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剂制备方法
中药颗粒剂制备的主要方法
中药颗粒剂制备的主要方法中药颗粒剂是一种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剂型,具有服用方便、剂量准确、生物利用度高、副作用小等优点。
下面是中药颗粒剂制备的主要方法:1.提取提取是指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根据中药材的特性,可采用水提、醇提等方法。
水提法适用于亲水性成分的提取,如多糖、生物碱、黄酮等;醇提法适用于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如挥发油、油脂等。
提取时需根据药材的性质和所需的有效成分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方法。
2.过滤过滤是指将提取液中的杂质、沉淀等物质过滤掉,提高溶液的纯净度。
过滤的方法包括滤纸过滤、离心过滤、膜过滤等。
滤纸过滤适用于较细颗粒的过滤;离心过滤适用于较大颗粒的过滤;膜过滤则可以去除微粒杂质和细菌。
3.浓缩浓缩是指将提取液中的水分蒸发掉,同时保留有效成分,制备成浓度较高的溶液。
浓缩的方法包括自然浓缩、机械浓缩等。
自然浓缩适用于浓度较低的溶液,机械浓缩则适用于浓度较高的溶液。
浓缩过程中应注意温度和浓缩时间,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
4.干燥干燥是指将浓缩液中的水分去除,可采用自然干燥或机械干燥等方法。
自然干燥是指将浓缩液置于干燥环境中,利用空气流通使水分蒸发;机械干燥是指利用机械设备(如真空干燥机、喷雾干燥机等)使水分蒸发。
干燥过程中应注意温度和湿度控制,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
5.制粒制粒是指将干燥后的药物进行制粒,制粒方法包括滚圆制粒、压制制粒等。
滚圆制粒是将药物粉末在滚筒中滚动,使其逐渐形成颗粒状;压制制粒则是将药物粉末在压片机上压制成片状或颗粒状。
制粒过程中应注意颗粒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制粒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6.质量检测质量检测是指对制备好的中药颗粒剂进行质量检测,包括重量、外观、内在质量等指标。
重量检测包括称重和装量检测,外观检测包括颗粒大小、形状、色泽等指标的检测,内在质量检测包括有效成分含量、溶出度、稳定性等指标的检测。
质量检测是保证中药颗粒剂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定。
药剂学知识点归纳:颗粒剂的制备工艺
药剂学知识点归纳:颗粒剂的制备工艺
药剂学虽然是基础学科,但是很多学员都觉得药剂学知识点特别多,不好复习。
今天就带着大家总结归纳一下药剂学各章节的重点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记忆。
颗粒剂的制备工艺
1.粉碎、过筛与混合
主药及辅料在混合前一般均需经过粉碎、过筛或干燥等加工处理。
其细度以80-100目筛较适宜。
2.制软材
将药物与稀释剂、崩解剂等混合后,加入水或有机溶液溶解的粘合剂溶液进行混合。
3.制粒
颗粒剂的制粒常采用挤出制粒法。
即把药物粉末用适当的粘合剂制备软材后,用强制挤压的方式使其具有一定大小筛孔的孔板或筛网而制粒的方法。
4.干燥
颗粒剂的干燥常用加热法、真空干燥及沸腾干燥等方法。
5.整粒与分级
湿粒干燥过程中,由于在烘箱间相互粘着凝集,致使部分颗粒可能形成块状或条状,必须经过解碎或整粒,使结块、粘连的颗粒散开,以制成一定粒度的均匀颗粒。
6.包衣
为使颗粒剂达到矫味、矫臭、稳定、长效或肠溶的目的,可对其进行包衣,通常包薄膜衣。
芳香剂可溶于有机溶液剂中,均匀喷入干颗粒中并密闭一定时间,以免挥发损失。
7.分剂量、包装与贮存
颗粒剂的分剂量、包装与贮存基本与散剂相同。
但应注意均匀性,防止发生分层,防止吸潮。
颗粒剂应密封贮藏,干燥保存。
例题:
以下不属于颗粒剂制备工艺流程的是?
A.粉碎
B.混合
C.制湿颗粒
D.与润滑剂混合
E.分剂量
正确答案:D。
颗粒剂的制备工艺
颗粒剂的制备工艺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原辅料的处理、制颗粒、干燥、整粒、包装。
1.原辅料的处理(1)原料药的提取和精制因中药的有效成分不同,不同类型颗粒剂对溶解性的要求也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溶剂和方法进行提取和精制。
(2)辅料的选用目前最常用的辅料为糖粉和糊精。
此外还根据应用需要选择使用β-环糊精和泡腾崩解剂。
①糖粉是可溶性颗粒剂的优良赋形剂,并有矫味及黏合作用。
糖粉易吸湿结块,应注意密封保存。
②糊精系淀粉的水解产物。
颗粒剂宜选用可溶性糊精。
使用前应低温干燥,过筛。
③β-环糊精(β-CD)能将芳香挥发性成分制成包合物,再混匀于其他药物制成的颗粒中,可使液体药物粉末化,且增加油性药物的溶解度和颗粒剂的稳定性。
④泡腾崩解剂系泡腾颗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粒剂必须使用的赋形剂,由有机酸与碳酸氢钠或碳酸钠等组成。
2.制颗粒目前常用的有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等方法。
干法制粒方法将在片剂有关章节中介绍,这里重点介绍湿法制粒方法。
(1)湿法制粒系指将药物细粉或稠膏与辅料置适宜的容器内混合均匀,加入润湿剂制成“手捏成团,压之即散”的软材,再以挤压方式通过l4~22目筛网(板),制成均匀的颗粒。
小量制备可用手工制粒筛,大生产多用摇摆式颗粒机或旋转式制粒机。
(2)流化喷雾制粒使粉末预热干燥并处于沸腾状态,再使粉末被润湿而凝结成多孔状颗粒,继续干燥至颗粒中含水量适宜即得。
(3)喷雾干燥制粒先将经适当处理后的药材浸提液或药物、辅料的混合浆,经喷雾干燥制成于浸膏粉,然后加入辅料,用于挤制粒机制粒。
3.干燥湿颗粒制成后,应及时干燥。
干燥温度一般以60℃~80℃为宜。
颗粒的干燥程度应适宜,一般含水量控制在2%以内。
4.整粒湿粒干燥后,可能会有部分结块、粘连。
因此,干颗粒冷却后须再过筛,使颗粒均匀。
处方中的芳香挥发性成分,可选用:①溶于适量乙醇中,雾化喷洒于干燥的颗粒上,密闭放置一定时间,待闷吸均匀后包装。
②可制成β-CD包含物后混入。
药品的颗粒剂制备原理
药品的颗粒剂制备原理
药品颗粒剂制备的原理是将药物活性成分和辅料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并通过特定的制备方法使其形成颗粒状的固体制剂。
一般来说,药品颗粒剂制备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混合原理:药品颗粒剂制备的第一步是将药物活性成分和辅料进行混合。
混合的目的是使活性成分均匀分布于颗粒中,提高药物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混合方法包括干混、湿混、溶液混合等。
2. 粉碎原理:药品颗粒剂制备中,往往需要将一些颗粒状物质如药物粉末或辅料进行粉碎,以提高制剂的可溶性、稳定性和流动性。
粉碎的方法可以采用机械粉碎、超声波粉碎等。
3. 压片原理:一些颗粒剂制剂需要通过压片的方法使颗粒团聚,形成均匀致密的颗粒剂。
压片的原理是采用机械力将混合好的颗粒剂原料在压片机的模具中加压而成,压实度和速度的控制能影响到制剂的质量。
4. 干燥原理:药品颗粒剂在制备过程中,若含有水分,需要通过干燥的方法去除水分,以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和质量。
干燥的原理是通过提供热量,使水分蒸发,使颗粒剂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
总体来说,药品颗粒剂制备的原理是将药物活性成分和辅料进行混合、粉碎、压
片和干燥等工艺步骤,以形成颗粒状的固体制剂。
这些步骤的控制和操作将影响到颗粒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颗粒剂的制粒方法
颗粒剂的制粒方法颗粒剂是作为药物剂型之一,在抗菌类、镇痛类、抗病毒类等药物中广泛应用。
它具有按量送服、易吸收、易控释、稳定性佳的优点,是药物的一种重要和有效的剂型形式,也是制药行业中的重要药物剂型。
制备颗粒剂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压缩法和悬浮法。
一、压缩法压缩制粒,又称为干法制粒,是以各种细致的工艺技术把干粉或微粉挤压成颗粒,它是制粒机械药品最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
压缩制粒的原理是:用有制粒机械的药粉,通过压缩力产生形成压实固体颗粒,形成表面光滑,尺寸均一的粒子。
压缩制粒的方法在制粒的过程中,药物的分子结构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药物的活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存,从而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它具有良好的药效放散性,口感良好,产品质量符合GMP标准。
压缩制粒的操作过程主要包括:配料、和料、压缩和研磨四个步骤。
1、配料:将原料药用称量器称取,倒入搅拌机,加入辅料,搅拌均匀。
2、和料:将上述搅拌均匀的原料药和辅料,采用一定颗粒的尺寸送入粒度的均匀性较好的和料机进行和料。
3、压缩:将和料均匀的颗粒材料用相应的模具压制,经过调整模具的压力,使粉剂变成压实的固体颗粒。
4、研磨:将压制出的固体颗粒研磨成所需的细度,经过滚筒式筛分机进行筛选,将不合格的颗粒剔除。
二、悬浮法悬浮制粒也叫湿法制粒,是制备溶于水的药物制剂,把药物颗粒稀释预先成混悬液,再利用熔融、离解振动声波等方法制成颗粒,是一种制粒和制剂一体化的方法。
悬浮制粒应用广泛,尤其是制备质量稳定、溶解速度快,活性质量好的制剂,可以采用悬浮制粒的方法。
悬浮制粒的操作过程主要包括:配料、和料、混悬、离解四个步骤。
1、配料:将原料药、辅料称取,倒入搅拌机,搅拌均匀,得到无色或微色,表面平滑的药物粉状混合物。
2、和料:将上述原料药和辅料均匀混合后,加入一定量的水,搅拌均匀,在60℃~80℃的温度下,将混合物送入药物混悬机中,经搅拌和混悬,形成悬浮液。
3、离解:将上述悬浮液输送到离解设备中,加热或加入固溶剂,辅以超声波振动和离解振动声波,使粒子分散,离解,生成小颗粒。
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颗粒剂制备工艺流程》
颗粒剂是一种固体的药物剂型,通常用于口服,也可以用于其他途径。
制备颗粒剂的工艺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原料准备:首先需要准备用于制备颗粒剂的原料,包括活性成分、辅料、填充剂等。
活性成分通常是药物的主要成分,辅料用于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填充剂用于调整颗粒剂的体积和密度。
2. 混合:将原料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混合在一起,通常可以使用混合机或者搅拌机进行混合。
3. 粉碎:将混合好的原料进行粉碎,使其颗粒度均匀,可以使用颗粒机或者研磨机进行粉碎。
4. 压制:将粉碎好的原料进行压制,使其成为颗粒状,通常可以使用压片机或者造粒机进行压制。
5. 干燥:将压制好的颗粒进行干燥,去除水分,提高颗粒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6. 包装:将干燥好的颗粒进行包装,通常采用铝箔袋或者塑料袋进行包装,然后再进行外包装,例如纸盒或塑料瓶。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制备工艺流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原料的
质量和比例,保证颗粒剂的稳定性和药效。
同时,还需要对每一步工艺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记录,确保颗粒剂的质量符合相关的药典标准。
中药药剂学:颗粒剂的制备
感冒退热颗粒剂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掌握颗粒剂的制备方法、质量要求。
二、实验内容
(一)颗粒剂的制备
感冒退热颗粒
[处方] 大青叶30g 板蓝根30g 连翘15g 拳参15g
[制法] 以上四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用相当于药材8倍量的水,第二次用6倍量,每次0.5小时, 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08(90℃-95℃),待冷至室温,加等量的乙醇,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38-1.40(60℃-65℃)的稠膏,加入蔗糖与糊精的混合物(蔗糖:糊精=3:1.25)适量,混匀,加乙醇适量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分装(每袋18g),即得。
(二)常规质量检查
1. 粒度:依药典方法检查,不能通过一号筛和能通过四号筛的颗粒和粉末总和,不得超过8.0%。
2. 水分:依药典方法检查,含水分不能超过5.0%。
3. 溶化性:取颗粒剂10g,加入热水200 ml,搅拌5分钟,应全部溶化,不得有焦屑等异物。
4. 装量差异:单剂量包装的颗粒剂的装量差异限度,应符合如下规定。
标示装量装量差异限
度
1.0g或1.0g以下±10%
1.0g以上至1.5g ±8%
1.5g以上至6g ±7%
6g以上±5%
三、思考题
(1)制备颗粒剂应注意哪些问题?
(2)颗粒剂通常应做哪些检查?
(3)颗粒剂处方中含挥发性成分,应如何处理?。
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颗粒剂的制备方法颗粒剂是一种常见的固体制剂形式,它由药物颗粒与其他辅料混合而成。
颗粒剂广泛应用于药物、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剂型稳定、容易服用、溶解迅速的优点。
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湿法制粒、干法制粒以及制粒前处理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常见的制备颗粒剂的方法。
1. 湿法制粒方法湿法制粒方法是颗粒剂制备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主要步骤包括混合、湿化、制粒、干燥和筛分等。
首先,将所需药物与辅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然后使用溶剂或湿法粘合剂湿化颗粒。
湿化后的颗粒通过制粒机进行制粒,制粒机可采用挤压法、湿法喷雾法或滚动法等。
制粒完成后,颗粒剂需要通过干燥将水分除去,以保证颗粒的稳定性。
最后,对干燥后的颗粒进行筛分,以获得符合要求的颗粒剂。
2. 干法制粒方法干法制粒方法是一种在无溶剂条件下进行的制粒方法,适用于一些对水敏感或不适合使用溶剂的药物。
其制备过程包括粉碎、混合、压制和干燥等步骤。
首先,将所需药物通过粉碎机进行细碎,然后与辅料进行混合均匀。
混合完成后,将混合物通过压制机进行压制成颗粒。
最后,通过干燥除去水分,得到稳定的颗粒剂。
3. 制粒前处理方法制粒前处理方法是颗粒剂制备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提高颗粒的质量和稳定性。
制粒前处理包括颗粒结构表面改性、粉末处理等。
颗粒结构表面改性可采用涂膜、包衣等技术,以增强颗粒的稳定性和降低药物溶出速度。
粉末处理包括表面润湿、颗粒化、干燥以及颗粒研磨等步骤,用于改善颗粒剂的流动性、稳定性和溶解性。
总之,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选择适合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药物和辅料的性质以及制剂要求进行综合考虑。
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是常用的制备方法,制粒前处理可以提高颗粒剂的质量。
此外,还有其他特殊的制备方法,如固体分散和凝胶化等,用于特殊药物或特殊要求的颗粒剂制备。
每种制备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选用合适的制备方法能够提高颗粒剂的质量和效果。
中药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中药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一、水溶性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一]提取方法因中药含有效成分的不同及对颗粒剂溶解性的要求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溶剂和方法进行提取。
多数药物用煎煮法提取,也有用渗漉法、浸渍法及回流法提取。
含挥发油的药材还可用“双提法”。
1.煎煮法系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的方法。
一般操作过程如下:取药材,适当地切碎或粉碎,置适宜煎煮容器中,加适量水使浸没药材,浸泡适宜时间后,加热至沸,浸出一定时间,分离煎出液,药渣依法煎出2-3次,收集各煎出液,离心分离或沉降滤过后,低温浓缩至规定浓度.稠膏的比重一般热测(80-90℃)为1.30-1.35。
为了减少颗粒剂的服用量和引湿性.常采用水煮醇沉淀法,即将水煎煮液蒸发至一定浓度(一般比重为1:1左右),冷后加入1-2倍置的乙醇,充分混匀.放置过夜,使其沉淀,次日取其上清液(必要时滤过),沉淀物用少量50%-60%乙醇洗净,洗液与滤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后,待浓缩至一定浓度时移置放冷处(或加一定量水.混匀)静置一定时间,使沉淀完全,率过,滤液低温蒸发至稠膏状。
煎煮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均较稳定的药材。
煎煮法为目前颗粒剂生产中最常用方法,除醇溶性药物外,所有颗粒剂药物的提取和制稠膏均用此法。
2.浸渍法系将药材用适当的溶剂在常温或温热条件下浸泡,使有效成分浸出的一种方法。
其操作方法如下:将药材粉碎成粗末或切成饮片,置于有盖容器中,加入规定量的溶剂后密封,搅拌或振荡,浸渍3-5天或规定时间,使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倾取上清液,滤过,压榨残液渲,合并滤液和压榨液,静止24小时,滤过即得。
浸渍法适宜于带粘性、无组织结构、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的浸取,尤其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易挥发或易破坏的药材。
但是具有操作用期长,浸出溶剂用量较大,且往往浸出效率差,不易完全程出等缺点。
3.渗漉法系将经过适宜加工后的药材粉末装于渗漉器,浸出溶剂从渗漉器上部添加,溶剂渗过药材层往下流动过程中浸出的方法。
颗粒剂制法
颗粒剂制法
颗粒剂制法是一种将药物制成颗粒状的制剂形式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用于将固体药物制成颗粒剂。
颗粒剂制法可以将药物微粉状物质制成颗粒,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性,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
主要有以下几种颗粒剂制法:
1. 干法制粒法:根据药物的物理性质,使用干燥法将药物粉末与一些辅料混合均匀,并加入适量的粘合剂,然后通过压制、抛光等工艺制成颗粒剂。
2. 湿法制粒法:将药物粉末悬浮在一定浓度的粘结剂溶液中,通过搅拌、过筛等操作将药物粉末与粘结剂混合均匀,然后通过干燥或喷雾干燥等工艺制成颗粒剂。
3. 凝胶制粒法:将药物溶解在溶剂中形成凝胶,然后通过凝胶切割、喷雾干燥等工艺将凝胶制成颗粒剂。
4. 包衣制粒法:将药物颗粒包裹在一层保护层中,如聚合物包衣等。
这种方法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控释性能。
5. 滚球制粒法:将药物粉末与粘结剂混合后,通过滚动加压等方式制成颗粒剂。
这种方法适用于药物的湿性较差的情况。
颗粒剂制法在药物制剂工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溶解性和控释性能,提高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便利性。
中药颗粒剂制备
中药颗粒剂制备中药颗粒剂是一种传统中药的制剂形式,已经现代化制备,适合患者服用。
下面是中药颗粒剂的制备步骤:材料准备:1.选择优质的中药原材料,保证质量。
2.制备中药饮片,包括清洗、切片、曝晒、炮制等步骤。
3.准备制剂用的辅料,如淀粉、糊精、羧甲纤维素等。
浸膏制备:1.将中药饮片浸泡于水中,一般是按一定的比例,使中药充分浸润,达到吸水膨胀的效果。
2.然后,通过煮沸、浸渍、煎煮等方法,制成中药浸膏。
这个步骤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中药要求进行煮沸时间、浸渍时间和火候的掌握。
3.考虑到中药特性,需要反复浸膏、煎煮多次,最后获得高浓度的浸膏。
浓缩:1.浸膏制备完毕后,进行浓缩。
这一步骤中,需要将浸膏的水分蒸发,使药液浓缩,得到浓缩液。
2.这一步骤需要掌握温度和时间,以免药液受热损失活性成分。
混合:1.将浓缩液与辅料混合均匀,以便制成颗粒。
制粒:1.使用颗粒机或压片机将混合物制成颗粒或片剂。
2.颗粒剂的大小、形状和硬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包装:1.颗粒剂制成后,需要进行包装,通常使用铝箔袋或泡沫箱包装,以防潮、光照和氧气的影响。
质量控制:1.需要对中药颗粒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检测活性成分含量、重金属、微生物污染等。
2.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
中药颗粒剂的制备需要严格掌握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制备过程中,需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相关规定,以确保制备的中药颗粒剂的质量符合要求。
因此,建议由专业药剂师或药剂生产厂家进行制备,以确保质量和安全。
一般颗粒剂的制备工艺
一般颗粒剂的制备工艺
一般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是指以颗粒形式来制备各种药物、保健品等产品的生产工艺。
颗粒剂具有药效稳定、易于服用、贮藏方便等优点,在药物、医疗器械制造中被广泛应用。
下面将详细说明一般颗粒剂的制备工艺:
一.原料准备
首先,根据生产任务书确定需要采购的原料,然后对所采购的原料进行检验,确保原料符合要求,符合生产质量标准,然后将原料放入颗粒剂的制备槽,配合搅拌机,对原料进行混合。
二.混合
接下来,将原料放入搅拌槽中,设置搅拌时间,根据原料的不同性质,设定不同的搅拌温度,使各种原料能够均匀混合,以保证颗粒剂的质量。
三.成型
接下来,将混合好的原料进行成型,可以采用螺杆挤压机进行成型,也可以采用摆管成型机进行成型,根据颗
粒剂的特性和加工要求,确定不同的成型工艺参数,最后成型后的颗粒剂具有球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
四.烘干
烘干是颗粒剂制备中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它的目的是使颗粒剂的水分含量降低,从而提高颗粒剂的稳定性、硬度、口感等性能。
一般来说,可采用热风炉烘干或真空烘干的方法,将颗粒剂的水分含量降低到2%~4%。
五.粉碎
此时,颗粒剂仍然处于烘干状态,一般采用粉碎机,将颗粒剂粉碎成细小的颗粒,以满足人们饮用的要求。
六.分装
最后,将粉碎后的颗粒剂进行分装,一般采用自动化分装机,将颗粒剂分装成小袋,方便消费者使用。
总之,一般颗粒剂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混合、成型、烘干、粉碎和分装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以保证颗粒剂的质量。
颗粒剂制备方法
颗粒剂制备方法
一、湿法制备法
湿法制备法是指将原料粉末加入适量的溶剂、润湿剂等,使原料成为一种适宜成为颗粒的状态,然后通过挤压、喷雾、滚动、平板等方式将原料形成颗粒状的固体制剂。
1.挤压法:将湿法制备好的原料,经高压挤出口,成为长条状,然后经过切割成颗粒状的制剂。
2.喷雾法:将湿法制备好的原料,通过喷雾干燥器,喷雾出形成微小颗粒状的制剂。
干法制备法是指将原料粉末直接通过研磨、压缩等方式,在无水或低湿度条件下加工成颗粒状的固体制剂。
三、熔融制备法
熔融制备法是指将原料粉末加热融化后,通过冷却造成凝固的原理来制备颗粒剂。
1.热熔法:将熔融后的原料通过喷雾、压制等方式制成颗粒状的制剂。
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1.湿法制备法:制备效率高、颗粒大小均匀、适用性广、操作简单,但需要添加溶剂或润湿剂,制是否清洁不易判断;存在某些原料无法进行湿法制备的情况。
总体而言,颗粒剂的制备方法需要根据具体原料及使用情况等因素进行选择。
而且,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均匀性、质量、清洁卫生等问题,以提高颗粒剂的质量与效果。
颗粒剂制备的实验报告(共4篇)
颗粒剂制备的实验报告(共4篇)实验一:颗粒剂传统制备方法的研究实验原理:颗粒剂的传统制备方法包括湿法制备、干法制备和混合法制备。
湿法制备的过程是将药物和辅料混合后添加良好的溶剂,形成药物溶液,通过混合、干燥和其他制备工艺最终形成颗粒剂。
干法制备过程较为简单,是将药物和辅料直接混合,然后进行压制和加工,形成颗粒剂。
混合法制备是将药物和辅料混合均匀后,通过湿法制备或干法制备加工成颗粒剂。
实验步骤:1. 湿法制备实验将0.5g甲氧氯普胺、0.5g洛美沙星、1.5g乳糖和0.5g玉米淀粉混合均匀,加入10mL 甲醇中,摇匀后通过旋转挥发器去除甲醛中的甲醇,在60℃下进行干燥,然后将样品筛选成状颗粒,放在50℃下存放至干燥、水分大约2.5%。
实验结果:通过制备出来的颗粒剂可以看出,三种制备法制备出来的药物颗粒均匀,质地致密。
其中,湿法制备的颗粒剂表面较光滑、颗粒状面进行了筛选,颗粒大小比较均匀;干法制备制备出来的颗粒剂表面较粗糙,颗粒状收到压力的影响;混合法制备制备出来的颗粒剂颗粒较小而且较规则,表面光滑均匀。
实验结论:三种制备法制备出来的药物颗粒均匀,只是颗粒的质地、外观不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制备。
实验目的:研究超声辅助颗粒剂制备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掌握制备过程。
实验原理:超声辅助颗粒剂制备利用超声波增强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颗粒的形成。
超声波将产生高压、低压交错的空化过程,使液体中形成蒸汽泡,随着液滴的膨胀和破裂,药物分散在液滴中,形成颗粒。
1. 将甲基纤维素(0.5g)、呋喃唑酮(0.5g)、乙酰儿茶酸(0.5g)和玉米淀粉(0.5g)混合,加入60mL甲醇中,加热至60℃。
2. 在水浴中加入超声波探头,超声波功率为50W,频率为20kHz,时间为1小时,形成颗粒。
3. 将颗粒,用96%乙醇洗涤,然后干燥,得到颗粒剂。
实验结果:超声辅助颗粒剂的颗粒均匀,质地致密,颗粒大小均匀,颗粒形状规则,表面光滑。
颗粒剂制备的实验报告(共4篇)
颗粒剂制备的实验报告(共4篇)一、概述颗粒剂可分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性颗粒剂、泡腾性颗粒剂。
颗粒剂与散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飞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吸湿性等均较少;②多种成分混合后用黏合剂制成颗粒,可防止成分的离析;③贮存、运输方便。
④必要时对颗粒进行包衣,根据包衣材料的性质可使颗粒具有防潮性、缓释性或肠溶性。
二、颗粒剂的制备混合前操作与散剂完全相同,制粒是颗粒剂的标志性单元操作。
目前主要用湿法制粒。
制备颗粒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制软材:颗粒剂中常用的辅料有稀释剂、黏合剂,有时加入崩解剂。
常用稀释剂有:淀粉、蔗糖、乳糖、糊精等。
常用黏合剂有:淀粉浆、纤维素衍生物等。
2.制粒:通常采用传统的挤出制粒法制备湿颗粒。
3.干燥:制得的湿颗粒应立即干燥,防止结块或受压变形。
常用的干燥方法有厢式干燥法、流化床干燥法等。
4.整粒与分级:将干燥后的颗粒通过筛分法进行整粒和分级,一方面使结块、粘连的颗粒散开,另一方面获得均匀颗粒。
5.质量检测与分剂量:将制得的颗粒进行含量检查与粒度测定等,按剂量装入适宜袋中。
三、颗粒剂的质量检查颗粒剂的质量检查,除主药含量、外观外,还规定了粒度、干燥失重、水分、溶化性以及重量差异等检查项目。
1.粒度: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颗粒总和不得超过供试量的15%。
2.水分:按照水分测定法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6.0%。
3.干燥失重:除另有规定外,按照干燥失重测定法测定,在105℃干燥至恒重,含糖颗粒在80℃减压干燥,减失重量不得超过2.0%。
4.溶化性:可溶性颗粒,取供试品10g,加热水200ml,搅拌5分钟,不含药材原粉的可溶性颗粒应全部溶化,可有轻微浑浊,不得有异物。
混悬颗粒或已规定检查溶出或释放度的颗粒剂,可不进行溶化性检查。
5.装量差异:单剂量包装的颗粒剂,装量差异限度应符合规定。
凡按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颗粒剂,一般不再进行装量差异的检查。
篇二:实验材料:大清叶板蓝根连翘拳参试剂、试剂盒:纯化水乙醇蔗糖粉糊精仪器、耗材:烧杯玻璃棒天平旋蒸仪圆底烧瓶桑皮纸实验步骤:一、准备1. 原辅料的处理: 根据药材的有效成分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溶剂和方法进行提取,一般多用煎煮法提取有效成分,用等量乙醇精制时放置的时间、回收乙醇后放置的时间可根据实验安排情况,适当延长,以沉淀*,上清液易于分离为宜。
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嘿,你知道吗,颗粒剂可是一种很常见又很实用的剂型呢!那颗粒剂到底是怎么制备出来的呢?首先说说制备的步骤吧。
第一步当然是要选择合适的物料啦,这就像做菜选食材一样重要呢!然后把物料粉碎成合适的粒度,就像把大土豆切成小块一样。
接着进行混合,让各种成分均匀地在一起,可不能有的多有的少呀!再之后就是制粒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湿法制粒或者干法制粒。
湿法制粒就像是揉面团,把物料和粘合剂混合在一起形成颗粒;干法制粒则像是压面条,直接把物料压成颗粒。
最后就是干燥和整粒啦,把颗粒弄得干干爽爽的,大小也合适。
在这个过程中可得注意一些事项哦!比如物料的选择要慎重,质量得过关呀。
粉碎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过度,不然颗粒太小也不行。
混合得充分均匀,不然效果可就大打折扣啦。
制粒的时候要根据物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不能乱来。
干燥的时候温度也得控制好,别把颗粒给烤坏了。
那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咋样呢?放心吧,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来操作,一般不会有啥大问题的。
就像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只要你小心看路,就不会摔倒。
而且现在的技术和设备都很先进,都能保障这个过程的安全和稳定呢。
颗粒剂的应用场景那可多了去啦!它可以用来制备药品,方便服用和携带。
也可以用于食品行业,像那些颗粒状的食品很多就是用颗粒剂的原理做出来的呀。
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呢,比如剂量准确,服用方便,容易保存。
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小助手,随时都能帮上忙。
我给你说个实际案例吧。
有个药厂生产一种感冒药,就是用颗粒剂的形式。
患者吃起来特别方便,效果还特别好。
大家都很喜欢这种药,销量可好啦!这就充分展示了颗粒剂在实际应用中的好效果呀。
我觉得呀,颗粒剂的制备方法真的很重要,它能让我们得到好用又方便的颗粒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呢!。
颗粒剂的制粒方法
颗粒剂的制粒方法
颗粒剂(Granules)是指将药物以粒状或颗状加工而成的有效剂型,是乳剂颗
粒处方制剂常用的一种给药形式,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颗粒剂的制粒方法有许多,其中以湿制粒熔融法和干制粒挤压法最为常见,而湿制粒方法则有蒸煮法、搅拌分散法、析悬曝浸法和湿球粒化法等。
湿制粒熔融法是最常采用的颗粒剂制备方法,它利用原料及添加剂的较高熔点,通过加热溶解将原料转变为液体,然后在液体中加入颗粒抑制剂,再在足够的高温条件下进行颗粒固化,最后完成粒状固体的分散和凝聚。
这种方法制备的颗粒不仅具有微细均匀、抗氧化性能好等优点,而且能均匀被溶解,避免了粒表面脆弱易碎的问题。
原料含有活性物质的成品服用后能快速被肠道吸收,湿制粒熔融法经常用于制备这类的吸收型颗粒剂,如用于维生素成份制备的激活早期能源(Instantenergy)等,用于嘌呤类药物的吸收增强剂。
干制粒挤压法是一种以湿膏体的物料为原料,以活动压力的方式成型的制粒法。
膏体的湿物料经混合、筛分、干燥处理后,放入挤压机内,经高压挤出、压制形成,使原料转变为所需形状大小的固态物料。
干制粒挤压法制备的颗粒可以达到干燥粉状状态,具有体形稳定、尺寸稳定、质量可控的特点,能形成各种形状的粒子,可增加粒表面空隙,提高吸收度,为用药提供更好的剂型。
颗粒剂的制作工艺受原料种类及加工条件的影响非常大,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颗粒剂制粒方法,可以使制备出的颗粒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均匀度和固定性,提高制剂质量,促进更好的疗效。
中成药颗粒剂的制作过程
中成药颗粒剂的制作过程
中成药颗粒剂的制备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中药材的筛选和研磨: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中药材,并将其进行筛选、洗净和去杂。
然后将中药材研磨成适当大小的颗粒。
2. 组方配比:根据处方要求和疗效需要,进行中药材的数量配比。
通常采用配伍使用的原则,将多种中药材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3. 蒸发浓缩:将配制好的中药材混合物加入适量的水,并进行蒸发浓缩,使溶液的浓度逐渐提高。
4. 过筛分级:将浓缩后的药液通过筛网进行过滤和分级,去除其中的杂质和颗粒。
5. 冷凝析剂:将过筛分级后的药液加入适量的冷凝剂,使药液中的药物成分迅速凝结成为颗粒。
6. 烘干:将凝结成的颗粒进行烘干,使其水分逐渐蒸发,保证颗粒的干燥程度。
7. 包装:将制好的中成药颗粒剂按照一定的装量包装到小包装袋或瓶中,并封口密封,以防潮、氧化。
以上是中成药颗粒剂的一般制备过程,具体步骤可能会因中药
配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遵循严格的控制条件和质量标准,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颗粒剂的制备
维生素C颗粒剂的制备一、目的1•掌握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颗粒剂的质量要求与质量检查方法。
二、原理1颗粒剂的定义与分类2颗粒剂的制备工艺3颗粒剂的质量检查:外观、干燥失重、粒度、溶化性、装量差异等。
三、实验内容(一)维生素C颗粒剂的制备1处方2维生素C颗粒剂的制备①粉碎:维生素C蔗糖粉碎过100目筛。
②混合:维C与糖粉、糊精等量递加混合均匀,得混合粉。
③制软材:取酒石酸溶于适量50%乙醇,加入上述混合粉中,混合制软材。
④制湿颗粒:取软材挤压过12目筛,制湿颗粒。
⑤干燥:将湿颗粒置烘箱内干燥。
⑥整粒:取上述干颗粒10目及30目筛整粒。
(二)维生素C颗粒剂的质量检查1、外观应干燥、色泽一致,无吸潮、结块、潮解等现象。
2、粒度照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IX E第二法,双筛分法)检查, 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不得超过供试量的15%。
入取籍分法臊另有規定外,貶供试品昶小番罡甬呈’ 霍規定的苑谕中,保持水平狀揭过歸.左右往返”边萨渤边轻幟3分忡」礙申能通过小号卿利盥谗过大号韩的颐粗及務未•称定复屋,计翼两占京分比“3、溶化性取供试品10g,加热水200ml,搅拌5min,应全部溶化或轻微混浊,但不得有异物。
四、结果与结论1、颗粒得率颗粒实际量(g)颗粒得率= ----------------------- * x 100%原辅料投入量(g)2、颗粒性状:3、粒度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4、溶化性:五. 思考题:1•维生素C颗粒剂制备过程中,加入50%乙醇有何作用糊精又有何作用2•制备过程中50%乙醇的加入量以多少合适。
颗粒剂制备的关键技术
颗粒剂制备的关键技术一、引言颗粒剂是指将药物与惰性载体混合后制成的固体颗粒,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
颗粒剂的制备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药物选择、载体选择、制备方法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颗粒剂制备的关键技术。
二、药物选择药物选择是颗粒剂制备的第一步,需要考虑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溶解度较低的药物更适合作为颗粒剂的原料,因为它们可以通过与载体混合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三、载体选择在颗粒剂制备中,载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可以帮助药物保持稳定,并且可以调整释放速率。
常见的载体包括硅酸盐、聚乙烯醇、明胶等。
不同类型的载体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四、制备方法1. 湿法制备湿法制备是最常用的颗粒剂制备方法之一。
它包括溶液法、凝胶法、共沉淀法等。
其中,溶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将药物和载体混合后加入溶剂中,然后通过挥发或干燥的方式制备颗粒剂。
2. 干法制备干法制备是将药物和载体混合后通过机械力或高压喷雾干燥的方式制备颗粒剂。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药物在溶剂中分解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
3. 凝聚法制备凝聚法制备是将药物和载体混合后通过压缩或球磨等方法使其凝聚成颗粒。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颗粒的密度和机械强度,但是需要注意控制压力和时间。
五、工艺参数控制在颗粒剂制备过程中,工艺参数的控制非常重要。
包括振荡速率、喷雾气压、干燥温度等。
这些参数对于颗粒大小、形态、密度以及药物释放速率等方面都有影响。
六、质量控制颗粒剂的质量控制包括颗粒大小、形态、密度、药物释放速率等多个方面。
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手段来进行质量控制,包括颗粒大小分析、显微镜观察、药物释放速率测试等。
七、结论颗粒剂制备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药物选择和载体选择是制备成功的关键,制备方法的选择和工艺参数的控制也非常重要。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颗粒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备方法(包括提方法、浓缩干燥、制粒方法、颗粒干燥方法、整粒、包装)1、提取方法因中药含有效成分的不同及对颗粒剂溶解性的要求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溶剂和方法进行提取。
多数药物用煎煮法提取,也有用渗漉法、浸渍法及回流法提取。
含挥发油的药材还可用“双提法”。
(1)煎煮法。
系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的方法。
一般操作过程如下:取药材,适当地切碎或粉碎,置适宜煎煮容器中,加适量水使浸没药材,浸泡适宜时间后,加热至沸,浸出一定时间,分离煎出液,药渣依法煎出2-3次,收集各煎出液,离心分离或沉降滤过后,低温浓缩至规定浓度.稠膏的比重一般热测(80-90℃)为1.30-1.35。
为了减少颗粒剂的服用量和引湿性.常采用水煮醇沉淀法,即将水煎煮液蒸发至一定浓度(一般比重为1:1左右),冷后加入1-2倍置的乙醇,充分混匀.放置过夜,使其沉淀,次日取其上清液(必要时滤过),沉淀物用少量50%-60%乙醇洗净,洗液与滤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后,待浓缩至一定浓度时移置放冷处(或加一定量水.混匀)静置一定时间,使沉淀完全,率过,滤液低温蒸发至稠膏状。
煎煮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均较稳定的药材。
煎煮法为目前颗粒剂生产中最常用方法,除醇溶性药物外,所有颗粒剂药物的提取和制稠膏均用此法。
(2)浸渍法。
系将药材用适当的溶剂在常温或温热条件下浸泡,使有效成分浸出的一种方法。
其操作方法如下:将药材粉碎成粗末或切成饮片,置于有盖容器中,加入规定量的溶剂后密封,搅拌或振荡,浸渍3-5天或规定时间,使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倾取上清液,滤过,压榨残液渲,合并滤液和压榨液,静止24小时,滤过即得。
浸渍法适宜于带粘性、无组织结构、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的浸取,尤其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易挥发或易破坏的药材。
但是具有操作用期长,浸出溶剂用量较大,且往往浸出效率差,不易完全程出等缺点。
(3)渗漉法。
系将经过适宜加工后的药材粉末装于渗漉器内,浸出溶剂从渗漉器上部添加,溶剂渗过药材层往下流动过程中浸出的方法。
其一般操作方法如下:进行渗漉前,先将药材粉末放在有盖容器内,再加入药材量60%-70%的浸出溶剂均匀润湿后,密闭,放置15分钟至数小时,使药材充分膨胀以免在渗漉筒内膨胀。
取适量脱脂棉,用浸出液湿润后,轻轻垫铺在渗漉筒的底部,然后将已润湿膨胀的药粉分次装人渗漉筒中,每次投入后均匀压平。
松紧程度根据药材及浸出溶剂而定。
装完后.用滤纸或纱布将上面覆盖,并加一些玻璃珠或石块之类的重物,以防加溶剂时药粉浮起;操作时.先打开渗漉筒浸出液出口之活塞,从上部缓缓加入溶剂至高出药粉数厘米,加盖放置浸渍24-48小时,使溶剂充分渗透扩散。
渗漉时,溶剂渗入药材的细胞中溶解大量的可溶性物质之后,浓度增高,比重增大而向下移动,上层的浸出溶剂或较稀浸出溶煤置换其位置,造成良好的细胞壁内外浓度差。
渗漉法浸出效果及提取程度均优于浸渍法。
渗漉法对药材粒度及工艺条件的要求较高,一般渗漉液流出速度以1kg药材计算,慢速浸出以1—3ml/min为宜;快速浸出以3—5ml/min为宜。
渗漉过程中,随时补充溶剂,使药材中有效成分充分浸出。
浸出溶剂的用量一般为1:4—8(药材粉末:浸出溶剂)。
2、浓缩、干燥技术浸膏剂的浓缩与干燥方法很多,最近常用于中药浸膏的浓缩或干燥的新技术有:薄膜浓缩、反渗透法和喷雾干燥、离心喷雾干燥、微波干燥及远红外干燥技术等。
现举例说明喷雾干燥与冷冻干燥技术的在中药颗粒剂制备中的应用。
(1)喷雾干燥与干法制粒工艺该法是将药材浸出液经喷雾干燥制成于浸膏粉,加入辅料.先预压成粗片,然后粉碎成颗粒的一种新工艺。
它实现了瞬间干燥,防止了有效成分损失,同时保证了颗粒和性状的均一性,使颗粒具有较稳定的崩解性和溶散性,从而克服了湿法造粒工艺的溶媒残留、变色、储存不稳定等缺点。
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利用动态水提取和干法制粒工艺,成功地研制出粒度集中、不易粘连的六昧地黄丸(颗粒型)冲剂。
(2)冷冻浓缩与冷冻干燥技术冷冻浓缩技术是使药液于—5~—20℃低温冷冻,通过不断搅拌使结出冰块成为微粒,然后以离心机除去冰屑而得到浓缩的浸膏。
此种超低温浓缩可达到有效成分的高保留率。
如桂枝芍药汤中的有效成分桂皮醛,采用冷冻浓缩法可保留该成分为一般真空加热浓缩法的50倍之多。
但反潮性强,成本高,未能用于大量生产。
3、制粒方法中药颗粒剂制粒的程序一般是将浓缩到一定比重范围的浸膏按比例与辅料捏合,必要时加适量的润湿剂,整粒,干燥。
成型技术可分为三种:干法成型、湿法成型和直接成型。
(1)干法成型。
系在干燥浸膏粉末中加入适宜的辅料(如干粘合剂),混匀后,加压成逐步整到符合要求的粒度。
若一步整粒,收率差,若制粒是由压片机和粉碎机(振荡式)组合而成,则成型率也较低,如小青龙汤的颗粒成型率只有30%—40%,如用现代技术自动生产的制粒设备系统,生产小青龙汤的颗粒,成型率为65%—70%,且每批颗粒的质量相差无几,溶出性一致。
干法成型不受溶媒和温度的影响,易于制备成型,质量稳定,比湿法制粒简易,崩解性与溶出性好.但要有固定的设备。
(2)湿法成型。
系利用干燥浸膏粉末本身含有多量的粘液质、多糖类等物质为粘合剂,与适宜辅料(如赋形剂等)混匀后,必要时在80℃以下热风干燥除去少量水分,然后加润湿剂(常用90%乙醇)制成软材,用挤压式造粒机或高速离也切碎机等制成湿粒.湿粒干燥一般使用通气式干燥机、平行流干燥机或减压于燥机(减压干燥时的真空度一般为2.67-13.3kpa),最后整粒的机械有振荡器和按筒式成粒器.也可用造粒机整粒。
湿法成型必须优选辅料,处方合理才能使质量稳定,确保颗粒剂的崩解性与溶出性。
(3)直接成型。
系由湿法成型演变而来,特点是炼合成软材,造粒与干燥三道工序同时进行,即流化造粒4、湿颗粒的干燥湿粒制成后,应尽可能迅速干燥,放置过久湿粒易结块或变质。
干燥温度一般以60-80℃为宜。
注意干燥温度应逐渐升高,否则颗粒的表面于燥易结成一层硬膜而影响内部水分的蒸发;而且颗粒中的糖粉骤遇高温时能熔化,使颗粒坚硬,糖粉与其共存时,温度稍高即结成粘块。
颗粒的干燥程度可通过测定含水量进行控制,一般应控制在2%以内。
生产中凭经验掌握,即用手紧捏干粒,当在手放松后颗粒不应粘结成团,手拳也不应有细粉,无潮湿感觉即可。
干燥设备的类型较多,生产上常用的有烘箱或烘房、沸腾干燥装置、振动式远红外干燥机等。
(1)烘箱或烘房。
是常用的气流干燥设备,将湿颗粒堆放于烘盘上,厚度以不超过2cm为宜。
烘盘置于搁架上或烘车搁架上,集中送入干燥箱内干燥。
这种干燥方法对被干燥物料的性质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广,但是这种干燥方法有许多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①在干燥过程中,被干燥的颗粒处于静态,受热面小,因而包裹于颗粒内的水分难以蒸发,干燥时间长,效率低,浪费能源。
②颗粒受热不匀,容易因受热时间过长或过热而引起成分的破坏(2)沸腾干燥。
又名流化床干燥,沸腾干燥是流化技术在干燥上的一个新发展。
沸腾干燥的原理:是利用热空气流使湿颗粒悬浮,呈流态,如“沸腾状”,物料的跳动大大地增加了蒸发面,热空气在湿颗粒间通过,在动态下进行热交换,带走水气,达到干燥的目的。
负压抽气法沸腾干燥,能使水蒸气快速排出,厢式负压沸腾干燥床即为此类干燥设备。
沸腾干燥主要用于颗粒性物料的干燥,如颗粒剂、片剂等颗粒干燥。
沸腾干燥效率高,干燥速度快,产量大,干燥均匀,干保温度低,操作方便,适于同品种的连续大量生产。
沸腾干燥法的干颗粒中,细颗粒比例高,但细粉比例不高,有时干颗粒不够坚实完整。
此外干燥室内不易清洗,尤其是有色制剂颗粒干燥时给清洁工作带来困难。
(3)振动式远红外干燥机。
应用振动式远红外干燥机进行颗粒干燥,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其原理是远红外加热干燥,主要利用远红外辐射源所发出的远红外射线,直接被加热的物体所吸收,产生分子共振,引起分子原子的振动和转动,从而直接变为热能使物体发热升温,达到干燥目的。
性能特点:振动式远红外干燥机具有快速、优质和耗能低的特点。
快速,湿颗粒在机内停留6-8分钟,而通过远红外辐射时仅-分钟,箱内气相温度达68℃,干燥能力每小时干燥干料120kg。
干燥时物料最高温度为90℃,由于加热时间短,药物成分不易破坏,颗粒也起灭茵作用.颗粒外观色泽鲜艳均匀、香味好.成品含水量达到2%以上,达到优级品水平。
耗费低,平均每度电能干燥药物3.5kg。
振动式远红外干燥对被干燥颗粒的性质有一定的要求,有些颗粒剂湿粒粘度较大,若不经任何处理,直接进入振动式远红外烘箱,在干燥过程中颗粒容易粘结,形成大颗粒或块状物,使包裹于大颗粒内的水分难以蒸发,部分颗粒还容易粘结在远红外烘箱振槽板面上,造成积料和结焦现象。
因此,在使用振动式远红外烘箱干燥颗粒前,先对湿颗粒进行室温去湿须处理,使颗粒的性质能满足要求。
采用空气除湿机或硅胶吸湿等方法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5、整粒湿粒用各种干燥设备干燥后,可能有结块粘连等,须再通过摇摆式颗粒机,过一号筛(12-14目),使大颗粒磨碎,再通过四号筛(60目)除去细小颗粒和细粉,筛下的细小颗粒和细粉可重新制粒,或并入下次同一批药粉中,混匀制粒。
颗粒剂处方中若含芳香挥发性成分,一般宜容于适量乙醇中,用雾化器均匀地喷洒在干燥的颗粒上,然后密封放置一定时间,等穿透均匀吸收后方可进行包装。
6、包装颗粒剂中因含有浸膏或少量蔗糖,极易吸潮溶化,故应密封包装和干燥贮藏。
用复合铝塑袋分装,不易透湿、透气,贮存期内一般不会出现吸潮软化现象。
制备过程注意事项1、药材原料:制备颗粒剂所选用药材不但注重地道药材、区分药材的真伪、质量优劣,而且要根据药树的特性分析其是否适宜此剂型。
2、药材煎煮次数与时间:大生产中颗粒剂,一般采用两次煎煮,以免煎煮次数越多,能源、工时消耗越大3、清膏的比重:药材经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得清膏。
经实践证明,清膏比重越大,和糖粉混合制粒或压块崩解时限越长。
4、颗粒的烘干温度与时间:颗粒干燥温度应逐渐升高,否则颗粒的表面干燥后不仅会结成一层硬膜而影响内部水分的蒸发,而且颗粒中的糖粉因骤遇高温能熔化,使颗粒变坚硬而影响崩解。
干燥温度一舶控制为60-80℃为宜。
5、颗拉的含水量:颗粒的含水量与机压时冲剂的成型质量及药品在贮藏期间质量变化有密切关系。
含水量过高,生产块状冲剂易粘冲,贮存间易变质。
含水量过少,则不宜成块。
颗粒含水量以控制在3%—5%为宜。
6、颗粒的均匀度:颗粒均匀度对颗粒剂的外观质量有较大影响。
颗粒型的冲剂一般选用14-18目筛制成额粒,于70℃以下烘干,再用10-12目筛整粒即可。
如有意想了解颗粒机详细信息及相关资料,可登录我们的官方网站或拨打公司热线(5)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以竭诚的态度为广大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