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教案
1. 教学目标
•了解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掌握实测资料处理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2.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观察、提问、实验;
•难点:如何在实验中控制变量。

3. 教学过程
3.1 导入环节(5分钟)
老师出示一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子,问学生杯子中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3.2 实验环节(25分钟)
1.学生观察、提问:
老师将热水倒入一个比较长的玻璃筒中,然后加入一小块冰块,让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热水倒入后水位上升了?冰块加入后又下降了?
2.分组进行实验:
将每个小组分成A、B两部分,A向热水中加入小盐,B不加。

进行实验前,学生需认真观察容器底部升水量的读数(取整数),实验过程如下:
•① 用变量控制法进行实验
•② 记录实验数据
•③ 图表表现
3.3 总结环节(10分钟)
1.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总结实验结果;
2.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自己的实验来验证和解释这个现象。

由于这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同于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到液体可以任意改变形状,需要通过容器的高度来定量表示容器中液体升高或下降的高度。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变量控制法来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

通过这种探究的方法,学生能够有机会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潜力。

四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优质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优质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优质课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冷与热》的第二课时《液体的热胀冷缩》作者及工作单位李美勤合浦县白沙镇文星小学教材分析1. 通过观察水及其他液体受热和遇冷的体积变化情况的研究。

2. 帮助学生构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概念。

3. 引领学生亲历探究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4. 通过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于研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情分析在新知学习部分,主要采用问题设疑来激发学习兴趣,再以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视觉优势,通过观察、实验、思考来学会新知识。

在知识拓展教学环节中,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在玩中带着愉快的心情观察实验现象。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用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学生能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魔术激趣,初步感知水的体积变化二、玩中探究感悟(水受热、受冷的探究)1、学生实验2、汇报,交流三、启发联想、拓展知识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这种液体受热膨胀、受冷收缩的性质,其他液体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2、分组实验,记录。

3、汇报,交流。

4、小结。

四、联系生活,启发创造五、课外延伸,激发再探究的兴趣。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首先,五年级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现象较熟悉,因此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讨论思考:用什么实验方法可以明显地看到水的体积变化”。

这个问题有点难,我逐步引导学生:生活中烧开水时,我们几乎感觉不到水的体积变化,是因为没有变化吗?学生们能说出是因为体积变化较小。

这是事实,我们改变不了,那么我们怎样处理一下就能用肉眼看到这个变化呢?学生说放大了就能看到。

怎样放大呢?粗容器和细容器那个容易看到水的积变化,进而引导学生说出: 用传统的烧瓶加带玻璃管的密封橡胶塞做实验。

另外,这个实验效果很好,但一定要密封好,而且用彩色水(水里加点水彩颜料即可)。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一)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一)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一)梁邹小学杨劲松《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

第一个活动——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观察时遇到的问题来改进实验装置,重新设计实验,利用这个实验装置来探究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第二个活动——通过前一实验使用的装置来研究更多的其他液体,看看它们是不是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最后得出“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概念。

由于在前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冷水受热后,体积会增大,但是,利用试管来观察水受热后的体积变化不明显。

因此,我就从前一节课的回顾,开始这节课的内容。

先让学生讨论能不能把这个实验装置改进一下?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水的体积确实变大了。

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材料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案,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了,总结出结论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会热胀冷缩,那其他液体呢?在观察水的热胀冷缩后,展开其他液体如:可乐、牛奶、果汁、醋等的探究就容易了。

因此探究其他液体是否会热胀冷缩的实验时我仍然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科学实验得出结论后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先让学生知道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原理制成的。

然后出示课件,提出问题(1)把灌满水的茶壶放到炉子上烧,会怎么样?为什么?你有什么办法避免这种现象?(2)看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这些瓶子里的液体都不装满?最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蕴含着许多的科学奥秘。

实验就像科学课的灵魂一样,是学生最喜爱和热衷的活动。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就在于,两个实验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体验到了科学实验存在的乐趣。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兴致勃勃的实验,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激发他们最大的兴趣和求知欲。

本节课我觉得不足的地方就是应该给学生多提供一些液体,这样学生对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就会理解的更加深刻。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到液体受热胀,受冷缩的特性,加深对液体的认识和理解。

1.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受热胀、受冷缩的原理和特性。

2.学会观察、实验、总结、归纳。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操作实验。

3.教学准备物品准备:热水、冷水、透明的塑料瓶、玻璃棒、废纸片、铸铁球或其他材料。

器材准备:温度计、容积瓶、天平、预热器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介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与学生互动讨论,了解学生对液体的基本认知。

2. 实验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实验一:放热水将一些热水倒进塑料瓶中,密封瓶口。

•实验二:放冷水将一些冷水倒进塑料瓶中,密封瓶口。

•实验三:用铸铁球测量容积将铸铁球放进容积瓶中,记录下水平线的位置。

•实验四:展示液体的冷缩现象用玻璃棒小心地将一张废纸片放到瓶内,然后将瓶子放进预热过的水中。

3. 学生实验让学生按照以上步骤操作实验,让他们能够亲手观察到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4. 分组交流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记录下来,并和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于讨论,总结出液体的热胀冷缩特点。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液体的热胀和冷缩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并加深知识的印象。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生动易懂地让学生了解了液体热胀和冷缩的原理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不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课堂时间安排不足,导致实验时间过长,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下次授课中,我们会更好地安排实验和讲述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液体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液体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液体的热胀冷缩教科版(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引入部分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讲述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水受热和受冷后体积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然后以视频的形式回顾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借助多媒体再现实验现象,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更好地展现了实验现象中的细微变化。

从气球皮的不同状态,分析水受热受冷后的体积变化。

可是利用上节课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体积变化,我们发现现象并不明显,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改进原有的实验装置非常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环节,展开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的讨论,学生就非常愿意参与了。

(二)材料引路自主探究这一环节包括两大内容——探究水的热胀冷缩和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

其中探究水的热胀冷缩的过程是本课的重难点。

在尝试改进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材料引路,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小组讨论、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改进设计实验装置,思考实验方法,展开科学探究。

这一过程着眼于探究方法的指导,同时注意实验细节的思考,重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认识了水的热胀冷缩后,进入其他液体的研究时就简单多了。

再一次用同样的方法,一丝不苟地观察、记录、交流、发现,在亲身经历中收获科学知识,发展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发现了很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对生活的观察。

为什么瓶装饮料出厂时都不灌满呢?在思考中巩固所学,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许多科学道理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离我们并不远。

(三)前后联系激趣拓展基于本课承前启后的教材地位,怎么样实现前后的知识迁移呢?我在拓展环节特意设计一个“喷泉实验”。

利用学生的装置,把烧瓶里的液体倒掉一半左右,再放入热水中让红水喷出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心里一定会想:怎么刚才我们自己做的时候没喷出来呢?是不是空气膨胀了呢?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在课外继续展开新的探究、形成新的思考,拓展了科学学习的时空。

教科小学科学下《2.3、液体的热胀冷缩》word教案(7)

教科小学科学下《2.3、液体的热胀冷缩》word教案(7)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一、课堂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景。

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始,创造出一个能感染学生的环境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科学课中可以创设悬疑的情景或挑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冲突,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究的热情。

2、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扣人心弦的疑问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些好的疑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需要学生说的和需要老师说的要弄明白。

当大部分学生有能力探究出来或者他们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时,可以让学生说出来。

如《液体的热胀冷缩》问红墨水的作用时,同学们就会想到在提供的这些材料中,红墨水能使水面看得更清楚。

这是他们能力可达,可以让学生说出来。

但如果学生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的能力是不足以把问题探究出来的,那就需要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就不需要再花时间让他们讨论。

三.教师不能只为了追求知识目标。

学生在汇报时,要等学生把他们的发现或结论说完教师再给予归纳或评价,这样才不会剥夺学生的自主探究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收集到的事实或观察到的现象,是非常零乱的,或是不准确的,在归纳、分析、整理时,老师要相信学生,不要怕出现学生的观察出的现象与实际不附的情况发生。

如在《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他们都有想把自己的发现和同学分享的欲望,不要因为一两个学生说了他们所观察的现象就不让其他学生说了,学生虽然看到相同的现象,但他们的观察不一定是全面的,表达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

但最后教师要提出“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几个同学观察到的现象共同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这样才会启发学生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来发现和认识问题。

小学科学_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和观察发现水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进而能够描述热胀冷缩这一概念。

2.通过观察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的现象,归纳出多种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活动,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能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解释“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的现象,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和观察发现水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进而能够描述热胀冷缩这一概念。

教学难点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引发问题(由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注重知识能力的衔接,起到承上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给冷水加热》。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把装满水并封有气球皮的试管放入热水和冷水中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对,我们观察到把试管放入热水中,试管上的气球皮凸起来了(课件展示上节课图片),我们猜测水的体积变大了。

把试管放入冷水后,气球皮凹下去了,我们猜测水的体积缩小了。

这只是我们根据气球皮的变化进行的猜测,我们并没有明显地看到水的体积变化。

那到底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怎样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板书水、受热,受冷、体积?体积?)二、新课(一)观察水的体积变化(在这个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装置、做实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更多的方法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改进装置、观察实验现象,老师只是起到了引领、指导和梳理的作用。

)1.引出问题教师: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明显地看到水的体积变化?”(略停顿)教师:我们能不能设计一种装置,让水的体积变化更明显一些?(停顿)2.设计装置教师:那就请各个小组好好动脑想一想,联系上节课的实验装置、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并做好记录。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与目标: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液体在低温下会缩小,高温下会膨胀的基本情况;2.了解柿子油温度变化下的状况变化;3.了解液体的热胀冷缩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柿子油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学习通过观察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科学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欲与实验精神。

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次的学习,复习透镜。

2.授课:引导学生观察柿子油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质变化,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

3.讲解:讲解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液体的热胀冷缩起到的作用。

4.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并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实验类内容,在该内容之前,我们首先通过复习上一次的学习内容来进行引入,让学生更好地记住透镜的知识。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来观察柿子油的性质变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深入了解液体的热胀冷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拓展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并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最后的总结中,我们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掌握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还了解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对于学生的科学认识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帮助。

小学科学_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1.复习前一节课的“试管气球皮实验”,如果把一个放在热水里,另一个放在冷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师也可以再次演示。

2.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这种变化吗?这个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不够明显!3.能不能把这个实验装置改进一下?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水的体积确实变大了。

二、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瘪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两个烧杯、平底烧瓶、橡皮塞、细玻璃管、红水。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能明显的看到水在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用红水?②为什么要用细玻璃管?③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3.学生讨论。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4.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实验。

(老师巡视、指导)5.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6.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三、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思考: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装置,能用来研究其他液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2.课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液体来做实验。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下2-3《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下2-3《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经历了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观察到了水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初步感知了水的热胀冷缩性质,但由于气球皮膨胀和收缩的程度有限,学生并未明显地观察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这一课通过气球皮的变化来观察水的体积变化,让学生思考并改进实验装置,进而明显地观察到水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引出“热胀冷缩”的概念。

之后,教材呈现了生活中其它常见的液体,通过举一反三,让学生利用改进后的装置来研究其它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另外在生活中,对于饮料瓶和啤酒瓶中液体不装满的现象,学生已比较熟悉,但较少同学能与科学中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联系起来。

最后,通过迁移应用,教材以饮料瓶或啤酒瓶不装满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尝试用本课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学完本节课后,应该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了解其它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会思考并改进实验装置来观察水受冷和受热时的体积变化,学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瓶装饮料为什么不装满)。

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意识到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液体的热胀冷缩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液体的热胀冷缩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液体的热胀冷缩_教科版本课有两个要紧活动。

第一个活动——观看水的体积变化,要紧是引导学生依照观看时遇到的问题来改进实验装置,以及利用那个实验装置来探究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第二个活动——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则通过那个装置来研究更多的其他液体,看看它们是不是也热胀冷缩,目的是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宽敞的方向进展,同时也是对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最后得出“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概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不仅获得“许多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此的认识,而且要使他们通过观看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观看方法的重要性。

由于在前一节课中学生差不多发觉了冷水受热后,体积会增大,然而,利用试管来观看水受热后的体积变化不明显。

因此,我就从前一节课的学习回忆这节课的开始:水受热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将两支同样装置的试管放入水温不同的热水中,并利用实物展台将试管口的局部画面投射到屏幕上,让学生静静地观看试管口的水面变化并判定:哪杯水更热?摸索:什么缘故专门难判定?如何样才能明显地看到水的体积变化?学生们看到实验现象并不明显,让他们感受到设计一个好的实验装置是专门必要的,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的讨论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

学生们一致认为,两支试管里的水受热后体积差不多,水面上升的专门小,而且试管又大,因此就看不出来哪支试管里的水面上升更多。

我听了后连续问:“有什么方法能够使水上升得快一些、现象更明显呢?”学生们通过讨论,纷纷说出了答案。

有的认为试管要变细一些;有的认为烧杯里的水要更热一些;有的认为能够把冷水倒到一个量杯里,看看有多少,加热后,再用量杯量一量进行比较;还有的认为能够把试管里的水装满,看看水受热后会可不能满出来……结合可能显现的不利观看的因素,学生们对各种方法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了观看实验的新装置。

在讨论改进好实验装置后,这时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差不多完全被调动了,探究水在受热、受冷时体积的变化也已水到渠成。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热第3课时液体的热胀冷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现象描述)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

小学科学_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1.复习前一节课的“试管气球皮实验”,如果把一个放在热水里,另一个放在冷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师也可以再次演示。

2.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这种变化吗?这个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不够明显!3.能不能把这个实验装置改进一下?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水的体积确实变大了。

二、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瘪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两个烧杯、平底烧瓶、橡皮塞、细玻璃管、红水。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能明显的看到水在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用红水?②为什么要用细玻璃管?③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3.学生讨论。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4.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实验。

(老师巡视、指导)5.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6.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三、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思考: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装置,能用来研究其他液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2.课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液体来做实验。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通用5篇)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通用5篇)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1通过这节课的实践,首先我感到自己比较成功的是整堂课我始终都贯穿我所学的科学新理念“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都是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在玩,在玩中学习科学真理。

他们时而观察发现,时而探究领悟,时而又笑容满面,我想这就是科学课的乐趣。

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我体现的三趣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导课,有情趣;实验,有兴趣;教师语言,幽默更有趣。

不过,这点成功是微不足道的,更多的是在教学中不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在活动中,我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欲设还不够,新生成目标的灵活处理还不够。

课堂上,我用红水给学生做实验,竟然有学生认为红水放到热水中会上升,放到冷水中会下降,普通的自然水就不会这样了。

当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时,我只是硬邦邦的把学生领入了我的思路,抹杀了学生探究的机会。

课堂上还有很多学生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如有学生问:牛奶会不会和水一样遇到热水上升,遇到冷水下降?我也没有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也没有组织学生去探究。

我想这些都是科学课堂、科学教师最忌讳的不足之处吧。

我觉得作为一个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2一.怎样的课堂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情景的创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如能开个好头,创造出一个环境来感染学生的兴趣,就可以大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科学课中可以创设一种悬疑的情景,让学生惊叹“为什么会这样?”,或者挑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冲突。

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究的热情。

2、教师的激励性语言。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液体的热胀冷缩》这节课我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烧开水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拉进课堂,把二年级小朋友烧开水遇到的问题抛给大家,让大家去思考解决,学生顺理成章地提出了热胀冷缩的概念,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接下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一开始试教,我用几幅烧开水的图片来导入,课堂气氛比较沉寂,后来用一段二年级小朋友烧开水的视频来导入新课,发现学生观看时非常专注,马上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液体的热胀冷缩》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改进实验装置,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大挑战。

最初我的设计是出示一些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选择组合,想出实验方案。

试教后发现这对学生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这个过程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四维,一节好的科学课应该培养学生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为了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我把这个环节改成让学生来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液体的热胀冷缩。

的确,学生的聪明才智是无法估量的,四人小组讨论后,他们提出了自己实验方案,可行的不可行的,大胆的设想,新颖的想法,这都是孩子们思维的成果,这一环节学生表现的非常出色,而我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评价不够,对学生每一个实验方案没有详细地提出优缺点。

作为一名教师,表扬肯定学生的同时,也能指出学生欠佳之处。

实验就像科学课的灵魂一样,是学生最喜爱和热衷的活动。

这个验证性非常简单,没有挑战性。

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液体,让学生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来进行研究,这是孩子们这节课又一个兴奋点。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上来选材料,我明白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激发最大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课堂上我对孩子的引导还远远不够,各方面还有待提高。

科学课上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产生的疑惑,老师应该花时间,想办法和学生一起解决,知道学生采用正确的办法去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小学科学观摩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科学观摩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科学观摩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理念)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开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所以本堂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

本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根底。

(教学思路)在追求研究性学习重发觉、重过程、重主体、重实践的原则上,我旨在让学生能够在一种“纯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这种“自然〞的状态,指的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安排大局部课堂时间给学生,真正的表达学生自己在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而不是“验证〞新知的过程,因此,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初步感知水的体积变化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心愿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魔术:出示装满红水的试管〔带橡皮塞和细玻璃管的〕,把试管放在魔术箱的魔洞里〔热水一个、冷水一个〕,教师用较幽默的言语激发学生的兴趣说:“我今天带来了个很奇妙的魔术箱,有两个魔洞,如果把装满红水的试管放到魔洞中,魔洞就会对它施加魔法,想看吗?……〞〔学生们肯定很高兴〕魔术表演完后,学生会迫不及待地猜想箱子中究竟会有什么,并说明理由。

教师最后揭示箱子中是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引出下个活动。

活动二:水受冷、受热的探究科学课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没有学科的许多限制和硬性指标,因此,在第二个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打算了一些器材,让学生依据活动一的想法,自己大胆地、尽情地去玩一玩,而且要多玩几次〔科学不是偶然的〕,让他们在玩中探究领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周思思《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时遇到的问题来改进实验装置,以及利用这个实验装置来探究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第二部分——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则通过这个装置来研究更多的其他液体,看看它们是不是也热胀冷缩,目的是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最后得出“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概念。

学生通过实验,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喜爱。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不仅获得“许多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这节课我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矿泉水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拉进课堂,把泉矿水瓶都不装满的奇怪现象抛给大家,让大家去思考去解释,学生试图解释,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为接下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找寻答案就必须要进行实验,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就成了本课的重点,我向同学们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小组讨论选取有用的实验材料设计一个简便而且效果明显的实验。

小组讨论后,我请学生说说他们的设计方案,学生的回答没有预想中的那么积极,我只能一步步引导学生设计新装备,并且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结合可能出现的不利观察的因素,学生们对各种方法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了观察实验的新装置。

在讨论改进好实验装置后,这时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已经完全被调动了,探究水在受热、受冷时体积的变化也已水到渠成。

水会热胀冷缩,那其他液体呢?在观察水的热胀冷缩后,组织展开其他液体如:食用油、酱油、可乐等的探究就更容易了。

因此探究其他液体是否会热胀冷
缩的实验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知道了许多液体也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最后让学生回过头来解释为什么超市里卖的矿泉水和饮料为什么都没有装满。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奥秘。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思考不是很积极,不愿意动脑思考问题,就想等老师给他们结果。

还有学生不敢说,怕说错,缺乏科学的探究精神。

这也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