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

感于《周易》,用之于行不得不承认,当初在选课的时候确实是十分随意而又仓促,毕竟借师兄的电脑不能太久,而且选课太慢会出现选不到的情况。

不过在这些一系列的各类课程之中,唯有一门课我是特别留意而选的,而如今那一个系列除了这门课其他课程我全都不记得是什么名称,这门特意挑选的课就是——《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之所以选择这门课,总的来说是想要探索一下《易经》中的神秘,虽然我甚至不明白这本书是讲什么的,但是对于许多关于这本书的传言以及这本书已经流传千年的事实使我对这门课的向往异于常者。

这学期的第一节课便加深了我对中国古文化的向往。

咋看一下这些都是一些毫无根据的东西,但是其中的深意果然是如今许多书籍都望尘莫及的。

而书中所言虽然都似乎是占卜卦象,但我细细回味一番之后却觉得,这是古人所制作的一个精明的教育方式。

所谓学以致用,用事实生活中的范例来加以叙述便可以使其中的道理更为清晰,但是反之范例又会使得文章变得罗嗦。

而《周易》这本书便运用了一种新的方式来传授它其中的奥秘,那便是占卜。

将一些深刻的道理蕴含于占卜的卦象之中,使得其中的道理隐隐约约,同时又极具实践性,让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玄机。

古人在求天下治理时深刻的认识到,如天下大治则必须各安其位,(易经的时与位)与时偕行,如此才可顺应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不了解自己也很难推己及人,古人以为臣道是做一个好部下,君道是做一个好领导,而师道则是贯通君道与臣道才可为师。

天地君亲师可能很多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我想大概是以为形容天地和人的关系,天地既好像是领导一样威严令人敬畏,天地也好像是亲人一样疼惜子女,天地还可作为人的师长令人明晓道理。

不得不佩服这本书可谓是集大智所成,能够将学以致用这么有意义的道理具体化来展示给所有用心去读这本书的人。

我是如何理解《周易》的呢?首先说一下老师一开始提出对“周易”二字的解读:周而复始,相互易变。

这就相当包涵了哲学中“量变成质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矛盾”这两个基本理念。

易经3000字论文

易经3000字论文

易经3000字论文遵照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篇有关《易经》的3000字论文。

以下是论文内容:《易经》——古老智慧的经典之宝导言:《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涵盖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和智慧。

它是一本关于自然、人生和变化的书籍,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本论文旨在探讨《易经》的起源、核心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章:《易经》的起源与发展1.1 考古发现与《易经》在考古学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与《易经》相关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易经》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1.2 传承与演变《易经》的传承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大量的学者对其内容进行研究和整理,以使其更能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需求和思想。

第二章:《易经》的核心思想2.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易经》强调天地与人的内在联系与协调,认为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

2.2 八卦与变化的演示《易经》的核心理论是八卦思想,它通过八个不同的卦象来描述世界万物的变化。

八十一个卦象代表了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自然和人生变化的模型。

第三章:《易经》的影响与应用3.1 历史中的《易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易经》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智慧之源。

无论是哲学家、政治家还是军事家,他们都深受《易经》的影响,并将其运用于各自的领域。

3.2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易经》的智慧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人借鉴《易经》的思想,提高自身的智慧与见识,应用于领导管理、决策分析和个人成长等方面。

结论:《易经》作为一本流传至今的古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和智慧。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探索自然和人生真理的重要指南。

希望本论文能够为读者深入了解《易经》提供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1. 王维扬. (2008).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探析. 长江学术, (1), 112-113.2. 司马迁. (2010). 《史记》(第二篇:吴起列传). 中国戏曲, (2), 107-109.3. 王若飞. (2005). 《易经》中八卦思想的演示与应用.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5), 113-116.4. 傅佩荣. (1984). 中国文化源流在《易经》中的凸显. 北京人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 92-94.注意:以上是一个示例,实际撰写时请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进行展开。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著作,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于它的哲学思想。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是一种对宇宙万物形成和变化的解释,其中运用了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

这种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农学、军事等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次,《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于它在社会制度中的应用。

《周易》的八卦理论被应用于四化八字、八字命理、风水等方面。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八字命理和风水相信能够帮助人们预测命运和改变运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个人和家族的决策。

八字命理和风水的使用,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此外,《周易》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也有重要影响。

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受到《周易》的影响。

在书法方面,中国古代书法家常常以易经中的八卦和64卦作为创作的灵感和主题。

在绘画方面,八卦和64卦的形象被艺术家绘制成图案,作为装饰物或艺术作品出现。

在音乐方面,《周易》也对传统音乐的创作有重要影响,许多古琴曲、笛子曲等乐曲都以易经的理念为基础。

总之,《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著作,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社会制度中的应用,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生活。

同时,它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题材和表现手法。

因此,《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描述我国传统文化范文精选5篇

描述我国传统文化范文精选5篇

描述我国传统文化范文精选5篇我国传统文化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我们应该了解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积淀了丰富的内容,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篇章。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推荐5篇经典的传统文化范文,展示我国文化的光辉与魅力。

第一篇:《论语》《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们的言行,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也对后代的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论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

第二篇:《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本小说以婉约、缠绵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富贵家族的兴衰历程,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以及人生的悲欢离合。

通过《红楼梦》,我们可以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第三篇:《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由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

这19首诗歌以深沉的哲理、豪放的情感、悲壮的气魄,描绘了唐代社会的种种景象和人们的命运。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中诗歌的艺术之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索。

第四篇:《易经》《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哲学经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通过八卦、六十四卦等符号组合,阐述了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探寻人生的道路。

通过学习《易经》,我们可以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哲学的深邃和奥妙。

第五篇:《孟子》《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通过对待人、为政、修身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社会伦理和政治哲学等重要的思想内容。

通过学习《孟子》,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思想精髓和思想体系。

总之,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篇章,这些篇章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也对后代的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篇:《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

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

易经之所以能位于五经之首,就在于他的博大精深。

关于易经的由来,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太阳月亮,山水,男根女阴相对的万物空间。

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

至此,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有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重大飞越,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以阴阳两爻为基本符号,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为基本图形,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易经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应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的法则,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反复中保持和谐统一。

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

人若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则来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就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知变,应变,适便,自强不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更是现实人生的指南,趋吉避凶的宝典。

但是现代社会易经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里面有很多原因,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错综复杂等,大多人们不了解所表达的是什么含意。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

它由阴阳通码卦符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个不同水平的系统层次,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也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

《易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

《易经》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卦符系统对宇宙万物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到了事物间的抽相关联,比之研究具象关联的现代科学可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的奥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经》编码的阴阳学说及其极变规律、先后天八卦思想对道家影响深远,是道家学说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为“三玄之一”。

《易经》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

《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

《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

同时对子午流注、八纲辩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

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辩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

《易经》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响。

宋代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称:“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

”《易经》64卦,适合战争机动战略的选择,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根据《易经》原理排兵布阵。

历史上戚继光抗倭,在创立阵法时也是参考《易经》原理。

《易经》对武术发展也有很大启发。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并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是一部关于卜筮和哲理的经典著作,被誉为“易经,五千年文化宝库”。

其次,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来看,《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根本、源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的皇权社会中,《周易》被奉为管理国家、统治人民的重要工具之一、许多君主将其作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手册,据此进行政治决策和行为规范。

同时,《周易》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学问考试的必读书目,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周易》的思想和观念通过教育系统传播给后代,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与思维习惯。

此外,《周易》还在中国文化的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绘画、书法中,经常可以看到八卦图案的出现,它成为中国传统审美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此外,《周易》的思想也被运用到医学、农业、军事等实践领域,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生活方式。

然而,《周易》的文化价值和地位并不仅仅停留在传统文化中,它也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

近代以来,《周易》开始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展到国际社会。

国际上很多大学开设了《周易》的相关课程,学者们不仅开始研究其文化和哲学意义,还将其应用于领导力、管理学等实际运用领域,为当代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之,《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等方方面面。

同时,它也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并在西方世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周易》的独特思想和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宇宙、人类和社会的途径,对于世界的和平与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简介】在这个文化中西交融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少。

我们只要略微管窥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辩证精辟,而我认为周易就是中国传统的源头。

文中最主要论述了我从周易中读出的几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周易阴阳天人合一变化和谐【正文】《易》肇始于伏羲,丰富于文王,完备于孔子。

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从夏之《连山》,到殷之《归藏》,再到周之《周易》;从伏羲作“八卦” , 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到孔子作“十翼”,《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进程,才变成人们今天看到的《周易》。

《周易》由《易经》、《易传》两部分构成,“经”即文王所演六十四卦,“传”即孔子所作“十翼”。

其包括了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阴阳和谐观《周易》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其宇宙观上。

《易》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对于太极,有的释为太一,有的释为元气。

两仪则多认为是阴阳之谓,四象则为老少阴阳,亦以象四方或四时。

概言之,太极乃阴阳之未分,太极剖而阴阳分。

太极产生了阴阳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

通过阴阳消息、一动一趋而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四象进而生八卦。

八卦是产生世界的八种物质或规律,通过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化生万物。

这种宇宙观后来被陈抟、周敦颐等发挥成太极图式, 代表了中国古代宇宙观。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周易》的太极就是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有其思想来源, 她的产生及发展不是偶然的, 而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她是上古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结果。

“易”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含义指变易、变化、交换。

从文字学上看, 有人认为“易”为上“日”下“月”构成, 日为阳, 月为阴, 象征日月阴阳变化。

易经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易经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易经与建筑学选修课论文论文题目:易经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学院:花园校区工房学院专业:工程造价103-5班姓名:赖四君学号:6易经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易经》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乃五经之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易经》的发展横贯数千年,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特质。

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那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为我们展示了恢宏壮丽的历史画卷。

谈到中国典籍,自然想到中国的经、史、子、集,所谓经就是《五经》,以及《庄子》、《黄帝内经》等等,但是在这些经典中,唯有《易经》是最古老的典籍,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易经》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人的文化点。

“文化”一词就来自于《易经》中的《贲卦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就是文理,纹的意思。

我们看甲骨文、金文中“文”字就是文理、纹的象形,其中金文中的“文”字还有人形的象征。

什么是天文?什么是人文?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寒暑昼夜就是天文;人有男女老幼,有君臣夫妇子女,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及需求,这些就构成了人文,通过协调这些不同关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不同需求,使各社会群体及个体和谐相处,使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使整个社会富有凝聚力与向心力,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弘扬中医文化就是培养与教育,使人懂得遵循社会规则,尊重社会秩序,使人与人之间相敬相爱,知礼仪进退。

如果没有人之为人的,人就失去了人的优雅,狼群中长大的狼孩,只具有狼的习性,而不是人性,虽然有人的身体,但是其习性与狼无异,所以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企业,就是职业、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的养成与培养,它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是感通的意思,易经中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叫“咸”卦,咸就是感的意思,咸卦彖辞中说:“感,而天下和平。

”所谓“”就是要了解各阶层百姓的所思所想,最大限度的满足其不同层次的需求、愿景,使大家在这个群体中有所依托或寄托,从而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相互关系。

浅谈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李正超易学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辩证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等都深深的受到了易学的影响。

而作为易学的著作《周易》在汉朝时,就已经成为了“五经”之首。

当时有许多天文学家用《周易》来解释天象,有许多医学家引用《周易》来解释人的生理现象,还有许多人用《周易》来算卦,所以《周易》在各个方面应用很广。

易学对中国的文学作品有这重要的影响,《周易》是中国文学作品的智慧的来源。

同时,中国古代的血多名著的写作和内容大多都受到易学的影响。

如《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虽然如此,但里面不乏易学的思想。

《三国演义》中的“三”易经中有变化的意思!三国“换言”之也就是变化中之国!你们也看到三国中处处充满着变化!易中还有常道,非常道一说!常道便是汉的基础,非常道,便是黄巾起义以及各种灾害!常也就是汉是不会变的非常道,也就是黄巾带来了变化!瞬息万变!阴阳变化,也就是“天”“地”“人”。

“天”讲究“时”,也就是“天时”,代表就是曹操,动于“天时“!“地”讲究“利”,也就是“地利”,代表就是孙权,守于地利。

“人”讲究“和”也就是合作、变化,代表就是刘备以人为本,数败最终却成就帝王之霸业!天与地相对比较稳定而人却变化无常就像刘备的一生一样!再如《西游记》讲述了师徒五人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历经十四年,途经十一国,行程十万八千里(刚好是孙悟空翻一个筋斗云的路程,也就是中医把脉的六部十八侯诊法),苦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得成正果的故事。

师徒五人就是“五行”的代表:唐僧为水(江流、玄奘,是金蝉子转世,取经有功)、孙悟空为金(金公、心猿、心主、心君、行者,护驾有功)、猪八戒为木(木母、悟能、木龙,天河水神临凡为猪妖,挑担有功)、沙僧为土(悟净、弱水河神、刀圭、黄婆。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涉及各个方面的道德、哲学、艺术等。

而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远古时期,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本文将从易经的背景、基本原理和应用等方面来探讨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易经的背景与起源易经,全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记载了古人对自然、人事、社会等诸多方面的观察和思考。

它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如伏羲、神农等对宇宙万物的领悟。

后来,随着商代的兴起,易经逐渐形成了卜筮的用途,成为古人研究人事吉凶的工具,并逐渐发展出六十四卦的形式。

二、易经的基本原理易经的核心思想体现在“阴阳”和“五行”两个概念上。

阴阳是指事物存在的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属性,象征着万物的变化和发展。

而五行则是对宇宙万物的分类系统,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与四时、方位、五脏等相互关联。

易经通过阴阳和五行的组合,形成了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每一卦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象征与寓意。

三、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易经是中国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包含了古代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智慧的结晶,他们通过观察自然和总结人类社会的经验来编纂易经,可以说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易经是道家、儒家等各派思想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些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易经贯穿着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易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易经作为一种智慧的体系,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在个人修身养性、家庭和谐、社交交往等方面,易经都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困惑的方法。

比如,在面临抉择时,可以通过摇卦和解读卦象来询问易经的指引;在整理家居布置时,可以采用易经的理念来营造和谐的居住环境;在社交场合中,可以借鉴易经的原理来处理人际关系等。

易经国学中的文化传承与中华传统

易经国学中的文化传承与中华传统

易经国学中的文化传承与中华传统易经国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结晶,易经国学通过独特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和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易经国学在文化传承和中华传统中的重要性。

首先,易经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智慧。

易经是古代中国智慧的结晶,通过对自然、社会及人类生活的观察和反思,提出了诸多哲学思想和观念。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理论,这种符号系统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抽象表达,又是一种推测、变化和时间的表达方式。

易经国学将这些理论整合起来,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易经国学在中国文化传承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易经国学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将古代智慧传承给后人。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中,易经国学一直被视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从古代帝王到后世的文人学士,都将学习易经国学作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智慧的途径。

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读、对卦象和爻辞的解读以及对易经哲学的思考,易经国学承载了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传统。

此外,易经国学还对中华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国学强调天人合一、天命人事的思想,提出“阴阳相结合”、“君子和而不同”、“因势利导”等重要观念。

这些观念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尊重自然、崇尚和谐、追求内心平衡的价值观。

易经国学的道德观念,如“立身修德”、“厚德载物”等,对中华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易经国学的文化传承不仅表现在理论层面上,还通过各种文化载体传递给后代。

例如,在书法艺术中,易经国学的经典文献被广泛运用,从中汲取灵感并表达美学与哲学观念。

这种书法艺术不仅是传统艺术的延续,还是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

同时,在古籍的出版和研究方面,易经国学也不断得到重视,各类易经国学研究机构和学术机构的建立,使得这一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易经国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易经国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易经国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的国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理论体系。

其中,易经国学被视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注重对传统知识的传承,同时也鼓励对创新的探索。

本文将探讨易经国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易经国学的文化传承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变”,强调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规律,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演绎,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原理。

易经国学通过对易经文本的解读和研究,传承了其丰富的哲学思想。

在易经国学的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经典文本的诠释研究。

从先秦至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著名的经学家和学者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这些研究成果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和探索易经思想的指导,使得易经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

同时,这种传承也促进了对其他经典著作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除了对经典文本的研究,易经国学的文化传承还包括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易经强调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思想,提倡“和”与“和谐”的观念。

这种传统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国学通过研究和传承这些传统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并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易经国学的创新探索传统的易经国学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也致力于创新探索,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智慧和思路。

易经本身就是一部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典,强调变化和适应。

因此,在易经国学中,创新被看作是对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在创新探索中,易经国学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

一方面,通过与其他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易经国学与现代科学、哲学、管理学等形成了多学科甚至跨学科的融合,从而推动了不同学科的相互交流和碰撞。

例如,在现代商业管理领域,易经国学的思想被应用于战略决策和团队管理,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另一方面,易经国学在创新探索中也注重与时俱进。

将传统的易经思想与现代的社会问题相结合,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易经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易经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易经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其中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易经是古代中国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是一部卜筮术数的典籍,更是一部关于人生、道德、伦理与哲学的宝典。

易经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易经的起源与意义易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易经》是由六十四卦、八卦和爻辞组成的,通过对卦象和爻辞的解析,我们可以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人生修身的道路以及自然规律的变化。

易经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包括阴阳、五行、道德经营等,被誉为中国智慧的精髓。

二、易经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1. 与儒家文化的融合易经与儒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深受易经的影响,将易经的思想融入了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系之中。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这些儒家核心价值观与易经的阴阳五行有许多共通之处,使得易经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支撑。

2. 与道家文化的融合易经与道家文化的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和五行理论与道家的思想相契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理解。

三、易经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无论是古代文人墨客,还是现代学者和普通民众,都对易经有着深厚的兴趣。

许多人通过学习和研究易经,寻求自身成长和修身养性的方法。

同时,许多学术界的学者也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其与现代科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结合,使其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易经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许多人在重要的决策时,会通过占卜、排卦等方式,借助易经的思想寻求指导。

此外,在中国文化节日和传统庆典中,易经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春节期间进行的祭神活动中,易经的思想会被运用。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第一篇:《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

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所以我们也时常称《易经》为《周易》。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发展的诸子百家,大多也是从《易经》中汲取智慧,发展为各自的学说与理论。

而其中儒学圣人孔子便开启了唯心主义读解《易经》的方式,以自己的意思来读解《易经》,由此,《易经》已经不仅仅是“卜筮”之书,变得多元化,为启蒙之书、教育之书。

什么是“蒙”?蒙者,愚也。

孔颖达《正义》言:“蒙者微昧,暗弱之名,物皆蒙昧也。

”就是说蒙就是蒙昧和愚昧,就是幼稚和无知。

正因为蒙昧愚昧,幼稚无知,那就必须加强学习,注意修养。

所以,蒙卦实质上也就是劝勉人们学习之卦。

孔子作“十翼”读解《易经》,《十翼》即《易传》,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杜甫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宛如儿童,出世时犹如一泓清泉,至纯至正,若自小不加以教育,使之放任自流,有了坏的习惯,劣性滋长,日后恐将铸成大错,悔之晚矣。

由此可知,启蒙教育乃是出生后的头等大事。

启蒙教育何等重要,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明确指出来了。

孩子虽小,但生机勃勃,看似懵懂无知的状态,但内心充满求知的力量,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接受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则能养正,反之,改之难矣。

《礼记•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则是对《易经》教育思想的总结。

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君子以果行育德”。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阴阳之道,也即周易系统之世界观的源头,方法论的依据。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观天道以立人道盘古开天辟地,自此天地孕育,万物萌发。

作为中国传统的造世神话故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实在太熟悉不过了,我们甚至可以空间想象出盘古在原本混沌世界上留下千古一画。

这一画造就天地,这一画在易经里就是太极。

是故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面对这么一套符号系统,不免被其简洁、奇妙所吸引,更渴望的是渔而非鱼。

故不得不自问,这哪来的呀?古时圣贤毕竟与我们这个年代相隔太久,具体创作方法目前尚不能确认,但据易传中《系辞》考证“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古人这种观天道以立人道的精神实在可贵,回首那段峥嵘的岁月,伏羲抑或是伏羲年代的那一代人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勇气、志向与智慧是惊人的。

那么观天道以立人道的理论依据又在哪?曾仕强教授在经多年总结后,提出四象取法于太阳的运行规律。

这一点实在太简单不过了。

从日出起,天上热地上冷,故阳上阴下形成少阳日中天时,上面热下面也热,故阳上阳下形成老阳,当日过正午而夕阳西下那会,上面冷而下面余热尚在,故阴上阳下形成少阴,而一旦到了夜晚,上面冷下面也冷,阴上阴下形成老阴。

按他这么一说,那么四象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观天道以立人道用一种时髦的话讲就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顺从自然,保护生态平衡。

我想,大理至简无人不晓,然时人尚不明其命,乱伐排污争斗夺利之事唯恐天下少却不笑多。

如果将小白兔比做整个宇宙,那么我们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

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使将整个世界看得更清楚。

我想,伏羲就是那个哲学家,而他所创八卦就是帮助我们登高望远的.台阶。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道,也即周易系统之世界观的源头,方法论的依据。

浅谈易经与传统文化的研究

浅谈易经与传统文化的研究

浅谈易经与传统文化的研究浅谈易经与传统文化的研究杨振宁先生发表的对于《易经》的看法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话题是中国作为一个古代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为什么却未能萌生近代科学。

在中国古代的重要经典中,唯有《易经》涉及宇宙思考,所以对自然科学影响较大。

我想,问题恐怕不在于中国没有萌生近代科学,而在于近代科学从西方传来中国的时候,为什么受到如此的冷遇和抵抗。

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创立是科学史和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事,而17世纪徐光启翻译出版《几何原本》也应该成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大事。

徐光启(1562-1633)与伽里略(1564-1642)是同时代人,如果欧几里得的思想在明代就能引起中国人的注意,其实并不算晚。

可惜它在这片土地上没能激起丝毫微澜。

遭受同样命运的还不仅是《几何原本》而已。

直至19世纪中叶出版的《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一样地没有几个人读。

连梁启超也是去北京会试回粤经过上海,买到《瀛环志略》,才第一次知道原来这个世界竟有五大洲。

中国人的这种对于外来信息的麻木,一是出于把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二是出于对古代圣贤的崇拜。

凡是与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相悖的东西都会在这里受到抵制。

由于认为古人比今人高明,祖宗之法不可改,尧舜时代是最辉煌的',周公孔子是最高明的,越古老的东西越神圣,对古圣贤的任何质疑都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对新兴的和外来的东西一概持排斥态度。

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致命的缺点。

直到新文化运动兴起,才将这千古铁律凿开了一个缺口,虽则仅仅是一个缺口而已。

再来看《易经》和科学的关系。

《易经》中的太极图只含阴阳二仪,其包容性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我们不能牵强附会地把物理上的正电和负电、波粒二象性,化学和生物上的许多规律,以及今后几百年乃至遥远将来的科学成就,都看作是对《易经》内涵的破译。

科学上的新发现符合于阴阳二仪,本不值得惊讶,并不能证明《易经》有先验之效。

决不能说科学家奋斗了几百年才取得的成果都无非是《易经》中早就蕴含着的东西;似乎只要捧着《易经》冥思苦想,就能悟其真谛,就能有伟大发现,更可省却那么多的实验工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及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班级: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班级代号:119441姓名:赵林旺学号:1109634006泰卦在《易经》的卦序中“泰”列第十一卦,是由“坤”卦演化而来。

在“坤”宫第四卦为“泰”卦所在的位置,“泰”卦达到了阴爻与阳爻的平衡。

泰卦上坤下乾,天下地上,乃天地交通、阴阳和畅之象,故名泰卦。

泰大通也。

内乾“健”而外坤“顺”,这其中以阳刚主导于内,则阴柔听命于外,这样的一种格局就很吉祥,而六爻上下交流自然感应所以亨通。

泰卦以上下大通为象,阴居上而求乎下,阳居下而应乎上,上下相应相通。

泰者,君子之道大行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故亨通无碍也。

然泰久必否,此为天理之必然也,故处泰之道,当居安思危,常守正固,修人事以胜之,则可保其泰也。

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使之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决焉,故独安夫“泰”,使君子居中,常制其命;而小人在外,不为无措,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此“泰”之所以为最安也。

卦意:第11卦地天泰(泰卦)应时而变象曰:学文满腹入场闱,三元及第得意回,从今解去愁和闷,喜庆平地一声雷。

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坤)相叠,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感,上下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

反之则凶。

万事万物,皆对立,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变者泰(通)。

事业:坚持由小而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事业已达到顺利的境地,更应小心从事,居安思危,积极寻求、开拓新的事业,方可继续前进,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遭失败。

经商:顺利。

务必注意市场动向,开拓新的领域,展开新的竞争。

为此,密切与他人的合作,争取各方面的帮助,但需谦虚谨慎,警惕巧言令色的小人。

求名:具有成功的条件,但一定得更加努力,刻苦追求,最忌聪明反被聪明误。

外出:一帆风顺。

婚恋:美满姻缘。

谈恋爱却不可不认真对待。

决策:吉祥如意。

适应能力强,各项事业能成功。

能谋善断,长于人际关系,能团结他人共创业绩,灵活机动,很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向新的领域迈进。

但在人生途中必须兢兢业业,尤其不可麻痹大意,在择朋选友方面更应慎重,切防小人倒运。

“泰”的解释为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

反之则凶。

万事万物,皆对立,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变者泰(通)。

“泰”,通畅、平安的意思,这是泰卦总体形势的特征。

《序卦传》说:“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

泰者,通也。

”泰卦紧接着履卦发展而来。

履卦的卦象上天下泽,乾阳在上,兑阴在下,象征辨别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所以说“履者礼也”,履卦的总体形势就是遵守这种等级秩序的规定,循礼而行。

泰卦的卦象与履卦恰恰相反,乾阳在下,坤阴在上,看来是颠倒了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违背了循礼而行的原则,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表面形式上的颠倒违背,才使得总体形势通畅平安,形成“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

所谓“履而泰,然后安”,“而”是连词,一方面表示由履而泰是一种前后相因自然而然的生成系列,同时也表示此二者虽然看起来相反而实际上却是互相依赖,互相促成。

儒家一贯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个命题包含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礼之运用,贵在能和,社会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是循礼而行的宗旨所在和趋向目标。

另一层意思是说,美的理想应该是礼与和的有机的统一,单有礼的节制而无和的融洽不能叫美,反过来看,单有和的融洽而无礼的节制,也不能叫美。

《周易》站在阴阳哲学的高度对儒家的这个理想进行理论上论证,依据履卦的卦象阐明秩序性的原理,依据泰卦的卦象阐明和谐性的原理,明确指出,阴阳两类势力由秩序发展而为和谐,关键在于此二者结成了一种交通往来的关系,而不是上下隔绝,否塞不通。

从泰卦的卦象看,乾为天,坤为地,天本在上而来居于下,地本在下而往居于上,这种天尊地卑的位置的互换有利于阴阳二气交通畅达,往来无阻,促使万物生长发育,这是宇宙自然所普遍遵循的规律。

社会人事的情形也同样如此,作为统治者的君主高高在上,作为被统治者的臣民卑处于下,如果把这种等级之分的秩序僵化固定起来而不交通往来,就会使二者的关系矛盾对立,相互斗争,永无宁日。

整个社会缺乏共同的组织目标,无法形成“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整体,所以必须进行位置的互换,君主屈尊就下以体察下情,臣民地位上升以使下情得以上达。

这种位置的互换是一个“小往大来”的动态的过程。

“小”指坤阴,“大”指乾阳,“往”是向外,“来”是向内,乾之三爻由上而下居于内卦的位置,坤之三爻由下而上居于外卦的位置,乾为健,坤为顺,阳代表君子,阴代表小人,所以说“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

这种“小往大来”的动态的过程之所以吉祥亨通,是因为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发展趋势。

从《周易》的阴阳消长之理的角度看,一个社会群体不能只有君子而无小人,也不能只有小人而无君子,此二者作为对立的两极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共同生活于社会的统一体中,乃古今之常道,天理之本然。

如果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善的积极因素居于支配地位,则能合理处理二者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融洽,此之谓治世。

反之,如果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恶的消极因素居于支配地位,就会激化社会的冲突意识,破坏社会的和谐融洽,争夺不已,相互伤害,而成为乱世,因此,泰卦由“小往大来”而形成的总体形势,具有阳刚之德的君子在内健于行事,秉承阴柔之质的小人在外顺以听命,正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治世,其发展前景吉祥亨通,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泰:小往大来,吉,亨。

地天泰,小往大来的智慧,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

吉,亨。

”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泰卦的“小往大来”的“小”指阴爻,三条阴爻在外卦,是从内走到了外;“大”指阳爻,三条阳爻在内卦,是从外来到了内。

阴爻走了,阳爻来了,故曰“小往大来”。

依据泰卦的卦象阐明和谐性的原理,阴阳两类势力由秩序发展而为和谐,关键在于此二者结成了一种交通往来的关系,而不是上下隔绝,否塞不通。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内阳外阴,内健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天地交,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谊,以左右民。

顺从天地之大来,而小往,事业开始形成规模,步入稳步发展时期,来而不往非礼也,此时要顺天时、地利之大来之势,用小往凝聚人心大局利益上,为员之和,特别要注意刚柔并济、阴阳相和、动静相宜,更要做到外柔内刚,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外圆内方,对外圆通,对内按规则、规矩办事。

利用天地交、阴阳和、万物通的风调雨顺的大好形势,上下团结一心,团结志同道合的君子,疏远小人,方可接天地之道,成就当世伟业,更要站在工、为大众、为社会着想,肩负起社会责任。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志在外,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拔起茅草,根系牵连而并出,因为它们是同类。

前进可获吉祥。

泰卦为上下大通之象,故泰之初始,即有三阳同进之象。

下三阳相连而进,犹如拔茅茹而连其类也,故曰“拔茅茹以其汇”。

初九以阳爻居阳位,处于下卦之初,刚健好动,当此上下交泰之时,它首先上行,与六四相应。

这就带动了它的同类九二、九三也都上行,分别与六五、上六相应。

初九与其同类九二、九三都有外应,志在上行,一阳动而三阳皆动。

用作人事则是:阳刚初起,则应选择同志,共同努力以求发展,则无往而不利。

春天已经来了,万物开始复苏了,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吧,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春播的好时节,千万不可耽误了、浪费了这样的大好时机、大好时光。

拔茅茹,观其根,是我国古代察看春天是否来临的习惯,这就是告诉你要见微知著,察看时机是否来临。

通过分析观察,发现春天正的就要到来,大好时机马上莅临,让我们做好准备开始行动,有所行动,有所播种就有所收获,这是吉祥的。

行动的方向,向外拓展,不光种原先已有的地,而且还要积极开荒、拓殖新的市场,创新出新一代产品、设备、技术、管理方式。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瑕遗,朋亡,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涉河,纳贤,不结党营私,守中。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九二上应六五,受任于至尊,上下相孚,君臣合志,以其有刚中之德,能包容荒秽而又果断刚决,不遗遐远而又不昵朋比,故曰“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

“冯河”者,小人之勇也;小人之可用,惟其勇者。

“荒”者,其无用者也;有用者用之,无用者容之不遐弃也。

得尚于中行:“中行”,不偏不依,过犹不及之义。

若要包荒吞并天下,灭亡群朋诸侯,必须崇尚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之道,才能实现。

这自然包括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

九二确实有不少优越条件。

以刚爻居柔位,是为内刚外柔,内心刚毅果敢,外表柔和宽大,这是很优秀的品格。

远者不弃,亲者不昵,这才是理想的“治世能臣”。

它与六五这个守持中道的君主相配合,正是“泰”之道大行于天下的象征。

拓展事业,开拓市场,是需要工具,更要跋山涉水,事业、市场就在河对岸,如何过河到达彼岸呢?还好早已准备有渡河工具,终于成功到了河对岸,为了轻车简从不得不暂时舍弃掉了渡河工具,不过这不属于过河拆桥之举,是为了更快的前进,抢占时机,不得不甩掉一些包袱,在这一舍中得到了时间和机遇,更给了自己决心,因为你舍弃的是退却的工具,是破釜沉舟之举。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初衷,并使之发扬光大,广纳贤才,不可为了一己私利结党营私,导致功败垂成。

九三,无平不陂①,无往不复。

艰贞②,无咎。

勿恤其孚③,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九三在诸阳之上,处泰之盛也,故言保泰之道。

九三正处在泰卦上下二体乾坤的交接处,这里正是《象传》所说的“天地际”,九三特别要注意处泰而防否,防止通泰转化为否塞。

乾不安其所而务进以迫坤,则夫顺者将至于逆,故曰无平不陂。

坤不获安于上,则将下复以夺乾,乾之往适,所以速其复也,故曰无往不复。

九三之所孚者,初与二也;以其所孚者为乐,进以迫坤而重违之,则危矣。

故教之以勿恤其孚,而安于食,是以有泰之福。

前进的途中不可能一路平坦,不见平地就难以见高山,没有去,何谈回?没有往,何谈来?前进的路途中肯定会有风险,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一旦遇到了艰险和困难,一定不要手忙脚乱,乱了方寸,只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纯正的心态,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艰险和困难都可以征服,一定要按时、按时机行事,按时序办事,这样才会有收获,才会有饭吃,因为现在正处于天地相交的时际,时间不等人,天时地利更不等人。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翩翩:相随飞翔貌。

不富:指阴虚不实,不自满。

翩然下降,虚心求阳,因为上卦各爻都阴虚不实。

无须互相告诫,都心怀诚信,因为内心有应下的意愿。

泰卦六爻,三阳爻在初九的带动下连类并进,上升求阴;三阴爻则在六四的带动下相从而行,下降求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