水和空气有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
形成的教学设计增加了2个板块,删除了一个板块:增加的第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
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这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
增加的第二个板块是:水能流进瓶子里吗?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上一个实验的理解,让学生理解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水就流不进瓶子里。
删除的一个板块就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吗。
二、说学情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操作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三、设计理念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四、说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科学概念:空气占据了空间。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观察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和反思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和反思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空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进而引导学生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
但是,学生对空气的概念以及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探究空气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观察实验,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3.讨论空气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且占据空间。
4.空气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空气作用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空气的概念2.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3.空气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方面进行。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是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教材还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问题。
但是,他们对于空气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可能还没有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是无形的,但占据空间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我还将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魔术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3.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活动: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说教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1课,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
二、说学情三年级是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刚刚起步,很多时候对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领。
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依照“提出问题——大胆猜测——亲历探究——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五、说教学法1、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他们对于空气的概念和特性还不够了解,对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这个问题,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学会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虽然无形,但确实占据空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魔术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空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3.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4.总结空气的存在和特性: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特性和作用,强调空气虽然无形,但确实占据空间。
5.拓展与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现象:—————————————–(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分析:空气—————————————–(学生讨论空气的特性和作用)结论:空气—————————————–(学生总结空气的特性和作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观察实验、参与讨论。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课后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可以不说)一.说教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建立在学生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是对《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
同时也是为后面《空气有重量吗》一课做铺垫。
本课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二.说学情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由于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学生往往对空气的认识停留在找空气的层次上。
因此,我们就要借助空气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了解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是你学校使用的,对不)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了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教学难点:自主设计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五、说教法、学法在本课中,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漏斗、烧杯、去底矿泉水瓶、水槽、乒乓球、气球、锥形瓶、橡皮塞、玻璃管、软管、课件等。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空气占据空间》优秀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空气占据空间》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空气占据空间》是本学期的第一节科学课,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特性。
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于空气这一抽象的概念,还是第一次接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学会用实验验证科学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性。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动手实践为辅。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魔术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3.实验验证: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讨空气占据空间的原因。
4.总结提升: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性,感受科学的魅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占据空间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空气的概念2.空气占据空间的特性3.实验验证过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课堂讨论等方面进行。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空气占据空间》是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
但是,他们对空气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可能还没有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空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一:让学生用吸管吸取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
3.实验二: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4.实验三:让学生用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5.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6.总结: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空气的存在2.空气占据空间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说教材《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
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形成的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认识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
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第一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空间”。
对第二个板块我也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在原有的实验器材(橡皮泥、吸管和矿泉水瓶)的基础上增加了瓶盖和小棒。
我曾经让学生试做过这个实验,当学生按照科学书上所显示的把两根吸管透过橡皮泥放入瓶中后,怎么往瓶中吹气,水还是没有被挤出来,原来是吸管被橡皮泥堵住了。
增加瓶盖可以防止橡皮泥脱落,增加小棒可以防止吸管堵塞。
这样的改进,可以增加实验成功的几率,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事实。
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这一板块中,删节掉了绘制图样说明空气为什么能被压缩,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根据现象绘制想象中的微观世界难度太大,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在经过详细提示后虽然能绘制成图,但是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是否真的思维发展;学生绘成图后,无法对图进行评价,而导致该部分的教学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从而造成目的性不强。
说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比水轻,易流动等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与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
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被压缩还需要更多的直观的实验来加以证明。
说目标:《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能力目标:1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对比实验的现象进行描述,并形成自己的认识;2、能利用维恩图对水与空气的不同进行比较, 并逐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情感目标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尊重实验结果的事实,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情况,把认识空气也要占据空间以及空气占据的空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说教学难点: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确定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为本节难点。
说教法与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演示材料:呼啦圈(演示:空间概念、物质要占据空间)水槽、烧杯、报纸(演示实验:空气无法进入倒立在水中的杯子)注射器模型分组材料:集气瓶、橡皮泥、吸管、瓶盖、小棒(实验:用空气将水挤压出密封的瓶子)注射器(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课前活动”“问题延伸”“空气占据空间吗”“用事实证明”“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比较空气和水” “生活中的科学”七个步骤。
在课前组织活动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走进呼拉圈”,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挤进呼啦圈里,体会挤压和扩张的感觉。
这是一种情境教学,“情境只有在为教学服务时才能叫好情境,否则,一切花哨的形式都是多余的。
” 名师斯苗儿对有效教学情境的界定非常精辟。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促进教学,既能创设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的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后面的科学探究。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科学课程,到该课时也才仅仅进行了简单的观察等科学方法的训练,而在本课前的所有学习单元中,对于空间的概念也并没有提出。
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首先可以形象的感知人要占据空间,其二,让学生感受挤压和扩张,有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一一从空气粒子的微观角度来解释空气占据空间可以在变化中迁移,第三,创设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
接下来,老师再次展示和板书前概念“占据空间”,进而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所以在这个环节里,通过展示前面的空间概念,初步认识到物体要占据空间,为进一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打下基础。
在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后,教师出示课件“乌鸦喝水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
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教师出示材料集气瓶、橡皮泥、吸管、瓶盖、小棒,让学生在保证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用这些材料把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
在小组实验之前,我抛出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思考: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橡皮泥和小棒分别有什么作用?实验中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开始小组实验。
同时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教师分别指导: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并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分组实验完成后,师生交流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重点引导学生解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如果在前一个环节学生只是凭借生活经验认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话,那么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用事实来证明空气的确是要占领空间的,从而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增长科学探究能力,逐渐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接下来的环节是教师演示实验:水不能进入倒立着的杯子。
演示之前老师要先启发学生,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能证明空气是占据了杯子内的空间的呢?从而再次引发学生的讨论。
如果在课堂上有学生能拿出一些基本的实验思路,教师就进一步完善,形成有效的实验方法。
倘若学生不能设计出实验的方法,教师就直接给出“水不能进入倒立着的杯子”这个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思考:水为什么不能进入进入倒立着的杯子?学生在做了上一个实验之后,也许对空气占据空间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疑虑的。
这两个并列实验,其目的就是期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实验中的现象,归纳出相同的地方,发现现象的实质,也期待着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
但是鉴于三年级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有限,学生能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但不能单纯依靠学生就此能形成自我的认识,而必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甚至于是直接对现象实质的提炼,例如说从两个实验的现象归纳出:空气也要占据空间。
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后,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来尝试着“像老师那样来分析问题”,从而达到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对于实验的方法问题,如果只是单纯要求学生自己来设计,显然是脱离了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
这里提出“你能想到什么办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遇见问题的时候,要意识到要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是能够想出一些办法来的。
新课标就指出,科学课中应当侧重于学生获得活跃的思维,学生动脑想并动手做。
交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多一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等待,给机会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交流。
接下来教师再次质疑:我们已经知道空气和其它物质一样有占据空间的特点,那还有没有其它的一些特点呢?出示一支空注射器,一支装了水的注射器,拉开注射器活塞,问:现在注射器内的空间被谁占据了?如果用另一只手指轻轻压一压活塞,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我们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呢?学生汇报后,进行小组实验。
在学生试验后,对实验结果感到很奇怪的时候,教师再次抛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发生?再次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可以通过画画,课件的方式,重点引导学生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到空气也要占据空间,并且对于空气的相关知识更加感兴趣。
该实验虽然是对比实验,但是还是安排学生分开进行,主要是基于学生在前期学习中也并没有真正做过对比实验,对对比实验中的变量和控制变量并没有认识。
通过对实验提出要求,暗示学生在完成对比演示,对比实验的过程中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从而期待逐步形成对对比实验的认识。
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是本课的难点。
这次解释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较大的挑战,因为需要学生作出合理推理。
引导学生从空气粒子的角度来思考,尝试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事物,这是物质概念的一次升华,我们知道空气是由很多的微粒组成的,当空气被压缩时微粒之间的距离变小了,占据的空间就少了;当空气被拉长扩张时微粒之间的距离变大了,占据的空间就多了。
这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比较抽象。
于是,课前的游戏“走进呼啦圈”,学生感受到的挤压和扩张,在现在的解释中就可以迁移,可以同理推理,并通过学生想象,画画,课件展示多种方法突破难点。
学生通过“走进呼啦圈”来解释空气的压缩和扩张也是一种课堂前后的联结。
到现阶段为止,学生对于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能发生变化已经形成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