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社会学第九讲组织与科层制

自愿组织、强制组织和功利组织
由美国社会学家爱桑尼提出,其标准是成员加入组织的动 机和组织的目标。
自愿组织: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愿加入和退出的组 织。
强制组织:成员被迫加入这种组织,组织凭借自己的强制 力控制成员的行为,要求成员按照组织的规范行为。如监 狱,精神病院。
功利组织:成员加入功利组织是为了实现某些现实利益, 成员通过组织活动可以获得某些形式的报酬。例如大学, 社团,公司和政府机构。
这种欲望和倾向表现为他们对科层制中非人格 化的排斥,以保持他们的人格需要和日常习惯。 这样做或许还是为了信守对组织外的某个群体 的承诺。
这种欲望和倾向还可以表现在分配时,当他们 具有不能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一致的利益时,他 们会抗拒正式组织在分配上的理性原则(如根 据角色和地位进行分配等),他们的抗拒行为 导致了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抱有 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是组织中未能被 正式组织的规定所定义和描述、未能被组织的管理者多 确认和维护的那些人际关系。这些团体有自然形成的规 范和惯例,其成员必须服从。
正式结构(formal structure):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一 套明确的规定、纪律和程序。包括规章、法规、内部细 则、命令和达成目标的时间表。
2、非正式组织没有被组织结构图所标明,而组织的正式 结 构可以由组织结构图所规定。
3、非正式组织不依从正式程序。
4、非正式组织中的共同准则和规范并不是公布于众、明示 成文的。
5、非正式组织的领袖人物不是民选和议定的,而是因其突 出的影响力在人际互动中自然形成的。
非正式组织的成因
科层制的反功能
社会学概论教学重点及难点

《社会学概论》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绪论
着重掌握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重点掌握社会需要的概念,社会需要在人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马克思的社会需要理论和马斯洛的学要层次论。
第三章社会交往
重点掌握社会交往的概念及社会交往理论。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重点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家庭的涵义及功能。
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通过教学重点掌握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管理及科层制的利弊。
第七章社区
重点掌握社区的概念,农村和城市社区的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第八章阶级与阶层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什么是阶级,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理论。
第九章社会制度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制度的涵义,社会制度的功能及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第十章社会控制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控制的涵义、法律和道德在社会控制中的地位
第^一章社会问题
重点掌握社会问题的涵义极其成因,我国人口问题与劳动就业问题及解决途径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重点掌握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社会意义。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变迁理论和社会流动。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必须掌握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内容及特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
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及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等方式的基本内容第十六章社会学发展综述
本章作为一般了解。
06 社会组织

• 显目标和隐目标(非官方的)。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结构
• 一、组织结构的涵义 • 二、组织结构的内容 • 三、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 四、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一、组织结构的涵义
• 组织结构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 相互关系形式。有稳定、明确、清楚的职权、 严格的沟通渠道。
• 大众福利组织:社会公众都是这类组织的受惠 者。如邮局、机场等。公共产品。
3、以组织谋求人们顺从的方式进行分类
• 疏远型组织:是利用职权指导个人或群体活动 的组织。
• 功利型组织:以实际性奖励和非实际性奖励为 基础的组织。如各类基金会等。
• 道德型组织:以劝导和感召来将人们的行为引 导到被认为是正确的轨道上的组织。如教会等。
二、组织结构的内容
•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个职位、部门之间正 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包括总 体结构和职务工作结构。
三、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 1目标任务; • 2有效管理跨度(控制跨度 ); • 3分工协作(工作专门化 、部门化); • 4统一指挥; • 5责权对等; • 6精简与效率; • 7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集权与分权 )。
控制跨度
• 一个主管可以有效地指导多少个下属? • 它决定着组织要设置多少层次,配备多少管理
人员。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控制跨度越宽,组 织效率越高。 • 近几年的趋势是加宽控制跨度。例如,在通用 电气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中,控 制跨度已达10-12人,是15年前的2倍。 • 加宽控制跨度,与各个公司努力降低成本、削 减企业一般管理费用、加速决策过程、增加灵 活性、缩短与顾客的距离、授权给下属等的趋 势是一致的。但是,为了避免因控制跨度加宽 而使员工绩效降低,各公司都大大加强了员工 培训的力度和投入。
社会学的名词解释科层制

社会学的名词解释科层制社会学的名词解释:科层制引言:在社会学领域中,科层制是一个关键的概念,用来描述社会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本文将对科层制进行解释和探讨,并探寻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科层制的定义和起源科层制这一术语最早源于法国社会学家让-塞尔日命名,他将社会结构比作“一层层叠起的与层次分明的结构”。
科层制指的是社会中不同群体或个体在社会层次结构中的垂直排列和分组。
这种分层可以基于个人的社会地位、职业、财富、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而形成。
二、科层制的特征与维度科层制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和维度:1. 社会地位:科层制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参与者在社会中的地位。
社会地位可以通过传统的职业等级、社会上的评估和认可,以及个人的财富和收入等因素来衡量。
社会地位在科层制中起到了决定个体的权力和特权的作用。
2. 社会阶层:科层制将社会分为不同的阶层,每个阶层都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特定的职责。
这些阶层通常是由经济和职业背景决定的,但也可以受到其他因素(如种族、性别、年龄等)的影响。
3. 资源分配:科层制决定了社会资源(如金钱、权力、机会等)的分配方式。
较高的层级通常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特权,而较低的层级则可能面临资源匮乏和限制。
4. 社会流动性:科层制还涉及到一个关键概念,即社会流动性。
社会流动性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不同社会层级之间的上升或下降的可能性。
一个开放的社会具有较高的社会流动性,而封闭的社会则存在较低的社会流动性。
三、科层制的现实应用与社会影响科层制是社会学家描述和理解社会结构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和互动,以及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
科层制对于以下领域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1. 教育:科层制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和资源分配的差异。
了解科层制可以促进公平的教育机会,并发展出更有效的教育政策。
2. 职业:科层制也可以应用于职业领域,帮助我们分析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地位和收入差异。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所涉及了解和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并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为学生学习其他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教学应强调与实际的紧密联系,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使学员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建议4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着重掌握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一般掌握什么是社会,社会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㈠社会1、中国古书中的社会2、马克思的社会涵义3、总之,社会是由一群人组成的。
这群人之间存在着种种社会规定的关系,人们按着社会规范发生交互行为,分工合作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以满足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㈡社会学1、社会思想与社会学:社会学的产生,吸取了古代社会思想的有益成分2、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科学条件3、社会学的学科特点⑴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⑵社会学广泛地研究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⑶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⑷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⑸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㈢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以及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1、社会学研究的领域2、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⑴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⑵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的关系⑶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㈣学习社会学的意义1、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2、增长社会管理的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3、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4、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
农村社会学PPT-第六章 农村社会的组织

– 第三个要素是家族组织的仪式活动。农村家族组织虽然有各种 各样的形态和 特征,但在结构上都有集体仪式活动这一共同要 素。或许,不同家族组织所举办 的仪式活动在形式上千差万别, 不过其本质是相通的。
– 仪式活动之于农村家族组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集体象征符 号的建构,二是集体团结实践的推进。人类任何 组织其实都需要有象征符号,象 征符号不同于一般符号,通常 是在特定的、具有神圣意义的场合建构起来的。按 照人类学的 一般原理,仪式活动的主要功能就是建构象征意义。
19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在某种意义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具有 “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组织。严 格地 说,这一组织并非真正的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而是一种行政色彩较浓的组 织。 这一组织的特殊性或存在的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体产权的存 在。农 村在集体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积累了一些集体资产,而要管理和运营集体 资产, 就需要有相应的集体组织。所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为了应对集体产权 处置问 题而产生的。而集体资产和集体产权,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定历史 时期的 特殊产物。另一方面是农村基本生产经营制度的改革。随着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改革的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已经分给个体农户承包经营,这意味着集体 经营组织 已解散,农业生产经营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然而,农村集体所拥有的 一些资产还 存在,而且不便于分给各户来承包,如一些集体企业、集体财产 等。要保持一些 集体资产的完整性和运营的延续性,就需依靠过渡性的组织来 管理集体资产和维 持部分集体经济的持续运行,于是便出现了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
8
– 在结构特征上,农村组织具有相对较大的弹性。农村社会中较多的组织是非 正式 团体,组织的边界并非十分固化和刚性的。在现实社会中,农村一些组织在 实际 运行中,通常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加入和参与组织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程序和 资格 要求,在多数情况下出于成员的热情和自愿。即便组织也会设置一些资格原 则, 但这些原则在实践中是具有较大弹性的,通常是可以变通的。此外,在农村 一些 组织内部,由于并没有十分严密的组织管理,成员之间的联系以及组织活动 等通 常也不会受正式组织制度的约束,因而组织成员的行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组织 内部的结构也就相对较为松散。一些组织除在举办集体仪式和集体活动时有 相对 正式的组织协调之外,平常时期组织内的联系很弱。 在功能特征上,农村组织更 多地具有社会与文化性功能。虽然农村组织也是 为着某种共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 但较多的农村组织与现代科层组织特别是经济 组织有所不同。
读书笔记《经济与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经济与社会》”科层制”读书笔记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又称为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体现的是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
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按照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① 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 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 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 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⑤ 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1.权威结构理论1、权力与权威2、三种合法的权威模型“卡里斯玛型” (charisma)权威(魅力型权威)传统型权威合法合理型权威(法理型权威)2.官僚制及其特征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一种层次分明、结构严密、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理想的等级制组织模式。
一、科层制组织的产生现代科层体系的出现,首先是同欧洲中央集权国家联系在一起的,科层制作为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是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二元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9世纪后期,英国文官制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科层制作为一种行政体制正式进入政治领域。
工业革命后,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组织结构日益庞大和复杂,必须以正式科层组织这种高效率的形式才能完成日益繁重的组织目标,至此,科层制组织得以普及和兴盛。
我们可以总结,科层制组织出现的条件有以下几点:1.社会分工的出现2.货币经济的发展3.社会拥有大众化教育4.理性精神的普遍认可二、科层制的理论预设韦伯认为任何一种合乎需要的统治都有着合理性基础。
既然科层制能够稳定地运作,并且呈现出等级制的权力矩阵关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种合理性作为其实现前提的。
第六章社会组织

三、社会组织(zǔzhī)与环境的关系
1、什么是社会组织的环境:(1)封闭 组织观、开放组织观。
(2)定义:存在于组织之外的,并对组 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的所有因素。
(3)组织的环境主要包括:相关组织、 相关制度和文化。
(4)现代组织环境带有扩展性的特点, 一些原来(yuánlái)并不重要的因素正在变 为组织的环境。(如环保问题。如麦当 劳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想望中的境界 。 这两个定义都有其合理性。
第十二页,共34页。
社会学 第六章
2、组织(zǔzhī)目标的功能
(1)组织存在(cúnzài)的合法化根据。 (2)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
准。 (3)组织参与者之间分工合作的基
础。 (4)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成效
的标尺。
第十三页,共34页。
21
第二十三页,共34页。
社会学 第六章
第三节社会(shèhuì)组织的管理
家长制 古典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 组织(zǔzhī)文化 组织(zǔzhī)管理中的参与 中国的单位组织(zǔzhī)
第二十四页,共34页。
社会学 第六章
一、家长制
1、家长制的特征:建立在下级对上 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的基础 上
3、韦伯的科层制理论:职位分层、权 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
社会学 第六章
第二十六页,共34页。
三、行为科学(xínɡ wéi kē xué)的管理 理论
1、霍桑实验的发现:(1)工人是社会人;(2) 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3)通过提高士气来提 高工作(gōngzuò)效率。结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 人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1、社会组织的类型。(1)帕森斯:按 职能分经济(jīngjì)生产组织、政治目标 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
第六章 社会组织

认为人的行为的积极性 程度与他对组织的工作 过程、成果的分配过程 的看法有关,当人们认 识到他的工作与其利益 密切相关时,他的工作 积极性就高。
认为如果组织成员 感到自己得到了公 平的对待,他就有 积极性的行为;反 之,则会变得消极。
组织中的政治
组织的政治学分析认为,组织并不是和谐的整体, 而是充满利益冲突的。
依组织中的 权威性质或 组织对成员 的控制方式 分类(艾兹 奥尼)
强制性组织:建立在暴力基础之上的、以强迫手段使 其成员服从的组织,如监狱、精神病院、军队。 功利性组织:是通过金钱和物质报酬对成员进行控制 的组织,如工商业组织。 规范性组织:是用规范(通过规范的内化)对其成员 进行控制的组织,如宗教组织。
家长制存 在的条件
一是组织的规模小、内部分工不发达、组织中的技术比较单一、 外部环境比较稳定,这些使得家长制可以应付。 二是组织的建立与最高领导人的努力有关。这种组织多是最高 领导人一手创办的,或(因其资历和与上层的关系而)对 组织的发展做出过有益的贡献。 三是组织成员的臣民思想。
古典管理理论
泰罗: 科学管理理论
组织
引申指将原本单独、分散的人或物以一定方式 聚集起来、汇合起来,形成联系或共同活动, 以达到一定的目的、效果。
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所有的人类共同生活的群 体,包括家庭、邻里和同辈群体等初级群体在 内的一切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 而以理性化的成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具 有固定的分工合作机制的社会群体。如企业、 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
社会组织 有正式结构 或结构的紧 密程度
正式组织: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 正式组织对成员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所享有的权利以 及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明确的规定,成员在组织活动和交往 中必须严格遵守组织纪律。 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成员 所承担的责任通常没有明确的说明,成员在组织活动中较 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或利益与他人交往,并鼓励建 立一定的情感联系。
组织和科层制

组织群体一个群体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特定的目标和期望。
-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初级:一个相对较小的,有多重目的的群体,在那里互动是亲密无间的,并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
他是社会群体的最基本形式。
初级关系是一种个人的、情感的、不容易置换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多重角色,具有多种利益。
每个人都可可在其中进行自由而广泛的交流,全部人格都会参与到其中的互动。
次级:是未达到特殊目标而特别设计的群体,其成员主要以次级关系来相互联系。
次级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缺乏感情深度的关系,它所包含的姿势一个人人格的某些有限方面。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初级群体的影响。
而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多的摆脱了初级群体的影响,更多的和次级群体打交道。
在完成我们与组织打交道的目的达到后,我们将会脱离原关系,结交新的组织内的成员。
-为什么人们会结成社会群体我们结成社会群体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要。
有些群体的形成主要是满足工具性(任务)需要,它们有助于成员完成但个人所不容易完成的工作。
有些群体的形成主要是为了满足表意性(情感性)需要。
事实上,大多数社会群体可能同时满足两个方面的需要。
韦伯的科层制理论Bureaucracy 等级权威机构-与管理学家所讲的科层制不同,要求把组织中的社会现象陌生化、神秘化。
理解一个组织是何以可能的?——韦伯提出建立在规则之上,并且这些规则被认为具有最高合理型。
-组织中的一对重要关系---命令服从关系1.去人性化(主要特点)ImpersonalityPutting rules ahead of personal whimFaceless bureaucrat2 第二对合理性Formal and substantive rationality(1)Formal rationality designates the extent of quantitative calculat ion or accounting which is technically possible and which is actual ly applied in reaching decisions(Weber)例:美国人被奶油束缚。
什么是科层制[终稿]
![什么是科层制[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dba8618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7.png)
什么是科层制科层制 - 定义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
他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科层制 - 起源科层制一词,最初只是用来指政府官员,后来逐渐泛指一般的大型社会组织。
1775年,古尔耐首先使用了这个词。
他把既指办公室又指写字台的“bureau”和来自希腊语的动词“统治”(to rule)连用,指官员的统治。
古尔耐把官员手中日益发展的权力称之为“官僚病”(bureaumania)。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把科层制看作是“由侏儒行使巨人的权力”。
在一些学者那里,科层制一开始就是一个贬义词,是同红图章、低效率和浪费联系在一起的。
一些学者则从另一个极端来看待科层制,认为科层制是人类设计出来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认真、精确而有效率的一种行政管理典范。
科层制 - 不同的学科视角的定义解释政治体制类型是19 世纪时常使用的一种。
它是指一种行政职位为职业文官所占据(把持) 的体制通常这种体制是对世袭君主负责。
科层制与代议制政治体制相对应后者指当选的政治官员对代表大会或议会负责。
因此。
密尔(J ·s ·Mill) 在其经典著作《代议制政府》中将科层制(体制) 视为是代议制(政府) 体制唯一严肃的替代物并且评价了两种体制各自所特有的利弊。
它属于比较政治学学科。
源自于马克斯·韦伯的著作韦伯认为科层制不是指一种政府类型而是指一种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依照既定规则持续运作的行政(管理) 体制。
尽管科层制发端于普鲁士那样的官僚制国家但是这种行政(管理) 类型越来越盛行于所有的政治体制不管是君主制还是代议制甚至是所有承担大规模复杂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如商业企业、工会和政党等等。
这种解释一般属于组织社会学它旨在理解现代社会中组织的最为一般的特征和类型。
源自于公共行政(管理) 学科层制在这里意味着与私人组织中行政管理相对的公共行政管理。
强调行政体制处于政府领域之中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的特征比如强制性特征与法律的特殊关系关注普遍利益而不是私人利益其运行的公共责任等等。
《科层制与组织》课件

01
案例分析:科层制 在不同组织中的应
用
政府组织中的科层制
总结词
层级分明、权责明确、规范严谨
详细描述
政府组织中的科层制强调层级分明,从中央到地方,从上级到下级,权力和责任逐渐细分。每个职位都有明确的 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确保政府运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同时,政府组织中的科层制还强调公务员的职业素养和 专业能力,以确保政策执行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科层制可能导致官僚主义现象,如形 式主义、文牍主义等。这不仅增加了 组织的运营成本,还可能降低员工的 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沟通不畅
科层制可能导致信息在组织内部传递 不畅。层级关系可能导致信息在传递 过程中失真或被过滤,影响组织的决 策质量。
科层制在现代组织中的应用
政府机构
政府机构是典型的科层制组织,通过明确的层级关系和职责分工, 确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大型企业
许多大型企业采用科层制作为其组织结构的基础,以提高组织的效 率和稳定性。
非营利组织
尽管非营利组织的目标通常是实现社会公益,但它们也可能采用科层 制作为其组织结构的形式,以确保组织的运作效率和稳定性。
01
科层制的变革与创 新
科层制变革的必要性
提高组织效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逐渐暴露 出效率低下、反应迟缓等问题,为了适应变化快速的环境 ,科层制需要进行变革。
《科层制与组织》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科层制的概念与特征 • 科层制与组织的关系 • 科层制的优势与局限 • 科层制的变革与创新 • 案例分析:科层制在不同组织中的
社会学概论选择题(复习资料).

选择题:2003年下半年:1。
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A.《社会学原理》B.《社会学研究》C.《实证哲学教程》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2。
“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3.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族是()A核心家族 B主干家族 C联合家族 D其他家族4.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提出的。
A芝加哥学派 B纽约学派 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5.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A韦伯B库利C帕森斯 D米德6.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A组织系统 B规则系统 C实用设备 D象征性设备7.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社会劳动力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良好配置,不能创造出来最大效益,这是()A就业 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充分就业8.社会保险属于()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D人身、人寿保险9.“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A“生物有机体”说 B“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 C“文化类型”说 D历史三阶段说10.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
A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正变得越来越想似B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越来越相似C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习俗、文化越来越相似D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相似(CCBACCDCCA)2004年上半年:1.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A严复 B陈千秋 C梁启超D康有为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米德 B托马斯 C林顿 D库利3.以下哪种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A同事 B军人 C师生 D儿童游戏群体4.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
A按人们的主要活动分类 B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分类B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B按社区地域广狭分类5.阶级的本质是()。
社会学概论(专)网络形考作业(全)

社会学概论(专)网络形考作业(全)社会学概论(专)网络形考作业(全)————————————————————————————————作者:————————————————————————————————日期:社会学概论网络形考作业第一章:绪论判断题:1. 社会学是指从变动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 孔德在《社会学的想象》一书中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一概念。
(×)3. 韦伯并提出要建立社会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
(×)4.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5.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第一批社会学研究生、第一个社会学专业学会和期刊,都是出现在美国。
(√)单选:1、“社会”一词源于( A )A、中国B、美国C、英国D、德国2、“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 C )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D.《社会学原理》3、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A、语言B、思维C、劳动D、直立行走5、“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02年)。
A、严复B、章太炎C、梁启超D、孙本文6、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C )A、涂尔干B、韦伯C、孔德D、斯宾塞8、严复将斯宾塞的( C )译作〈〈群学肄言〉〉。
A、社会学原理B、社会静力学C、社会学研究D、社会学大纲多选:1.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基本观点包括哪些内容?( ABCD )A. 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B. 社会是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C. 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D. 劳动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根本标志2. 关于社会学的基本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BC )A.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B.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C.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D.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单一性第二章:社会需要判断:1. 马斯洛首先在他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科层制与组织》课件

数字化转型
科层制与组织将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而发展,借助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
2
弹性组织
随着工作模式的变化,科层制与组织将趋向于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弹性组织形态。
3
平等合作
科层制与组织将更加强调平等合作,激发团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组织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结论
科层制与组织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组织高效协作、做出 明智决策,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科层制与组织的特点
1 层级分明
科层制与组织通过明确的等级结构,确保决策层级清晰,不同层级之间的沟通顺畅。
2 职责明确
每个层级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从而使员工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并能够承担相应的 责任。
3 分工合理
科层制与组织通过合理的分工,使员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提高工作效率。
科层制与组织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 提供明确的职责和权限 • 加强沟通和协作 • 提高工作效率
缺点
• 可能导致决策缓慢 • 层级过多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 创新和灵活性受限
科层制与组织的实际应用
科层制与组织广泛应用于各种组织中,包括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它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有效 的管理和协作。
科层制与组织的案例分析
公司 A
公司 A 通过科层制与组织, 实现了高效的决策和工作 分配,使其成为行业领先 者。
政府机构 B
政府机构 B 采用科层制与 组织,提高了公共服务的 效率和质量,获得了广泛 赞誉。
非营利组织 C
非营利组织 C 通过科层制 与组织,提高了项目管理 效率,更好地为受益人提 供服务。
科层制与组织的发展趋势
1
《科层制与组织》PPT课 件
第六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教学辅导基本概念1、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共同体,狭义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
社会学中所使用的社会组织是指狭义而言的。
2、社会组织的结构:简称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与各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3、科层制: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
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4、家长制,是指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
这是与封建社会家庭制度相类似的管理制度。
5、社会组织目标:是指该组织努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
重点掌握:l、社会组织的存续社会组织是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的存续是指组织建立起来后如何生存、延续下去。
要使组织更好的存续必须处理两种关系,即搞好对内、对外两种平衡。
第一、处理好组织的内部关系.即增加诱因,满足组织各组成部分、组织成员的需求,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为组织做出贡献。
第二、处理好组织的外部关系即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是组织应根据外部环境的要求而承担社会职能,另一方面是高效率地加工原料。
向社会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这样组织才算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才能存在下去。
2、社会组织的特征及构成要素社会组织概念(略)特征:第一、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
即为实现特定目标有计划组织起来的群体。
第二、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
第三,社会组织的关系更加复杂。
组织成员主要围绕共同的事业、目标进行分工协作关系,而且大多限制在工作范围内。
成员之间的事本主义关系。
因而联系他们之间的纽带是事业而不是血缘。
社会组织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第四、社会组织具有更加严格的规范。
由于组织成员来源的复杂性和完成任务的艰巨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要通过各项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成员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 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 社会组织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社会组织成员的可代替性强。
如果说初级社会群体是一个生活共同体的话,社会组织则是一个工作 共同体或事业共同体。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与运行
一、社会组织目标的意义Fra bibliotek目标是社会组织力争达到的未来状态。社会组织目标是社会组织存在的根据;是
组织之间区别的标准;是内部分工的基础;是团结成员的旗帜;是衡量社会组织效率 的标尺。
二、社会组织目标的结构
社会组织希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达到的状态是分步骤、分层次的。这说明社会组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
家长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是社会组织管 理模式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既受组织内部因素影响,也受外部因素影响。
二、科层制的涵义
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 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其主要特征是:1、内部分工, 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 组织成员都是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 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 例外地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织目标内部是可分的,社会组织目标有自己的结构。
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整体目标与部门目标,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目标的系
统结构,合理的具有较高整个程度的目标系统是组织良性运行的必要前提。
三、社会组织目标的制定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诸多因素制约。如环境的需求、组织的资源、组织能力、 上下指令等,一般有集中决策模式和民主决策模式。
即前一个目标的实现成为达到后一个目标的手段。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来看,组 织的整体目标又是由其各组成部分的分目标组成的,各分目标整合起来成为整体 目标。还有组织目标又必须反映组织成员的个人需求,即组织应该满足组织成员 的需要,这要求组织目标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个人目标。这样,组织目标在时 序、层级上的分解和相互交织就使组织目标成为一个系统。组织目标的系统性说 明各分目标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它们既互相依存又可能相互冲突,这样实现各分 目标的合理整合,处理好组织总目标与分目标及各分目标之间的关系就十分重要。
负功能:韦伯的科层制是纯粹理想型的,它没有考虑到组织环境变化对组织运行 的影响,也没有考虑组织成员的多种需求。组织成员只照章办事,会增强他 们的工具感,降低他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丧失工作积极性。组织按专才选 用人员,当环境变化时,会产生“训练出来的无能”的情况。这会影响组织 效率。由于上级没有赋予下级应变的权力会延误时机、延误工作。同时,这 也束缚了组织成员的创造精神。事本主义把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之内, 他们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会影响其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第六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一、什么是社会组织
广义的社会组织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家族、 秘密社团、兴趣团体、工厂、机关、学校、军队等。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 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它是与初级社会群体不同的另一类社会群体。(本章主 要阐述狭义的。)
我国的管理经验及问题
经验:在管理思想方面,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 作,鼓励群众发扬主人翁精神。在具体管理活动方面,注意建立健全以岗位 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按制度办事。
问题:家长制管理较为普遍。行政因素干预管理。重人情,轻规则。
总体,我国的组织管理的水平还比较低,有些还处于前科学管理时代。
四、社会组织的运行
社会组织的运行是其各要素有效搭配达到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内部行为规 范化、相互协调及管理监督等活动。社会组织的存续要实现对内、对外两个平衡。
怎样理解社会组织的目标是一个系统
社会组织的目标是独特的、明确的,但目标本身又是可以分解的。社会组织
目标可以从时间顺序、整体结构等角度来分解。从时间顺序的角度来看,组织 目标可分为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甚至就某一目标来说,它也是由 更小的一连串的目标组成的,相邻目标之间互相连接,成为手段——目标链,
社会组织的类型
经济组织
从功能 角度分
政治组织 文化教育组织
军事组织等
按组织结构 的严密程度
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
社会组织的要素 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成员) 固定的目标。(目标) 规范性的章程。(规则) 权威的领导体系。(权力) 必要的物质基础。(设备)
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外部事物。 环境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科层制的功能
正功能: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即它可以实现组织运转 的高效率。韦伯认为,科层制是一种合理化的管理方式,它在保证组织及其 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形 式的管理方式。能人结构、紧密地连接与配合、事本主义原则共同保障了科 层组织的有效运转,从而有效地达致既定的目标。就这样,科层制发挥着它 的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