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课文及教案范文-最新范文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四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春望》、《江南逢李龟年》。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鹳雀楼》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

2.解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作者王之涣。

(3)分析诗歌意象,如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等。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4.背诵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直至背诵。

第二课时:《望庐山瀑布》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登鹳雀楼》,感受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魅力。

2.解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李白。

(3)分析诗歌意象,如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等。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慨?4.背诵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直至背诵。

第三课时:《春望》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庐山瀑布》,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春望》,一起来品味一下诗人的情感。

2.解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杜甫。

(3)分析诗歌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静夜思》——李白:通过对月夜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夜雨寄北》——李商隐:借助夜雨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牵挂。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以重阳节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渔家傲·秋思》——范仲淹:通过描绘秋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忧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四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手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四首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及背景知识。

2. 教学重点:《静夜思》中月亮的象征意义;《夜雨寄北》中夜雨的寓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重阳节的习俗;《渔家傲·秋思》中景与情的交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插图所对应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四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情境。

3. 课文学习:(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四首诗歌,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意境。

(2)交流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四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讲解:针对四首诗歌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解析诗歌的表达手法。

4.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月亮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他三首诗歌中的意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四首诗歌中的意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7. 课堂拓展:推荐与四首诗歌相关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内容:四首诗歌的作者、、重点词语及表达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夜雨寄北》中夜雨的寓意。

(2)解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重阳节的习俗。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语文教案,其价值不再教案本身,而在于形成教案的过程,要看教案是不是老师阅读文本的结晶,是不是老师思想和智慧的体现。

有些学校只是让老师把课堂的每一活动,每一句话都写进去,这样的教案应该是课堂记录,都不能说是教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诗四首》,包含《静夜思》、《夜雨寄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渔家傲·秋思》四首经典古诗。

详细内容如下:1.《静夜思》:诗人李白在秋夜思念家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夜雨寄北》:诗人李商隐在南方雨夜中寄托对北方友人的思念。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诗人陆游在秋夜即将破晓时,感慨时光荏苒,表达忧国忧民之心。

4.《渔家傲·秋思》:词人范仲淹以渔家傲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壮志凌云的豪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四首古诗的内容、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四首古诗的意境理解和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重点:掌握四首古诗的内容、主题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秋夜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四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四首古诗的内容、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四首古诗的共性与个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内容:《静夜思》:李白,秋夜思乡《夜雨寄北》:李商隐,南方雨夜寄托思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陆游,忧国忧民之心《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秋夜豪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四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分析四首古诗的艺术特色。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四首古诗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诗四首》精品教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诗四首》精品教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诗四首》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

2.《夜泊牛渚怀古》——唐代诗人杜甫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之情。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宋代诗人陆游作品,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4.《登高》——唐代诗人杜甫作品,描述了诗人登高远望,感慨时光易逝。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四首诗的作者、背景及诗歌主题,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2. 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四首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四首诗的作者、背景及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一个类似的情景,并尝试用诗歌表达出来。

4. 例题讲解:分析《静夜思》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歌鉴赏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其他三首诗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作者及朝代:李白(唐)、杜甫(唐)、陆游(宋)3. 诗歌主题:思乡、怀古、爱国、感慨时光4. 鉴赏方法:了解背景、理解意境、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任选一首诗,运用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示例:《静夜思》鉴赏分析:此诗描绘了诗人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有待加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06
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讲述与诗歌主题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图片导入:展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所描述的场景
音乐导入:播放与诗歌情感相符合的音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复习导入: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为新内容的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讲解生字词:重点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诗歌: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课堂参与度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 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 情
03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
诗人介绍: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写作背景:诗人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 归隐,脱离了官场,返璞归真,过上了田园生活 诗歌主题:《归园田居》写出了作者与官场生活的彻底决裂,返璞归 真的人生理想
艺术手法:本诗用语朴实,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感谢观看
汇报人:
重点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重点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语言特点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节奏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学设计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 等形式,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活动,提高了学习热情 。
诗歌情感表达深入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 歌的情感内涵,帮助学生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 、音频、视频等,丰富了 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 果。
需要改进的地方
部分学生参与度低
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增强文化 自信心。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 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和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诗歌的审美体验,提高学 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02
教学内容
《长歌行》
总结词
描绘自然景色,表达惜时之情
详细描述
这首诗通过对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常恐秋节至等自然景色 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珍惜时光的思想。
课堂活动
总结词:小组讨论
01
输标02入题
详细描述: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诗歌的主题 、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 感受。
03
详细描述: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他们通过 朗诵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04
总结词:朗诵比赛
作业布置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练习题,如默写、翻译、 赏析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应
测试与考试
通过定期的测试和期末考试, 全面评估学生对《诗四首》的 理解和掌握程度。
自我评价与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 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帮助他们 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
改进措施。
反馈机制
即时反馈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即 时反馈,肯定他们的优点和亮点,同 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诗四首》,包括《静夜思》、《夜雨寄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渔家傲·秋思》四首经典古诗。

教学内容涉及对每首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句解析、意境体会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四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其文学成就,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通过对古诗的阅读、分析和欣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四首古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句解析、意境体会。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古诗的意境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四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其文学成就,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

3.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四首古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诗句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四首古诗,讲解生僻字词、句式结构等,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5.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解析,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进行详细解析,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古诗词,提高解题能力。

7.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内容:作者、背景诗句解析意境体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静夜思》中的意境,并谈谈你的感受。

比较《夜雨寄北》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的异同点。

2. 答案:《静夜思》: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表达了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异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夜雨寄北》以夜雨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在异乡的孤寂;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以重阳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兄弟的牵挂。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诗四首
学科
语文
年级

课题
诗四首
第3
课时
总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要求




背诵默写:《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某某送别》。




背诵默写《登某某楼》,体会诗人情感;了解登高诗。
结合时代背景与杜甫比较理解。
体会诗人的悲情,认识诗人的爱国情怀。




自学指导一:诵读,5分钟,标准:熟练背读
字音:帘旌徙倚 吴蜀










桦甸六中教案
主备人
备课组长
二次备课人
学科
语文
年级

课题
诗四首
第3
课时
总计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媒介
出缺席
情况
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登某某楼》,体会诗人情感;了解登高诗。
结合时代背景与杜甫比较理解。
体会诗人的悲情,认识诗人的爱国情怀。
重点
难点
关键
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知识
回顾
出示
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湖山欲暮时
三年多难更凭危
2、按要求写诗句:
表现诗人苍老的诗句:
交代时代背景的诗句:
能反衬悲凉心境的美景的诗句:
形象地表达诗人苦闷心情的诗句:
诗人不仅仅是悲己:
题号
1
2
3
4பைடு நூலகம்
5
6
7
8
9
10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五篇】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

王维的诗歌表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长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 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推荐-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案

推荐-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案

30 诗四首本课四首诗歌,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佳作,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方式品味、体会诗人情感。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教学目标1.能当堂朗读成诵;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3.结合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品味诗作精美的景物描写。

教学重、难点1.能当堂朗读成诵;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3.结合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品味诗作精美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新课讲解内容第一课时《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

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二、课前预习利用5分钟时间,自主预习,要求结合注释,先疏通诗歌大意。

三、学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一)作者陶潜(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他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静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41岁辞去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他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饮酒》、《归园田居》等。

(二)正音,划分朗读节奏,作朗读指导《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第一课时出示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预习导学新课导入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限。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作者链接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人。

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开元二十二年(734)得宰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

开元二十五年(737)因张九龄受贬,王维也受排挤。

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

开元二十七年从凉州返回长安,任殿中侍御史。

开元末至安禄山叛乱前,曾先后在终南山、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俘,被迫授伪职。

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

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背景链接《归园田居》: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河西副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合作探究(一)《归园田居》1.读准字音秽(huì) 荷(hè)2.读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包括《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和《登鹳雀楼》四首古诗。

其中,《宿建德江》描绘了江边秋夜的美丽景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春晓》描述了春天的早晨和夜晚的美景,《登鹳雀楼》则展示了诗人登高远望的壮阔场面。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

2. 理解每首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 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难点: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文文本3. 图片或视频素材4. 笔记本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江边秋夜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宿建德江》的诗句,引出本课。

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齐读四首古诗,注意停顿和韵律。

然后个别学生朗读,教师给予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背诵。

3. 诗文解析:分别对四首古诗进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句的意境和韵律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自行分析其他古诗,教师给予指导。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分享欣赏古诗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诗四首》1. 《宿建德江》江边秋夜美丽景色2.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大自然赞美、思念3. 《春晓》春天早晨、夜晚4. 《登鹳雀楼》登高远望壮阔场面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解析和欣赏,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了古诗的欣赏方法,对四首诗的意境和韵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较为被动,下次课可以尝试更多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包括《登鹳雀楼》、《春晓》、《江雪》和《鹿柴》四首诗。

这四首诗分别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和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四首诗,掌握每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通过学习四首诗,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景色,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每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难点:欣赏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自然景色画作为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画面中的景色。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通过四首诗来欣赏和感受自然景色。

2. 诗歌阅读与理解:a. 让学生自读每首诗,理解诗中的内容和主题。

b. 教师讲解每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c.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诗歌欣赏与分析:a.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b.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景色的感受和想象,进行互动交流。

c. 教师通过举例解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诗歌的表达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四首诗,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思。

答案:略2. 请学生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进行赏析,包括诗的主题思想、表达手法等。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课文及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课文及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课文及教案范文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水平目标〗1、增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能够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实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课文及教案范文-最新范文【导语】古代诗歌吟诵时,都有一定的节奏划分规律.一般是两字一顿.五言诗有两种节奏: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也包含两种节奏划分: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课文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德育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4、学生齐读.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⑴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⑵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6、深层探究: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多媒体显示: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学生读诗,教师点拨:《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头两句点明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全诗着力表现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学生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四、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⑴诗题《游山西村》,八句却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请结合诗句对此作一番分析.⑵诗歌三、四句,有人认为是回忆来村的经历,有人认为是入村后徐行山村周围所看到的景致,你觉得哪种看法更切合语境?⑶诗人为什么结尾写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什么使诗人如此留恋?⑷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⑴诗一、二句写山西村民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了农家的热情、朴实;三、四句写村庄周围的景致;五、六句写村中淳朴的民风,古老的民俗,社日将近,村民吹箫击鼓,热闹非凡;七、八句写诗人有点恋恋不舍,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门的.全诗写了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虽无一“游”字,却处处切“游”.⑵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⑶诗人笔下的山西村透出浓浓的诗意,诗人陶醉在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人情美表现在农家待客的热情和朴实中.风物美表现在村落的景致描写中;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那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诗人正在观赏美景,咚咚腊鼓之声,萧笙悠悠之韵,从村庄里传送出来,哦,原来是一年一度的春社近了,难怪村民循俗准备,以传统的衣着、礼数忙于迎接这个欢乐的节日,多么古朴可爱的民风啊!难怪诗人如此留恋.⑷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5、深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积累名句.提问:《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又”把移步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描绘得宛然在目.当我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单欣赏了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更领悟到它蕴含的哲理思想──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只要有梦在,希望就在.6、学生齐读《游山西村》,背诵.五、背诵两首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教师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情感抒发、风格等几方面比较.明确:两首诗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了“一天”中农村生活的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不同之处在于:《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风格质朴醇美.《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因为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之念,而无归隐之意.诗风自然闲适.学生齐背两首诗,默写两首诗.六、课堂小结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那或热情奔放、或清新俊逸、或自然闲适的诗作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让我们在吟诵声中结束对两首诗的学习,以此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吧.七、布置作业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两位的诗人王维、李白的诗作《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二、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王维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的艺术特色.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择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⑴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⑵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⑴学生朗读诗歌.⑵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⑶名句赏析: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多媒体显示:《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⑷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5、学生默写全诗.三、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教师补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节奏划分如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问题如下:⑴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⑵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⑶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明确:⑴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⑵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⑶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只要学生谈出一点即是收获,教师当以鼓励激发为主.5、学生齐背《渡荆门送别》.四、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1、学生齐背《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2、比较鉴赏.明确: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五、课堂小结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读诗是一种极好的人生体验,让我们在高声吟诵中,悉心品味那丰厚的精神乳汁吧.六、布置作业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一、组织“古典诗歌朗诵赏析会”的活动设想此活动旨在推动学生对“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学习,形成一种读诗、赏诗的学习氛围.二、写作活动设计1、把《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改写为“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剪影”“山西村纪事”两篇文章.2、四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一段文字描绘你的阅读感受.三、分别绘四幅画表现你对四首诗的理解,要抓美点,抓名句(可以命名为荷锄晚归、大漠风光、长江壮景、柳暗花明,仅供参考)四、开放性探究课外阅读下面几首诗,结合课内所学,进行初步赏析.峨嵋山月歌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提示:这首诗与《渡荆门送别》同为诗人出蜀时所作,时间应在《渡荆门送别》之前.诗歌描绘了峨眉秋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依恋故乡山水的真挚感情.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