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合集下载

颅内少突—星形细胞瘤的MRI影像学的特征分析

颅内少突—星形细胞瘤的MRI影像学的特征分析

混合性胶质瘤为起自神经上皮组织的一组恶性肿瘤,由于包含了少突胶质细胞、星形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因此病理类型较多,其中少突-星形细胞瘤最常见[1]。

近年来,少突胶质瘤及少突星形细胞瘤的正确诊断越来越受到神经医学界的重视[2-3]。

因为相对于星形细胞瘤来说,大多数少突胶质瘤患者对放化疗敏感,生存期也较长,未能发现肿瘤组织中的少突胶质成分,可能会使患者接受不恰当的治疗或延误治疗。

并且因少突-星形细胞瘤内含有少突细胞成分和星形细胞成分以及两者比例不同,影像学表现各异,使得术前正确诊断率较低[4]。

本组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MRI影像资料完整的少突-星形细胞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MRI影像特点,旨在进一步加深对于本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脑少突-星形细胞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62岁,平均33岁。

就诊时主诉:抽搐、癫痫样发作4例,头痛8例(伴恶心呕吐4例),四肢无力、反应迟钝各1例,星形细胞瘤术后复发演变为少突-星形细胞瘤3例,外伤后偶然发现1例。

1.2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MRI采用Siemens TrioTim 3.0 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MRI平扫(T1flair、T2WI和DWI、SWI)及T1flair增强扫描,专用头颅线圈,行横轴位T1flair(TR 220 ms/TE2.46 ms),T2WI(TR 3000 ms/TE 113 ms),矢状位SE T1flair(TR 220 ms/TE 2.46 ms),SWI(TR 27 ms/TE 20 ms)。

增强扫描采用静脉团注Gd-DTPA,剂量为0.1 mmol/kg,作轴位、矢状位SE T1flair扫描,采用256×256矩阵。

1.3 图像分析由2名高年资神经影像学医师联合分析肿瘤的形态、部位、病变范围、肿瘤边界、信号特点、瘤周水肿、强化程度等信息。

星型细胞瘤

星型细胞瘤

星型细胞瘤[病因病理]星形细胞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低分级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年轻人的脑白质,肿瘤呈灶性或弥漫性浸润,常有囊腔形成,可为肿瘤内有囊或为囊内有肿瘤结节。

15%-20%瘤内有钙化,瘤周无水肿。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呈弥漫浸润生长,轮廓不整,与脑质分界不清。

半数以上有囊变。

肿瘤易发生大片坏死和出血。

MR表现:星形细胞瘤由于细胞内外水分增多,造成T1和T2延长,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钙化在T1T2上一般为低信号。

(2)[影像学表现]1.CT表现:①平扫:Ⅰ级表现为颅内低密度病灶,与脑质分界较清。

Ⅱ、Ⅲ级者表现为略高密度、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Ⅳ级则显示为略高或混杂密度病灶,边缘不规则,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更为明显。

②增强:Ⅰ级瘤由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紧密、没有或仅有少量造影剂血管外溢,故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Ⅲ级肿瘤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临床表现]可发生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还有因脑组织受压、浸润或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诊断1.肿瘤直接造成的密度和信号强度改变以及站位征象。

2.Ⅰ、Ⅱ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程度低3.Ⅲ、Ⅳ肿瘤密度和信号多不均匀,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肿瘤强化明显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或瘤中有囊,肿瘤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梗阻性脑积水。

[鉴别诊断]1.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脑梗死,脑脓肿恶性淋巴瘤相鉴别:脑梗死符合一定的血管分布区,增强扫描呈脑回状强化;脑脓肿呈环形厚壁强化,内壁光滑;单发脑转移瘤多有原发瘤的病史;淋巴瘤常为多发。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返回首页[概述]显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据文献报道占颅内肿瘤的13%-26%,占胶质形21(2%-51.6%。

星形细胞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一般成人多见于大脑,儿童则多见于幕下。

有报告幕上占3,4,幕下占l,4。

发生在幕上者多见于额叶及颓叶,顶叶次之,枕叶较少见,肿瘤可累及两个以上脑叶。

亦可见于视神经、丘脑和第三脑室旁,幕下者则多位于小脑半球和第四脑室,亦可见于小脑蚓部和脑干。

[病理]肿瘤主要位于白质内,呈浸润性生长,实性者无明显的边界,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外生长可侵及皮层,向内可破坏深部结构,亦可经胼胝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

肉眼观察质地灰红色或灰白色,质地多较硬,约半数左右肿瘤呈部分囊性变,囊液淡黄透明,蛋白含量较高,静置易自凝,称为Froin征阳性。

我们将有囊性变的肿瘤称为“囊在瘤内”。

而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溜常为一个大的囊,囊壁上有肿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因此只切除at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此种我们称之为“疤在囊内”。

少数小脑星形细胞瘤为实质性,呈浸润性生长,无明显边界,预后较囊性者差。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点,星形细胞瘤可分为纤维型、原浆型、肥胖细胞型三种亚型。

[临床表现] 肿瘤的不断生长占据颅腔内空间,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脑内积水和,或脑水肿(脑脊液的回吸收障碍等均可造成颅内压增高。

正常颅腔容积比脑组织约大10,、当脑体积增加8,--10,时尚可能无颅高压症状出现,而当颅内占位病变占据150 ml以上的容积时即可能产生相应的颅高压症状。

大脑半球的星形细胞瘤发病缓侵,病程较长,多数先出现由于肿瘤直接破坏所造成的定位体征和症状,随后又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小脑的星形细胞瘤由于较早地影响脑脊液循环通路,多先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脑干的星形细胞瘤进展较快,病程短,早期出现颅神经损害和锥体束征,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常见于晚期。

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引言:星形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相对较为良性。

然而,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临床上依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而利用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成像工具,对该病进行早期发现、定位和评估是非常关键的。

MRI技术:MRI技术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成像方法,通过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与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获得各种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常用的MRI技术包括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FLR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CE-MRI)等。

MRI特征: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MRI上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 T1加权图像: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边界较清晰;2. T2加权图像:病灶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界模糊;3. FLR序列:病灶呈高信号,边界模糊;4. DWI:病灶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值较高;5. DCE-MRI:动脉期呈稍高信号,静脉期呈等或稍低信号。

MRI诊断:基于上述MRI特征,我们可以进行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诊断。

然而,由于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MRI上的表现与其他病变相似,如脑膜瘤、胶质瘤等,因此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程、其他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等综合评估。

此外,MRI还可以用于定位病灶的具体部位,评估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对病灶进行评估和观察。

MRI进展: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成像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如现代MRI技术中引入了功能性MRI(fMR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和观察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功能和代谢。

此外,利用MRI动态对比增强成像技术,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灶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结论:MRI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工具,在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早期发现、定位和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
• 肿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成 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幕下。
• 临床表现为肿瘤所致定位体征和颅内高压 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盘 水肿、视力视野改变、偏瘫、癫痫、复视 和生命体征的改变等症状,无特异性。
分类
• I级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少见的尚有室 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大体病理
• 小脑PA生长缓慢,病灶境界清楚,瘤体黏液变、 囊变常见。
• 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具有单极或双极毛发样胞突, 组织紧密/疏松区交替分布。肿瘤区域血管增生明 显,核分裂像少见。
• 免疫组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 质细胞特征性标记,PA呈阳性或强阳性。CD34为 血管标记物,PA表达呈阳性,说明新生血管丰富。 Ki-67(细胞周期相关性核抗原),是细胞增殖活 性标记物,PA表达低,说明增殖活性低。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鉴别诊断
• 较早期脑梗死:1.临床起病急,症状较重。2.低密 度楔形变与供血动脉分布一致,增强可见脑回样、 线样强化改变。3.DWI急性期高信号。
• 脑炎:发病急,进展快,常有上呼吸道前驱感染史, 病变主要侵犯边缘系统,双侧颞叶多见,可有出血、 增强呈斑片状、线样强化,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 可鉴别。
影像表现
• CT:平扫为低密度,CT值约3-15HU,增强后囊壁 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壁结节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 MRI:长T1、长T2信号,表现为“瘤中有囊”或 “囊中有瘤”,实性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梗阻 性脑积水。
鉴别诊断
• 髓母细胞瘤:恶性度较高,发病高峰在4-8岁,好 发于小脑蚓,信号特点与PA相似,可通过CFS种植 转移,其特征性可通过DWI高信号来鉴别。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 为良恶性交界肿瘤,分化程度好,但呈弥漫浸润 性缓慢生长,占星形细胞来源的肿瘤10%-15%, 好发于青中年,峰值年龄为30-40岁,男性多见, 这类肿瘤常有转化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 细胞瘤的恶性倾向。

医学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

名解束腰征:垂体大腺瘤冠状扫描见肿瘤呈花生米状,为肿瘤向上生长穿过鞍隔时受其束缚所致。

白靶征:在T2WI上囊肿内囊液及周围水肿成高信号,而囊壁与囊内模糊不清的头节成低信号,低信号为囊虫逐渐纤维化、机化和钙化。

黑靶征:是在T1WI中囊肿内除有一点高信号之外,均成低信号。

直角脱髓鞘征:在多发性硬化中,横断面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冠、矢状面呈条状,可垂直于侧脑室这种征象称直角脱髓鞘征。

横s征:右上叶不张时,肺叶体积缩小并向上移位,水平间裂随之上移,成凹面向下,其与肺门肿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故形成反置的或横置的s征。

支气管袖口征:肺水肿时支气管壁和周围的结缔组织内有积液积存,使支气管环形壁影的厚度增加,称为袖口征填空或选择1 综合淋巴结肿大判断标准:>1cm为临界值>1.5cm 为病理值>2cm为恶性。

2 脂肪短T1长T2 水肿长T1长T2 钙化长T1短T2 肌肉长T1短T2 含水囊肿长T1长T2 脑白质短T1短T2 脑灰质长T1长T2 脑脊液长T1长T23 流空现象:4 脑内胶质瘤有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形少突胶质细胞瘤。

约70%的肿瘤内有点状或结节状钙化。

5 T1值规定MZ恢复到其最终平衡状态的63%所需要的时间。

TR<500msTE<30msT2值规定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其原值的37%所需要的时间。

TR>2000ms TE<30ms质子密度?????TR>2000msTE>90ms6 MRI检查有多个成像参数T1、T2、质子密度。

7 眼眶异物按吸收X线程度分:阴性异物和阳性异物。

8 出血的信号超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急性期T1WI低信号T2WI等或略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慢性期①T1WI和T2WI表现为高信号周围一圈低信号环②T1WI和T2WI均表现为斑点样不均匀略低和低信号影③软化灶形成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周边低信号环。

外侧裂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个体化治疗探讨

外侧裂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个体化治疗探讨
【 要 】 景 与 目的 :脑 功 能 区胶 质 瘤 的治 疗 是 神 经 外 科 的难 题 之 一 。本 研 究 探 讨 外 侧 裂 区低 级 别 星 形 细 摘 背
胞 瘤 的个 体 化 治 疗 方 法 , 以期 达 到 满 意 治疗 效 果 。方 法 : 据 术 前 MR 表 现 , 5 根 I 将 6例 外 侧 裂 区 星 形 细 胞 瘤 分 为 4种 类 型 。 I型 : 叶 为 主 型 ,6例 ;I : 叶 为 主 型 ,3例 ; 型 : 一 跨 侧 裂 型 ,1例 ; 型 : 一 一 额 1 I型 颞 1 Ⅲ 额 颞 2 Ⅳ 额 颞 岛 叶型 , 6例 。依 肿 瘤 特 征 选 择 手 术 进 路 : I型 经 额 前 外 侧 脑 沟 进 路 : Ⅱ型 经 颞 前 外 侧 脑 沟 进 路 ; Ⅲ型 和 Ⅳ 型经 外 侧裂池进路 。 保全神经功能 的前提下 , 微手 术尽可能全切 除或多切除肿瘤 。 后根据肿瘤级别 和特征辅 以 在 显 术 个 体 化放 疗 和, 化疗 , 均 随 访 3 或 平 8个 月 , 据 术 后 MR 和 K S评 价 治 疗 结 果 。 结 果 : 瘤 于 镜 下 全 切 除 3 依 I P 肿 9 例 、 全 切 除 8例 、 部 分 切 除 6例 、 分切 除 3例 : 次 大 部 6例 遗 留 永 久 性 轻 度 神 经 功 能 障 碍 : 9例 因肿 瘤 局 部 复 发 而行 二 次 手 术 。 后 病 理 学 检 查 均 为 WH 术 OⅡ级 星 形 细 胞 瘤 。 术 前 后 K S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论 :对 外 侧 裂 区 手 P 结 星 形 细 胞 瘤 , 据 M砌 表 现 , 择 个 体 化 的 手 术 进 路 , 用 显 微 技 术 , 保 全 神 经 功 能 的前 提 下 , 可 能 全 切 依 选 应 在 尽 除或 多 切 除 肿 瘤 , 大 限 度 减 轻肿 瘤 负 荷 , 后 辅 以 个 体 化 放 疗 和, 化疗 , 取 得 较 好 的治 疗 效 果 。 最 术 或 可 关 键 词 : 侧 裂 ; 形 细 胞 瘤 ; 体 化 ; 疗 外 星 个 治

DWI 在星形细胞瘤和脑炎诊断中的应用

DWI 在星形细胞瘤和脑炎诊断中的应用

DWI 在星形细胞瘤和脑炎诊断中的应用何健;邱国华;龚敏;卢壬肖【摘要】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value of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 DWI) on the viral encephalitis and low grade astrocytomas .Methods:37 cases with acute or subacute viral encephalitis and 33 cases with low grade astrocytomas were all diagnosed by MR imaging and DWI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 ADC ) values and 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 rADC ) valu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Results:The mean ADC values and rADC values were (1.55 ±0.37) ×10 -3 mm2/s and (1.86 ±0.62) ×10 -3 mm2/s respectively in the viral encephalitis; were (1.07 ±0.29) ×10 -3 mm2/s and (1.31 ±0.35) ×10 -3 mm2/s respectively in the low gradeastrocytoma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ean ADC values( P<0.01 ) and rADC values ( P<0.01 )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The ADC value and rADC value of DWI play a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viral encephalitis and low grade astrocytomas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 DWI)在星形细胞瘤和脑炎中的显示特征以及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星形细胞肿瘤(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1、基本病理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白质,以额叶、颞叶及其相邻区域多见,也可发生于丘脑、脑干及小脑半球。

星形细胞瘤包括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等亚型肿瘤。

星形细胞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30%,占神经胶质瘤的78%以上。

肿瘤可达数厘米大小的结节至巨大肿块。

分化较好的肿瘤境界不清,而分化程度较低的肿瘤由于生长速度较快易有变性、坏死和出血,加之肿瘤组织的细胞数量更为密集,肉眼观似与周边组织分界清楚,但两者之间并无包膜或变性细胞形成的假分隔存在,在分界外的正常组织中仍有瘤细胞侵入。

肿瘤内含有多少不等的胶质纤维,约50%肿瘤的胶质部分形成囊腔。

星形细胞瘤内微囊形成是肿瘤分化良好的重要标志。

囊内多含有清亮液体,蛋白含量较高。

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瘤通常为一个大囊,囊壁有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只要切除肿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此种肿瘤称之为“瘤在囊内”型。

肿瘤细胞可分为纤维型胶质细胞、原浆型胶质细胞和肥胖型胶质细胞。

前两者为良性肿瘤,后者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最为常见,生长缓慢。

瘤细胞较小,分布均匀,大多数不见胞浆仅见细胞核,极少见核有丝分裂相。

瘤内血管少,偶可见小的钙化和小的囊腔。

瘤周脑水肿轻微,无炎细胞浸润。

•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主要见于大脑。

瘤体大,无包膜,多有囊性改变。

•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浸润性生长,肿瘤质软,常可见小的囊性变形成。

如肿瘤细胞出现间变,细胞密度增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则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2、临床主要信息以癫痫发作、颅内高压、运动及智力障碍等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

儿童的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小脑半球或小脑蚓部,常阻塞或压迫第Ⅳ脑室引起颅内高压。

脑干肿瘤主要表现为头晕、复视及颅神经、锥体囊受损症状。

3、影像诊断病理基础星形细胞瘤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内的占位性病变。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治疗
星形细胞瘤目前多主张:尽量争取手术,术后酌情辅助放疗和/或化疗;不能手术的可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和/或化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可以分次照射或单次大剂量照射,达到控制星形细胞瘤目的,主要有γ-刀、X- 刀等,其中γ-刀治疗更为精确。下列情况可考虑采用:
1.对位于脑深部和(或)重要功能区(如脑干、丘脑)的小体积且边界清楚的实体性低级别胶质瘤,可单纯 采用SRT治疗,以降低正常脑组织的放射损伤。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一般可以做出诊断。
腰椎穿刺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应视为禁忌。一般星形细胞瘤多表现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脑脊液检 查白细胞多数正常而蛋白含量增高,这在肿瘤接近脑室或蛛膜下腔时尤为明显,但脑脊液蛋白含量正常也不能排 除肿瘤的存在。
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与脑梗死急性期和脱髓鞘性疾病的急性期难以鉴别,只有加强随访才能进行区别。急性脑梗死和 脱髓鞘疾病分别在5~10天及3~6周后,头颅CT与MRI上会出现病变的典型变化,而星形细胞瘤短期内在影像学上 将不会发生变化。下丘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检查由于肿瘤信号均匀,可明显增强,常不易与实质性颅咽管 瘤及鞍上生殖细胞瘤等鉴别。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包括一般症状和局部症状,前者主要取决于颅内压增高,后者则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肿瘤的病理类 型及生物学特性。
1.一般症状
肿瘤的不断生长占据颅腔内空间,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脑积水和(或)脑水肿,脑脊液的回吸收障 碍等均可造成颅内压增高,如头痛、呕吐等。
2.不同性质肿瘤的临床表现
(1)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病程常长达数年,平均3.5年,多数患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癫痫常为首发症状, 50%患者以癫痫起病,多数患者有头痛,精神运动性肌无力,可出现呕吐与明显意识障碍。神经系统检查多数患 者有视盘水肿与脑神经障碍。近半数患者出现肢体肌无力,而少数患者出现言语困难、感觉障碍、视野改变。

医学影像考试简答题

医学影像考试简答题

1、原发性肝细胞癌答:CT表现:⑴平扫示肿瘤大多呈不均匀低密度影,癌灶内合并坏死和囊变或脂肪变性区则密度更低。

⑵肿块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不清楚(浸润生长者),少数呈膨胀性生长者边缘有假包膜形成则边界清楚。

⑶肿瘤可造成局部膨隆,肝叶增大,肝内管道和肝门推移。

⑷肝硬化表现(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门脉高压等)。

⑸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呈“快进快出”表现。

动脉期:肝癌为动脉供血,此期病灶明显强化,高于周围肝脏密度。

门静脉期:肿块密度开始下降,而正常肝组织逐渐明显强化,肿块呈等或略低密度平衡期:肿瘤呈明显低密度。

⑹肝癌侵犯门脉时可见血管内充盈缺损. ⑺转移征像: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等。

MRI表现:⑴T1WI上病灶多为边界不清楚稍低信号,T2WI上信号稍高于正常肝组织。

⑵如瘤灶内有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囊变等,可呈不均匀混合信号。

⑶Gd-DTPA动态增强表现同CT。

⑷假包膜:T1、T2均呈低信号,延迟后强化。

⑸用超顺磁性氧化铁(菲立磁)增强后,正常肝脏T2WI信号下降,而肝癌T2WI仍保持高信号。

2、胃溃疡答:直接征象:1)龛影:类园形钡斑,切线位位于胃轮廓外2)龛影口部水肿带:线征、项圈征、狭颈征3)粘膜纠集间接征象:(1)痉挛性改变(2)分泌增加(3)胃动力及张力异常(4)瘢痕收缩胃变形(5)幽门狭窄、梗阻早期胃癌:需用低张双对比造影。

胃小区粘膜结构紊乱、消失。

切线位上可见刺突样小龛影。

可见颗粒状、小圆形充盈缺损,表面毛糙不平。

中晚期胃癌:⑴胃腔内充盈缺损:缺损边缘轮廓不光整,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

⑵腔内龛影:龛影大而浅,形态不规则,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呈大小不一尖角样指向外周,常伴有“环堤”征及“半月综合征”。

⑶粘膜改变:粘膜皱襞局限性破坏、中断,周围粘膜粗大、僵直。

⑷胃轮廓改变:胃腔变形,边缘不整齐,胃壁僵硬,容积小且固定。

⑸病变部蠕动减弱或消失。

3.椎间盘突出答:X线:1)椎间隙异常:变窄、不等宽。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脑膜瘤
概述
MENINGIOMA
占颅内肿瘤的15%~20%左右 来自蛛网膜粒细胞,与硬脑膜相连 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是男性的2倍 肿瘤大多数居脑实质外 好发部位:依次是矢状窦旁、大脑镰、脑凸
面、嗅沟、鞍结节、蝶骨嵴、桥脑小脑角、小脑幕
临床表现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颅内压增高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Pilocytic astrocytoma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Pleomorphicxanthoastrocytoma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astrocytoma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CT表现

Ⅰ、Ⅱ级星形细胞瘤

脑内低密度病灶,类似 水肿 肿瘤边界多清楚 90% 瘤周不出现水肿, 少数有轻度或中度水肿 增强扫描常无明显强化, 少数表现为囊壁和囊内 间隔的轻微强化
Pituicytoma)
.8 .9 .10 下丘脑神经错构瘤 Hypothalamic 鼻神经胶质异位 Nasal glial 浆细胞肉芽肿 Plasma cell neuronal hamartoma heterotopia granuloma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病 理 分 类

软骨肉瘤 Chondrosarcoma
.4 癌 Carcinoma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病 理 分 类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脑(脊)膜肿瘤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鞍区肿瘤 局部肿瘤的扩延 转移性肿瘤 未分类肿瘤 原发肿瘤: 肺癌、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肿 瘤 病 理 分 类

《星形细胞瘤》课件

《星形细胞瘤》课件

康复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康复计划,指导他们进行功能锻炼和 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社交支持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 和朋友保持联系,增强他们的社交支 持和归属感。
长期随访
对于治疗后的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 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 题,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05
研究进展与展望
最新研究进展
星形细胞瘤的分子机制研究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星形细胞瘤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与肿 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这些发现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 要线索。
新型治疗方法的探索
针对星形细胞瘤,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这 些方法有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有效的治疗方案。
免疫治疗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治疗肿瘤。
预后与复发
预后情况
星形细胞瘤的预后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分期而异,恶性程度越高 ,预后越差。
复发风险
即使经过治疗,仍有一定的复发风险,需要定期复查。
提高生存率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04
预防与日常护理
如癫痫、脑炎等,需结合患者病史、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与脑血管疾病鉴别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可通过病史、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03
治疗与预后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
全切肿瘤,减少肿瘤复发 的机会,缓解症状,提高 生存率。
手术方法
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肿瘤, 包括开颅手术和立体定向 手术。
手术风险
研究方向与挑战
深入探究星形细胞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医学影像学实践教程(放射学部参考答案--第二章

医学影像学实践教程(放射学部参考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脑病例2-1【临床病史】患者,男,62岁。

主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右侧颞顶部胀痛为主”来我院就诊,行颅脑MRI增强检查。

[描述]右侧颞叶类圆形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病变周围环以长T1长T2信号水肿,T2FLAIR呈稍高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不规则花环样强化,右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略向左侧移位。

【诊断】高级别星形细胞瘤。

【鉴别诊断】1.脑脓肿:脓肿壁较光滑,厚薄均匀,一般无壁结节,DWI呈高信号。

2.转移瘤:转移瘤的壁较厚且不均匀,内缘凹凸不平,且瘤周水肿常更广泛。

病例2-2【临床病史】患者,女,54岁。

主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恶心、呕吐”来我院就诊,行MRI增强+DWI+MRS检查。

【描述】右侧颞叶不规则异常信号灶,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T2FLAIR呈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未见强化。

MRS未见异常。

【诊断】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病理】(右颞部)符合星形细胞瘤Ⅱ级。

IHC结果: MGMT(+)、IDH-1(+)、Ki-67index1%。

【鉴别诊断】1.脑梗死:脑梗死的病变形态与血管区供应一致,皮髓质同时受累,边界清楚,有脑回样强化。

2.蛛网膜囊肿:病变边界清晰,DWI呈低信号。

3.胆脂瘤:MRI呈短T1长T2信号。

病例2-3【临床病史】患者,男性,44岁。

主诉:“头痛8天,以双侧颞部、眼眶为著,持续不缓解,加重伴恶心、呕吐3天”。

既往健康。

遂行颅脑CT增强和MRI增强检查。

【描述】CT:额部近中线处椭圆形以等密度为主的病灶,密度不均匀,内点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内可见点状未强化区。

MRI:额部近中线处椭圆形以等T1等T2信号为主的病变,信号不均匀,内可见点状长T1长T2信号囊变坏死灶,点状长T1短T2信号钙化灶,边缘呈分叶,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病变周围环以长T1长T2信号水肿带,临近脑组织受压。

【读片时间】第2196期: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读片时间】第2196期: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读片时间】第2196期: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一)简要病史
男性,16岁,反复头痛12天,加重1天。

(二)影像所见
颅脑MRI扫描示:横断位T2WI示左侧丘脑一团块状不均匀高信号区,中央为更高信号区,病变边界尚清,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及占位效应(图A)。

横断位T1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图C)。

FLAIR示病变中央高信号区信号被抑制(图C)。

横、冠、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示病变轻度不均匀强化(图D〜F)。

诊断:低级别胶质瘤。

(三)解读思路
1. 有无病变:在解读上述影像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发现病变即确认有无病变的存在。

2. 定位诊断:解读病变的生长位置对于定性诊断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本例MR表现
确认为左侧丘脑病变。

3.定性诊断:本例MRI平扫示左侧丘脑团块状异常信号影,有占位效应,可定性诊断为肿瘤性病变。

本例经病理(图G)诊断为纤维型星形细胞瘤(WHOⅡ级)。

4.鉴别诊断:丘脑区肿瘤性病变最常见的为胶质瘤,本例表现符合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鉴别要点为中央可见坏死囊变区,水肿及占位效应均较轻,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

(四)述评
丘脑纤维型星形细胞瘤(the thalamus fiber type of astrocytoma)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病变好发于大脑深部,分为三种类型:局灶型、侵袭型及多灶型。

首选检查方法为MRI。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影像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影像

弥漫性星型细胞胶质瘤CONTENTS概论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小结,01概述02⚫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也被称为低度浸润性星形细胞瘤。

肿瘤和正常脑组织之间没有可识别的边界⚫WHO Ⅱ级, 可转变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20-45岁的年轻人,两个高峰,一个高峰在童年(6-12岁),另一个高峰在成年早期(26-46岁)。

⚫男:女=3:2⚫多位于额颞叶手术切除如果可行的话02⚫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癫痫(40%),尤其是成年人;头痛,脑积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人格改变⚫治疗取决于临床表现,以及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处理方式如下:✓可行的情况下手术切除✓在肿瘤复发或进展时进行放疗02⚫病理学检查肿瘤境界不清楚,无包膜,肿瘤界限不清,局部脑组织肿胀,偶见囊变、钙化及出血。

⚫镜下显示瘤细胞轻-中度异型,结构疏松,常见微囊变及细小纤维背景。

免疫组化染色胶质酸性蛋白(GFAP)、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及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2)染色(+)。

0202影像表现典型的低级别浸润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区的正质量效应,通常没有任何强化(事实上,增强的存在意味着更高级别的肿瘤),尽管双生细胞星形细胞瘤特别能显示出少量强化。

02⚫MRI 是诊断的首选方式,对于较小的肿瘤,在CT 上很难被发现,特别是因为它们往往不强化⚫CT✓等密度或低密度,边界不清,有占位效应,少有瘤周水肿✓通常没有强化(强化明显提示更高级别的肿瘤)✓钙化少见(10-20%)✓囊变可见典型的低级别浸润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区的正质量效应,通常没有任何强化(事实上,增强的存在意味着更高级别的肿瘤),尽管双生细胞星形细胞瘤特别能显示出少量强化。

02⚫MRI✓T1WI与白质相比呈等或低信号通常局限于白质并导致相邻皮质的扩大增厚;晚期皮质也可受累(与一开始就位于皮质的少突胶质细胞瘤相鉴别)✓T2WI T2-FLAIR 不匹配征:T2高信号在FLAIR 上呈低信号浸润性星形细胞瘤扩散过程中的“微囊变”是浸润性星形细胞瘤的一种独特表现,但仅在少数病例中才能出现✓DWI/ADC通常不受限典型的低级别浸润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区的正质量效应,通常没有任何强化(事实上,增强的存在意味着更高级别的肿瘤),尽管双生细胞星形细胞瘤特别能显示出少量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肿瘤常伴不同程度囊变,根据囊变程度不同可分为3 种类型:
1. 囊肿型:病变呈囊性,没有壁结节和实性肿 块。 2. 肿块型:病变以实性部分为主,伴或不伴有囊变。 3. 囊肿结节型:以囊性为主,伴有壁结节。
大体病理
• 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病灶境界清楚,瘤体 黏液变、囊变常见。
• 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具有单极或双极毛发样胞突,组织紧密 /疏松区交替分布。致密区细胞密集,常见数量不等的 Rosenthal,稀疏区内见多数微囊、嗜酸性小体形成瘤细胞 散在分布。肿瘤区域血管增生明显,核分裂像少见。
• 好发于成人,额、颞叶多见,顶叶次之。 • CT平扫密度较低,密度均匀,坏死囊变少,增强
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强化,无或轻度瘤周水肿 • MR信号较均匀,呈长T1、T2信号,增强无强化或
轻度强化,无或轻度瘤周水肿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 为良恶性交界肿瘤,分化程度好,但呈弥漫浸润 性缓慢生长,占星形细胞来源的肿瘤10%-15%, 好发于青年人,峰值年龄为30-40岁,男性多见, 这类肿瘤常有转化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 细胞瘤的恶性侵向。
鉴别诊断
• 较早期脑梗死:1、临床急性起病,症状较重。2低密度楔 形变与供血动脉分布一致,增强可见脑回样、线样强化改 变。3、DWI急性期高信号。
• 脑炎:发病急,进展快,常有上呼吸道前驱感染史,病变 主要侵犯边缘系统,双侧颞叶多见,可有出血,增强呈斑 片状、线样强化。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2015级规培邱洁雯
概述及临床表现
• WHOI级和WHOII 级星形细胞瘤与III、IV级相比其 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故合称低级别星形细 胞瘤,临床上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 肿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成人多见 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幕下。
• 临床表现为肿瘤所致定位体征和颅内高压症状, 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偏瘫、癫痫等症状,无 特异性。
•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均有弥漫浸润特点,但高级别内密度 多不均匀,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更明显,增强不均匀强化 ,胶母发病年龄更大,DWI也助于鉴别。
• 少突胶质细胞:粗大、条状钙化是其特点,但与无钙化的 少突胶质鉴别较困难。
• 临床表现为癫痫样抽搐及头痛、头晕、呕吐症状 为主,与肿犯的脑结构常扩大、扭曲但 无破坏,当伴有大小不等囊变时局部可呈海绵样 改变,病灶位于额叶者可侵犯对侧。
• 镜下以肿瘤细胞高度分化,弥漫分布,主要以分 化好的纤维型及肥胖型星形细胞分布在微囊样疏 松肿瘤基质中,核深染,圆形或椭圆形,偶见核 异形,缺乏核分裂,无坏死及微血管增生,其中 肥胖型有恶变为更高级别的倾向。
• 血管母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 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大囊伴小结节”为典型表现,增 强强化高强度,结节强化较其明显。
• 转移瘤:“小结节,大水肿”+原发病灶。
幕上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 分化良好的星形细胞瘤主要位于白质内,肿瘤含 神经胶质纤维多,可有囊变,肿瘤血管趋于成熟。
• 免疫组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特 征性标记,毛星呈阳性或强阳性。CD34为血管标记物,毛 星表达呈阳性,说明新生血管丰富。Ki-67(细胞周期相关 性核抗原),是细胞增值活性标记物,毛星表达低,说明 增殖活性低。
影像学表现
• CT平扫表现为明显低密度,CT值约3-15HU, 增强后肿瘤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壁结 节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其强化可能与肿 瘤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 MR:长T1、长T2信号,表现为“囊中有瘤” 或“瘤中有囊”,实性部分强化明显,易 出现阻塞性脑积水。
鉴别诊断
• 髓母细胞瘤:恶性度较高,发病高峰在4-8岁,好发于小 脑蚓,信号特点与其相似,可通过CFS种植转移,其特征 性可通过DWI高信号来鉴别。
• 室管膜瘤:好发于第四脑室,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其内 可以散在低密度囊变和高密度钙化。
• 免疫组化:GFAP、S-100、Ki-67阳性。
影像学特点
• CT平扫病灶为低密度或等低混合密度,边缘常不 清,钙化、出血少见,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
• MR上大多表现为边界不清异常信号灶,部分界清 可形成类圆形肿块影,T1WI等低信号,T2WI呈高 信号,病灶内可有囊变,周围大多无水肿,占位 效应轻,增强无强化或轻度强化。(有强化代表 间变区,有恶变倾向),DWI以等低信号为主, 当伴高信号出现时,提示病灶内细胞密集,异形 性增多。
分类
• I级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少见的尚 有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 II级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A),包括纤维型、 原浆型、肥胖细胞型。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20岁以下多见,病变好发于小 脑及中线结构旁多见。
• 肿瘤多呈类圆形,边界清,瘤周无水肿,钙化和出血 少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